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的除法。
2、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学习。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有关0的除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 猴子捞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开展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2、合理编排知识结构。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
3、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课时安排:
信息窗1 2课时
信息窗2 2课时 信息窗3 2课时 信息窗4 2课时 我学会了吗? 2课时
第二篇:《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一、教材地位
1、已学的知识
学习除法的开始
2、本单元的知识
理解平均分
初步认识除法
关于0的除法
利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后续学习的知识
进一步学习除法
二、单元素材
1、教材结构特点
两种分法对比出现,但不截然分开,对除法的意义反复强化。(第五、七单元)
2、本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后提升。
2.把握好教学要求:除法算式结论借助操作或观察获得。
信息窗一
知识点:理解平均分。
地位: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特点:分平均分两种分法,两法对比。
教学建议
1.在实际分一分的过程中认识平均分。
2、借助学具操作,探索平均分的不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3、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讲解平均分;根据课堂生成,灵活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把物体两种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4、利用现实素材,强化平均分的操作练习。
信息窗二
知识点:除法的初步认识。
地位:教学重点
特点:平均分除法
教学建议
1.加强操作,进一步认识平均分,为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3.从等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讲解、引导)。
4、充分利用情境图资源和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借助操作,把平均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巩固除法算式,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本质含义平均分。
5、练习时注意: 加强操作、观察和算式的联系,深化除法的意义的理解。
信息窗三
地位:是除法意义的补充。
知识点:关于0的除法。
1、明确分得是什么,然后放手给学生。
2、创设情境,补充例子,进一步深化对0的除法的认识。
3.充分讨论、交流,发现规律。
信息窗四
知识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指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
2、解决问题的过程多样化,不求从一个起点开始,但要引导学生会用算式表示。
3、强化两个红点内容的比较,初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4、自主练习:加强算式和操作的联系。
信息窗五
知识点: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
2、把握教学要求:理解分步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要求列综合算式。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森林聚会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 森林聚会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 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科美育课程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学科美育课程》
博山区中心路小学高晓红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蕴含的美
1、发现生活中除法计算的美
本单元主要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发生的故事为主线,在小动物们分食物、做游戏救援的过程中,渗入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的除法。本单元把对除法的初步学习渗透到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贴近生活,易于激起小孩的兴趣,便于理解。
2、理解数学中除法计算的美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著名数学家田刚院士曾说过:“数学的美体现在结论的简单和明确。数学就像是一个花园,没进门时你根本看不到它的漂亮,可一旦走进去,就会感觉它真美。”教学中,可以结合课件图片和视频的欣赏,让学生细心感悟除法计算的美,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意义,在学生的细心学习和背诵中,发现除法的重要性,再结合例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除法的美。
3、体验数学中的除法计算美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推动作用,只有亲身体验,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进行应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体验数学美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除法”。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亲自实践,在亲自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二、师生素养
1、教师素养
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细心寻找生活中有关于除法美的因素,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从身边发现除法的重要性,寻找除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意义的数学内涵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数学美。美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体验知识的内在美,从而主动地去追求美的事物。所以教师要认真体会教材中的内涵美,从审美角度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欣赏、表现、创造数学美,感受除法的美,将学生带入一个美轮美奂、充满除法计算的美的世界。
2、学生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
学生动手实践才会对除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探究活动中,可以通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的过程进一步总结出除法,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通动手实践,在培养了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课堂思维的活跃性,提高了他们对待事物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感受到数学美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三、审美设计
1、视觉打动学生对美的感悟 通过课件,视频向学生展示各种学艺的场景,创设一个美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处于一种愉快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对对称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感知在学艺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中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动手实践,在操作中感受除法计算的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中,学生通动手实践,进一步感受除法美在数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教学中还要倡导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促使他们不断深入的探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探究、操作、学习,除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水到渠成,而学生也形成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并在小组学习中培养了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的体现了美在数学中的体现。
第五篇: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内容。
【目标任务】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认识平均分。
2、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3、能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生活的乐趣。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有趣的宴会》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以后学习各种除法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好吗?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喜欢吃什么?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猜想小动物们会遇到什么数学难题?
2、熊猫分竹笋。
(1)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咱们来帮帮熊猫吧!
(2)如果用圆片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个圆片?(10个)得分成几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
(3)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4)生汇报(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你为什么把10个分成5个和5个一组?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5)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那到底什么是平均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像这样,把10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同桌之间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二、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1、如果把15个竹笋平均分给5只熊猫,也就是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再拿出棋子,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总结不同的分法,教师巡视)
2、你能把分的过程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展台展示自己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3个竹笋)电脑展示两种分法分的过程。
3、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3个竹笋,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地理由。教师给予正确地评价与指导。)
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1、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课件出示信息: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圆片分一分吧!(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2、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还是4个4个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教师边小结,课件展示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并圈一圈,让学生切身体会这种分法是平均分。
四、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课件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信息:“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个?”)
(学生思考,得到结论每只小兔分到6个。)
2、再出示“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个?”(每只小兔分到3个。)
再出示“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4只小兔。)
最后出示“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6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2只小兔。)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出示“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1个,可以分给几
只小兔?”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五、平均分巩固练习。(逐一出示课件)
1、判断是否平均分? 2、10个石榴,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 3、10个蛋糕,平均分5份,每份几个? 4、1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每份各几个? 5、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哪种分法正确?
六、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同位互相说说。)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那你能创造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吗?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