第一篇:中学科学发展观宣讲材料(范文)
中学科学发展观宣讲材料
按照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我校以打造和谐校园为目标,认真开展各项学习教育活动,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我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一、充分认识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它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对外开放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是区委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精神,面对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定。开展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快速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各年级组要充分认识开展这次大讨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积极投身到学教活动中来,进一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行动上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教育强区作出新的贡献。
二、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开展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任务是: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校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夯实全校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在全校形成“发展为上、发展为重、发展唯大”的良好氛围;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证。要使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的过程成为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成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领导方式转变的过程,使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转化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要通过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切实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中要做到,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坚持学习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学习讨论与做好当前工作相结合,以学习讨论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构建和谐校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讲,我认为,现阶段构建和谐校园的紧迫的任务是: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工作的具体体现。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在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确立学校教育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对于我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力量,因此,加强教工队伍建设是保证创建和谐校园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学校大力提倡同心同德,团结乐群的协作精神。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从而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我校坚持以政治思想工作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了日常行为管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体育等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办学理念已变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带头人,只有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全校师生员工才能团结一致,有共识,同努力,形成最大的合力。
校长是领导班子的班长,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校长要把教育的战略决策纳入社会整个大系统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源、财源、师源、生源,依靠社会、家长,在继承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使学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阵地。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学校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使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成为了坚强领导集体,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我校各层次领导班子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领导班子成员内部注重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领导班子内部做到了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因此,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创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3、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治、文明、和谐的校园。
学校依法建立教职工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教工会和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师生员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实现教师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尊重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重视发扬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尊重教师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上下团结一心,密切干群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力量,同谋发展,共建和谐。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打造“唐山市品牌名校”的目标。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我校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名校。长期的教育文化积淀,使她显现出浓郁的“依法执教,以爱施教”的校园文化氛围。进入唐山市重点中学行列后,更是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四十九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四十九中文化的传承人。用四十九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四十九中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正在形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讲究实效,继续深入开展学生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就能营造出浓郁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态氛围,一个园林化、生态化、最适宜读书和生活的校园环境。
5、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还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此外,学校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了很多教育资源(建立了校园广播站,举办了科技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6、“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必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育人网络的建设,优化整合三方面的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子女间血缘的向心力所形成的情感责任、义务感和期望心、友爱等,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但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通过学生家长学校、家访、网络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平等对话、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新型家庭人际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四十九中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四十九中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谢谢大家!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学习宣讲教案
科学发展观学习宣讲教案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中国的国情看,发展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时间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党中央在总结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在领导发展的思想理念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的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在确立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分析人士指出:“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
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呢?
(一)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有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1.6万亿元(约1.4万亿美元),年均增速9.4%。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迈克尔.斯宾塞赞誉,中国经济是个奇迹,它以每年平均超过8%,这快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骄人的成绩后面,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十五”期间,中国没有摆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2004年,我国GDP占全球的4%,而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资源约束不断强化。如此粗放式增长显然难以为继。另外,我们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断拉大,公共服务特别是医疗、教育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就拿医疗来讲,看病难,看病贵已经让不少国人“放弃”了健康这一基本需求。中国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当住院而不住院。这说名,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明显的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加剧。比如,有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和行为的非科学性。有的在工作中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于弄虚作假、盲目攀比增长速度。()有的贪大求洋,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甚至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搞的城市建设象欧洲,农村发展象非洲。有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于民争利,发展以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进行。
湖南嘉禾县在招商中强令群众拆迁,并威胁群众,扬言“谁影响我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变“亲民”为亲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的村干部借机以权谋私,把文明生态村变成了文明生债村。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要作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三)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来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被外界视为胡、温新政策的一大看点。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超过一成的篇幅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以全面的论述。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现在以近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圆到300美圆这一黄金发展期与风贤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改善,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胡锦涛同志明确的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都十分紧要,并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要这样,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改变落后,赶上先进的问题。据专家测算,如果美国年增长率为3%,中国年增长率为8%,那么中国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当;如果美国增长率为4%,中国年增长率为7%,那么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追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绝不能片面追求或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如果违背这一点,也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过去单纯的追求GDP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些地方领导的眼睛只盯着GDP的增长。争当“GDP书记”、“GDP市长”。
(GDP是全世界通用的重要的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GDP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1)不能全面的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方面的变化,主要是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现有的社会福利状况,也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代价。)
GDP固然重要,但一个地方GDP增长很快,同时“三无” 农民大量增加(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怎么能叫发展呢?如果我们不注重“三农”问题,不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很可能会落入“拉美陷阱”。“拉美陷阱”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两极分化和贫富分化,导致社会动荡的状况。以巴西为例,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圆,城市化率达到了82%,但是贫困人口却占到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就是人们提到的“拉美陷阱”。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则集中体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上,即(1)统筹城乡发展(2)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时间关系,重点讲1.3.4)
(1)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新的发展观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依然严重。“三农“问题成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性障碍。因而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在人们奋勇争先的要破解这个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考问一下”三农问题“是怎么来的?考量起来,人们更多是归咎于历史和人口,其实政策的因素不容小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以色列对农业保护力度大,这个问题解决的就好。美国称农场是民族的脊梁,说它养活了整个国家;法国规定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要高于其他劳动者。按照联合国粮食组织的指标体系,AMS(对农业的综合支持量)测度,我们是„负保护‟。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已经取得了„农业是国民工业的基础‟的经典论断,但在制定政策时,却把这个结论束之高阁,走上了一条挤压农业,竭泽而渔的工业化路线。
首先,从根本上说,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改变。从我国工业化的过程看,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国采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1952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多美元,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农业必然会成为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主渠道。据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4500亿元,农业的任务就是保障供给,保证满足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粮食的价格是由国家来定的,农民卖粮给国家叫做给国家做贡献,是卖“爱国粮”,根本不是等价交换。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全局和整体看是必要的、有效的,问题是延续时间过长,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般是20多年以后就开始反哺农业。日本、韩国都是这样,而我们还在大量的向农民索取。我国的城乡差距这些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通过农民工欠薪之痛、通过征地这两个渠道,使得城乡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分制,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税赋、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不同。而这种不同,在政治上表现的尤为明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确实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有人统计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有十四个不一样。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城乡差距依然悬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97年为2.41: 1,2002年为3.11:1,2003年为3.23:1,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高点。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分计掉,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那么城乡居民事实上的收入差距比上述数字还要大的多。估计在5倍左右。从以上分析可知,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束缚问题,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就远不能得到解决。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式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定下了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军号角。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迎来农村的大发展。
二、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在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当记者问到那些数据令总理忧心、牵挂和关注时,温总理提到了东西差距问题。他说了一个数字,即中国沿海五个省市GDP的总值占到全国的 50%以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由此可以略见一斑。2002年上海人均GDP是最贫困的贵州的12.9倍。由于我国东西两地在自然地理条件、物质技术条件和经济增长惯性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尽快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而统筹区域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三、统筹经济社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经济),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协调。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仅以教育和卫生事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很有成绩,但是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很少,国民素质偏低,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理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八年(初二),不仅与美国13.4年、(大学一、二年级)英国14年差距很大,与韩国12.3年,菲律宾9.4年也有明显差距。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力资源还处于劣势地位。高等技工占技工人总数的4%,而发达国家则达到了30%—40%。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数量多少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被国内人顶礼膜拜的清华北大在国际上的排名进不了前200名,复旦大学排名则在300名以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经费资源严重不足,卫生弹性指数为0.96%,慢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发达国家1.4%—2%,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平衡。根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世界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排名,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排名第188位,这与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实在不相称。
(二)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硬件要现代化,软件也要现代化“。许多城市遍布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宽广平坦的马路,各种名目的广场,铺草坪、种大树,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社会管理跟不上,存在着交通拥堵,上学难,就医难,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等问题。例如2004年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北京部分地段交通中断,莲花桥一带水深可以没过轿车。
(三)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就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就没有保障,社会也就难以安宁。过高的失业率必然 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政治。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居高不少,每年劳动力供求的缺口在1400万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问题将成为“十一五”到2020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者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是社会动荡。我们要提高认识,充分注意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经过努力,我国的经济社会一定能够迈向协调之路。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为何如此强调
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了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者荒漠地区。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相当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我国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威胁。这些触目精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国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较低。
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面积是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建房热潮中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8%(2007年3月21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披露),天然气、铜和铝的人均储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强劲增长,资源约束日渐明显,最突出的石油资源。目前,我国正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今后依赖程度还会继续加大。石油是一种为国际大资本操纵的具有高度投机性、垄断性的特殊商品,其价格若出现剧烈波动,将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资源的紧缺无异于力剑悬顶,表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对脆弱。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临国际经济竞争,政治矛盾的压力,节能是唯一的战略选择。节能应成为一种生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响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国计当为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主张。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政府就高高举起了„以人为本‟的大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展示了亲民为民的执政思想和 理念。总理当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吟诵过他喜欢的两句古诗„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借以抒发为民的情怀。„十一五‟规划比以往更加关注民生。„十一五‟规划中8个指标,其中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就占了5个,经济指标占了3个。这个信号说明„十一五‟将告别过去以GDP挂帅,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纵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相当比例的社会民众并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未来五年我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社会失衡„陷阱‟。„十一五‟规划把„扩大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今后政府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农民,而且增长幅度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由此可见,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民生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要树立‟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的科学理念。
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要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宣讲材料er
科学发展观宣讲材料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观的提出]
[根据]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为什么]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着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完成好新的历史使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深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科学内 1 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全面部署。
十七大报告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既有国内的原因又有国际的原因。所以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和要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发展是硬道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本的着眼点或实质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国要什么样的发展问题]科学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
强调全面发展,就是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分析]社会基本构成:从过去的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变成了现在的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社会文明形态:从过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变成现在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都要发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思路上有根本转变:
1、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2、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3、从片面强调经济领域发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协调发展的转变;
4、从注重当代人的发展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从过去只注重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既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人的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上来;
从过去只注重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念上来; 从过去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快速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向统筹兼顾、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上来;
从过去追求短期发展目标、短期成果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上来。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不要吃子孙饭、断子孙路]
[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建设角度看“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帮助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五有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要有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使经济可持续增长,使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基本要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需要和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发展,正确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种重大关系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这一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 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的联系中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其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城乡差距过大5:1甚至到6:1有的说城市向欧洲农村向非洲]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在各区域发展的联系中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其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其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文明生态村、群众工作站、发展各项事业等]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是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大自然就会报复人类。温度上升、大水大火、大雪疾病等]五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内和国外联系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其实质是使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 浪潮中站在前沿,取得发展的主动权。此外,还包括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和集中体现。
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条根本要求,揭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线保障、社会保障、动力保障和政治领导保障。
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生活质量提升、财产和财产性收入增加、民主权利落实、社会保障增加]这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个新的更高要求,必须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来实现。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经济建设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建设上,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建设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创造力和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和谐发展的指明灯;是小康社会的探照灯;是生态环境的节能灯。所以说,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就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即从哲学上深刻认识与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有两个基本原理:第一,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第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这些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所以说:思想解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科学发展,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一心一意;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全心全意;践行科学发展观要真心实意。
三、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个深入贯彻]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避免在发展问题上的形而上学。一是克服“单项突进”的认识和做法,防止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进步、只注重城市而忽视农村、只注重发达地区而忽视欠发达地区等等。在克服“单项突进”的同时,也要防止“齐头并进”、平均用力。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兼顾次要矛盾。二是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认识和做法,防止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贫富分化为代价换取所谓 的增长和一时的繁荣。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使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是克服对于“平衡”问题的错误认识,防止把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情况绝对化。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区、群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以及资金、人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发展肯定会有不平衡性,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既要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重持续稳定,保持发展的相对均衡。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 方面群众的利益,合理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使改革和建设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
4、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要做到“四个积极”大报告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两个着力”提得极具针对性。这里提出“四个积极,”会对我们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很多益处。
一要积极领会发展的“全蕴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更广阔的视野对发展问题所作出的最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可喜的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人们已经熟知“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也是协调一切利益关系、化解一切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摆脱单一物质形态和纯粹数据评价的发展观。同时,还应当看到,发展绝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全面进步的过程。经过上世纪末叶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一方面人们高度肯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同时也深刻体认到发展绝不是单纯经济与科技层面的使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于全方位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认识前提。
二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样式”。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应该说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伴随着发展本身而被人们不断提及的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此多一些设问和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按某个地区的某种“模式”来筹划自己的发展。一时间,人家搞什么我也搞什么,人家怎么搞我也怎么搞。于是乎,“先上项目再治环境”、“先搞建设另谈民生”等,几乎成了一些地区的共同路径。铺摊子、上项目,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在特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曾经在强调发展速度的背景下凸显过。但是在过去阶段、在别的地区,由他“一招鲜、吃遍天”的“样式优势”人创造的发展样式,在当时可能是成功的经验,如今以科学发展的要求来衡量,就不一定再适合自己地区今天的发展。更何况,如用客观的态度去反思,这些做法的历史局限已日益凸显,必须尽快转变。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顺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以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大胆扬弃那些我们所熟悉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勇于冲破阻碍又好又快发展的传统路径和习惯做法。当前,尤其要注意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协调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准则,坚决摆脱过去那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样式总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地域条件相联系,因此不具有普适的借鉴价值。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样式,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胆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新路。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
三要积极消弭发展的“负效应”。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奇迹当然令人骄傲,但是,与这些发展辉煌相伴而生的,还有令人焦虑的“隐忧”:比如,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大约相当于日本的7.2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高能耗、高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18倍、恶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度脆弱。此外,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明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亟待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急需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滞后,就业形势严峻,等等。当然,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中的问题,属“成长的烦恼”,但它们也无一例外的属于前一周期中粗放 发展方式所必然导致的“负面效应”。正视问题才能解决矛盾。能否有效消弭这些发展中的“负效应”,不仅事关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决定了人民群众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各级干部在新一轮发展中最能也最应该有所作为的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各级干部积极创新思路,在发展实践中积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求得更好发展,既不断化解当前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困难,又努力消除前轮发展中遗留的“负效应”。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具备的负责精神。
四要积极建树发展的“软绩效”。发展观与政绩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专注于搞开发、上项目,习惯于抓产值、要数字,热衷于追求“短、平、快”的轰动效应,重硬件建设,好形象工程,以至于“宽马路”、“大广场”、“高楼房”等“显性”、“硬性”成果,一度成为评判发展成效和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尺。当然,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必然,如果以现时的标准去苛求当时、甚至过于指责,那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但是,在科学发展成为发展导向的新形势下,如果仍旧死守这些片面的政绩观不放,继续见物不见人,重物化建设而轻权益关注、价值塑造,那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认知态度,更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觉悟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各级干部能自觉克服发展上的“短视”、“弱视”,克服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在重视提升“硬件”发展水平、追求“显性”发展绩效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长远竞争力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惠及长远、惠及 群众、惠及子孙后代的“软绩效”上来,努力追求经济社会更持久、更长远的发展。常怀爱民之心、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就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利益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登上的境界高度。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能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四篇: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讲材料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2009年11月)
各位领导:
11月9日,州委召开会议,决定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继续深入开展“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按照州上的部署要求,县上在16日召开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段会议上,对“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作出了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加强对惠民政策的宣传,做好惠民政策落实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达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理论宣讲中,把惠民政策落实作为宣讲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集中宣讲。下面,按要求,结合今年前一段时间集中开展的“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对落实惠民政策的一些重要意义、惠民政策项目、惠民政策实施的程序以及落实惠民政策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和大家共同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提出意见建议。
今年前一段时间,州上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州集中开展了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把开展“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采取得力措施,扎实开展工作,狠抓政策落实,解决一些群众反映的惠民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取消了一批不符合享受条件的惠民政策享受对象,基本建立了落实惠民政策的基础信息档案,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保障惠民政策落实的制度机制,“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在惠民政策 落实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对惠民政策落工作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惠民政策落实工作进展不平衡,公开公示和基础档案工作不够规范,惠民政策的宣传工作相对滞后,惠民政策制度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改,会对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应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当前,在惠民政策落工作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继续开展”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的重要性 继续坚持不懈地开展“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是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不折不扣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目前,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在乡镇、村一级正在有序开展,乡村一级作为党和政府最基层的工作组织,是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广大群众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逐渐增多,直接面向群众发放的财政补贴资金逐年增加,政策项目、享受范围和补助规模不断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这些惠民政策的实施最终都由乡村落实到群众手中,因此说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开展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立足实际,充分认识继续开展“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落实惠民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民生,致力改善民生,全力服务民生,认真开 展惠民政策落实具体工作,解决惠民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以“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二、目前全县实施的惠民政策项目
在前一段时间集中开展“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中,各部门、乡镇对实施的惠民政策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分类汇总,共清理出全县实施的惠民政策项目100项,涉及29个部门和15个乡镇。具体项目名称为:
强农惠农方面(48项):农村困难家庭诉讼费用减、缓、免项目;法律援助项目;农机具购置补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补贴;优质良种小麦补贴;村社干部报酬;退休村干部生活补助;家电下乡补贴;整村推进12个项目;农民工培训;未就业本科以上纯农户毕业生安置;独生子女领证户、二女结扎户农村安全人饮入户免除项目;“三田”建设补助;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3个农业综合开发();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奶牛饲养补贴(资金尚未到位);村级防疫员补贴;良种母牛培育推广基地项目;养殖业贷款贴息项目;退耕还林粮食(现金)补助;退耕还林教育卫生补助;云杉育苗工程奖励;柳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护林员报酬;3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五小车辆”挂牌办理费用减免;“五小车辆”驾驶证办理费用减免;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五户乡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教育卫生方面(14项):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免费教科书;初、高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地 方病防治扶贫碘盐发放;爱德基金会资助碘缺乏病防治项目;大骨节病防治项目;乡村医生劳务补助;“降消”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济困病床(床位)补贴;英国人援助结核病防治项目;世行贷款结核病防治项目。
社会保障方面(33项):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困难职工大病救助;困难职工助学救助;社会保险补贴;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村干部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残疾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金;贫困残疾寄宿生及走读生生活补助;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少生快富”资金扶贫工程;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独生子女奖励金;农村二女结扎户奖励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自管小组长报酬;村计划生育专兼职副主任报酬(未实施);廉租住房补贴;高龄老人特殊生活补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城市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金;在乡复员及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死亡抚恤;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精减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灾后重建建房补助;部分军队参战退役人员精减下放人员补贴;灾民建房;汶川地震后临时生活救助金;危房改造、救济救灾。
工商税收方面(5项):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优惠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退役士兵、残疾人、高校毕业生收费优惠政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注册登记优惠政策;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
除上述政策项目外,惠民政策项目还包括中央、省、州出台的用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卫生、教育、就业等条件,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的各类政策,以及县、乡镇承诺为民办的实事。
三、惠民政策项目实施工作程序
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环节多,程序严格。一般情况下,先由各乡镇、相关部门对照实施的惠民政策项目,将涉及本乡镇、本部门的惠民政策资金物资项目、享受范围、享受条件、享受标准、金额等,作为政务、村务、院务、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在单位或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如实的公开公示,让群众直接了解和明白政策。其次由村班子负责对符合惠民政策各项目享受标准对象进行摸底排查,然后根据村、社实际情况,按照生活条件好坏倒序排列的方式初步确定享受对象,经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农村党员、宗教人士组成的村民评议小组评议后,在村办公场所、自然村、社进行公开公示,群众无不同意见后,花名由村上签字报乡政府。乡上对各村所报的各种对象逐个进行会议研究,并在在乡政府进行公开公示,群众无反映后,由乡镇主要领导签字上报县惠民办和主管部门,即乡村社“三级公开、三榜定案”。主管部门复核后,正式确定实施。最后,由乡镇、主管部门、财政等单位协调,将直接向群众发放资金的项目统一填写“一册明”通知到户,录入“一折通”发放到户,实行动态化管理。
特殊情况下,如发生地震、疫情或其它突发事件时,有些程序可以简化或采取超常规的措施进行及时妥善处理。
四、落实惠民政策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环节
一是加强惠民政策宣传。加强政策宣传是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乡村干部和广大党员开展学政策、学业务、学法律法规,在吃透政策和法律法 规的基础上,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群众宣传和编印惠民政策宣传册、发放惠民政策明白卡、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实行政务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更多的了解政策,努力使每一项惠民政策都家喻户晓。
二是做好惠民政策公开公示工作。落实惠民政策,关键是享受对象要准确,核心是确定对象的过程是否公开、公正、透明。因此,应加强各项惠民政策公开公示工作。在公开的内容上:县上涉及实施惠民政策项目的部门,有涉及到户项目的要将项目实施的政策依据、项目名称、实施时间、指标分配(以乡镇为单位)、享受人数、标准、金额等予以公开。其他落实不到户的惠民项目,要将项目名称、项目标准、实施时间、预算总投资、项目进展以及资金拨付等内容进行公开;乡镇应对本乡镇清理出的惠民政策项目名称、项目标准、实施时间、享受总户数、享受总人数及给各村的名额分配情况进行公开。如有不符合享受条件的,取消对象和应替补对象再次公示,替补对象群众无意见后,逐级上报审批;各行政村和自然村、社要公开享受惠民政策的社名、户主姓名、享受人数及享受标准。在公开形式上:乡村两级除充分发挥政务、村务公开栏阵地作用的同时,还要在各自然村和群众比较集中、醒目和便于观看的位置因地制宜的设置公开栏,公布各自然村、社的惠民政策项目的全部享受对象。同时,乡村都要长期公布举报电话,设立意见箱,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在公开程序上:分层次公开所有项目、标准及享受人员,如群众有异议、对象不准等问题的,应在集体研究后对替补对象再次进行公开公示,对公开内容要严格把关审核,确保公开的全面性、真实性,公开后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质询,不断改进工作。应制作具体的公开内容清单,公开内容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后,及时予以公开。在公开时限上:乡镇、行政村、社(自然村)随时进行公。
三是完善惠民政策基础档案。乡镇要协助指导村、社一级建立和完善惠民政策落实基础信息档案,对所有享受惠民政策对象的信息资料建立详细台帐,对补助资料、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公开公示、会议记录等原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一装订成册,分类建立档案,层层签字负责,一项一盒,专人管理,做到程序规范化、落实阳光化、资料台账化。
四是规范惠民政策“一折统”发放管理工作。实行“一册明、一折统”制度是落实惠民资金的有效途径。把直接兑现给农民的各项惠民财政补贴资金通过“一册明”、通过“一折统”形式落实到群众手中。
五是强化惠民政策监督检查。把定期专项检查和经常性的自查自纠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对惠民政策对象确定、资金分配、管理发放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惠民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问题。重视群众监督,广泛听取接受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建议。
六是注重惠民政策制度建设。把落实惠民政策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从建立和完善制度机制入手,按照一项惠民政策一项制度的要求,扎实推进制度建设,致力从源头上、制度上、机制上解决惠民政策落实中存在的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落实不透明、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还要建立完善公开公示制度、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一事一议”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基础档案等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机 制,将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作为乡、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责任考核,使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工作逐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逐步建立起公开公示、规范透明、程序简化、方便群众的惠民政策落实长效机制,保证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今天就简要谈这些。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学第三批科学发展观汇报材料
中学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学习调研阶段总结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
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从今天开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式进入第二阶段即分析检查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承前启后阶段,既是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效果的检验,又是搞好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更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创新、成效所在。刚才张万军书记作了第一阶段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总结暨第二阶段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安排,他讲的很实在、很具体,我完全赞同,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在这一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盐教党发〔2009〕98号文件即关于转发《关于印发冯德胜、刘鹏云同志在全县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的通知》的通知,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下面,我谈几点建议。51-论文-网-欢迎您
一、着眼于深化学习、打牢基础,继续抓好学习培训活动是学习实践的基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个读本是重要文献,是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重要学习教材。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才能为起草好分析检查材料、指导整改提供理论支撑;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指导实践。要认真领会县委书记刘鹏云同志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组织好学习活动,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贯穿于活动工作始终。对学用结合不紧的,要组织补课,绝不能放松。51-论文-网-欢迎您
二、着眼于团结民主、形成共识,开好民主生活会,要把握好重在自我提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的原则,着重从思想解放够不够、发展水平高不高、发生保障强不强、制度创新行不行、自身建设硬不硬等方面,深入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个会议开的好不好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单位主要负责人驾驭全局的水平。一方面,要善于引导,要引导党员干部抓住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不过多纠缠个人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敢于带头、敢于亮丑,做好表率;同时还要沟通思想,交心谈心,形成共识。县委要求,民主生活会要严把“五关”,即生活会主题关、征求意见关、民主关、正面教育关和指导关。开好党支部会。会议之前,分管领导要先将分管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成几个类型。把要害问题整理出来,供党支部大会讨论。51-论文-网-欢迎您
三、着眼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紧密联系实际,在回顾十七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组织生活会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等。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和分析这两个环节,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初稿形成后,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党支部会议充分讨论,反复修改完善。51-论文-网-欢迎您
四、着眼于开门纳谏、集中民意,搞好群众评议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要广开言路、开门纳谏,通过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网上建言献策等多种方式听取群众对分析评议报告的意见。要充分发扬民主,做好分析报告的公开公布工作,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再次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切实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51-论文-网-欢迎您
五、着眼于突出特色、取得实效,坚持边学边查边改从第二阶段开始,整个活动工作就从思想层面转入到实践层面。要始终明确务求实效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要把这一要求贯彻融入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中,不能把所有查找的问题都拖到整改阶段解决,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发现问题及早研究解决措施。特别是要抓紧解决好群众反映集中、反映强烈,通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让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增
强信心。对于查摆出来的问题,要做到成熟一个、解决一个。解决问题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要提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和要求,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始终着眼于取得实效、推进工作。51-论文-网-欢迎您
六、切实加强协调,确保第二阶段活动与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要对照县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拟订的工作方案,落实各方面责任,扎扎实实做好第二阶段的工作。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党支部要积极探索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创造好经验、好典型。要搞好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校园板报、校园网络、校园橱窗的作用,努力营造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51-论文-网-欢迎您
同志们,当前,我局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顺利进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局良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正进入关键阶段,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在县委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处理好学习实践活动与工作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要坚定信心,增强责任,再接再厉,努力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为盐池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南岭乡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二阶段
工作小结
按县委的统一部署,南岭乡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自2006年1月19日始到2006年2月19结束,历时一个月,切实完成了分析评议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效,现将工作小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全乡本次参与学习教育活动有十个支部,其中农村党员共计354名,中、小学校支部的党员28名。1月19日召开了全乡动员会议,各支部相继于1月23日前召开了动员会议,全乡共有297名党员参与了集中学习。自1月24日开始,各支部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全乡征求到意见和建议累计1648条,各支部认真参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将自身存问题和困难解决和规划好。此外,各支部在党员中开展了广泛的谈心活动,到2月8日止,各支部撰写党性分析材料上交到学教办有276份。在分析评议阶段后期组织各支部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开好了两次会议即: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会议。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精心组织,确保规定动作到位
全乡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自第一阶段开展以来,通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要求、及时督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我乡十个督导组由一名班子成员带队,坚持每日下到各支部,把活动切实指导好。分析评议阶段主要分为学习动员、征求意见、开展谈心、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几个重要环节,乡学教办针对各个环节都具体部署、督查过程,而后及时总结成效,对于活动抓得好的村进行通报,发扬先进。分析评议阶段时值时值春节期间,为此,乡党委于1月24日召开了一次工作调度会议,全面部臵好春节期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特别强调各支部须认真做好春节征求意见和困难户的走访工作,乡村两级走访资金共计8.8万元,确保全乡人民过上安乐和谐的春节。为了抓好日常活动,乡学教办人员轮流安插在值班中去,确保征求意见、谈心心活动以及党性分析材料撰写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乡学教办于2月9日,对全乡开展分析评议活动以来进行了一次检查验收,认真总结了前些环节的不足,尤其是各支部党员参与情况,严格做到“一个都不丢,一个都不落下”。通过周密部署、及时督促,现全乡各支部已完成了分析评议阶段的所有规定动作。
(二)创新载体,围绕建设新农村展开实践
在活动中,乡十个督导组的正确有效指导下,各支部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主题实践,不断地创新载体,改进工作方法方式,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好一系列活动,本着群众得实惠,做了一些工作,办了一些实事,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
1、针对问题,做好“六看”。针对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读不懂,看不进,讲不出”的实际问题,难以“学得进”,做好“六看”:一看vcd光盘,让读不懂的党员看得懂;二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看身边的致富典型和示范基地,让党员学有所用;四看望贫困党员和老党员,让困难党员和老党员感受到温暖;五看村民心工程建设,更新党员的思想观念;六看文明示范村,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六看”贴近农村党员实际,取得了良好成效。
2、展开“四先五模范一热心”活动。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各支部开展了“四先五模范一热心”活动,让党员们从活动中思考,从标准中衡量,在能力上比对,在付诸行动上争先创优。“四先”即:增加群众收入想在先;创建文明村抓在先;为民排忧解难做在先;建设美好家园干在先。“五模范”即:做发家致富的模范;做家庭和睦的模范;做树立新风的模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建言献策的模范。“一热心”即:做公益事业的热心人。结合农村干部的实际提出了农村干部“四争一树”的要求。即:争做农村发展经济的明白人,争做学用科技的带头人,争做遵章守纪的模范人,争做文明道德的热心人;树立农村党员干部的新形象。
3、大力拓展创业活动。各村党支部在春节期间,在回乡人群中进行广泛地宣传,鼓励在外人员回家创业。通过努力,今年回乡创业的人员增加了2至3千人,在长埠、砚溪等村的种养基地不断扩大,种养户数不断增加,岭水村引进创新鞋厂可望解决近1000人的农民用工问题。各村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努力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村域经济。
4、基层进一步夯实。在分析评议阶段,全乡各支部班子的能力得到加强,带领党员队伍走发展路子,加速村级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努力。一是党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对照党章党员履行义务更自觉了,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二是支部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村务、财务两公开,推行党员每季一评,各党支部班子争创“五好”;三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水利设施、自来水工程、村组水泥路修筑等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在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各支部党员的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在具体分析评议过程中,认识较为局限、浅义,分析材料撰写过程中,有不足100字的,“口述”过程有不超过三句话的;二是各支部树党员的典型不多,抓好了规定动作,但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因春节期间与“林改”等
工作发生冲突,真正抓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仍然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在总结本阶段工作后,切实地抓好分析评议阶段“回头看”工作,另一方面须紧密部署,加强督导,切实做到整改提高阶段的各项工作。
在全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总结 暨第二阶段工作安排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回顾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对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上12个镇(乡)党委书记对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刚才,哲奇副部长传达了全市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座谈会主要精神,安排部署了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大家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力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
区委高度重视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区委书记梁杰鸿多次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各参学单位党组织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实施,有力推动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活动整体上体现出六个特点。一是安排部署周密。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准确掌握第三批参学单位和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层层制定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1+6”实施方案。二是思想发动深入。通过张贴标语、制作宣传展板、新闻媒体等形式加强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统一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三是学习调研扎实。采取集中学习、上门送学、制发学习宣传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帮助党员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围绕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主题,广泛开展“三走进”调研走访活动。四是主题篇二:华圩中学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华圩中学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分
析
检
查
报
告
蚌埠市华圩中学 2009年6月29日
华圩中学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区教育局党委的部署,我校对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部署了分析检查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会议,就民主生活会前的工作进行了统一布置和要求。班子成员在学习调研阶段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征集活动,班子成员之间认真交心谈心、自查自省,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大家围绕“提高有效教育,推进学校发展,争创一流学校”的主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班子近5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对照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整改提高的基本思路。现报告如下: 一、十六大以来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简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社会需要为本,以家长期望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为首任,坚持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本,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一)学校领导班子重视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
全校干部、教职工认真学习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先进性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文献,在全校党员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了保持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理论素养。学校制定实施了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职工参加了大量的业务培训,重视对干部的培养选拔,打造了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教职工队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强化对工会、共青团、离退休工作的指导,做好信访安全稳定工作,扶助弱势群体,积极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氛围。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1、以中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全面提高办学条件水平。2007年城北中学并入我校,师生数增加,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在布局调整的同时,进行危房改造。五年来,政府已累计投资140万元,新建教学楼一栋,建设面积1940㎡;新建大门、围墙及传达室;新修主干道及校内水泥路;新建厕所80㎡;目前,政府又投资130万元为我校新建一栋综合楼。通过改造,消除了危房,学校面貌、教学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2、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教学及办公条件。
积极多方筹措资金5万余元,平整了操场,修成了300m炉渣环形跑道,为师生提供了充足的运动场地,切实改善了体育教学条件。购置了全新办公桌椅,档案柜,改善办公条件;购置一体机一台,钢琴一架,数码相机一部,为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和巩固练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文印费支出,学校的一些重要图片资料
能够及时拍摄、保存,切实改善音乐课教学条件。购置了笔记本电脑一台、投影机一部,华圩中学有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积极争取资金6万余元,为学生配置钢架课桌椅500套,改善办学条件。投入2万余元装修旧楼房,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3、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补充新教师。五年来,教育局先后给我校分配了8名新教师,另聘用了1名“三支一扶”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两基”标准要求的同时,本科学历达标率提高到68%。三是加强班主任培养工作,五年来,我有3名教师获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有4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班主任,并参加了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有1人参加了省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四是加强教科研及教师培养工作。五年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研讨和竞赛。有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共青团员;1人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3人获市级“教坛新星”称号;2人在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多为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多篇。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五年来,先后安排了2人次参加了由市教育部门组织的校长培训班和提高班学习,5人到省、市示范学校挂职学习,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4、逐步解决了教育遗留的其他问题。
2008年,通过“两基”债务化解政策,学校内部消化,投入10万余元,基本解决了遗留的欠债问题。
5、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区划调整以来,我校每年均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参加区教育局举办的迎新春长跑比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比赛,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通过分析、检查,学校领导班子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领导干部中还存在官僚主义思想,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处理问题有时完全从工作出发。这不但导致班子成员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分散了班子工作精力,班子自身建设、对外学习交流、对内宏观指导、谋求学校更大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不够显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职工队伍建设是事关学校兴衰存亡的大事。我校地处梅桥乡,距离市区较远,由于福利待遇低、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仅新城区就从我校挖走教师4名,这些教师除了个人努力外,学校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经过多年培养,才成长起来的。师德师风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生源基础差,教育教学工作起点低。
我校招生辖区内,小学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的综合素质良莠不篇三:学校学习科学发展观转段整改报告 学校学习科学发展观转段整改报告
小学学习科学发展观转段整改报告
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
为推动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确保整个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取得实际效果,真正达到在全校上下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创新科学发展体制、创造科学发展业绩的目的,我校认真组织,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按计划得以落实。在第一阶段,我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严格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增强了学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全面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更加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具体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我校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以来,始终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创新学习方式和活动载体,多措并举,注重实效,促进工作。学习实践活动做到了“围绕一个中心,达到两个突破,做到三个创新,落实四个到位,实现五个目的”。
1、围绕“一个中心”。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围绕促进学校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不是搞理论研究,不是搞形式主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工作,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2、实现“两个突破”。一是学习内容有突破。在学习活动中,除学习规定内容外,还结合教育部门实际,增加学习教育部周济部长、省教育厅白继忠厅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有关讲话精神,增加学习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二是学习实践活动范围有突破。学校除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外,非党员中层管理人员、群众组织代表也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让全校师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让他们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观。
3、做到“三个创新”。在严格按照规定动作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我校在学习方式和活动载体上做到了三个创新。一是利用学校网站,促进学习实践活动上水平。学校充分利用刚开办的校园网站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网上宣传,在网上发布消息7条、图片13张,并将活动方案、活动进度计划、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在网上发表。二是利用校园黑板报,每个党员负责指导一个版面,办专题板报两期、22面。三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学习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交流材料等在广播上播出,让全校师生分享。
4、落实“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班子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并将组员分为学习指导组、宣传报道组、文件处理组、后勤保障组、上级联络组;二是后勤保障到位。为使学习实践活动按进度有序、有效开展,总务处保证提供办公设备、物资供应、场所等;三是学习活动到位。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及胡锦涛总书记、陆浩书记、周济部长、白继忠厅长和市、县、乡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活动有专人辅导;听专题讲座3次,座谈6次,小组交流讨论4次;人均记笔记12000字以上、写心得体会2篇;四是调研活动到位。调研活动紧紧围绕“促进学校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14名党员分成7个小组,分别对学校总体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党支部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务后勤工作、民主管理及和谐校园建设和工、青、妇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共发放问卷、征求意见函384份,整理意见和建议13条,撰写调研报告7个,为进一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找准了问题、明确了方向;
5、达到“五个目的”。一是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二是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达到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的目的;三是通过宣传、引导、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服务意识、科学执教、文明执教的目的;四是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切实结合学校实际,比照科学发展观,寻找差距,掌握方法,加快教育改革,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五是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达到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校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做到了组织严密、方法灵活、扎实有效,达到了上级党委提出的要求,群众反响良好,同时也做好了开展下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准备。为此,特申请批准我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转入下一阶段。
共青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整改报告
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以来,团区委按照区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区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在区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四指导检查组的指导和帮助下,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推动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实效,努力把学习与思想解放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具体开展情况如下:
一、全面动员,加强领导
区委召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团区委立即召开机关全体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全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精神。3月18日,按照区委统一要求,团区委在组织部会议室参加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小组动员会,会上大家认真听取了指导小组吴立民书记的指导意见。会后团区委立即
召开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会,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共青团工作实际制定了《共青团*市市中区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制定了紧跟区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按照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要求成立了团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
二、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宣传
团区委在市中区共青团网站开辟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发布团区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具体意见和活动开展情况,提高青年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在团区委办公室设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园地,内容包括团区委全体人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全区学习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和好的经验做法,督促机关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使科学发展观在共青团的各项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围绕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团区委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青春建功新中区”的活动主题,牢牢把握“转变作风、积极作为、引领青年、服务大局” 的实践载体,积极筹备并成功承办了“迎祖国60华诞,促中区跨越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团区委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印制“春暖运河”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指南和“青年就业创业免费培训券”,第二批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确定,共为就业创业青年提供80余个见习岗位。*市首批“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美景公司蓉和酒家团支部举行;继续搞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6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热爱中区、建设中区、奉献中区”主题活动,开展主题为“拥抱全运 志愿中区”十一运志愿者集中服务日活动,组织30余名青年志愿者服务全省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工作现场会。
四、深入开展专项调研活动
按照全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统一要求,团区委确定两大专项调研活动,一是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二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团区委按照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讨论,并力求把各项工作结合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做到了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恳请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批准团区委转入分析检查阶段的学习。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十分重要,团区委将严格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共青团工作实际,进一步扎实工作、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为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