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汉的文化艺术中华书局版说课稿
公开课说课稿
第十四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版本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中华书局版历史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秦汉的文化艺术》,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教材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部分,是秦汉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后一课,是告别这一个辉煌时期的总结语。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2)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3)使学生了解中国地域的辽阔、历史的悠久、文化积淀的深厚。
2、过程与方法
(1)司马迁与秦陵兵马俑任选其一导入新课。
(2)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和图片投影片,以及生动的描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2)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使学生树立坚韧不拔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司马迁与《史记》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第二部分: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是文化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决定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基本历史知识;用多媒体教学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课内思考问题。
第三部分:说学法
从认知能力来看,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专注时间较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收,并且具有探索精神;从思维品质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正式接触到历史,还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系统方法,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善于总结和归纳。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历史是怎么样流传下来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内容,司马迁与《史记》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来讲:首先,介绍司马迁的身平,课件呈现简介加教师的描述;其次,《史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史记》的内容;第二,史记的写作特点;第三,《史记》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第二目的内容,汉赋与汉乐府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齐声朗读,做了解即可,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勾画重点段落。因为该部分采用小楷体字来排版,即是属于非重点内容,这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三目内容秦陵兵马俑,首先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些兵马俑的图片,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其次教师归纳兵马俑的概况,并让学生在课本上勾画重点内容;再次,兵马俑的特点,即如何认识兵马俑,这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的方法。
小结部分:用教师精心归纳的一段话进行总结,并用课件呈现这段话的内容。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节课的知识。第五部分:说板书设计
这一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
第14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的身平:
(二)《史记》(1.内容;2.目的;3.特点;4意义)
二、秦陵兵马俑:
(一)概况:
(二)特点: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第二篇:历史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册《秦汉的文化艺术》教学设计
........第14 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②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2.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时间,调查佛教和道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佛教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学会社会调查及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
②感知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和《史记》的体例,了解《史记》在史学上的地位,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②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司马迁与《史记》。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造纸术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同时良医辈出,“医圣”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创制“麻沸散”、编成“五禽戏”,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所以不仅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同时在宗教、史学和艺术等方面也获得了重大发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新课教学
(一)司马迁与《史记》
试题试卷
........1.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
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司马迁”像。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司马迁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学生可以单独分析,也可以分组讨论。在学生发表看法之后,师生共同总结:
客观上:①汉武帝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也发展起来,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司马迁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藏书,也到很多地方游历;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需要一本记载从远古到汉朝的社会发展的史书;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较好的学习环境。
主观上:司马迁刻苦写作,且能忍辱负重,表现出顽强坚忍的意志,同时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得他最终完成了《史记》全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
2.《史记》的体例和影响那么《史记》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52万余字,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和8书、10表。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记载各种重要人物的事迹,表是春秋以来的历代帝王和侯国的大事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比例最大,所以称为“纪传体”。用本纪、列传这种体裁来编写史书是司马迁的独创,《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后,历代史学家很多都沿用这种体裁编写史书,并把用这种体裁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
《史记》最为可贵的是在记史时能秉笔直书,既歌颂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正义性,同时还敢对当朝政治予以评述。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匿,故谓之实录”。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它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的很多篇章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被人们千古传诵。因此,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汉书》
①东汉史学家班固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汉书》,首开纪传体断代史之例。②《汉书》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二)汉赋和汉乐府
1.两汉文学的特点:两汉文学,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2.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①赋是两汉时期受先秦骚体和诸子散文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汉赋在创作技法上对后世很有影响。
试题试卷
........②西汉的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③东汉的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等。
3.汉代诗歌
①汉代诗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②乐府是汉武帝时期由政府掌管音乐歌舞的机构,《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等,都是乐府名篇。
(三)威武雄壮的秦陵兵马俑
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秦兵马俑》或者直接使用教学挂图或者放映录像,让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介绍: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以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恢弘。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东侧发掘陶俑坑,出土了大批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旅游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如现在[开放的一号俑坑,从葬的陶人陶马约6000件,同真人真马一般高大。这些陶俑,依坑排列,面向东方,形成一个长方形军阵。其中还包括俑坑东段的前锋部队和其后的主体部队。在南北两侧和西端还有手执弓弩的侧翼卫队。强弓劲弩的战袍俑是秦陵部队的外围,蹲姿射俑是后备军。每个陶俑的装束、体态、神情和手势甚至细微的发须变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整个兵马俑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气势,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秦陵发现了两套铜车铜马,整套车马、驭手和辔具都是青铜铸造的,大小约为真人的一半,造型十分美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自己修建陵墓,动用了近70万民工,墓内防卫森严,有自动射击的弓弩把守陵门,为保密,甚至把修陵的工匠统统活埋其中。为增加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还可以逐一投影。投影第一幅图时可引导学生猜:这些陶俑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分别是哪些兵种?第二幅图中的陶俑属于哪一兵种?要求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思考: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你怎么认为?有何感受?秦兵马俑除了艺术成就外,我们还能从中了解秦王朝的一些什么? 由学生自由作答,言之有理即可。使学生认识到秦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朔艺术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是它也是秦王朝苛政的反映。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史学、文化和艺术。秦汉时期统一局面进一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本记载以前历史的史书,于是司马迁撰写《史记》,如实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为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和艺术也试题试卷
........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试题试卷
第三篇:中华书局
中華書局【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所收版本出處
說明:凡出自【道藏】諸本,後面皆列原書冊數及頁碼,如11*482,表示第十一冊第482頁,所據版本為上海書店出的【道藏】36冊本。
1、老子道德經 四卷 河上公章句,【四部叢刊】景宋刊本,(鐵琴銅劍樓藏)
2、道德真經指歸 七卷 嚴遵,據【道藏】七卷本,民國重刊本
3、老子道德經注 兩卷 王弼注,武英殿聚珍版
4、道德經古本篇 兩卷 傅奕,【道藏】本,洞神部本文類11*4825、道德經義疏 四卷 成玄英,蒙文通輯自【道藏】諸本,民國重鈔石印本
6、道德真經新註 四卷 李約,【道藏】本,洞神部玉訣類 12*3227、道德真經直解 四卷 邵若愚注、張知新校正,【道藏】本 洞神部玉訣類 12*2368、道德真經集註 十八卷(釋文一卷,雜說二卷)彭耜集注,【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13*1069、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 兩卷 范應元,【續古逸叢書】之十七,(雙鑑樓藏本)
10、道德真經集義大旨 大旨二卷 集義十七卷 劉惟永,【道藏】本 洞神部玉訣類 14*5711、道德真經集義 十卷 危大有,【道藏】本 洞神部玉訣類13*53912、老子集解 兩卷(附考異壹卷)薛蕙,【惜陰軒叢書】本
13、老子翼 八卷 焦竑,【漸西村舍】本(案:目錄誤作《老子異》,書前題簽也如此)
14、道德經注 兩卷 徐大椿,【四庫全書】本
15、老子章義 兩卷 姚鼐,同治九年桐城吳氏重刊本
16、老子本義 兩卷 魏源,【避舍葢公堂】本,梁肅題識壬寅年,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刊刻
17、老子古義 三卷 楊樹達,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
18、老子校詁 四卷 馬敘倫,中華書局197419、附:馬王堆帛書老子釋文
第四篇: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此次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进行第一个环节:说教材。这一环节我从五点内容来完成。㈠教材的地位:
本课时是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㈡教材的联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与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同属古代政治文明的内容,与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从古到今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民主化进程。因此,学好本课时,有利于我们队必修一之后专题的学习有更好的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比较。㈢教材处理:
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导学案教学实践,我对教材也做了些许处理,例如:在讲授“六王毕、四海一”这一目中,适当增加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了解和商鞅变法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秦统一的必然性;把第二目、第三目结合一起,作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根据教材处理,按照课标和考纲要求,并结合高一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㈣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⑵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过程和方法:
⑴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以上是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现在我谈谈教学重难点的设定。㈤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学习,能够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此,我设定以下教学重点:
⑴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其政策措施;
⑵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按照目前高一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情况所设定的)
以上是五点是我的说教材环节,现在我将进行第二个环节:说教法。
二、说教法
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基于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我校近两年的要求,我主要采取导学案教学法,并通过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利用直观演示法、问题引导法、活动探究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历史课堂,使学生的独立探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例如:在讲解郡县制的影响这一环节,我将通过“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从分封制的弊端从而加深学生对郡县制所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一方面他们在课堂上较为活跃,而且初中历史已接触过这一课时的内容,这是我们教学较为有利的地方。但另一方面,高一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习惯仍停留于初中的开卷考试模式,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极为不利的地方。
为了学生养成好的学法,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教学和知识点的掌握,也能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时我主要设定了以下学法:材料阅读法、分析归纳法、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例如:在讲解“秦的统一”在这环节中,我要求学生阅读P8-9,归纳中秦统一的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归纳能力,并通过教师的启发性讲解,使教法和学法实现有效的配合。
最后,我来谈谈这一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而这些环节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学过程如何才是检验一节课的重要标准。这一课时我将用5个阶段来完成:
1.导课:(5分钟)
屏幕展示3、4幅有代表性的图片(秦陵兵马俑1号坑、秦长城、秦陵铜车马等),提问:“请你说说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并呈现李白的一首诗《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用图片或诗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人入胜,进入新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2.授课过程:教学中,我将本课时分为两个部分,见板书(35分钟)在第一部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六王毕,四海一”即秦的统一。
这块内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前提条件,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归纳教材,主要包括:秦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岭南等知识,配合多媒体播放灭六国的进程和向北方、南方、西南扩展的情况,通过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兴趣;配合教师的讲解,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商鞅变法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必然性,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第二部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这块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包括本课的第二、三目。我将从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方面完成本部分
【利用教材设问】
问题一: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在讲授皇帝制度中,通过讲述皇帝制度的由来并阅读材料总结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皇权至上、皇帝至尊等内容;通过学生阅读课文配合一些历史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职责,并认识到中央官制中的相互制约、相约监督从而以加强皇权及加强专制主义,【角色模拟辩论互动】
问题二:郡县作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春秋战国时在有些列国已出现。秦统一后,就如何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在朝廷内展开了一场争论。请同学们看教材丞相绾、廷尉斯的讲见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当时秦朝的重臣,为了秦朝的长治久安,你会支持哪个观点,请具体阐述理由。(【动手动脑质疑互动】 1.请简单绘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并说说其官僚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2.引导学生对郡县制、分封制进行比较:从基础、特点、与中央关系等内容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郡县制的积极影响,明白: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4、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问题三:你如何评价秦始皇历史功绩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而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总结:学习探究:给秦始皇的一封信——以“请你说说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为主题,采用书信的形式,或对某一问题、某一制度提出看法或综合评述,有一份史实(史料)说一份话,注意论从史出。从而对本课时的学习认识达到升华。3.课堂小结:(3分钟)
设计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从而完成对本课时的总结 4.布置作业: 5.板书设计: 板书:(略)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导学案教学,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问题引导和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此次说课的主要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五篇: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1
各位专家,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是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三课。这一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专题都是围绕着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为中心展开的那么秦朝是怎样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呢教材讲了四目:一“六王毕,四海一”即秦朝的统一;二海内为郡县,即秦的地方官制;三秦王朝的官僚机构,即秦的中央官制;四挟书律,即秦始皇在思想文化方面推行的专制。通过第一目让学生认识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背景,通过第二三四目让学生理解秦王朝正是从这几个方面确立起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下面,我就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思想:结合课标和我校学生的实情,我将本课的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勇于探究的学习空间”。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把握秦统一的条件,过程,主要活动和意义。
了解郡县制的由来,把握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特点。理解掌握秦朝“三公九卿制”和“朝议”。理解掌握“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分析秦统一的原因条件和历史影响。运用比较法把握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特点。通过引用材料,探究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联系法家的基本主张,探究“挟书律”的原因和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秦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奠基作用。认识郡县制对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方面的深远影响。认识皇权至上原则在中央官制方面的体现。认识思想文化专制对文化发展的负面作用。
3,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实质。
选择教法:自学启导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综合了自学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及讲授法的优点,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思考,体验,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的目的
在学法方面:运用自主探究式
想帮助学生学习,老师不仅要有好的教法,还要教给学生好的学法。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想学的欲望,由让学生学变为学生想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由西周后期的“礼崩乐坏”引出秦王朝的政治。
讲授新课:总体思路是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在第一目的教学中我
引用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用多媒体打出)。然后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是怎样完成全国统一的,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的条件,过程及意义。分析完后提出问题:秦王朝实现了统一以后,该如何维持,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秦朝确立的这一制度。然后我从四个方面给学生作了介绍: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即教材的第三目
(3)地方官制即第二目
(4)“挟书律”即思想文化专制。其中“皇帝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是我结合课标,参照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添加的内容。我给学生首先介绍了“始皇帝”的由来,然后总结出了皇帝制度的特征。在介绍秦王朝的中央官制时,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总结秦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朝议”制度
秦朝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是以往统一的王朝不曾有过的现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讲这一问题时,我首先引用史实让学生了解郡县制不是秦朝创造的,因为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这一制度在全国推广却是在秦朝,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着秦朝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并指出二着最主要的差别。但是在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时代,并非好的政策就一定能实行,这要看皇帝愿不愿意。那当时秦始皇是怎样认为的呢设计意图:突出皇权至上。我引入了秦始皇的观点:“过去之所以苦于战争连绵不止,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上又要制造战争的因素,导致纷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用多媒体打出)。正是由于秦始皇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最后介绍秦朝郡县制的基本设置和意义。
在颁布“挟书律”一目的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1)秦始皇为什么要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
3)怎样看待秦朝制定的“挟书律”这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讨论。
4)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面对制定的“挟书律”,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在讨论中总结其影响。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当时的情境中思考问题,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小结:指出难重点,让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和他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并引用张道英教授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之功,立万世之规;秦始皇之过,仅亡一秦矣”。)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以“我看秦始皇”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内容分析
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3、新老教材比较
(1)老教材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都有专节阐述。
(2)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突出。新教材突出了“秦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内容,增加了如三公九卿的职责、“朝议”、挟书律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内容。语言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教材中穿插了一些历史图片、文物图像、地图等,增加了历史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知识链接、史学争鸣、学习思考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对有关影视作品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未形成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2、学法指导
学生课前预习扩充知识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 课后继续探究思考
三、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能力: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实施背景、职能、权力及其影响,并能够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2、过程和方法:
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模拟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难点:
“大一统”政体和官僚机构的形成比较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这种行政体制的创新。
五、教法设计
1、教学总体思路: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2、具体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新课,了解知识;
师生质疑,合作探究;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六、教学过程
屏幕展示李白的一首诗《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用图片或诗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人入胜,进入新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初中学习中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简处理。教材主要介绍了(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2)蒙恬夺河套、阴山地区,修直道,修长城;(3)南方:筑灵渠,(4)西南:将西南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学生容易了解。
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两幅图: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设计三个小问题①比较两幅图的不同,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②秦始皇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行动主要有哪些?讲述秦朝疆域的四至。
③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这样设计一方面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地域概念,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地理格局。另一方面通过两幅图三个小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地图信息和阅读教材内容的能力和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③问为下一部分内容作了铺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包括本课的第二、三目。
【利用教材设问】
问题一: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补充材料合作学习】
问题二:阅读材料,了解皇帝称号的来历,并小组讨论回答。
材料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诏令是“议帝号”: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2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3 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君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1、3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据材料,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三则材料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角色模拟辩论互动】
问题三:郡县作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春秋战国时在有些列国已出现。秦统一后,就如何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在朝廷内展开了一场争论。请同学们看教材丞相绾、廷尉斯的讲见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当时秦朝的重臣,为了秦朝的长治久安,你会支持哪个观点,请具体阐述理由。(老师可以以秦始皇的身份追问、质疑和点评)
【动手动脑质疑互动】
1、请简单绘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并说说其官僚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2、对秦朝创建的集权政治制度,你认为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你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老师同学的问题。
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4、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
加强思想控制——“大一统”政体下的思想专制
这块是阅读内容,学生看书基本了解即可,主要是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
可以设计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有人对你的政策提出非议,你会怎么做?
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史实(秦加强思想控制)然后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对“焚书坑儒”“挟书律”进行评价。
总结:学习探究:给秦始皇的一封信——以“请你说说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为主题,采用书信的形式,或对某一问题、某一制度提出看法或综合评述,有一份史实(史料)说一份话,注意论从史出。
【板书设计】
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 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
(1)秦汉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如何择其要而展开、内容的深浅度是教师需要把握清楚的。
(2)“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对教材的这部分内容需要整合处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
(3)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