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笔记
七年级上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一单元课堂笔记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答案),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能引发科学发现。
2、学习科学的方法: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二、实验和观察
3、单凭我们的感觉对某些事物的判断也许是不准确的,感觉器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经常要接住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4、观察的两种方式:①直接观察,人们直接用感觉器官观察;②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工具的观察。
三、长度的测量
5、测量的含义: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工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6、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7、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8、常用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前应注意量程、零刻度、最小刻度。
9、刻度尺使用方法:①选正确:根据测量的长度和最小刻度选择何时的刻度尺;②放正确:刻度线紧靠着被测物体;③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④读记正确:要估读一位(即精确到最小刻度下一位),测量出结果后,写上数值和单位。
10、最小刻度(也可称为最小刻度值或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将相邻两个标有刻度的刻度值相减,再除以他们之间间隔的刻度数 练习:
① 测量时注意点:a、若起始测量刻度不是零刻度,则自己标记零刻度开始;b、明确最小刻度,注意读数准确,单位跟上
如图所示,请写出所测木条的长度:2.55厘米,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0.1cm
② 测量纸张厚度:注意一:封面不能算进去;注意二:要多测量一些,纸张太少误差大;注意三;张数是页数的一般,即200页=100张
四、体积的测量
11、体积的概念: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12、固体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用m表示。
13、体积常用单位有: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33米米升(L),毫升(mL),其中 1分= 1升;1厘= 1毫升
33333333314、注:固体体积不可用升、毫升表示,升、毫升只能表示液体体积
15、固体体积测量:①形状规则的物体(正方形、长方形、圆柱体)可用刻度尺测量出他的边长和半径,然后计算它的体积。②测量液体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a,能下沉的物体,可用
V水+物—V水=V物,V水=水的体积,(V水+物=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物=物体的体积);b,浮在水面的物体,可用
V水+重物+物体—V水+重物= V物体,(V水+重物+物体=水、物体以及和物体捆绑在一起的重物的总体积,V水+重物=水和重物的体积,V物体=所测量物体的体积)。
16、量筒的使用方法:①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和最小刻度。②倒:左手执量筒,右手执烧杯,两个稍有倾斜,让液体缓慢流进量筒。③放: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④读:视线与液面凸面顶部或凹面底部 相平。⑤记:写下数值以及单位,要估读一位。
17、量筒读数时,俯视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仰视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
18、测量不规则物体时,若被测量物体能溶于水或能吸水,则测量得出的体积均偏小。
五、温度的测量
19、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成都称为温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20、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科学上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摄氏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21、温度计的种类(按制造成分分类):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
22、温度的读数:37℃ 读作:37摄氏度-52.3℃ 读作:零下52.3摄氏度 或者 负52.3摄氏度。
23、温度计使用前应注意:量程和最小刻度。被测物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24、温度计使用方法:①手握温度计上端,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若是测量的是液体,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部。②玻璃泡接触被测物后要稍停一会儿,待温度计读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物体。③读数时眼睛平视液面(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④记录读数:注意单位及是否负数。
25、体温计用途:测量人的体温。
26、体温计的构造特点: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弯曲波管。作用:使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下落,读数不变
27、体温计与一般温度计的区别:①体温计使用前要甩一下,一般温度计不用。②体温计有细弯曲波管,一般温度计没有。③体温计精确到0.1℃,一般温度计精确到1℃。④体温计离开物体读数,一般温度计不能。⑤测量范围不同,体温计:35℃~42℃
六、质量的测量
28、质量的含义: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长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9、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克,毫克 30、质量的单位换算: 1克=1000毫克
31、实验室测量物体的质量常用的工具是托盘天平。
32、天平的构造: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码盒、镊子。
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
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① 注意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
② 玛法不能用手直接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及时放回砝码盒,以免生锈。③ 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④ 加砝码时要轻放轻拿
⑤ 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烧杯里再称量
34、托盘天平使用方法:
① 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归纳为“螺母反指针法”,也就是当指针向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向左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右调
② 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质量后,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中依次试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多,而退出这个最小的砝码又嫌小,这时应退出最小的砝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左物右码” ③ 读数:被测物体质量=所有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④ 收好:测量完毕,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0”
知识点一:砝码的规格:100g,50g,20g,10g,5g,2g,1g(每种砝码最多两个)知识点二:游码的量程=砝码中最小的砝码
知识点三:称量时,指针偏右,则减少砝码或游码向左移;指针偏左,则增加砝码或游码向右移
知识点四:称量时绝对不可用平衡螺母来调节平衡
知识点五:砝码变重(如生锈),则测量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小
砝码变轻(如磨损),则测量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大
知识点六:若物体错放在了右盘,则物体质量=左盘所放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刻度值 七:时间的测量
35、测量时间的工具:任何周期性运动的事物都可用来记录时间
36、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s表示,常用单位有分(min)、时(h)、天(d)、年等。
37、常用表、种测时刻,用停表测时间间隔。
38、时刻:某一瞬间所指示的时间,如:新闻联播7:00开始播放,7:30结束 时间间隔:指一个时间段,即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如:新闻联播播放30分钟
39、常用的停表有: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40、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用手握紧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零)
41、机械停表读数方法:①明确大盘最小刻度值及小盘最小刻度值,②分别读出小盘刻度及大盘刻度,③读数=小盘读数+大盘读数,④验算:将所得读数放回小盘中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42、机械秒表的读数特点:不能估读
八、科学探究
4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①发现和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和假设;③制定探究计划;④收集事实与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⑥交流与讨论
第二篇:七年级上科学笔记(部分)
七年级上科学笔记
1.1 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 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补: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②瓦特——蒸汽机 2.鱼的沉浮与鳔的大小,鳍的活动有关。
二、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有利有弊)
补:光污染。
2.学习科学知识要做到:多观察,多试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1.2 观察和试验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
一、观察
1.观察也许不正确。(具有局限性)
2.要借助 ①仪器:扩大观察范围
②工具:进行测量 3.观察: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二、实验仪器
1.试管:取少量药品,进行化学反应,可直接加热。2.试管夹:夹试管的。3.试管架:插放试管的。
4.烧杯:取大量液体,不可直接加热 =可间接加热。5.酒精灯:用于加热。6.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液体。
7.滴灌:取少量液体,滴加少量液体。8.玻璃棒:搅拌、引流、蘸取少量液体。9.天平和砝码:测物体质量。10.电压表:测电压(V)11.电流表:测电流(A)
12.显微镜:观察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物体或结构。
1.3 长度的测量
一、测量
1.定义:测量是一个将带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单位
1.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微米(µm)纳米(nm)
三、单位换算
①1m=10dm=100cm=1000mm
②1m=10^6µm
③1m=10^9mm
④1dm=0.1m
1cm=0.01m
1mm=0.001m ⑤1µm=10^-6m
⑥1nm=10^-9m 例:4.2m=()cm 解:4.2m=4.2×1m=4.2×100cm=420cm
四、刻度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1.使用方法:① 选正确—0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
②放正确
③看正确
④读记正确—写明单位(要估读一位)2.感觉:1m≈两个手臂长 1dm 1cm 1mm
毫米(mm)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 3.如何测一张纸的质量?
答:①找相同纸N张 ②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记作H
③计算,一张纸的厚度为:H÷N
1.3⑵ 体积的测量
一、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1.单位:国际单位:m³
常用单位:dm³ cm³ L
mL
2.单位换算:①1m³=1000dm³
②1dm³=1000cm³
③1L=1000mL
④1L=1dm³ 1mL=1cm³
二、体积的测量
1.规则物体:用刻度尺测量,再用公式计算。
2.液体:用量筒或量杯测。
三、量筒:没用零刻度线,刻度均匀
1.量杯:没有零刻度线,刻度不均匀(上密下疏)
2.量筒使用注意点:①看清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平放在桌面上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3.测不规则物块
①如何测小石块?(此方法只对沉物)
1.取量筒。平放倒入适量的水。读数,记作V1 2.将小石块缓慢放入水中,读数,记作V2 3.计算: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
补:适量是应为:水太多要超量程,水太少不能淹没物体。
②如何测小木块?
1.取量筒,平放,倒入适量的水。
2.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放入水中,读数,记作V1 3.把小石块拴在细线上,读数,记作V2 4.计算: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 1.4温度的测量
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1.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
二、温度的测量——温度计 1.制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2.国际单位:开尔文(K)
常用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水沸腾的温度定位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分,每一分就表示一摄氏度。
三、使用注意点:①使用前,看清量程和最小刻度(勿超量程)
②测量时,手握上端,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
杯底,背壁。
③等稳定后读数,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④读数要平视,别忘单位。
四、体温计
1.量程:35℃~42℃ 2.最小刻度:0.1℃ 3.两大特点 ①玻璃泡大
②玻管与玻璃泡之间有一段弯曲
4.体温计没甩时,读数是热胀冷不缩。
1.5 质量的侧量
一、质量:物体所含质量的多少 1.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 克 毫克(斤,两······)2.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一斤=500克 3.感觉:一个鸡蛋≈50克
4.质量是一种属性,不随形状,温度,状态,空间位置而改变
二、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工具:天平和砝码
2.结构:底座,指针,分度盘,托盘,游码,平衡螺母,衡量标尺,砝码及砝码盒,镊子。3.使用方法:①调平。(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用平衡螺母调节,知道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②称量。(左物右码,砝码先放小,再放大,最后放游码)
③称好,放好,整理好。补:⑴调平: 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称量时:动游码或砝码
⑵读数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值。思考:1.如何测一滴水的质量?(累积法)答: 仪器:天平,滴灌,烧杯
步骤 ①调平,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记作M1 ②用滴灌滴取100滴水放入烧杯中,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作M2 ③计算一滴水的质量 ﹙M2-M1﹚÷100
1.6 时间的测量
一、前言 1.分类:时刻
时间间隔
二、时间
1.计时:任何具有周期性的事物 2.时间单位: 主单位:秒(S)
常用单位:年,月,日,时(h),分(min)3.单位换算: 1h=3600s
三、测量工具——停表:电子停表
机械停表-----时间间隔
1.7 科学探究
一、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2.1 蜗牛→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一、前言 1.放大镜:放大作用,成正立,放大虚像 2.使用方法:靠近被测物体
二、蜗牛:阴暗,潮湿,温暖
1.外形: 体外:螺旋状壳(起保护作用)
头部:触角:(两队)触觉和嗅觉作用
眼:具有视觉作用
口:摄取食物
腹部:足(运动器官),足内有足腺,足腺分泌粘液。补:①粘液:减小爬行时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
②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有听觉。
2.1(2)生物与非生物 →最根本区别:是否具有生命
一、生物的特性(判断理由)
1.具有完整的生物结构 2.有新陈代谢现象 3.由生长,发育现象 4.有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 5.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6.有应激性(①向光性 ②向地性 ③向水性),对刺激能产生一定的反应 7.有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能力
二、动物和植物
1.动物:自身不能制造养料,只能通过摄取食物
2.植物:能利用太阳光,CO2和水自己合成养料,能进行光合作用 补:植物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不同)
2.2 脊椎动物→120万
一、分类
1.原生动物(最低等):单细胞动物,整个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草履虫,变形虫)2.腔肠动物:身体成辐射对称(水母)3.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血吸虫,涡虫)4.环形动物:身体圆长或扁形,由许多体节(蚯蚓)5.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线形,不分节(蛔虫)6.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有贝壳(蜗牛)7.棘皮动物:有棘皮突起(海星,海参)
8.节肢动物:身体分节,触角和头也分节,体表有外骨骼,有蜕皮现象(虾,蟹)补:①昆虫类属于节肢动物
②昆虫类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表有外骨骼。
2.3 植物—种子植物
—无种子植物
一、前言
1.果实:果皮、种子 2.种子:种皮、胚
3.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花:花萼,花瓣,花蕊 5.花蕊:雄蕊,雌蕊
二、种子植物
1.再分类: 被子植物:(最普遍,右脚绿色开花植物)种子被果皮包被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 2.裸子植物:松,杉,柏,铁,银杏
3.裸子植物:①植株高大 ②根系发达 ③抗寒能力强 补:西瓜→种子
葵花籽→果实
2.3无种子植物==无花,果实,种子
一、分类
1.蕨类:有根,茎,叶。(蕨,胎生狗脊)2.苔藓类:有茎,叶。(地钱,葫芦藓)3.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海带,紫菜)补:①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类,最低等动物是原生动物,最高等动物是被子植物,最低等植物属藻类
②林耐的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小单位)③等级越高,共同特征越少 等级越低,共同特征越多
2.4显微镜
一、结构
1.镜座,镜臂,载物台(防装片),压片夹,遮光镜(内有光圈),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镜筒,物镜转换器,准焦螺旋(有粗细之分),目镜,物镜 2.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二、步骤: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
1.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轻拿轻放
2.对光:先动物镜转换器(先用低倍),对准通光孔,再动遮光器(先用大光圈)3.放片:用压片夹夹住
4.调焦:先动粗,再动细,眼盯物镜 5.观察:双眼睁,及时记录 补:①目长小 物相反
②粗向外降
③视野暗亮调遮光器或反光镜
④调焦先动粗,只带看见物体再动细,动到像清晰为止 ⑤物镜从低倍到高倍,视野变暗,个体变大,数目变少 ⑥看他在那,往哪移
2.4细胞→罗伯特·胡克
一、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生命活动场所 补:动物细胞就这三个结构
2.植物细胞(除此之外): 细胞壁(有纤维素):保护和支持作用
液泡:内有细胞液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内有叶绿素
补:精子细胞呈蝌蚪状,卵细胞呈椭圆形,平滑肌细胞呈梭型,红细胞呈扁圆型,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
2.4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望
一、内容: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二、细胞在变化
1.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补①特点:在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②作用:对于单细胞动物而言,细胞分裂使整个生物个数体增加 2.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变大。
3.细胞分化: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
补:作用:形成不同的组织
2.5单细胞生物
一、前言
1.特点: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二、单细胞植物→衣藻
1.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鞭毛,伸缩泡,眼点
三、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1.结构:沟口(摄氏),食物泡(消化),纤毛(帮助游动)
四、单细胞微生物和多细胞微生物
1.微生物--细菌:结构:鞭毛,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形成的细胞核
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真菌:霉菌、食用菌
补:①生物:原核生物:细菌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②巴德斯消毒法:快速低温加热,迅速冷却
③食物保存法:干藏法、冷藏发、加热法、真空保存法
2.5组织==细胞群
一、前言:
1.定义:形态不同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二、植物组织
1.分类:保护组织→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储存营养
输导组织→输送水分、无机盐、有机物
机械组织→支撑和保护作用
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三、动物组织
1.分类: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和吸收物质
结缔组织→运输,支持,分布最广
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性奋
补①肌肉分成: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四、皮肤:表皮→上皮组织
真皮→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皮下组织 补②出血伤真皮
③皮肤是一个器官
④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有:适当的温度、水分、空气
⑤控制变量法有对照组和实验组
2.6 结构层次
一、前言
1.生物等级分类最基本单位:种
2.生物结构最基本单位:细胞
二、器官: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1.植物:根、茎、叶 →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三、系统
1.人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
食物→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补①人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个体)
②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③太空的结构层次: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适应性: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二、多样性
1.生物灭绝原因:丧失了栖息地
2.最有效方法: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3.四大保护区:广东鼎湖山,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山,贵州梵净山
3.1地球
一、认识
1.古代人:
中国人: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复盘
印度人:像圆盾
古巴比人:大地是空心山
2.现代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鼓21km)
补:①归来时,先出现桅杆,再出现船身→地球是
②园区时,先消失船身,再消失桅杆→球体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笔记
一. 翻译下列句子。
1.请来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帮助讲英语的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2.我能在学校音乐俱乐部是因为我会弹吉他和拉小提琴。
3.我能在老年之家帮助老人,而且可以和他们做游戏。
4.你可以打电话给吉尔,电话是8885432.并且和她交朋友。
5.爱丽斯不会打篮球,也不会打排球。
二. 把下列词组抄在笔记本上。
1.sing—singing—singer—singers
2.swim—swimming---swimmer—swimmers
3.dance---dancing---dancer—dancers
4.draw---drawing---drawer---drawers
5.play---playing---player---players
6.write---writing---writer---writers
7.piano---pianos---pianist
8.violin---violins---violinist
9.center---central(adj.)
10.teach---teaching---teaches---teacher
11.music---musical(adj.)---musician
12.play+球类、运动/basketball/tennis/soccer/volleyball/ping-pong/chess
13.play+ the乐器/piano/violin/guitar/drums
14.sth.sb.to do sth.to be a/an名词
to be 形
15.English
art
music
chess
swimming
dancingclub
drawing
singing
(Chinese)kung fu
sports
story telling
16.what club/ sports/名词
17.what/ how about sth./ doing sth.18.be good at=== do well in + sth./doing sth.擅长于。。
19.tell/ write a story/ stories 讲/ 写故事
20.That sounds good/形.21.speak Chinese/ English/ Putonghua/ 语言
speak to sb.22.职业+ wanted for sth.招聘。。
23.the school show
24.A肯定, B肯定, too.===A肯定, B(be动词,情态动词)also(实义动词).A否定, B否定,either.25.Let’s do sth.shall we?
Let us do sth., will you?
26.play games with sb.27.be in the school music club
28.talk to sb.29.
第四篇:七年级上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一、地球
1、地球是个球体;平均半径:6371 千米;赤道周长:4 万千 米; 地球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2、纬线:形状:圆。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经线: 形状:半圆。经线是等长的。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 90 度,在南极、北极。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 南纬,用“S”表示。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 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④经度变化: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 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 组成的经线圈。20°W 以 西 到 160°E 属 于 西 半 球(大 于 20°W 或 大 于 160°E)20°W 以东到 160°E 属于东半球(小于 20°W 或小 于 160°E)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 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昼 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太阳光直射赤 道,3、4、5 月 3 月 21 日前后(春分日)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6 月 22 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 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9 月 23 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 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12 月 22 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 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 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 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 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
三、地图 1.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3.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4.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 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5.大比例尺,表示范围,表示内容详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
(1)图示时间为(2)此时太阳直射
月
日前后,北半球节气为(纬线),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是
。
N B 太 阳 A S 光 线
(1)本图表示地球的_______运动,地球在轨道上运动一周所 需的时间是_________。(2)在地球运动轨道处
第五篇: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教案
一、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课时安排: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
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第二课时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第三课时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
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第四课时 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4、复述故事。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并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第四课时
1、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四、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课时安排 : 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互相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第二课时
内容: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2、自主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3、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4、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第三课时
内容: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2、拓展延伸
a、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
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b、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第四课时
延伸作业
①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②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五、童趣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课时安排: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第二课时
1、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4、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鼓励同学们开始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第四课时
1、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2、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