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5篇]

时间:2019-05-14 03: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

第一篇: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

思想文化上 ①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动影响了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逐渐兴起。②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电影技术的发展与电视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新气息,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2.二战结束以来 1 政治上 ①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②随着欧洲各国、日本及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它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2 经济上 ①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②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③二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经济区域化趋势也日益明显。3 思想文化上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扩展到宏观宇宙和粒子世界,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的突破带动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盛行一种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戏剧流派――荒诞派。现代派音乐、美术发展也十分迅速。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答案:C 8.“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答案:B 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下列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③新三民主义 ④“一国两制”构想 ⑤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④⑤⑥

B.②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10.“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两处关键信息:“空间技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由此可知题目反映的应是“文革”期间我国空间技术的重大成就,只有C项史实符合题意。答案:C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2 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4 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4 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2 经济上 ①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②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③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 思想文化上 ①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国以后,它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②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适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了文艺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2.1956年中共八大~1976年“文革”结束 1 政治上 ①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不仅给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造成巨大影响,而且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民主和法制。②60年代,中国的国际环境极度险恶。70年代,随着中国的国际声望日益提高,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与中国恢复、建立了外交关系。2 经济上 ①在中共“八大”决议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②经济建设也在曲折中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3 思想文化上 ①“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并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程度。②在科学领域,核研究、航天空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③“左”倾错误的发展,使我国教育、文艺事业的发展也遭到了严重挫折。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 政治上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伐,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②“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起点。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 经济上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3 思想文化上 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指路明灯。在它的指引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②改革开放以来,杂交水稻、航天科技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以“神舟”号飞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使中国在世界科技界的地位日益上升。③新时期,我国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国民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④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把“双百”方针当作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③随着德、意、日等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并最终把世界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2 经济上 ①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权力大力干预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焕发出活力。②苏俄 联 率先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知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开始于1984年,故B错误;从营业执照看,我国开始出现个体工商业,说明国家允许发展私营经济,表明我国所有制形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故选C;沿海开放城市出现于1984年,故D错误。答案:C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有人坐在卫星上,这是经济建设中的“放卫星”现象,而图片中的时间是1958年,这和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浮夸风现象吻合。A项符合题意。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农业生产合作化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化,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国家;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产品的分配权属于人民公社 集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均可以排除。答案:A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

第二篇:2013辅导系列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13(新人教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大量以阿拉伯商人为主的外国商人云集广州以住唐方式从事季节性互市广州口岸呈现出很多大食风情并导致了国家对外管理制度的革新一是新官制市舶使又称广州结好使监舶使或押蕃舶使等由朝廷派遣主要职责是管理外国船舶和外商的有关事务二是新社区蕃坊蕃坊是海外侨民在广州口岸居住的特殊区域为照顾侨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和商业便利而设蕃长由蕃客推选由唐朝官府同意认可他们大多是穆斯林宗教领袖和穆斯林之间争议的裁决者 摘编自江滢河等《广州与亚洲》 材料二十三行原来纯属牙行性质的代理商由于清政府赋予他特权他就变成了专门包办对外贸易的具有官商性质的商人成为封建的垄断机构十三行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有限度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和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鸦片战争前进口的洋货中珠宝毛呢和玩物之类占了极大比重而出口货中则以丝茶和瓷器等大宗商品为主因此清朝统治者所需的外贸机构是由政府控制的独揽中外交易的行商组织这就赋予了十三行以封建性充当行商需要政府批准总商由政府指定行商除了垄断贸易承保税饷管束外商取缔运入的违禁货物等任务外还要承担外商与政府间的文书传递甚至陪审中外涉讼案件在外事工作中代表着政府这就使他们具有不同于一般牙行的亦官亦商的双重性格 从雍正年间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在我国沿海大肆活动与沿海奸商相勾结使清朝统治者深感不安在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重新实行严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政策封闭了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成了全国唯一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也就一跃而为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组织了 摘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 材料三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第13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课程标准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高考考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3.高考真题 例1 2011福建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解析从图表材料可以判断1984年起中国进出口总额呈大幅度增长其原因与这一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ACD分别是1980年1992年2001年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例2 2010四川 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解析②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所以选C 知识梳理 重难突破 1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 国家主权独立性不同近代开放中中国国家主权部分丧失作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而现代开放中中国的国家主权是完全独立的 2 开放中中国的地位不同近代开放中中国的开放是被动的是列强逐步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种产物而现代的开放中中国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前提下主动地对外开放 3 开放的原因和目的不同近代中国的开放适应了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而现代的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为了更好地引进外资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4 影响不同近代的开放使旧中国的经济遭受破坏长期贫困落后而现代的开放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多层次全方位性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 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 背景浦东是上海的一个行政区域位于贯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浦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浦西 2 目的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 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1992年成立浦东新区 3 有利条件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极为迅速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4 意义经过十年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他山之石 1.天津滨海新区2004年设立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WTO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开放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全球化趋势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 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解析分析材料牢牢抓住实质小平同志所述反映了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促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温家宝总理此话的根本意图在于 A.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解析温家宝强调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设厂生产后来一位高层老同志发话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这反映了当时

A.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爱用国货运动兴盛 C.北方尚未对外开放 D.经济体制改革有阻力 D 解析北京设可口可乐工厂这是一种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办厂的体制改革遭遇质疑和批评表明当时的改革开放遭遇种种质疑并非一帆风顺 4.下图反映了1979年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A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从材料提示的时间1979~2007年这段时间来看实际上是考查发生在此段时间的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作用的历史事件故正确答案为A 5.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解析从题目中新中国35年以来可知该事件发生在1984年A发生在1980年B发生在1990年C发生在1988年D发生在1984年因此选D 6.之所以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原因不包括 A.交通便利 B.是著名的侨乡 C.经济基础好 D.历史上与海外交往密切 C 7.下图为中国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流通主要用于海外游客在友谊商店等特殊场所购物使用1980年4月1日开始流通1995年1月1日停止使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开放的深入导致了它的消亡 B.它是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产物 C.它是中国银行发行的一种港币 D.它见证了中国的封闭锁国 A 解析1995年停止使用说明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它退出历史舞台所以A正确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流通说明不是港币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1980年开始流通它见证了中国的逐步开放而不是封闭锁国 8.1982年1月5日《FOLLOW 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恢复高考制度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 解析跟我学《FOLLOW ME》节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和外国的联系与交往越来越多因此出现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 C 9.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适合的应该是 A.思想解放的历程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举办博鳌论坛 D.2010年上海世博会 A 解析题干中并列的关系是平行的逻辑关系各栏目都属改革开放相关的内容或成就选项中只有A符合B是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C和D应包括在题干有的开放格局栏目中 10.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B 解析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是在1989年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87年英王任命马嘎尔尼率团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驻华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的第二道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广东贸易者亦不仅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有曲循所请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及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顾盛向美国政府递交的报告书 材料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互惠的经济合作努力采取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 1 比较材料一三清朝中后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与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相比两种政策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2 比较材料二三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在性质和影响上有何不同 3 对外开放实施以来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新格局对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 1 问要注意结合时代的背景第 2 问不同要注意其对比性从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角度入手第 3 问要熟悉教材 参考答案 1 政策闭关自守影响闭关锁国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了中国长期的落后和被动挨打局面对外开放则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 性质不同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是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手段打开的是被消极卷入世界市场的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主动采取的一项基本国策影响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有利于西方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而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今天的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3 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影响这不仅充分发挥了我国沿海沿江的地区优势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 第3讲近代欧美代议制与无产阶级民主政治

第3讲近代欧美代议制与无产阶级民主政治

一、选择题

题点1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2012年6月7日是英国现任女王登基60周年,英国举行了声势

浩大的庆典活动,根据英国的政治体制,庆典经费应通过()A.直接向全国征税 B.向英联邦国家募集 C.向政府申请拨款 D.议会专门立法

2.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

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A.海外贸易

C.宪政制度

B.和平环境 D.地理位置

3.至2012年已87岁高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国的国家象征已60年,但国家最高权力却始终掌握在议会手中。这种政治体制的法律依据是 A.《民法大全》

C.《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4.在2012年5月的北约国家领导人峰会上,英国首相卡梅伦因发表对叙利亚的强硬言论而广泛引起世人关注。以下对卡梅伦的表述错误的是

A.卡梅伦一定是其所在党的领袖 B.卡梅伦及其内阁要对议会负责 C.卡梅伦当选后要接受女王的任命 D.卡梅伦是英国首相,因此他是国家元首 题点2 美国联邦制、三权分立政体

5.美国社会中防官甚于防贼,总统布什就曾面对选民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是驯服了权力,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我现在就是在笼子里与大家讲话”。驯服权力主要是通过

()

()

A.实行三权分立

B.实行君主立宪 D.国会制约总统权力 C.实行民主选举总统

6.2012年6月1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延长风电税收减免政策有效期》的法案,该决议之前已获众议院批准,随后奥巴马总统签署生效。材料表明()①国会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和国会分权制衡,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总统权力最大,受到的制约和限制最小 ④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A.①②③④

C.①②

B.①②④ D.②③

7.有人说,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

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石头、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 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十条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这些宪法条文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B.民主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9.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A.代议制

C.共和制

B.分权制 D.联邦制

题点3 资本主义代议制

10.某历史课上,老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内阁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首相控制了议会

11.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A.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是历史的必然

()B.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

C.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D.《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2.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反封建性

C.普选制

二、非选择题

题点4 代议制的发展完善

13.(2011·天津高考,节选)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来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B.民主性 D.法制化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了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题点5 启蒙思想的政治主张及实践

14.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请回答:

(1)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概括其主要学说。

(2)欧洲启蒙思想最早在北美结出了政治成果,启蒙思想的哪些观念对北美独立与建国产生了什么相应的影响?

(3)北美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文献,与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哪份著名文献体现了相同的思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1.C 2.C 3.B 4.D 5.A 6.C 7.C 8.A 9.D 10.C、11.C 12.D

13.(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14.(1)伏尔泰的君主立宪主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2)“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是北美独立战争的理论依据,它们在《独立宣言》中得到充分体现。根据三权分立原则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3)《独立宣言》与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精神,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范本。

第四篇: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生版)

第1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012考纲解读】

1、归纳总结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3、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4、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2012高考预测】

1.十月革命的内容,在高考中命题频率一般,学习时掌握其主干知识即可。

2.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影响及这段史实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4.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5.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理解改革的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重点知识梳理】

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知识归纳】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七月事件”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通过武装起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成熟。

【特别提醒】20世纪初俄国已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要与巴黎公社革命作比较,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

命。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归纳】可从对俄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不仅表现在革命后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表现在俄国成为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表现在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月革命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世界现代史开端。

【误区警示】概括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时,首先应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

【知识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形势下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而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的加强,严重的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引发了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特别提醒】属高考重点,涉及机率非常高,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苏维埃政府需要继续探索一条适合其国情道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在高考中往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柔合出题。

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知识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集中表现在农业、工业、商品贸易流通和分配制度几个方面。在农业方面:前者实施余粮收集制,后者实施固定的粮食税;在工业方面:前者把大、中、小工业全部收归国有,后者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同时,把中、小工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交给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贸易方面:前者取消商品贸易,实行食物配给制。后者允许商品流通;在分配制度方面前者实行强制劳动,强调不劳动者不得食。后者实行按劳分配,实行工资级别制。

【特别提醒】掌握两种政策的内容时,通过对比,分析其产生的影响作用,加深理解。

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知识归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特别提醒】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经常都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各种经济体制相互借鉴。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和理解。

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知识归纳】由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危机从经济、政治、民族、对外关系方面表现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他的改革首先从经济方面着手,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进而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 “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改革实质上是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结果导致各种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特别提醒】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既有成功,也会有失误。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崭新、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

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知识归纳】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且俄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却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学生疑惑甚至很难理解。俄国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理解。客观方面:20世纪初,俄国已向帝国主义过渡,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它又是最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不堪重负,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主观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有了自己政党的领导,“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方向,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正确的武装起义方针,为革命胜利奠定主观条件。

【特别提醒】高考中既考查客观条件,也考查主观条件,但学生往往忽视主观方面的因素。

八、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知识归纳】难点的关键在于理解苏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怎样体现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问题。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告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

【特别提醒】高考中考查此内容时往往会把它同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柔合,中外历史的比较是高考中较常见的题型。如《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分配给劳动者使用,目的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内容相联系。

九、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知识归纳】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它是在国内战争爆发,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巩固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临时性的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征。它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取得战争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超越了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危机结束的情况下,政策的许多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的加强,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引发了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误区警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探索,但不是正确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意借鉴,吸取教训。从而也说明任何方针政策的实施都必须符合具体的国情。

十、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知识归纳】探究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俄国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误区警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同时也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

政策所取代。

十一、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

【知识归纳】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的功绩: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它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干部终身制,个人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带来深刻影响。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十二、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知识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主要是缺乏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说是没有突破原有体制。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改变了指导思想和共产党的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社会**、苏联的解体。对于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还有根本原因、外部原因、深层次的原因。

【特别提醒】任何一次改革,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做深入的剖析。同时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若不从国情出发,改革注定不会成功。【高考真题精析】 【2011高考】

【2010高考】

(10年重庆卷)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B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10年北京卷)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10年江苏卷)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要点:(11分)(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2009年广东历史,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

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2.(2009年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D 3.(2009年广东理基,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答案】B

4.(2009年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答案】D 5.(2009年广东文基,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答案】C 6.(2009年海南历史,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

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答案】(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2012高考押题】

1.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这些“发明家”中包括()A.马丁·路德

B.孟德斯鸠 C.康德

2.在一次历史知识演讲中,高二学生王平因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演讲主题而赢得了参赛者和听众的一片赞誉之声。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他演讲内容中被广泛认可的原因()A.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B.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强大 C.无产阶级政党还没诞生 D.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

3. 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下列有关“这种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是其诞生的经济根源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其诞生的标志 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D.圣西门

4.《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他们可以了解()A.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 B.普法战争推动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C.无产阶级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D.资本家从工人那里无偿取得的利润被称为剩余价值

答案:A 5.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巴黎公社如果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就能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其失败是必然的

6.马克思说过:“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这些原则包括()①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②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民主的、新型的国家政权 ③运用无产阶级政权来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④国家由人民来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②④ C.①②③④

7.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谈到巴黎公社时,这样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文件,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巴黎公社的战士有着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 B.巴黎公社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C.巴黎公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 D.巴黎公社不具备充分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

8.“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恩格斯评价巴黎公社的基本视角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践检验真理的观点 B.阶级斗争的特征和工人政党的成熟程度 C.资产阶级的自我调节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尚无自己的理论体系

9.21世纪以来,俄罗斯民间开始了对苏联历史的反思,出现了一些相对客观的评价。十月革命最本质的特征是()A.无产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 B.无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C.无产阶级彻底推翻了沙皇统治 D.无产阶级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10.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A.进行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进行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的经济 D.采用苏联模式实现现代化

11.某博客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的文章中,涉及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D.“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

12.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新中国的成立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B.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1:《资本论》“热”了马克思“火”了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死胡同。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目前该书的销售量相比2005年已提高两倍。

——中国新华网

材料2: 2011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在1871年3月28日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材料3:

(1)材料1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2)巴黎公社“尝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5分)(3)图2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从三幅图中,你可以总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哪些经验?(5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资本论》第1卷

材料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材料3:(巴黎公社)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选举不受任何限制,是名副其实的普选制。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几乎都参加了投票„„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除了接受群众监督之外,还可以根据人民的意见,随时撤换„„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刘祚昌《世界通史》

材料4:“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堆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剧中人的面貌”在什么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什么?(5分)(3)依据材料3,分析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及产生的作用。(5分)(4)依据材料4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5分)(5)以上材料反映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怎样的特点?(5分)

第五篇: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课件:第16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2.新政的特点――全面创新 1 新的经济理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2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新模式,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 新的历史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资 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4 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尽量避免国有化方式而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5 新的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 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1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 要求。2 美国有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 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3 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4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 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从而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5 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6 罗斯福的个人因素。[学会分析] 材料1中的民间资源保护队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解决失业而采取的以工代赈式的社会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步主义时期环境保护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材料2表明罗斯福对摆脱危机、推行“新政”充满信心,他在演说词中强调“纪律”“实现有效的领导”表明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全面 干预,改变以往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材料3表明罗斯福试图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来缓解社会矛盾和危机,而反对和避免由危机造成的人民示威运动、骚乱暴动或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实质和作用。表现 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要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表现及其评价 表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技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评价 这些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这些变化暂时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学会分析] 二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上三则材料论述的主题。材料1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政策要由垄断组织的紧密配合才能实施。材料2说明美国重视对风险大的科学研究的投资,私人企业无力承担,应由国家负担,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材料3说明美国新兴产业的增长较快,其中又以计算机的生产增长率最大,对科技投入可以促进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总的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考题范例] [例1] 2010??上海高先 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 后的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解析] 本题以数据曲线图为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读取数据信息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全面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银行大量破产,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新银行得到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保障,恢复了银行信用,故C正确。危机发生后,农产品价格下降,而曲线表达的是上升,故A错误;罗斯福上台后“以工代赈”,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不可能像图示那样,接近于零,故B错误;新政时期公共工程投资会大幅增加,故1933年以后的曲线应该是上升,所以D错误。[答案] C [命题角度] 对30年代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考查,试题呈现方式大多是创设材料情境,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也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新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理解认识经济危机和反危机措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拓宽思路,升华认识,提升能力。[命题预测] 1.《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 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社会分化的现象,并命名为“马太效应”。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要将“马太效应”对和谐社会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限度,需要 A.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B.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C.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D.努力提高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道德水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这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就是建立“福利国家”,加强政府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的干预力度,故B符合题意。答案:B 2.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党 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2: 材料3:从战时经济恢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杜鲁门回忆录》 * * 第16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从1929年开始,直到1933年美国等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罗斯福新政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在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诸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苏联逐渐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很快中断,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改革遇到挫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但改革陷入困境,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2.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 依然存在。2 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生产激化了 的矛盾。3 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 不稳定。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虚假“繁荣”。基本矛盾 生产和销售 金融市场 4.表现 1 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2 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3 农产品价格下跌,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股价 银行 失业人数 3.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 暴跌。农民 5.特点:持续时间长; 广;破坏性巨大。波及范围 6.影响 1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示威游行、罢工不断,严重。2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加紧在国际市场 上的争夺。3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 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加剧 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社会危机 干预 殖民地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 反危机措施失败,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恶化。2 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大选中胜出。胡佛政府 2.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令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 ;管制证券业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 》,要求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调整农业 用 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实行福利制度 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 ”

下载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3第16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科技文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