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要学习法律
为什么要学习法律
笔者在大学任教经济法,每学期上课让学生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法律?学生大致回答:学习法律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或者,因为开了这门课所以不得不学。接着又问:你对法律如何看待?回答是千篇一律的:法律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没有人认为法律是目的。再问:你认为中国目前是法治社会还是人治社会?大多数谨慎一点的学生回答说不清楚或不好说;个别胆大一点的学生则肯定说是人治社会。
笔者到浦东去参观,看见金茂大厦下面有一块铭牌,号称世界第三高楼。紧临金茂大厦的环球金融中心号称世界第一高楼正在破土动工。整个陆家嘴高楼林立,绿草鲜花掩映其中,环境整洁优美。乍一看,似乎上海的水平离世界第三也差不了多少。笔者所任职的高校,只过了一个暑假,所有的教室、宿舍、办公楼修缮一新。但思想还是以前的思想,观念还是以前的观念,人还是以前的人。总之,物质文明的进步是相对容易的事,而精神文明——人们精神的改造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恐怕都会认为虽然中国现在在物质上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文化上、精神上是不落后甚至是领先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为了说明问题,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中国有莱文斯基吗?有褒拉琼斯吗?普通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是克林顿的性丑闻,关心的是克林顿和多少女人睡过觉,却并不关注克林顿的性丑闻能大白于天下的原因和背景。难道中国就没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吗?以堂堂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官僚之众,可以断定的是,中国肯定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样的牺牲者,却没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样的平民英雄。此话怎讲?想那褒拉琼斯不过是阿肯色州一介村姑,胆敢把堂堂大总统告上法庭,法庭居然受理并且向堂堂总统发出传票,这才引出白宫实习生莱文斯基。想这莱文斯基脸皮也恁厚,当总统矢口否认的时候,竟敢拿出自己珍藏的内裤,以证明总统曾经“到此一游”,这才引出总统涉嫌向法庭说谎作伪证,以致引起国会的弹劾动议。要知道,把总统告上法庭,这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国,别说告国家主席,就是告一个乡长村长也是极难的事情。拿法制较发达的上海而言,上海一个区法院一年受理的以区政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不过两三件(这还是公事)。当我们在为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的勇气喝彩的时候,是否想到过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法治在为这两位弱女子撑腰壮胆呢?当克林顿的性丑闻曝光之后,克林顿的支持率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媒体就此事采访一位支持克林顿的普通老太太,老太太理直气壮地回答说:“I hire him to take care of the country.I don’t care who takes care of him in bed.It is Hillary’s business”(我雇佣克林顿照管这个国家,我不在乎谁在床上伺候他,那是希拉里的事)。“我雇佣克林顿”,“雇佣”一词用得多好,这个老太太之所以如此理直气壮,是因为全体美国人民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反观我们中国人,我们绝对不敢说是我们雇佣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单就这一点而言,美国人民的智识就远远超过了我们中国人。然而美国人民的智识还不仅仅体现在这里。一般中国人并不知道克林顿其实是因为在法庭上否认与莱氏有性关系因而涉嫌作伪证妨碍司法而遭弹劾,还以为克林顿是因为性骚扰而遭弹劾。美国人对公与私、法律与道德、才干与品德分得很清。人民选举克林顿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能,与其花时间看住他的裤腰带,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监督和考察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克林顿与谁睡觉是克林顿的私事,克林顿是否说谎作伪证则与公共利益有关。这涉及到他是否欺瞒公众和选民以及是否滥用权力的问题。公职人员作伪证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总统也不能例外。当然,虽然公众人物也应当有自己的私事,但是公众人物的私事又不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为了公众利益不得不牺牲一些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因此,普通人的隐私你不得曝光,而克林顿的隐私你却可以公开宣扬。
也许有人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出名图利,那么请问,她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又有多少人多少事与追名逐利没有关系呢?求名求利,事关生计,本是无可厚非之事,只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才会只许自己追名逐利,不许他人求名求利。因此,把她们称为平民英雄绝不是什么过誉之辞。但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案件曝光呢?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平民英雄呢?难道是中国人生性怯弱,天生就是懦夫懦妇吗?如果说中国人生性怯懦,谁都不会承认。唯一可信的回答应了那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所谓“齐人在齐则为良民,齐人在楚则为盗贼”,环境使然。美国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类橘子生长的环境,而中国则只有妓女、二奶和情人这类枳子生长的环境。一句话,美国有这类平民英雄诞生的环境,而中国则没有。
一句“环境使然”,使许多人松了一口气。问题是环境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你我的环境?环境可以分为多种,例如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学生在课堂里上课,教室大概就是他的地理环境,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和坐在前后左右的同学大概就是他的人文环境或社会环境。你我在这个社会中工作和生活,你我所在的城市或乡村就是你我的地理环境,你我的邻居、同事、亲朋这些熟人和其他陌生人就是你我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相对较死,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则相对较活。如果你的邻居、同事、亲朋是你的人文环境的话,那么反过来,你也是你的邻居、同事、亲朋的人文环境。如果我是你的环境的话,你也是我的环境,你我其实互为环境,正是你我的相互活动和影响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所谓“环境使然”说白了不过是“你我使然”。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笔者愚见,大概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当总理或议员才能对这个社会发生影响,而是说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言论和行动都会对他人、对社会发生直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言行的良莠善恶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兴衰都会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目前的状况不是他人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而是你我这些社会成员过去和现在的言行造成的。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的兴衰也取决于你我目前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的确,我们中国目前的状况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造成的。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公安部发布的消息,说是四千贪官携款五十亿在逃。当然,我们在其他媒体上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消息。所谓少见多怪,多见则少怪,也许我们实在是见得多了,也就不以为怪。但值得反思的是在通讯日益发达、民主思潮日益泛滥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这些事情还是如此的熟视无睹,如此的麻木不仁?不说美国的那两个美妞,我们甚至也比不上将埃斯特拉达赶下台的菲律宾人民和将藤森赶下台的秘鲁人民。算算这笔帐,四千贪官携款五十亿,人平一百二十五万,有人说还不止这个数字(看来的确如此,最近,笔者又看到一篇报道,湖南娄底市不过一个副厅级的副市长竟然受贿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共计2660万)。人人好象都觉得这个事情与己无关,暗地里只恨自己不是贪官一份子,只恨自己没有骑在他人头上拉屎拉尿的机会,只恨自己没有携款潜逃的机会。我们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社会。人人都以他人为手段,人人都以攀龙附凤、做有权势之人的工具为荣,人人都追求奴役同胞的权力。某某长是我的亲戚,某某官是我的朋友,某某头是我的熟人,凡此种种,是我们最常用的炫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干着贬抑自身而抬高官吏的蠢事,最终我们的心态也是如此——自轻自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因此,在我们抱怨“苛政猛于虎”的时候,别忘了我们是自作自受,是我们自己“养虎遗患”。
说这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文革已过去二十多年,但是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对这场民族的浩劫做过深刻的反省。大家一说文革,就是毛泽东的错,似乎与己无关。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说毛泽东是这场灾难的发动者,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话,那么,谁又是胁从者呢?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文革英雄只有两个,一个是张志新,一个是遇罗克,这两个人是当时极少数清醒者和真正的民族英雄。那么,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不是帮凶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想想张志新是怎么死的。为了摧毁张志新的意志,侩子手把她关在一间只能站立不能躺到睡觉的极小的牢笼里;临刑之前,张志新仍在不停的呐喊和抗争,于是侩子手就首先割断了她的喉管,再用胶带封上,这样她就不能讲话,然后才把她拖到刑场枪毙。让我们想想,这样令人发指的暴行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离我们并不太远,就是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同胞、甚至是我们自己干的呀。扪心自问,我们、我们的亲朋戚友就没有责任吗?而现在,我们对文革又做过多少真正的反省呢?张志新和遇罗克是牺牲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他们的价值?没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没有人弘扬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精神。就笔者所知,有人慷慨解囊甚至给那些刚刚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足球运动员雕塑了铜像(试想他们这些人背着几十吨重的铜能在世界杯足球场上踢球吗?),但是没有人为我们真正的民族英雄塑像。笔者也在大学课堂上做过调查,没有人不知道刘德华和郝海东,但是只有极少极少大学生知道张志新和遇罗克。我们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就是这个样子,其他人可想而知!难道英雄的血就这样白流了吗?难道千百万文革死难者的血就这样白流了吗?如果我们不反恭自省并找出文革发生的、根植于我们民族固有劣根性的真正背景和原因,那么我们并不能排除类似文革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文革我们是盲从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是否清醒?
近两年清宫戏、清官戏、廉吏戏流行,似乎好皇帝、清官廉吏层出不穷,远的不说,这至少反映或者迎合了社会上一种企盼好皇帝,企盼好官吏的潜在心理——正如前些年流行伟人像是这种心理的明显反映一样。一部包青天,唱了几百年,但是几百年来只有一个包青天。姑且不论历史上的包拯是否是真正的青天——据笔者所知,包拯并非圣人完人,充其量不过专制皇帝下的一个好官僚而已,就算包拯是青天,几百年来再无第二人。中国人民盼了几百年,再无后来人。看看现在的政府和法院,不说“侯门深似海”,也是“有理无钱莫进来”。而在民主国家法治社会,不说个个法官都是包青天,但完善的制度要求每个法官都去做包青天。报载,香港一法官在一离婚案中将一子女的抚养权判给一位来自大陆的女子。这位女子胜诉后,按照大陆的习惯给法官送去礼金礼物。法官不但拒收钱物,而且立即将该女子以行贿法官罪名移送廉政公署。我们在乞求好皇帝、清官廉吏救我们的同时,别忘了中国历史上好皇帝几乎没有、清官廉吏屈指可数的事实。还是西谚说得好:“自救者上帝救之”,除了我们自己救自己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
目前的中国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甚至连党的十五大也不否认这一点。中共十五大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这句话本身就隐含了一个潜台词,即法治国家是一个有待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也就是说现在并不是法治社会。人治和法治孰优孰劣,似乎无须回答。人治自然是少数人的统治,而法治似乎也不是多数人的统治,其根本差异不在于统治人数的多寡,不在于是多数无产阶级的专政还是少数资产阶级的专政,而在于这少数人是在法律之上还是在法律之下进行统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是多数人在法律之上对少数人进行专政,那就有可能演变成暴政和无政府;如果是少数人在法律之上对多数人进行专政,那就是典型的专制。当然,这里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法律是善法还是恶法的问题。有人说恶法非法,这个姑且不论。就我们的人生经验和司法实践而言,主要的问题在于法律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相比之下,法律的善恶是个次要问题。
为什么说法律不仅仅是手段和工具,而且应当是目的呢?对皇帝和贵族而言,法律当然是手段,法律是他们制订并为他们所用的工具。但对普通百姓或公民而言,法律就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且应当成为目的。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却是人人视法律为手段和工具。当法律被人人都视为手段和工具的时候,它当然是一种手段或工具,而不可能成为目的。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很多学者著书立说详加论证分析,其实本质上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是人在法之上,还是人在法之下?如果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在法律之上,那么这就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而是一个人治社会,例如封建社会皇帝的金口玉言即是法律,皇帝一人居于法律之上,就是专制人治社会的典型;反之,如果所有人,特别是政府首脑,都在法律之下,没有人在法律之上,那么这就是一个法治社会,而不是一个人治社会。如果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认为法律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换言之,即认为法律应当在人之下,则法律自然不会跑到人的头上去。因此,要建成法治社会,首先需要树立法律是目的和信仰而非手段和工具的观念。如果人人抬起头来把它当作一种信仰,则法律就是目的,那么法治社会的实现就不是一个很远的事。正如一句西方格言所说的那样,如果法律不被信仰,它就不会有效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权利与权力、或者说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于是学法律时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我们普通中国人历来不太清楚的一个问题。“权利”一词就像“沙发”一词一样是个舶来品,不过,“沙发”是音译,却并没有背离“sofa”的本意;而权利是“right”一词的意译,却背离了“right”的本意。在英文语境中,“right”的本意是“正当的、应当的、正确的”,“这是你的权利”意味着“你做这事是正当或应当的”,意味着“他人妨碍你做这事是不正当或不应当的”,“这是你的权利”也总是可以替换成“你做这事是正当或应当的(”This is your right means what you do is right)。而中文的“权利”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则是“权衡利益”的意思,丝毫没有“正当的或应当的”这样的含义。“权衡利益”是基于价值的判断,而“正当或应当”则是基于道德的评判,二者相差远也。如果从“权衡利益”的字面意义出发,“这是你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做这事应当权衡利弊,对你有利就去做,对你不利就不去做”,一个基于公共道义的评判嬗变成一个基于私利的评判。这种语境的差异粗看起来无关紧要,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它反映的是文化和观念的巨大差异,反映的是东方和西方对权利的不同认识,如果说权利意味着正当或应当性的话,那么把权利嬗化为权衡利弊的一种工具性评判则是极其错误的。
此外,关于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何者是第一位、何者是第二位,何者是本源、何者是派生,何者是本位、何者是从属的问题,也是我们普通中国人历来比较模糊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关系是以公民权利为第一位、政府权力为第二位,公民权利是生而就有的、是本源,而政府权力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由公民权利派生的。公民出于管理和组织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例如外交、国防和治安——的需要,自愿让渡和委托部分权利给政府,从而形成政府的公共权力。因此,政府权力是派生和从属于公民权利的,是为公民权利服务的,而公民权利是主导和处于本位的,这种关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权利本位”。另一类关系则是以政府权力为第一位、公民权利为第二位,政府权力是主导和本源,而公民权利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由政府权力赋予的、公民权利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在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封建专制年代,臣子犯错甚至连死的权利也没有,而要由皇帝来“赐死”,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要“谢恩”。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官本位”。无论是权利本位还是官本位,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所代表的资源和利益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因为无论这个国家或社会多么大,其人口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在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所代表的资源和利益总体上是一定的情况下,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就表现出一种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比关系。公民权利越大,则政府权力越小;反之,公民权利越小,则政府权力越大。在权利本位的情况下,对公民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自由”,因为公民首先是自由的,除非法律限制其自由;对政府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禁止”,因为政府首先是不自由的,政府的所有权力都来自公民的同意、委托和让与,来自法律的授予,否则就是政府不得做的。在官本位的情况下,对公民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禁止”,因为公民首先是不自由的、是没有权利的,除非法律授予或赋予其权利,否则就是其不得做的;对政府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自由”,因为政府首先是自由的、是不受限制和控制的,政府的所有权力往往是通过革命和流血夺取来的,无须公民的同意、委托和法律的授予,某种意义上,政府本身就是法律。这种权利本位和官本位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东方和西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能实行有效的责任政府制度而东方的古老中国则缺乏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制度的深层次上的原因。从权利本位的立场出发,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和政府权力的委托人,自然享有了解、知悉和监督政府运作情况的权利;而政府作为公民权利的代理人和公共权力的执行者,自然负有将其所掌握的情况报告给公民并接受公民监督的义务。从官本位的立场出发,因为公民权利来自政府的赋予,政府官僚无须对公民负责,公民是否享有一些权利完全取决于政府官僚是否格外开恩,自然,政府也不负有将其所掌握的情况报告给公民并接受公民监督的义务。我们中国是个官本位传统十分深厚和悠久的社会。只要睁眼看看我们的现实社会,对此就会有切肤之痛。例如,我们中国人习惯以“科长、处长、局长”这种表明官职身份的用语来称呼人,这种称呼隐含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女士、先生、小姐”这种西方人习惯称呼则凸显出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
总之,“观念是所有制度的真正基础”。我们中国是一个传统上缺乏民主、理性、法治等观念的国家。而在法治观念的沙漠之上是不可能建立起法治社会的大厦的。因此,我们学习法律并实践法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锻造民主之砖、理性之瓦,培养法治之精神,以期为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筑打下起码的根基。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法治意识和观念的树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法治社会的实现也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些人或哪一个团体和政党的事情,它需要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切实的奋斗。因此,让我们首先从点滴做起,从你我做起。我们既反对急功近利的激进主义,也反对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
第二篇:tkjqwi为_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我们一定会拥有幸福的人生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中国圣贤道德教育中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八个字代表的内容实际和以上内容基本对应,中国传统文化留传几千年,到现在这个时代何以总书记要发表如此的文章,全国搞如此大的运动?提出搭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目前的社会,我们能够感觉到人心浮躁,听到或看到父子形同陌路,兄弟反目成仇,朋友背信弃义,假货泛滥,缺乏诚信,家庭解体、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等不良社会现象,当然历朝历代都难免有伤风败俗、违法犯罪的案例,并非只发生在当代,但是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感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所有人的思考和反省,现在的社会问题,只要把“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个道理教好了,落实了,没有一件是不能解决的。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因为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急需挽救和恢复,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使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四大文明目前仅中华文明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
但是很多人就会说了,中国文化假如好,为什么中国这一百年来这么弱?都把这些不好推给谁?推给中国文化不好,这个就是思考深度不够,没有好好判断。为什么一百多年来列强侵犯我们,让我们吃了这么多苦,原因在哪?孟夫子说:“一个人一定是自我侮辱了,别人才来侮辱你;一个家庭一定是自己要先毁了,人家才乘虚而入;一个国家一定是内部自己纷争,争权夺利,人家看有机可乘,才来打你。”所以中国的弱,不能把责任推给外国,推给列强,要反省一下,我们自己为什么会变成内部这么纷乱?为什么不团结等。
清朝曾经是世界上的强国,历史上有过康乾盛世,它为什么盛?那个时期也是清朝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每天都讲中国文化,讲经典,当时国家也最强盛,当它不重视中国文化的时候,国家才败下来,因为清朝在中末期的时候出现慈禧太后,慈禧掌权后,听大家讲传统文化时感到浑身不自在,好像每句都在骂她,所以很不高兴,说:“明天不用讲了”这么一不讲,人的思想观念混乱了,不团结了,自私自利,国家弱下来,列强才乘虚而入来攻击,所以根还在自己
曾经有这样的报道:法国巴黎圣母院是个非常庄严肃穆的地方,但是它里面写了一行
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这不是中国人伟大,而是提醒中国人不可以再进到那里时大声喧哗;另外一则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桶上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第三个报道是在泰国皇宫,厕所里面写了一行中文字“大小便后请冲厕”。
我们可以来问一个问题,看这篇文章的朋友,您去过法国巴黎吗?您去过美国珍珠港吗?您去过泰国皇宫吗?能去这些地方都是哪些人?有钱,有社会地位,甚至于很多都是去留学的,在社会中都算是比较高层次的,结果高层次的甚至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连这些基本的生活规矩都没有学好,学习的次序不能颠倒,先学做人,再学技能,再学做事;现在的教育比较重视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些学历很高的人有没有知识?有,有没有技术、技能?有,但是德行则不怎么样。不会做人,就不能说受到过教育,只能是接受过知识技能的传授。
林则徐用他一生的经历写了十件人生很关键的事情,他称为“十无益”,其中两点针对读书的态度,“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另一点是“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也都是谈到要先做人再做学问。
在物质文明较发达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中国历史文化保存比较好的地方据说在日本和韩国,我们现在看韩国电视剧许多人感动的一塌糊涂,实际上现在的日本、韩国人他们也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学习传统文化,从哪入手?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将儒家的教育思想作为国家的教育思想,虽经朝代更迭,但这一思想基本没变,直到近代才有变化,以《论语》为范本修订而成的《弟子规》,是经清朝贾存仁修订并更名,是教育我们做人的基础规范,讲述伦理道德和人生观,强调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是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读的第一读本,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从《弟子规》入手,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小时没有机会学习,现在应该是在补课,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现实中很多人成了“房奴”,现在又冒出“孩奴”等,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新名词,“房奴”可以说还较正常,可以接受,但是出现“孩奴”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已经认识上有误区,家庭成员尊卑倒置,孩子成了祖宗,实在是有违天伦,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好孩子,一个国家教育好下一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历史如何延续?教育孩子首先是教她做人,上好学校,考高分不是教育的本质,同时现代人生活的压力多数都比较大,但千万不能因此成了“心奴”,丢失了自我,整天生活在压抑、恼怒之中,生活就失去了意义,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纯洁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修养,创造和谐的家园,造福社会;
同样要说明的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有很多的事情等着大家去做,为什么偏偏把一个看似与公司经营无关的《弟子规》作为员工的重点培训内容,是否是风马牛不相干,不知重点呢?其实不然,中国文化强调人的成长之路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立世之根本,个人没有很好的修养、家庭不和睦,怎么能有精力和能力为公司创造价值呢? 时间和实践会证明,我们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
如何学习领会和运用《弟子规》
首先要有虔诚的心态,不要一开始就抱着它是封建糟粕的东西加以拒绝和批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生长了五千年大树的树干,它的骨干在天地间屹立五千年不倒,但是它每一年都会发出新的枝丫来,每一年的枝丫都是顺应当时的阳光、空气和水源,中国文化的骨干没有变,但是每个朝代都能顺应那个朝代的生活,所谓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要抓住文化的本质,而不是学他的形式,例如古代见到君主要形三跪九叩礼,现在肯定不适用,但是我们要理解这是个礼仪,“礼”是仪式,“敬”才是本质,现在最尊敬的礼是什么?鞠躬,三鞠躬已经是最敬礼,我们学要把本质抓住,重本质不重形式。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中国文化推崇百善孝为先,我们人交往时也经常将是否孝顺作为可否交友的重要标准之一,许多公司也把此作为录用员工的要素之一,因为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肯定不会对他人付出真情,不会为公司的发展真心实意地去努力,“父慈子孝”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这儿的父指父母两人,而不仅指父亲,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也是如此。
“君臣有义”,很多人说现在没有皇帝了,那就没有了君臣关系,这样理解就太狭隘了,现在社会的君臣关系指的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只要有团队就存在这样的关系,在一个团体里处理好“君臣关系”很重要,首先是要君仁,领导着要替下属着想,甚至还要替他的家庭,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下属一定会感恩他,所以“臣忠”,这个忠是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要做到君仁臣忠,特别是处于公司不同领导阶层的人员需要摆正自己和下属的关系,为人处事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到公平合理,如果盛气凌人、自以为是,不尊重下属带来的只能是员工用脚投票,一走了之,影响工作,但是领导者自己还没有意识到错误,把责任推给员工或人力资源部门,是不妥当的,也是不适合做领导的;同样作为下属首先要学会替领导分忧,忠于职守,领导在培养你、培育你,要懂得感恩,特别是对公司老板更要怀感恩之心,当普通员工还在蒙头睡觉时,老板可能正为公司的发展废寝忘食,烦恼、焦虑,所以当一个企业能给员工带来稳定的家庭生活和事业发展平台,有一份功劳绝对要记在老板身上。
所谓“夫妇有别”并不存在轻视或歧视谁,强调在家庭教育等方面夫妻双方各有分工,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不论你是“大丈夫”还是“妻管严”,只要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健康成长就是我们追求的;“夫妇”两个字其实已经把如何为人夫、如何为人妇都融入到这两个字里面了;“夫”字含有“扶”的意思,所以为人夫要扶持一个家庭的生计,为人夫要有恩义、情义、还有道义,孝顺父母是尽恩义;让妻儿生活安定在尽情义,教育好孩子是在尽道义;“妇”含有负责的意思,相夫教子并不是封建的东西,强调男女生理、心理等不同而有分工是正常的,经常报道落马的贪官都有一个比较贪婪的妻子,女的没有很好地起到相夫的职责,最后落到家破人亡,悔之晚矣。
“长幼有序”是指兄友弟恭,兄弟这一伦在五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陪伴我们最长的亲人是谁?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般我们的父母年长我们几十岁,会比较早离开我们,兄弟是从小一直陪伴我们到老,而兄弟和睦才能真正让父母安心、放心,所以兄弟姊妹能处好其实就是最好的孝道,人生中有两股力量是不完全求你回馈的,会在你人生过程中时时给我们力量,就是父母和兄弟姐妹,70后以前的人们都可以体会到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兄姐的支持,至于我们以后是否能发达,如何回报,他们当时都没有想那么多。
孟子提到人生有三乐,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当亲人都在的时候要好好珍惜,不然人生会有遗憾,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易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教育我们要有智慧分辨好坏,懂得取舍,懂得交真正的朋友,“朋友有信”,“信”指信用,也指信义,“义”指应尽的本分
儒家文化教育我们平常的思维方法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教育我们待人接物的纲领“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弟子规》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篡而成,相当于六篇文言文,因为年代久远,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变,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其中的“弟子”指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当然是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懂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所以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理
解《弟子规》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造就出历史上很多的盛世,每个盛世都是因为注重学习圣贤教诲,所以才安定昌盛。所以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公司也好,家道能传承,团体能兴旺,都依赖于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来完成;
《弟子规》中提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指的是不能身体力行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了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
知易行难,我们应该感到很幸运有老祖宗用几千年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身体力行,
第三篇:学习法律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在一些学校里,侵犯学生权利、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或多或少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应该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则十分必要。
作为教师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对这部法律,我觉得还应该多读、多想才能认识得更深刻,才能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和工作。
王晓睿
2011年11月
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之后,我的感受很深,在现代社会,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必须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所普通小学学校老师,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不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和学校条件的差距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新《义务教育法》的最大受益者。农村蕴含着大量的人才,还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从法律的角度给他们一个平等就学的机会,未来,国家和民族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
刘敬兵
2011年11月
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为提高教师对《教师法》的认识,树立法的观念,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校组织了全体老师一起学习了《教师法》。通过此次学习,老师们较为准确地理解了《教师法》的精神实质,明确了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改变了“教师不学教师法,难免迷途象牙塔,受害不知为哪般,困扰不知错在哪”的现状,有利于我们增进守法护法的意识,树立依法维权的观念,自觉落实依法治教的行为。不少老师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以《教师法》为依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享有“教育教学、学术活动、管理学生、获得劳动报酬、民主管理、进修培训”等权利,并自觉履行“遵纪守法、履行聘约、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制止侵害、自我提高”等义务。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通过对法的学习,进一步的提高了教师们的认识,有利地指导了教师们今后的实践!
刘敬兵
2011年5月
学习《教师法》的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学习《教师法》的过程中,我更清楚的认识到用法律武器捍卫我们的权利刻不容缓。教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义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工作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以身作则”。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理论的知识丰富了,但是当我真正将它付之行动时才发现要考验我的原来远远没那么简单。记得曾教过一名学生,该生表面很老实,但是接触一段时间发现他不但平日纪律不好,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更可气的是他对自己的犯的错误总是能找到一堆理由去推脱,去逃避。当我教育他时总是和我捉迷藏,趁我一不留神就开溜回家。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我认真进行分析。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可以说经历了这场**,我收获了许多。
王晓睿
2011年5月
第四篇:法律为生命保驾护航
让法律为生命保驾护航
作者:徐继云
学校:平塘县苗二河乡米寅小学教师 电话:***
人们常说:生命是1,金钱、地位、权力等一切……都是0,没有了1,再多的0都是毫无意义的。的确,生命是无比的伟大、重要,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实现自已的理想和抱负,才能承担起为已、为家、为民、为国的责任。可生命又是无比的脆弱、短暂,转眼间可能会灰飞烟灭,那么如何让这短暂而伟大的生命活得长远呢?纵观古今,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法律既是保护我们生命的有力手段,同时又对我们的行为有约束和制裁作用。
“法”字身边三把剑。其实我们一来到世上,法律就用这三把剑紧紧地陪伴着我们,它神圣、神秘、威严、崇高,像个武士一样为我们劈荆斩刺,排除障碍,时时刻刻保护着善良的人们。可有的人确漠视它的存在,触法自焚,最终被三把剑送上不归路——金色的年华,年轻的生命,前途无量的大道……转瞬即逝。
2014年10月15日中午,一声声刺耳的警车警报声打破了人们的平静,惊住了正在学校食堂午餐的全体师生和周围群众。警车开路,刑车上押着杀人犯杨××开赴刑场进行枪毙。杨××三年前由于盗窃不成,杀死了被盗者母子两条人命,触犯法律,犯了死罪,小学生都知道“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天杨××受到法律的制裁。杨××为何如此丧心病狂?是谁毁了他?是他自已害了自已,是自已把自已送上断头台,这就是不懂法,不守法的后 果。法律好比海上的一艘大船,人们在船上可以自由的活动,可是,你一旦跨出了这艘大船的底线,就会掉进大海,被大海淹没,受法律制裁。有的人把法律当儿戏,认为凭自已的地位、本事、金钱、关系……可以玩弄法律,这样的人是不要命的人,一个连命都不要的人,还是人吗?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在处理“私斗案”和“太子案”中,依法共处决和处罚了七百多名违法犯罪之人,受刑人员当中有位高权重之人和皇亲国戚,他们胆敢以身试法触犯了法律,照样被砍头和受刑,违法犯罪之人被铲除,使贫穷弱小的秦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从而使秦国逐步由贫穷变富强,由弱小变强大。由此可见,法律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而且是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依据和准则,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所以法律不仅能护命、护家,更能护国、治国。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中国年轻小伙子在外国交了一个女朋友,结果没多长时间他们就分手了。原因是:年轻人过马路时闯了红灯,外国姑娘吃惊地说:“妈呀!连红灯都敢闯?连命都不要了,还有什么违法的事你不敢做?”。回国后小伙子又结交了一位中国姑娘,结果却因为过马路没有闯红灯而分手。中国姑娘评价小伙子说:一个连红灯都不敢闯的人,能有多大出息。虽然只是个笑话,但是值得大家深思,这不仅从侧面反应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而且缺乏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试想这样的恋爱条件真是可悲可叹!这是把法律当儿戏。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抢绿灯闯红灯而造成多少悲剧的发生。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家都希望,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能平平安安度过:享受亲情,追求成功,品味幸福……是呀!人们对长生不老生命的追求从古到今未停止过,封建君王,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苦练“长生丹”,当代各国生物学家研究生命的起源,他们的所做所为,无非是想让 生命得到延续和再生,而最终的答案是生命只有一次,也仅有一次。我们不能想着生命的短暂而自抱自弃,要想着怎样让“法律”为我们伟大的生命保驾护航,让我们的生命为民、为国走得更远、更有价值意义。我们就必须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那么从何获得法律知识呢?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多,如:可以从新闻媒体,收看电视中的“法律讲堂”、普法频道,阅读报刊杂志、法律书籍,也可以多看经典官司视频和各类调解纠纷案例,还可以从各国的风土人情中获得法律知识。
事实证明,靠权势、地位等手段保护不了自已,只有用法律来武装自已,才能保护自已。我们要把 “要我学法” 变为“我要学法”,撑开法律这把大伞,让我们在法律这把大伞的庇护下健康成长,让法律为我们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保驾护航,扬帆前进吧!
第五篇:要避免“打法律白条”
要避免“打法律白条”
把法院判决视同一张废纸,是对法律的公然蔑视。对法律这种由神圣到被蔑视的转变,不由得不引起深刻的反思。
农民工讨薪的新闻近来不断,有裸体讨薪的、有用跳楼或其他自杀式讨薪的、有为报酬纠纷杀害老板及家人的。最近发生了因2000元薪水纠纷劫持女童被击毙,以及13名民工子女在烈日下举标语牌替父母讨薪事件。对此,在人们纷纷谴责坑骗农民工和欠账不还的不道德行为之余,有关媒体往往呼吁农民工应当寻求法律保护、采取法律方式进行解决。然而,在民工子女讨薪事件中,开发商一语道破天机,“法院的判决,不过是废纸一张。”
曾几何时,债务人欠债不还、即使成为被执行人后也想方设法规避执行,使得法院对执行问题一筹莫展,最终最高法院院长不得不向中央亲自汇报执行难的问题。即便如此,执行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致人们把打赢了官司却执行不了的现象戏称为“打法律白条”。
农民工和一些讨账者之所以不采取法律方式,并不全是因为他们欠缺法律意识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打法律白条”司空见惯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对通过法院能够及时讨回他们血汗钱的维权途径产生了怀疑,从而变得对法院和法律难以信任。正是由于法院和法律途径的有效性问题,才使农民工和其他讨账者不得不采取了一幕幕成本更高、甚至两败俱伤的极端讨账方式。
都说法律是神圣的,但法律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有效保护人们权利、包括不履行判决义务的现象,却在大量发生,特别是连一些执行法律的国家机关也不履行法院判决的不良现象,让人们看到的多是对法律尊严的败坏而不是法律神圣性的显示。把法院判决视同一张废纸,更是对法律的公然蔑视。对法律这种由神圣到被蔑视的转变,不由得不引起深刻的反思。
法律性质上既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法律尊严的关键就体现在制止违法行为和迫使不履行义务者强行履行义务上。也只有能制止住违法行为和迫使义务人必须履行义务,法律的不可侵犯性与神圣性才能彰显。因此,尊严与神圣不是来自于空谈,而是在于可靠的手段保障上。法律要获得应有的尊严,就离不开保障法律实现的可靠措施与手段。
令人遗憾的是,在普遍的执行难面前,不仅法律赋予的刑罚手段,因各种原因变得越来越难以实施,而且,有关部门不断会同最高法院发出不许冻结这样的账户’不许采取那样的执行措施等规定。这无疑都直接削弱了执行力度。可以说,不采取有效手段加强执行力度,就不会解决当前的“执行难”顽疾,法律也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
法律本来是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来实现其他公民守法效应的。但如果违法者不受制裁之痛,会让更多人通过违法和不道德行为获利,这等于在鼓励违法和不履行义务行为。一人尝到甜头,会引起其他人的效仿,由此会让违法和不履行义务之风蔓延。
法律不仅对人们的道德型塑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底线和最基本的道德,如果法律本身变得难以执行的话,谴责人们的道德显然是没用的,法律都不能有效调整的行为,道德就更无能为力。因此对这些不断发生的不良现象,应从法律的功能和有效性方面来进行反思。如果说在杨白劳时代,道德之恶主要来自于债权人一方,从而法律应主要考虑保护债务人权益的话,那么在道德之恶主要在于债务人的新时代,法律就应当更注重债权人的权益保护。
只有法律理念随着社会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更新,才能起到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并维护人们基本道德的效果。提升当前的道德状况,离不开法律观念的更新。
编辑 叶匡政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