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合伙人看职场法则

时间:2019-05-12 19:5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中国合伙人看职场法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中国合伙人看职场法则》。

第一篇:从中国合伙人看职场法则

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三个年轻人怀揣青春梦想,从虚无幻想到真实生存、从懵懂青春到成熟成功,从艰难起步到获取胜利的过程,整个情节又穿插了人们对青春的诸多记忆,成冬青、孟晓骏、王阳性格特征明显,而又恰当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自己的梦想。除了对号入座记忆自己的青春故事之外,似乎也有很多职场法则值得借鉴。

首先,职场定位很关键。电

影中塑造的三个人年轻的时候各自都有自己的青春梦想,孟晓骏出身书香门第,一心一意想着America,想着在美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聪明、勤奋,自信,做事目的性强,可是当他在美国遭遇挫折,连在实验室喂小白鼠的工作都被人挤去之后,一个曾经何等高傲的人也底下了头,不得不反思自己的选择和定位,最终回国与成冬青联手。联手之初,当他站在讲台上开始演讲的时候,现实又给了他沉重一击,一旦人多的时候他竟然不知如何驾驭。又一次他开始反思自己,究竟自己应该在新的团队扮演何种角色,成冬青和王阳也给了他正确分析,他更加适合face to face的辅导学生,于是才有了他职场的辉煌。作为职场一员,这条法则要求我们更加清晰剖析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究竟在哪里,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把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人岗匹配原则。

第二,非物质激励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敏感自负的孟晓骏争强好胜、有时候总会误解朋友加老板成冬青的好心好意,他与农民出身的成冬青不同,他追求的是更多、更广阔的市场和科学的制度设计、产权划分,也就是家族经营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冲突,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两人矛盾也越演越烈,可作为老板的成冬青却显得十分职业,他并没有放弃发展的念头,只是希望更加稳妥一些,于是他背着孟晓骏探寻了孟在美国的生活,并最终以孟晓骏的名字命名了其曾经工作的实验室,这种非物质激励的手段让孟异常感动,也就是说老板(Boss)细腻地了解到了员工的心理,分析了员工所缺失的东西,对症下药的激励,会让员工发自内心的专注、投入。而在当前,这种非物质激励的手段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有时候非物质激励的效果远远大于物质激励。

第三,实力永远都是职场胜负的核心。每个人在看完电影之后,都喜欢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与故事里面的人物进行比照,甚至在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踪,或是为了抓住一点思绪、或是寄托了某种向往,更或是因为了特定的重合。我们往往只关注成功者的喜悦和那种被人簇拥着的幸福,可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却总是给予很少关注。以影片中的成冬青为例,为了学好外语、他夜晚在图书馆熬夜看书的那种付出,为了生存,在肯德基中家教的那种尴尬,甚至为了生活,将别人的饺子带回家吃。而孟晓骏更是如此,他之所以顺利拿到签证去美国,就是他努力、专注,奋斗的结果,甚至在朋友住院的时候都不去探望,达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甚至他在餐厅洗碗的那种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颇有感受。所以,积极拼搏、永不言弃的品质才至关重要,因为实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决定胜负的核心。

总之,《中国合伙人》始于青春,终于成熟,用三个男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只有通过不断的追逐和顽强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在此过程中付出再多也是一种幸福。

第二篇:从中西方看儿童教育

从中西方看儿童教育

这两天一直写文章,脑袋里面素材用的差不多了,只有从书本上找些灵感了,今天突然想到,西方国家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教育的,和中国的孩子有何差异,西方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合我们 国家的国情,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于是在网上看了一些,下面就写些自己所看所想的一些浅见吧!

首先有一个好消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智力最好的人是中国人和犹太人,其次才是白人和黑人。这点在现实中是可以认证的,比如在 国际的奥林匹克大赛上中国的孩子总是可以拿到金牌的,中国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呢,中国的科学家相对就少很多,创造性的人才也不多。这些是为什么呢?既然智力好,学习好,为什么当不了科学家、发明家呢?

一些专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现从相关的教育原理和心理发展原理来说,是我们教育的方式和流程出了问题,从父母家庭和孩子的角度来说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西方是平等尊重的关系,父母要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平等和谐的相处!从孩子在学校学习来讲,中国的孩子在学校以谁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为荣,而国外的孩子却不太注重这个,他们的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还有道德,特长诸多优良品质来衡量。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确实有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有着要求孩子必须刻苦、认真,大多孩子都是如此,过度于注重学习。而西方孩子更多的去开发创造性,独立性、创新性、相比是比较外向的一些个性!从孩子的兴趣来讲,中国的孩子是大人想要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兴趣,孩子就去学什么样的兴趣,随大流,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也要求自己家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去想孩子的天性里面是否喜欢,是否快乐。当然西方也是截然不同的,就不说了,不用脑袋想就知道!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我在小的时候,家里有个长辈对我说,要学会表达、学会组织语言、那个时候我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他的话的分量。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著名的世界级总裁说过他的成功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中就有一条是语言能力,含有说话能力和文字使用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从幼儿开始培养的,多让孩子说话、多听孩子说话、多跟孩子说话、多跟孩子提供表达自己的机会、让他大胆的表达自己。然而对于中国的孩子,在传统文化和国情氛围的影响下,有多少孩子缺失了这种语言能力,有多少孩子不敢登上舞台,抬头昂首,勇于表现!

对于有些观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不太认同,就不说了,我说的大概都是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富强靠的是未来的孩子,中国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未来的孩子。孩子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好的儿童教育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星光大道!

第三篇:从中国合伙人的票房成功反思在线影视网站的生存之道

从中国合伙人的票房成功反思在线影视网站的生存之道

《中国合伙人》上映后票房数字一路飘红,3天过亿,7天破2亿,高歌猛进。从《泰囧》开始,一部接一部的中小成本电影大获成功,这也预示着中国电影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票房、低口碑之旅后,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由高风险产业变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而融合了励志、爱情、喜剧和怀旧等因素的《中国合伙人》在银幕数量急剧上升、电影的性价比日益凸显以及都市年轻人追捧小清新、无公害的故事的背景下,票房节节高升。《中国合伙人》的热映,除了好的市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具有的质素和话题性。众所周知,电影原型--“新东方”三剑客的发家史是一场中国式的奇迹,因此有多少人啃过“成功学”,就有多少人是这部电影的潜在观众。而且电影本身表现出来的“不耻言利”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倾向,这也是大多数观众接受《中国合伙人》因由所在。同时,影片为当代成功者立传,且意图把电影当做中国成功人士的集体缩影,准确击中当下观众之所需。不过,当下观众不只可以在电影院里享受看小成本电影的乐趣,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小成本电影不需要大银幕的效果,情节和演技才是最大的看点。在线电影网站的出现,迎合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需求。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免费在线影视网站---饱嗝伴影视网创始人屈波认为,虽然电影院作为一种娱乐生活方式的承载,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但出于时间、经济条件,随着宽带速度的大幅提升,网络影视资源不断丰富,在线高清影片的普及,极大的满足了观众通过互联网观赏电影和电视节目的需求。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在线电影网站良莠不齐,出现了不少低俗广告甚至钓鱼病毒网站,给网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是个人隐私的泄露,以至于习惯通过网站看影视的观众越来越不敢看。饱嗝伴影视网创始人屈波认为,目前数百家在线影视网站,都面临着生存问题,广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收入来源,没有广告就没有片源的购买,但饱嗝伴影视网作为一家有充足资本实力的在线影视网站,出于对用户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是唯一一家没有任何低俗广告、没有任何病毒木马程序的完成绿色健康的在线影视网站,而且资源丰富,24小时不间断更新片源,做到电影与院线同步,剧集与电视台同步,美剧与翻译小组同步,综艺节目在直播当晚上线。更值得一提的是,饱嗝伴影视网与国内最大的有线电视机构风云传媒强强合作,为观众提供超过300家全球电视台的同步转播,卡顿率不到千分之一,比TV更流畅。

请记住,分享和免费永远是互联网的精神本质,只要对用户真正用心服务,就像饱嗝伴影视网这样,在线影视网站将会一直生存下去。

第四篇: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海尔的企业文化

一、海尔的企业文化体系

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是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总结为12个字:“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

(一)海尔文化的构成根据“同心说”将海尔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

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与核心地位。在海尔文化里这一层也叫观念层。它处在同心圆最里面那层,它的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海尔的精神文化层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海尔理念;第二,海尔精神;

[4]第三,海尔目标。

2.制度文化层

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同心圆里一个半径稍微大一点的同心圆就是海尔文化的制度层,海尔制度层主要包括企业的一些制度、规范、工作标准等。[4]

3.物质文化层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半径最大的同心圆,就是海尔文化的物质层,物质层主要包括企业的厂容厂貌、工作服饰、文体活动、产品、服务等。[4]

(二)海尔文化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海尔文化的三个构成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企业的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如果大家到海尔去参观,看到海尔的厂容厂貌,管理得井然有序,如果你是海尔产品的用户,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还不错,那么,你看到的和体会的应该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方面的东西。有的人要问,他为什么管理的这样井然有序,它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什么如此优良,这就是到了这个文化的制度层了,因为它是由一套制度、规范、标准等来做保证的;有的领导要深究一下了,你的制度、规范、标准是根据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制定出来的呢?这就到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了,到了最核心的部分了,即以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在制度层才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在物质层里面才能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体现,这就是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精神层的内容。

二、海尔文化中的“以仁为本”

儒家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贵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子心。”这已经成为历来学者和思想家的共识,仁的本质与基本内涵是“爱人”,“爱人”是仁学的本质内涵。仁在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把社会清明的希望放在圣人身上,造成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治”的现象与特征,虽然这与现代社会追求法治的方向不符,但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深入民族心理层面,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事件与民意中反复体现。海尔也在其企业文化中融汇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6]

(一)“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

海尔总裁张瑞敏喜欢引用一句古语:“上下同欲者胜。”企业领导必须在琢磨人、1

关心人上下功夫。海尔的“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这种理念与做法具有中国儒家仁学价值观的特征。“三心换一心”的内容:

1.解决疾苦要热心

海尔有一个运转体系,专门帮助职工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公司组织了一个 自救形式的救援队,员工人手一本《排忧解难本》,如有困难,只要一个电话,排忧解难小组就会派人解决。

2.批评错误要诚心

海尔的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红,黄牌制度。在每个月的中层干部考评会上,都要评出绩效最好与最差干部。最好挂红牌(表扬),最差挂黄牌(批评),并具体的剖析情况,使受批评的干部清楚错在何处,明确努力方向。在海尔,人际关系是透明的,考核制度也是公开的。

3.做思想工作要知心

海尔的知心主要体现在建立多种制度,了解员工心里想什么,希望企业做什么。在海尔,每半年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让员工了解企业,充分发表意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监督;各种形式的恳谈会,集团规定各事业部每月举办两次恳谈会,各公司、分厂和车间的恳谈会随时召开。员工和领导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海尔的“心桥工程”是利用《海尔人》开辟“心桥工程”栏目,通过该栏目反映不愿公开场合说的话。

孔子在政治经济上主张既竭力维护上下尊备,有坚决反对过分的压迫与剥削。在海尔文化中正是做到了“仁”,对员工“礼”与“仪”的外在约束及激励。

(二)“范萍事件”与80/20法则

1995年7月12日,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公布一则处理决定:质检人员范萍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选择开关插头插错和漏检,被罚50元。海尔高层敏锐的意识到范萍漏检所揭示出的哲理:偶然中蕴涵着必然。偶然是:范萍漏检,但是如果产品质量过硬,这中种偶然就不会发生,所以必然是:管理漏洞!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的关键在于干部的水平与作风。什么是领导?领导就必须承担领导责任,承担领导责任不是口头说说、不关痛痒的自我批评一下了事,而是要动真格的。此事件最后,分管质量的负责人自罚300元,并做了深刻的书面检查。由此奠定了海尔的80/20原则(即企业发生的任何一件过错,管理者承担80%的责任)。

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管理人员占20%,是少数,也是关键的少数。管理要抓住关键的少数,也就抓住了系统,这样就能整个企业有效地运转。如何真正做到通过20%来管理80%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员工出现责任时,管理人员也要承担80%的责任。通过“株连”,使管理人员始终保持对下属的严密监控。

在传统文化中“仁”这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它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1]海尔的这个原则与仁学是一致的。

三、海尔文化中的“以人为本”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中国儒家学说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它宣扬群体本位,要求等级制结构中各负其责,尊卑有序。它是海尔精神与制度文化的核心。海尔就是处处“以人为本”[5]

(一)“赛马不相马”的人才理念

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事业,谁拥有最多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取胜。海尔的人力资源开

发自一开始就是“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率先转变大多数企业干部处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去发挥人员潜能的政策和机制。海尔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一种是专门对着管理人员的,一种

四、海尔文化中的“诚信”

崇尚信义,重视诚信,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强调守信,他

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几千年来,“人无信不立”。“言必行,信必果”已成为普遍流传的口头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新的一轮市场竞争中,加强信誉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是资信文化,诚信既是一个企业与经营者的经济生命,也是不断提高其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应当看到,中国是在未经历过工业革命和发达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从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之路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一个较长的“双重体制并存”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市场繁荣与市场混乱的并存就成为“双重体制并存”时期中国市场运行的一种阶段性特征,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信用缺失危害严重。信誉与市场资信短缺,还危及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诚信精神,提升企业的信用含量,摈弃经营中的虚伪、假冒、欺诈和失信就成为我国企业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问题。

从企业的生存之道来看,诚信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文化元素之一。“诚交天下友,广纳八方财”。凡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商业经营者都是以诚信为先,靠诚信形成自身的商誉而不断发展。从明代到清代,晋商与徽商雄居中国商界五、六百年而不衰,以诚信取胜,注重商誉是其主要特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诚信将成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区分企业优劣主要看企业的诚信度。中国企业应迅速摈弃双重体制并存初期惯用的一些非理性的不讲信誉、投机取巧的原始经营手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诚信为中心的企业信誉建设,把积累企业信誉、提升企业信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五篇:他山之石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企业人本管理

他山之石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企业人本管理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和精髓

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和自由发展--这就是人本管理的哲学内涵和思想境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特点,因而企业对人的管理应注意推崇信念和情感的力量,着眼于人的管理方式。而人本管理的精髓在于:点亮人的光辉,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即做真实、诚实、真正的人,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关心集体国家,追求美好事业;回归生命的价值,尊重每一个员工,设计每一个员工最能发挥专业的岗位,人尽其才。视事业如生命,努力回报社会;共创繁荣和幸福,把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让员工能够分享经营成果,使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获得幸福。

(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先哲已明确强调管理之本“在人”,这是中国古代也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大特点。一是关于人的作用的论述,人为“万物之灵”,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发展中人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水能载舟,水亦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理者应具“贵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二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阐述了性的好坏善、性恶、善恶混合和性非善非恶说。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只要启发人的“良知”、“良能”,排除物质欲望,就可发挥人的先天善性。荀子和韩非子持“性恶”观,认为人的本性只知趋利避害,因而惟有利害可以驱使之。孔子认为,人性可由环境塑造,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安石、王守仁等均持这种性非善非恶观。而道家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从而产生三种人本管理模式,即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和老庄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德治”即提倡道德管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修身”、“尊贤”、“节用”、“爱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法家的“法治”即提倡“不分亲疏,一断于法”。道家的“无为而治”则主张清静无为,反对人为有为,主张上位者之心与百姓之心要混同,照百姓之意去办事就行了,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

(三)扬弃传统文化,强化人本管理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因地理位置的制约一直孕育在一个大的避风港内,一直未遭巨大破坏,容易造成员工“稳定”、“可靠”、“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普遍心态,“多年媳妇熬成婆”造成员工对职位的偏好,从而容易造成企业人本管理的官僚作风;中国文化的重礼节,重视中庸造成中国人圆滑世故。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即如果一乡的人都喜欢他,可能是个好好先生之流。企业用人,应提拔有主见、有朝气、不怕得罪人,又有革新精神的人,切不用“和事佬”、“混事菩萨”。传统的重德精神,即迷信积德可达“久远”的思想造成中国人求久的心态;中国文化的涵摄性特点造成人们的宽容意识普遍存在;中国文化的保守性造成人们对“未来”不一定感兴趣,对“现在”也可马虎处之,从而造成思想上的好常恶变;企业用人不宜用患得患失之人,更不宜委以重任。这正是因为这种人“其未得之,患得之。即得之,患失之”;中国文化的乡土情深形成人们对离土离乡的恐惧感;中国文化的家族本位特征对培养青年人的进取心和公德观念有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重德精神易造成人们凭直觉而不是凭科学判断是非,也造成了人的本能与道德的对立,传统文化崇尚和平的特点造成国人的文弱,“为万世开太平”。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倾的特性造成人们安、定、静、止的心理偏好。实际上,只要企业管理者能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企业的人本管理就会见成效。如用“仁、义、礼、智、信”来界定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利用中庸之道要求企业职工每个人不管处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能做到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努力上进,使积

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人内倾的性格特征有许多方面可为管理者所用。例如,利用乡土情深千万的恐惧感,适当精简人员可以使人人有危机感,工作紧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若用在那些虽有个性缺点但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人才上便可做到用昭昭之人获昭昭之功。恰当引导、充分发挥家族本位特性在提高企业职工凝聚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的崇尚和平的特征不是对人员被裁减回家但厂家的生产秩序照常现象的一种诠释吗?“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难道不是企业管理者重“仁、礼、信”之花开出的“忠、义”之果吗?利用中国人的保守性,让员工和企业分摊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费用,尤其是在职企业的轮岗在职培训费、养老保险费,甚至失业保险费等等,只要比例合乎情理,员工是会逐渐构筑自己的“防波堤”、“防洪坝”的。利用中国文化的涵摄性对国人“宽容”心态的正面影响,企业用人“大'德'不蹦闲,小'德'出儿可也。”(《论语》),勿“求备一人”,用人之长,要容忍人的短处。

(四)从价值观看人本管理

对企业人本主义的管理而言,如何把握员工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怎样依据传统文化恰当诱导员工的价值观以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了企业管理者不可回避的话题。

义、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义”指精神、道德价值,“利”指经济价值、物质利益或功利。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观可用于企业的人本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在为员工分配福利时可反复告诫员工现在的部分福利只是为企业明天更大部分福利的发放开辟前沿阵地,从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巧妙诱导员工弃眼前之利而取未来之利,舍眼前之利而取企业常态发展甚至加速发展之“义”,让员工从“义”的追求中得到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人才流失现象一筹莫展,但为什么不可学习日本企业的“态度”管理模式呢?帮助优秀人才的家属解决工作问题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企业职工自费离岗培训,班组长授予职工家属“继续教育楷模”等荣誉称号,为外地打工者分配夫妻楼,提拔管理人员不拘户口等合乎某种义的做法应该大力提倡。同理,企业团队精神的培养依赖于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关心,因为一开始就培养起员工同企业同生共死共患难的袍泽深情,员工的群体意识不就和企业的持续繁荣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了吗?

传统的经济价值观,还表现在德本财末和道本器末方面。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道是本,器是末。(“道”,指儒家认定的真理或法则,“器”指有形的器物。)孔子主张中庸,就是待人处事要求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至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对管理者的人本管理方法更具指导意义。企业员工特别重视领导者的德行,要选拔具备完善人格的贤者担任领导者。领导者明白其权力来自于其人格的感召力方可以理服人,以德感人。这样的领导者还需具备容忍大度、大智若愚的美德。否则,动不动对员工“齐之以法”而不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很难让下属员工感到独立人格的被尊重,从而无法做到“士为知己者死”。对领导者如此,对企业职工更应注重道德约束,强调个人品质的修养。着力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管理者让员工明白“贪而无谄,富尔无骄”的道理,为人不可以谄媚逢迎,谋取官位,更不能有权就有理,仗势压人。这种思想不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民主监督意识,更有利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化,至于儒家的中庸之道,更值得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发展。中庸之道作为一种行动指南,在其价值取向上更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要让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归宿感,就应以情感为纽带去滋润全体员工,以管理者自身的端庄人格去感化员工,以德服众,如果这样,即使暂时出现少数职工下岗分流现象,也抵挡不住企业继续秩序井然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合理分流人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整个国企改革的宏图。

(向红:华侨大学国际经济系;庄培章:华侨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

下载从中国合伙人看职场法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中国合伙人看职场法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中小企业信息化看企业邮箱

    据iResearch艾瑞咨询公司根据Radicati Group的数据显示,预测至2011年,企业用户将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1645亿封/天。在企业信息化普及的今天,电子邮件成为了企业的主......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海尔的企业文化(最终版)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海尔的企业文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周杰指导老师李明路璐摘要:从一个亏空 147 万元,资不抵债,工人发不出工资,起死无望的洗衣机生产企业变成如今的世界第......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价值观 年轻人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年轻人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蓝巧燕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从中英人名看文化差别

    从中英人名看文化差别 叶广秋 发布时间: 2009-7-5 19:55:48 【摘要】人名,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符号区别他人的特定标志。同其它的语言现象一样,人名......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合集五篇)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

    从中国发展谈人生态度

    从中国发展谈人生态度 观看了老师播放的中国发展历程的视频,我感触颇深。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