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性(同学)专题
论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对幼儿园性教育进行探索性研究,目的是希望当今幼儿园工作者对幼儿性教育引起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和少年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已被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同。旨在了解学龄前儿童性心理行为及性教育状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早期性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探讨当前幼儿性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并为制定幼儿性教育的实施方案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幼儿教师
幼儿园性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对性别教育的理解不全面、不科学,对性别教育内容了解不多;对男孩的教育比对女孩的传统,大多数教师不了解双性化教育.我国的中小学已经不同程度地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或组织相应的活动,人们已经从不同方面进行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情绪教育、个性教育、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教育、挫折教育、社会性教育、以及性教育。然而在这诸多方面的教育中,性教育的开展情况却并不令人满意,性教育至今处于令人尴尬的境地,这种处境,教育对象(学生)年龄越小情况越严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性教育至今没有形成有计划的教育体系,一直被小心翼翼的置于一个“阴暗”的不敢触及的角落里,在我们的教育中,成人有意无意的回避着“性教育”这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关于幼儿园进行性教育的必要性,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研究人员一致赞同从幼儿时期就开展性教育。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高伟德教授指出,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有两个重要阶段,2、3岁是一个重要时期,青春期是另一个关键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孙云晓认为,应在孩子还未进入青春期之前就进行性教育;中国的性教育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在小学二三年级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黄金时期,那时讲阴茎、阴道、子宫就象讲杯子一样,对他们来讲都是知识。北京市二中的韩虹老师(以“韩大夫信箱”而知名)也认为,性健康教育应在孩子还没有性发育之前就进行。美国性信息与教育委员会主席哈夫纳认为,对于孩子的性疑问,成人不能说假话,假若这些假话,即便是在不经意间暗示了孩子。对这些重要的事情,孩子还不到他们该知道的年龄,等到他们需要了解这些情况时。他们也许就不会再来问大人了,而那时的孩子则有可能道听途说了一些不健康的性故事。二 .幼儿园性问题的分析
1.性教育是什么,它应包括哪些内容。
所访的几位教师中,大家都认为这在幼儿园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是以前没有仔细考虑过的。但所有人都能够坦然讨论这一问题,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教师过去的观念中,性教育就是单纯以两性关系方面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因而觉得性教育与幼儿无关,也就与自己工作无关。但所有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都把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作为必要的教育内容。同时因为她们已经阅览过我们编制的性教育(家长)调查问卷,因此她们比较认同幼儿园进行性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形成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防止形成性抑制,正确回答幼儿提出的性疑问。
2.幼儿园是否有必要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适宜的时机是何时。关于这一问题,教师间的异议较大。虽然大家认同幼儿期的性教育同青春期和成人期的性教育内容有非常大的区别,但由于每个人的教育对象及实践经验的千差万别,不同的教师有其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大部分人认为性教育有必要在幼儿园开始进行,但不必讲太深太多,而且是当孩子有相关问题或行为表现时再去干涉,而较为正规的性教育在青春期之前进行即可。有2人认为幼儿园没有必要进行性教育,但原因各有不同。一种认为孩子(她所带过的孩子)在园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或问题自然就无必要,这是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另一种则是出于对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性犯罪的忧虑,认为现代社会的开放人们的思想包括性观念的开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青少年走上歧途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考虑到孩子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一旦给他们讲一些性知识,反而使他们有可能去尝试。基于这种担忧,这位教师对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最后一人对在幼儿园进行性教育是否有必要还考虑不清,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总之持三种不同态度的教师都有,如图所示:
表一:教师关于幼儿园进行性教育的态度。
3.教师对待家长不正确的家教行为的观念和态度。
教师们都知道,早在孩子三岁或更早一些,幼儿在家庭或周围环境中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父母的态度及亲子关系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识别期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不能恰当的打扮孩子,或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打扮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甚至将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在取名、购买玩具、对幼儿谈话、对其行为要求及玩游戏中不能以幼儿正常性别角色去强化,最终造成孩子性别角色识别障碍,成年后往往导致性变态。所有教师都特别反对家长的这种不正确的做法,发现以后会尽力劝说,帮助家长纠正错误观念与行为。
4.各种传媒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信息社会,孩子也置身其中。各种影视节目、广播、街头广告、书刊杂志、光盘等资源丰富,这在为成人和青少年提供必要的信息的同时,幼儿也不可避免的从中获取了大量的性知识信息。这种传媒的方式也是我国性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然而这些媒介对幼儿的深刻的影响的性质如何界定,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各种传媒的存在,必然也使幼儿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性知识和现象,这些知识和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也无需判断其正误。但由于媒体往往不加过滤地充斥着过多的色情内容,这才是最值得大家忧虑和反思的。有的教师还提到电视台应对少儿不宜的节目的播出时间加以有效控制,家长也应细心地避免让孩子接触那些不适合孩子的光盘或书籍。
三.教师对幼儿性问题的处理办法。
1.教师提高自身的性教育资源、能力、经验,需要有关专家提供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有效指导。
以往教师在对幼儿有意识或无意识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懂得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原则,但实践中她们对性教育应进行到何种程度却极感困惑。也就是说,当孩子提出性疑问时,教师不知该给孩子讲多少,讲到何种程度为止,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深入追问,教师更不知如何去把握。
如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对有些孩子说一句“妈妈生的。”或“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即可,但有的孩子则要追问:“那到底是怎么生出来的?”教师就不知如何回答了。因此就容易出现转移孩子注意力或阻止孩子再追问的做法。再如看到孩子性游戏或自慰行为时,教师自己也不知道何为最适宜的教育行为,于是出现要么顺其自然、视而不见,要么委婉的加以干涉(如“这样不卫生”或暗示孩子“老师可看着你呢!”
仅有一小部分教师(调查中仅一位教师)平时能够阅览健康、医学杂志,从中获取一些有关的教育信息,但大部分教师均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处理孩子的问题。
2.性教育中与家长经常沟通。
幼儿园教育家园共育至关重要,幼儿的性教育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在家园之间形成连续体。才能巩固幼儿园教育的效果,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但在调查中,除一位教师外其余教师都对家长工作感到棘手。
首先是性观念的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公开谈“性”有失大雅,因此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其次作为家长,总希望同时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容不得孩子出现问题尤其是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或者是羞于启齿,“家丑不可外扬”,或是根本没有注意到。总之大部分家长从来不与教师主动谈起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再次作为教师,既然揣测到家长的这种心理,她们就自然不敢开口,当然教师会出于自己的教育责任,委婉地向家长反映但是否有效却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如一位教师在园发现一个孩子午睡时有自慰行为,就对家长说:“请您回家观察观察孩子。”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有的家长会说:“请老师帮帮我们共同教育好孩子。”这样家园合作的效果自然就好。然而更多的家长没有反应,不了了之。其实这种态度也给教师造成暗示:教师太多事!因此教师只能尽到自己在园时的责任,家庭方面的工作只好放弃。而最终结果只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还有的家长工作特别忙,常请保姆接送孩子,这样也不利于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只有对教师在职前和在职的培训过程中,让教师意识到教育的必要性,树立性教育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掌握性教育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再加上教师在自身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升,这样教师的教育水平就不仅仅只停留在个人经验层次上,而是上升到丰富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层面了。
参考文献:
1.刑少颖.贾宏燕 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 2001(4)
2.杨育林.魏霞.闫静弋.张明 儿童青少年性意识发展与性别角色教育研究 [期刊论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5(8)5.刘晓静 关于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2001(18)
第二篇:论性教育的重要性
论性教育的重要性
各位家长朋友们:
请问,对于孩子们的性教育,你们是怎么进行的呢?是不是因为羞耻避而不谈,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了,可是,你们知道吗?有很多坏人,抓住了孩子们对性的无知,欺骗孩子们去满足他们的性需求,去诱奸懵懂无知的孩子……
曾经有一名16岁的小女孩被自己的老师诱奸了5年,这个女孩患上了抑郁症,自杀三次未果,在26岁那年,自杀身亡,留下了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这个女孩就是林奕含,她虽然从小就在父母的各种严厉教导中成长,却唯独遗漏了性教育知识的缺乏,这也是让林奕含在懵懂青春中遭受到老师陈国星性侵后的无力反驳。
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请阅读这一本名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书,这部作品是林奕含以自己年少时的惨痛经历,写成了一部小说。
林奕含当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才把这个经历以故事的形式去警醒世人。
她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
林奕含自杀身亡的悲剧,让我们的心情沉重,在了解了这件事的背后,我们知道发生在幼年时期的性侵事件让她一直活在童年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在惋惜和心痛的情绪中,我们希望这件事给我们父母一些启示,那就是我们都需要给孩子补上一堂性教育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生理知识,而是教会孩子对自己的尊重与爱。
第三篇:论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性教育
儿童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丑耻感,又不民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撞见爸妈“嘿咻”,一般的孩子会认为那是爸爸在欺负妈妈,于是直接表现出对爸爸的排斥感;而部分孩子目睹了父母房事后会很好奇,甚至形成疑问,甚至会伺机偷看。久而久之,从无意变成有意;稍年长一些的孩子,一有机会会加以模仿,在伙伴中玩起“性游戏”。若孩子再大一些,他们的想法就会更复杂,甚至难以接受这种“丑事”。如果疏导得不好,会造成孩子心态和行为上的扭曲,影响到他今后跟异性朋友交往的性心理,甚至会觉得性生活很不洁。儿童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
撞见爸妈“嘿咻”,一般的孩子会认为那是爸爸在欺负妈妈,于是直接表现出对爸爸的排斥感;而部分孩子目睹了父母房事后会很好奇,甚至形成疑问,甚至会伺机偷看。久而久之,从无意变成有意;稍年长一些的孩子,一有机会会加以模仿,在伙伴中玩起“性游戏”。若孩子再大一些,他们的想法就会更复杂,甚至难以接受这种“丑事”。如果疏导得不好,会造成孩子心态和行为上的扭曲,影响到他今后跟异性朋友交往的性心理,甚至会觉得性生活很不洁。儿童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
撞见爸妈“嘿咻”,一般的孩子会认为那是爸爸在欺负妈妈,于是直接表现出对爸爸的排斥感;而部分孩子目睹了父母房事后会很好奇,甚至形成疑问,甚至会伺机偷看。久而久之,从无意变成有意;稍年长一些的孩子,一有机会会加以模仿,在伙伴中玩起“性游戏”。若孩子再大一些,他们的想法就会更复杂,甚至难以接受这种“丑事”。如果疏导得不好,会造成孩子心态和行为上的扭曲,影响到他今后跟异性朋友交往的性心理,甚至会觉得性生活很不洁。儿童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
第四篇:论幼儿园一日常规重要性
论幼儿园一日常规重要性
摘 要:一日常规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园顺利开展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科学的常规,坚持一致性、一贯性和灵活性原则,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能力和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幼儿一日常规的重要性,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游戏活动 教学 一日常规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为五个内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前两者主要为日常作息行为习惯培养,中间的社会是群体活动,后者与幼儿园的特色有关。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有纪律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难免有些不适应,他们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为此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指得“规矩”、“方圆”就是指的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一个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生活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没有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散精力维持各个环节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反之,一个班级建立了细化、完善的常规,形成一个自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常规培养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幼儿园一日常规是幼儿成长、学习的基础前提。常规不仅是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
在当今幼教改革的思潮中,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尺码更为重要。当前,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又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幼儿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要让幼儿慢慢理解生活在集体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
一、分清阶段、把握重点
从大班一开学开始,我们在学期初就对大班幼儿一年中的常规培养做好定位,分成若干个阶段: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适应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二、内容分层、循序渐进
1.作为教师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级常规抓好,但是每班幼儿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要培养千万不可以“一刀切”,更不可急于求成,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应循序渐进。什么常规在什么时候教下去才适当,深入到什么程度才适宜,遇到问题,如何去调整,都应象会计做预算一样有一??统盘的考虑。下面我就以如何引导幼儿收拾玩具为例,来说说各班是如何开展的:
刚开始入园的幼儿不能很好的、自觉的爱护和收拾玩具,对丢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动的捡起来,经过本学期的努力我们班的幼儿已经对收玩具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习惯了。有时看到他们都会捡起、都会收拾好。也学会了给玩具分类,有放错的会及时放回原地放。这一点特别让我们感到欣慰。
2.通过相互观摩讨论,寻找成功教学策略。
(1)标志法:大班幼儿不认识阿拉伯数字,更不识汉字,记忆的持久性较差,就运用标志引导幼儿分类收拾,如放雪花片的框子外就贴上雪花片的标志,让幼儿通过标志了解相同的玩具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儿的分类意识;美工区就用画画等形象的图案,让幼儿了解什么材料应该放置哪个区角。
(2)游戏法: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送玩具回家家”的游戏,把班级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摆放。如:幼儿脱下的衣服叠好后放在玩具柜上,杯子放在杯架上,图书放在图书架上等,这样使幼儿对班上物品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养成了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改该送什么地方,还加深了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通过看不同的小动物标志,相同的动物回到同样的家,让幼儿了解到标志的起示作用,知道小动物有家,玩具也有家,相同的玩具也要住在一起,使幼儿能分类收拾玩具。
三、教师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1.教师在活动中要多注意一些细节部分,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提问的设计,不适宜太泛,思维空间不能太大,应多为选择性等较简单的问题,使幼儿稍一动脑就能回答的问题。
2.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管理生情并茂。如多用一些身体的语言如: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通过这些与孩子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有了感情的基础,这是建构良好常规的基本前提。
今天的孩子们从不愿上学到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有的从不会自己吃饭到一口一口地自己吃;从挑食到各种蔬菜都能吃一点;从穿衣穿鞋都不乐意动一下手到愿意慢慢学着自己穿;--------我们老师从心眼里高兴那。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们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让孩子健康活泼的成长使我们老师的心愿,在以后的保教工作中,我们会随时的关注孩子的一点一滴,让每个孩子都快乐的成长。有喜就有忧,班上还有个别的幼儿在遵守秩序等方面还不是很好,我们需要多想办法改变他。“为了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动力。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幼儿园作为集体教育机构,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它将对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五篇:论幼儿园游戏的重要性
论幼儿园游戏的重要性
在如今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现在父母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认字、数数、背唐诗,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将孩子送往少儿英语学习班去学英语!早期教育的确值得重视,但是,许多家长由于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尤为严重的是,这种方法让孩子很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家长只能做到“事倍功半”。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游戏是每个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尤其是在区域活动中的各种游戏,那就更能来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说起幼儿在游戏时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游戏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事实证明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同伴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同时在活动时,一些比较内向的、不太活泼的幼儿也会参加到活动里,并通过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如开朗、活泼、友善、爱心、同情心等,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幼儿的性格将逐渐活泼开朗起来。
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在21世纪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人才,但创造能力有时也会受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胆怯、倦怠、自卑、消极的性格、兴趣的狭隘等等都是妨碍创造力得以发展的许多因素,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个性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游戏对幼儿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游戏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快乐的融入游戏中,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自己去亲身体验和完成某些事情,他们在游戏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此外,游戏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影响更是巨大,表现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还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和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游戏还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游戏正是在幼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着培养。游戏也能使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相互表白,逐渐学会表达,丰富词汇,而游戏中的儿歌更是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幼儿唱着儿歌边动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选取与游戏有关的物品,由此,在儿童的经验中,这些物品得到巩固,也就为儿童的思维提供了材料和工具;游戏使儿童创设了很多不同的情景,在各种情景中会产生各类不同的问题,这为儿童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提高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智力游戏中进行比赛,提高了儿童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促使孩子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发展。开展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富有探究精神的人,往往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寻根问底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这是他们取得成就所需的精神之一,而游戏活动则有利于培养这种精神,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一部分,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游戏活动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热衷游戏使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练习语言表达、发展观察、记忆、注意、思考的能力,使学习潜能得以开发。“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
综上所述,游戏的独特特征对幼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并对幼儿创造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等各个方面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