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的调查报告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1.调查时间2012.02.05 – 02.08。
2.调查地点:老家的几个村庄。
3.调查人:ZXJ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下面是我对1990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调查及2010年我家乡的家电普及百分比。
通过20年的发展,我家乡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条件也逐步提高。到2010年我家乡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洗面是对下在家乡家电的调查:
2、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严重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现在村里的一些杂货店里大多都买有自动洗麻将的机器供人们来大麻将,自己从中收取费用。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是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条件。而不能因为是乡村学校就不加配制应有的教学器件。还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农村文化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当今我国已经达到全民基本实现小康,在这样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与此同时也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农村文化状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有一些恶疾,解决农村文化的问题,应当在结合当地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引导。
关键字:农村文化现状引导 正文:
2011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突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1.27%。但是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农村生活的中国广大的农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等诸多问题仍然是国家需要着重解决的。以下是我关于农村的调查情况的报告。
在中国农村,人均一年纯收入达到了6977元,而且在速度上实现首次超过城镇人口人均纯收入。中国的农民在满足了物质追求的同时,已经具备了追求精神财富的条件,但是经过调查,在我国农村,文化现状却十分让人担忧。
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由于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很多社会的不良文化在农村找到了滋生的场所。包括“黄、赌、毒”等在农村都能找到踪迹。相比村中文化广场的空无一人,各处的茶楼中麻将的声音倒是不绝于耳。中年人经常口出脏话,随处可见几个小青年在一起吸烟,通常他们都奇装异服。收到糟粕文化的影响,通常将不负
责任的行为方式当做是一种时尚。这种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尤其多见。
另一方面,农村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染比较少,所以有其传统的部分被很好的传承了先来。在村中有一个中老年活动中心,那里常常有人在里面学习演唱戏曲。在里面,很快就能够被那浓郁的文化氛围包围。中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交流学习。
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农村文化的传承虽然优于较发达地区,但是由于不加选择的传承,造成了很多文化的垃圾也被传承了下来,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在于当村人有人去世了之后,很多地区仍然是“丧事喜办”,在埋葬的时候也更多地倾向于将亡者放进棺材里整体埋葬,而并非近几年政府提倡的火葬。
由于迷信活动经常在农村出现,一些反动的思想也容易在农村发展。邪教活动尤其严重,当年的“法轮功”邪教组织正是利用了村民的愚昧无知而进行洗脑和蒙骗,使得很多农民走上了歧途,我们在谴责邪教组织的十恶不赦的同时也要认清:村民科学文化的却是也是造成当年惨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我调查到的在我国农村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并不是没有办法。一下就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在农村不能一开始就谈论新农村的建设,一开始就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做法是不实际的。和一个整天在地里面劳动的农民一直谈论马克思主义是行不通的,农村前进的动力真正的在于广大农民对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类比于中国农民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对土地的渴
望而成功的实现了翻身做主人,正是这种对于生活改变的愿望,能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
农民本身具有的动力,在缺乏理论武器的前提下,很容易被误导。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时候,应当着重于引导农民对于优秀文化的渴望。对新文化的包装,要符合农民这一群体的需要,比如在火葬的推广问题上,应当和现今农村耕地的减少结合,倡导火葬对于农村耕地的保护作用,从而渐渐地改变着样一个传统行为。
另外,文化的推广不光只是精神的谈论,必须有进行文化互动的场所,在我调查的村中,仅有健身设施一处,老年活动中心一处,而且,在村中唯一的一个篮球场由于长时间的放置,有人已经在场中堆上了秸秆。有时候会有一些青年捧着篮球来,但是看到这个状况之后又无奈地离开了。所以说,在农村推广符合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时,首先要加强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的推广。
文化的推广应该从体育开始,近年来中国的运动健儿屡屡在国际的运动会上取的好成绩,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但从来不是体育强国。体育精神包含于体育活动中,是最容易使得广大农民接受,因为他不要很深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面向最广大人民的。
除此之外,我国优秀文化之中的戏曲,在农村有着最广泛的人民基础,正是利用这一点,一方面可以使得农民在戏曲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更使得中国优秀的文化的到发展。政府应当做的是,在此类群众
自发组织的群体中给予必要的支持,不光是物质上的支持,也应该有专业的人员指导。
不能忽略文化先锋的带头作用。跑遍全国教各地农民学文艺表演的衡生喜。从2003年到现在,衡生喜就一直在为培养农村文艺队伍奔忙着。从河南兰考到山东鱼台,从河北定州市到湖北房县,很多农村都留下了衡生喜的足印。而排队等候衡生喜的地方还有一长串。山东嘉祥县某村请了衡生喜好几次,他都没能成行,最后村里派人一路尾追,从山东鱼台一直追到兰考胡寨。“我会去那里的,但要找到时间。没办法,一年中我有半年在外面奔走。”衡生喜忙得不可开交。
另外还有张武松组织的第一个由农民自发搞起来的文化大院,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场所,张武松并得村中的干部,只是觉得村民自己的文化应当自己做主。所以他把自己的院子当成了大家学习交流的场所,随着文化大院的盛行,当地的农民渐渐开始自发的丰富自己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一味的沉溺于打麻将等一列的娱乐活动之中。
最后一点,需要加强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农村文化之所以会成为不良卫华的滋生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诱惑,尤其是低俗的,下流的文化在娱乐的同时侵蚀者农民的细想。所以要建设一支文化的队伍,他们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
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
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
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第三篇: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第四篇: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
引言: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新中国社会经生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却似乎没有跟上节奏,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利用寒假在家的时间,特地回了一趟农村老家进行了这次调研,农村和城市群众文化生活上的差异令人感触颇深。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老家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坝塘村委会
调查对象: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
一、调查背景
老家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320国道旁的一个小型自然村,我就是在那里度过我的童年,所以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每年回那里的时候,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变化。以前寸步难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不足两米宽的桥也修缮了,今年发现路边还新装上了路灯。但这么多年来,有一点却几乎没怎么变过,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打牌打麻将,村民们的娱乐方式看起来似乎还是停滞不前甚至还退化了。针对这点现象,我认为对村民们平时的文化生活进行一次调研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走访观察的形式
三、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家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责任心,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调查内容
我调查的内容有:村民文化生活的时间、文化娱乐种类、文化娱乐设施、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首先,我对家乡群众的文化娱乐时间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村民日常劳动时间为8小时左右,除去其他一些零碎的时间,每天约有四小时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然后是有关文化娱乐种类的`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体为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是文化娱乐活动组织方式和进行内容的主导者,我的调查显示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有:20%在家看电视,32%打扑克,40%左右搓麻将,另外的8%做其它文化活动,可见打牌类占主导。而对于兴起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打台球等新型娱乐场所,其中喜欢上网的占74%,可见网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之大。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于其他年龄的人群相对贫乏单一,由于家乡的老人们大多数不识字,不会填表,所以我采用了口头调查的方式,发现绝大多数老人的文化生活以听戏聊天为主,还有一些则喜欢串门和其他老人聊天。
其次,我对村里的娱乐文化设施做了实地调查。观察发现,除了村口今年新增的几件健身器材之外,村里没有其他任何文娱设施。
最后,我对家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做了相应的调查。调查发现:82%的人认为当前文化娱乐设施非常不好,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其他人则觉得有无文娱设施无所谓;另外超过60%的人认为,农村需要建设更多更全的体育设施如篮球场等;
五、调查结果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老家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总结如下:
1、赌博现象很明显
我这次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正月的时候随处都可见挤了一大堆人的牌桌,麻将桌。由于农民生活的提高,赌博也变得日益盛行,以前只是玩玩的“小钱”现在逐渐变成了“大钱”,更有甚者,输的乃至成千上万。农村不像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便,赌博很难被发现,所以大家都有恃无恐,而且很多大人在赌博的时候有小孩子在一旁观看,这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这种坏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否则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2、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不够
有些村民仍然只重视赚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娱乐生活热情不高,参与较少。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所有居民的认可,并且精神文化生活这个概念在人民群众中还没有普及甚至是不了解,使得人们无法重视起来,即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认知存在很大的障碍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
调查的时候在村里逛了一圈,几乎没有看到什么可以供村民娱乐的场所和设施。和村长周大伯谈了谈,他告诉我镇里不是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虽然今年给村里拨了30万款项,但那都是用于道路等其他建设的专款,所以没有多余的钱来建设文化设施。听到这里,我想起了今年在县城看到的一个现象,所有政府单位甚至我的高中母校的外墙都安装了绚丽的霓虹灯,而这一项完全没有必要的“面子工程”耗费了政府好几百万。为什么这些钱不能够用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哪怕是给孩子们放上一两个篮球架,摆几张乒乓球桌也比那些没用的霓虹灯来得实在。“重面子形象,轻社会效益”是我们当地某些领导部门的一贯作风,实在是应该有所改变。
六、我的建议
1、政府方面
(1)部分政府官员往往为了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些建筑往往位于城市内部,与农村的群众绝缘,只能优先满足市民的意愿。如果政府能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更多,那农民的业余生活就有了活动阵地。同时要适应农村的特点,可以举办一些富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如:农村运动会、插秧大赛、龙舟大赛等。
(2)鼓励和扶植各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和业余文艺团体,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鼓励各类民间艺人为农村文化多做工作。例如我们当地的“采茶戏”很富有地方特色,是村民们很喜欢的一种民间戏曲。但是那些会的艺人却很零散,也没有规模化的演出。政府若能对他们加以扶持,这种戏曲定能很好的发展起来。
2、农村自身方面
(1)农民群众应积极主动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组织,如戏剧协会、棋牌协会等,主动发展适合自己的且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摒弃如赌博等恶习。
(2)农民群众应主动的接受政府和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帮助,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应当主动的通过合理的方式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文化娱乐诉求,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
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伴随着祖国发展的日益繁荣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举国上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我的家乡在山东东营,这片共和国年轻的土地在伴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中也越来越显现出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上的热烈追求。今年的国庆假期,我回姥姥家和奶奶家,听她们讲起自己的业余生活,走进她们平时的文化活动社区,就强烈的感受到了这一点。接下来,我把这次的调查活动汇总如下:
1.调查对象:姥姥、奶奶、小区文化活动负责人
2.调查内容:关于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的认识、理解、活动形式和满意程度
作为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的活跃分子,姥姥无比专业的告诉我我市从20xx年开始,就组织开展了“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活动,从最初的每年20xx场深化为20xx年的10000场,200万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不间断的文艺演出,已成为演出中坚力量的社会文艺团体。姥姥参与过无数次这样的文艺汇演,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社区文化活动负责人告诉我,在东营200多万人口中,有许多人生活在村、社区这些最基层的地方,以前他们只能从电视上或者偶尔几次即兴、集中的送文化下乡中看到那些精彩的演出。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20xx年东营市创建成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xx年成功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20xx年9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东营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活动。按照“一村(社区)一年一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在全市1900多个村庄、社区巡回演出,做到演出全覆盖、无盲区,受到城乡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据负责人介绍说,“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以“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为主题,自每年10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以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为演出主体,“组织群众演,演给群众看”,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
姥姥参加“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光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市里、区里再加上街道上的演出,加起来得有60多场。每次演出都是深入到基层,即便很辛苦也很值得。近几年来,她们的艺术团发展迅速,人员不断壮大,设备也越来越好,编排节目也越来越专业,,这两年她们的舞蹈队陆续拿到不少的奖项。也不断地受约接受很多基层单位去演出的任务。社会文艺团体是演出的`中坚力量。据了解,目前全市在文化部门备案登记的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达到了300多家,每年通过选拔成为“百团千场乐万家”演出主体的都有近100家,成为重要的演出力量。
姥姥说,“我特别能感受到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以前她们只是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有时候还需要自己贴补一些资金。但近几年各县区也相应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巡演活动,巡演活动中要求演出单位在政府补贴外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由此看来,东营的基层文化事业近几年发展迅速,除了专业人才,演出还催生了一批业余文艺爱好者,他们在村里风风火火的“张罗”起来,成为文化带头人。譬如我可爱的奶奶和我姥姥。
“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的举办,让家乡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不间断的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群众自然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据网上显示的一组调查数据,20xx年山东省考核办对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进行群众满意度电话访问,在访问的八项内容中,东营市群众文化生活分数名列第一;20xx年东营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电话访问得分86.06分,高于全省平均分6.38分。希望家乡的业余文化生活越办越好,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好!
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月×日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祓除不祥。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除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字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
吃年夜饭的时候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
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装着,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家家都会准备好果盒,里面盛放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
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家,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2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状况,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地点: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1、关于家乡习俗的了解(由来):调查结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对于家乡的文化还是相当了解的,60%是比较了解,30%的人稍有了解,这种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多数人还是保留着当地的风俗,身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的文化不应该是了解甚多的吗?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更加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且文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每个地方的春节,过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团年饭的、有晚上吃的、有关冰灯的、有舞龙狮的、有吃饺子的等,这些都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纪念的节日方式不同。
2、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25%的人家乡喜食辣,225%人家乡口味清淡,27.5%的人家乡口味较重(咸),25%的人家乡所有口味都喜欢,从上结果我们还调查出有很多的个人爱好,也受家乡饮食的影响。民间的文化与饮食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与兴趣,值得赞扬的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特色食品都是赞不绝口,从不同的饮食文化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继承人已经开始趋於成熟了。美食文化节一方面展示了地区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导我们我接受和关注我们自己家里的文化差异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早都吃够了,我还是喜欢在外面吃小吃,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最原滋原味的东西才最有营养。但是,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认为在服装上,12.5%的人认为在节日上,45%的人认为在饮食上,22.5%的人认为在其他的方面,饮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为突出的,中华美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因此地区的饮食特色比较丰富。
4、关于大学生对家乡传统习俗的看法:32.5%的人认为是活跃气氛,22.5%的人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认为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5%的人认为是老人们的旧观念。看来大多数的家乡文化都被慢慢的继承了下来,希望把它们发扬光大,且被后代子孙接受,还慢慢与这个时代相融合,但还有少数子孙不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底蕴深厚,许多方面我们了解的都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传承和发展的。
5、有关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20%的人认为继承的非常好,45%的人认为继承的比较好,32.5%认为仍需改善2.5%的人认为继承的效果不好。从上看出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的不是太理想,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间,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二)大学生对家乡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希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继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须发展下去,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轻的人们都不愿意去继续过那传统的节日,觉得没什么过头,都喜欢去过西方浪漫有趣的节日,导致传统节日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发展没有想法,觉得还要继续保持旧的、好的传统就好,对于家乡的未来更没有过多的建。但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而去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是,传统文化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象征,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就能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3
题目:体验民间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系部名称: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大二班级:汉语言《1》姓名:xxx
实践单位:周口淮阳乡村
实践时间: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生活的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在农村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对农村的了解进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对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帮助下,了解了我们那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习俗。我又和朋友调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然后对节日进行了记录。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周口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农村的过年习俗其实和城市过年的习俗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我们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喜欢把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我们那里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水果等,这些不仅是我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我们那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守岁与“年夜饭”
我们那里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过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大初一早上我们那个地方,要起的很早。起来之后要放鞭炮,烧香,吃饭,拜年。
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况下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要给老人磕头的。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上午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初三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串亲戚
从初二开始大家都要走亲串友了。初二我们有外甥要去给舅舅拜年,在我们那里舅舅说话是比较有权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给舅舅拜年。在初三闺女回娘家,在这一天。大家都会带很多东西去娘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饺子,吃面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吃面片,是为了补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财神爷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来的比较早,因为正月初六是抢财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为了今年生意兴隆,多挣点钱。
正月初九是老天爷的生日
在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视。起来洗刷完之后要烧香,祈福希望老天爷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从初九一直到元宵佳节。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亲戚。元宵佳节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还有在元宵节大家都喜欢放烟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但是呢!现在生活都在变化好多风俗都已经被遗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人才能记得。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们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我们的过年的风俗文化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一些细微的变化使我们的春节文化,慢慢越来越淡。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我们要具体分析。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而我们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4
一、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
二、调查对象:
xx一中高二历史教师
三、调查方式:
本次对高二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现状的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纸质调查)。调查除研究者本人之外的全体高二历史教师,共4人,发出问卷4份,收回有效问卷4份。
四、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七个问题,涉及高二历史教师是否重视史料教学,如何筛选史料、分析史料及应用史料,史料教学的建议和困惑。
五、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的现状,吸收有效的史料教学建议,为课题研究增砖添瓦。在史料教学方面不足和有困惑的教师,可以参考本课题的研究,共同为本校的历史教学努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
六、结果分析:
前三问是关于史料收集的调查。
第一问关于备课时的参考资料,有三位教师写到本校常用的教学参考书和导学案,一位教师写到除教参之外的原始图书和学者研究资料。
第二问关于讲课时是否经常使用史料教学:
a、经常
b、较少
c、一般不
三位教师选择了较少,一位教师选择了经常。
第三问史料来源:两位老师写到了教参、课件和练习册,两位老师提到了网络。
分析:综合以上三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少使用史料教学,即使用到,也是参考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上现成的史料片段。只有一位教师经常使用史料教学且会进行筛选。
第四问、第五问关于筛选、分析史料的调查。
分析:四位教师都会对使用的史料进行筛选分析,其中三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结合课本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为主进行筛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史料;选择和教学目标一致的史料。
第六问史料题的做题方法。
分析:三位教师都写到了史料题的做题方法应是:1、先读问题,再看材料2、找准关键词解读史料。其中一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注意史料的时间和出处。只有一位教师写到先看材料再看问题,我们通过实践已经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第七问关于史料教学的困惑和建议
四位教师都写到史料教学的困惑在于:合适的史料不好找,即使知道如何筛选,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史料教学的建议方面两位教师具有借鉴意义: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但是一定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用史料拓展学生眼界并培养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
七、总结
本调查问卷涉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和应用史料四个方面的自我培养。教师对史料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新高考对学生史学素养的要求。教师需要扩大历史史料阅读面,同时对所读史料进行筛选、分析。提高教师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本次调查中的一些回答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分析史料环节,要结合课本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为主进行筛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史料;选择和教学目标一致的史料。应用史料环节,要注意史料的时间和出处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但是一定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用史料拓展学生眼界并培养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5
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xxx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置“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6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20xx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
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
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
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
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7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3五千年云卷云舒,五千年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蕴藏着许多“举世宏伟”民俗文化,春节民俗无疑成为这里面的大话题。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进我的家乡——礼县,去探个究竟。
进入腊月,我们这里的老老少少就开始期盼着新年的到来。大部分家庭里边都喂着肉猪,大概腊月初八前后就要杀掉它,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一个重头戏。说到这,我们还流传着一句童谣活着叫它小曲吧!“腊月八,眼瞧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呢!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啃娃娃……”因此大多有条件的家庭在三、四月份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头小猪崽来喂,到了年底杀了让其来扮演这出重头戏。
过上半月,小年也差不多就到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诸如收拾屋子、给孩子买新衣服等等。小年的晚上我们这要送灶王爷的,还有一个俗称是说灶王爷要上天呢。反正这些老祖宗手里的东西我暂时是搞不太清楚了。今天家长会在集市上买来灶糖,晚上烧香点蜡的时候给灶王爷献。过不了会儿,小孩子们就会争先去取下来自己吃。这样小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随着年味的越来越浓,人们也越来越忙了。三十的一天就忙着写春联、贴春联。到了晚上,毫无疑问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据说会在饺子里面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如果某个人吃到它的话,以示来年的好兆头;所以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会非常的热闹。年夜饭吃完后,妇女就收拾厨房,男子去烧香点蜡,开始“接先人”,具体怎么回事,我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之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畅谈心声。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重起精神文明了,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
经过漫长的一月的“折腾”,新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妻子和女儿会一块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以示来年的.好运势,吃完之后就是非常热闹的迎喜神了,鞭炮声、台鼓声,各种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一应俱全表演起来,可热闹了。但是这里问题着实不少,有不少人把这样的习俗早已抛之脑后了,搞不懂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太现实,不在乎这些表面上华而不实的东西?即便是如此,他们只顾着“掰长城”,也就是打麻将,虽然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是他们不会顾那么多,靠那些东西去赚钱?这样可以吗?赢了的。人又能怎么样!说着说着就远了,不过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初一完了之后,和平常时间就没什么区别了,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呢?
过了几天,大概初八开始到十三,大伙就开始准备春节的另一重头戏了,即社火活动。由指定的一届社火会成员四人来操办,全民参与,用四五天的时间来糊龙、船、毛驴、狮子、牛娃,还有装身子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十三晚上八点左右开始演出,共演三个晚上,顺序依次是狂龙、秧歌、花棍、牛娃、毛驴、狮子、耍拳、渡船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村的这一系列装扮都是人工制作的,一代代相传,少说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吧,这应当是一大特色。每年外村的人前来观看的人也不少,颇受邻村的欢迎。以前我小的时候,就这么十几项活动也能进行两个多小时,但近几年只进行一个小时多一点,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就我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1、老一辈演员现在岁数也大了,大多都已退休,或不愿意再去演,把它淡化了,新的演员缺乏演技,无经验,演出时间缩短;
2、人员的流失,大多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返乡,还有儿童进城求学,上课时间太早而无法去出演;
3、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淡化社火活动,这包括村干部,社火会成员的不重视;
4、资金收集困难等等。至此,社火活动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个在全国各地都算是一项重要的春节民俗了,其具体情况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的,我也就在这里不多废话了!我们这里的春节民俗活动也就这么个情况,说了这么多你有没觉得大这另你小有震撼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并且身为历史(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深感背负重任之大!看到我们民俗当中的好多东西流失了,我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人对精神文明的东西重视不够,政府给保护这些民俗文化的投资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间无力支付保存和发展它的费用。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它的投入力度。当然民间人们也应从思想上根除对民俗的不重视,这样的话,我们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不会就这样散失。对我们当地的民俗遗产重塑当初的雄姿我还是挺有信心的,我个人对今年我们村的民俗活动也贡献出了微薄的力量,相信我们民间的这些精神财富在政府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发展的更加辉煌!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8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9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建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发展状况来了解家乡的变化及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从中感受xxx和社会主义制度带给中国农民的好处。
三、调查方法
2、走访老人,询问他们对家乡这几十年变化的经历及感受。
3、各处走走,比较家乡与自己记忆里的区别。
4、到家乡周围调查,看看家乡周围的变化。
四、调查结果
1、经济发展
我的家乡在××××××××,村民努力勤奋,朴实待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耕地不再是农民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务工、个体私营、公司、合作社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并且它们已经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农民工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此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目前,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以务工收入为主、种地为辅。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农村农业经济也在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正在逐渐提升至新的层次。
2、村容村貌
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大、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村级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几个方面。
村级公路的修建,由乡里统一出资修建了通过村里与各个村子连接的柏油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几里路才能坐车了,村内的道路由村里出资也由原来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门了。
房屋的更新,俗话说:xxx看一个村子的穷富关键看房屋xxx初步统计这两年全村翻盖新房16座,整个村子的房屋全是砖混建筑,两幢土坯草房于前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村里彻底消失,新房都有上下水设施。村容的整治,近几年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干部挨家串户说服,将柴草垛和粪肥堆移到院内或移到村外,不允许堆放在村里道路两旁,解决了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的问题,并对一些道路进行取直修理,走在宽阔的村路上心情特别舒畅。
3、教育医疗
教育和医疗问题是最贴近农民的问题,也是乡亲们最关注的问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现在孩子们都能上起学了,从20××年起彻底免除了学费,根据政策规定,邻村几个特困户家庭的孩子凭特困证明还享受了免费提供课本的待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调整在春节前也进行了补发,但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仍然不强。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全村人基本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特困户由村里出资也按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真正体验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
五、总结感想
家乡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发达起来。以前,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一般都极少,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现在,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不仅能维持家里的生活,还有钱多出来买车买房和一些珍贵的东西。还有,人们的住房和食物也变得好起来,和以前的简直是无法比较,就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的时候,人们外出只能靠步行,慢慢地有了用牛、马等动物拉的车,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了。
无论是经济上的进步,还是教育医疗的改革,都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使家乡人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荣。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们幸福的生活。我爱我的家乡,我爱xxx。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0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一)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二)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1
调查人:XXX
调查时间:
XX月XX日~XX月XX日
调查地点:
江苏省xx县
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出。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地区(江苏省泗洪县)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街头问卷与网络问卷结合)
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
一、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不相同,在此次随机调查中我发现,家乡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工和种地;当然,由于环绕成子湖,渔民们捕鱼为业;此外,还有基层服务工作者如医师等依靠工资生活。不同人群经济能力不一样,调查之后发现贫富差距还是很明显,县城中基础建设完善,人民生活条件较好,乡下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
二、文化发展状况
此次调查主要在农村展开,参与填写问卷的好多人都只是小学初中毕业,(部分人员由于仅参与过扫盲班或未接受过素质文化教育无法参与问卷调查填写)很少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并且,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学校。只有部分人员提到文化活动,他们的建议是增加文化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较多人提出家乡应建设一所较好的中小学。总体而言,家乡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有待加强。
三、个人看法及建议
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有待提高,经济与文化并未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比文化发展迅速,县城发展比乡村发展迅速。外出打工是乡村人普遍的选择。于是,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现象颇为普遍,使孝亲敬长成为一部分人难以实现的梦想。好在如今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兼顾文化发展,努力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寒假期间,县政府的“春风行动”让人暖心。由政府牵线搭桥的大型企业招聘会在春节前后举行,乡镇公交免费送达,数万个岗位对外应征。号召泗洪人回乡就业创业,带动泗洪经济发展,使家人团聚,创造美好新生活。乡村文艺汇演、元宵灯会等节目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建议关注农民生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多多举办文化方面的活动。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2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深入了解当前我村精神文化建设情况,以促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学院的安排,由我对本村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xx年1月8日至20日,我通过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我村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并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镇时间,对我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我们村是整个县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家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过去与现在,农忙与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宣风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另一方面,从文化活动的主体来看。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听说书、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镇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2、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我村文化站无编制,基本由村干部兼任。由于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村是一个只有四百人左右的小山村,又不是新农村示范村。村民农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赌博”活动。村上得自动麻将的桌子就不下10张,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另外,村里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看神婆,找巫医。
三、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
2、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乡村文化活动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
3、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新农村。
4、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农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3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查的地点:
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查的方式:
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查的内容:
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查的结果: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查的心得体会:
此次调查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其实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工艺竹编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此我甚至不曾了解。这次的拍摄也让我明白了,虽然身为宁波人,但其实我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不透彻,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家乡的传统,家乡的文化。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与叶良康师傅进行了交流。
(叶良康是宁波市目前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竹编传承人,其工艺竹编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岁开始学做竹编,到现在47年了。”老人对竹编的坚持、执着和热爱感染了许多人。)因为同姓的.缘故,我偶然间得知了我的祖辈与叶老师傅还是同村人,这多么奇妙的缘分呐!我不禁为我姓“叶”而感到骄傲、自豪。叶老师傅一脸笑意地告诉我们:他做了47年的老手艺终于有了接班人。塘溪镇上城小学校长童士峰知道竹编工艺面临传承的困境后,以东山村的名义申报鄞州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将基地设在上城小学。同时,该校出资5万多元建立了工艺竹编陈列室和制作室,并成立了以美术专职教师朱双阳为组长的竹编传承小组。从20xx年9月开始,叶师傅每个星期都会花半天时间走进上城小学,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编。从叶师傅的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仅仅是竹编,宁波还有多少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那么更何况是中国呢?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4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近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 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xx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近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政府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政府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
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政府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近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二、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平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近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反动、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文化部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
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平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习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5
大学生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状况,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地点: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1. 关于家乡习俗的了解(由来):调查结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对
于家乡的文化还是相当了解的,60%是比较了解,30%的人稍有了解,这种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多数人还是保留着当地的风俗,身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的文化不应该是了解甚多的吗?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更加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且文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每个地方的春节,过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团年饭的、有晚上吃的、有关冰灯的、有舞龙狮的、有吃饺子的等,这些都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纪念的节日方式不同。
2. 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25%的人家乡喜食辣,22.5%人家乡口味清淡,27.5%的人家乡口味较重(咸),25%的人家乡所有口味都喜欢,从上结果我们还调查出有很多的个人爱好,也受家乡饮食的影响。民间的文化与饮食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与兴趣,值得赞扬的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
自己家乡的特色食品都是赞不绝口,从不同的饮食文化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继承人已经开始趋於成熟了。美食文化节一方面展示了地区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导我们我接受和关注我们自己家里的文化差异关于大学生对
家乡饮食的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早都吃够了,我还是喜欢在外面吃小吃,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最原滋原味的东西才最有营养。但是,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认为在服装上,12.5%的人认为在节日上,45%的人认为在饮食上,22.5%的人认为在其他的方面,饮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为突出的,中华美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因此地区的饮食特色比较丰富。
4.关于大学生对家乡传统习俗的看法:32.5%的人认为是活跃气氛,22.5%的人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认为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5%的人认为是老人们的旧观念。看来大多数的家乡文化都被慢慢的继承了下来,希望把它们发扬光大,且被后代子孙接受,还慢慢与这个时代相融合,但还有少数子孙不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底蕴深厚,许多方面我们了解的都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传承和发展的。
5.有关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20%的人认为继承的非常好,45%的人认为继承的比较好,32.5%认为仍需改善2.5%的人认为继承的效果不好。从上看出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的不是太理想,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
间,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二)大学生对家乡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希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继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须发展下去,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轻的人们都不愿意去继续过那传统的节日,觉得没什么过头,都喜欢去过西方浪漫有趣的节日,导致传统节日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发展没有想法,觉得还要继续保持旧的、好的传统就好,对于家乡的未来更没有过多的建。但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而去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是,传统文化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象征,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就能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
第五篇: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
一、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越来越多,这样更加凸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可贵。为了加深大家对竹编艺术的了解,我向大家介绍我们家乡宁波的传统文化--竹编。竹编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历史悠久。
二、调查的地点:
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
三、调查的方式:
通过视频采集和与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
四、调查的内容:
宁波竹编艺术
五、调查的结果:
宁波是竹编的“故乡”。宁波地区盛产毛竹,所以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丰富的资源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宁波竹编富含了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凝聚了丰富的宁波文化。宁波的竹编历史久远,明清二代的江南举人赴京应试的考篮和食篮都是竹编的。鄞县、奉化、余姚山区有几十家乡村办竹编厂的竹编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丝和篾片,编制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种动物,并和传统的罐、篮、盒、盘结合起来,制成鸡罐、鸭盘、猫头鹰盒等,既实用又可观赏,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六、调查的心得体会:
此次调查是我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回了趟家,去了西江古村进行实地拍摄的。这一趟收获不少。其实说实话,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们家乡的工艺竹编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此我甚至不曾了解。这次的拍摄也让我明白了,虽然身为宁波人,但其实我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并不透彻,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家乡的传统,家乡的文化。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与叶良康师傅进行了交流。
(叶良康是宁波市目前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竹编传承人,其工艺竹编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岁开始学做竹编,到现在47年了。”老人对竹编的坚持、执着和热爱感染了许多人。)因为同姓的缘故,我偶然间得知了我的祖辈与叶老师傅还是同村人,这多么奇妙的缘分呐!我不禁为我姓“叶”而感到骄傲、自豪。叶老师傅一脸笑意地告诉我们:他做了47年的老手艺终于有了接班人。塘溪镇上城小学校长童士峰知道竹编工艺面临传承的困境后,以东山村的名义申报鄞州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将基地设在上城小学。同时,该校出资5万多元建立了工艺竹编陈列室和制作室,并成立了以美术专职教师朱双阳为组长的竹编传承小组。从20xx年9月开始,叶师傅每个星期都会花半天时间走进上城小学,手把手地教10名“徒弟”做竹编。从叶师傅的这件事中我反思到:不仅仅是竹编,宁波还有多少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那么更何况是中国呢?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3
调查人:XXX
调查时间:
XX月XX日~XX月XX日
调查地点:
江苏省xx县
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出。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地区(江苏省泗洪县)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街头问卷与网络问卷结合)
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
一、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不相同,在此次随机调查中我发现,家乡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工和种地;当然,由于环绕成子湖,渔民们捕鱼为业;此外,还有基层服务工作者如医师等依靠工资生活。不同人群经济能力不一样,调查之后发现贫富差距还是很明显,县城中基础建设完善,人民生活条件较好,乡下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家庭条件较差。
二、文化发展状况
此次调查主要在农村展开,参与填写问卷的好多人都只是小学初中毕业,(部分人员由于仅参与过扫盲班或未接受过素质文化教育无法参与问卷调查填写)很少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并且,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学校。只有部分人员提到文化活动,他们的建议是增加文化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较多人提出家乡应建设一所较好的中小学。总体而言,家乡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有待加强。
三、个人看法及建议
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有待提高,经济与文化并未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比文化发展迅速,县城发展比乡村发展迅速。外出打工是乡村人普遍的选择。于是,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现象颇为普遍,使孝亲敬长成为一部分人难以实现的梦想。好在如今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兼顾文化发展,努力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寒假期间,县政府的“春风行动”让人暖心。由政府牵线搭桥的大型企业招聘会在春节前后举行,乡镇公交免费送达,数万个岗位对外应征。号召泗洪人回乡就业创业,带动泗洪经济发展,使家人团聚,创造美好新生活。乡村文艺汇演、元宵灯会等节目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建议关注农民生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多多举办文化方面的活动。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4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建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发展状况来了解家乡的变化及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从中感受xxx和社会主义制度带给中国农民的好处。
三、调查方法
2、走访老人,询问他们对家乡这几十年变化的经历及感受。
3、各处走走,比较家乡与自己记忆里的区别。
4、到家乡周围调查,看看家乡周围的变化。
四、调查结果
1、经济发展
我的家乡在××××××××,村民努力勤奋,朴实待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耕地不再是农民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务工、个体私营、公司、合作社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并且它们已经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农民工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此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目前,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以务工收入为主、种地为辅。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农村农业经济也在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正在逐渐提升至新的层次。
2、村容村貌
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大、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村级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几个方面。
村级公路的修建,由乡里统一出资修建了通过村里与各个村子连接的柏油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几里路才能坐车了,村内的道路由村里出资也由原来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门了。
房屋的更新,俗话说:xxx看一个村子的.穷富关键看房屋xxx初步统计这两年全村翻盖新房16座,整个村子的房屋全是砖混建筑,两幢土坯草房于前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村里彻底消失,新房都有上下水设施。村容的整治,近几年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干部挨家串户说服,将柴草垛和粪肥堆移到院内或移到村外,不允许堆放在村里道路两旁,解决了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的问题,并对一些道路进行取直修理,走在宽阔的村路上心情特别舒畅。
3、教育医疗
教育和医疗问题是最贴近农民的问题,也是乡亲们最关注的问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现在孩子们都能上起学了,从20××年起彻底免除了学费,根据政策规定,邻村几个特困户家庭的孩子凭特困证明还享受了免费提供课本的待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调整在春节前也进行了补发,但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仍然不强。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全村人基本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特困户由村里出资也按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真正体验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
五、总结感想
家乡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发达起来。以前,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一般都极少,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现在,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不仅能维持家里的生活,还有钱多出来买车买房和一些珍贵的东西。还有,人们的住房和食物也变得好起来,和以前的简直是无法比较,就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的时候,人们外出只能靠步行,慢慢地有了用牛、马等动物拉的车,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了。
无论是经济上的进步,还是教育医疗的改革,都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使家乡人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荣。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们幸福的生活。我爱我的家乡,我爱xxx。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5
一.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汕尾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汕尾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别有一番风味。本次调查着重于了解汕尾春节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汕尾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共筑青春中国梦。
二.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1日—20xx年2月4日
三.调查对象:
家乡的居民(主要包括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
四.调查方式:
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地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抽样法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五.调查结果:
(一).贴门神、春联
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家家户户都会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门户装点一新。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还会在家里吊上大红灯笼,还会在家里的花盆插上富贵竹,代表着全家富贵。在贴“福”这个字,根据村里的老人讲述,我要具体介绍一下,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二)全家吃团圆饭
除夕这天,女人们会准备晚上要吃的食物,主要的食物鸡,这鸡必须拜过神,据说
拜过神的鸡,吃了之后就会平平安安。还会准备其他的食物,例如,鸭、鹅,海鲜,葱头,蒜头。葱头代表孩子学习越来越聪明,蒜头代表着孩子在学习上算数好。在春节期间每一样食物都代表不一样的寓意。做好了食物,就会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吃团圆饭。
(三).大年初一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紧接着就去拜神,拜完神回来后就要带上柑到期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在我的家乡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共品功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愿望。
(四).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还有年糕,柑橘。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被我的家乡人称为“食日昼”。不仅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就连亲戚也要带着柑橘来拜年的。
(五)迎神接福
正月初五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五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
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六.总结情况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汕尾春节的民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七.提出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看,汕尾地区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浓烈,而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汕尾地区的传统习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所以由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3.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4.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6
一、前言
改革开放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农村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一年中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政府支持农村教育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这就要注重学生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部署和加强人才教育的相关政策。而党的十八大也必将对农村的教育水平以及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支持新农村的教育事业!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家乡的中小学生教育,从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亲身实践和实地调研,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助力十二届全运会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三大方面调查家乡中小学生文化生活现状,旨在加强党策宣传,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改善环境保护状况。通过开展这三大主题的专题讲谈来对家乡的几个村庄中小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解,再研究分析总体状况得出适时可行的建议。最后通过与校方和学生家长进行亲切沟通达成共识,从而真正地实现此社会实践调查目的。
二、调查概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当前总体状况是基本令人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具体的调查结果按专题分类整理如下三个方面:
1.党十八大
通过专题讲坛的形式来调查中学生对党策的了解程度并进一步宣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初步统计七八年级中学生大概有90%学生一点不知道xx大的主题,这无疑为进一步学习党策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展这一专题讲谈,我让他们深刻了解到xx大的有关党策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等,并积极引导他们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和畅想十八大即将解决的问题和所要提出的要求和奋斗目标。
2.十二届全运会
采用以专题的形式并配合多媒体视频来调查中小学生对全运会的了解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首届运动会于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行。全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一般在奥运会结束后一年举行。全运会比赛项目的设置除武术外基本与奥运会相同,其原意是为国家的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为了更加调动各省市区的积极性,国家体育总局在奥运会前出台了“将奥运会奖牌带入全运会”的举措。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xx年九月左右在辽宁举行。xx年8月16日,经过三轮不记名投票,天津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主办权。经过抽查访问统计大约80%不知道全运会的召开,但都明了全运会的意思,都迫切想要我们的城市有能力召开全运会。
3.低碳生活方式
这个专题是此次调查的重中之重。首先用多媒体宣传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再引入低碳生活方式。xx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xx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碳已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而农村对于其的了解和践行能有多少呢?同样通过专题讲谈和随即抽查,统计愿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中小学人数约占我所教导班级学生的90%之多。大多数学生愿意签署践行低碳生活(见附页)。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状况可看出当前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同样依照开展专题讲谈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如下三个方面:
1.党策宣传
在我这次调查的中小学生里,有90%学生对党策了解可以说一点没有。尽管黑板报上写着很多党策宣传知识,但却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关心。这无疑反映出家乡学校对党策宣传的欠缺和学生对党策的茫然未知。这就是学校党领导应该予以重视并迫切解决的一大问题。
2.体育事业
我家乡学校办学宗旨是乒乓特色兴校,国球精神育人。这无疑揭示这学校体育事业和教育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抽查访问统计大约80%不知道全运会的召开,更别提其他的重大体育大赛。这暗示出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式内容还有待提高,争取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于国家的体育事业,大大地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体育运动的兴起。
3.低碳生活
最令人欣慰的无疑是统计愿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中小学人数约占我所教导班级学生的90%之多。并且大多数学生愿意签署践行低碳生活。这说明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很到位且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每个人都愿意为保护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中小学生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中小学生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其文化活动有所进步和有所提高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同步,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通过自己总结和与校方领导和学生家长沟通提出几点建议,如下所示:
1.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和校方领导有能力上报和集资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学校图书馆和学校体育馆等,使中学生可以方便跟进阅览最新新闻知识和室内强身健体。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逐渐的进行改善和完成。
2.重视学生文化教育
学校领导应向上级部门反应多开展一些名师专题讲坛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学生需求,丰富文化讲坛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当然学生家长也应重视学生物质精神双文化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继续完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要求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应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中小学生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7
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xxx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置“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8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习惯、服饰传统、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家乡的居民。问卷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你认为家乡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
2、家乡的传统婚丧嫁娶习俗是什么?
3、家乡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4、家乡传统的服饰是什么?
5、家乡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三、调查结果
1、家乡最重要的节日
在100份问卷中,有68%的调查对象认为家乡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中秋节和端午节。
2、传统婚丧嫁娶习俗
在家乡,婚礼前一定会有一场盛大的婚礼仪式,包括提前发请柬、婚车队伍、彩带、喜糖、鞭炮和嘉宾拜访等。婚礼当天,新娘穿戴着红色婚纱,新郎则穿戴着黑色西装,双方亲友相聚,共同见证这一幸福时刻。在家乡,丧礼通常会利用离月、坐月、三七、五七等不同的.时间进行。特别是在离月当日,亲朋好友都会前往丧家探望,献上自己的哀思和慰问。此外,在家乡,嫁娶的习俗也很受欢迎,其中最著名的是“拜堂”,这是嫁娶之前必须要进行的仪式。
3、饮食习俗
家乡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小吃街”了。这里汇聚着各式各样的小吃,如烤鸭、煮炸串、糖葫芦、麻花、油炸麻花等等。此外,家乡的美食还有面食和米饭为主,如炒饭、拌饭、蒸饭、煮饭等等。此外,家乡还有许多有名的特色菜肴,如什锦烩菜、糖醋里脊、红烧肉、麻辣火锅等等。
4、传统服饰
家乡的传统服饰多为汉族传统服饰,其中最有名的是唐装和汉服。此外,家乡还有一些传统的农民服饰,如针织围裙、土布裤子、草鞋等等。这些传统的服饰在今天依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民间艺术
家乡的民间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其中最有名的是龙舞、狮舞和花鼓戏。龙舞和狮舞是家乡最受欢迎的传统节目之一,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展示家乡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标志。花鼓戏则是家乡传统的戏曲剧目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以确保它们的古老和美丽能够被保留下来。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当今社会多方面地推广这些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喜欢家乡的文化。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9
调查目的:
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
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
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
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0
一、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
二、调查对象:
xx一中高二历史教师
三、调查方式:
本次对高二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现状的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纸质调查)。调查除研究者本人之外的全体高二历史教师,共4人,发出问卷4份,收回有效问卷4份。
四、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七个问题,涉及高二历史教师是否重视史料教学,如何筛选史料、分析史料及应用史料,史料教学的建议和困惑。
五、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的现状,吸收有效的史料教学建议,为课题研究增砖添瓦。在史料教学方面不足和有困惑的教师,可以参考本课题的研究,共同为本校的历史教学努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
六、结果分析:
前三问是关于史料收集的调查。
第一问关于备课时的参考资料,有三位教师写到本校常用的教学参考书和导学案,一位教师写到除教参之外的原始图书和学者研究资料。
第二问关于讲课时是否经常使用史料教学:
a、经常
b、较少
c、一般不
三位教师选择了较少,一位教师选择了经常。
第三问史料来源:两位老师写到了教参、课件和练习册,两位老师提到了网络。
分析:综合以上三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少使用史料教学,即使用到,也是参考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上现成的史料片段。只有一位教师经常使用史料教学且会进行筛选。
第四问、第五问关于筛选、分析史料的调查。
分析:四位教师都会对使用的史料进行筛选分析,其中三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结合课本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为主进行筛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史料;选择和教学目标一致的史料。
第六问史料题的做题方法。
分析:三位教师都写到了史料题的做题方法应是:1、先读问题,再看材料2、找准关键词解读史料。其中一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注意史料的时间和出处。只有一位教师写到先看材料再看问题,我们通过实践已经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第七问关于史料教学的困惑和建议
四位教师都写到史料教学的困惑在于:合适的史料不好找,即使知道如何筛选,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史料教学的建议方面两位教师具有借鉴意义: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但是一定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用史料拓展学生眼界并培养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
七、总结
本调查问卷涉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和应用史料四个方面的自我培养。教师对史料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新高考对学生史学素养的要求。教师需要扩大历史史料阅读面,同时对所读史料进行筛选、分析。提高教师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本次调查中的一些回答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分析史料环节,要结合课本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为主进行筛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史料;选择和教学目标一致的史料。应用史料环节,要注意史料的时间和出处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但是一定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用史料拓展学生眼界并培养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1
引言: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新中国社会经生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却似乎没有跟上节奏,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利用寒假在家的时间,特地回了一趟农村老家进行了这次调研,农村和城市群众文化生活上的差异令人感触颇深。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老家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坝塘村委会
调查对象: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
一、调查背景
老家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320国道旁的一个小型自然村,我就是在那里度过我的童年,所以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每年回那里的时候,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变化。以前寸步难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不足两米宽的桥也修缮了,今年发现路边还新装上了路灯。但这么多年来,有一点却几乎没怎么变过,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打牌打麻将,村民们的娱乐方式看起来似乎还是停滞不前甚至还退化了。针对这点现象,我认为对村民们平时的文化生活进行一次调研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走访观察的形式
三、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家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责任心,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调查内容
我调查的内容有:村民文化生活的时间、文化娱乐种类、文化娱乐设施、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首先,我对家乡群众的文化娱乐时间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村民日常劳动时间为8小时左右,除去其他一些零碎的时间,每天约有四小时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然后是有关文化娱乐种类的`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体为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是文化娱乐活动组织方式和进行内容的主导者,我的调查显示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有:20%在家看电视,32%打扑克,40%左右搓麻将,另外的8%做其它文化活动,可见打牌类占主导。而对于兴起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打台球等新型娱乐场所,其中喜欢上网的占74%,可见网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之大。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于其他年龄的人群相对贫乏单一,由于家乡的老人们大多数不识字,不会填表,所以我采用了口头调查的方式,发现绝大多数老人的文化生活以听戏聊天为主,还有一些则喜欢串门和其他老人聊天。
其次,我对村里的娱乐文化设施做了实地调查。观察发现,除了村口今年新增的几件健身器材之外,村里没有其他任何文娱设施。
最后,我对家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做了相应的调查。调查发现:82%的人认为当前文化娱乐设施非常不好,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其他人则觉得有无文娱设施无所谓;另外超过60%的人认为,农村需要建设更多更全的体育设施如篮球场等;
五、调查结果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老家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总结如下:
1、赌博现象很明显
我这次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正月的时候随处都可见挤了一大堆人的牌桌,麻将桌。由于农民生活的提高,赌博也变得日益盛行,以前只是玩玩的“小钱”现在逐渐变成了“大钱”,更有甚者,输的乃至成千上万。农村不像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便,赌博很难被发现,所以大家都有恃无恐,而且很多大人在赌博的时候有小孩子在一旁观看,这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这种坏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否则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2、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不够
有些村民仍然只重视赚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娱乐生活热情不高,参与较少。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所有居民的认可,并且精神文化生活这个概念在人民群众中还没有普及甚至是不了解,使得人们无法重视起来,即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认知存在很大的障碍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
调查的时候在村里逛了一圈,几乎没有看到什么可以供村民娱乐的场所和设施。和村长周大伯谈了谈,他告诉我镇里不是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虽然今年给村里拨了30万款项,但那都是用于道路等其他建设的专款,所以没有多余的钱来建设文化设施。听到这里,我想起了今年在县城看到的一个现象,所有政府单位甚至我的高中母校的外墙都安装了绚丽的霓虹灯,而这一项完全没有必要的“面子工程”耗费了政府好几百万。为什么这些钱不能够用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哪怕是给孩子们放上一两个篮球架,摆几张乒乓球桌也比那些没用的霓虹灯来得实在。“重面子形象,轻社会效益”是我们当地某些领导部门的一贯作风,实在是应该有所改变。
六、我的建议
1、政府方面
(1)部分政府官员往往为了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些建筑往往位于城市内部,与农村的群众绝缘,只能优先满足市民的意愿。如果政府能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更多,那农民的业余生活就有了活动阵地。同时要适应农村的特点,可以举办一些富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如:农村运动会、插秧大赛、龙舟大赛等。
(2)鼓励和扶植各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和业余文艺团体,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鼓励各类民间艺人为农村文化多做工作。例如我们当地的“采茶戏”很富有地方特色,是村民们很喜欢的一种民间戏曲。但是那些会的艺人却很零散,也没有规模化的演出。政府若能对他们加以扶持,这种戏曲定能很好的发展起来。
2、农村自身方面
(1)农民群众应积极主动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组织,如戏剧协会、棋牌协会等,主动发展适合自己的且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摒弃如赌博等恶习。
(2)农民群众应主动的接受政府和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帮助,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应当主动的通过合理的方式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文化娱乐诉求,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
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伴随着祖国发展的日益繁荣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举国上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我的家乡在山东东营,这片共和国年轻的土地在伴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中也越来越显现出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上的热烈追求。今年的国庆假期,我回姥姥家和奶奶家,听她们讲起自己的业余生活,走进她们平时的文化活动社区,就强烈的感受到了这一点。接下来,我把这次的调查活动汇总如下:
1.调查对象:姥姥、奶奶、小区文化活动负责人
2.调查内容:关于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的认识、理解、活动形式和满意程度
作为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的活跃分子,姥姥无比专业的告诉我我市从20xx年开始,就组织开展了“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活动,从最初的每年20xx场深化为20xx年的10000场,200万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不间断的文艺演出,已成为演出中坚力量的社会文艺团体。姥姥参与过无数次这样的文艺汇演,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社区文化活动负责人告诉我,在东营200多万人口中,有许多人生活在村、社区这些最基层的地方,以前他们只能从电视上或者偶尔几次即兴、集中的送文化下乡中看到那些精彩的演出。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20xx年东营市创建成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xx年成功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20xx年9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东营市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百团千场乐万家”社会文艺团体巡演活动。按照“一村(社区)一年一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在全市1900多个村庄、社区巡回演出,做到演出全覆盖、无盲区,受到城乡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据负责人介绍说,“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以“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为主题,自每年10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以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为演出主体,“组织群众演,演给群众看”,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
姥姥参加“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光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市里、区里再加上街道上的演出,加起来得有60多场。每次演出都是深入到基层,即便很辛苦也很值得。近几年来,她们的艺术团发展迅速,人员不断壮大,设备也越来越好,编排节目也越来越专业,,这两年她们的舞蹈队陆续拿到不少的奖项。也不断地受约接受很多基层单位去演出的任务。社会文艺团体是演出的中坚力量。据了解,目前全市在文化部门备案登记的社会文艺团体和庄户剧团达到了300多家,每年通过选拔成为“百团千场乐万家”演出主体的都有近100家,成为重要的.演出力量。
姥姥说,“我特别能感受到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以前她们只是参加一些公益演出,有时候还需要自己贴补一些资金。但近几年各县区也相应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巡演活动,巡演活动中要求演出单位在政府补贴外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由此看来,东营的基层文化事业近几年发展迅速,除了专业人才,演出还催生了一批业余文艺爱好者,他们在村里风风火火的“张罗”起来,成为文化带头人。譬如我可爱的奶奶和我姥姥。
“百团千场乐万家”活动的举办,让家乡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不间断的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群众自然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据网上显示的一组调查数据,20xx年山东省考核办对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进行群众满意度电话访问,在访问的八项内容中,东营市群众文化生活分数名列第一;20xx年东营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电话访问得分86.06分,高于全省平均分6.38分。希望家乡的业余文化生活越办越好,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好!
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年×月×日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祓除不祥。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除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字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
吃年夜饭的时候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
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装着,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家家都会准备好果盒,里面盛放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
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家,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2
一、调查目的
我们日照绿茶特别有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茶”。日照绿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味,好多人都喜欢日照绿茶。还因为我爸爸妈妈非常喜欢喝日照绿茶,他们每天在家都喝功夫茶,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喝茶了。我想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二、调查人员
刘涵日、爸爸和妈妈
三、调查内容
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四、调查方法
1、
亲自到茶厂体验了解询问;
2、
网上搜集资料。
五、调查过程
1、历史渊源
日照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日照城北的河山顶峰上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还可治腹疼,有奇效。
2、制作工艺
日照绿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采茶、摊凉、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干等工艺。采茶、摊凉要求采摘必须精细,大小均匀一致,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等,然后用竹篓装盛,禁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进厂后抖松摊放3-4个小时,鲜叶开始透发香气即开始加工。杀青采用杀青机或人工杀青,使叶失水35%到37%之间,然后摊凉。揉捻采用揉捻机,轻揉不加压,时间3-5分钟,揉捻时间过长,易出现茶汁外溢,影响色泽和显毫。搓团提毫采用手工操作,这是一项技术活,凭技术工人经验调节,边搓团,边解块散热,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干燥达80%即可。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用烘干机边翻边抖动,直至干燥,烘至含水量6%就完成了。
3、品质特征
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茶树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专家称日照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同类产品。绿茶不仅是一种健康饮品,它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常饮绿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电脑一族每天喝些绿茶,能防电脑辐射,而且对皮肤也很好。日照绿茶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是绿茶中的极品,特别是开春采摘的.第一批更上极品中的极品,价格非常昂贵。日照绿茶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圣谷山、雪青、浮来青、碧波、旭光、莒国翠6个绿茶品牌,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获准使用专用标志。
六、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对我们家乡的绿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日照绿茶,多喝日照绿茶,让日照绿茶更加有名。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3
题目:体验民间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系部名称: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大二班级:汉语言《1》姓名:xxx
实践单位:周口淮阳乡村
实践时间: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生活的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在农村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对农村的了解进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对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帮助下,了解了我们那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习俗。我又和朋友调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然后对节日进行了记录。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周口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农村的过年习俗其实和城市过年的习俗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我们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喜欢把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我们那里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水果等,这些不仅是我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我们那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守岁与“年夜饭”
我们那里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过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大初一早上我们那个地方,要起的很早。起来之后要放鞭炮,烧香,吃饭,拜年。
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况下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要给老人磕头的。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上午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初三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串亲戚
从初二开始大家都要走亲串友了。初二我们有外甥要去给舅舅拜年,在我们那里舅舅说话是比较有权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给舅舅拜年。在初三闺女回娘家,在这一天。大家都会带很多东西去娘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饺子,吃面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吃面片,是为了补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财神爷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来的比较早,因为正月初六是抢财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为了今年生意兴隆,多挣点钱。
正月初九是老天爷的生日
在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视。起来洗刷完之后要烧香,祈福希望老天爷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从初九一直到元宵佳节。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亲戚。元宵佳节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还有在元宵节大家都喜欢放烟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但是呢!现在生活都在变化好多风俗都已经被遗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人才能记得。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们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我们的过年的风俗文化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一些细微的变化使我们的春节文化,慢慢越来越淡。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我们要具体分析。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而我们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4
大学生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状况,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地点: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1. 关于家乡习俗的了解(由来):调查结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对
于家乡的文化还是相当了解的,60%是比较了解,30%的人稍有了解,这种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多数人还是保留着当地的风俗,身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他的文化不应该是了解甚多的吗?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更加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且文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每个地方的春节,过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团年饭的、有晚上吃的、有关冰灯的、有舞龙狮的`、有吃饺子的等,这些都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纪念的节日方式不同。
2. 关于大学生对家乡饮食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25%的人家乡喜食辣,22.5%人家乡口味清淡,27.5%的人家乡口味较重(咸),25%的人家乡所有口味都喜欢,从上结果我们还调查出有很多的个人爱好,也受家乡饮食的影响。民间的文化与饮食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与兴趣,值得赞扬的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
自己家乡的特色食品都是赞不绝口,从不同的饮食文化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继承人已经开始趋於成熟了。美食文化节一方面展示了地区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导我们我接受和关注我们自己家里的文化差异关于大学生对
家乡饮食的了解: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好吃的,我早都吃够了,我还是喜欢在外面吃小吃,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最原滋原味的东西才最有营养。但是,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认为在服装上,12.5%的人认为在节日上,45%的人认为在饮食上,22.5%的人认为在其他的方面,饮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为突出的,中华美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因此地区的饮食特色比较丰富。
4.关于大学生对家乡传统习俗的看法:32.5%的人认为是活跃气氛,22.5%的人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认为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5%的人认为是老人们的旧观念。看来大多数的家乡文化都被慢慢的继承了下来,希望把它们发扬光大,且被后代子孙接受,还慢慢与这个时代相融合,但还有少数子孙不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底蕴深厚,许多方面我们了解的都不够,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传承和发展的。
5.有关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20%的人认为继承的非常好,45%的人认为继承的比较好,32.5%认为仍需改善2.5%的人认为继承的效果不好。从上看出家乡传统文化风俗继承的不是太理想,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
间,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家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二)大学生对家乡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希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继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须发展下去,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轻的人们都不愿意去继续过那传统的节日,觉得没什么过头,都喜欢去过西方浪漫有趣的节日,导致传统节日失去了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发展没有想法,觉得还要继续保持旧的、好的传统就好,对于家乡的未来更没有过多的建。但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而去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是,传统文化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象征,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就能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
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15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近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 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xx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近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政府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政府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
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政府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近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二、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平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近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反动、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文化部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
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平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习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