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公共文化调查报告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改善和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没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就谈不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农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具有与城里人均等的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新并且其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依赖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它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和运营,使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有效保障,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目前X县设有1个省标准文化馆和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有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宫、有县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各1个,(营运不景气);全县12个乡镇1个管委会有综合文化站15个,全县已揭牌的村级文化活动室57个,总体来看,全县农民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已具雏形。全县近一半以上的村都陆续在修建公共文化中心,已初步建成了基层党建远程教学C级站微机房,形成了书报刊、文化娱乐、音像、电影、文艺演出、印刷、艺术培训、宗教庙会等文化市场;同时县政府强化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充分保证了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宣传文化部门每年都通过“三下乡”、艺术节、旅游节、文艺汇演、艺术展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近几年来举办的消夏旅游节、龙门洞祈福大会、八渡春季山花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亮点展示会,县直机关七一建党歌咏大赛、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型社火游演大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0多场,年举办书法,绘画、摄影、民间工艺制作收藏各类展览13多场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镇村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科技培训班30多次;东西城社区以广场歌舞健身文化和村镇文化为重点,组织了秧歌队、体操队、太极表演队、夕阳红艺术团,开展农村文艺调演、计生普法宣传巡演、党风廉政专场演出等多场文艺活动。2013年正月元宵节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社火艺术节。此外,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组织跑旱船、陇州小调等民俗特色文艺展示演出等民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中陇州社火已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农民的文化需求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基层农民的文化需求,近期,我与单位几名同志分别到天成镇范家营村、铁源村,东南镇家庵村、东兴村镇村干部、县文化馆等地进行了一项关于基层农民文化需求及消费状况的调查。该调查走访了部分镇村干部、农民、文化专干。调查显示,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相应发生变化,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
1、“爱看电视,不怎么看电影”。“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多项选择问卷显示,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等选项中,选择“看电视”的达95%,选择“读者看报”的8%,只有5%的农民选择了“看电影”。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一些农民认为,电视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方便,在外干活回来随时可以打开看;二是内容丰富,时政新闻、访谈节目、娱乐节目等应有尽有,可以各取所需。
一位农民说。此外,电影放映内容及放映时间的信息不灵通也是阻碍农村观众进影院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农民表示,虽然现在有政府出钱的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到各村居,但由于影片种类比较单一,缺少最新的国内外大片,大多数农民也不愿站在露天受热受冻,宁愿在家看电视。
2、最需要农业科技致富类文化。调查显示,89%的农民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65%的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农业科技频道”,73%的人表示愿意看“科教影片和光碟”。在“你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49%的人选择了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刊。到访地又很多农民从事着烟草果业种植、畜牧养殖,他们希望能看一些有关种植、养殖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因此,他们常常会从中央 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的一些栏目中获取农经知识,或者阅读自己征订的农村信息类报刊。对于村文化俱乐部图书阅览室的中外文学名著,不少农民则表示,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龄偏大,家务活、地里活络多,“少有光顾”。“我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这样的书和文章,也没兴趣、没精力去看这些。”在走访中,一位农民说。
3、通俗文化受欢迎。从需求层次看,大部分人喜欢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可惜农村人基本看不到,48%的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其中46%的农民喜欢看戏看社火,舞龙、舞狮、打腰鼓、民间艺人耍杂技等民间活动最受欢迎。从需求供给渠道看,问卷显示,57%的农民认为自己文化消费的主要来源是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他们钟情于这种贴近自己生产生活的表演方式和内容。与之相比,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形式还不能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比如歌剧、话剧及音乐会等。在调查中一些农民认为,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这些高雅艺术有很大差距。
总体看,农民文化需求远未满足。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的渴求,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农民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问卷显示,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2%的农民希望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组织自己的业余团队,如业余秦腔剧团、腰鼓队、舞龙队、乐队等,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但就是组织不起来。如今,农民 的文化需求不再满足于“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他们渴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基层领导干部重经济轻文化,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看不到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辨证关系,更看不到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互为内生动力的良好效果。在具体部署安排工作时往往夸大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性作用,而忽视或轻视文化的思想政治基础性作用,有意无意地把文化发展工作排在末尾甚至忽略不提;认为这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年终考核时不是显政绩,所以没有像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等工作成效鲜亮。
2、过分顾及投资周期效益,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有的乡镇虽然千方百计建起了文化站、图书室等、远程教育站等文化阵地,象东南东兴村、杜阳下凉泉村等将近三分之一的村都建起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添臵必要的文体用具和最新书刊;给予民间艺术团体、个体放映队的经费杯水车薪,甚至没有;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在客观上使县镇财政困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预算很少,且经常被挤占。
3、镇村文化艺术专业人队伍建设工作明显滞后。一方面, 农村文化专业干部素质偏低,如陇县各镇综合文化站共有职工43人,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仅有5人,而具有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却占到75%;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专干既不专业,更不专职,近60%被抽调从事镇村其他工作;此外,农村文化发展条件不好,待遇太低,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年轻文化专业人才下来工作。
4、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服务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如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多头管理,不少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转播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重复配臵浪费。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必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首先,应当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多方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再建”。继续在乡村一些人群相对集中且缺乏配备设施的的地方,新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基层文化场馆,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充分用足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搭车合建”。在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时,注意把文化服务中心与建设农村基层阵地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适当扩建部分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发办公场所的综合功能,在部分场所设 臵文化功能区。三是“以加强农村文化资源整合改造提升为目标进行改建”。对闲臵废弃的旧校舍进行改造,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使之“脱胎换骨”变为功能较为完备、方便群众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其次、加快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基本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更新陈旧老化的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设备,改进节目制作设备,加快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二是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农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设备配臵,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农村电影放映设施建设。根据《陕西省农村电影16mm拷贝补贴暂行办法》,向省财政争取更多的补贴用于购臵新的农村电影拷贝和放映设备,并更新改造农村电影院,增加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扎实推进电影“2131工程”。
第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进一步加强镇村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不能挪用、拍卖、租赁,不能以任何形式改变其用途。对各级财政投入的各种设施,要认真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要本着建好、管好、使用好、服务好的原则,制定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管理办法。
2、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
第一、不断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一是要送戏下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继续针对贫困山区乡村,采取“农民看戏,政府买单”的形式,认真组织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和电影放映队下乡送戏,确保山区农民每月至少看一场电影,每年看一至两场大戏。二是送书下乡。市、县(区)文化部门要配臵图书流动车,并在市、县(区)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在各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点配送图书,每个流通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三是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以建设学习型村镇和建设学习型家庭为主题,开设“乡村文化特色讲坛”,逐步在县(区)、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等文化活动场所分别设立“美丽乡村文化讲坛”一级点、二级点和三级点,适时组织邀请全国乡村文化名人分赴各点巡回作专题讲座。
第二、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精心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以新农村建设、迎七
一、迎接十八大、改革开放三十四周年以及县境内各种文化艺术节等为主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专场演出、舞蹈才艺、书画摄影、盆景花卉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二是精心组织社区村镇群众广场文化活动。逐步将广场文化活动从城市广场辐射到农村,充分整合各县(区)、乡镇的广场文化资源,建议可以统一命名为“幸福陇州”文化广场文艺演出系列活动。三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特色,重点开发陇州社火品 牌,赋予旱船等民俗文化节目新的内涵和精神,挖掘陇州办理红白喜事中健康优秀的民俗文化内涵元素,并通过举办二月二庙会及物资交流会、文化美食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作平台进行系列演绎展示。
第三、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一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动员引导农民或企业家,采取捐赠赞助、联合共建、自筹资金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吸引和方便农民就近参与文化大院内的唱歌跳舞、拉弦唱戏、棋牌娱乐、体育健身、读书看报等文化活动。二是积极发展个体放映队。走“政策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把个体放映队作为农村电影市场的主力军,鼓励个体放映户从放映发展到拷贝发行与租赁,鼓励有条件的可成立16毫米拷贝周转、租赁中心或发行公司,从一村一乡一县(区)扩大到周边地区,努力开创农村电影新局面。三是扶持发展民办剧团。扶持一批民办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四是鼓励创作民间文学作品。围绕西巷子老槐树、县挈社火戏楼、陇州八景街、大震关、华严寺、香山寺、磬口寺、娘娘庙,龙门洞、秦城遗址、固关民族老街,朱阎等二阁老等民间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和艺人进行深度挖掘,创作出一批具有本土气息的文学作品。
3、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第一、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是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引导与扶持。进一步引导文化经营业主到农村 设立文化经营点,加强对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新闻出版物的经营与管理,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二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推出陇州反映陇州早期农耕文明、游牧生活场景的书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和纪念品,奇石盆景根雕等旅游产品;以生态、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民俗风情展示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将八渡高庐村建设成消夏纳凉胜地、温水团结村建成温泉渡假水上乐园、天成范家营村建设成宗教文化展示区、关山草原建设成生态及游牧文化体验避暑山庄,加大龙门洞道教改扩建项目工程建设力度,提升道教龙门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建成以陇州宗教寺庙为点面的宗教旅游环线,并加强对庙会文化主流思想内涵关注和引导。
第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文明、健康的经营理念,使文化经营业主在公开、平等、文明的经营环境中,自觉遵守有关规定,自觉抵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二是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坚持“打扶并举”,继续完善属地管理原则,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的作用,严把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年度审核等环节,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三是加大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在各行业经营业户自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文化经营场所摆放带有举报电话的监督举报牌,向社会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号码;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 极性;聘请一批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的离退休干部和老党员等组成文化市场管理监督员,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
4、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县委、政府需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重点倾斜,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宣传、财政、文化等各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二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此项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镇(街道)村和创建文明乡村、文化名镇名村等相关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争创“文化先进镇、村”活动,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作为开展此活动的重要阵地,切实巩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第二、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相关部门要全力扶持镇村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根据《陕西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争取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重要文化活动等的投入。二是逐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省市县财政应确定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具体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入机制,并按照国家规 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逐年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三是鼓励吸收社会资金。制定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文化的投资,通过国家、集体、合资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四是不断加强监督管理。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予以追究责任。
第三、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巩固和完善文化与艺术专业专职干部队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择优选配农村文化专干,实行定岗定责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保障工资及福利待遇,竭力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二是寻找和发挥农村“乡土民俗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三是凝聚和培育文化业余爱好者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中的文娱活动爱好者以及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不断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第二篇:农村文化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当今我国已经达到全民基本实现小康,在这样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与此同时也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农村文化状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有一些恶疾,解决农村文化的问题,应当在结合当地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引导。
关键字:农村文化现状引导 正文:
2011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突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1.27%。但是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农村生活的中国广大的农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等诸多问题仍然是国家需要着重解决的。以下是我关于农村的调查情况的报告。
在中国农村,人均一年纯收入达到了6977元,而且在速度上实现首次超过城镇人口人均纯收入。中国的农民在满足了物质追求的同时,已经具备了追求精神财富的条件,但是经过调查,在我国农村,文化现状却十分让人担忧。
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由于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很多社会的不良文化在农村找到了滋生的场所。包括“黄、赌、毒”等在农村都能找到踪迹。相比村中文化广场的空无一人,各处的茶楼中麻将的声音倒是不绝于耳。中年人经常口出脏话,随处可见几个小青年在一起吸烟,通常他们都奇装异服。收到糟粕文化的影响,通常将不负
责任的行为方式当做是一种时尚。这种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尤其多见。
另一方面,农村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染比较少,所以有其传统的部分被很好的传承了先来。在村中有一个中老年活动中心,那里常常有人在里面学习演唱戏曲。在里面,很快就能够被那浓郁的文化氛围包围。中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交流学习。
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农村文化的传承虽然优于较发达地区,但是由于不加选择的传承,造成了很多文化的垃圾也被传承了下来,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在于当村人有人去世了之后,很多地区仍然是“丧事喜办”,在埋葬的时候也更多地倾向于将亡者放进棺材里整体埋葬,而并非近几年政府提倡的火葬。
由于迷信活动经常在农村出现,一些反动的思想也容易在农村发展。邪教活动尤其严重,当年的“法轮功”邪教组织正是利用了村民的愚昧无知而进行洗脑和蒙骗,使得很多农民走上了歧途,我们在谴责邪教组织的十恶不赦的同时也要认清:村民科学文化的却是也是造成当年惨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我调查到的在我国农村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并不是没有办法。一下就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在农村不能一开始就谈论新农村的建设,一开始就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做法是不实际的。和一个整天在地里面劳动的农民一直谈论马克思主义是行不通的,农村前进的动力真正的在于广大农民对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类比于中国农民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对土地的渴
望而成功的实现了翻身做主人,正是这种对于生活改变的愿望,能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
农民本身具有的动力,在缺乏理论武器的前提下,很容易被误导。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时候,应当着重于引导农民对于优秀文化的渴望。对新文化的包装,要符合农民这一群体的需要,比如在火葬的推广问题上,应当和现今农村耕地的减少结合,倡导火葬对于农村耕地的保护作用,从而渐渐地改变着样一个传统行为。
另外,文化的推广不光只是精神的谈论,必须有进行文化互动的场所,在我调查的村中,仅有健身设施一处,老年活动中心一处,而且,在村中唯一的一个篮球场由于长时间的放置,有人已经在场中堆上了秸秆。有时候会有一些青年捧着篮球来,但是看到这个状况之后又无奈地离开了。所以说,在农村推广符合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时,首先要加强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的推广。
文化的推广应该从体育开始,近年来中国的运动健儿屡屡在国际的运动会上取的好成绩,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但从来不是体育强国。体育精神包含于体育活动中,是最容易使得广大农民接受,因为他不要很深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面向最广大人民的。
除此之外,我国优秀文化之中的戏曲,在农村有着最广泛的人民基础,正是利用这一点,一方面可以使得农民在戏曲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更使得中国优秀的文化的到发展。政府应当做的是,在此类群众
自发组织的群体中给予必要的支持,不光是物质上的支持,也应该有专业的人员指导。
不能忽略文化先锋的带头作用。跑遍全国教各地农民学文艺表演的衡生喜。从2003年到现在,衡生喜就一直在为培养农村文艺队伍奔忙着。从河南兰考到山东鱼台,从河北定州市到湖北房县,很多农村都留下了衡生喜的足印。而排队等候衡生喜的地方还有一长串。山东嘉祥县某村请了衡生喜好几次,他都没能成行,最后村里派人一路尾追,从山东鱼台一直追到兰考胡寨。“我会去那里的,但要找到时间。没办法,一年中我有半年在外面奔走。”衡生喜忙得不可开交。
另外还有张武松组织的第一个由农民自发搞起来的文化大院,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场所,张武松并得村中的干部,只是觉得村民自己的文化应当自己做主。所以他把自己的院子当成了大家学习交流的场所,随着文化大院的盛行,当地的农民渐渐开始自发的丰富自己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一味的沉溺于打麻将等一列的娱乐活动之中。
最后一点,需要加强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农村文化之所以会成为不良卫华的滋生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诱惑,尤其是低俗的,下流的文化在娱乐的同时侵蚀者农民的细想。所以要建设一支文化的队伍,他们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
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
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
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调查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xx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
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
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 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基层公共文化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xx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
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
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 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农村公共产品调查报告
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调查报告
-以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为例
一、前言
农民公共产品的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因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来满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在民主与集体利益的框架下,赋予农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表达对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及获取公共产品利益的意见,最后政府尽最大可能使一定范围内大多数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制度规范。本调查报告是考察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后总结出来的。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对与公共产品的需求。最后导致农民公共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县、乡政府的偏好,由他们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没有建立公共产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大多数农民的需求意愿。受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 乡镇政府对能增加政绩的和增加政府自身福利的一些公共物品,如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有较高的供给热情。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软”的公共产品,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的提供与服务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安排等,不愿意提供或提供很少,而这些“软”公共产品同样是农民所迫切需要的。
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工程、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六大类。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正是为了使政府的政策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所说:世界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主,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穷人的经济学。反映农民的需求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江滨村的发展背景
江滨村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的胥坝乡,胥坝乡位于县城北偏东17公里处。由原安平、胥坝两乡整建制撤并而成,四面环江,由章家州(古称小湖州)、子沙洲、文沙洲组成,是全省最大的江心洲,有“中国第四大岛”的美誉。南、东南隔小夹江与五松镇、西联乡相对,北与无为县土桥镇隔江相望,它是长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沿江有近60公里大堤环绕全境。胥坝乡境域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26亩,其中水田3018亩,旱地36108亩。地属洲区,沙质土壤,宜棉宜油,是县棉花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全乡共有10944户,34955人,其中农业人口33040人,非农业人口1915人。2007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5亿元。
全乡共有两所中学:胥坝中学、安平慈济中学,连年向铜陵市一中、三中、县一中输送人才。小学有胥坝中心小学、安平中心小学、天合希望小学、民生小学等十余所,在校学生共计两千余人。此外,建有排灌站6座,排灌机械32台,总功率2155千瓦。乡村公路总长达82.3公里,其中,石子路49.4公里,柏油26.9公里,水泥路6公里;集镇面积已发展至0.5平方公里,集镇主街道、金融大道、政府大道水泥路全面建成;自来水厂7座,全乡居民均能饮用自来水。
江滨村坐落在胥坝乡的东南部,距离乡镇政府大约6公里。该村隔小夹江与西联乡相望,七八十年代由于本乡无中学,学生上学,农民出入仅靠江边私人小船。1989年发生翻船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私人小船被取消,人员出入要到离家四五公里的汀州轮渡。江滨村下辖22个村民组,党员44人,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5人,后备干部3人,总人口1771人,504户。现有耕地面积2399亩,水面839亩。村庄经济以棉花、油菜为主,兼种一些水稻。
由于农业是江滨村主体产业,一直以来县、乡政府,村里都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把搞好农村水利道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农民的一些切实问题得不到沟通与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民颇有抱怨。
三、江滨村公共产品发展现状(一)、农村道路与桥梁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一个地处江心洲的农业村落,道桥建设事关江滨村的兴衰。自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江滨村已累计修筑三条水泥路,特别是今年刚建好的农田中间的水泥路使得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更加方便。但是,由于通往城里的桥至今没有建设,村民们只能依靠离村四五公里外的渡轮出行,出入极不方便。与对岸的西联乡前湾村相比,本村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极少运出销售,这严重阻碍了本村农业经济的发展。(附图2)
另外,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人民公社时期还能单向行驶拖拉机的田间小路,现在只能允许一个人单向通过。特别是到了夏秋之际,由于农作物茂盛。村民们早晨去田里做活,都会被枝叶沾湿;而且,要想挑一担子东西出来是极其不容易的。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大病无钱医,小病就忍忍”,这是村民们最真实的写照。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江滨村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在村内建起了农村医疗诊所(附图3),且全村参保率高达
。虽然农村医疗保险给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报销数额低,报销程序麻烦。
(三)、农村学校建设
江滨村孩子上学主要在三个地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离村四五里的中洲村幼儿园上;一年级~三年级在河滨小学(此小学是江滨村与长杨村合办,附图4)读;四年级~初中三年级主要在安平慈济中学。虽说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幼儿园孩子上学贵是村民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另外,合并学校虽使得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孩子们上学放学回家比较困难,孩子们安全问题也是村民们所担心的。(四)、农田水利建设
作为一个以种植棉花、油菜、水稻为主的村落,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保证。2011年,村里对河渠进行清淤(附图5),使得村里几百亩耕地得到有效灌溉。过去看天吃饭现在变成了自食其力、旱涝保收;另外,位于长杨村的排涝站对本村的农田抗旱涝灾害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有钱有关系的有低保,无钱无关系的无低保”,这是村里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气愤说的。农村低保本是为了帮助残困村民解决生存困难的有益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发生了扭曲。
四、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及其影响
因素
自撤销基层政权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来,江滨村和全国其它乡村一样,农村村民当家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民生产分散,经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缺乏正当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管道,农村公共产品并没有得到最优化供给。
(一)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1、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是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村“提留”后,农村一项新的民主办事制度。它是指在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时,所需要的资金和劳务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 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的制度,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江滨村现行的“一事一议”民主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民主决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制度能够反映村民的公共产品需求。
2、由村委会代为反映
村委会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它是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重要渠道。由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对自身公共产品需求缺乏认识,更何况受自主经营的限制,农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集体主义精神收到削弱,农民对公共产品很少表达出来。村委会帮助农民提出公共产品需求,有利于和谐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大代表联系村民,帮助农民向政府提出公共产品需求
江滨村在反映农民需求中把人大代表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人大代表与农民同耕田共生活,对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比较了解,并且能够切实反映农民的需求。在农民心里,有事找人大代表成为了习惯。人大代表作为村民需求的发言人,在人大代表会议上,提交提案向政府反映本村村民的需求
4、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需求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是对现行上访经验的写照。由于信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的是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当然,有了国家的制度保障,农民将这作为一条重要的表达渠道,备受重视。
5、村民自行集体解决,形成互帮机制
江滨村以种植棉花、水稻为主,由于位于长江内的一个江心洲,农业生产受长江水位影响非常大。每遇旱涝灾害,村民们总会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这也是江滨村民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
6、(二)影响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因素。
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经济的分散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弊端。在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在坚决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的同时,应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筹集资金使的农村公共产品得到最快的发展。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分裂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2、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意识
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低。据调查,在江滨村劳动力中,具有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以及相关学历者大多搬到城里居住,留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属于小学学历及其以下者。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叫狭隘,接受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较低。并且,受传统思想束缚,他们只顾自己当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因而,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往往缺乏理性需求和表达意识。
3、农民缺乏正确、高效的表达渠道
受农村经济分散性的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这使得农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的畅通成为政府提供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在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缺陷。首先农民与乡村干部联系较少,或者根本不联系;当村民遇到问题找政府反映时,政府只顾自己的业绩,相互推诿,致使农民所反映的问题的不到解决;人大代表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代表农民向政府反映问题的,但是,大多数农民都不知道本村的乡镇人大代表是谁;当村民们知道这些途径都不管用后,只能选择自己解决或者不解决,这使得江滨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五、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完善
通过对江滨村的农民公共产品现状及表达机制的调查,发现江滨村农民公共产品表达机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或者说如何去完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其一、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另外,要将村民自治的理念深入到农民群众的思想当中,树立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在表达自身需要的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他们提出公共产品需要的合理性。
其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以及加强其工作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受农民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影响,农民正确的表达自身公共产品需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大家长制思想的禁锢下,农民很少将自己的需求上诉至政府。一方面,农民不敢将自己的表达至政府;另一方面,农民在经过几次表达无效后(主要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农民丧失信心),便不再自找麻烦,与其找政府解决不如自己想办法。
其三、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应该提供各种渠道使得农民表达自己需求渠道多元化。政府开辟一些便利的渠道使得农民能够反映自己的公共产品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社会在这一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可以规范信访部门工作,加大监察力度,规范人大代表选举过程及人文大代表的工作;社会各方面可以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农民集体合作,为农村筹集、捐献资金,将农民需求上达至政府。
社会工作 1101班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