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
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
陆卫理1, 焦惠园2 摘要: 流传千年的包公形象,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它不是历史人物的再现, 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公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升华成超越时光的一种理性精神。
自宋代以来,包拯的生平事迹一直为广大人民所传诵有关他的戏剧在舞台上长演不衰。尤其是文学艺术中所描述的清官包公,中国, 甚至是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都对其有着极深的印象。包公的知名度,特别是他在民间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物之中是少有比肩的。我们研究宋代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包拯的生平与思想, 以及经过塑造、升华后的包公形象,探讨包公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炎黄文化, 包容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包拯作为一个清官的典型人物, 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品德,又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包拯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包拯生平与思想包拯字希仁, 北宋庐州合肥人, 生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 卒于仁宗嘉 七年(1062 年), 终年 64岁, 谥号 孝肃。包拯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年轻时在合肥城南一个叫香花墩 的地方读书, 约 29 岁考中进士, 登上仕途。!仁宗实录∀包拯附传#记载他: 天圣五年(1027 年)进士及第, 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 父母春秋高, 辞不赴, 得监和州税。和与庐虽邻郡,而其亲不欲去乡里, 遂解官归养。后数年, 亲继亡,墓下终丧,犹不思去, 里人数劝勉之,出知扬州天长县。包拯以亲老待养, 十年亡宦 , 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 他孝名闻天下。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 由进士起家, 累官至枢密副使,实际出仕 26 年, 其政治活动全在仁宗时期。他大致做过五类有实职的官: 地方守臣和京师官、御史和谏官、三司官(包括在度支、户部任上)、监司官(转运使之类)和军政官(枢密副使)。包拯去世时的全部官衔,!孝肃包公墓志铭#载为: 宋故枢密副使(差遣)、朝散大夫(散官)、给事中(宦)、上轻车都尉(勋)、东海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八百户(食邑)、食实封四百户(食实封)、赐紫金鱼袋(赐)、赠礼部尚书(赠官)。由此可知, 包拯从任县官起家, 最终当到执政∃∃∃枢密副使,是主管全国军政的副长官。由于仁宗的开明和赏识, 应该说包拯官运亨通, 仕途顺利。但他没有任过宰相, 枢密副使虽是于宰相,宰执 之一,但地位远低
任相 仅是小说家言而已。他任知开封府,仅一年半时间,也并非小说、戏剧所言的长期任开封府尹。包拯在 26 年的仕宦生涯中,做过地方长官, 当过中央的监察官员、财政官员,又在中央协助掌管全国军政,其中以在地方任长官时间最长, 约有 13年之久, 占其仕宦生涯的一半时间。
据史书记载, 他的主要事迹有:在地方长官任上, 以知开封府的一年半最为有名。!宋史#列传只载两事:一是诉讼造庭, 即整顿吏治, 直接接见诉者;二是拆毁园林,即不畏权势, 拆毁妨碍惠民河通道的权势人家的建筑。吴奎的!孝肃包公墓志铭#, 还记载了包拯在开封府的两件事, 都是处理债务纠纷的, 其智破
匿金 案表现了包公断案的能力。虽然, 见于史籍的包拯在开封府的事迹,只有上述四件,但反映了包拯为民做主, 不畏权贵, 断事明敏的鲜明特点。而包拯在开封时的声誉, 则远超上述四事反映的情况。!宋史#列传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 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在其他地方官任上, 主要有初次仕宦的知天长县期间,有显示办案能力的 割牛舌 案。在第一个知州∃ ∃ ∃ 知端州任上, 最有名的一 不持一砚归。端砚 是当地名贵的土特产, 文房四宝件事, 是包拯之一, 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以前有人往往借进贡名义, 多征数十倍, 以送权贵人。而包拯使工匠按进贡定额数制作, 不多做一个。他任满时,不持一砚归。廉洁作风,千古流传。包拯到端州还教民众开凿水井, 解决饮水问题。同时辟菊圃, 建米仓、嵩台驿、星岩书院及清心堂、枕书堂等, 造福端州。
包拯去世后, 神宗年间,端州即建起包公祠,春秋时祭之 直到如今。在任台谏官期间,包拯多次上疏言事, 提出当时应奉行的政策;还大胆地为新政时遭贬的官员鸣不平,请求甄别录用;他更在奏议中弹劾权幸大臣, 如宋庠、王逵、郭承佑、张尧佐等人,他们或为宰相, 或为转运使,或为皇亲国戚, 包拯均不畏其权势,反复上疏, 凛凛正气,溢于纸表。特别是对当时得宠的皇贵妃叔父张尧佐独揽大权, 身兼四个官职一事, 包拯三次上奏反对。甚至在朝中争议,言词激烈,沫飞仁宗脸上,遂使仁宗免了张尧佐两个官职, 并规定今后凡后妃家庭成员不得任国家军政要职,杜绝外戚窃权的通道。三司是当时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孝肃包公墓志铭#记载,包拯在权三司使后,凡横敛无名之人, 多所蠲除。他特置场和市,以商场交易来满足官府所需, 免除向地方摊派,民得免其扰。包拯对拖欠官府钱币的官员, 都宽释之, 不再拘捕其本人或其妻,与之期以输,率如期至。包拯曾先后任三路转运使, 负责从地方向中央运送财赋,兼管地方财政, 有监察之责,更是边防大员。他为巩固边防,提出了应重视将帅, 充实军粮等四条好的对策。还力主范祥所建通商法 , 为宋廷所采纳, 解决了陕西盐运的大问题。[ 2] 嘉 六年四月,包拯任枢密副使, 掌管国家军政。他依然强志尽瘁, 夙夜匪懈 地工作。翌年五月,年已 64 岁的包拯,正处理政务, 突得重病,十几天后便去世了。包拯在仁宗朝从政 20 多年, 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及军政诸方面工作。他没有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样提出宏大而系统的改革理论和方案,但他所到之处, 注重实际,尽力兴利除弊。他对具体问题的处置体现了改革和实干的精神。他在政治中反对因循姑息, 主张澄清吏治, 选任贤才,裁抑特权。在经济上反对重率暴征,主张薄赋敛, 宽力役,救荒馑。在军事上反对松弛武备,主张精选帅臣, 训练士兵,广蓄粮草。总之,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和主张。包拯的著述主要是写给仁宗皇帝的奏议。
北宋张田所编包拯奏议分 30门、10卷, 共 171 篇[ 3]。它集中反映了包拯治道经国、择官知人、监察去邪、宽恤仁民、安边御边诸方面的主张和要求。如在用人方面,他就反复强调帝王的根本职责或最高道德在于知人、官人, 由此
群材尽力 ,达到天下治理的目的。进而对辨才用人上存在的资序、朋党、近名、形迹诸问题, 提出尖锐批评和具体建议。在法治方面, 他强调以法治国, 维护法律尊严,并尽力严格执法, 主张
法存划一, 国有格 , 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防微杜渐, 不可忽也。在理财方面, 他提出: 国家富有天下,当以恤民为本。主张薄赋敛, 权欠负,恤民安农;改盐法, 罢科率, 扶植工商;汰冗杂, 戒兴作, 崇尚节俭。在国防方面,也提出了
羁縻不绝, 防备不虞 等一些重要见解和措施,产生了积极影响。纵观包拯仕宦时期的种种作为和在奏议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我们可以看到, 他从政活动的主要内容,他治国思想和实践都紧紧围绕安民这一个核心。他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强调国以民为本, 民以安为急,安之之道在于择官吏、宽赋役等。当然,包拯的安民总目标是
固本 ,即维护国家统治。所谓 大本不固, 则国家从何而安哉!包拯安民固本的目标尽管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但亦为统治阶级的平庸腐败分子所不容。可贵的是包拯为追求这目标, 广施惠政,兴利除弊;为坚持这目标, 直言敢谏,不避权贵;为落实这目标, 躬身力行,率先垂范。平民百姓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安居乐业,特别是古代中国作为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 安民就意味着生活条件改善, 生产力稳定发展。而包拯的安民固本的思想与措施满足了百姓的基本要求, 体现了古代的民主精神, 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包公形象与传说包拯去世不久,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和戏剧就相继出现了。最早将包公带入文学领域的是宋代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说唱艺人。!合同文字记#是迄今所知话本中最早的包公断案故事。宋元早期的话本叙述包公的故事还比较简单、平淡, 且有所神化,但自此将包公形象带进文学领域,并与公案文学结成不解之缘。流传至今的还有一本宋元南戏!小孙屠#, 此剧共 21出, 包公仅在最后一出戏出场, 但威望很高,说他日判阳间夜判阴,管取人人无屈, 定教各个无冤 ,能昭雪天下所有冤屈。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时代,由于元贵族权豪统治方式落后、粗暴 无视法律、草菅人命 所以在近百年的统治期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权贵非法与冤案之多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愈发呼唤清官为他们雪冤做主, 于是一批包拯公案戏应运而生。据考证, 现存元包公戏占整个公案戏的 60%左右,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这些戏所塑造的包公不仅能公正执法, 不畏强暴, 而且富有谋略, 聪明机智。尽管整个剧中对包公个性的刻画不够充实, 形象塑造稍嫌简单,但就题材内容、情节结构及语言技巧来说, 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包公刚正不阿、聪慧机智的清官形象已基本定型。明朝自万历以后, 政治统治日益败坏, 商业经济却在发展, 各类题材的小说呈现出空前繁荣局面。其间问世的有关包公的公案小说集有!全补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龙图公案#等。清代说唱包公案的艺人以石玉昆最为著名。小说已采用章回体形式, 以!三侠五义#最具代表性。书中写清官包拯部分大多因袭过去。戏剧在元、明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戏也纷纷改编或创作包公戏。其内容情节突出了包公的威严干练, 并富有传奇色彩。包公的舞台形象由元、明以来的 正末 转变为
净 角扮演, 充分表现了
黑脸包公 铁面无私的凛凛威风。在百姓心目中, 包拯是法理的化身,是一位半人半神的人物。一说起包拯, 人们便会想到一脸黝黑、额上有一块月牙疤的形象,想到他能够日断阳、夜断阴 审决阴阳两界冤案的本事。
近代以来, 包公的故事不断推陈出新,添长补短,仍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无论是戏曲小说、广播电视, 均有以包公为题材的作品。有些关于包公的作品还被译成英、法、德、日文等广为传播。在东南亚地区更有一些人, 把包公奉为神明顶礼膜拜。经过不断的流传和宣扬, 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包公文化。93其实,经过不断加工、演义或美化的包公清官形象, 它的基本内容是虚构和杜撰的,是当时人们的愿望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反映。包公传说故事中,!陈州放粮#、!狸猫换太子#和!铡美案#这三个是比较有影响的。!陈州放粮#即!陈州粜米#或包公查赈赵陈州 的传说。历史上, 包拯并没有去陈州放粮,而只是为闹灾荒的陈州上了一道!请免陈州添折见钱#奏章。元明清三个时期据此推衍的包公故事,从内容、体裁到情节皆不相同,但其大致梗概不外是:陈州在今河南淮阳, 当年灾情严重, 百姓苦楚, 朝廷决定救灾;而主持救灾的或衙内、或皇亲, 却巧取豪夺, 中饱私囊;百姓上告, 包拯微服私访, 运用智慧掌握证据, 排除干扰,严格执法, 用钦赐法物或刑具处死贪官污吏,然后开仓放赈,万民欢呼。这些作品通过夸张虚构的艺术手法, 大大美化了包公形象。!狸猫换太子#即!仁宗认母# ,是讲宋仁宗追认亲母的故事。据宋史!后妃传#记载, 李宸妃初入宫, 为真宗的皇后刘氏的侍儿 , 性情庄重寡言, 真宗以为司寝。22 岁怀孕,生一男子,即后来的仁宗。而一直未生育的刘皇后则妄称为己子。真宗晚年多病,事多决于后。人畏太后, 亦无敢言者。太后在世, 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直到后来仁宗亲政,始听燕王告之, 才下诏
尊宸妃为皇太后 并开棺改葬。当时此事没有形成公案,也与包拯没有联系。只是到了明代有!仁宗认母#的词话,才与包公挂钩。
清代的!三侠五义#第一回就是!设阴谋临产换太子,奋侠义替死救皇娘#, 后来的京剧!狸猫换太子#也成了受欢迎的传统剧目。故事说在宫廷中, 真宗的刘妃为了夺宠, 阴险地把李妃生下的男婴换成了剥了皮的狸猫,害得李妃被打入冷宫, 连宫女、太监也无辜丧生。包公自陈州放粮返朝,得知冤情, 巧设阎罗地府, 自扮阎罗天子审问太监郭槐,终于真相大白。!秦香莲#的故事是在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明传奇的基础上演变发展成的。清代乾嘉以来成为最流行的花部戏之一。包公怒铡陈世美的传说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宋代是科举制空前发展的时期。大批读书人,尤其是来自民间,出身低微的寒儒做官之后发生种种分化。有些人经不起功名利禄的诱惑, 忘本贪心,把婚姻作为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阶梯。百姓痛恨并谴责这种贪心婚变行为,由民间口传到艺人加工,通过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宋元以来, 流行的有!琵琶记#、!珍珠记#等。清末, 秦腔!秦香莲#改编成京剧,其中!铡美案#一折特别流行。此戏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批判精神超出以往任何一种同类的婚变戏。剧中清官包公在皇姑、国太求情面前, 也陷入两难境地。要么皇姑孀居守寡,要么秦香莲冤沉海底。包公本打算调和矛盾,将自己的赏三百两赠于秦香莲结案, 而秦香莲却愤怒地将银包掷于地上,哀呼: 人言包相是铁面, 却原来官官相护有牵连。在此情况下,包公终于不顾皇亲国戚的压力, 铡了陈世美。其实,据有关人考证,湖广荆州寒儒陈世美的原型, 是清顺治二十年乙科进士湖北均州人陈年谷。发生在清朝中期的事, 却由宋代的包公来判案,这是因为宋元以来包公已被塑造成锄暴安良, 理冤雪枉的清官代表, 一些重大案件往往请他出来。明清时期流传的百则包公故事, 真正有史实根据的, 只有
割牛舌 一案。此案本事见!宋史∀包拯传# , 其他包公故事, 基本上是借题发挥, 敷衍夸张,移花接木成张冠李戴。通过对以上三则故事演变的了解, 我们不难发现, 流传千年的包公故事,已不是历史人物的再现, 他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包公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 升华成超越时空的一种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和回潮, 包公仍然是百姓们久谈不衰的话题。建包公祠、拍电视剧, 各种现代媒介中的包公故事还在发展, 包公作为文学形象, 已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包公形象产生的历史缘由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并自然而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传统文化, 同时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包公形象的产生与发展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这里面有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包公象产生的历史缘由。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前朝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文化, 绚丽多姿, 丰富多彩。宋初, 太祖太宗采取多种措施, 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到了真宗、仁宗时期, 由于当时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积贫积弱局面开始出现,三冗 积弊困扰宋廷。首先是冗官, 北宋初官员二三千人, 真宗时有 9785 人, 仁宗时有17300 人,还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守选等人, 所谓三员守一阙,司马光指出近年官吏繁冗, 十倍于国初之时 [ 4]。官员严重超编,官僚机构臃肿重叠, 既造成办事效率低下, 又加重百姓的负担。其二是冗兵, 北宋初期只有二三十万兵,仁宗时已达 150 万, 老弱冗集没有战斗力。其三冗费, 宋建国以来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连年对外战争, 皇帝、宗室、后妃、祭祀等非正常支出正成为冗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为了填补亏空, 更加大了财税赋役的征收, 由于赋役征收极不合理, 再加上横征暴敛, 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接连蜂起, 北方强敌辽国和西夏国屡犯边境,多次发生战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一大批忠臣良将、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 登上了历史舞台。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岳飞、辛弃疾、文天祥、寇准、杨业等先后涌现, 包拯也是其中的一位, 这些著名人物的出现,辉煌了宋代的整个历史。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及其弟赵匡义, 虽出身武夫, 但却懂得马上可以得天下, 却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建国后相继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 以文化治天下已作为宋廷的国策。他们遵师重道, 优礼儒士,大力提倡儒学, 兴办学校和教育。在宋太宗的御敕下, 著名的宋初四大类书问世, 太祖手不释卷, 刻苦读书,太宗、真宗相继受其影响,也勤奋苦读。由于皇帝自身注意学习, 所以他们就尊宠儒学,提倡儒教, 尊重读书人。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读书人、书院遍布全国, 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宋廷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出谋划策, 所以网罗人才、选拔俊彦也是宋朝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据史料记载, 仁宗朝科举取士人数最多, 每年平均取士 239 人, 位 42 年间取士约万人, 被人称为宋代科举的黄金时代。由于科举制发达,科举进士晋升很快, 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考进入仕途,而且大多数为国家栋梁之才。宰相皆由此出, 名卿巨公 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王安石及苏轼等,这些人才的出现是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成果。同时,他们也比较集中地产生于仁宗时期,这与当时良好的政治氛围不无关系。苏轼曾评论说: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搜揽天下豪杰, 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 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矣,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5]包拯的一生能够有所作为, 也是与宋仁宗有很大关系的。仁宗为政最大的特点是仁,由于他性格懦弱, 能够容忍,使仁宗朝出现了开明、宽松的局面, 士大夫敢言成风, 以不言为耻,遂致名臣辈出。包拯能够得到宋仁宗的信任与宋仁宗对包拯的虚怀纳谏是分不开的。包拯门人张田在整理!孝肃包公奏议集#时, 即写下题辞: 仁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 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言正人, 延谠议, 使其谋行忠入, 有补于国,卒大任以股肱者, 唯孝肃包公止尔。这里就很清楚地说明,包公之所以仕途顺利是因仁宗
至明上圣 , 而包公的优秀品格,也使宋仁宗大为感动。例如, 包公不等赐给朝服就布衣上任,说明风格高人一等;在立储君问题上,包拯对仁宗为好 的诘问, 坦然答对:
立谁
我是为国家着想, 皇上问我立谁,是怀疑我的动机, 我快六十岁了, 膝下无儿, 难道还要为儿孙着想吗? 包拯的一片忠诚也使仁宗对其深信不疑。宋初,太祖吸取了五代时无法可依、社会混乱的教训, 大力严明纲纪,创立法度。到了真宗、仁宗两朝已经法律齐备,无所不有了。当时更需要的是坚持执行法律的人,包拯刚直不阿,执法如山, 迅速在人民群众心中建立了威望。以北宋前期来说,人民盼望清官, 人心思定,包拯一方面适应了北宋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一方面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反对贪官污吏的愿望,获得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另外,包拯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也使他成为封建社会清官的楷模。在当时,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义、仁者爱人、忠孝节 仁义礼智信 等,已深深地渗入到包拯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包拯的优良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忠君。忠君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从政官员的基本要求, 所谓为妻纲 ,又如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伦理规范, 在包拯的思想和行为中,是渗透着儒家这种伦理道德的。包拯忠于君主、社稷和民族。他一系列的治政、外交、国防、民本和法治思想, 也是他忠于君主、国家和民族思想的体现。其次是爱民。包拯恪守孟子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格言。他说:
果为国, 岂不以爱民为心哉![ 3]他主张: 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 , 减轻人民负担,帮助人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过上好日子。他鼓励开荒、修水利、冶铁、制盐, 大力发展生产, 增加财赋, 改善人民生活。他说: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3 ]他清廉俭朴,虽然身居高位, 可是衣着、饮食、用具依然保持着做官前的本色,数十年如一日。包拯的优秀品质正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再一个是忠孝。包拯身上所体现的忠孝, 可以说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的观念, 强调以孝为本,后逐渐忠孝结合, 由家庭关系的孝引申到君臣关系的忠, 忠孝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影响极大。凡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和事, 就会被社会所接受, 并得到人们大力宣扬以至流传后世。历史上的包拯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孝子, 他在考中进士,朝廷赐官后,毅然辞去官职, 在家孝敬父母, 记载他 十年亡宦 , 当时就获得了孝敬父母的好名声。!包拯墓志# 始以孝闻于州闾 , 欧阳修称赞他
少有孝行, 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 著于朝廷 [ 6]。包拯入朝后, 以清廉刚正立朝,为维护本阶级利益竭尽全力,成为忠君的典型。包公的特殊的忠孝双全的表现,成为流传后世, 形成包公文化的内容和底蕴的原因之一。最后是清廉。官员为官是清廉还是腐败, 历来是统治阶级政权建设的重要课题。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 为官的清还是贪, 是褒贬人物的重要标准之一。包拯在!书端州郡斋壁#诗里表达了自己的清心治本、直道从政的善良愿望,他也正是这样做的。首先,他清廉律己, 在端州任上两袖清风, 不持一砚归。另外,他铁面无私办事公正, 就是亲戚朋友犯法也予以惩处, 不徇私情, 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自我约束。新加坡国大中文系高级讲师李焯然博士说道: 中国人向来尊敬忠臣、孝子和清官, 而包公一人就具备了这三种优良品质。[ 7]所以包公成为宋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不是偶然的了。宋代出现的忠臣良将及民族英雄, 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个中缘由, 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文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是以往和以后的任何朝代所无法相比的。其中较有名的范仲淹, 宋真宗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自幼出身贫寒,但胸有大志;仁宗庆历三年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史称庆历新政;后改革失败,但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体现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不断前进。
在宋朝一代的历史上,还有许多青史留名的人物, 如寇准、杨业、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清照、苏轼、司马光、欧阳修、沈括、宗泽、李纲、韩世忠、陆游等。他们生长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动荡的年代, 或忠君报国, 或英勇杀敌, 或忧国忧民,或文彩卓著,他们也和包拯一样用自己人生的光辉业绩, 书写了宋代辉煌的历史, 同时也把自己的英名永远留在中国的 史册上。参考文献: [ 1] 肇庆府志: 卷二 [ Z].光绪.[ 2] 宋会要辑稿: 食货二三之四 [M].中华书局影印本.[ 3] 包拯集 [M].中华书局标点本, 1963.[ 4] 长编: 卷一九九 [M].嘉 八年七月辛亥.[ 5] 苏轼文集: 卷十四 [M].[ 6] 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M].[ 7] 联合早报(新加坡), 1996-04-08.[ 责任编
第二篇:包公文化颂扬廉洁
整合资源彰显特色 包公文化颂扬廉洁
——广东省肇庆市积极打造“包公”廉政文化品牌
2012年2月17日晚,香港新光戏院座无虚席,肇庆市粤剧团带来的廉政戏《包公还砚》在逾千戏迷的期待中上演。该剧围绕一方宝砚的得失,讲述了北宋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示了他以民为本、亲民为民、清正廉明、秉公执法的“包青天”形象。
许多观众看后有感而发:“包公是清正廉明的代名词,这出戏弘扬了社会的风清气正,像这样的廉政好戏希望日后多排多演!”
“包公戏”早已盛行于电视荧屏和戏曲舞台。但对肇庆而言,这个“包公”不仅仅是为演戏而塑造的舞台形象,更是该市打造包公廉政文化品牌的文化标签,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包公”。
包拯曾在宋仁宗年间(1040年——1042年)主政端州三年,政绩突出,深得民心。积淀悠久、内涵丰富的“包公文化”由此成为肇庆文化的一张名片,并在该市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肇庆市充分发挥“包公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了系列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区域化、大众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廉政文化建设格局。文艺精品展现“包公文化”魅力
在粤剧《包公还砚》之前,肇庆市很早开始就探索以“包公文化”为切入点,着重以图书、广播剧、粤剧、话剧等文艺作品为载体对包公文化进行宣扬。
肇庆市先后推出粤剧《清心直道包青天》、《能吏包公》、《宝月清心耀端州》,水上舞台剧《除暴安良包青天》,图书《包公兴端州》、《砚渚清风播古今》,动漫《砚渚清风》等一系列文艺精品。在此基础上,2011年,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共同创排粤剧《包公还砚》,在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二等奖等多项大奖,此后还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多次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去年,肇庆舞台上还有一部廉政戏深入人心,广受赞誉。由市纪委、市地税局联合自编自演的大型廉政话剧《碧水青天》,打破了传统话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新颖独特的话剧表现手法和舞台艺术,采用时空对接由包公点评和论道,使现今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风范与包公廉政文化在廉政意识的对接中形成互动,生动演绎了共产党员执政为民、坚守信念的浩然正气。该剧改变一贯以来塑造几百年前包公形象的传统手段,重点把包公在端州执政三年所树立起的执政理念,寄寓于当今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树立起的形象,巧妙地把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给人们以较好的廉政启迪和教育。
主题活动深化“包公文化”内涵
肇庆市城区宋城墙下,包公府衙原址背后,每逢周一、三、五晚上,一场以唱颂包公文化为主题的曲艺晚会定会准时开锣。这是肇庆市设立的“包公文化”固定传播点——“清风坛”,自2010年开坛至今,一班社区曲艺爱好者定期在这里表演《包公掷砚》等曲艺节目,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廉为美、以廉为乐”的社区文化氛围,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中去。如今,清风坛已被打造为肇庆“廉政文化进社区”的示范点,并成为一道亮丽的包公文化风景线。
近年来,像清风坛这样有特色的“包公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在肇庆一直都有开展,形成了既有启发教育意义又生动有趣的多样化廉政教育课堂。
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活动当属肇庆2008年底推出的水上实景舞台剧《除暴安良包青天》。环拥七星岩的星湖是肇庆最美丽的城中景区,坐落湖边的牌坊广场因此成为人气最旺的地方。肇庆市充分结合这一优势,大胆创新,创排水上实景剧《除暴安良包青天》,讲述了包公初到端州上任时,惩治强夺民砚和强抢民女的恶霸之故事,真实地再现了包公在端州时的清正廉明形象。该剧成功连演400多场,观众场场爆满,无论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拍手叫好。此外,该市还举办了“包公兴端州”中国画长卷暨“包公颂”书画作品展,把包公在端州留下的千古德政及民间流传的七个故事一一呈现出来;以包公在端州的事迹为蓝本,整编成故事,以粤语说书的方式在城区开展“游端州说包公”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通俗易懂,却让人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搭建平台扩展“包公文化”外延
包公文化是肇庆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目前,许多与包公有关的文化遗迹和景点在该市仍保存完好。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该市旅游文化资源中蕴含着巨大的廉政教育价值。
沿着这一思路,肇庆市在抓好宋城墙、包公府衙、包公楼、观砚亭、砚洲岛等景区硬件建设的同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在旅游区普及廉政文化,让旅游景点为包公廉政文化提供鲜活的载体和平台。为此,肇庆还开发建设了星湖湾“包公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尊立包公石像、展出包公廉政典故浮雕、设立廉政文化主题广场、利用公园栈道建成“廉之道”等人文景观,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熏陶。
包公祠是肇庆廉政教育基地,每年逾万人次到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目前,该市正着手扩建教育基地,计划以包公的清廉、勤政、爱民、刚正为主要内容,采取场景复原的形式,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将包公清廉形象以动态形式展现出来。为扩大包公文化的宣传覆盖面,肇庆市还注重搭建流动交流平台,推动包公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使其真正深入民心,打造出肇庆廉政文化品牌。
第三篇: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
谈对包公文化的认识
生命科学学院 12园林工程与设计班 罗雯伟 201224113252 包拯(999—1062),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字希仁。天圣进士 , 累迁监察御史 , 是宋代有名的清官 ,为历代百姓所颂扬。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包拯被贬为肇庆州官 ,任期三年。在肇庆三年 ,包拯本着“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的信念 ,为肇庆建设致力服务 ,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东西。据新修《肇庆市志》 记载 ,包拯规划端州新城 ,将端州城向西迁移 , 继前人将护城围续向西边构筑;扩大修筑西江堤围 ,开渠凿池 ,引导民众改造沥湖为耕地、鱼塘;增建清心堂、节堂、枕书堂、洗砚池、菊圃、敬简堂、双瑞堂等;在端州城内修建丰济仓 ,以备饥荒;建崧台驿于城西 , 以利商贾等交通往来;建星岩书院于宝月台 , 为肇庆创立书院之始 ,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建设。另于城西建文昌宫、城东建宝光寺等。应该说 ,包拯对肇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通盘考虑规划并努力地付诸了实践。
包公在端州还留下了文化遗迹。如:包公祠,砚洲岛,包公楼,包公井,包公府衙,等等。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在岭南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包公文化是肇庆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础、最值得经营的。肇庆包公文化遗迹,砚洲包公楼是砚洲村民及社会人士缅怀包公而建。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43年),楼高三层,名为“包公祠”。同治七年,因三楼溃危,修葺改为两层,惟易名为“包公楼”,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肇庆包公祠坐落于城西厂排街(原包拯所设端州驿站处),占地11500平方米,以牌坊、山门、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为主体建筑,配以亭、阁、廊、井、池组成仿宋建筑群,是古端州名郡一处重要名胜古迹。
包公题刻包公府衙始建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内有10多座建筑物,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群;如今,这些早已被岁月尘封,但是包拯当年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却依然让人们感受到包公当年的意气风发。
在星岩,有包公题刻,这是包公存世的唯一手迹,弥足珍贵。
宋代肇庆已开垦不少水田 , 但沥水排不干 , 同时新筑的堤围也阻挡不了每年的洪水 ,居民饮用西江及沥水 ,常导致瘟疫流行。为了解决端州人因饮用水常患病的难题 ,包拯教民凿打水井。据清初屈大均的 《广东新语》 载 ,包拯 “为端州守 ,尝穿七井 ,城以内
五、城以外二 ,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 ,曰龙鼎岗井 ,民居环抱 ,清源滑甘 ,为七井之最。现保存至今,影响最大的水井有三。其一,府治内,即今丽谯楼背后第一人民医院内(丽谯楼元末明初均为肇庆府衙所在地)。该井相传为包公锁妖井,有“包捉陆放马成湖”的传说,可惜解放初已填平了。其二:龙顶岗井(今称大井头),附近原有西岳庙一座,现该井水源充足,可以饮用,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石砌井壁,井栏为石灰石,栏口内壁有近二十条深深的绳痕,看来井壁是清代时重新砌筑的,而石灰石井栏则为原物。其三:在今米仓巷,即原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元代改名广济仓),该井井栏早毁,井水无人饮用。
包拯在肇庆任期仅有三年 ,但他的清廉刚直的工作作风 ,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至少自宋代开始 ,肇庆官民就开始修建纪念包拯祠庙。包公祠又曰龙图包公祠 , “旧在府治仪门左。宋熙宁中(北宋 1068~1077)郡守蒋续建。” 这之后 ,历代官员都十分重视对包公祠的保护与祭祀活动。
总之 , 包拯本着清心直道的服务理念 , 为肇庆地方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他在肇庆的举止不仅给民众造了福 ,而且也给肇庆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正因如此 ,肇庆人民才会建祠祭奠他 ,其香火经久不衰。而他自己的行为及民众对他的无限爱戴 ,也给后来者提供了一面镜子。包拯将会永远活在肇庆人民的心中。
包公形象是一种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载体,对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法制观念,清官意识,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社会文化心理诸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集中反映了中国百姓对传统精神文化方面的精神需求。中国下层百姓所确认的包公形象,能够满足和补偿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包公社会意义及其不足,继承和光大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四篇:包公简短故事
包拯是北宋名臣,民间又称他包公,说他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由于敢替百姓申不平,素有“包青天”之美名。后世更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以为他是文曲星转世,而且能断阴阳。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包公简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民间传说,包拯白日在阳间为民申冤,夜晚睡梦里又会跑去阴连续案,而能入幽冥全赖他有一件宝贝,叫做游梦仙枕。
我们那不断有一种说法,说包公能入阴完整和他小时分的阅历有关。我们那里有棺材子的说法,就是在棺材里出生的孩子能走阴。而包公就是棺材子。相传当年包公的母亲被害,躲在棺材里产下了包公。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他从小聪明机灵,读书勤苦,大约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终于考中了进士。包拯的仕途还算顺利,一路升迁,历任过各种官阶,不过民间关于他的故事传说,都只是坐镇开封府。不论他做过什么官,又做过几事似乎都不重要。包拯之名,只在于清廉的意味。
包拯死后也有各种传言,最具代表性的莫过去石棺材的故事。
相传包拯清廉耿直,为民请愿,遭到无数民众爱戴。他本人终身都没有什么污点,唯有一个遗憾,就是本人的儿子不太争气。
包拯的儿子也并非大奸大恶,只不过总不听包拯的话。用老百姓的话说,让往东偏偏往西,让打狗偏撵鸡,属于总跟老包对着干的那种。由于这个儿子,老包几乎伤透了心。后来包拯年岁大了,晓得本人马上就不行了。于是便把本人儿子叫到床前交代本人的后事,让他一定记得,本人死后装在石棺里埋掉,千万不要用木棺材和铁棺材。
但其实老包这时分耍了个心眼儿。儿子一辈子都跟本人对着干,他自以为理解儿子,死后让装进石棺,儿子肯定不会听他的。
只需放木棺里,木棺烂掉,包青天便会重新出世。即使是坚硬的铁棺材,每锈掉一层便会出一代清官,直到铁棺材腐蚀锈透,包青天出世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当包公真死之后,他的那个儿子不知为何脑子突然开了窍,突然想到生前不断和老父对着干,不由悔恨起来。他决议最后听老爹一回,真就把包公装石棺里给埋了。包公死后睡在石棺里,灵魂出不来,于是从此,包公之后无清官。
这种民间传说,的确也反响了老百姓的哀怨,为民请命的清官好官真是太少了。
史书上说,包青天死后万人朝拜,百姓啼哭不止,包公的棺材用的是大理石馆裱镶金,葬于故里,为后人瞻仰。
第五篇:浅谈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浅谈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作者:张万儒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08-1-1
1城市作为国家或城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旗舰.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国家的形象.国家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形象的竞争。因此城市形象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新课题,其文化形象建设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闹话题。文化是城市之魂,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其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来衡量.建设现代化城市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专家断言世纪成功的城市都是文化城市。如伦敦就倡导文化创意产业.使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渐退出.这是其城市形象转换时期的重要特征。因此.城市文化形象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最重要因素。
一、文化形象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已经不再是高经济增长率的产业.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消费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第一需要消费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步转化为以文化等精神消费为主的生活态势.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也随即转变。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在世纪之交重新思考和制定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政策。不约而同地把文化战略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如.英国伯明瀚将城市定位于国际会议中心,不断举办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盛活动.成为这个城市的文点。伦敦的文化战略:“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位。“ 曼彻斯特的文化“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强省'”。西班夏塞罗那因举办奥运会一举局其文化战略中提出的一个重点是“城市即文化.文化市,同时,通过积极举文化市场城市文化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树立世界级文化城市的形象。新加坡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 21 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成为亚洲核心城市之一。香港提出了“全方位发展艺术”的总策略.且以香港作为城市形象推广的核心标识.努力打造“动感香港”的城市新形象。
随着全球文化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明确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文化发展战略。各省纷纷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一的战略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等城市在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同时,把文化发展战略也作为其重要部分。上海市宣传和文化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与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九·五'期间.奠定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相适应的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基础:在下一个世纪头十年,初步形成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框架。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中.确定了“文化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先发展。”其它省市如:浙江出台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0 — 2020 年)”:江苏制订了“江苏省 2001-2010 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云南省制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和实施方案:广东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全国不少省市也相继提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 ” 文化战略目标。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希望通过文化的效应,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 竞争力,全面打 12 造现代化城市。
二、文化形象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同样一个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精神培育和提升,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作为发展的动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繁荣持续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纵观国内外的知名城市,除了良好的交通、发达的金融、繁荣的商业、丰富的人才等共性因素之外,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立的个性,特别是良好的人文环境.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文化氛围,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标志,是城市品位与形象的核心要素。进入新世纪.城市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范畴和人文范畴.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最根本是人的现代化.文化的作用就是引导、规范、激励和提升人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境界,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各阶层群体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增强城市各阶层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支配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速度。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 GDP 约五分之一.其音像制品出口超过航空航天业.成为全美第一大出口贸易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 40 %以上的份额: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 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 5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引人瞩目的新兴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文化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自身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所以.文化是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形象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形象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更为迫切
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拉开了差距。东部地区城市区域趁经济之强势.在以“经济强市 “ 的同时.非常注重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有没有资格搞文化形象建设,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的文化积累,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一直繁荣发展,有些门类还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总体水平并不弱。因此.在文化发展上,欠发达地区要认真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紧迫性.特别认清文化形象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凭借文化资源优势,抢得运用先进科技的先机,把本区域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兰州作为西部欠发达区域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商埠,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兰州特有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三大特色是兰州文化的招牌。兰州还拥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读者杂志、五泉山、白塔山、黄河母亲雕塑、百里黄河风情线、碑林、文庙、文溯阁四库全书))等一系列历史的、现代的文化品牌,特别是黄河母亲 雕塑是当代兰州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其反映黄河文化博大的胸怀、柔美的亲和力成为兰州文化形象的标志之一.吸引络绎不绝的人们参观留影.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清晰而深刻。一个城市文化形象是由一系列的文化品牌.是设计和塑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任务。2002 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意见及建设规划纲要出台后.兰州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了建设“文化兰州”的理念和构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经过广泛讨论后形成了一致的共识。2002 年 12 月底,兰州市委首次将建设“文化兰州”正式写入市委文件: 2003 年 3 月 1 日 市人代会做出了建设“文化兰州”的决议: 4 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兰州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 6 月市委市政府讨论通过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兰州 ” 的意见:7 月 30 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多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全面动员部署了“文化兰州”建设工作。同时.组织编制了文化兰州建设规划《 2003 — 2015)》,把“文化兰州建设内容综合为十大工程,即:资源建设工程、求知益智工程、行为文明工程、环境文化工程、文化设施工程、文艺创作工程、展演活动工程、强体健魂工程、产业开发工程和文化环境工程。围绕这些工程的开展,全面推进“文化兰州 “ 这个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贴“文化兰州”这个主题,注重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依据兰州两山夹一河这一独特的地理特色,提出了“南北两山抓绿化、黄河两岸搞文化 ” 的城市建设思路,把环境建设和人文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百里黄河风情线己
初具规模,沿线新旧十多个景点已连成一线.成为兰州市的一大亮点:集中展现黄河文化的特色园区--金城关文化风情区.目前正在建设之中:还有一座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区――龙源雕塑园。利用《读者》的品牌效应,建设的读者文化园区,正在分阶段建设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兰州百合公园 ",正在建设中的黄河水车园.以及以文庙和《四库全书》藏书楼为主要内容的九州台文化公园等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人文景点。如今兰州南北两山绿树成荫,环境生态大为改善;黄河两岸人文景观布点成线,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新的文化亮点,成为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表。围绕“文化兰州”开展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凝聚力.促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文化兰州”给我们的启示.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不但可行,而且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