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水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中华水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水文明史是人类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导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水文明,是世界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有的疆域小或自然条件单纯,有的虽自然条件具备但历史较短,有的历史虽长但记载较少,所以就水文明而论,整个欧美加起来才可与中国相比拟。而中国的水文明史内容十分丰富,拥有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理论,一流的科学家,可以代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一流的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它位于岷江冲积平原的顶点,可自流引水灌田上千万亩,兼有供水、航运之利。创始于秦昭王末年(约前255~前251年),李冰主持兴建。
都江堰是天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水工建筑群,它包括鱼嘴(分岷江为内、外二江)、飞沙堰(分洪减沙,水大时可自溃)、宝瓶口(现宽20米、高40米,横剖面形状肚大口小)以及百丈堤、人字堤、金刚堤等,一般可以保证水小时够用,水大时灌区不致成灾。都江堰工程巧夺天工,举世罕见,中外水利专家无不赞叹其精妙奇绝。它能历千古而不废,与它的简便合理有关,也与它拥有一整套科学管理措施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历朝历代都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黄河大堤
修建黄河堤防可追溯到史前的共工与鲧。战国时期,沿河各诸侯国纷纷在各自境内修建堤防,奠定了系统堤防的基础。东汉王景治河后,新堤防形成系统,直至海口,长千余里。黄河夺淮时期,黄河下游形成了堪称世界之最的堤防系统,其中有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子堤、戗堤、刺水堤、截水堤之分,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地图上依然可见的‚明清黄河故道‛。
现在的黄河大堤与明清故道类似,它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逐渐形成的。从郑州桃花峪至山东利津河口,河长767公里,两岸大堤及其他有关堤防总长1583公里,一般顶宽9~12米,高10~14米,底宽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人们形象地称它是‚水上长城‛。黄河大堤被认为是维系东方文明的代表性工程。
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长约18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在铁路出现以前的500年里,它一直是中国维系国家政治稳定和南北经济交流的生命线。京杭运河是在历代运河工程基础上扩建、增建而成的。最早的一段叫邗沟,始凿于公元前486年。隋代大开运河,已曲折连通京杭两地。现有航线上最关键的工程建成于元代。全河于1293年贯通、1688年基本定型。
京杭运河横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翻越山东地垒,因地形起伏、水源缺乏,沿线设臵了大量陡门、船闸、水柜、水库等,涉及的水工技术、泥沙工程技术相当复杂,备受中外学者推崇。
洪泽湖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也是现存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人工平原水库。
现今洪泽湖水位13米时,面积2350平方公里,库容42亿立方米;洪水位17米时,滨湖圩区破坏,水面最大可达4345平方公里,库容176亿立方米。它拦蓄淮河,为苏北2000万人口和3000万亩土地提供防洪屏障及灌溉水源等。
洪泽湖大堤为均质土坝,其前身叫做高家堰。1578年大修时,高家堰仅高4米左右,长六十里。以后为了抬高淮河水位,大堤一直加高到10米左右,最长达67.25公里。创建于1580年的迎水石工墙最长曾达60.1公里,直立高度7~10米,坚固耐久,宛若水上长城,极其壮观。现出于防风浪考虑,大多已改造为缓坡迎水。
海塘
海塘即抵御海潮、台风的堤防,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海岸,以钱塘江北岸的浙西海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
浙西海塘出现于秦汉,初为土塘;宋代创修石塘;明清多改为石塘。许多清代海塘经过改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古代海塘规模巨大,举世罕见。江苏、浙江等地的主要海塘,总长约935公里。明清鱼鳞大石塘,高6米左右;基础打密桩,夯三合土;石块之间用油灰或糯米汁灌缝,用铁锔(蝴蝶铁)嵌扣。由于海塘对保护沿海经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历朝历代均不惜人力物力而为之。据文献统计,公元713~1780年之间,用工万人以上、筑塘千丈以上的大型工程有35次,小工程不胜枚举。而国外同时期同类工程的记载尚不多见。
圩垸
圩,也叫围、垸,是在近水地带修建环状堤防所构成的封闭的生产活动区域。防洪排涝与引水灌溉是这类工程的主要作用。因此,圩堤上都建有闸涵,圩区都有排灌渠系。
圩垸自古以来就是开发湖区和滨江地区的首要工程措施。唐宋以后直至明清,圩垸在南方大河中下游平原区大量兴起,不断发展。一个圩小者几十亩,大者可达20万亩,且往往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圩垸相连成片。著名的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江南圩田、洞庭湖与鄱阳湖区圩垸、珠江三角洲基围等。由于有圩垸水利作基础,这些地区后来都成为我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一流的技术
坝工
古代挡水坝有许多叫法,如坝、堰、埝、埭、碶、堤、塘、陂等,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水系的干支流上。中国坝工起源很早,如安徽省的芍陂水库,大约建于公元前598年~前591年,是现存最早的蓄水工程。
古代坝工类型齐全,因地制宜。从类型上分,有拦河坝、溢流坝;从材料上分,有土坝、木坝、砖坝、灰土坝、堆石坝、砌石坝、木笼填石坝、竹笼填石坝、桩基砌石衬砖夯土混合坝等等,设计、施工都十分科学。南北朝时期的浮山堰横断淮河,高约3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坝。浮山堰下游不远处的高家堰,存在历史很久,在明代被改造成洪泽湖水库拦河坝,当时长约37公里(后延长至67.25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坝。
埽工
埽工技术是中国在水工技术上的一个创造。埽工起源于先秦时期,其技术的成熟以宋代的卷埽和清代中叶的厢埽为代表。
卷埽一般用若干个埽捆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每个埽捆均用柳梢、秫秸、芦荻一类的‚软料‛分层铺匀,分层压上碎石和土料,穿上大绳,最后像卷帘子一样推卷成捆。大埽直径可达几丈,上千人同时用力才能移动。
厢埽技术是在堤外臵一排厢船,在船与堤之间铺绳索加料,就地捆埽,加土后层层下压,直到压到河底。
埽工种类丰富,使用灵活。它就地取材,可在短时间内制成庞然大物,而且秸草等‚软料‛有柔性,容易缓溜停淤,所以常常用于黄河等多泥沙河流的护岸、堵口等,在临时抢险及堵口截流中特别有效。
堰埭和复闸
船闸的发明,是我国古代航运工程技术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我国船闸的发明,经历了堰埭、斗门、单闸、复闸等几个阶段。
在运河上的缺水地段,为了节水,最初的办法是隔一段修一道拦河低坝,称为堰或埭。
堰埭工程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堰埭的上下游坝坡很缓,以便顺斜面拖船过坝。拖大船时需在两岸架设绞车,在堰埭表面涂抹水草、稀泥作润滑,这就是原始的斜面升船机。
唐代运河上出现了许多斗门,即单闸;也有‚扬子津斗门二所‛的记载,似乎是复闸,但不太明确。宋代乔维岳于公元984年创建的楚州西河二斗门,交替启闭,送船过闸,文献记载十分详细明确,是不折不扣的复闸(即船闸)。西河闸比欧洲同类船闸要早五六百年。
防洪工程
中国古代的各大江河上很早就出现了形式多样的防洪工程,其中以黄河最为突出。公元前21世纪前后,在埃及和中国就有在尼罗河和黄河上筑堤防洪的传说。中国在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即沿黄河筑堤防洪。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公元前132年黄河上著名的瓠子堵口工程。随后,公元前69~前66年,在黄河下游曾开直河道裁减急弯3处,并修筑类似丁坝的护岸建筑物。宋代已有了埽工护岸、木龙护岸、挑溜护岸等。国外则在1817年才有德国莱茵河裁弯工程。中国唐代在海河流域的永济渠(今南运河的一段)以东开挖减河,增辟入海水道,并在永济渠以西利用大量的洼淀滞蓄洪水,减轻洪水压力,保证通航。明代潘季驯治河时期在黄河下游修建了由遥堤、缕堤、格堤等组成的堤防系统,修建了骆马湖、洪泽湖等作为滞洪水库,并在黄河两岸建有许多分洪溢流坝,使防洪治理由单一的措施逐步发展到各种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并由局部河段的治理向流域的全面治理发展,不少河流特别是黄河下游已形成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
水力机械和提水工具
古代水力加工机械有水碓、水磨、水排、水硙等。据记载,水碓出现于西汉。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南北朝时期,水磨、水硙已普遍使用。唐代关中水碾大为流行,并将这一技术传入西藏。宋元时期,水转大纺车问世。这是水力机械对手工业技术的一个重大改造。
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2500~3000年前就开始使用桔槔和辘轳等提水工具。有人研究认为桔槔的历史甚至可上溯到3700年前。东汉毕岚创造翻车(又叫龙骨水库)和筒车。自唐以来,始出现用畜力、风力、水力驱动的龙骨水库。
古埃及和古希腊几乎与中国在同一时期使用吊杆(类似中国的桔槔)提水。在古希腊还出现了唧筒(即简易的往复式泵)、阿基米德螺旋管(即简易螺旋泵)和波斯轮(即蹼轮)等提水工具。
一流的理论
《管子〃度地》
先秦水利大发展时期的科学技术结晶。它强调除水害兴水利是治国的首要问题。在渠系规划方面,它将地表水分为干流、分枝、季节河、支流、人工河和湖泊等,以便区别治理利用。在设计方面,它提出明渠坡降不宜过陡、过缓,以千分之一为宜;初步归纳出明渠流和有压流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并针对水跃和弯道环流等破坏性水流,设计了比较合理的渠系建筑物形状和尺寸。在防洪工程上,它指出:要设立专官巡查修守,秋冬准备,春季施工;堤防上要种树,迎溜处要防护;盐碱洼地要辟作滞洪区等等。
《管子〃度地》全文仅2000字,但它反映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是十分卓越的,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贾让三策
西汉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上策是:开辟滞洪区,移民让地,实行宽堤距,禁止乱围乱垦、与水争地。他认为这样做花费不太多,却可以千年无患,所以称为上策。中策是:开渠建闸,设臵水门,旱时开引黄闸门灌溉,涝时开泄洪闸门分杀水怒。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淤灌可改良土壤,二是旱地改水地可提高产量,三是可以发展航运。他认为这个方案花费最少,但不能一劳永逸,只能维持数百年,所以叫做中策。其下策是:维持旧堤,加高培厚。修修补补,永无终止,所以称为下策。
贾让三策是最受后人重视的治河议论。贾让运用了经济比较概念,批评了单纯的堤防政策,对后代治水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堪称人类治水思想宝库中的明珠。
泥沙理论
在泥沙理论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在世界上保持了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从战国以至明清,凡论及治河者,无不兼论泥沙,如《管子〃度地》中就论述过弯道会引起河岸河床冲淤变化,西汉张戎第一个提出了利用水力刷沙的思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人们在实践中能主动地运用泥沙理论知识解决泥沙问题。古代治沙主要为五大类。第一类为上游水土保持。这是南宋时提出来的。保土拦沙措施有农业种植措施、涧谷淤地堰坝、引山洪淤灌及放淤。山洪淤灌相传始于先秦。第二类为下游治沙。常用的治沙方略有散水匀沙、束水攻沙、放淤固堤、引洪淤灌和以清释浑等5种。最典型的散水匀沙是清代对海河水系的治理。明代潘季驯则系统地提出了束水攻沙理论,在黄河下游大力实施‚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并在黄淮交汇处修建洪泽湖水库‚蓄清刷黄、以清释浑。明代后期至清代,北方多沙河流上普遍实行放淤固堤和引洪淤灌,并有系统的经验总结。第三类为放淤及淤灌。利用泥沙肥田造田,起源甚古,自然淤灌可以上溯到史前,人工放淤也有几千年的历史。第四类为渠道中之治沙。古代除了人工挖沙以外,还通过改变渠道断面来冲沙或沉沙,如宋代汴河上修建狭河木岸以防淤积,通过沉沙池(湖泊)使浑水变为清水。第五类为沟洫治沙。明清两代都有散水以治河、分沙以肥田的治沙理论。
水文学
我国古代水循环理论早在战国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圜道》中就有记载,所谓‚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所处海陆地区水循环的客观规律。水文测验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发掘表明,战国时代李冰在都江堰工程上开始用石人观测水位,其他地区也有历代的‚水则‛保留下来;唐代开始,在四川涪陵长江里的‚白鹤梁‛上已有枯水题刻(石鱼)。至于洪痕或洪水题刻则遍布全国,不计其数。降雨观测方面,秦代就有了各地向中央报雨的制度;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还提出了各种量雨器计算雨量、雪量的方法;清代故宫有《晴雨录》,依照十二时辰记载1724~1903年北京地区的降水情况,其间资料共有174年,昼夜不断。泥沙测验起源也很古老,‚一石水而六斗泥‛即是先秦时期关于黄河、泾河的普遍认识。关于流量,宋代改建汴渠时用平方尺计量河槽断面,用水流的‚湍缓‛来定性描述流速,初步有了流量概念;元代文献把一平方尺称作一‚徼‛,以徼计算的水量叫‚水程‛或‚水直‛;计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水量的方法在清康熙年间陈潢已完整提出,同时代的康熙皇帝本人作了更明确的描述:‚先量闸口阔狭,计一秒所流几何。‛这与现代流量概念完全一致。
对于江河涨落,古人早有总结,秦汉已有‚桃花水‛‚秋水‛的称谓,北宋时每个月的水涨水落均有专名,并认为河道涨水有定期出现的规律,所以起名叫‚信水‛(守信用的水)。到明清,信水的说法被‚水汛‛取代,相沿至今。快马报汛制度至迟始于16世纪。
我国古代水文测验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确凿的记载,以至国内外专家谈到水文测验史,言必称埃及、中国。但是我国古代水文学理论定性描述的多,定量描述的少,在测量工具、数学计算、模型试验等方面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以致近代落后于西方。
水利文献
中国古代水利文献之多为世界之最。现存水利专著有通史、专史、河道史、地区水利史、渠塘史、闸坝史等,粗略估算在300种以上。正史、政书、各种一统志、省志、府县志及地理书中也有大量水利记载。加上各类著作中的水利事迹记载,字数在1亿以上。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名著为《尚书〃禹贡》,它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80~前222年),记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的水利科学总结是《管子〃度地》。第一部中国水利通史是《史记〃河渠书》。第一部记述全国河道水系的专著是《水经》,约成书于公元220~232年间。现存最早的河工技术专著是《河防通议》,成书于1048年。最大的古代水利总集是《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和《再续行水金鉴》,它上起远古,下至1911年,共有1000多万字。其他名著还有《治水筌蹄》《河防一览》《治河方略》等。丰富的水利文献记述历史,探讨理论,指导实践,对促进中华水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流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科学家,都江堰的创建者,他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都江堰工程,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我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一带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县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同时修索桥、开盐井等。人民怀念他的功绩,建设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神话。
王景
在东汉初(公元69年)王景治河后,有几百年史书上关于黄河水灾的记载几近空白,以致有了‚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说法。但不论是否‚千年无患‛,王景治河确实功劳不小。这次治河动用几十万人,从荥阳至海口摆开千余里,其规模在古代空前绝后,其措施除了常规的疏河、筑堤以外,过人之处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王景是‚墕流法‛(侧向溢流堰泄洪技术)的发明人,与贾让提出在黄河上‚多张水门‛以‚分河流‛设想的时代(公元前6年左右)也很接近。由此有学者推断,王景是把贾让中策的设想部分地变成了现实,在黄河上采用了建闸控制分流的技术,至少在黄河、汴河分流处是这样。许多学者认为这也是王景治河成功的关键所在。王景在黄河这样的大河上建闸,人为控制水流,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实践,是人类水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擅长水利及天文历算,‚巧思绝人‛,曾任都水监、太史令等职。他在今宁夏河套地区、京冀豫地区以及京杭运河山东段开通前夕的汶泗河地区做了大量的勘查测量工作,提出了二十几条有关水利的建议,治理河渠塘堰几百所。
在元大都(今北京)附近,他主持重开金口河引永定河水,主持建设了最后打通京杭运河全线的通惠河工程。郭守敬设计制造了20种天文仪器,进行了南北一万一千里、东西六千余里的天文大地测量,1280年完成《授时历》。他首先提出了‚海拔‛的概念,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早560多年。
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是明代著名治河专家,曾4次出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在治黄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建树。针对当时河势散漫的情况,他在徐州以下黄河两岸高筑大堤,挽河归槽,实现束水攻沙;堵塞高家堰决口,加固高家堰大堤,逼淮水尽出清口,以清刷黄;以洪泽湖拦蓄淮河洪水,并为运河提供水源。他还提出了利用黄河本身冲淤规律实行淤滩固堤的措施。由他奠定基础的明清河道一直维持了300年之久。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点:①把治沙提到治黄方略的高度,实现了治黄方略从分水到束水、从单纯治水到注重治沙的转变。②提出并实施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三条措施,即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③著成《河防一览》一书,系统总结、完善了堤防修守的一整套制度和措施。后人评价说:‚治河人员只要能记住他书上的一两句话,提出的措施办法就会高人一筹。‛
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是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教育家。他早年留学德国攻读水利,1915年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第一所水利学校——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校长,以后又任陕西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在陕西,他应用近代技术规划了‚关中八惠‛灌区,并亲自参与了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建设。1933年他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李仪祉重视引进西方先进水利技术,通过对黄河、淮河、长江治理的规划,将许多西方的先进水利科学技术引入我国,同时还培养了大批近现代水利人才。1931年,他倡议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水利学术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并当选为会长,以后连选连任,直至去世。
在近代史上,古老的中华水文明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已落后于西方。而李仪祉则是这一时期促进东西方水文明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历史典著中的水文化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 诸子论水-----
1、厚德载物的水——
‚上善若水‛(《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出自《老子》的‚上善若水‛一词,是典型的道家思想。
老子对水有一种钟爱,他认为,最大的善德就如同水之德,能够默默利于世间万物而不与人争强争先,愿处在他人厌恶的低洼之所,所以这种品德和气魄最接近于大道精神。
在道家看来:
水的‚柔弱胜刚强‛,与人为善,以柔克刚;
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积薄发,众望所归;
水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海纳百川,大家风度。
大国若大河,拥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民族自信力和发展持久力。泱泱大国,博大精深,不必跳脱而争先,不必奉从而媚人,大河缓流,大川自若,坚持自我道路,就必将在世界瞩目中举足轻重,掷地有声。
2、仁义智勇的水——
‚君子见大水必观‛(《荀子》)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
道家的水是厚德载物的水,而儒家的水是多重美德并存的水。
当孔子观看磅礴东流的一川江水时,学生子贡问他:为什么君子见了大水就一定要观看呢?孔子细细分析说:
水能遍生万物而又看似无为,这是德;
水的高低流向,在按照规律道理行路,这是义;
水那浩浩荡荡永不停息的前进法则,这是道;
水遇见决口更加声势浩大,遇见百仞深谷也无所畏惧,这是勇;
水能丈量平面,这是公平的法;
水能注满容器而不需他物刮平,这是公理的正;
水的涓涓细流,能通达所有细微之处,这是纤毫毕现的明察秋毫;
水对事物耐心的润泽涤荡、对尘埃反复的清洁冲刷,这是春风化雨的教化功能;
水虽道路险阻、起伏跌宕但义无反顾地东流,这是目标坚定的志向明确。
所以,优秀的人,见到大水磅礴、气势非凡,必定驻足观望,必要感悟学习。
百川东到海,海阔凭鱼跃,大国气象,涵容似水——有仁德勇义、有公平法正,有立志高远、有怀柔明智,有人间正道、有浩然正气。
3、积善成德的水——
‚积水成渊‛(《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鹤林玉露》)
积水成渊,这是对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的形象化表达,也是一种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的强韧精神。
汉代《论衡》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国相交的信任达成,是靠点滴诚意的长久积累,来打下坚实基础,来构建合作关系。
当土石渐渐累积成山,惠泽人间的风雨才能兴起;当滴水渐渐汇聚成深渊,大国形象的龙腾才能飞跃。
4、似水流年的水——
‚逝者如斯‛(《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所言无数,然而有人认为,他最具有哲学意义的话,就是以上这一句。孔子站在河边感叹:时间就如流水一样,急匆匆地奔腾消逝而昼夜不停。
《论语》里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之智,教给人们变通与灵活 ;水之逝,更教会人们珍惜与在意。
所以中国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永远勤恳当下,永远耕耘年华,在似水流年中不可闲散浪费,在白驹过隙中不可虚度光阴。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河边的一声感叹,如一道历史的刻痕,深深镌刻进了中国的文化心理,中国文化里对于时光飞逝的感触,还有‚时不我待‛、‚一寸光阴一寸金‛、‚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诗词和古语。
所以,当历史的河流淌过今朝,我们的时代也一脚踏入了这时光的河流,那就必须要为历史留下足迹、为社会建立不朽功勋。
第二篇:中华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茶文化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以下有21顶: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以茶表德:中国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以茶健身:已知茶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由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使得茶文化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发展还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综上所述,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因茶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
三、茶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 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 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 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四、茶文化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 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推进国际文化交流。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世界人民都应该了解认识。
第三篇: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姓名:
学号: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摘 要:在向信息经济世界的转变过程中,传统商务由于存在太多的弊端,已经不能胜任现时条件下的贸易环境。电子商务作为因特网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结果,是未来商业发展的新方向。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nce)是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EDI和Internet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全新商务模式。其体现的开放性、全球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在符合商业经济内在要求的同时,还使其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冲击。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在带动经济结构变革的同时,对整个现代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电子商务因特网国际贸易影响
一.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发展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不断拓展和日益成熟,电子商务活动在世界各国兴起并得以迅猛发展。它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领域是最早感受到电子商务影响和冲击的领域之一。谁能先进入E-C应用领域,使贸易电子化,掌握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谁就能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于扩大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世界各国、WTO和世界其它一些经济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极为关注。因此探索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向信息经济世界的转变过程中,传统商务由于存在太多的弊端,已经不能胜任现时条件下的贸易环境。电子商务作为因特网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结果,是未来商业发展的新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冲击,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在带动经济结构变革的同时,对整个现代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经济正在发展的贸易大国,在电子商务的挑战之下,要同时面对其带来的压力和机遇,进行自我调整,以求跟上其快速变革的步伐。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今后的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应拿出自己的举措,以赢得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交易方对产品的订购、销售、配送、支付以及各类谈判等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进行。而在网络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商务场所和运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贸易活动包括交谈、讨论、信息的索取、洽谈、定购、商品交换、结算、商品退换等都是在电脑网络上进行的,这大大地提高了贸易的效率。同时,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凭借网络技术将商务活动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汇集在一个平台上,并通过这个平台完成资源的共享和业务的重组,从而帮助交易主体降低经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另外,电子商务能够使人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利用信息,了解商情,共享资源。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使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必将有助于促进企业拓宽服务渠道并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简而言之,作为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全新贸易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加快了商业周期循环,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说,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它的运用,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实现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3]所有这些,都是电子商务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也是其可能取代传统贸易方式的根本所在。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越发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其必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强化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政府于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即实施了“金关工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和相关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进出口统计系统、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系统、外汇核销系统的联网,通过金关工程的主干网把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商检、银行等政府和外经贸企业联系起来,实现贸易动态管理,逐步改变企业贸易方式。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一份报告声称,未来几年内,全球电子商务还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其增速将超过50%,200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最多可达12万亿美元。报告着重指出,中国在全球电子商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及其具体影响
2.1 对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外贸公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广告功能,Internet上有介绍产品的网页、公司和厂家的网页、国际贸易信息数据库和征求产品代理的广告等,展现公司和企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寻找最佳的国际分工合作伙伴,便于国际名牌效应的产生,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次是情报功能,通过Internet的各项网上服务,外贸公司可以了解客户的各项最新信息,其他公司动向,跟踪国际市场和国内外产业政策的变化,掌握最新市场动态,明晰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收集顾客的需求信息和对产品的意见反馈,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第三是业务功能。新兴的电子商务系统从中提供信息服务的商情信息传递机构,向着既提供商务与信息服务,又组织多功能交易的综合机构方面发展。
2.2 促进国际分工扩大、深化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长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在Internet上可以进行原材料、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调度控制,使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通过网络尽展所长,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资源和人才的优势,促进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能够让世界各地公司、企业之间进行直观的生产和协调,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日益超过国家的界限,形成生产的国际化。
2.3 促进世界服务贸易的扩大 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服务贸易的提供者不必跨出国门就能为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同时,公司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时承接来自不同国家的业务,而不必担心国际旅费和日程安排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咨询人才培训、新产品开发、工业设计、医疗诊断等领域,这种服务需求的扩大导致了国际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高级化、软化。
2.4 推动世界技术贸易的发展 现代工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制成品中的科技含量增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任何科技新成果一出现马上“家喻户晓”,成为同行业赶超的目标。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了产品的相关的贸易,国际贸易总额也随之增加。
2.5 促使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环境的重大变化 网上订货、网上促销、网上谈判、跨国公司内部网络销售都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式。EDI工程是信息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系统的结合,进出口商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商品的报关、商检、保险、运输投保和结汇等工作。大大减少了人才、物力和时间消耗,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国际贸易的节奏。这种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2.6 国际贸易经营主体上的重大变化 作为一新兴产业,信息化导致了大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专门化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职能从各种不同的公司、企业或政府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化的行业。与此相适应,一些专门化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或企业也应运而生。跨国服务公司的动作导致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产生了“虚拟”公司或企业这样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向世
界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2.7 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7.1 交易工具。EDI将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日常往来的经济信息,按协议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通过网络进行传送,Internet网上广告代替了电视、杂志、报纸等日常新闻媒介中的一些宣传作用;微软公司开发的98视频会议系统可直接在Internet上进行谈判、促销等活动;E-mail(电子邮件)和通过电话连接Internet,比以前的一些传统工具如传真、信函、国际长途来说,降低了成了成本和交易费用,节省了时间。
2.7.2 付款方式。一些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系统在网络上实行电子付款,即将资金存入电子银行或信用证公司的电脑中,交易达成后,在网络终端输入信用证的号码,在网络上进行资金的结算、转账、信贷等服务,在客户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高速运转的桥梁,大笔资金流向的安全无法完全保证,不过,纸币流为无纸电子流所代替而引发的支付革命和货币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2.7.3 交付方式。网络化上电子商务的交付方式分为两种:①有形产品的直接贸易方式:通过电子网络传输为买卖有形产品而进行的洽谈、订货、付款、开发票、收款等活动,然后在商定的地点进行实际产品的交割。②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方式:通过电子网络方式买卖咨询报告、电脑软件、数控程序、电子书刊、电子音像制品等,通过计算机传至客户的网络端完成交易。
2.8 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系统,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贸易,缔结一种现代化的贸易服务方式,为国际贸易提供一种信息较为完全的市场环境,从而使市场机制能够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在计算机网络上为进出口提供包括进出口代理报关、商检、仓储运输等为内容的物流作为整套服务体系的载体,不断向网员提供商贸信息咨询、市场分析、进口产品的保税展示和仓储、网上推销与广告宣传等服务,在世界各地建立代理销售网络,为制造商与贸易商创造商机,寻找买主,撮合并成交,并提供成交后的出口服务。这种经营战略,把代理、展销等多种传统贸易方式融为一体,把全部进出口货物所需要的主要流程如市场调研、国际营销、仓储报关、商检等引入计算机网络中,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和贸易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的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深化发展。
2.9 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传统的贸易方式是由商人作为生产者和用户或消费者的中介人,在国际贸易中是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的媒介,专业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得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贸易中间商、代理商和专业的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从而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三.我国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虽然我国已经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范围、程度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着诸如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认证、电子物流配送等诸多问题。
3.1 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规模相对较小。信息基础设施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我国近年来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以因特网的普及率为例,据中国互连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5.2%,而美国则在50%以上,比例相差近10倍,而网络拥挤、运行速度慢、资费偏高等因素,进一步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另外,我国的网络规模相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显得严重不足,这就决定了目前电子商务的市场机会还十分有限。有限的网络人口大多集中在学历较高、年龄较轻、收入尚不稳定的群体。如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中,大专、本科学历占到52.6%,硕、博士占到2.6%;18~24岁的用户占到39.1%,25~30岁的用户占到17.2%;用户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到20.8%,500~1000元占到18.3%,1000~2000元的占到25.7%。[5]这就使得网上销售的商品只能局限于电脑、软件和耗材等信息产品以及图书、音乐制品等可以在线销售的商品。
3.2 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它就要求网络间的数据传递、交换和处理要有很高的安全系数。但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不设防的系统,其开发和设计的初衷也并非出于商业目的,故此因特网并不具备商业交易需要的安全性。大量的经济信息在网上传递,资金在网上划拨流动,网上交易的权威性认证都要求做到万无一失,然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还令人忧虑。据CNNIC电子商务资料库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内我国有63.0%的网络用户计算机被入侵过。加之,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还很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健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无需见面,因此会产生很多传统商务模式中不会出现的新问题。目前对网上交易产生影响的主要问题有交易主体的身份识别,交易过程的商业秘密,电子通讯的安全,特别是未经授权的中途拦截和篡改,交易和其他记录的保存和管理等。
3.3 跨国电子商务容易导致避税和各国间税收冲突问题。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打破了时间的束缚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较自由地通过国际互联网从事跨国商务活动,这无疑增加了获取充足税收证据的难度,同时也会造成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冲突。此外,在电子商务中,由于出口目的方在国外,其身份不易确定,供货方更容易伪造向国外供货的证据,并以此骗取出口退税。虽然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都在加紧寻求对策,但是电子商务的无纸化交易特性给国家税收征管带来的技术障碍是不容回避的。再加上我国电子商务支付方式落后,即使在技术上解决了网上追踪稽查的难题,也难以避免网下现金交易导致的税收流失。
3.4 物流环节不畅。在电子商务下,虽然无形商品贸易的全过程可以全部在网上进行,但实物商品的交割必须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即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告一段落。没有现代化物流的保障,无论多轻松的商务活动都会变成一纸空文。目前,我国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体制上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在物流硬件上,物流设施和物流装备都较为陈旧,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且工作效率低下。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缺乏,跟不上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总体上说,我国的物流系统效率低下,距离现代化物流的目标相差甚远。
3.5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事法律和商业习惯提出挑战。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全球对于电子商务都没有标准的法律文献。传统的商事立法和商事习惯都是基于“有纸式”交易制定并存在的,然而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涉及到非基于纸张的通讯和信息存储办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立法模式与电子商务运作是格格不入的。而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种种法律问题,如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电子商务认证、电子数据证据、网上交易与支付、网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管辖权及在线争议解决等,多数还是立法的空白。这种立法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局面,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带来了高度的风险,构成了阻碍电子商务应用的一道不容忽视的屏障。我国虽然已在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方面制定了相
关的条例,但采用的都是部门割裂管理模式,缺乏权威的法律来全面、有效地解决争端。因此,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首先所面临的就是法律风险,其次才是技术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有重大的促经作用并对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于扩大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升起.《国际电子商务》[M ].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2
[2]任润姣,吴杰.互联网的利用与降低成本.河南商业专科学校学报.2003
[3]齐玲.《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立法的影响》[ J ].《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
[4]牛东来,张铎.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王有刚,龚应梅.《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J ].《商业研究》2004年第18期
[6]高功步,焦春风.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
第四篇:极限在高等数学中的地位
极限在高等数学中的地位
摘要:1821年柯西(1789―1857)在《分析教程》中,对极限概念的基本有了明确的叙述,并以极限概念为基础,对“无穷小量”、级无穷数的“和”等概念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后经过波尔察诺、魏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康托等人的卓越工作,又进一步把极限论建立在严格的实数理论基础上,并且形成了描述极限过程的ε-δ语言。微积分理论基础的严密化,使微积分跃进和扩展为现代数学的重要领域。本文将着重讨极限思想在高等数学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现极限在高等数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极限的定义,极限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极限思想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Position limit in Higher Mathematics
Abstract: in 1821, Cauchy(1789-1857)i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imit, the basic with a clear narrative, and taking the limit concept as the foundation, to “infinitesimal”, infinite number of concepts such as “and” gives a clear definition.After the excellent work, Weierstrass, Dai Dejin Cantor Bolzano, et al., and further the limit theory establishment in the re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stric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escription of limit process epsilon Delta language.Rigorous calculus theory, the calculus Yuejin and extended important field of modern mathematics.Widely used i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pleasing limit thought in higher mathematics, which reflects the position limit in higher mathematics.Keywords: definition of limit, limit in higher mathematics, limit effects of id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1 极限的定义
意即
使
不等式|Xn-a|<ε刻划了Xn与a的无限接近程度,ε愈小,表示接近得愈好;而正数ε可以任意地小,说明Xn与a可以接近到任何程度。然而,尽管ε有其任意性,但一经给出正整数N,ε就暂时地被确定下来,以便依靠它来求出ε,又ε既是任意小的正数,那么ε/2,ε的平方等等同样也是任意该定义常称为数列极限的 ε—N定义。
函数极限:分为x→∞,x→+∞,x→-∞,x→Xo,,运用ε-δ定义,以x→Xo,f(x)在点Xo 以A为极限的定义是: 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无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x满足不等式0<|x-x。|<δ 时,对
得
小的正数,因此定义中不等式|Xn-a|<ε中的 ε可用ε/2,ε的平方等来代替。同时,正由于ε是任意小正数,我们可限定ε小于一个确定的正数.另外,定义1中的Xn-a|<ε也可改写成Xn-a|≦ε。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
数列极限:设 {Xn} 为实数列,L 为定数.若对任给的正数 ε,总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 n>N 时有∣Xn-a∣<ε 则称数列{Xn} 收敛于L,定数 L称为数列 {Xn} 的极限,并记作,或Xn→L(n→∞)读作“当
n 趋于无穷大时,{Xn} 的极限等于 或 趋于 L”。若数列 {Xn} 没有极限,则称 {Xn} 不收敛,或称 {Xn} 为发散数列。应的函数值f(x)都满足不等式: |f(x)-A|<ε,那么常数A就叫做函数f(x)当 x→x。时的极限。极限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
3.1极限在微分,积分中的体现: 积分定义:设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将区间[a,b]分成n个子区间[a,x0],(x0,x1],(x1,x2],„,(xi,b],可知各区间的长度依次是:△x1=X0-a,△x2=X1-x0,„,△xi=b-xi.在每个子区间(xi-1,xi)任取一点ξi(i=1,2,„,n),作和式(见右下图),设λ=max{△x1,△x2,„,△xi}(即λ属于最大的区间长度),则当λ→0时,该和式无限接近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函数f(x)在区间[a,b]的定积分,其中:a叫做积分下限,b叫做积分上限,区间[a,b]叫做积分区间,函数f(x)叫做被积函数,x 叫做积分变量,f(x)dx 叫做被积表达式,∫ 叫做积分号。
微分定义: 设函数y = f(x)在x.的邻域内有定义,x0及x0 + Δx在此区间内。如果函数的增量Δy = f(x0 + Δx)− f(x0)可表示为 Δy = AΔx0 + o(Δx0)(其中A是不依赖于Δx的常数),而o(Δx0)是比Δx高阶的无穷小,那么称函数f(x)在点x0是可微的,且AΔx称作函数在点x0相应于自变量增量Δx的微分,记作dy,即dy = AΔx。
通常把自变量x的增量 Δx称为自变量的微分,记作dx,即dx = Δx。于是函数y = f(x)的微分又可记作dy = f'(x)dx。函数的微分与自变量的微分之商等于该函数的导数。因此,导数也叫做微商。应用实例:已知方法,就其微分解
:,应用极限极限思想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微分还是积分的定义,都用到了极限的思想,即当函数定义域内的某一变量,以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值变化时,讨论函数的各种变化。应用极限思想,形成了高等数学当中的微商、积分等互逆性计算。归纳导数、积分在极限思想的运用当中有以下共同特性:分割、近似及取极限。以上共同过程均是在分割并且细小化之后,应用中等数学之中的常量关系来处理高等数学微积分当中的变量关系问题,并通过极限思想以降低误差,让无法解决的无规律变化问题能够联系到极限思想,从而让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加精确,这也就为解决问题提出了一种新思维,即应用运动与变化之方式来处理问题,从而展示出极限思想深刻的辩证性。总结
极限思想在很久的古代既已经产生,并在近代的微分和积分的定义,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地展现。
(1)极限的精确定义对微积分的定义有重大意义。
(2)极限思想是微积分的基本思想。
(3)极限是高等数学研究基本问题的基
础工具。
(4)极限的分析方法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是架立在抽象与实体,巨大与极小之间的一 座重要桥梁。6 [参考文献] [1]施红英.对微积分“极限”思想方法教学的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1] Shi Hongying.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f calculus “limit” thinking method [J].Journal of Gansu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2005(9)[2]叶 林.极限思想的发展与微积分的建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leaf forest.Develop and calculus limit theory [J].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 [3]翁祖荫;;关于黎曼—斯蒂吉司积分的乘积型求积公式[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80年03期.[3] Weng heritage;Riemann Stieltjes integrals;a product type quadrature formula [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1980 03 period [4]张开菊;;关于极限若干计算方法的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4] Zhang Kaiju;[J];Study on several methods for computing the limit;the new curriculum(Research);2011 08 period [5]丁进忠;;微元问题的处理方法[J];物理通报;2011年09期.[5] Ding Jinzhong;processing method;micro problem [J];physics Bulletin;2011 09 period
第五篇:在创新服务中提升地位
在创新服务中提升地位
——郧西县统计局典型材料
(2012年5月)
近几年来,郧西县统计局在省市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统计方法制度要求,全面落实统计改革举措,服务郧西发展大局,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五个郧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郧西县统计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县统计局先后获得“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省级先进集体”、“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国家级先进单位”、“全省四年一度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省级先进单位”、“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省级先进单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省级先进单位”、“全市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四届“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全县服务经济工作先进单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和“行风评议第一名”等多种荣誉称号。
在这从多耀眼光环的背后,凝聚着郧西县统计人凝心聚力抓数据质量,开拓创新抓统计改革,求真务实抓工作落实的心血和汗水,反映了郧西统计质量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公信力明显提升,统计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围绕“三个提高”抓数据质量,统计公信力不断提升
数据质量为统计工作的生命。郧西县统计局切实把“三个提高”作为统计的立身之本,下重手狠抓统计数据的打假挤水,力求各项数字数出有源、数出有据、数出有用。
夯实基层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该局在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方面主要体现“三个进一步”,统计基层基础于2009年建设顺利通过省局验收,2011年元月该局在湖北省统计工作会议上作“双基”建设交流发言,获得省统计局领导及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基层统计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18个乡镇,348个村委会(居委会)都明确有专(兼)职统计报表人员,并将数据报表质量、时效等纳入年终个人绩效考核,与第年终奖、评先彰优挂钩。
基层统计工作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该局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在基层统计管理上,强化了“五个规范”,实现了从业人员素质达标、报表流程科学可行、统计制度完善健全、统计台帐规范完备、统计档案分类归档。
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县投入50余万元,购置服务器,为每个乡镇统计站配备电脑、电话和传真机、打印机,将网络沿伸至各乡镇,开通了内、外网专线,实现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联网。
加大统计执法检查,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该局对统计违法行为以“严打”的态势,切实做到“三个加大”,确保统计数据质量。201 0年9月,省统计局在郧西开展全省统计巡查工作,抽查了该县的重点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投资企业,统计误差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检查人员动情地说“郧西数据质量经得起检验”。
加大统计违法的查处力度。在执法工作中,坚持集中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统计执法与统计普法相结合、执法检查与查处案件相结合。在执法工作中,坚持集中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统计执法与统计普法相结合、执法检查与查处案件相结合。新修订的统计法公布实施后,县统计局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局机关人员都发放了学习手册。2009年,县内一垂直管理单位拒绝报送有关报表资料,县政府分管领导当即明示严肃查处。通过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有效地规范了统计业务,提高了统计报表质量。2011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统计法执行情况报告,由于《报告》内容翔实,获得县人大常委会常委全票通过。
严格进行数据质量评估。对关系国民经济重要的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增加值、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进行重点评估,每个月报表数据出来以后,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专业人员一起反复推敲,现实的、历史的、逻辑的认真分析比较,确认数字是否可信,并对有关方面的质疑作重点核查,使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加大统计数据质量稽查力度。该局对内每季度开展一次数据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直接责任人予以处罚,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承担相应责任;对外实行重点抽查,对报表一贯滞后,有意瞒报、漏报,差错率较高的单位实行核查。通过强化机制,各种统计报表基本做到了无迟报拒报、无重统漏报、无虚假差错、无泄密丢失的“四无”现象。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郧西县统计局在统计服务上突出体现“两个注重”,有效地提高了统计服务水平,增强统计的公信力,提升了统计部门的社会地位。
注重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该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各类统计报表。每月统计报表完成之后,把《统计月报》上的最新数据在第一时间报送县四大家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在该县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争取进入全国新阶段扶贫攻坚重点县、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调查、十漫高速公路数据论证等大型活动中,该局根据国家文件出台背景,掌握准确信息,提供基础数据,充分发挥统计的参谋作用。
注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统计分析。一方面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另一方面运用统计信息资源,搞好统计分析,撰写出一批具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局领导亲自撰写了《郧西县建设小康社会尚有多远》一文,让社会知晓
小康进程,及时地消除了部分人士认为已经达到小康社会的误区。同时,撰写的《郧西县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对策》、、《从陕南五县发展状况比对郧西经济的优劣所在》等课题分析,都在县委、县政府内部刊物上印发,全局每年撰写统计分析和信息200余篇,并在省、市优秀统计分析评比中多次获奖。
围绕“四大工程”抓统计改革,改革力度持续深入
国家统计局大力实施的“四大工程”,变革了统计数据的采集、汇总、处理的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的再造,对统计数据进行打假挤水的最有效的变革。郧西县统计局近几年来,积极响应,认真执行,全面落实,使以“四大工程”建设为载体的统计改革花落有声,有效地防止了统计数据一路“祼奔”。
全面推进“企业一套表”改革。该局组织专班,对全县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网上直报工作进行全面督办检查,并对限额以上贸易、固定资产投资、资质以上建筑及房地产企业进行逐单位、逐指标核实、核查,完善“三上”企业名录库资料,为顺利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县政府牵头召开了投资、工业及贸易等一套表网上直报会议,项目主管部门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统计人员178人参加了会议,县统计局通报了网上直报情况,县发改局、经信局、住建局、商务局等单位在会上作了坚决支持网上直报的表态发言,县统计局对各单位的统计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收到很好的效果。针对报表内容多,指标间逻辑关系复杂以及基层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的现状,该局业务人员对网上直报即时进行审核,及时通知“三上”企业纠正逻辑错误,使网上直报工作快速步入规范化轨道。同时对不按时完成报表任务或不及时纠正直报逻辑错误的企业实行定期通报制度。
认真做好名录库与字典库整理。该局及时召开专业会议,安排部署字典库与名录库单位的比对、核查;加大了与工商、税务、民政、编办、质检等部门的联系,定期搜集企业变更情况的资料;对企业有无变化、是否有正式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名称及企业类别是否准确,企业填报的专业报表类别是否正确进行了重点检查,清换“三上”企业临时码。
加强信息数据处理和平台建设。该局采取“三抓”措施,强化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凡是“三上”企业实现了“三有”,即有电脑、有网络、有专职统计人员;组织业务人员,一家一家企业联网,一台一台电脑测试,确保网上直报不出问题。同时,对少数电脑操作水平较低的企业统计人员采取跟踪指导,专业人员不厌其烦地多次上门指导,直到每一个企业统计员能够熟练操作为止。
加强联网直报系统建设工程。该局高标准建设60平方米的标准化网络办公室,以联网直报为契机,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台建设。同时,积极配合做好省、市通往县的视频会议系统安装、调试、运行工作。
由于“四大工程”建设工作扎实,2009年10月以来,湖北省推行“企业一套表改革”网上直报,“三上”企业率先实行网上直报,郧西县各企业直报和纸质报表一致,机表一致,确保了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
围绕“三大建设”苦练内功,自身形象不断提升
加强班子建设。该局领导集体坚持不断地学习,增强党性,身先仕卒,勇于负责;班子内部坚持大事商量、小事通气,不争权利、不争高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在统计系统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大兴优质服务之风,营造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氛围。
加强队伍建设。该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真心实意培养干部成长。近年来,局内1名副局长提任党支部书记,4名业务骨干被提拔进班子成员,3名年轻干部在县直换届中被提拔交流到县委、县政协机关工作,有2名年轻职工上挂武汉和十堰锻炼。通过公开招考形式,新进5名刚刚毕业的本科生,为统计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
坚持形象建设。该局凸显“三新”。即环境新、管理新、服务新。县委、县政府将新落成的最好办公楼作为统计办公用房,全局新分配办公房屋面积500多平米,从计算机到办公桌椅全部作了更新,人手一台计算机,改变了过去办公场所脏乱差的现象,工作环境舒心舒畅;管理上推行以制度管理人,结合人性化管理,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推行接待首问负责制,建立24小时工作联系制。通过两次行风评议,统计部门有口皆碑,名列全县第一名,统计部门的社会形象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