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阎高速公路绿化林带工程建设实施
【发布单位】西安市
【发布文号】市政办发〔2002〕19号 【发布日期】2002-02-01 【生效日期】2002-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阎高速公路绿化林带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政办发〔2002〕19号)
2002年2月11日
市林业局制订的《西阎高速公路绿化带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方案提出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西阎高速公路绿化带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西安市林业局 二○○二年二月一日)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精神,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我市绿色通道西阎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建设任务,根据《西安市主干公路绿化林带工程总体规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西阎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安大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市实施的9条主干公路绿色通道网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古城西安、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这一工程,不但能够增加我市的绿地面积,降低各种废气和扬尘对大气的污染,而且能够促进沿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二、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精神和朱总理提出的“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大搞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为指针,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建设高标准多效益的生态公益林为手段,以实现秀美山川,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西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统一供苗、分区县组织实施的原则。
2.坚持土地权属不变,由区县、乡(镇)、村调整解决的原则。
3.坚持适地适树,质量优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绿化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或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的原则。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建设范围
西阎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42.6公里(正在施工的待绿化路段4.5公里),其中阎良9公里(待绿化4.5公里),高陵16.5公里,灞桥8.6公里,临潼8.5公里。林带宽度为铁丝网外10米,林带折合总面积1278亩。
(二)建设期限及树种配置栽植要求
1.工程任务于2002年3月底前完成。
2.根据项目建设原则,树种配置为:铁丝网外0.5米栽一行栾树,株距3米;栾树外2米栽4行杨树,株行距2m×2m。杨树品种为107杨和三倍体毛白杨,要求分品种成片(段)纯林栽植。
3.苗木规格:要求苗高3.5米以上,地径(栾树胸径)2.5厘米以上,生长健壮、端直,无病虫危害。
4.栽植要求:采用优质苗木,挖大坑、栽大苗,株行距呈“品”字型配置。栽植坑规格为60×60×60厘米。栽前浇底水,栽后踏实并浇足定根水,确保苗木发芽成活,树干1.2米处以下涂白。
(三)种苗需要量
该工程共需苗木19.9万株,其中杨树17.1万株,栾树2.8万株(详见附表1)。分区、县如下:
1.阎良区绿化里程9公里,需苗木4.2万株,其中杨树3.6万株,栾树0.6万株。
2.高陵县绿化里程16.5公里,需苗木7.7万株,其中杨树6.6万株,栾树1.1万株。
3.灞桥区绿化里程8.6公里,需苗木4.0万株,其中杨树3.43万株,栾树0.57万株。
4.临潼区绿化里程8.5公里,需苗木4.0万株,其中杨树3.43万株,栾树0.57万株。
四、投资分配方案
该工程是山川秀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绿色通道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工程由各区县按照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市财政给予适当资金补助,每公里补助栽植和管护费3.5万元。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种苗全部由市现代化综合苗圃提供。
工程总投资300万元,其中种苗费110.76万元(每公里2.6万元),区县栽植和管护补助费149.1万元,技术指导费6万元,监理费7万元,管理费5万元,设计费2.14万元,不可预见费20万元(用于种苗增加及不可抗拒自然灾害引起的苗木补植等)。
分区县、分路段补助如下:
1.阎良区绿化里程9公里,投资31.5万元。
2.高陵县绿化里程16.5公里,投资57.75万元。
3.灞桥区绿化里程8.6公里,投资30.1万元。
4.临潼区绿化里程8.5公里,投资29.75万元。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有关区县要高度重视西阎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要把这一工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要站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这一工程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宣传和发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西阎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中去,力求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二)建立健全技术和质量保证体系
市林业局从市林业站抽调6―8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理小组,负责技术指导、苗木评价和质量监理等工作。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在市上监理人员的指导下,认真抓好工程质量。要遵守先挖好栽植坑,经验收合格后再调运苗木栽植的程序,严禁苗木运到后再组织挖坑栽植。必须做到当日起苗,当日运输,当日栽植。栽后要浇足定根水,确保苗木成活。
(三)认真检查验收,积极抓好落实
各区县要在2月底前做好思想发动、土地调整等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3月初发动群众,大搞栽植活动,确保按时完成任务。2002年6月底,市上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对完成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完成任务,并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检查验收后,对成活保存率不高的路段,各区县秋季必须进行补植,市上不再给予补助。无论任何形式的土地,严禁在林带中套种高干作物,确保栽植成果。
(四)建立管护责任,巩固造林成果
各区县、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今后,凡地方政府负责的县、乡、村道路绿化用地可推行农民自愿出地、国家出苗、个体承包造林管护、收益归已,实行谁造林谁受益的政策。也可采取拍卖、承包、反租倒包等形式,解决好工程用地,要通过明晰产权、明晰责任人来调动各方面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以巩固造林成果。
附件:西阎高速公路绿化林带工程任务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年)》已经2014年8月25日市政府第91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9月18日
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方案(2014—2015年)
为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西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方案(2014—2015年)》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能源战略,积极落实节能减排政策,紧密围绕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的工作要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推进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商业运营提供服务支撑,促进西安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依据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
(二)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多元化资本投资充电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初期,按照公用快速补电、自用慢充为主导的能源供给模式,政府主导建设布局合理的公用充电服务网络,引导建设规范有序的自用充电设施。
(三)全市新建各类停车场(独立的机械车库和临时平面停车场除外)应设置30%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新建城市客运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充电设施;现有停车场根据实际需求,改建、加装充电设施;现有加油(气)站,可改建、加装充电设施。
(四)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性能与运营模式要求,按照服务半径3公里(平均10分钟车程)的原则,充电站与分散式充电桩建设相结合。
(五)以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专用车充电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充电设施服务网络,实现全面辐射,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六)预留发展空间和扩容能力,适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七)单位和个人自用充电设施按“一车一桩”、“桩随车走”的原则,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或其委托的机构(4S店)负责“全过程组织管理”,并纳入其售后服务体系。
三、技术标准
充电设施由桩体、电气模块、计量模块三部分组成,须符合国家及本市地方充电设施标准和设计规范。主要标准有:
(一)《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18487.1—2001);
(二)《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 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GB/T18487.2—2001);
(三)《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 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GB/T18487.3—2001);
(四)《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通用要求》(GB/T202 34.1—2011);
(五)《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交流充电接口》(GB/T 20234.2—2011);
(六)《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直流充电接口》(GB/T 20234.3—2011)。
四、目标任务
到2015年底,建设立体充电塔4座(共1600个充电车位),地面充电站42座(共2100个充电车位),在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大型商场(超市)、居民小区、机场、汽车客运站、新能源汽车专业销售4S店、具备条件的加油站等场所建设充电桩7000个;建设运营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一)新建充电站(塔)。
2014—2015年新建充电站38座,含充电桩1900个;充电塔4座,含充电桩1600个。
(二)改建加装充电桩。
2014—2015年改建公交车、出租车场站各2座,加装充电桩200个;改建其它停车位,加装充电桩7000个。
(三)运营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设运营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时监控车辆在途信息、电池、温度、电量、充电设施工作情况;自动采集信息并分析各类异动数据,确保新能源汽车充电和运营的安全性,提高运营服务质量。专业运营的充电设施应具备上传数据功能,为运营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并实现全市一卡通(长安通)刷卡充电服务。
2015年完成全市运营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五、报批程序
(一)项目备案管理。
充电设施建设实行属地项目备案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发改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居民个人自用充电设施建设可直接向供电部门申请报装;现有停车场(站)改建、加装充电设施的,不再办理规划、用地手续。各区县、开发区发改部门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充电设施项目备案数据上报市发改委。
市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在承诺办理期限内完成相关手续。
(二)用电报装。
居民在住宅小区内自有固定车位加装充电设施用电,由居民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报装手续,小区业委会、物业应该支持和配合建设,物业不得借机收取费用;非居民充电设施用电,由产权单位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报装手续。
供电部门给予电网接入支持,设置专用服务窗口,简化办事程序,开辟电力扩容等审批服务的绿色通道,利用公司营业窗口和供电服务热线等途径,做好服务、宣传工作。
六、职责分工
(一)各区县、开发区职责。
负责本区域内充电设施的选址、建设和管理;负责确定充电设施投资及建设主体;在积极落实国家、省和市出台的相关政策基础上,可在本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措施;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宣传工作。
(二)其他单位职责。1.市发改委:负责编制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编制项目备案管理流程;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机制。
2.市规划局:负责编制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充电设施选址布点;做好新建、配建停车场设置30%充电车位标准和综合交通枢纽设置充电设施的规划审批工作;编制规划审批流程。
3.市财政局:负责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并做好财政资金的拨付工作。
4.市国土局:负责保障充电设施土地供应。
5.市建委:结合《西安市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2013—2015)》的实施,负责全市公共停车场设置30%充电车位的分解落实及相关手续的办理;编制简化审批流程。
6.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完成充电设施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新能源汽车科普宣传工作。
7.市物价局:负责监督执行国家已出台的相关电价政策,研究制定充电服务费标准。
8.市质监局:负责充电设施国家标准执行监管;编制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
9.市市政局:负责充电设施建设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相关的手续办理;编制简化审批流程。10.市房管局:负责协调物业公司配合业主做好加装充电设施工作。
11.西安城投集团:负责集团系统停车场(站)的充电设施建设。12.国网西安供电公司、省地电西安分公司:负责充电设施的电网接入工作。
交通、消防等其他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能,配合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相关工作。
七、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西安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发改委)负责及时协调、解决充电设施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广泛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创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激发多元化资本建设充电设施的积极性。以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专用车充电桩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加快实现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标。率先在条件成熟的区域建设一批充电设施,带动全市充电设施建设工作。
(三)严格监督考核。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分解表》(见附件)中明确的目标任务,结合职责分工,分解任务,明确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按期推进。各单位每季度末将进展情况报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每季度向市政府书面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第三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
【发布单位】81805
【发布文号】武政办[1999]24号 【发布日期】1999-02-03 【生效日期】1999-02-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
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政办〔1999〕2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专利管理局等部门拟订的《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九年二月三日
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市计委 市经委 市科委 市专利局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九日)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科教立市”的基本市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保护能力,加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规模的产品或产业,促进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国专发管字〔1997〕223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一、实施目的
通过实施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市场占有能力强的专利技术项目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以此作为示范,推动企业自觉依靠专利制度,抓好技术创新和专利技术产业化工作,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二、项目条件
(一)该项目须拥有一件或数件有效专利技术;
(二)该项目所在单位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重视专利工作,并有相应的措施,每年有相应的资金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该专利产品的年销售额应超过500万元,具有至少每两年翻一番的市场前景,第五年的销售额预计突破5000万元。
三、三、扶持办法
(一)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享受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扶持政策。
(二)凡入选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项目和项目所有在企业,符合《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武发〔1998〕17号)精神的,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三)市计划、经贸、科技、财政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按各自职能,分别从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市专利管理局提供下列优惠服务:专利宣传培训及咨询;专利无形资产评估;专利住处服务,包括专利文献检索、建立与企业主导产品有关的专利数据库、定期提供最新专利住处等;帮助组织专利技术实施;帮助处理专利纠纷和查处冒充专利行为;其他职责范围内的服务。
四、四、组织与实施
(一)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计划、经贸、科技、财政、专利、税务部门及有关金融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对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制定和检查落实有关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专利管理局办公。
(二)凡符合上述项目条件之一的,由项目所在单位填写《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申报表》(样表附后)后,通过各区县或市各待业主管部门的专利管理机构(或科技管理机构)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中央、省属在汉单位可直接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
(三)市专利管理局负责建立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数据库。
(四)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该项目进入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依据。
(五)对进入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项目,给予项目承担单位半年整改时间,经过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将不再列入武汉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并不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和服务。
(六)项目承担企业可申请成为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
附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
【发布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川办发[2009]18号 【发布日期】2009-03-07 【生效日期】2009-03-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四川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川办发[2009]18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川委发〔2008〕11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8〕38号),创建一流政务服务中心,搭建高效便捷、服务优良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办事平台,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四川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推行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是2009年进一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省政务服务中心、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搞好调查研究,强化督促检查;省政府督办室要对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进行督查督办,加大考核力度,推进工作落实。
四川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川委发〔2008〕11号),为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创建一流政务服务中心,现就全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依法行政、规范服务、提高效率为主线,通过建立公开、便民、高效、廉洁、规范、可问责的服务机制,实现全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政务服务中心,使之成为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和推进政务公开的综合平台,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规范、高效、诚信、开放的政务环境。
二、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行政审批标准化
1.行政审批项目标准。统一规范省、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项目;按照统一确定的原则、分类、标准和名称组织开展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清理;公布省级部门行政审批目录,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通用目录;公布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省、市(州)、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或标准统一。
2.行政审批项目公示。在各级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中心网站统一公示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负责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公示部门负责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
3.行政审批流程标准。编制全省行政审批项目标准流程。各级分项目确定标准办理环节、步骤,科学设定整体办理时限和各环节标准办理时限。市(州)、县(市、区)部门受理并转报上一级部门审批的项目,由终审部门编制同一流程。
4.行政审批办事指南标准。确定行政审批办事指南标准文本,统一省、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项目办事指南。
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按上述要求予以公示、编制办事流程和办事指南。
(二)办事制度标准化
5.实施首问负责制度。设置首问岗位,规范首问岗位职责,建立首问岗位设立标准及其职责标准;统一推行首问事项登记制、服务双岗制、去向留言制、首问岗位定期报告制、首问岗位流程跟踪制、一次性告知制;确定首问岗位接受办事咨询、登记办事事项、指导填报材料、实施当场办理、分送其他岗位、案外告知引领、送达办事结果的标准化职责体系。
6.推行限时办结制度。按照行政审批流程统一确定标准办理时限,通过运行行政审批软件系统自动推行限时办结,并对超时办结直接生成问责;统一实行法定办理时限公示制、承诺办理时限公示制和延期办结告知制。
7.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统一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和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完善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及其工作人员执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的考评奖惩制度,制定量化的考评指标及奖惩标准,统一公示并严格执行。
8.完善并联审批制度。统一确定并联审批适用的范围;按不同类型建立并联审批通用标准化流程,确定并联审批实施部门标准化职责体系及其协调运行机制;完善“绿色通道”、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特事特办办事制度。
9.健全投诉举报制度。统一设立投诉窗口,公布投诉电话,统一确定投诉范围;制定投诉办理标准化程序。
(三)政务服务标准化
10.服务类型标准。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类型标准化体系。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政务服务类型为: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公共服务事项,中介服务事项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事项,建筑和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县(市、区)及乡(镇)、街道、社区惠民帮扶、为民办事、法律援助和其他公共服务。
11.服务模式标准。按照拓展服务内涵的要求,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服务体系,确定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模式和规范。
大厅接待服务:接受申请人咨询并指引、引领至特定部门窗口。
全程代办服务:接受申请人委托全程代办行政审批事项或公共服务事项。
延时办理服务:对特殊事项组织延长办公时间及时办结。
预约办理服务:根据申请人预约,在非国家法定工作日,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特别通道服务:对涉及灾后重建或扩大内需重大项目,以及密切关系民生的紧急事项,建立特事特办特别通道,简化办事程序。
上门办理服务:涉及惠民帮扶、民政、社保等公共服务事项,为方便群众,组织相关部门上门服务;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或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下放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或送政务服务下乡。
信息查询服务:设立标准化信息查询系统,提供政策法规信息、省(市、县)情及投资指南信息、企业基本信息、办事指南及流程信息、审批结果公示信息或者其他政务信息查询。
政策法规咨询服务:设立法律顾问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为申请人提供涉及办理事项的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12.政务服务电子系统标准化。完善行政审批软件系统,建立省、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通用、并与部门专网兼容对接的电子运行平台,逐步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查询;承载限时办结制度运行流程,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实现网上直接生成问责;统一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网站风格、栏目等,形成便于监管、方便查询、互联互通的网站群。
(四)政务服务中心场地标准化
13.选址
政务服务中心应建立在本城区位置居中、交通便利的地方。
14.面积
省、市(州)、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场地面积根据本行政区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按照深入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全面履行办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等事项的服务职能,创建高效、规范、便民的一流政务服务综合平台的要求确定。
15.场地外观
(1)升立国旗:在政务服务中心办公楼主楼楼顶或广场中心升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2)悬挂国徽:在政务服务中心单位名称的正上方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3)单位名称:全省政务服务中心名称统一规范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设立的便民服务机构名称统一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标识式样、字体、风格等按省统一规定设置。
(五)政务服务中心设施标准化
16.交通指示牌
县以上城镇设置政务服务中心交通指示牌,指示牌大小、颜色可根据本地城镇整体风格自行设计制作。
17.政务服务公告牌
县以上城镇在主要出入口(交通要道)设置政务服务公告牌,对全省投资服务热线电话“96196”进行中英文宣传告示。公告牌式样、风格、内容等按省统一规定,由各地制作设置。
18.柜台设置
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大厅布局、柜台样式按省统一规定设置。
19.工作人员着装和工作牌
省、市(州)、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自行统一本中心工作人员着装。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工作牌包括单位名称、工作人员2寸免冠彩色照片、工作人员姓名、职务等信息。
20.首问责任岗
政务服务中心和各窗口都须设置首问责任岗,并挂牌明示。
21.窗口吊牌
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都须设置窗口吊牌,公告窗口部门、主要审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承诺时限、电话号码等内容,白底黑字。
22.政务公示牌
将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单位、承担的职责、负责审批的项目、审批的法定时限和承诺时限在政务服务中心显著位置公示;将每个审批项目的办理环节及逐环节的办理时限在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场所、网站和办事指南上进行公示;将行政审批办理状况适时在电子显示屏上滚动公示。
23.有必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报刊、图书阅览室。
三、工作步骤
全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于2009年3月启动,2009年底基本完成。省政务服务中心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实施方案分项制定有关指标和标准,形成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体系,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制度,制定各项服务事项规范和办事规程,落实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各项部署。各市(州)、县(市、区)按照统一部署,制定实施办法和措施,整体推动,逐步落实。年底前,组织对省、市(州)、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进行检查验收,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完善措施,巩固建设成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14〕115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立足点,以源头控制土壤新增污染为切入点,以保护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建立土壤环境测控体系为支撑,加快推进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工作,强化土壤环境风险控制,全力推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中、省文件要求,全面摸清我市土壤环境状况;划定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优先保护区域,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和评估制度,对全市60%以上的耕地和服务人口50万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土壤环境开展例行监测;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初步控制被污染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因地制宜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使全市土壤环境质量长期保持稳定。
三、主要任务
(一严格准入,防止新增土壤污染。
1.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工业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有关政策,对重点规划环评和有色金属、皮革制品、石油煤炭、化工医药、铅蓄电池、采矿选矿、印刷、危险废物、加油站等可能对土壤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要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内容,并监测特征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本底值,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
2.加强土壤环境监管。确定以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企业为重点的监管企业名单,确保达标排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环境监管,对超标排放且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要挂牌督办,限期治理,对治理后仍不能达标的企业要坚决关停,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禁止工矿企业在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置过程中将污染物向土壤环境转移。
3.强化化肥农药等污染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禁止使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严格控制稀土农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管理规定,大力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建立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制度。
4.规范固体废物管理。建立污泥处理全过程监管制度,规范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在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处置全过程中,严格遵循有关污染物控制标准及技术规范。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重金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污水以及未经检验和安全处理的污水处理厂污泥、清淤底泥、尾矿等。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放射性废物集中处置监管,防止造成周边土壤污染。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及填埋场所防渗措施监管。鼓励及规范规模化养殖场所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旧残留农膜等废弃物综合利用。
(二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
5.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以耕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其他需要保护的区域为主,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明确其范围和面积,建立优先区域地块名册。
6.加大优先区域保护力度。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优先区域土壤环境得到优先保护。开展优先区域土壤环境加密调查,建立优先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在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建立优先区域土壤管理数据库。对优先区域及其周边污染源进行排查,严格源头污染控制,强化风险管控;禁止在优先区域内新建有色金属、皮革制品、石油煤炭、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
等项目。
(三强化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管控。
7.加强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管。依据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结果,界定被污染耕地的具体范围和面积,制订并实施被污染耕地土壤环境风险控制方案。开展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对已被污染的耕地实施分类管理,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确保耕地安全利用。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要严格管制用途,依法将其划定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禁止种植粮食等农作物和牧草,有序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
8.加强污染用地环境风险管控。被污染地块变更使用权人或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住宅、商业、医院、公园、城市绿地、游乐场等用地的,要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未开展风险评估或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用地要求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经评估认定对人体健康
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块,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达标前不得转为住宅、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和农用地。
(四实施土壤修复试点。
9.制定土壤修复工程规划。以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各相关县区要按照先规划后实施、边调查边治理的原则,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在2015年底前完成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确定治理与修复目标、优先区域、主要任务和进度安排,并根据土壤详查情况对规划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10.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综合考虑土壤污染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五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11.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设置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点。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市级环境监测站应具备土壤环境常规监测的能力,能够开展土壤中镉、砷、汞、铅、铬、铜、锌、镍、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分析。要配备相应执法装备,充实加强土壤环境执法队伍,将土壤纳入环境监察工作范围。
12.健全土壤环境应急能力。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增加土壤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并将突发环境事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范围和应对措施作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土壤环境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土壤污染。
(六加快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13.实施土壤环境基础调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历史遗留工矿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和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夯实属地管理责任。
建立由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城管局、市水务局、市农林委、市工商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动协调机制,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及考核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和装备。
1.市环保局负责土壤环境监测和污染源排查,加强对重金属排放企业监管。2.市发改委负责落实、协调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产业及投资政策。3.市物价局负责落实、协调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价格政策。
4.市工信委负责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后技术、工艺、设备的升级改造和淘汰。5.市财政局配合争取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配套资金,加大土壤环境保护投入,切实保障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经费。
6.市国土局负责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壤保护优先区域划分、数据库动态管理和有关用地审批,负责污染
土壤治理修复。
7.市水务局负责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负责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土壤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8.市城管局负责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指导和业务工作指导;负责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分析评估,并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牵头。
9.市农林委负责强化化肥、农药和废弃农膜等农用投入品的管理,加强被污染耕地的分类管理,划定禁止种植特定农作物区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监测,参与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划、优先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土壤治理修复等工作。
10.市工商局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化肥、农药市场监管。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是本行政区域内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灌溉用水水质监管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土壤保护工作,应积极配合省、市主管部门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等级认定、被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投入机制。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经费。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对接中省土壤环境保护资金扶持政策,建立土壤环境保护项目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防治水平。
鼓励和支持土壤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水平。推动我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建立产、学、研、管相结合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联合体。在科技攻关、基础研究方面设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专题,重点支持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修复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大力培养土壤环境管理、监测评估和治理修复专业人才,积极培育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专业技术机构和骨干企业。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土壤环境保护意识。
制定实施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以及专业展馆等方式,结合“6˙5”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大力宣传土壤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相关科学知识,将土壤环境保护的内容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公众土壤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企业公开环境信息,鼓励企业自觉开展环境公益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环保社会责任意识。
(五完善法规政策,建立考核机制。
研究制定农用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土壤环境保护、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被污染地块环境监管等管理办法;制定土壤污染损害责任保险、鼓励有机肥生产和使用、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等政策措施。建立土壤环境保护目标责任、成效评估和考核制度,将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的确定和监管、土壤环境质量等级认定管理、被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以及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纳入考核内容,组织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成效评估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级部门给予表彰,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要进行问责。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与本辖区内的重点企业签订责任书,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对成绩突出企业予以通报表扬,对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严肃追究责任。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1月23日
来源: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