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百度释义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准则,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体现的就是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若要想正常运转,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细心掌舵而且还要有一整套正规化、行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障。故此,制度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正因为它有坚实的基础,才有后期的层层楼阁和住户的安全保障。它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企业一般管理中,制度最大的作用是在于维持企业内部的秩序。制度本身是一种规范和约束,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力,那么企业内部则自乱,在现实生活中因员工违反工作制度而使企业产生损失甚至是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制度不仅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一个企业正规化、有序化的体现。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引入公司管理中说的就是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在我们的工作中无处不有。小到个人职责,大到公司规章,随处可见。特别是我们在工作中,如若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你的责任、权利就没有办法量化,就没有你价值的体现,同一件事,若不同的人去做,所做的过程和结果肯定有所不一。所以说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标准和规则,让所有的人围绕整一个标准去做,所做的过程和结果都达到预期。这就是管理制度的价值。
企业用正规化的制度进行管理,看似不讲情面,但对于维持整个团队的良性运转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求员工做到的管理者必须先做到,管理者按制度办事没有商量,下属自然对制度有敬畏之心,不敢轻易越轨。用制度管人,就要给制度以最大的权威性,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的约束可以让企业的每个调整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还能体现公平原则,让制度说话,管理者才能从常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重要的工作。这就是管理制度的目的。
规章制度可以使重复的流程简单化,节省企业大量的资源和成本,正规化制度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良性运转的最有效工具,因此一个企业必须要有一套个性正规化的制度才能做到制度管人,有理可依。这就是管理制度的效果。
正因为制度在企业管理中价值、目的、效果的体现,才能规范员工的纪律,解放经营者,表达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意志,从而实现企业的正规化运行。
第二篇: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们认为: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制度的重要性
邓小平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企业制度是维系一个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各种社会行为的总和,各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立法”,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权利的重要方式,在法律的大框架内,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种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规章,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提高组织协调姓,提升管理有效性。
企业制度是死板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时候权力的确可以压倒很多事情,还能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下属的喝彩,称之为有魄力,是干大事。殊不知,丢开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而三拳两脚地去治理一个公司,这恰恰是有“魄力”的,但也绝不是一个谋求长期发展的企业应有的行为。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所谓的“情面”来谋求解决。同一件事情,有些人有“面子”,而有些人没“面子”,处理起来就不太一样,置制度如无物,这样子不但会使一些不正之风的滋生,同时也会给更多的员工带来伤害。
曾经看过一句话,所谓的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的行,理顺别人的心。企业的管理者若能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规范,坚持捍卫企业的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同时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不使制度过于教条,也不使制度过于严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归属感,那企业的成功也就在理所当然了。
根据根系原理,一棵树的枝叶出现各种毛病甚至死亡,缘由便在于根系不够茁壮。根系是深深地埋在土地里的,远不如枝叶来得引人注目,很难被关注到,通常,枝叶有问题,人们就会去治疗枝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在一个企业而言,制度便是根系,企业的表象便是枝叶,表象很容易被发觉,也容易治理,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一个企业的制度能够真正地扎根在日常的管理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摆设,才能获得期望中的结果
规范化和制度由来--从人治和法治,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九大瓶颈:人才瓶颈/盲目扩张/浮躁冒进/做作造势/人治文化/管理混乱//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得意忘形
·科学管理阶段的特征:运作职能规范/岗位职责明确//行为准则具体/运作程序标准/信息传递程序/资源利用科学
什么是规范化管理?--“金九化”,“银七条”,“铜五项”
·“金九化”:决策程序化/控制过程化/目标计划化/组织系统化/措施具体化/工作流程化/考核定量化/评估定时化/信息反馈及时化
·“银七条”:战略规划/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人才调配
·“铜五项”:组织目标/组织执行/组织控制/组织考核/组织奖惩
为何要规范化管理?--经营的好让企业赚到钱,管理的好让企业更健康
·规范化管理八导向
·目标导向:目标决定成功
·市场导向:更多地强调服务
·人性化:做一个“傻气”的管理者
·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能量化、能测评的才是能管理的 ·细节导向:只有细节不能模仿
·沟通导向: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宝洁/迪斯尼/招商银行/宜家
制度的策划和设计--是全面健全?还是精简准确?
·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周密细致规划/建立完善培训/制度重在执行/不断改进提升
·制度不是裁判员和运动员
·两个案例:万科和远大
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执行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比执行更为重要的是什么?
·什么是制度的执行?
·为什么制度不能发挥作用?制度不合理或无制度/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执行力的三大精髓: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
·人员为什么缺乏执行力?不坚持到底/无细节观念...制度的检查和考评--不检查=不重视,考评=找凶手?员工出了错,应该惩罚谁?
·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必须表格化,表格必须数据化,数据体现落实处
·业绩辅导和帮助:业绩辅导中的沟通是提升执行的关键
·制度的考核和评价:员工自我评价/上级的评价全面公正/工作目标评定与人事管理结合/及时反馈信息
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制度建设能够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吗?制度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制度建设的不足
·从科学管理走向现代管理(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塑造
小议企业制度建设
当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留下一笔遗产——250本书,学校将它们一直珍藏在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恰巧将其中一本《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到馆外阅读,而幸免于难。第二天,他得知火灾的消息,意识到自己这本书已是那250本珍品中唯一存世的孤本。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找到校长,把书还给学校。校长收下书感谢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理由是他违反了校规。有人提出异议,毕竟是他使哈佛留下了“这唯一的遗产”。校长则不这么认为:他感谢那个学生,是因为他诚实;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完全有效。法理第一,坚持制度化管理,这便是哈佛大学的行事态度。哈佛的成功源自其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同样对于一个企业也一样,如果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那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然而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重则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协调发展。
三、企业领导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出台的及时性、可操作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规模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再依赖企业领导的个人魅力,而只有靠制度去规范和约束。
四、企业培训、导向力度不够。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
为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企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制度是决定企业活动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制度,企业是一定要失败。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非常投入地去建立制度体系,非常忘我地去维护这种体系。
从家族式的小企业到建立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制度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寻求扩张的民营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时必须下决心去维护自己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的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企业的各个层面的权责关系:企业的经营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如果职责不清或者经常出现越位,不仅权力难以制衡,更可怕的是会让员工觉得无所适从,以至相互推委责任,使得他们的责任感荡然无存,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混乱之中。
第二、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有一个由初始状态到中间状态,再到理想状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制度的建设要在诊断自己企业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来制度化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梳理企业的过程,更重要的,它还是管理者了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对制度的依赖程度,以及员工心理承受力和对制度认可程度的过程。第三、管理者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必须取得决策层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在制度的建设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与决策层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决策层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导向,对制度的最终成功实施十分重要。
第四、企业制度建设必须围绕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来进行。企业的发展要建立相应的中、长期目标,他为企业的管理干部和员工指明了今后企业前进的方向。而企业制度的建设是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因此,企业的制度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的发展目标。脱离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度建设将是一纸空文,制度也就形同虚设。民营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制度建设是关键。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然而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重则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协调发展。
三、企业领导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出台的及时性、可操作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规模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再依赖企业领导的个人魅力,而只有靠制度去规范和约束。
四、企业培训、导向力度不够。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为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企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形成周全缜密的制度体系 1.清理修改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以往建立的各种制度进行认真的清理,对那些已经过时,不起作用的制度要予以废除;对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的制度要重新整合;对“真空”、新兴领域要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填补制度建设的空白。其次是要将有缺陷、有漏洞的制度修改完善。三是要将这些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同时要做好执行制度的宣传、准备工作,使全体员工知晓制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促使员工在工作中能严格按制度执行。2.明晰业务流程,提炼核心内容
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制定严谨的制度执行措施,使原则性的制度措施、原则性的要求、抽象的条文更加明确具体,以便有效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同时,在庞大的业务工作网络中,提炼出几个核心内容,明晰每一个业务流程,如营销系列、物流系列、专卖系列、管理系列等,再根据这些核心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用流程来推动制度执行者的工作,让制度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部门而言,谁是主导部门,谁是参与部门,谁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具有什么权限,这些内容都必须在描述关键业务流程时体现出来,这等于给执行者的各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职责和职能进行定位。定位明确,执行者和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业务流程才能顺畅运行。3.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
首先要为每一个岗位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一岗位的岗位名称、任职条件、工作项目、工作依据、工作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责任、责任追究等内容,将每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并尽可能做到量化。其次是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工作,必须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内涵,明确各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以确保环环相扣,使之形成一整套监督措施和管理办法,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同时,还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达到制度的创新。
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塑造
仅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实现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即对管理者的角色要重新定位。从以前纯粹的管理监督、宏观指导等角色,向信息沟通(包括对上级和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协调,引导内部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角色的转换。其核心就是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把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转化为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自律、自主、自觉的行动。这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措施。
首先,增强员工忠诚度。一是管理者对员工要诚实守信。履行对员工的每一个承诺,不能对员工开空头支票。二是要关心员工,爱惜员工。通过对员工的关怀,让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三要开展典范教育,培养员工奉献精神。树立一些典型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奉献者有回报,以此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四是培养员工“坚决服从”的意识。坚决服从不是被动的、抵制的服从,而是主动的,善意的服从。公司应多途径、多方式灌输“服从”思想,允许员工提出修改制度的建议,但制度一旦确定并开始实施,就应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企业内任何人违反制度都严格按制度执行,决不搞下不为例,以此来增强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团队精神建设。引导员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统一的目标来凝聚人心,将每个员工的目标统一到行业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从而形成目标合力。同时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合理的奖惩制度。强调工作中的“三办事”原则,即: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打破已制订的制度和程序,更不要违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管理。这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方向,各司其职,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增进团结。对于优秀的团体则要给予崇高的荣誉和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破坏团结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加强教育,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育他们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并给员工算一算不团结会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总之,烟草行业的管理者,要努力营造制度执行力的有效氛围,形成具有有效制度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三、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即使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没有完善的制度执行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制度的执行力仍然难以到位。1.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
监督检查是保障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即经理是全局(公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对省局(公司)负责;各县(市)局(营销部)、市局(公司)各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本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对分管局领导和局长(经理)负责;副职对正职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局(公司)各部门子系统对全局(公司)总系统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其责,各负好其责,层层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执行监督到位。2.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
要制定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流程和办法,并将其加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和其一并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要加强考核的经常性,做到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为了加强平时考核,市局(公司)在制定绩效考核各类表格中一定要含有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内容,交各科(室)对照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一项项考核。考核的程序按自上而下方式进行,即上级考核下级,一级考核一级,考核结果要作为员工绩效奖金发放和员工职级档次升降的主要依据。通过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考核结果的运用,让执行制度不力的人暴露出来并得到相应的处理,让坚决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肯定、奖励和重用。3.建立制度执行的追究机制
建立制度执行的追究机制,就必须严格责任追究,对制度执行不力者必须处罚,坚决遏止失责不究,违责不罚,“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方面抓落实:
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追究导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进行责任倒查,出了问题要按责任层级从局领导到各科(室)负责人到一般员工层层追究,坚决按制度进行处理,轻则轻罚,重则重罚,不搞下不为例,不搞迁就,形成出了问题必须有人“买单”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是严格遵守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闭环效应。要建立一个以局领导和纪检监察、人事、法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责任追究的实施工作,追究的对象为:本单位制度执行不力的员工。追究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处罚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追究方法是:针对执行制度中执行不力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区分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分别采取训诫或者书面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处分等方式予以追究,确保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
三是严格运用责任追究成果,将责任追究与干部运用、员工考核相结合。对受到过错责任追究的人员,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对不尽职责、碌碌无为,执行制度不力,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依照相关规定离岗培训或采取组织措施,应调整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岗位,应降级降档的坚决予以降级降档。
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好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搞好内部监督、制度执行力的考核,同时将事后责任追究、奖惩实施到位,才能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制度执行力
步骤步骤一、制定战略规划---解决企业发展方向迷茫,向心力不足问题
步骤
二、设计组织结构---解决岗位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
步骤
三、编制岗位说明---解决职责不明,考核无据的问题
步骤
四、梳理管理流程---解决部门各自为政,不相配合的问题
步骤
五、制定目标体系---解决效率不高,工作被动的问题
步骤
六、考核员工绩效---解决工作无结果,分配不公平问题
步骤
七、设计薪酬激励---解决工资大锅饭,工作不积极问题
步骤
八、建设文化制度---解决企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问题
步骤
九、打造人才梯队---解决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
步骤
十、管控措施到位---解决执行不力,推委扯皮的问题 关键
沟通沟通是前提。
这里有一个很俗的概念,既SMART原则。所谓SMART原则,即是: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协调协调是手段。
协调内部资源。好的执行往往需要一个公司至少百分之八十的资源投入;而那些执行效率不高的公司资源投入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中间的百分之六十就是差距。这些不仅仅只是在书面上显示的。一块石头在平地上只是一个死物,而从悬崖上掉下时,可以爆发强大的能力。这就是集势,把资源协调调动在战略上,从上到下一个方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馈反馈是保障。
执行的好坏要经过反馈来得知。市场被动反馈或者市场主动调研。而反馈得来的效用可以用具体而细致的数据来展示。同时我们又从数据形成的曲线中了解产品销售走势或者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以趋利避害。责任责任是关键。
企业的战略应该通过绩效考核来实现。而不仅仅只是从单纯的道德上来约束。从客观上形成一种阳光下进行的奖惩制度,才能不会使执行作无用功。HR中目标协议书利用KPI关键绩效指标来管理执行力。该协议书以法律依据明白当事人责任。从主要业绩,行为态度,能力等主客观方面来评价个体执行能力。
具体奖惩措施:奖金,工资调整,轮岗,评选优秀,储备人才培养等,同时实行一定比率淘汰制。用大棒加胡萝卜来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来更好的管理执行力。
决心决心是基石。
狐疑犹豫,终必有悔,顾小忘大,后必有害!专注,坚持这种人生信条同样也适用于管理执行这个方面。
成功就象一扇门,如果战略这把合适钥匙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现在需要的只是我们把钥匙插进去并朝正确的方向旋转把门打开。
建设企业执行能力的构建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领导力。在这其中,组织管理机制是基础,人力资源是提升,领导力是升华,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特征予以优化完善。
如果我们将组织活动与一场演出相比拟,那么“组织管理机制”就好比是所搭建的“演出舞台”,是一场演出能否成功、精彩的基本保障。这里的组织管理机制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的基本管理架构出发来思考的,具体包括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及制度等组织管理中比较硬性的方面,姑且称之为“硬制度”。这些基本的制度架构决定一个企业对内外部“冲击”的反应方式及速度,决定了企业在执行上面所要遵循的基本模式。任何在组织管理环节上的不宜之处,都可能导致企业在执行力上的阻滞,降低企业的运作效率。
在构建了完美的“演出舞台”后,接下来就要看演员的表现了。说到底,再好、再完善的舞台必须有一流的演员才能真正有精彩的演出。而企业员工在组织中正是扮演着演员的角色。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这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的基本共识,而要想让各个员工能积极努力的完成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在“选”、“育”、“用”、“留”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有合理的安排。
好的舞台、配上一流的演员,如果再有管理者的有效组织与领导,必能奏响华丽乐章。企业各个层级管理者卓越的领导艺术和技能,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在执行任务时的方向感和效率,将企业的执行能力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起到穿针引线、锦上添花的作用。
故此,我们认为企业执行力必然是构建在三个层次上,但必须遵循一定的次序,即“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领导力”,而不能出现倒置。比如:再高明的领导艺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具体落实、执行,将无法持续的达成企业预定目标;同样,再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支持体系,结果也只能是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组织合力,大大降低企业的战斗力。企业必须扎扎实实的在各个层面上下足功夫,才能确保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
规范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结果提前,自我退后,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决心第一,成败第二 ,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招聘与任用环节
部门岗位有了确切的目标和明确的职能分工后,下一步就看员工执行的能力了,就需要对员工的相关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上,也就是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招聘时把好关,招聘环节主要是看应聘者是否达到企业岗位所需任职要求:基本工作能力、所需知识经验与技能、可培养潜力,还有其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如何?如果员工对企业发展漠不关心、内心处处与企业向背离、没有责任感和进取心,没有做好工作的愿望和动力,即使他的学历再高、经验再丰富,那么他是也不会在企业里具有较好的执行力的。这一点是目前中小型企业忽视或难以做到的。而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员调配,同样应该通过一套工具特别以往的工作表现及其绩效情况进行职业能力素质的评估并合理配置,做到人岗相配。明确的流程和全面规范的制度
岗位人员了解自己的职责后,还应该对怎样履行其职责的流程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得执行正确、及时、有效,从而避免少走弯路,提高执行的效率。另外,对于执行的流程和结果还要有制度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执行效果较好的予以正激励,执行效果没有达到要求的执行行为,应当予以负激励。绩效管理环节
提高企业执行力,绩效管理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对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检验,它对于正确地执行、提高执行效率起到直接促进作用。绩效管理过程包括共同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辅导与沟通、绩效评价、绩效反馈与改进四个环节。然而我们平时执行较多的只是绩效评价环节而忽视了其他三个环节,应用上也仅仅是用于对员工的奖惩。这样对于提高执行力、提高绩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上级领导的沟通与辅导以及绩效反馈中给员工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对于员工认识目标、改正错误、提高执行能力最终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激励环节
要保证员工按照企业的要求工作,提高执行力,激励环节必不可少,特别是及时的正激励和必要的负激励。要根据执行的表现给与不同的激励,这样有利于树立和强化正确行为的导向,矫正错误行为。正激励包含了:薪酬奖金、旅游休假等各种奖励,还包括榜样激励、感情激励、表扬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晋升激励等各种非经济的方式。但是很多企业中却懒得使用各种非经济激励手段,而是惩罚、罚款成分较多,奖励与各种正激励的成分较少。培训环节
大家已经认识到提高执行能力,培训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可以是与执行有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是技能的传授、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是执行理念的宣传与固化。通过培训,宣传鼓励积极执行的行为,反对消极执行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得强执行力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企业来说,易于推行的是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执行观念的推广,而真正执行技能的培训是通过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不断反复强化与训练来施行的,它的培训依据是对日常绩效表现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提升执行技能培训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结果也是不易被明确的和明显衡量的。文化塑造
领导要推行建设并带头塑造强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使得强执行力深入人心,并演变为日常的行为习惯。这样,强执行行为会成为员工习惯性行为,而对于较弱执行力行为则以另类视之。值得一提的是领导要成为具有强执行力的典范,否则,一旦领导破坏了这种文化与习惯,前面所说的都会功亏一篑的。比如,在企业里的上班迟到、中午饮酒、工作场合禁烟等等,充分说明了这种示范的作用。病因一,推过揽功 不负责任 二,选人无方 用人不当 三,只重制度 忽视文化
四,管理不当 领导不足 五,目标不清 计划不明 六,标准缺失 考核无据
七,只重指令 不懂沟通 八,事必躬亲 不会授权 九,流程不畅 衔接不良
十,管控不力 奖罚不当 培养
打造执行力文化抑或是执行建设与提升,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健全并完善组织架构,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其次,规范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再次,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最后,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头不折不扣的强化执行。
执行力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组织欲提升企业执行力必须要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建设,因为执行力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误区
(一)执行系统的五大误区
1.核心重点误区:“这次会议的重点决策共15条,核心点10个”,一些主管或经理常说与之类似的话,其实,只要听到重点有8条以上就表示什么重点也没有,重点怎么可能有这么一大堆?重点常常是急需解决的两三个核心问题。如果把假重点和真重点都混在一起,下面的人无法合理地配置时间和精力,无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核心问题,这必然会挫伤企业执行力。
2.机会主义经营思维的误区。企业做大之后,便面临着两种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一般而言,合理的多元化对品牌扩张和业务扩张确实有利,并能降低风险,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经营的机会主义思维,使得经营战略、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朝令夕改,令员工无所适从,最后真有好的战略或制度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3.细节误区:差距从细节开始,1%的细节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可以假设,一个餐厅什么都好,但端菜小姐的手却很油很脏,那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结果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细节将导致前面所有的执行效益为零。
5.激励机制误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考核A,奖励B.即对A进行严格考核,但把奖励给了实际没被真正考核到的B,这就是没能区别投机取巧的人所导致的。通常投机取巧的人善于做表面工作,而踏实做事的人反而不擅长这些,结果一考核,踏实的人反而不合格,而投机取巧的人却合格了,奖励就这样被窃取。二是只奖励成功者,不奖励失败者。这样的激励机制将会导致“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精神和思想”,对企业文化是一种挫伤,容易让成功者骄傲,而让失败者更加气馁。
(二)执行者的五大误区
心态误区:主要有四种:
自以为是。总是认为上面的决策是不合理的,在执行过程中喜欢按自己的意思去改动,结果一级一级的改动下去最后导致了执行的完全失真。
爱找借口和推卸责任。出了问题就怪下属、怪环境、怪条件差,动不动就是“都是某某的错”、“客源不足,竞争对手又太猛了”这些辩解的话。
观念的误区:在同事面前就说上司或其他同事的坏话,在外面就说公司的坏话,无视公司形象。见同事的奖金比自己高就眼红,就攻击别人,从不检讨一下自己。自命清高。以为自己是个主管或经理就了不起了,在下属面前摆架子。这些心态误区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被下属或同事模仿,激化内部矛盾,极大地削弱执行效率。
能力误区:执行者能力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求上进,这些人非但不能成为企业进步的动力,反而是执行的阻力,因为他不能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安于现状,反对变革。
2.能力错位,有些执行者智商高,精力充沛,但却把能力用在打牌打麻将、喝酒或搞人际关系上了,不但无用反而还会起负面作用。
3.纵容“能力不够的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不想得罪人,充当老好人;另外就是怕手下的人能力过强,超越自己,所以就启用能力只有自己80%的人。如此以来,执行力无疑就大打折扣了。
授权误区:很多执行者热衷于把权力紧抓在手中,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结果下面的人没事干,而他却累得要死,且执行效率还不高。不要认为整天瞎忙就是敬业,其实这是在阻碍效率的提升。意义
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在管理领域,“执行”对应的英文是 “execute”,其意义主要有两种,其一是:“to do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carefully planned(using knowledge as distinguished from merely possessing it)”;其二是:“to complete a difficult action or movement,especially one requiring skills”。前者与“规划”相对应,指的是对规划的实施,其前提是已经有了规划;后者指的是完成某种困难的事情或变革,它不以已有的规划为前提。学术界和实业界对“执行”的理解基本上也是如此,其差异在于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
执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的角色不仅仅是制定策略和下达命令,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执行力。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管理者很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管理者如何培养部属的执行力,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升的关键。如果员工每天能多花十分钟替企业想想如何改善工作流程,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管理者的策略自然能够彻底地执行。
第三篇: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杨锡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们认为: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第四篇: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
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们认为:
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第五篇:论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
《论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
姓名
学号
专业
论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越来越显示出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与产品服务的竞争,企业管理者只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 ;人才竞争 ;产品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已被许多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们所熟知。什么是企业文化,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需要每一个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去认真研究和领悟的。不少企业家和企业的研究者针对企业文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是决定着一个企业兴衰的关建性因素”;“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成为市场的竞胜者”等等。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都在说明着同样一个道理,也就是只要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只要想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有人这样解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培养的共同规范、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心理激发力、精神感召力和能量诱致力,并弥漫于企业文化群之间,犹如一道无形的力量,把每个个体的力量整合起来,维系、主导并昭示着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斗。只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强者和最终的竞胜者。今天,仍有一些企业管理者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忽略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做企业就是赚钱,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企业资本的多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进行资本积累。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维持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鼓励员工为企业工作,只要依靠经济手段就可以了,什么理想、追求都是务虚,没有什么用处,还幼稚地认为,现在下岗人员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成群,自己可随心所欲地选择
职员、聘用职员。结果使企业做了许多年,而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给人的感觉只有经济利益。员工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钱多多干,钱少少干,企业的兴衰是企业老板自身的事情,和员工没有多大的关系。这种现象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应该看到,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这个企业是否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单纯地看企业资本的多少。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其资本才可能不断增加,而且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本,否则,再多的资本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为它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一个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求企业的主要操作者通过不断的学习,积极地注意吸纳其它企业的先进思想,结合企业的实际和自己的员工共同建立的一种文化。应该清楚地看到,任何企业都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社会的,既然社会选择了我们来成为它的操作者,我们就应该教育员工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每一项工作做好。国内外不少成功的企 业操作者,都直接提出了要做好企业,首先要先学会做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并不是企业成功后在粉饰自己,而是指示了做好企业的一个真谛,我们说这就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
公司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提出“堂堂正正为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口号,而是把它切切实实地融入了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公司的一切活动都以此为原则。经常教育公司的员工要认识到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公司是应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从其所有制形式上看,属于私营股份制企业,企业的所有权目前仍集中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而今天公司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股东们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使公司迅速健康的成长,就要放弃狭隘的私有观点,积极鼓励公司的有志之士,通过自己努力创造和合理的分配,而逐步拥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样,公司就可能迅速的扩大,而其每个成员,就可能获取愈来愈多的利益。积极鼓励每个公司里的人,在公司的共同事业中,去积极地“经营人生、远离贫穷、创造辉煌、分享成功”。要求每个公司的人,不仅要得到所创价值应得的合理分配,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对企业应有的责任,共同创造和发展公司的事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今天,企业要以人为本,可能已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所认同的道理。但是能否更深刻地意识到,今后企业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差距;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是决定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这同样是需要每个企业管理者认真思索的问题。深刻地领悟到,企业是否拥有好地招人、育人和用人的机制,是公司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能否竞胜的主要因素。企业要以人为本,但是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也就是如何使企业拥有优秀的人才呢?企业的人才来源有不少途径和方法,但单单能招来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关健是企业自身还要建立一套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的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人才来源
问题,特别是企业自身要有一套人才的培养机制。有人这样说,一个企业应是一所学校、一支军队和一个家庭,这种比喻确实有其道理,他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这一点恐怕是部分企业管理者不愿认同的,因有些人认为,企业自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效率太低,这些人更喜欢拿来主义,他们认为企业自身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代价太大,吃掉了企业利润,应该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到社会上招收什么人才。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有点目光短浅、狭隘。特别对中小型企业,在其自身没有成熟的管理和用人机制时,一味的希望企业所需人才都从社会上招聘,甚至采用挖其它企业墙脚的做法,这样做只会给企业带来更大风险。特别对部分企业,因其某一方面工作不畅时,总在希望能从社会上招收人才来解决问题,甚至认为人才只要花高薪就能聘来,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这应该说是一个误区。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优秀的人才?一个企业的优秀人才,应该是深知企业的文化,在思想上能有机地溶入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具备能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前者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不否认人才是能从社会上直接高薪招收来,但其思想要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则不是单靠金钱就能办到的,甚至有些人才是无法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而这种不相融合的现象往往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另外,还应该看到,许多企业管理者不去研究如何建立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是一味希望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人才,这种企业不需培养就能解 决难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有满意结果的。因此,一个企业要想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自身就必须拥有人才的招收、培养机制。在我国,不少企业做了许多年,其客户甚至连其商标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企业甚至对其产品的商标名称从未做过任何宣传,这实在令人遗憾。仔细分析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不少私营企业都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的,由于我国当时因产品的缺乏而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使得只要胆子大,稍微看准项目,生产什么都不存在市场销路难的问题,根本无需考虑什么品牌效应。而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卖方市场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致使许多企业都感觉竞争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小,而且销路不畅,大家都十分怀念80年代的美好时光,但可以说那是一去不复返的往事。大家都认为企业难做,而事实如何呢?我们今天的市场上各行各业的品牌产品凤毛麟角,大都处于价格竞争的原始竞争阶段,所以今天的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商机,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谁重视企业品牌的创立,谁重视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操作,谁就能抓住中国市场经济的又一次大的机遇,把企业做好。
WTO,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和国外同行业产生更多的竞争。不少人都在担心,入世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着的困难。我们承认,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相比,在硬件上确实有差距,但我们应看到这种差距是次要的,真正关健的差距是在于软件上,这一差距在产品质
量上体现的就是服务和企业文化。我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的竞争很快就会被逼升级,真正进入服务和企业文化方面的竞争。
产品质量的另外一大组成部分就是服务。我们说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在品质上让所有的消费都满意的产品,所以,只有通过真诚的服务,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公司的经营中,提出表面上生产的是有形的改良产品,而实际上生产的应是无形的“放心”产品,公司拥有和追求的不仅仅是企业资本数字的积累,也是“放心”,为客户提供的也不是单纯的产品,提供的也应是“放心”。生产“放心”,拥有“放心”,提供“放心”,这才是企业经营的真正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优质的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为客户提供完整服务的体系。遗憾的是,不少人在遇到客户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不满意时,往往都选择首先会去考虑企业的自身利益,而放弃对客户的服务的做法,甚至背弃企业对客户的承诺。有时还幼稚地认为,中国人那么多,坑骗几个无所谓,殊不知这是在为企业自掘坟墓。事实上,当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意时,表面上看需要花费人力,投入财力,去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会损失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实际上,这正是向消费者展示企业文化的难得时机。通过服务,让消费者满意,不仅能更好的宣传企业文化,而且企业会获取远远大于投入的利益。公司的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及时高效的做好服务,尽力争取让每一个客户都满意放心,做好了,就能发展壮大,做不好服务,最终结局是倒闭。今后市场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可以说,这也是公司自身所无法选择的。
结语
国内外大量的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企业内部成员的精神信仰起着良好的凝聚作用,而且它还间接影响着企业外部营销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和发展业绩。
可以说,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信仰的企业文化,它不但可以借助道德伦理、集体舆论、观念心理的力量,在企业成就斐然时帮其扶摇直上,而且能够在 企业陷入危机,面临困境时,以图东山再起。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一个没有道德信任感的民族,一个没有坚忍不拔意志的民族,就是一个等待灭亡的民族。套用到企业上就是: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企业,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等待灭亡的企业。所以中国广大企业管理者都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开创一种独特的、强大的企业文化,并以此带领企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现代企业文化概论》奚从清、谢健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 《企业文化建设》王吉鹏著.中国发展出版社.[3] 《企业文化大视野》王成荣著.人民出版社.[4] 《现代企业文化》陈婷楠著.企业管理出版社.[5] 《企业战略管理》蔡树堂博士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6] 《企业文化实务》申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7] 《文化之照----寻找企业灵魂》王正元著.南开大学出版社.[8] 《Z理论》[美]威廉·大内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