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03: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小编推荐)》。

第一篇: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小编推荐)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刘 晨

摘 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 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并且与世界接轨。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崇尚 中庸之道。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让”,是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古代仕者的审美准则。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正与这种性格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即认为是文字。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文字的系统产生为标志,而这个系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⑴。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⑵

㈠ 文字产生的传说时代

① 结绳记事说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记载有不少结绳记事的事例。郑玄《周易注》说:“事六,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易· 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庄子· 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富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艮结绳而用之。”许慎《说文解字· 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纵观世界以结绳而记事的民族不为少数,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旧会采用结绳记事。据载古埃及,古波斯,古日本都有过结绳记事。在中国的汉字中我们依然会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卄”,“卅”和“卌”的字形,与结绳的痕迹相近。《说文解字》中:“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则是‘卅’略加变形而构成。” ② 八卦起源说

八卦是集中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而它的来源则是巫史文化的盛行,对于巫史文化的崇拜使得先民们将八卦中的符号与身边的抽象事物联系起来。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符号,是巫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史传为庖牺氏而做,融合天地人的变化。在八卦中基本卦象通过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可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以三个卦爻组成的基本挂,习惯上又称为单卦。据出土的甲骨文的数量来看八以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原始计数符号构成的,这表明古汉字中的一些与数有关文字构型的确可能与八卦符号和卦象等某些特定的现象,存在某种特别的联系。据甲骨文实物考证“爻”字甲骨文由两个“正”构成。数字甲骨文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学”字甲骨文作象两手摆弄爻的现象。古汉字中确有少数汉字借助了原始的八卦符号做偏旁构件,但由于八卦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系统。所以也就不能将汉字的起源完全归于八卦起源说。

③ 刻契起源说

《释名· 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列子· 说符》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相较于结绳记事,刻契则对于辅助记忆事件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就简单的在木契上的刻画,成为最早记事符号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这种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用原始的符刻以传递某种信息。这对于今后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于八卦说和结绳记事说,刻契对于汉字的初创与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④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记载有: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能。”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本,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淮南子·脩务训》:“史皇产而能作书。”

《说文解字· 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创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伊类象形。”

而关于仓颉其人,史书有载

《淮南子·本经》:“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而仓颉,生活在遥远的黄帝时代,这一时期生活的有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蚩尤等一系列的神话人物,并无实物证实存在。

而古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则将其归于某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物,并使它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因为古人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因此赞扬他四目,表示他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洞察秋毫,观物入微,辨迹达理。对于此中华文化中有类似一个人物,产生于宋代的包拯,面黑如炭,表示铁面无私。额前有半月高悬。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有人能解救百姓摆脱水深火热之中。

文字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中在劳动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一个人或一种现象上。古人将文字的发明看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中华文化绵长五千年,其博大精深非一两个人可以参透,在其孕育下的汉字同其一样具有神秘性,其产生源头众说纷纭,而传说时代则过于虚幻,可靠性较差。

二 文字发展的实物时代

① 原始文字阶段

据考古资料发现,距今八九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陶器上有一些符号性的刻符如“

”。此外,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符号。这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否为文字还存在质疑。之后的仰韶文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刻符,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符号,山东省滕州北辛陶文安徽蚌埠双墩刻画陶文和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彩陶刻符等。这些陶文较之前的各的更为复杂,且陶文不易被解读。因此,这些陶文是区别的标志还是先民的文字?裘锡圭先生则认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以体现,如果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那么一些表达同样意思的符号,在这些陶文和甲骨文中则有很大的区别。⑶

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至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生产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贫富现象开始出现,对于记录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⑷ ② 完整的文字体系时期

中华先民们经过数千年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社会进入奴隶时代。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夏商社会已具有高度的文明,出土的文物精美绝伦,一些陶器上的符号都刻在大口尊的内沿上,且出现了可辨识的文字如“止”,“刀”,“目”等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还是不能对研究文字的形成起太大的帮助。从汉字最初的构造来看,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先民们最初是以一种图画的形式保存。因此在汉字形成的初期还保留着图画的痕迹。这些有着图画性质的符号,并不容易被辨析。沈兼士先生称这类符号为“文字画”,并且将其分为四级,一、文字画,二、象形文字,三、义字,四、表音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在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一瞥

⑸商代辉煌的文化,就不会说那时人还在写没有文字发明以前所用的文字画了。”在光绪二十五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这对于中国金石学,也对于探究汉字最初形体以及承载的意义的发展影响巨大。根据研究甲骨上所刻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相当成熟并形成体系。殷商时代,巫史文化盛行,那时的人迷信占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以问吉凶,他们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有时也会用其他兽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孔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受热而裂缝。占卜的人根据裂缝的样子以卜吉凶,并且把占卜的事由,吉凶以及是否应验都刻在甲骨上,因此,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甲骨文或甲骨卜辞。这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质,如“鸟”的甲骨文写作“的形貌。

在商代,青铜进入初创时期,各种青铜制品开始出现。而商代的后期在青铜器物上铸铭文的风气也开始盛行,到周代形成高峰。这一时期将青铜称为金,因此我们将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这一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依然很高,如“止”在金文中写作“”。“戌”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写作“

”在金文中写作“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在形体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甲骨文由于需要刻的数量多,骨壳较硬的缺点,刻字者则会将粗笔改为细笔,将填实改为勾廓,将圆形改为方形。在周代青铜器的高峰时期,金文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青铜上的文字数量的增加,如著名的毛公鼎上的文字已达497个,甚至上千,而早期的的只有寥寥数字,这一时期的金文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趋向于线条化,平直化。如:“火”的甲骨文写作“

”变为“

”,这样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但对于书写来说却是极大的提高。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项,奴隶制动摇,封建制度出现萌芽。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分封而治,在开始各国继承了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由于各国文化,地域的差异,后来文字的形体也有不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书写的差异上,字形体结构大体上还是类似。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大篆。

在历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初期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在文化上表现为有诸多的异体字,不利于秦王朝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为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颁布法令“书同文,车同轨”,在始皇的强权政策下,六国文字逐渐被经过整理的篆书所替代,这种经过整理的篆书称为小篆。

《说文· 叙》中说:“其后(指孔子之后)„„分为六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后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丹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为小篆者也。”秦时书写材料也有甲骨青铜等转变为更为轻便的竹简,丝帛。由于书写材料上的变化小篆较金文要加固的形体则更加简单,字形呈狭长状。象形的意味在篆文中减弱。图形式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象形的意味。这是文字的规律性的变化。文化决定文字,文字要适应语言的需要。⑹象形字的发展已经式微,相反形声字则取得重要的发展。许慎《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将占总数

”。可以看出基本就是模仿了鸟的80%左右。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形声字的初期,一个人只要记住九百个有图画文字,遗留下来的近似记号的文字,再熟悉这一多声音符号的读法,就可以完全记住这些形声文字。如《说文》的女子部中的字,姞,姚,妘,姺,娸,婆,媳,妹,婶,姨,奶,姑„„等女字旁来表示类属,用其他表示成分的字构成新字。这种表义偏旁是狭小的,而正是由于表达范围的狭小,表意反而明确。因此以象形式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篆书一直被作为一种官方正式的文书而被使用,而在民间一种叫篆书更为书写的隶书则更加流行。至于隶书的形成时间《汉书·艺文志》和《说文· 叙》中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为适应当时忙碌的官狱事务而形成的一种简便字体。也有认为是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此说法并不可靠。裘锡圭先生认为隶书的形成与战国的晚期,隶书基本由六国文字的俗字发展而来。

隶书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将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隶书可分为汉隶和秦隶,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磔,秦隶残存有篆书的写作痕迹,汉隶中则较少。

这时的隶书已基本摆脱图画的痕迹,走上了简化之路。唐 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说:“自改篆以来,渐失本真”。汉字的实用意味则更加浓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无论是文字状况还是文字观念都发生变化。

到了汉末一种更为简便的楷书出现了,它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在写法上,楷书的笔画没有波磔,字形方正。这种字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的演变过程,由最初介于文字与图画之间的文字形体,发展到横平竖直。不仅有汉字本身规律的发展,更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由最初的蛮荒时代到一步步的文明的辉煌。向更加理性的一面发展,这种转变直接表现在汉字的形体上。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不再束之高阁,更多的大众有了学习知识的权利,而为了更好的推进文化的普及对汉字进行了一番简化。简化之后的汉字书写更加快捷,笔画更为少,形体更加通俗。但是对于汉字是繁是简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对此,余光中先生曾说:“以前大陆为了更加普及教育或写起来更加方便,采用了简化字。我在台湾看报纸都是繁体字,笔画多的一眼扫过去,猜想他是什么字,谁会睁大眼睛看’凿壁偷光’的‘凿’字是否会少一笔。而且我自己写稿也会用简体字,我的诗往往是手稿就登出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伤害。可是如果你需要学历史,考古,文字学等,用简体字是行不通的,像大陆到处的碑文,还是固体子,很多人签名也不是简体字„„当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讲还是繁体字更加漂亮。

①⑺比如头发的‘发(髪)’字上面部分,三撇好像头发,左边部分好像梳子,现在简化之后,出发的‘发’也成为了‘发’”②。从现代社会高频率的省会节奏来看,简体字似乎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符合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但据最初象形也越变越远。

结束语

汉字文化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悠久的历史与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但正是于此,我们对于汉字的了解远没有其内涵的之深,因此我们不断的去追求,去探索汉字。

注释:

①、颜元孙.干禄字书[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2

②、余光中.南方周末[N] 广州;南方周末.2011

参考文献:

⑴、叶蜚声、徐通锵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⑵、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⑶⑷、裘锡圭.文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⑸、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⑹、王白石、马超.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J].1995 ⑺、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此次论文写作是第二次写作论文,相比于第一次已不再像第一次那么迷茫,但是当选题时还是困惑,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论文写作方向,并帮我一又一次的修改论文,指出其不足之处。在写作过程中,感谢我的同学一直在支持我,帮助我,与我探讨文章的写作,帮助我开拓思路。由于要在论文中打甲骨文,同学帮我搜集资料。在图书馆收集资料时,在图书馆老师的帮助下找到我所需要的书籍。在此我表示对我同学的感谢,感谢老师对我的指导。这一次的论文写作使我收获颇丰。

第二篇: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与发展,与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取得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已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并且与世界接轨。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印度的梵文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相比其他文明古国的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只为后人留下一个遐想外,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是一种中庸文化。《诗经》中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而“仁、义、礼、智、信、良、恭、让”,更是古人的精神追求。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看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他的人们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文化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

”,即认为是文字,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文字的系统产生为标志,而这个系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

⑴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

⑵在夏以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

㈠文字产生的传说时代

1)结绳记事说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记载有不少结绳记事的事例。郑玄《周易注》说:“事六,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易 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庄子 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富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艮结绳而用之。”许慎《说文解字 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纵观世界以结绳而记事的民族不为少数,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旧会采用结绳记事。据载古埃及,古波斯,古日本都曾有过结绳记事。在中国的汉字中我们依然会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卄”,“卅”和“卌”的字形,与结绳的痕迹相近。《说文解字》中:“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则是‘卅’略加变形而构成。”

2)八卦起源说

许慎《说文解字 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符号,是巫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史传为庖牺氏而做,融合天地人的变化。在八卦中基本卦象通过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可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以三个卦爻组成的基本挂,习惯上又称为单卦。据出土的甲骨文的数量来看八已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原始计数符号构成的,这表明古汉字中的一些与数有关文字构型的确可能与八卦符号和卦象等某些特定的现象,存在某种特别的联系。据甲骨文实物考证“爻”字甲骨文由两个“正”构成。数字甲骨文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学”字甲骨文作象两手摆弄爻的现象。古汉字中确有少数汉字借助了原始的八卦符号做偏旁构件,但由于八卦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系统。所以也就不能将汉字的起源完全归于八卦起源说。

3)刻契起源说

《释名 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列子 说符》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相较于结绳记事,刻契则对于帮助辅助记忆事件有很大的进步性,这种就简单的在木契上的刻画,成为最早记事符号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这种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用原始的符刻以传递某种信息。这对于今后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族徽文字,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于八卦说和结绳记事说,刻契对于汉字的初创与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4)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记载有: 《荀子 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能。”

《吕氏春秋 君守篇》:“奚仲作本,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 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世本 作篇》:“沮诵,仓颉作书。《淮南子 脩务训》:“史皇产而能作书。” 《淮南子》(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又曰颉皇。” 《吕氏春秋》(高诱注):“仓颉生而知书,见 鸟迹,以造文章。” 《说文解字 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创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伊类象形。”

而关于仓颉其人,史书有载 《论衡 骨相:“仓颉四目”。《淮南子 本经》:“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对于仓颉其人,生活在遥远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生活的有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蚩尤等一系列的神话人物,并无实物为证实其的存在。而古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则将其归于某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物,并使它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因为古人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因此赞扬他四目,表示他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洞察秋毫,观物入微,辨迹达理。对于此中华文化中有类似一个人物,产生于宋代的包拯,面黑如炭,表示铁面无私。额前有半月高悬。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有人能解救百姓摆脱水深火热之中。

文字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中在劳动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一个人或一个现象上。

二、文字发展的实物时代

1)原始文字阶段

据考古资料发现,距今八九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陶器上有一些符号性的刻符。此外,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符号。这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否为文字还存在质疑。之后的仰韶文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刻符,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符号,山东省滕州北辛陶文安徽蚌埠双墩刻画陶文和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彩陶刻符等。这些陶文较之前的各的更为复杂,如一出现“

”等符号,但这些陶文不易被解读。因此,这些陶文是区别的标志呢还是先民的文字呢?裘锡圭先生则指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以体现,如果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那么一些表达同样意思的符号,在这些陶文和甲骨文中则有很大的区别。⑶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至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生产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贫富现象开始出现,对于记录的需求也在增加,而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

⑷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

2)完整的文字体系时期

中华先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常年累月的基础上,中国社会进入奴隶时代。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夏商社会已具有高度的文明,从出土的文物看器物精美绝伦,一些陶器上的符号都刻在大口尊的内沿上,且出现了可辨识的文字如“止”,“刀”,“目”等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还是不能对研究文字的形成起太大的帮助。从汉字最初的构造来看,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先民们最初是以一种图画的形式保存。因此在汉字形成的初期还保留着图画的痕迹。这些有着图画性质的符号,文字并不容易被辨析。沈兼士先生称这类符号为“文字画”,并且将其分为四级,一、文字画,二、象形文字,三、义字,四、表音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在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一瞥商代辉煌的⑸文化,就不会说那时人还在写没有文字发明以前所用的文字画了。”在光绪二十五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根据研究加固上所刻的文字已经有相当成熟并形成体系。殷商时代,巫史文化盛行,那时的人迷信占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以问吉凶,他们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有时也会用其他兽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孔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受热而裂缝。占卜的人根据裂缝的样子以卜吉凶,并且把占卜的事由,吉凶以及是否应验都刻在甲骨上,因此,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甲骨文或甲骨卜辞。古代的一些祭祀宗法制度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痕迹

如“礼”本意指祭祀鬼神,礼的繁体字写作“禮”,甲骨文写作“

”。从豆,豆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具。《说文 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琥礼北方。”其中的“礼”字表示祭祀,璧、琮、圭、璋、琥、琥等都是玉器,从此可以看出古代以御祭祀。

在商代青铜文化进入初创时期,各种请青铜制品开始出现,商代的后期在青铜器物上铸铭文的风气也开始出现,到周代形成高峰。这一时期将青铜称为金,因此我们将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这一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依然很高,如“止”在金文中写作“早期的甲骨文中写作“

”在金文中写作“

”。“戌”在”。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在形体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早期的金文数量较少;甲骨文由于需要刻的数量多,骨壳较硬的缺点,刻字者则会将粗笔改为细笔,将填实改为勾廓,将圆形改为方形。在周代青铜器的高峰时期,金文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青铜上的文字数量的增加,如著名的毛公鼎上的文字已达497个,甚至上千,而早期的的只有寥寥数字,这一时期的金文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趋向于线条化,平直化。如:“火”的甲骨文写作“”变为“”,这样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但对于书写来说却是极大的提高。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项,奴隶制动摇,封建制度出现萌芽。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分封而治,在开始各国继承了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后来文字的形体也有不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书写的差异上,字形体结构大体上还是类似。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大篆。

在历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初期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在文化上表现为有诸多的异体字,不利于秦王朝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为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颁布法令“书同文,车同轨”,在始皇的强权政策下,六国文字逐渐被经过整理的篆书所替代,这种经过整理的篆书称为小篆。

《说文 叙》中说:“其后(指孔子之后)„„分为六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后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丹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为小篆者也。”秦时书写材料也有甲骨青铜等转变为更为轻便的竹简,丝帛。由于书写材料上的变化小篆较金文要加固的形体则更加简单,字形呈狭长状。象形的意味在篆文中减弱。图形式文字越发展越不象形。这是文

⑹字的规律性的变化。文化决定文字,文字要适应语言的需要。象形字的发展已经式微,相反形声字则取得重要的发展。许慎《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将占总数的80%左右。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形声字的初期,一个人只要记住九百个有图画文字,遗留下来的近似记号的文字,再熟悉这一多声音符号的读法,就可以完全记住这些形声文字。如《说文》的女子部中的字,姞,姚,妘,姺,娸,婆,媳,妹,婶,姨,奶,姑„„等女字旁来表示类属,用其他表示成分的字构成新字。这种表义偏旁是狭小的,而正是由于表达范围的狭小,表意反而明确。因此以象形式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篆书一直被作为一种官方正式的文书而被使用,而在民间一种叫篆书更为书写的隶书则更加流行。至于隶书的形成时间。《汉书 艺文志》和《说文 叙》中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为适应当时忙碌的官狱事务而形成的一种简便字体。也有认为是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此说法并不可靠。裘锡圭先生认为隶书的形成与战国的晚期,隶书基本由六国文字的俗字发展而来。

隶书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将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

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隶书可分为汉隶和秦隶,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磔,秦隶残存有篆书的写作痕迹,汉隶中则较少。

这时的隶书已基本摆脱图画的痕迹,走上了简化之路。唐 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说:“自改篆以来,渐失本真”。①汉字的实用意味则更加浓厚。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文字状况还是文字观念都发生变化。

到了汉末一种更为简便的楷书出现了,它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在写法上,楷书的笔画没有波磔,字形方正,这种字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的演变过程,由最初介于文字与图画之间的文字形体,发展到横平竖直。不仅有汉字本身规律的发展,更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由最初的蛮荒时代到一步步的文明的成熟到辉煌。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中华文化象一种更加理性的一面发展,这种转变直接表现在汉字的形体上。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不再束之高阁,更多的大众有了学习知识的权利,而为了更好的推进文化的普及而对汉字进行了一番简化。简化之后的汉字书写更加快捷,笔画更为少,形体更加通俗。但是对于汉字是繁是简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对此,余光中先生曾说:“以前大陆为了更加普及教育或写起来更加方便,采用了简化字。我在台湾看报纸都是繁体字,笔画多的一眼扫过去,猜想他是什么字,谁会睁大眼睛看’凿壁偷光’的‘凿’字是否会少一笔。而且我自己写稿也会用简体字,我的诗往往是手稿就登出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伤害。可是如果你需要学历史,考古,文字学等,用简体字是行不通的,像大陆到处的碑文,还是固体子,很多人签名也不是简体字„„当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讲还是繁体字更加漂亮。比如头发的‘发(髪)’字上面部分,三撇好像头发,左边部分好像梳子,现在简化之后,出发的‘发’也成为了‘发’”②。从现代社会高频率的省会节奏来看,简体字似乎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符合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但据最初象形也越变越远,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

汉字文化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悠久的历史与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但正是于此,我们对于汉字的了解远没有其内涵的之深,因此我们不断的去追求,去探索汉字。

注释:①、颜元孙.干禄字书[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2

②、余光中.南方周末[N] 广州;南方周末.2011

参考文献:⑴、叶蜚声、徐通锵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⑵、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⑶⑷、裘锡圭.文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⑸、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⑹、王白石、马超.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J].1995

⑺、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三篇: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报告

464班刘永美

研究课题: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的缘起: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汉字。

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研究该题目的意义: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和跨时间、跨地域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文字记载了人类的知识与社会活动,是一种更精确更易保留的沟通形式。文字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后世人少走弯路、减少了重复研究。文字对于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具有深远意义。时间虽无形,却对文字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字能记载岁月、保留时间,而时间可以使文字更加完善、更加通俗易懂。但是,时间也是文字的一个破坏因素,正如大自然风化金字塔,时间也正腐蚀着文字,腐蚀着文字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时间总是赋予文字新的含义,新的理解,让有的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与意义,甚至是理解的上的误差,有时甚至造成了对于文化的误解。即使是同样的文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语言的精髓也就很难被后世人所理解,所以人们应更重视文字的这种历史力量,更关注它的发展与传承。

研究计划:

该报告的完成方式 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③向老师咨询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方式查找、归纳、整理,最后总结出该学习报告。该报告中引用的资料、图书: 课内: 语文书 历史书 课外: 《中国通史》 《文史百科》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的结论: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是文字家族中的最老的寿星。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汉字作为中国人衡量文化精华的标尺,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自然而然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图腾。从甲骨文起源,金文的出世,到大篆,小篆的飘逸,再到隶书,行书草书的刚劲,最后到我们如今最为广泛使用的优美的楷书,汉字在这崎岖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它的蜕变,所以,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历史,纪录中华大地兴衰存亡的宝贵见证。

通过这次研究我的收获与感悟:

收获: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但培养了合作,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也对文字有了粗略的认识,我学习到了不少有关汉字发展和起源的知识,如汉字的产生、汉字的作用、汉字的造字原理、字形结构等,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学知识,就应该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得以升华与传承。

感悟:中华精神,世代传承。汉字是个奇迹,它的起源又充满了神话一般的色彩,我为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感到赞叹。它是最优美的文字艺术。不必游遍名山大川,不必历数五千年文明,也不必诉穷造纸印刷术,更不必阅尽西厢红楼镜花缘,只需一句汉语,只要一个汉字,或形或声,便能让人感动得眼泪涟涟。经历了多少磨难辛酸,或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转注、假借;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就是这横竖撇捺折勾点织成的一方方土地啊!我常想,每一个汉字该是怎样的一则故事,该是怎样的一注生命,该是怎样的一缕形音意的精灵!作为炎黄子孙的我,在深感自豪的同时,理应将汉字的博大精深的渊博揽入怀中,植入心田。用心品味汉字的神韵,扎实地掌握汉字的基本功。我会努力把本次探究所感悟的内在价值落实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的。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资料: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汉字也不例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根据学者研究,它是起源于图画,经长时期演变,才形成文字。

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流传多种说法。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图画说、河图洛书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二)、跟汉字起源有关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情况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汉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三)对汉字形成过程的推测

由于确凿可信的夏代以前的汉字尚未发现,商代前期汉字的资料又很贫乏,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还曾使用过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内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的符号,把这种符号用作所有权的标记。原始社会时期使用的甲类符号,显然有很多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我们姑且用一个现成的词——“记号”,作为这种符号的专称。那些难以为它们造表意字的词要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只有一条出路:采用表音的方法。这种由表音的符号和指示字义的符号一起组成的字,就是文字学上所说的形声字,表音部分称为声旁,表意部分称为形旁。

人们为了使文字跟它们所表示的词的联系更为明确,一方面在一些被假借的字上加注形旁,另一方面还在一些表意字上加注音符。形声字起初都是通过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指示字义的意符或音符而产生的。就汉字的情况来看,直到它已经成熟之后,这仍然是形声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形声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是文字体系形成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汉字一定也经历过跟纳西文相类的、把文字跟图画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始阶段。不过二者的具体情况肯定会有较大的不同。纳西文主要是用来帮助经师记忆经典的,所以图画的成分很多。原始汉字当然不会长期停滞在这种阶段。

文字排列方式跟语言中的词序不完全相应的现象,在甲骨文里偶尔也能看到。这些都可以看作古汉字曾经经历过把文字跟图画混在一起使用的原始文字阶段的证据在形声字出现之后,原始汉字大概还经过了多方面的改进,才最后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估计在不断增加新字的同时,至少还需要进行这样一些改进:逐渐摒弃图画式表意手法,简化字形并使之趋于比较固定,使文字的排列逐渐变得与语序完全一致。

对汉字的形成过程目前只能作以上这些很初步的推测。

(四)、对汉字形成时间的推测

由于缺乏资料,对汉字形成过程从何时开始的问题,目前还无法进行认真的讨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我们只能主要根据商代后期汉字的发展水平来推测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的时间。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而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应该已经有一段不太短的时间了但是另一方面,在商代后期文字里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原始的迹象,这些现象在西周以后的汉字里基本上已经绝迹。从这方面看,商代后期距离汉字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似乎也不会很远。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象形文字出于商代后期(盘庚、武丁以后)的卜人集团”。这未免把汉字形成的时间估计得过晚了。

汉字的发展前景:

我们所熟知的汉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演变成为今日集艺术、民族文化等 特色为一体的文化产物。在众人眼中,汉字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每一个中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汉字是人类文明,尤其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发明。我们对汉字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是难以言喻的,而我们也深信,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多人使有的一种语言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文化。

第四篇: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海尔的企业文化

一、海尔的企业文化体系

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是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总结为12个字:“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

(一)海尔文化的构成根据“同心说”将海尔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

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与核心地位。在海尔文化里这一层也叫观念层。它处在同心圆最里面那层,它的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海尔的精神文化层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海尔理念;第二,海尔精神;

[4]第三,海尔目标。

2.制度文化层

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同心圆里一个半径稍微大一点的同心圆就是海尔文化的制度层,海尔制度层主要包括企业的一些制度、规范、工作标准等。[4]

3.物质文化层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半径最大的同心圆,就是海尔文化的物质层,物质层主要包括企业的厂容厂貌、工作服饰、文体活动、产品、服务等。[4]

(二)海尔文化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海尔文化的三个构成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企业的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如果大家到海尔去参观,看到海尔的厂容厂貌,管理得井然有序,如果你是海尔产品的用户,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还不错,那么,你看到的和体会的应该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方面的东西。有的人要问,他为什么管理的这样井然有序,它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什么如此优良,这就是到了这个文化的制度层了,因为它是由一套制度、规范、标准等来做保证的;有的领导要深究一下了,你的制度、规范、标准是根据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制定出来的呢?这就到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了,到了最核心的部分了,即以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在制度层才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在物质层里面才能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体现,这就是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精神层的内容。

二、海尔文化中的“以仁为本”

儒家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贵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子心。”这已经成为历来学者和思想家的共识,仁的本质与基本内涵是“爱人”,“爱人”是仁学的本质内涵。仁在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把社会清明的希望放在圣人身上,造成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治”的现象与特征,虽然这与现代社会追求法治的方向不符,但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深入民族心理层面,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事件与民意中反复体现。海尔也在其企业文化中融汇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6]

(一)“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

海尔总裁张瑞敏喜欢引用一句古语:“上下同欲者胜。”企业领导必须在琢磨人、1

关心人上下功夫。海尔的“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这种理念与做法具有中国儒家仁学价值观的特征。“三心换一心”的内容:

1.解决疾苦要热心

海尔有一个运转体系,专门帮助职工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公司组织了一个 自救形式的救援队,员工人手一本《排忧解难本》,如有困难,只要一个电话,排忧解难小组就会派人解决。

2.批评错误要诚心

海尔的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红,黄牌制度。在每个月的中层干部考评会上,都要评出绩效最好与最差干部。最好挂红牌(表扬),最差挂黄牌(批评),并具体的剖析情况,使受批评的干部清楚错在何处,明确努力方向。在海尔,人际关系是透明的,考核制度也是公开的。

3.做思想工作要知心

海尔的知心主要体现在建立多种制度,了解员工心里想什么,希望企业做什么。在海尔,每半年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让员工了解企业,充分发表意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监督;各种形式的恳谈会,集团规定各事业部每月举办两次恳谈会,各公司、分厂和车间的恳谈会随时召开。员工和领导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海尔的“心桥工程”是利用《海尔人》开辟“心桥工程”栏目,通过该栏目反映不愿公开场合说的话。

孔子在政治经济上主张既竭力维护上下尊备,有坚决反对过分的压迫与剥削。在海尔文化中正是做到了“仁”,对员工“礼”与“仪”的外在约束及激励。

(二)“范萍事件”与80/20法则

1995年7月12日,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公布一则处理决定:质检人员范萍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选择开关插头插错和漏检,被罚50元。海尔高层敏锐的意识到范萍漏检所揭示出的哲理:偶然中蕴涵着必然。偶然是:范萍漏检,但是如果产品质量过硬,这中种偶然就不会发生,所以必然是:管理漏洞!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的关键在于干部的水平与作风。什么是领导?领导就必须承担领导责任,承担领导责任不是口头说说、不关痛痒的自我批评一下了事,而是要动真格的。此事件最后,分管质量的负责人自罚300元,并做了深刻的书面检查。由此奠定了海尔的80/20原则(即企业发生的任何一件过错,管理者承担80%的责任)。

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管理人员占20%,是少数,也是关键的少数。管理要抓住关键的少数,也就抓住了系统,这样就能整个企业有效地运转。如何真正做到通过20%来管理80%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员工出现责任时,管理人员也要承担80%的责任。通过“株连”,使管理人员始终保持对下属的严密监控。

在传统文化中“仁”这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它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1]海尔的这个原则与仁学是一致的。

三、海尔文化中的“以人为本”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中国儒家学说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它宣扬群体本位,要求等级制结构中各负其责,尊卑有序。它是海尔精神与制度文化的核心。海尔就是处处“以人为本”[5]

(一)“赛马不相马”的人才理念

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事业,谁拥有最多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取胜。海尔的人力资源开

发自一开始就是“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率先转变大多数企业干部处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去发挥人员潜能的政策和机制。海尔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一种是专门对着管理人员的,一种

四、海尔文化中的“诚信”

崇尚信义,重视诚信,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强调守信,他

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几千年来,“人无信不立”。“言必行,信必果”已成为普遍流传的口头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新的一轮市场竞争中,加强信誉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是资信文化,诚信既是一个企业与经营者的经济生命,也是不断提高其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应当看到,中国是在未经历过工业革命和发达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从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之路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一个较长的“双重体制并存”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市场繁荣与市场混乱的并存就成为“双重体制并存”时期中国市场运行的一种阶段性特征,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信用缺失危害严重。信誉与市场资信短缺,还危及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诚信精神,提升企业的信用含量,摈弃经营中的虚伪、假冒、欺诈和失信就成为我国企业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问题。

从企业的生存之道来看,诚信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文化元素之一。“诚交天下友,广纳八方财”。凡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商业经营者都是以诚信为先,靠诚信形成自身的商誉而不断发展。从明代到清代,晋商与徽商雄居中国商界五、六百年而不衰,以诚信取胜,注重商誉是其主要特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诚信将成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区分企业优劣主要看企业的诚信度。中国企业应迅速摈弃双重体制并存初期惯用的一些非理性的不讲信誉、投机取巧的原始经营手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诚信为中心的企业信誉建设,把积累企业信誉、提升企业信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五篇:他山之石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企业人本管理

他山之石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企业人本管理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和精髓

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和自由发展--这就是人本管理的哲学内涵和思想境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特点,因而企业对人的管理应注意推崇信念和情感的力量,着眼于人的管理方式。而人本管理的精髓在于:点亮人的光辉,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即做真实、诚实、真正的人,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关心集体国家,追求美好事业;回归生命的价值,尊重每一个员工,设计每一个员工最能发挥专业的岗位,人尽其才。视事业如生命,努力回报社会;共创繁荣和幸福,把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让员工能够分享经营成果,使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获得幸福。

(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先哲已明确强调管理之本“在人”,这是中国古代也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大特点。一是关于人的作用的论述,人为“万物之灵”,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发展中人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水能载舟,水亦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理者应具“贵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二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阐述了性的好坏善、性恶、善恶混合和性非善非恶说。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只要启发人的“良知”、“良能”,排除物质欲望,就可发挥人的先天善性。荀子和韩非子持“性恶”观,认为人的本性只知趋利避害,因而惟有利害可以驱使之。孔子认为,人性可由环境塑造,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安石、王守仁等均持这种性非善非恶观。而道家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从而产生三种人本管理模式,即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和老庄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德治”即提倡道德管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修身”、“尊贤”、“节用”、“爱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法家的“法治”即提倡“不分亲疏,一断于法”。道家的“无为而治”则主张清静无为,反对人为有为,主张上位者之心与百姓之心要混同,照百姓之意去办事就行了,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

(三)扬弃传统文化,强化人本管理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因地理位置的制约一直孕育在一个大的避风港内,一直未遭巨大破坏,容易造成员工“稳定”、“可靠”、“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普遍心态,“多年媳妇熬成婆”造成员工对职位的偏好,从而容易造成企业人本管理的官僚作风;中国文化的重礼节,重视中庸造成中国人圆滑世故。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即如果一乡的人都喜欢他,可能是个好好先生之流。企业用人,应提拔有主见、有朝气、不怕得罪人,又有革新精神的人,切不用“和事佬”、“混事菩萨”。传统的重德精神,即迷信积德可达“久远”的思想造成中国人求久的心态;中国文化的涵摄性特点造成人们的宽容意识普遍存在;中国文化的保守性造成人们对“未来”不一定感兴趣,对“现在”也可马虎处之,从而造成思想上的好常恶变;企业用人不宜用患得患失之人,更不宜委以重任。这正是因为这种人“其未得之,患得之。即得之,患失之”;中国文化的乡土情深形成人们对离土离乡的恐惧感;中国文化的家族本位特征对培养青年人的进取心和公德观念有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重德精神易造成人们凭直觉而不是凭科学判断是非,也造成了人的本能与道德的对立,传统文化崇尚和平的特点造成国人的文弱,“为万世开太平”。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倾的特性造成人们安、定、静、止的心理偏好。实际上,只要企业管理者能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企业的人本管理就会见成效。如用“仁、义、礼、智、信”来界定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利用中庸之道要求企业职工每个人不管处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能做到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努力上进,使积

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人内倾的性格特征有许多方面可为管理者所用。例如,利用乡土情深千万的恐惧感,适当精简人员可以使人人有危机感,工作紧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若用在那些虽有个性缺点但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人才上便可做到用昭昭之人获昭昭之功。恰当引导、充分发挥家族本位特性在提高企业职工凝聚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的崇尚和平的特征不是对人员被裁减回家但厂家的生产秩序照常现象的一种诠释吗?“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难道不是企业管理者重“仁、礼、信”之花开出的“忠、义”之果吗?利用中国人的保守性,让员工和企业分摊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费用,尤其是在职企业的轮岗在职培训费、养老保险费,甚至失业保险费等等,只要比例合乎情理,员工是会逐渐构筑自己的“防波堤”、“防洪坝”的。利用中国文化的涵摄性对国人“宽容”心态的正面影响,企业用人“大'德'不蹦闲,小'德'出儿可也。”(《论语》),勿“求备一人”,用人之长,要容忍人的短处。

(四)从价值观看人本管理

对企业人本主义的管理而言,如何把握员工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怎样依据传统文化恰当诱导员工的价值观以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了企业管理者不可回避的话题。

义、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义”指精神、道德价值,“利”指经济价值、物质利益或功利。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观可用于企业的人本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在为员工分配福利时可反复告诫员工现在的部分福利只是为企业明天更大部分福利的发放开辟前沿阵地,从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巧妙诱导员工弃眼前之利而取未来之利,舍眼前之利而取企业常态发展甚至加速发展之“义”,让员工从“义”的追求中得到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人才流失现象一筹莫展,但为什么不可学习日本企业的“态度”管理模式呢?帮助优秀人才的家属解决工作问题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企业职工自费离岗培训,班组长授予职工家属“继续教育楷模”等荣誉称号,为外地打工者分配夫妻楼,提拔管理人员不拘户口等合乎某种义的做法应该大力提倡。同理,企业团队精神的培养依赖于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关心,因为一开始就培养起员工同企业同生共死共患难的袍泽深情,员工的群体意识不就和企业的持续繁荣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了吗?

传统的经济价值观,还表现在德本财末和道本器末方面。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道是本,器是末。(“道”,指儒家认定的真理或法则,“器”指有形的器物。)孔子主张中庸,就是待人处事要求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至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对管理者的人本管理方法更具指导意义。企业员工特别重视领导者的德行,要选拔具备完善人格的贤者担任领导者。领导者明白其权力来自于其人格的感召力方可以理服人,以德感人。这样的领导者还需具备容忍大度、大智若愚的美德。否则,动不动对员工“齐之以法”而不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很难让下属员工感到独立人格的被尊重,从而无法做到“士为知己者死”。对领导者如此,对企业职工更应注重道德约束,强调个人品质的修养。着力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管理者让员工明白“贪而无谄,富尔无骄”的道理,为人不可以谄媚逢迎,谋取官位,更不能有权就有理,仗势压人。这种思想不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民主监督意识,更有利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化,至于儒家的中庸之道,更值得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发展。中庸之道作为一种行动指南,在其价值取向上更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要让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归宿感,就应以情感为纽带去滋润全体员工,以管理者自身的端庄人格去感化员工,以德服众,如果这样,即使暂时出现少数职工下岗分流现象,也抵挡不住企业继续秩序井然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合理分流人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整个国企改革的宏图。

(向红:华侨大学国际经济系;庄培章:华侨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

下载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起源 一、关于仓颉造字说 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独立形......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海尔的企业文化(最终版)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海尔的企业文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周杰指导老师李明路璐摘要:从一个亏空 147 万元,资不抵债,工人发不出工资,起死无望的洗衣机生产企业变成如今的世界第......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年轻人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年轻人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蓝巧燕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共五则)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的前身。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成熟汉字,是......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精华版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一.概述 关于我国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

    从中国发展谈人生态度

    从中国发展谈人生态度 观看了老师播放的中国发展历程的视频,我感触颇深。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

    从中国合伙人看职场法则

    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三个年轻人怀揣青春梦想,从虚无幻想到真实生存、从懵懂青春到成熟成功,从艰难起步到获取胜利的过程,整个情节又穿插了人们对青春的诸多记忆,成冬青、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