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考点归纳
本主题是高中阶段有机化学中的基础部分,重点学习了典型的有机物及常见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介绍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同时讲述了典型的有机反应类型。关于这些内容的考查,重在“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一般通过代表物的典型反应来体现。
考点一:几个基本概念
1.有机物: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其特征是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不属于有机物。
2.烃:就是碳氢化合物。
3.常见各类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如醇类具有羟基(-oh),酸类具有羧基(-cooh),酯类具有-cooc-的结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
4.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特别注意,同系物属于同类物质、符合相同的通式。
5.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1)从形式上看,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加成反应指的是不饱和有机物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分子的反应;加聚反应指的是小分子间相互反应只生成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又叫做加成聚合反应。特别注意:酯化反应、酯类的水解、糖类的水解等均属于取代反应。(2)从实质上看,有机物分子内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认为该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内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认为该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
考点二:几种典型的结构
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说明甲烷分子高度对称,也说明多碳烷烃的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反映了单键碳原子所处的空间位置。乙烯分子的平面结构决定了碳碳双键两端的两个碳原子及其相连的四个原子(共6个原子)一定共平面,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决定了苯环上的六个碳原子及其相连的六个原子(共12个原子)一定共平面。特别注意:碳碳单键可以旋转。
考点三:几种典型结构的主要性质
甲烷(碳碳单键)的特征反应是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乙烯(碳碳双键)的特征反应是发生加成反应和被酸性kmno4氧化;苯环中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因而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但不能被酸性kmno4氧化。
考点四:常见有机物乙醇、乙酸、油脂、淀粉、葡萄糖、蛋白质的基本性质,石油和煤的炼制方法、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考点五:有关有机物燃烧的计算
在学习中,我们要抓住特征结构、理解反应本质,尤其要抓住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键”规律,掌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二篇: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
八
(一)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学习内容: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学习目标:
⒈ 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 ⒉ 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 ⒊ 能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⒋ 知道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学时间:2009-3-18
星期三 教学设计:
一、学生给合下列问题预习、讨论:
⒈ 什么叫有机物、无机物?举例说明。CO、CO2、H2CO3、CaCO3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
⒉ 什么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举例说明。⒊ 我们可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辨别有机物? ⒋ 哪些食物中富含淀粉、蛋白质、油脂、维生素?
二、教师结合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⒈ 人们把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CH4、C2H5OH。把不含碳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如CuO、H2O等。
CO、CO2以及含CO32-、HCO3-的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物相似,所以人们一向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⒉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或更大的有机物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如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是有机高分子。葡萄糖、油脂、维生素等是小分子有机物。
⒊ 简单方法是:通过灼烧(样品量宜少,灼烧温度不要太高,使样品慢慢炭化即不完全燃烧,防止样品完全燃烧),能观察到炭黑,证明含有碳元素,即可判定是有机物。
⒋ 富含淀粉的食物主要有大米、玉米、面粉、土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有鱼、肉、奶类、蛋类等;富含油脂的食物主要有食用植物油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主要有疏菜、水果等。
三、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活动:教材第213页第3题、第5题、第7题,共三道题。课后反思:要让学生能辨别有机物,并通过实验演示以及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一定要使学生能理解性的记忆生活中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的有机成分。
第三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__甲烷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朱治军
讲授内容: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讲授形式:说课
备课时间:2012年5月15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体现认识的渐进发展性原则;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来自于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甲烷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最简单的有机物,从最简单的有机物入手,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②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③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从结构出发,预测性质,用实验检验,归纳性
质,从结构角度提升认识,初步学会从结构推导性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价值: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化学性质;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难点:初步掌握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利用类推的方法学习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可以燃烧,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本章教学选择甲烷,主要考虑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便于学生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从结构出发,预测性质,用实验检验,归纳性质,从结构角度提升认识,初步学会从结构推导性质的学习方法。并与实验、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本节可能用到的策略主要有:
(1)课时划分:甲烷的性质1课时、烷烃1课时。
(2)问题创设:复习、“西气东输”资料、沼气的应用、煤矿事故。
(3)内容呈现: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展示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
(4)方法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
和演示实验、比较、类推、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
(5)评价反馈:保留一定反馈练习时间,课堂同步检测卷、多
媒体呈现练习题、学生自我总结、学生相互评价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机化合物图片→有机化合物用途→引入新课(板书:第一节 甲烷)
二:探究活动(探究甲烷的结构)1.实践活动→展示结果→学生代表回答→确定甲烷的空间结构→比较甲烷的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多媒体展示结构)
2.甲烷的物理性质: 3.甲烷的化学性质:
媒体实验:甲烷的氧化反应 4.甲烷的取代反应: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叙述现象→教师总结→书写反映方程式→引出取代反应→叙述概念并与置换反应对比→引导学生对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的全部产物→学生试写反映方程式→教师总结。从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到结论:(1)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2)量筒壁上出现液滴,说明反应中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且不溶与水。
(3)量筒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量筒内的气压在减小,即
气体总体积在减小。
板书: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三:甲烷的应用: 四:练习
课后习题(选择题1.2.3.5.6)拓展应用
1、在光照条件下,将等体积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得到的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CH3Cl B、CH2Cl2 C、CClD、HCl
2、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但反应完成后,测得四种取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为1mol,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A、10mol B、8mol C、12mol D、6mol 五:课堂小结:
(1)甲烷的结构和性质(2)甲烷的几个反应方程式(3)课后作业(P65 9.10)(4)预习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复习:西气东输 一.甲烷的结构特点: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 四.甲烷的应用
第四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doc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一课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又包括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将这一节放在必修二的第三章,是考虑到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烃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而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甲烷的知识,就是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有机部分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制定任何一个教学方案前,我们应该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所了解。我们知道,学生在初三化学学习中已经对甲烷有了初步了解;本教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学习也为学习甲烷的结构打下基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甲烷分子结构以及甲烷取代反应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烷分子的结构式和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理解结构式和取代反应的概念。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甲烷的存在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仔细观察的方法获取知识信息,理解知识。学会利用结构来帮助思维的方法,建立从甲烷的结构角度认识甲烷性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以此来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甲烷在生产生活中的影响,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及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服务。
四、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情分析以及目标设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甲烷的结构特点以及甲烷的取代反应。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甲烷的结构特点,对有机物立体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教导和解说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甲烷这一主题,然后介绍甲烷的物理性质,再借助甲烷的结构模型、氧化反应的事实举例以及甲烷取代反应的实验探究等方法让他们理解和掌握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在模型构建及问题分析部分,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从本章的引言开始导入,因为从本节内容开始,学生将学习有机化合物.本节课教学设定以甲烷的结构—性质—用途为教学主线,在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1、章引言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习有机物的一个切入点。引言中对生活中的有机物做了一个举例,让学生了解有机物随处可见。接着就先从最简单的有机物开始学习。
2、甲烷的存在
用“西气东输”工程作为导入,让学生知道甲烷其实就是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主要成分。既然天然气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清洁能源,那么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它的主要成分——甲烷。
3、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及空间结构
提出问题: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怎么书写
分析过程: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
分子式 CH4 电子式 结构式
利用球棍模型将甲烷分子结构形象化,引导学生根据甲烷的球棍模型,分析甲烷的空间结构特点。
得出结论: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位置,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而且,四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也相同。
4、甲烷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天然气,那么甲烷有那些物理性质 分析问题:根据我们日常了解到的天然气的颜色和味道,讲解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得到结论: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0.717g/L),极难溶于水。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我们描述的甲烷的物理性质,如果我们现在要收集一瓶甲烷,我们可以采用那些方法
得到结论:向下排空气法,因为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排水集气法,因为甲烷极难溶于水。
5、甲烷的化学性质
引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瓦斯爆炸的事件,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可以燃烧,操作不当可致人中毒。在生活中,天然气具有易燃性,易爆性,说明它的化学性质活泼。
提出问题:甲烷会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
分析问题:通过观看甲烷制取、氧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和取代反应的视频,逐步引出甲烷的化学性质。借助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出发,动手拆解模型,加深学生对甲烷结构的理解,同时分析甲烷具有上述化学性质的原因。
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甲烷的化学性质;从甲烷的分子结构特性出发,向学生解说甲烷氧化反应、取代反应等具体性质。
6、归纳和总结
根据板书进行复习
① 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空间结构特点
② 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③ 甲烷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
七、板书设计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电子式 结构式
CH4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点燃CH4(g)2O2(g)CO2(g)2H2O(g)
2、取代反应
CH4Cl4CH3Cl
光光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光CHCl3Cl2CCl4HCl 光
第五篇:《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全章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逐层推进,逻辑思维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本章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掌握了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与性质,但是此时学生对于有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对官能团的性质尚缺乏认识,不能从类别上整体认识有机物,因此对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也不能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章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命名、研究有机物的步骤和方法等归纳为一个单元来介绍,是对中学有机化学的一个系统概述。它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从中体验研究或生产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命名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总体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1.1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
可介绍质谱法与李比希法相结合,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1.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2.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
可引导学生结合分子中碳的骨架、官能团,推导有机化合物的通式。
2.2了解依据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并能根据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常见有机化合物主要的化学性质。
2.3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1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
可引导学生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
关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图谱,只要求知道质谱图是实验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不要求会读质谱图;只要求知道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图谱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某些特定原子的分布情况,不要求通过谱图写出相应的基团。
3.2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4.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4.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可引导学生归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可运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现象。
关于同分异构现象,只要求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顺反异构三种异构,对于立体异构不作要求。
4.2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并能书写其结构简式。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5.1了解有机物分类的依据,知道有机物一般分类方法;能够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类别。
引导学生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
不要求掌握含多种官能团的复杂物质的命名。
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与联系。
烃类化合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和羧酸;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5.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5.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1能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说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的对比实验,说明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2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以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和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和乙醇以及一些基本的营养物质。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每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命名的基础,进而为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奠定基础。在知识结构上本章可以充分利用化学2所学知识,如通过回忆甲烷、乙烯等的结构和性质特征,归纳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及性质等。另外从能力结构看,本章内容也可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演绎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常见的官能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3.初步学会应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
4.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蒸馏法与重结晶法)。
5.知道现代物理方法在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机物分类方法的学习,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3.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
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3.感受现代物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有机
化合物研究过程。
4.通过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通过对有机分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只有不懈地探索,才能发现事物的奥秘。
四、重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的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在人们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反应特点;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认识了一些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但此时学生对机物的认识是零散的,这就需要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认识重要的官能团,体会分类思想在有机物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虽然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但是还需要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并对它们进行命名。
面对种类繁多的有机物,学生应该初步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和常用方法等,从中体验研究一个有机化合物(药物、试剂、染料、食品添加剂等)的过程
和科学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3.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4.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章教学难点:
1.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2.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4.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选主链、碳编号、写支链或取代基名称等)。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分析
(一)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章中,大量出现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空间结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习本章时,学生有可能没有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也有可能在数学课程中没有学过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多用直观手段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小球和短棍搭建描述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也可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图等。
(二)通过结构分析及实验事实,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知识庞杂,物质种类繁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重要线索,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尤其是主要官能团的结构,推导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断裂的化学键部位,并将该化学键的断裂与相应的化学反应联系,这样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将某种物质繁杂的化学性质进行本质归类,便于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从而可以轻松地掌握该类物质共同的化学通性,并可以将该通性演绎到具有该官能团的陌生物质的化学性质的预测中去。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有机化学反应发生前后,价键变化情况去归纳总结有机化学反应规律,从而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充分利用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过程性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由于本模块属于学术性模块,主要是抽象的学术性内容,而本章又是开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容易将富含探究要素的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尽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而具体的直观形象,但却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背道而驰。课程标准提供了较多的可供实验探究的活动建议,如“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需求,尽可能多地采取探究性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应该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要时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支持,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四)采用对比、联系、归纳的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对比化学2中学生所学习的有机化合物知识,找到各种有机物的相同点,进而总结归纳,得出某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征,这样可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在有机物分类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比较、评价,分析何种分类方法更能体现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相似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常见的两种分类的方法。应用分类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练习,反思怎样进行分类能更好地体现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于本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像同分异构现象等,因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难度大,如果条件允许,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各种课件(如flash),给学生演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以增强感性认识,可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或分子模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另外,限于条件,红外光谱等仪器有些学校没有,也可以利用媒体展示,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在有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教学难度不大的内容,如有机物的分类,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手段,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为学生设计提供可以自主学习的网页。学生在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的指导下,明确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本章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建议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效的研讨和交流或动。
例如,在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分小组依据碳价四面体理论,运用球棍模型制作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由两个碳原子开始逐渐递增,当尝试含四个碳原子有机化合物时,会遇到第四个碳原子连接在哪个碳原子上的问题。从C4H10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认识C4H10的两种同分异构体。通过练习制作C5H12的分子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在制作过程中小组内讨论书写同分异构体方法,重点讨论如何避免同分异构体的“重写”和“漏写”问题。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质疑、补充、完善,最终研究出大家认同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
(七)充分利用本地区有特色的社区资源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结合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参观大学或科研单位的实验室,或派遣学生实验小组将参观过程录制后回来观看。主要参观内容为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仪器及其实验操作过程。参观或观看实验录像后,学生分小组交流心得。在了解有机物的研究方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顺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可利用大量的球棍模型和多媒体
例如,在同分异构教学中,可同构学生自己搭建球棍模型,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播放视频材料,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
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科学视野”了解色谱法,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完成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以使学生了解有机分离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利用校园网,将相关的学习资料放在网上,布置自主学习课题,让学生自行浏览学习。也可利用互联网,如K12网站、化学课程网、新思考网等,查找相关的flash课件及视频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七、学时建议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学时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学时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学时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学时
复习与机动 2学时
合计 7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