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考核及相关答案

时间:2019-05-14 03:2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业考核及相关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业考核及相关答案》。

第一篇:作业考核及相关答案

《学校管理(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第13-17单元)

一、填空练习题

1、教师管理的原则,包括:平等和(尊重)的原则、用人之长的原则、(激励)为主的原则、整体将就的原则。

2、教师的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考聘)制;(聘任)制

3、学生管理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全面发展)原则;集体性原则;(主客体)统一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

4、学生常规管理的机制,包括:加强教育,讲清道理;注重(训练),形成习惯;加强经常性检查;树立(先进典型),开展(遵守常规)的评比。

5、学生工作的常规管理包括学生(一日生活)的行为规范要求,和学生在全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

6、舆论是集体中(大多数)人对各种人与事的褒贬看法、评论。正确、健康的舆论是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否形成正确的舆论,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条件。

7、总务工作是学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与(社会)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总务管理原则,是总务管理者管(人)、理(财)、用(物)、办(事)的基本准则。

8、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的各种实践活动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学校教育科研更注重于(应用),相对于教学而言,学校教育科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9、根据学校教育科研特点,其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以(教研)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

10、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与公众之间有计划的双向(沟通)的过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人际间的交流活动。其目的是:激发社会公众和校内人群对于(学校目标)与形象的认同,促进学校工作任务的完成。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学校管理的职能活动。

11、学校公共关系及其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内外组织及其(人际)关系的双向沟通;信息(咨询)与协调支持。鉴于学校公共关系的特点。要搞好学校公共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真诚信誉原则;(全员参与)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双向长效原则。

12、一般而言,学校公共关系的工作教程包括四个主要的环节:对学校公共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的(调查分析)、设计公共关系的(目标)对策、公共关系计划的实施、对公共关系活动的(评价)和修正。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师的职业特点包括:(A、B、D、E、F)

A、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B、工作成果的集体性和社会性]

C、工作环境的单纯性和优越性

D、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

E、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

F、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学生常规管理的机制包括:(A、C、D、E、F)

A、加强教育,讲清道理

B、与家长保持联系

C、加强经常性检查

D、树立先进典型

E、开展遵守常规的评比

F、勤俭节约的原则

3、总务管理者管人、理财、用物、办事的基本准则包括:(A、B、D、F)

A、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

B、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原则

C、廉洁奉公原则

D、服务育人的原则

E、严格收费管理的原则

F、勤俭节约的原则

4、要搞好学校公共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C、D、F)

A、真诚信誉原则

B、公私兼顾原则

C、全员参与原则

D、互惠互利原则

E、礼尚往来原则

F、双向长效原则

三、简答题:

1、说说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

教师的职业特点

1、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2、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

3、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

4、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5、工作成果的集体性和社会性

6、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

教师的心理特点

1、责任感强

2、自尊心强

3、求知欲盛

4、思想活跃

5、严于律己

2、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

2、协调人际关系

3、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4、明确每个教师的职责和权利,建立责任制;加强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建立奖罚机制,把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教师工资待遇、提拔、进修和荣誉直接联系起来。

3、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有哪些?

(1)班主任应热情关怀、爱护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做好本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和有关行为规范,使本班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勤奋学习、朝气蓬勃的集体。

(2)经常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

(3)负责组织和领导本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并配合有关任课教师开展课外活动。

(4)组织领导班委会的工作,指导本班共青团、少先队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制、自理能力。

(5)与学生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做好校内外配合、沟通和协调工作。

4、如何理解学生班级管理要求?

1、明确班集体管理的目标

目标是集体建设在一定暑期前进的方向与核心,有了明确的目标,班集体才有前进的方向。

2、培养和锻炼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骨干,由班干部组成部分的班委会则是班级管理工作在组织上的核心。

3、营造和利用班集体舆论

舆论是集体中大多数人对各种人与事的褒贬看法、评论。正确、健康的舆论是无形的教育力量。

4、班主任要有正确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要不断锤炼提高自我素质和管理水平。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5、谈谈学生教育科研的特点和管理原则。

(一)学校教育科研特点

学校教育科研不同于专业的科研院(所),教育科研的内容、方式以及组织办法等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

1、学校教育科研更注重于应用。

2、学校教育科研的优势在于科研主体有较充实丰富的实践经验。

3、学校教育科研相对于教学而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4、学校教育科研主要方式是边教学边研究。

(二)学校教育科研原则

1、以教研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

2、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研究

3、学术民主,自由探讨

4、指导、激励和支持

6、为什么学校总务管理可以通过服务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校是从事教育的场所,这决定了学校总务管理体现教育性,即通过服务来达到育人的目的。(1)通过建设整洁、优美、怡人的物质环境来育人。(2)总务工作者首先要成为教育者,自学发挥育人作用(3)通过有关总务工作措施和制度来育人。所以说:学校总务管理可以通过服务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7、学校总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财务管理第一、学校预算内资金管理。第二、学校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财产管理

财产管理是对校舍、水、电、采暖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办公服务设施、生产设备及其他物资材料的管理。

(三)生活管理

生活管理的内容包括伙食管理、饮水供应、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宿舍管理、集体福利、卫生保健、医疗保险等。

(四)学校环境管理

1、校舍管理

2、校园环境管理

8、如何理解学校公共关系对于学校管理的意义?

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与公众之间有计划的双向沟通的过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人际间的交流活动。其目的是:激发社会公众和校内人群对于学校目标与形象的认同,促进学校工作任务的完成。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学校管理的职能活动,其主体是学校。这些活动既体现了办学者的一些主观的意图,也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体现看特定学校的性质和特点。

四、综述题

1、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谈谈教师考核的问题。

(1)教师的考核内容,是律师事务所

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这种考核的内容比较全面

(2)教师考核的原则首先是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主观武断,其次是全面衡量原则,从教师工作各个方面,避免以偏概全

第三,依靠群众的原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发扬民主,避免领导独断专行。

第四,公平便是原则,采用科学操作程序,以相同的标准考核教师

(3)教师考核方法有过程评定和效果评定法;有学生评定;同行评定;领导评定,自我评定等,要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2、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谈谈你对于当今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看法。

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社会主义常情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巷道主义首先品质。为实现上述目的,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应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实现自觉、自主、自强、自理。

(1)应建立一日生活制度让少于这有规律,快节奏的生活生活,让学生感觉每天都有进步,有成功。

(2)应建立学生写周记,日记观察笔记制度,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别人,自己。

(3)应建立学生小组生活制度让学生参加集体生活

(4)应建立同龄间谈话制度

(5)应建立同学在班集体面前向家长汇报制度

3、结合实例,谈谈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明确目的,统一指导思想,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要明确研究中心和领先对象,学校管理者要带头进行教育科研要率先垂范(2)健全组织制定科研规划(3)组织力量,提供科研(4)建章立制,完善科研常规(5)严格检验,加强科研成果的交流与推广

4、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抓总务管理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热情服务,品行端正,业务精干的总务管理队伍是搞好学校总务工作的关键。

(1)加强组织建设。首先配好总务主任,其次精心选择好财务人员。再次,实行岗位责任制。(2)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观点,法制观念及有关规章制度。(3)业务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加强对青年职工的业务培养。这样才能适应总务改革深入和总务工作社会化的更高要求。

5、请结合工作体会,谈谈如何做好学校公共关系的过程管理。

(1)调研。调研是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同时也是贯穿学校公共关系的始终。调研时应了解学校内在办学条件如何,所处社会环境如何。

(2)策划,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制定公关计划。

(3)实施。主动争取大人传播媒介的支持,有效地组织好大型号公共关系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的力量。

(4)评价。应集中在公众对于学校关心的程度和信任支持的程度,是否发性了变化和发生了多大变化方面。主人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数量分析。

6、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谈谈学校公共关系人员与经费的管理工作问题。

公共关系在尚无专职人员的情况下,一般可以通过多项式种方式进行人员的调配和组合,以满足特定工作的需要。比如,全校动员成立自愿服务队等。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经费,应敖学校的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在补入过程中,要保证办事人员能够按计划顺利地花钱办事,要留出一定数额的机动经费,以应时之需。

7、认真阅读“安全与思考”材料《“四自”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文字教材第175-176页),回答所列两个思考题。略

《学校管理(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2007-07-16 17:14:00)转载▼ 《学校管理(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

(第22-25单元)

一、填空练习题

1、听课类型,可以划分为一般性课、(督导性)课、(研究性)课、(总结性)课和实验性课等。

2、校领导应首先把学校作为(教学科研)基地。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和教师一起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和各种教育现象,用概括出的教育(教学)规律领导学校,切实实现思想的领导,转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领导模式,从而率领教师不断开辟教育教学的新天地,也才有可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载体,也是教师施教于学生的主要媒介。听课哩的评价标准,一是(科学性),二是教育性,三是(能力)训练与素质养成。

4、课前的准备,首先,订好听课(计划)。第二,要熟悉(大纲)和教材。第三,要熟悉情况。包括教师备课、(作业)评改、教学进度、进修和(教改)动态等;听课班级的学生学习、思想、(纪律)、对教学的反应、课外(阅读)以及活动情况等。第四,备好听课(笔记)。

5、会议从不同角度可划分出多种不同的类型,依会议(内容)性质来划分,有决策性会、学术性会、部署性(或计划安排性)会、(总结)表彰性会、(礼仪)性会等。

6、就会议信息传输的方式和特点来说,其开法主要有:单向传输法、(双向)交流法、多向交流法;从组织办法看可分为:限时(表决)法、典型引导法、限定(提前)法、统分结合法等。

7、沟通与(协调)的原则包括:平等公正、(诚实守信)、(主动及时)和求同存异。

8、学校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障碍领导沟通的因素包括:目标不清;(信息失真);缺乏反馈;领导素质缺陷。在常见的学校领导协调工作中,存在下述几个方面的障碍因素:(信任危机);(组织机构)失衡;潜在冲突;领导(权限)制约。

9、平级沟通与协调要有(整体)意识和(长远)眼光,在学校内部反对斤斤计较和本位主义的做法。

10、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网络)化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集信息采集、储存、加工、生产与传播和使用为一体的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是一门范围广阔、内容高度综合的新兴科技领域。现代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多彩的文本、图形、声音和动态视频等格式转换的特点。

11、信息处理品(智能)化、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化和网络通信与应用的普及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发展趋势。

12、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

13、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来处理学校工作的有关信息,实惠学校管理的(无纸)化办公,是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组织启用校长管理的办公系统,强化有关决策指挥的(信息)管理,是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应用的技术核心。网络化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特征。

14、技术设施、(人员)素质、资金状况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配置。所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是要求瞄准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到与学校的(现实)相适应,既要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效用,又要有利于促进整体水平的发展提高,避免(盲目建设),片面追求技术设备规模和(档次)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听课前的准备包括:(A、B、D、E)

A、订好听课计划

B、熟悉大纲和教材

C、确定听课人选

D、熟悉师生情况

E、备好听课笔记

F、安排好奖惩措

2、领导评课的一般标准,主要是看:(A、B、C、D、E、F)

A、教学目标

B、教学结构

C、教学方法

D、教学基本功

E、教学效果

F、教学内容

3、就会议信息传输的方式和特点来说,其开法主要有:(A、B)

A、双向交流法

B、多向交流法

C、现场办公法

D、限时表决法

E、典型引导法

F、多数决定法

4、学校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障碍领导沟通的因素包括:(B、C、F)

A、领导权限制约

B、信息失算

C、领导素质缺陷

D、组织机构失衡

E、潜在冲突

F、目标不清

5、领导沟通与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A、C、E、F)

A、理顺关系,交流信息,提高组织生命力

B、增强友谊,密切合作,防止出现隔阂

C、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增强组织凝聚力

D、坚持真理,分清是非,净化校园风气

E、舒通心理,加深理解,有效开展工作

F、互通情报,统一认识,取得共同语言

三、简答题

1、领导听课与评课有什么目的和作用?

(1)抓住中心及其领作用。以教学为中心,要靠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去抓。听课、评课是领导抓中心的关键环节。(2)务本求是及其督导作用。领导听课评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把科学育人这个根本任务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3)教育科研及其拓新作用。学校领导要取得对教育教学的领导权,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正确的教育思想又能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领导必须大量地听课、分析课,才会取得对教学现象的发言权。

2、领导评课有哪些一般标准?

教学目标:(1)明确具体(2)完善、适度(3)方向正确

教学内容:(1)科学性(2)教育性(3)能力训练与素质养成。

教学结构:(1)结构环节(2)教学环节明确(3)突出重点、难点不难(4)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2)因材施教原则有效贯彻(3)规范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基本功:

(1)教态(2)语言功(3)板书功(4)实验操作功(5)电教设备使用功

教学效果:

(1)指标(2)学生积极、立动性

3、学校工作计划的规范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体现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求实精神,有实践意义和切实的指导作用。

(2)体现学校过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有明确的针对性。

(3)体现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和现实特点,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4、学校工作计划的要素及其制作规范如何?

(一)指导思想。

1、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办学方向和原则要求;学习教育及其管理的一般原理,把握一般规律。

2、必须善于正确总结自我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掌握学校工作的特殊规律。

3、必须善于审时度势,针对现实特点,定方针。

(二)工作目标,其总的规范要点:方向明确,综合完善,具体可行

(三)工作任务

(1)要有明确的职责范围(2)要有具体的事实内容(3)要有限定的时间要求

(四)落实措施

(1)具有可行性(2)具有可检性(3)具有使动性

5、总结的规范种类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从总结的目的和作用来看地:有经验性总结模式,报告性总结模式,常规性总结模式。学校主要是常规性总结。

基本特征:

1、对象的主体性

2、表述论理性

3、内容的特殊性

6、总结的要素及规范要求有哪些?

总结结构要素有四个:

(1)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基本情况主要是概述。一定要简明扼要。

(2)成绩和问题的明确评述。这是总结工作主要内容。所谓成绩是指工作实际效果。在充分肯定成绩同时,也要明确评述

(3)经验和教训的综合阐述。这是总结的实质性内容。是总结者对自己实践结果的论理性认识

(4)今后工作方针的建议和设想。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提出下一步应遵循的方针以及设想。

7、如何做好会议记录?

做好会议记录,首先要掌握会议记录的格式和要求

包括:

1、标题,写上会议名称,再加上“记录”二字;

2、前项,记录会议的组织情况,时间,地点,出席人姓名。主持者和记录者。

3、正项,记录会议内容,包括会议,议程,议题目,报告和讨论发言,决议事项等。写法分详细和摘要。详细要把所有发言人姓名者记全。发言内容昼记原话。摘要记录只记录会议和中心内容及有关要点

4、尾项。包括散会和核稿签名两项。

8、沟通与协调的障碍因素有哪些?

沟通障碍因素:(1)目标不清。目标不清,不仅会影响沟通效果,而且会引起沟通对象的疑虑。(2)信息失真。容易引起信息失真的一些觉原因包括口误或口齿不清引起言语表达失真等。(3)缺乏反馈。(4)领导素质缺陷。

协调的障碍因素:

(1)信任危机(2)组织机构失衡(3)潜在冲突(4)领导权限制约

9、领导如何做好和上级的沟通与协调?

1、基本原则。要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坚持按照组织原则进行正当的沟通,遇到问题主动协调,调动上级的积极性,遍及得领导的支持。

2、主要内容:学校的大正方针,办学思路等重大问题者应该形成一定的工作惯例,随时或定期地向上级有关领导部门汇报或请示。

3、方式方法和技巧:要时时处处尊重上级,创造机会,加深彼此的信任和理解,培养上组成部分关心学校发展的感情。

10、学校领导如何做好同下级的沟通与协调?

基本原则:立足于服务,依靠,信任。

主要内容:决策之前听取下属部门和人员意见建议,决策实施之后,解释学校工作决定和解决下属平级部门或组织之间出现的纠纷。另外,学校中人事管理问题也需要学校领导在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输的前提下,运用同下级进行沟通与协调的方法妥善解决。

3、方式方法与技巧:深入群众,促膝谈心,掌握真事情况了解群众愿望,解释领导意图化解对方抵角情绪,在沟通与协调时要注意倾听对方表达意见,自己讲话要少而精,征求意见要明确,具体解释政策时言简意骇,切忌目中无人,空讲道理,解决纠纷时,严格自律不欺软,不怕硬。

11、学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哪些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1)正确认识,势在必行。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领导要端正认识,并做出相应的决策。(2)效率优先,量力而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教育,主要的考虑还是必须提高育人效率。学校添置现代信息技术必要的设备。注意计算好设备的功能与成本的比较,首先满足重点需要。(3)发掘资源,合理配置。要充分发掘我国中小学校长长期电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合理配置现代教育资源。(4)优化组合,普及提高,将多种教学媒体合理分工组合。

四、综述题

1、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谈谈你对于领导听课的看法。

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而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则是课堂教学。

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领导听课。

(1)抓住中心及其统领作用。通过领导抓听课,从而把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及全体教职工切实地引导为教学服务的轨道上来,使之围绕中心转。及至形成良性循环。

(2)务本求实及其督导作用领导听课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教书育人这个根本任务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把这个中心抓住抓实。只有务本求实,随时把握住教育方向并充分发挥督导作用。

(3)教育科研及其开拓创新作用。学校领导只有大量地听课,评课,才能对教师的学识,眼界和举做出正确的结论。学校领导应把学校作为教育科研基地。通过主课等方式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从而率领教师不断开辟教育教学新天地,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结合工作体会,谈谈主持会议有哪能一般技巧。

主持会议的技巧表现在主持人掌握火候,善于引导;抓住中心,关于控制会议发展方向掌握各种关系并及时协调;随机应变,善于因势利导,并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和问题,使会议形成良好适宜的气氛等。

(1)主持人讲话要言简意赅。开场白要开宗明义,避免啰嗦,讲话要有利于会议良好气氛形成,有利于突出会议中心。(2)要及时把握引导和制止的时机。(3)要关于把握放和收的时机,主持人首先要积极引导与会者围绕中心畅所欲言,不同意见可以争论但要适时收敛。(4)培养良好的会风。首先领导要务实求真,其次,领导对会务人员和与会者奖罚分明;再次使会风适宜会议要求。(5)掌握好会议时间,使长短适宜,会议时间不可太长,也不宜过短,应以提高会议效率,达成会议目标为准。

3、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做好和平级的沟通与协调。

(1)坚持基本原则。平级沟通与协调应以平等协作的精神,谋求实实在在的共同利益,坚持学校,部门和个人的正当权益,兼顾沟通和协调对象的利益,在公正便是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2)抓住主要内容,首先解决领导班的团结问题,才能实惠学校整体目标。(3)灵活运用方式方法和技巧。学校管理者应从制度上重视领导的平级沟通与协调,克服以人划线,看脸色办事的毛病。把对方看做是自己的朋友,是平级沟通与协调的一大技巧。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学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则。

(1)正确认识,势在必行。学校领导对这个问题是否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则是现代信息技术能否在学校中有效运用的关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领导端正认识,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下决心抓实干,有一个比较长期的规划和设想。(2)效率优先,量力而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学校教育,主要考虑的还是必须提高育人的效率。同时还要考虑根据学校的需要和可能全面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建设规划,注意计算好设备的成本功能与成本比较,必须是在学校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配备组合。(3)发掘资源,便是配置。学校管理部门,应经常注意收信和有计划编制优秀教师的教学片断,建设自己教学资料库。在教学资源不充裕的情况下,便是配置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做到与教学条件相适应,避免盲目建设,片面追求。(4)优化组合,普及提高。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学校现行技术条件的优劣,实现传统与现代媒体的优化组合,信息技术的使用策略,也应从本校实际出发,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循序提高。

5、认真阅读“案例与思考”材料《领导方式种种》(文字教材第290-292页),回答所列思考题。略

学校管理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

二、学完本课程,本人发现文字教材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参考如下:

本教材共分二十五章。教材以人为本,从概念出发,对学校有教育和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人,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满足学校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经验、个性、需要、价值观、行为习惯,为他们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才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教材虽然对学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在实践上的困惑、困难,还有盲目性;单元后的案例太陈旧,缺乏点评、引导;运用国外先进的案例引导、指导甚少;模拟案例缺乏等;有的单元还可以整合,建议选入的案例具有时效性、实效性,贴近学员实际、实践,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学完本课程,自己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校管理学》这门课程通过两期的学习,现已学习完了,使我们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二十章《工作计划的制定》、第二十一章《工作总结的做法》、、第二十二章《领导听课与评课》、第二十三章《组织与主持会议》、第二十四章《领导沟通与协调》,让我们从理论上、实践中更加丰富了,给我们学员很大的帮助。知道了在实践中该如何落实、推进,自己在工作中依据新的理念,针对教学实践去管理,管理就是解决问题;还学会了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在实践中经常用《学校管理学》的理论来验证自己的工作,为此,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学校管理学》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经常“照一照”自己的实践、反思自己工作,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做,进步非常大的。所以,《学校管理学》对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应用的现实工作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操作性非常强。

第二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作业考核、答案

1、()办学所获文凭申报职称时需提供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的学历认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认证证明。若其提供的证明未能认定文凭的合法性和办学层次、类别等要点,仅能代表该学员接受过相关课程教学的,不能视为该专业有效学历。(2分)C.中外合作

2、传统评审方式是对申请人的评审主要采取组织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方式,对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达到出席会议成员人数的()即为通过。D.1/2

3、以下哪个不属于职称取得的方式?()(2分)D.单位推荐

4、大专毕业后,从事小学、幼儿园教学工作()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以认定学位意义教师资格。C.3

5、对高教、技工教育、经济、建筑、机电、橡胶化工、环境保护、电子电气、医药、轻工、冶金等进行申报高评委各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B.面试答辩

6、通过()获取专业技术资格的方式,是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一大成果。B.考试

7、在进行考核认定的时候,直报人员、正常申报但户口不在我市或未通过其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申报的人员,不必提供以下材料。()D.任现职以来聘任考核登记表各一份

8、符合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放宽条件,取得()以上的,在申报评审对应级别或以下级别专业技术资格时,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A.40分

9、学历认定中,各系列(专业)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都有对学历的基本要求,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最低学历要求一般都是()以上。A.中专

10、对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近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予办理专业技术资格()。D.考核认定

11、通过考试方式来获取专业技术资格,目前由国家人社部门单独或与其他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有()。正确选项:B,C,D

12、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包含有()。ABCD

13、博士后研究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不受()限制,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均可正常申报。ABC

14、突出贡献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是不作为申报必备条件的。ABC

15、考核认定中,申请认定()的专业技术资格,其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必须与所学专业对口。AC

16、目前设置的专业技术资格共29个系列。是

17、考核认定的对象是在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达到认定相应系列(专业)、档次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要求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初次申报员级、助理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否

18、每一专业技术职务又分为高、中、初级三个级别,所有系列高级资格又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两个档次,有的系列初级资格又分为助理级和员级两个档次。否

19、通过确认这种方式来获取职称,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否

20、确认主要是针对省外来穗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在省外获取的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予以认可的一种方式。是

21、考核认定是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直接认定其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不再进行评审的一种方式。是 22、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

23、政工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属于职称体系资格。否 24、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提出:“应该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否

25、称评审相关文件规定:需出具现申报工作单位连续半年以上时间的社保交纳凭证原件,即由社保经办机构核实打印缴交清单后加盖社保业务章。推出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严防和拒绝以往职称评审时出现挂靠作假的问题。是

26、第一讲第三节“论文、著作”中提到,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一般需提交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著作。不同系列(专业)、级别的资格条件对论文、著作的要求虽然各不相同,但[论文必须是申报人在任现职期间内独立或者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著作必须是申报人在任现职期独立撰写或作为主要编著者公开出版的]著作。

27、第一讲第二节“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中提到,根据规定,[在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达到认定相应系列(专业)、档次专业技术资格要求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均可申请考核认定。

28、第一讲第二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提到,为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科学客观和公平公正,广州市除了组织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的评审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了[量化评审]和面试答辩两种评审方式。

29、第一讲第三节“思想政治”中提到,思想政治基本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任职期间,每年考核均在称职及以上。

30、第一讲第五节“对申报人的要求”中提到,申报人务必做到[诚信自律,申报材料务必真实准确,严守诚信承诺];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并经查实,将对申报者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31、第一讲第二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提到,评审是指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在对申报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全面审阅、充分评议的基础上对申报人学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以及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层次专业技术资格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的一种方式。

32、第一讲第三节“职称外语”中提到,国家人社部门组织的全国统一标准的职称外语考试,采取统一大纲、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设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每个语种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英语划分为综合、理工、[卫生]3个专业类别。

33、第一讲第四节“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提到,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是指在国外取得硕士或者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在国内已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或博士学位之后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一年及以上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访问学者或进修人员],或曾在全球五百强企业的国外中层及以上岗位任职两年以上的人员。

34、第一讲第二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提到,目前对申请人的评审主要采取组织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方式,即:通过出席会议的委员会成员在对评审对象的材料全面审阅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讨论和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达到出席会议成员人数的[1/2]即为通过。

35、第一讲第三节“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中提到,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主要是指在任职期间,在专业技术岗位[承担过什么工作、担任过什么职务、发挥过什么作用]等。

第三篇: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3章)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5分)BABBDCACCCACBC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BCABD ABBCDABCDBDABCDABDABCDABC

ABCDABDABDABCABCD

三、判断改错题(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的表述,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不纳入国家公务员行列,而另列为地方公务员系列

正确

2、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

错误当地居民选举

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成员政府属于地方政府。

错误联邦成员政府下设的地域性政府

4、我国的地区行政公署、区公司、街道办事处都是地方政府

错误不是地方政府,而是一级地方政府(省、县、市辖区)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

5、在中国,地方政权与地方政府的含义是相同的。

错误地方政权是指由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在县以上地方各级政权中,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地方政府则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组成的一个政府单位。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

参考答案:

地方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

五、论述题(25分)

1、行政体地方政府与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一)从产生方式看,(9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是作为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下级机关的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不是国家的地

方行政机关,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不存在命令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议决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再由地方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执行机关人民政府。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9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

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8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DAC6-10AAAAA11-15 ABBB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3.ABC4.ABD5.ABC6.ABCD7.ABC8.ABC9.ABCD10.ABC

11.ABCD12.ABD13.ABC14.ABCD15.ABCD

三、判断改错题

1.(被动型)

2.地方分权的模式中,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控制。(正确)

3.在议行分立型地方政府中,地方政府对自己内设组织机构管理权限较大,具有较大自主权。(需要依据相关法律严格执行,基本没有自由裁量权。)

4.(不能成为地方议会常设机构的组成人员)

5.(存在差异)

四、简答题:

1.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

2.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148

3.如何正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p134

4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

五、1.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地方财政体制有哪些异同?p172-17

5形成性考核三(第10-12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5BDCAB6-10 DACAA11-15 BAAD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BC2.BCD3.ABC4.AB5.ABCD6.ABC7.ABCD8.ABCD9.ABCD

10.ABC11.ABCD12.ABC13.ABD14.ABCD15.BCD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我国古代的选拔,也是由人民自下而上进行选择统治者的过程。(是统治者自上而下选择代理人的过程。)

错误

2.民主政治就是选举政治。

正确

3.大陆法系模式国家的自治程度相对低一些,中央政府对于自治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正确

4.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地方自治就是由公民选举产生市议会和市行政首长。错误实际是地方精英或乡绅享有特权

5.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地方政府内部体制与机制。

同中央政府的关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地方选举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p192-193

2.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

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P249-251

4.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五、论述题(25分)

1.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

第四篇: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范文)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2008-05-22 17:15:44)

一、填空题

1、譬喻 联想

2、社会作用 教化功能 审美情感

3、继承 革新

4、余味 滋味 韵味

5、诗辨

6、才/识?

7、水浒传 西湘记

8、立主脑 减头绪 脱窠臼 密针线

9、这段时间被视为王国维学术人生的文学时期 宋元戏曲考 中国小说史略

二、简答题:

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庄子·秋水》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语言锤炼的表面,而是要寄余味于

语言之外,刻画出鲜明可感的形象,寄寓着深厚蕴藉的情意,使读者把玩不已,回味不尽。

3、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简单理解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

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

(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

(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史观。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

三、论述题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具体内涵;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的。文学的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从文学这三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首先,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其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则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深刻影响。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2、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司空图“韵味”说。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像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这些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又如韦应物的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丘员外》);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作为韦应物诗歌的代表作,这两首仿佛描绘出了一幅幅清丽、冲淡的水墨山水画,其意含蓄蕴藉,让人浮想联翩、如临其境,回味深远而绵长。这些诗,都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而具有“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的优秀之作。

《文论专题》作业2

1、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

在叶燮的理论中,“才胆识力”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年形成的学说堪称“心”学。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所谓“胆”,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四者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惟胆能生才,但知才受于天。而抑知必待扩充于胆邪!”而“才”则必须要“力”来承载,“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叶。历千百代而不朽者以此。昔人有云:‘掷地须作金石声。’六朝人非能知此义者,而言金石,喻其坚也。此可以见文家之力”(《原诗》)。因此,没有“力”的作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总而言之,“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诗人做诗,只有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这就需要诗人或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识”是“入门正”和“立志高”的基本条件。

首先,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其次,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再次,“识”是学诗者主体修养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严羽认为,“识”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志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在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其属于诗歌创作主体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动性,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性。

2、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人物性格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在创见的精华部分。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致、精彩的阐述。析而言之,他对《水

浒传》人物性格主要有这么几点洞见: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将一部《水浒传》与“别一部书”相比,其独“看不厌”或艺高一筹的原因,不在记事、补史或者辅教化,而恰在于塑造出了“一百八个人性格”――这是金圣叹评价小说与以前诸人不同的标准。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强调个别性、个性化是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重点,同时也是他超越前人的又一独到之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在金圣叹看来,要表现人物性格,好的方式不外乎两点:一种是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另一种是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声口”和“装束”等来表现性格。在古代小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还不发达的文化大背景下,金圣叹尤其重视第二种方式,即“由外而内”的、自外貌形态及言行描写而点出性情气质的人物性格刻画法。其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又是重中之重。

3、理解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上,李渔旗帜鲜明地主张通俗化,正所谓“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忌填塞》)。“浅处见才”,可以说构成了李渔戏曲理论崇尚通俗的思想核心。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 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浅处见才”的通俗化诉求,使理论家在剧本创作时自始至终地想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这样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对搞后世及至当下产生了发人思考的启示意义。

4、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大体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历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易经·系辞》云: “书不尽言, 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

《庄子·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儒家和道家关于意象的最初论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思潮对意境范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论是王弼的“言不尽意”说,还是陆机的“缘情说”,还是钟嵘的“滋味说”,还是谢赫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都使意象的侧重点转向了人的主观精神领域。唐代王昌龄第一次将“意境”与“物境”和“情境”并列提了出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提出了“象外之象”,这一时期代

表性的还有严羽的“镜花水月”说、范文的“情景交融”说。发展到明、清时期,其代表说法有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独抒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清末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对意境理论发展的总结和概括。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就是“意境”的一个基本发展历程,那么到底意境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表述其含义呢?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本人认为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的说法更具有代表性:“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分析这个定义可以知道:之所以能达到“意境”这一审美高度,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形象系统”、一个是由这一系统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对这一“形象系统”的要求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文论专题》作业3

一、填空题

1、文心雕龙

2、媒介上 对象上 方式上

3、三一律

4、量 关系 情状

5、美 艺术 美的艺术

6、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 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 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

7、为思想而生活

8、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9、多歧义性 表情意性 符号自具意义

10、双子星座

二、简答题

1、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2、简单的说布瓦洛的“自然”指什么?

在布瓦洛看来,文艺创作除了要接受理性的控制外,还必须遵守的另一诗学原则就是摹仿自然。布瓦洛所说的“自然”,在理论上源于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也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普遍崇尚自然的追求,不过布瓦洛赋予了这一崇高字眼以特殊的含义。首先,“自然”在布瓦洛那里,不是谓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习惯性的东西,亦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布瓦洛认为,文艺创作只有恪守和表现了这种“常情常理”,才可能打动人心,为人们喜爱。其次,“自然”对于布瓦洛有着“自然人性”的含义。这又分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由年龄不同造成或决定的性格、性情取向。另一方面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

布瓦洛认为,任何人都会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性格或性情,文艺创作要做到符合“常情常理”、“逼真”、贴近“自然”,就应当抓住年龄这个关键因素。

对于文艺创作的这一“自然”要求,显然是人物“类型化”、“共性化”的主张。毫无疑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或性情一

般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文艺创作要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不能不注意人物的年龄因素。据此来说,布瓦洛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经验同时能够有力地说明,社会的人的性格或性情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总是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而决不是生理的自然的年龄。以年龄作为人物性格塑造的根本依据,只能造出没有鲜活个性的类型化形象。在布瓦洛,“自然”或“自然人性”的另一方面含义,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如他说,写英雄就应该写出他们“论勇武天下无敌,论道德众美兼赅”,而若是写平民,则只能有“扭捏难堪的嘴脸”。这是一种血统论在理论上的运用,也是其强调理性统一性的一个体现。当然,布瓦洛是明确反对文艺创作以市井、村夫为描写对象的。由此出发,布瓦洛提出了人物塑造的“定型化”要求。如他说道,“写阿迦门农应把他写成骄傲自私;写伊尼阿斯要显出他敬畏神祗;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离。”即使是描写“新人物形象”,“你那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从开始直到终场表现得始终如一。”

3、简要说明泰纳关于科学与艺术对真理的不同认识 泰纳明确谈道:人们为了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一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将这段话换一种简单的表述就是,艺术是通俗的科学,或科学是专家才能理解的艺术。

三、论述题

1、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关于悲剧冲突,黑格尔以古往今来的悲剧创作为依据,首先对其发生原因做出了归类总结,指出它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他认为,这种冲突由于“所涉及的只是外在的自然,以及自然所带来的疾病、罪孽和灾害,这些东西破坏了原来的生活的和谐,结果造成差异和对立”,所以单就它们本身来看,是消极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艺术创作以之为题材,“只是因为自然灾害可以发展出心灵性的分裂,作为它的结果。”这是说,真正的悲剧不是将自然原因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作为悲剧冲突的根本原因来描写。第二是“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提出这一冲突显然是续上而论的,即在悲剧中直接表现或说明了,悲剧冲突的发生是以自然原因为条件或基础的。因而黑格尔认为,这种冲突是“积极的”,有一定意义的。第三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对于这种分裂导致的悲剧冲突,在他看来“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其重要是在于,“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这就是说,真正的悲剧冲突,应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

裂”之付诸“行动”引起的,而不是什么外在自然的因素或力量。再简言之,导致悲剧冲突发生的原因应当在于人而不在于自然。对此黑格尔亦做出一个总结:“总之,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面须有本身旨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只有把这两方面定性结合在一起,才是这最后一种冲突的深刻的根源。”这其实就是对真正的、符合悲剧艺术理想的冲突的认识和界定。

2、关于文学的发展,泰纳的哪方面认识或理论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加以说明。

泰纳的“三因素”说,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西方美学史中探讨艺术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所谓“三因素”,指的是“种族、环境和时代”。在泰纳看来.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向,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此学说的理论形成是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在这篇文章里,泰纳首先提出了艺术的审美内容问题。他认为,艺术在引导人的去认识一个“真正的人”,把人们带进一个无限的、隐蔽的新世界——心理和情感的世界。但是人的各种心理,都有发生的原因。泰纳列举出三个基本原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他把这三者称为“三个原始力量”,并依据其作用不同,分别称之为“内部主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量”。后来,在《艺术哲学》中,他还对三种力量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解析。认为种族是植物的种子,全部生命力都在里面,起着孕育生命的作用;环境和时代,犹如自然界的气候,起着自然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在艺术本质问题上,泰纳接受了西方传统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同时,他又证明,完全正确的模仿,能产生真,却不能产生美。因此,泰纳提出了“特征”说。他认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其中的“特征”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其二,事物的某种主要状态;其三,艺术家对对象的主要观念;其四,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

泰纳在描述影响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三要素:时代、环境和种族时,着眼的是文化对文学的制约。他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它改弦易辙。”但是,当固有的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或者不能表现正在变化中的时代精神时,文学便率先对固有的旧文化进行反叛和扬弃,为新的文化催生。

《文论专题》作业4

1、列表说明严羽“妙悟”说与克罗齐“直觉”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

之处

相似之处:

①“妙悟”与“直觉”均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意识活动的特殊性,强调了艺术的感性功能。

②“妙悟”与“直觉”均强调审美和艺术主体在创造中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审美主体在艺术直觉活动中不通过理性、逻辑、认知而洞见本真、直契本原的特征,接触到艺术创造的心理奥妙和美学规律。不同之处:

①克氏的“直觉”说有其泛美学色彩,而严羽的“妙悟”说则主要论述诗的审美特质,这一不同就导致了后者主张悟性因人而异,诗人“悟”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的优劣高低;“直觉”说则否认彼此之间存在质的分野。与佛教哲学所说“利根”、“钝根”一样,严羽区分了“悟有分限,有浅深”,“透彻之悟”与“一知半解之悟”甚或“不悟”的高下差异。有人饱学诗书而导致以才学为诗,其创作成就反而不如学力不深的“一味妙悟”者。而克罗齐的“直觉”说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直觉活动,所以实际上每个人均有几分是艺术家。艺术的活动并不限于号称“艺术家”的人们在“创作”时才进行,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少都有审美的活动和艺术的活动,只不过普通人未能将心中已经直觉到的艺术以技术或物质手段记录下来而已。大艺术家和我们平常人在这一点上只有量的分别,而没有质的分别。克罗齐曾言:“‘诗人是天生的’一句成语应该改为‘人是天生的诗人’;有些人天生成大诗人,有些人天生成小诗人。天才的崇拜和附带的一些迷信都起于误认为这量的分别为质的分别。”克氏的这一观点使其“直觉”说带上了浓厚的泛美学和泛艺术论的色彩。

②“妙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人“熟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诗歌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而克罗齐则由于其直觉一方面超越了“直觉前”的感受之流的干扰,一方面又超越了“直觉后”的逻辑的、经济的、伦理的、传达技术的约束,因此强调了直觉的绝对纯粹性和艺术家的天生性。③二者对于语言文字等传达媒介的态度有重大差异

以严羽为代表的中国诗学“妙悟”论者强调“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而不是不要文字而沦于无字天书,反对“参死句”、死于句下而同时主张“参活句”,使语言文字如盐溶于水,达到“透彻玲珑”、“无迹可求”的浑化境界。而在克罗齐那里,在内心酝酿成直觉,这种在内心的表现活动,是心灵的艺术活动。但他把艺术活动仅限于内心的直觉活动,仅限于内心的表现,而把实际的表现活动(在纸上写诗,在画布上画画,在乐谱上作曲)看作是“外射”活动,外射活动的目的仅为保留直觉活动以便其重现,外射活动所产生的外射品(诗篇、书画、乐章等)并非艺术品。实际上,克罗齐是把实际表现活动排斥于艺术活动之外,把实际艺术品排斥于艺术之外,这与严羽的“妙悟”说对艺术本质的揭示是有很大不同的。

2、请阐述精神分析学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弗洛伊德建立在他所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说之上的艺术理论,对于文艺学的发展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贡献的,它也实际上产生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最近二十年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如果不是神经病人的话)。

3、请结合文学作品,谈谈韦勒克、沃伦的文学构成理论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一种本质上不变的东西──“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这使它既独立于外部现实,又独立于它的创作者,同时还独立于欣赏者。文学作品这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究竟有哪些“层面”?韦勒克、沃伦说明,它有四个层面:

一、声音层面。

二、意义层面。

三、意象和隐喻层面。

四、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如莎士比亚的忧伤《李尔王》中一句台词:“人必须忍受/死亡,正如他们的出生一样;/成熟就是一切。”韦勒克、沃伦说:“„成熟‟就是一个潜沉的意象,可能来自果园和田野。这里,在自然界植物循环的必然性与人的生命循环的必然性之间提出类比。”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斯》中写道:“日光阴暗下来,那乌鸦/振翅飞返鸦林;/白昼美好的事物开始垂下头、打盹。”韦勒克、沃伦认为,在这几行诗中,莎士比亚给了我们一种“隐喻罪恶的背景”,“这就形成了一个扩张的隐喻,它把黑夜与恶魔般的罪恶、日光与美好的事物平行类比……诗意的朦胧与诗意的具体会合了。句中的主语与谓语反来复去相互作用:如果从动词开始,我们就会问,什么样的事物――鸟、动物、人、花――垂下头、打盹呢?然后,注意到主语的抽象性,我们就会问,垂下头、打盹是否隐喻着„不再保持警惕‟,„在罪恶的力量面前怯懦地畏缩呢?‟”

4、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于游移视点、建立连贯性、卷人事件、建构意象中某一个阅读行为的认识。游移视点

文本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读者阅读的时候加以整合完形。这种过程不是突发的,而是贯穿在游移视点所经历的每一个阅读阶段——一种在文本内部移动的视点。伊瑟尔用“游移视点”说明文学阅读活动是在时间流动中将本文内容逐渐揭示的,因而文本活动只能通过各不相同而又连续不断的阅读阶段才能被读者想象。“游移视点”描述的是读者在本文中存在方式的一种手段。他出现在读者的记忆和期望的那个交汇点上,于是产生了读者对于自己记忆的连续不断的修改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期望。

在本文中,读者总是处在保持与滞延的交叉点位置上,每一个个别的句子都预示了一个特殊的视野,但是由于下一个句子相关物以及必然有转化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修改,这个视野立刻就转化为背景了。”前一个视野在游移的视点中迅速腿项目后,而本文意义的指示点和刺激因素又不仅直接唤起它的前面的视野,也经常唤起已经深深沉入到过去之中的其他视野方面。

读者对本文视野的注意中心的变化是的每一个结合起来的阅读时刻都承担着一个视野的转变,因此,在读者阅读过程的时间流中,过去和未来不断的汇集在现在的阅读时刻中,游移视点的综合过程使得本文能够作为一个永远可供读者消费的联系网络。我们阅读时,根据对本文的期待,对过去的背离,不断观察和评价事件。意料之外的事情的发生,一定会引起我们根据这一事件矫正我们的期待,重新解释我们赋予已发生的事件的意义

第五篇:自然科学基础期末考核-大作业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期末考核-大作业答案

题目:根据关键词“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重要科学家”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科学的理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

浅谈科学

一、科学精神的简明定义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科学本来是一种研究掌握自然规律以及造福人类的一种创新活动,但是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自然界的规律无穷尽,为了更好的创新,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永远谦虚好学,知难而进。

人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无止境,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求真务实,不能浅尝则止,要不断推敲,得寸进尺,不断深入,才能有所发现发明。但是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会堆积如山,危险也在所难免,所以科学精神是一种需要有诚心、善良的探索未知世界的特殊勇敢精神,改善民生是最终目的,开辟一个新的世界更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但也要明白任何人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的基础上的,同时自己的诚心也会为后人树立伟大精神,指引后人前进。

钱学森树立的载人航天精神也正是伟大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精神的一种完美体现。科学精神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1、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

2、实验取证的严谨精神;

3、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

4、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

5、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

6、捍卫真理的献身精神。

三、科学精神的主体

1、形成科学精神的主体

著名的科学家和普通的科研人员是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主体,特别是人类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科研实践和科学成果展现出崇高的科学精神。同时,我们不要忽略其他社会成员在科学精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政治家(政府官员)和法学家(司法人员)等等。

2、弘扬科学精神的主体

人生的两大任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社会广大成员都是弘扬科学精神的主体。弘扬科学精神、远离迷信愚昧,益于美好生活。

参考答案2

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人类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增强社会的科学能力的社会活动,也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人类科学化的过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特别需要注意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幼教工作需要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而科学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我觉得正确的教育科学态度能够反映科研工作者对科研工作的意义及特有的规律性的深刻理解,并体现着研究者献身科学的精神。

科学研究既是崇高的、伟大的工作,又是平凡的、艰辛的劳动。那些在科研领域中取得过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对科研的价值和意义、科研工作特有的规律性以及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正是这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使着他(她)们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了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了好的教育科学的态度,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就能获得真实的研究材料。客观地认识事物,客观、详细、全面的获得研究材料,是科研工作在确定研究课题后的中心工作环节,是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的前提和条件,从客观事实中去发现客观规律。有了科学的态度,才能在研究中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科学研究活动是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与繁杂而精细的操作劳动的高度统一。客观详尽地占有事实和材料固然不易,而从事实和材料中做出正确的理论概括更是非常艰辛的。居里夫妇在完成了历时四年多、近6000次的实验后,惊讶地发现他们并未得到预期的“大约有一小撮盐那么多”的纯镭。面对这意外的结果,居里夫人凭着锲而不舍、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终于以“或许只是量的问题”

这种正确的理论认识完成了他们的伟大发现。有了科学的态度,才能勇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每当辛勤研究的成果从研究者的思维中脱胎而出的时候,研究者在庆幸和珍惜自己成果的同时,总难免对自己的成果产生沉醉和偏爱之情。这时,需要研究者用冷静、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控制这种沉醉和偏爱之情的膨胀,否则,就有可能自我堵塞进一步认识真理的道路。而那些卓有成就的研究者们总是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并尽力将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反复的检验和验证,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求更新、更有价值的突破。我们应该做到:一、科学开展理论教育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科学认识的结果,它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论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变化规律的系统化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括客观现象、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科学假说、运算公式等构成要素。

科学理论教育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科学理论教育包括客观现象的获得、科学事实的概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提出科学假说、对科学假说的验证、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理论体系过程。科学理论教育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理论知识,使他们系统地掌握某一门科学的基础理论。通过科学理论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等),为形成科学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深刻的思维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定律、定理等知识,形成该门科学的体系结构。把握该门科学的学科思想,为灵活运用该门科学知识打下基础。二、科学开展思想教育

科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思想教育就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去认识客观世界,奠定遵循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的基础。进行科学思想教育,一是要使他们认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客观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各门科学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它的发展变化规律;二是使他们知道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即使有一些客观现象人们暂时还不能认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将来人们总是可以认识的,使他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三是在科学实践的活动中,使他们逐步体会人类认识客观自然界过程的无限性和阶段的有限性,领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四是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利用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是全人类第一重要的任务;五是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等等。只有进行科学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达到认识的质的飞跃。

三、科学开展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是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活动主体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所使用的主观手段。它是人们揭开自然界奥秘的钥匙,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用工具。

按照科学方法适用的普遍性,目前人们大体上把科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化学中的比色法、光谱分析法和层析法,生物学的解剖法等;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它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统一、假说与理论等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以及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个别与一般等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知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科学方法教育也是教育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在教育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向学生有意地传授科学方法,使他们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由于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理论的手段,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具备了获得科学知识的本领,因此掌握科学方法往往比掌握科学理论还重要。另外,科学方法作为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使自己的科学实践活动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增强科学实践的自觉性,避免科学实践的盲目性,提高科学活动的效率。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注意实验,注重研究过程。只有在科学实践的活动中,通过使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才能有效地理解科学方法。

四、科学开展态度教育

态度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科学态度是更为具体的态度,它是人们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按照目前人们的认识,科学态度的外延包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善于合作、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等内容。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态度不仅仅是人们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稳定行为倾向,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迁移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否用科学态度来对待和处理问题,可以成为判断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独立思考追求新知、谦虚谨慎善于合作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科学态度也是学生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态度,才能从周围的客观世界发现问题,并努力开动脑筋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知识得到丰富。因此,理科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几乎都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五、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即应当具备的基本精神。它包括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

客观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承认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的存在,承认科学理论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自觉地避免主观意志对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干扰,它要求人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原理,克服唯心主义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理性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各种自然现象的内部规律,追求合理性或合规律性,使感性的、经验的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它要求人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本原理,克服经验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实证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把科学实验看作检验理论和学说的决定性因素,而实验本身又要求可以重复,不受认识主体特性的干扰,它是要求人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把科学实验作为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创新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不受现有观念和成果的束缚,把追求新知作为根本目的。创新精神的实质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遵循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科学精神能够体现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也能够决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工作作风,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内容。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对于从事科学活动、使用科学方法、实现科学目标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科学开展道德教育

科学道德是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包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团结协作、热爱科学、勤奋进取、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等内容。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是最基本的科学道德,可能也是科学家们普遍承认的一个科学道德观点。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报道研究成果时,作者对他所参考利用的前人成果以及任何曾经实质上为他研究提供过帮助人,有责任给予应有的肯定和感谢”。把别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窃为已有是最不道德的行为。在科学活动中能与他人团结协作也是很重要的科学道德。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不是科学的启蒙阶段。在现代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个人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更多的科学项目都需要科学工作者的集体合作。团结协作在现代科学活动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注意加强科学道德教育。

八、科学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东西,审美观念是人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从科学研究的对象到探索过程乃至研究手段都浸透着丰富的审美内容。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绚丽多彩的自然界就是非常美的,山峰河流、森林草原、岩石矿藏、花鸟虫鱼、奇特现象等自然景观都给人无穷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均衡对称的美学构成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守衡、和谐、韵律、节奏的无穷变化不仅给人以稀奇的美感,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研究欲望。科学探索过程磨砺人的意志品质,规范人的行为,造就了科学家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美的心灵。科学探索成功的由衷喜悦更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高级审美享受。正如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当你终于确实明白了某件事物时,你所感到的快乐是人类所能感到的一种最大快乐”。科学探索过程中奇思妙想、科学公式的简洁明了、科学理论的严谨乐章胜过和谐优美的旋律。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审美教育的材料,使它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也要以自身的形象美、语言美、板书绘画美等来陶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教育科学研究也是一种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教育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科学理论知识的的教育,而且也是系统地传授各方面科学知识的素质教育。虽然上面把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分八个方面来计论,但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它们还是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上有一些问题也很难把它确切地划分到哪个方面。如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勤奋进取、爱护环境等,都可以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等不同角度来认识它。本文分论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更多内容的关注。正因为如此,文中对教育科学研究各方面内容的探讨显得不够深入,还有待于通过专题学术讨论争鸣来完成。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深刻准确地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对增强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作业考核及相关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业考核及相关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考核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 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管理工作。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建筑材料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建筑材料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新版) 建筑材料作业 1 一、选择题 C, A, A, A, A, B, C, C, C, C D, B, B, A, A, B, C, D, A, B 5、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及体积密度 V、V' 0 的......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

    《监督与监察》形成考核作业答案

    《城市管理学》形成考核作业答案 作业1 联系我国反腐斗争实际,简述学习监督学的重要意义。 学习和研究监督学,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对于监督实践的科学化和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

    税务会计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税务会计》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 、 某服装店(小规模纳税人)4月销售服装一批,收取全部货款1040元,则该商店本月应纳增值税是(40)元。 2 、 准予抵扣的货物运费金额是......

    《少年儿童文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作业1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文学 少年2、 年龄3、 儿童性4、 、艺术5、 《草房子》 6、 安然7、 文学素养8、 《稻草人》9、 磨难10、 少年 二、 单项选择题 1、 B 2、......

    2014电大《建筑设备》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建筑设备》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填空题: 1、《建筑设备》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建筑 给水与排水、 建筑采暖 和通风及空气调节,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弱电与消防电气四部分组......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 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 ) 2、 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