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学习重点提示2007秋

时间:2019-05-14 04:1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调查研究学习重点提示2007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调查研究学习重点提示2007秋》。

第一篇:社会调查研究学习重点提示2007秋

社会调查研究学习重点提示

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本课程,我在这里就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做些提示。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讲如何学好这门课;二是提示这门课的学习重点。

一、如何学好这门课

要学好这门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这门课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这门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不同于其他一些以传授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程。它主要不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的课程,而是以提高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它非常重要、也非常有用,学好这门课,不仅对于同学们今后的工作实践有意义,而且对同学们完成电大的学业立刻就会起到很大的效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要进行社会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调查报告;在毕业时,还必须提交一篇毕业论文或毕业作业,这些,都离不开社会调查研究。因此,同学们应当对这门课有足够的重视,并把学习这门课的重点放在努力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上面。我们在本课程教学结束、进行考核时,会注重对具体操作技能的考核,希望同学们注意。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或者说,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呢?这不仅要求大家必须掌握文字教材中讲到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类型、基本概念、基本步骤和基本操作方法,而且要求大家必须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来认识这些内容。虽然我们不可能一边学一边实际进行社会调查,但是完全可以在想象中、或者说在虚拟环境中学以致用。我们在教材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各种问题,同学们可以顺着教材的脉络,举一反三,让思维进一步发散,去联系更多的实际。要争取做到对每一种调查类型、每一种调查方法,都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大量的社会现实素材。反过来说,当我们看到或想到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时,也要能够马上反应出应该运用哪种调查类型和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如何进行操作。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这门课的学习才算成功。

(二)合理使用各种媒体的教学资源

电大教学的方式是多媒体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可以使用。目前这门课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文字教材、录象课、网上资源和辅导材料等。

文字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依据,将来我们完成课程学习时考核的内容也全部以这本教材为依据。所以大家应当把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精读文字教材上,一定要把教材读懂、读通。所谓读懂、读通,就是上面提到的能够紧密联系实际熟练地应用各种调查类型和调查方法。这门课有录象课18节,由文字教材的主编之

一、人民大学周孝正老师主讲,它是对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所做的系统、深入的讲解。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录象课,更好地掌握文字教材的有关内容。

网上教学资源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辅助资料。目前本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重要的主要有学习辅导和参考资料两部分。学习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重点提示、自测题、问题解答、名词解释、期末辅导等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它们,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加深对文字教材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各种调查类型和调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它可以使同学们事半功倍,用相对少一些的时间,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参考资料包括一些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的范例,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调查问卷设计和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三)认真完成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本课程全部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来期末考试占70%的分数;形成性考核占30%的分数。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普通习题,包括填充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主要目的是训练同学们的答题方法。另一部分是操作性题目,主要是对同学们在掌握各种调查类型和调查方法方面的技能的训练。形成性考核的题目类型和要求与期末考试基本一致。大家应当特别重视形成性考核,通过它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尽快掌握答题的正确方法,同时提高自己的各种专项技能。

以上讲了同学们学习时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我相信只要大家照此去做,再认真接受各地电大老师的面授辅导和具体指导,就一定会顺利完成这门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重点提示

因内容很多而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能给大家提示一下教材各章节的重点,供大家参考。这些重点和将来期末考试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导 论

1.社会调查研究概念: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第一,专门性。首先在研究的方法层次上,社会调查研究是一种专门的科学,有其特有的概念、基本原理、公式、方法。其次在研究的技术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技术。

第二,系统性。社会调查研究有别于对社会情况的简单了解,它包括选择课题、设计 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调查结果以及检验调查结论等工作。从开始的选择课题到最后做出调查报告,几个步骤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过程。

第三,客观性。社会调查研究是从事实出发、以实际调查为主,能够直接从被调查者那里得到第一手资料,即使文献资料也要求真实可靠,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更为客观、科学。

第四,实证性。社会调查研究是建立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基础之上的,资料来源于社会实践,所归纳出的结论和理论与资料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也经得起实践检验。

第五,针对性。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它所关注的也不是认识对象的所有属性,而主要是其社会属性。

3.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主要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具体对象,主要是个人、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阶级和阶层、民族、社区、社会产物等。

4.社会调查的目的和作用:主要目的就是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其作用在于,社会调查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有助于正确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能够提高人们认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5.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进程:它萌芽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逐渐成型并有了一定发展。近代社会调查已突破了古代社会调查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形成了一套具有学科化性质的社会调查方法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受其影响社会调查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广泛化、方法的科学化和研究的专业化等方面。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和代表性成果,对此应有所了解。

第一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体系

1.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社会调查研究是一个由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等。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指社会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原则和公式等。这些基本理论贯穿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全过程之中。它们的基础有二,即哲学原理和具体科学原理。哲学原理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社会调查研究予以指导,决定着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向。国外17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曾先后出现了以人本主义、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两种类型。目前国外流行的社会调查研究主要即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在充分吸收人本主义、实证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哲学理论基础。

3.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指认识方法之外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包括:课题确定的方法;明确调查研究具体目的、对象、内容、类型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和条件准备的方法;抽样的方法;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等。其中各种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属于直接调查方法,文献法、问卷法则属于间接调查方法。

4.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要素(目的、时序、范围、性质等)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描述型研究和解释型研究;依时序可分为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依调查的性质,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依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大类,全面调查即普查,非全面调查则分为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两类。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是最常用的社会调查研究类型概念。不同类型的社会调查研究在调查方式、方法、适用范围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般而言,社会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与总结阶段,各阶段都有其具体工作内容。对此应有所了解。

6.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伦理道德原则。

第二章 前期工作

1.社会调查研究准备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包括提出概念、命题、假设,对概念操作化和确定测量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抽取调查样本,以及人、财、物方面的准备等内容,对完成社会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课题的选择:它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决定着调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产生,或由上级部门指定,或由委托单位提出,或由调查者根据其兴趣自选,但无论出自何方,都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以及现实可行性而定。

3.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其中变量是社会调查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4.探索性研究:即正式调查前进行的先期的、试探性的初步研究。其作用是: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探索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查阅文献;咨询;实地考察。

5.社会调查研究的总体方案: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即可以制订社会调查研究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是关于调查研究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方法以及必要条件的详细规划,包括的内容主要有:调查研究课题、目的和基本观点;调查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调查研究时间与步骤安排;组织领导与人员安排;经费预算和物质保证。设计方案应注意实用性、系统性、经济性和弹性。社会调查研究方案出台后,应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其常用方法大致有逻辑分析、经验判断和试调查。

第二章 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

1.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社会调查研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明确所提出概念的定义,分清概念(包括命题和假设)的层次,并将抽象概念一步步化解为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指标,而且最理想的目标是将概念化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以实现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化。这一过程就叫做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这一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界定——选择测量指标——编制综合指标。

2.社会测量: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度量的方法。它是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根据一定的测量规则,对调查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进行观测与度量并赋予一定数值的过程。社会调查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项调查研究指标测量的过程。社会测量有四个要件:测量工具;测量规则;测量对象;测量数值。其中确定测量规则是测量中最基本的和难度较大的工作。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准确性、完整性和互斥性。测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四个层次,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这四种测量层次分别对应于概念中的四种变量,即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

3.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选择测量层次时,需要注意:1.要“量体裁衣”,根据测量对象的特征选择测量层次。2.要根据研究条件选择适当的测量层次。3.要根据调查研究对准确度的要求和实现它的可能性来选择测量层次。4.用较低层次测量收集的资料不能用较高层次测量的数学运算来处理,反之则可以。

4.测量信度和效度:为了保证测量的质量,在确定测量方法时,还应当确定对测量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方法。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一是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有再测法、复本法和分半法。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准确测量的程度,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测量方法的效度,第二,测量结果的效度。检验效度的方法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三种。

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表现形式有三种:1.可信且有效;2.可信但无效;3.不可信且无效。

影响测量信度和效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有:1.调查者的问题;2.被 调查者的问题;3.测量的长度;4.测量的难度。第四章 抽样

1.基本概念: 要正确理解抽样,必须明确一些基本概念,主要有 “总体”、“样本”、“抽样单位”、“抽样框”、“抽样”、“参数值”、“统计值”、“抽样误差”等。

2.抽样的特点: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抽样和抽样调查不能混为一谈。抽样只是抽取样本的方法,而不是调查方法或者说资料收集方法。

3.抽样的类型:根据抽取对象的具体方式,抽样可以归纳为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两大类。这是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抽样类型。概率抽样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因而它能够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而非概率抽样则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它不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因而往往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概率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类型;非概率抽样有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类型。这些具体类型各有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具体操作方法。

4.抽样的基本程序:虽然抽样方法各有不同,但基本程序大体一致,即:界定总体;决定抽样方法;设计抽样方案;制定抽样框;实际抽取样本;样本评估。

5.样本规模:在抽样时,还要注意样本规模问题。从抽样的可行性和简便性考虑,样本规模越小越好;但样本规模过小,就会加大抽样误差,降低对总体的代表性。所以应综合考虑总体的规模、样本精确度要求、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因素,来确定最合适的样本规模。

第五章 文献法

1.文献: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是指利用各类物质载体所记录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文字、图表、数字、符号、音频、视频等知识信息资料。文献的特性:必须有知识内容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物质载体;必须有人类的记录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作许多不同的分类。当代文献的特点:数量急剧增加;类型日益丰富;速度快,失效快,寿命短;内容重复交叉;质量良莠不齐。

2.文献法:它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有三个显著特点:历史性、间接性和无反应性。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其次,文献法并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文献搜集、摘录信息、文献分析三个环节。在文献法独立或主要担纲的调查研究中,这些环节缺一不可;而在其他调查方法为主的调查研究中,文献法一般特指前两个环节,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是和其他调查后资料的整理、分析一并进行的。

3.文献法的实施步骤:文献搜集、文献摘录和文献分析。

4.文献搜集:文献法的实施是从文献搜集开始的。搜集文献的基本要求大致有:取其精华;有的放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统连贯;注重时效。搜集文献首先必须掌握检索文献的方法,其中人工文献检索仍然是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的主要方法,另外,计算机文献检索和参考文献查找法也是重要的方法。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互联网三种。我们应该针对文献的不同来源和出版、收藏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三种途径进行文献搜集。

5.文献摘录:在通过检索发现并搜集到文献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其步骤主要是:浏览;筛选;精读;记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献的外延不断扩大,同时,传统的记录信息的方法也随之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

6.文献分析:专门的文献分析是在主要依靠文献资料说明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文献分析有两大类,即文献定性分析和文献定量分析。文献定性分析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来揭示文献所反映事物的性质、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文献的定量分析也叫内容分析,是对各种文献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人们在进行文献调查时,应当是、也经常是两种分析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是文献分析的正确途径和发展方向。

7.文献法评价:它具有突出的优点:调查对象不会因调查者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不会因调查对象不配合而对收集资料产生影响;费用较低,效率却较高;可以研究那些年代久远及无法再现或接触不到的调查对象;适用于时间跨度大的纵贯剖析或趋势分析;成功的概率较高。文献调查法的缺点:许多文献的价值难以判断,质量难以把握;对于一项专门的调查研究来说,既有的文献往往不够系统、完全;有些文献资料很难获得;许多文献资料缺乏标准化的形式,难于编录和分析。

第六章 问卷法

1.问卷法概念:它是社会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根据问卷分发和回收形式的异同,问卷法分为直接发送法和间接发送法;根据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则分为自填式和代填式两种。问卷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有标准化、书面化、大多是间接调查、一般是书面调查、常用于抽样调查、特别适用于定量调查等。它通常与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以及资料的定量分析相联系,适用于成分单一的被调查总体。

2.问卷的结构:调查问卷通常主要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内容。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除了上述内容外,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的名称、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

3.量表:问卷中有一种特殊类型,即量表,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形式与一般问卷有所不同。其类型也多种多样。从内容上看,最主要和最常用的类型是态度量表,此外还有能力量表、智力量表、性格量表、工作成绩量表、社会地位量表等多种类型。从形式上看,目前最流行的是总加量表、语义差异量表和累积量表,它们和一般问卷相比,问题和答案的设计方式有所不同。

4.问卷调查的实施步骤:包括设计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问卷等。在这些步骤的实施过程中,调查研究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设计问卷的方法及其须注意的问题非常重要。

第七章 访谈法

1.访谈法的概念: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结构式访谈又称为标准化访谈、问卷访谈,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深度访谈、自由访谈,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包括重点访谈、深度访谈和客观陈述式访谈等类型。

2.个别访谈:是指对访谈对象进行单独访谈,是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目前最常用的是直接调查类型的个别访谈。个别访谈的实施一般包括访谈准备、接触访谈对象、正式访谈、结束访谈四个环节,各环节都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

3.集体访谈:也叫会议调查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方式或集体回答问题方式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它实际上是个别访谈的一种扩展形式,是比个别访谈更高一个层次的调查方法,也是一种更复杂、更难掌握的调查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面对面口头的集体访谈。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集体访谈以了解事实为主的访谈和以研究问题为主的访谈;综合性访谈和专题性访谈;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各抒己见式的访谈和讨论式的访谈。集体访谈的实施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具体实施阶段和后期总结阶段,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操作方法与个别访谈大体相同,只是对访谈过程的控制和访谈的效率要求更高,为此,应当采取一些特定的做法。

第八章 观察法

1.观察法的含义、作用、特点和原则:也叫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客观现象的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收集到真实可靠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它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而且通常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观察法的特点:它以人的感觉器官为主要调查工具;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它观察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在运用观察法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全方位原则;求真务本原则;法律和道德伦理原则。2.观察法的类型:观察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场所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参与观察是最重要的实地观察之一;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各种观察类型是互相联系、兼容和交叉的。

3.观察法的实施:各种类型观察法的实施都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 整理分析观察记录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观察计划和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

正式实施观察首先要保证能够顺利进入观察现场。观察现场的确定应主要考虑三个条件:符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要求;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不反对。在进入观察现场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主要方式有隐蔽和公开两大类。观察者顺利进入观察现场之后,即可根据特定角色和观察方式的要求进行观察。对于非参与式观察来说,完成观察任务的关键是不能惊扰观察对象。而在参与式观察中,完成观察任务的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此,观察者应当注意解决好如下问题:消除观察对象的种种顾虑;深入到观察对象的生活之中;遵从观察对象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重视个别交往;热情帮助观察对象。在观察的实施过程中,除了要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和遵守观察的一般原则之外,还要注意两个具体问题:观察要先从大处着眼;注意转换观察视角。观察记录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文字描述。观察记录的过程是观察者对观察现象思考、分类和筛选的过程,也是一个澄清事实、提炼观点的过程。观察记录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正确和详细地进行记录;二是科学地整理与分析记录。观察记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当场记录,一种是事后追记。当场记录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录方式。事后追记是一种补救性的记录方式。

4.观察误差:任何观察都会有一定的误差,而观察误差的大小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很大影响。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针对造成观察误差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这种努力,尽管仍然不可能完全消除观察误差,但是却可以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观察结果也可以做到基本准确。

第九章 实验法

1.实验法的含义、基本要素、特点:也称试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一种最重要的直接调查方法,也是一种最复杂、最高级的调查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素有实验主体、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实验活动、实验检测。实验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激发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前测与后测。

实验法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的特点:

1、实验主体的实践性;

2、实验对象的动态性;

3、实验目的的因果性4.实验过程的可控性;5.实验方法的综合性。

2.实验法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作多种不同的分类。按照实验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对照组实验和单一组实验;按照实验的环境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按照实验的环境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按照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对于实验激发是否知情,实验法可分为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等等。实验法的实施程序与其他方法大致相同,分为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实验设计是实施实验的依据,决定了一项实验的具体内容。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其设计一般都依实验的组织方式而定。常用的实验设计有单一实验组设计、经典实验设计、两组无前测实验设计、多组实验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等。

实验法作为最高级、最复杂的社会调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调查方法的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实验的过程控制;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等。其中实验的过程控制非常重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激发的控制,二是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

实验调查法的优点:适于对理论、方针、政策的检验;控制性强;可重复运用。实验调查法的缺点:代表性往往不够充分;实验范围仍然有限;耗费人力、时间,操作复杂。

第十章 资料整理

所谓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它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资料整理是资料研究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调查资料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必要步骤,是保存资料的客观要求。资料整理的原则是真实性、合格性、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简明性和新颖性。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定性资料基本上都是文字资料,因此一般也把文字资料整理称作定性资料整理。由于文字资料在来源上存在差异,所以其整理方法也略有不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划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对于文字资料的分类,就是将资料分门别类,使得繁杂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对于文字资料的的汇编,主要是指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要求,对分类完成之后的资料进行汇总、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调查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的材料。

数据资料是调查研究中定量分析的依据,因此数据资料的整理也叫定量资料的整理。在资料的整理阶段,为了便于得出正确的调查结论,需要对数据资料做进一步的处理,其一般程序包括数字资料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检验,主要是对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检验,以确保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分组就是把调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汇总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目的把分组后的数据汇集到有关表格中,并进行计算和加总,集中、系统地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据的汇总可以分为手工汇总和机械汇总。经过了汇总的数字资料,一般要通过表格或图形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统计表和统计图。

为保证调查研究的质量,在将整理过的资料实际用于分析研究之前,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最后的检验。

第十一章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社会调查所获得资料进行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特征与规律的过程。一般认为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传统的资料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但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是定量分析即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统计分析按照涉及变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三类。资料分析中常见的相对指标分析、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因素分析、动态分析等都属于描述性分析,其中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分析以及动态分析主要是单变量分析,相对指标分析和因素分析主要是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抽样推断分析、预测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等都属于推论性分析,它们一般是双变量分析或多变量分析。20世纪中叶以来,电脑统计分析软件应运而生,成为普通大众也可以熟练应用的、简便易行的资料统计分析工具。目前最流行的专业电脑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软件。另外应用比较普遍的还有Office 中的Excel等。

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中统计分析之外的两种主要分析方法。定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在资料分析中,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原来调查资料的分类以及所使用的概念、变量间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确认;根据整理后的调查资料,从定性角度对原定的研究假设和理论建构证实或证伪,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它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理论分析依靠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因果分析法、辨证分析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逻辑证明法等。

第十二章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撰写是社会调查研究总结阶段的最重要的工作,常常作为调查研究的最后环节。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根据调查资料所写出的真实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学术调查报告,也叫科研调查报告。这两类调查报告依据不同标准又可划分为多种类型。普通调查报告主要有:1.描述式调查报告、论说式调查报告、合一式调查报告。2.全面调查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3.情况(概况)调查报告、事件调查报告、经验调查报告、问题调查报告、对策(理论)调查报告。学术调查报告分为三类:事物的调查报告,事实的调查报告,课题的调查报告。各类调查报告均有其特点及适用范围,但其总的特点是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指导性和时效性。

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报告的结构包括标题、署名、前言、主体和结尾几个部分。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确定主题、形成观点;精选素材;拟订提纲;起草报告和修改定稿五个步骤。各步骤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要求。

调查报告的写作主要不是理论性问题,而是操作性、实践性问题。因此本章涉及到的内容,无论是调查报告的类型、特点,还是调查报告的格式、写作步骤和基本要求,都不应被看作简单的知识介绍,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用于今后的工作实践。学生应根据本章所述,反复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调查报告的写作技能。

第二篇:社会调查期末考试重点

一.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1.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所探讨的主要

一假设,我们首先观察Y的变化情况。即

十二、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位做结论的现象先测量在没有受到X的影响之前,Y的(2)简化论:又称简约论,研究者用个

情况如何;然后,通过操纵某些条件,引

1、导言,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

2、研究设计 研究的方式方法和研究的程序和工具,主要包括①文献回顾及评论②研究的基本概念变量假设和理论构架③研究的总体样本及抽样方法抽样过程④

问题包括: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入被看作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引(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四.社会测量层次分为四类:入X;接着再对引入X以后Y的情况进行(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1.定类测量定类测量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分类。定

测量,并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X是导致Y变化的原因,即有X→Y。这可以说就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的分析逻辑

研究的主要方法

3、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

4、讨论 说明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

5、小结或摘要对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

(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7)研究者的个人价值、立场与人生社

会态度。2.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可分为调查研究、实验

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四种主要类型3具体方法和技术: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比如自填问卷法,结构访问法和无结构访问法,以及量表制作技术,变量测量技术等

二社会研究的过程

1.选择问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选择研究的主题,即从现实社会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根据研究者的需要、动机与兴趣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比如家庭关系,人口流动,越轨行为,企业制度等等。二是形成研究问题。即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原来比较笼统,比较含糊,比较宽泛的研究领域或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将其转化既有亲价值又有新意,同时还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目的,研究方式,研究用途,分析单位具体的研3研究实施阶段 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

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资料分析阶段对研究中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归类、整理、统计和分析、5得出结果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1)区群谬误: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谬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

(或属于与不属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

性。2定 序测量 定序测量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处高低或大小,确

定其等级及次序。3定距测量也称区间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的测量定距测量的结果一般用具体数字表示,并可

进行加法或减法等数学运算4定测量 定比测量,也称比例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测量结果不仅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且能进行乘除运算,并可作各种统计分析

五.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区别当某个总体是由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群所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别不大时,则适用分层抽样:反之,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比较大时,适合整群抽样六.问卷设计的原则

① 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②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③ 明确与问卷设

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的目的、调

查的内容、样本的性质等

七.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2 问题的陈述

要尽可能简短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

多重含义4 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5 用否

定式提问6 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7 直

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八实验研究的逻辑

如果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命题得到两个变

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或者我们根

据经验事实和主观判断,推测现象X是造

成现象Y的原因,即:X→Y。为了证明这

九、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

1.访谈前,要对访谈的主要目标和所要

了解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2.访谈前最好能对被访者各方面的情况和

特征尽可能地详细了解。3.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该以被访者方便为主要原则。4.访谈时,开场白一定要说好。其标准是:简明扼要、意图明确、重点

突出。5.在被访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访谈员要专心听,并认真记笔记。6.掌握正确地记录方法。一种是当场记录;另一种是事后记录。

十、访谈控制的方法 A.提问控制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1对内容转换的控制2对问题的重述和追问3掌握好发问和插话的时机B.表情动作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动作中止被访者的谈话2要表现出礼貌、虚心、诚恳、耐心的表情3要对被访者的话表示关注,即便当被访者说走

了题,或者语言表达效果较差时也应如此4访谈员的表情要适合被访者回答的内容5要恰当地用眼,专心地用耳。6在结束离开前,一定要真诚的表示感谢

十一、实地研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

们的态度和行为2研究的效度较高3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4适

合研究文化感情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等

问题的研究5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比

较灵活,弹性较大6研究中可以随时更改

研究目标

缺点1概括性较差,结论难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2信度较低3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应采用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保密4所需时

间长5伦理问题

总结

6、参考文献研究所涉及的主要书籍及文章目录

7、附录 研究过程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

第三篇:离婚协议书重点条款提示

离婚协议书重点条款提示

协议离婚,是夫妻感情破裂,已无和好可能的情况下,最简易的一种离婚途径。但正因为简易,很多夫妻在离婚时,由于当事的双方很难理智地去协商离婚协议,加之双方对相关法律不清,导致草率签订离婚协议,事后想反悔又很难的事时有发生。

根据本人多年离婚调解的实践,结婚最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我认为,双方起草离婚协议时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一是协议的条款要最大限度地保障离婚后子女的权益。其实,双方离婚后,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双方离婚,解除的是夫妻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但双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永远解除不了。双方离婚后,对孩子抚养的权利和义务是均等的,除了基本的抚养费之外,还有在抚养子女过程中的大额支出方面的意向也要在协议中说清楚。还有孩子的探视权的规定,也应该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做一下规范!总之,即使双方离婚了,家庭解散了,也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毕竟,孩子的后爸后妈并没有为您抚养孩子的义务。二是协议的条款要确保无过错方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地保障。现实中,无过错的一方在家庭地位中往往是弱势的一方,离婚时,要想确保无过错方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地保障,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当事人双方,尤其是过错的一方,一要懂法,二要在必要时求助第三方(亲友、律师、家庭婚姻服务师等)。

三是协议的条款最好明确双方的违约责任。在我们的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家庭在离婚时起草的协议书,甚至请某些律师代写的离婚协

议书,对违约责任的约定非常地模糊,或者没干脆没有。这就给双方在以后的生活中,一旦一方发生了违约,另一方的权益很难得到保希望以上几点给在婚姻中挣扎的人们一点启示,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加我QQ:917913620给我留言,我会在方便的时候尽可能地给大家答复。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重点提示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学习重点提示

导论

1.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制度(广义;狭义);政治制度;特征

2.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国体和政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3.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

4.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5.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80年8月18日讲话;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大致情况)

6.中国政治制度未来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内容:十六大;五方面创新

第一章 宪法制度

1.宪法与宪政:宪法的概念与特征(国家的根本法;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的分类(形式上的;实质上的);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宪政的概念;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2.我国宪法的创制、实施与监督制度:宪法创制(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宪法实施(含义;基本方式);宪法监督(监督机关;监督内容;监督的主要方式及结果;监督制度的完善)。

3.宪法规定的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原则(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国家象征);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4.宪法规定的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概念;基本权利(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特定人的权利);基本义务。

第二章 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

1.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及其权限: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党组;一般派出机构;纪律检查机关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基本路线。

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领导地位的具体体现。

4.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党章》具体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组织和领导立法、执法;领导军队;领导和管理干部;组织和动员社会(主要形式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

6.中国民主党派:名称;历史和现状;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四种主要方式及其内涵;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接受和服从中共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资格规定;代表任职资格;产生程序;罢免程序和资格终止、停止执行;代表的职权(会内;会外;人身特别保护权;代表特权);列席人员。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代表大会(代表团;主席团;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性质;地位;产生和任期;委员长及委员长会议;常委会会议);专门委员会(产生和组成;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程序:会议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会议召集程序、会议形式、发言程序);提案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会议的提案程序);审议和审查程序(对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程序);选举、罢免、任免、辞职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选举和任免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罢免范围和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辞职受理范围和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表决程序。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制宪和修宪权;监督宪法实施权;立法权;其它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权(立法权;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宪法实施的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其它工作的监督权;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它职权)。

6.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选举(代表的产生及其法律地位和政治关系;代表的主要会内、会外职权;列席人员);代表名额和各级人大的规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会议和主要议程、代表团、主席团;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产生和任期、会议、主任会议;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的专门委员会:设置、职能和工作程序;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省级地方人大的派出机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权;选举和任免权;地方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的范围、制定程序;监督权:监督的内容、形式);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选举和任免权;监督权)

第四章 国家元首制度

1.国家元首制度:国家元首的定义;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产生、任期、辞职和罢免程序。

3.我国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顺序。

4.我国国家主席的对内对外职权。

5.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化。

第五章 中央行政制度

1.中国的行政领导体制:行政制度的含义;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首长负责制(国务院总理负责制:内涵;总理的地位和职权;国务院各部、委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行政监督体制(上级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2.国务院的组成:成员及其任期、任免、职权;国务院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总理办公会议。

3.国务院的职权:直接权力(行政立法和制令权;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外交权);间接权力(立法提案权;否决权;戒严权;其它权力)。

4.国务院的机构:各种类型及其机构;设置和管理。

5.国务院的行政方式:参与立法;行政立法;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直接命令;收集信息和要求地方政府报告工作(国家统计局系统的工作;地方政府的报告);审计和行政监察;行业管理和部委联系企业;专项拨款;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垂直领导。

第六章 地方行政制度

1.行政区划:含义;层级及其意义。

2.地方政府的类型:一般地方政府(省、地区、县、乡、民族乡);城市地方政府(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镇);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地方政府的机构和职权:地方政府的法律和行政地位(地方政府的职权和政府间的权限关系);地方政府的组成和任期;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门(组成部门和非组成部门;机构设置)。

4.地方政府的办公和会议制度:政府领导人分工制度;会议形式和制度;公文审批和签署制度;内事、外事活动制度。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政策:民族状况和特点(族群、人口、分布特点、历史文化特点);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经济发展的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语言文字政策;宗教政策;文化遗产政策;风俗习惯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念和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3.民族自治地方及其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置方法及层级;基本形式);自治机关(性质和职责;政治和行政地位)。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的民族特色;自治权内容(立法权;变通执行权;财政经济自主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权;地方公安部队组建权;社会事业自治权;自治机关组织和工作规则设定权;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优先权)。

第八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1.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法律和行政地位: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原则的具体实施(“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基本内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立);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行政长官(地位与资格;产生与任命;责任与职权;与立法会的关系;辞职、代理与递补;行政会议;廉政公署与审计署);行政机关;立法会(地位与构成;职权;产生与任期;主席;程序;法案的提出与通过;议员权利;议员资格的消除);司法制度与司法机关(司法权;法院的设置;法官的资格与任免;法官的权利;检察院)。

第九章 审判和检察制度

1.审判机关:体系和职权(体系;基层法院和法庭的职权;中级法院的职权;高级法院的职权;主要的专门法院的职权;最高法院的职权);组织机构(最高法院的机构;地方各级法院的机构;专门法院的机构)。

2.检察机关:体系和职权(体系;职权;立案范围);组织机构和主要工作部门(最高检察院的机构;地方各级检察院的机构;专门检察院的机构;各主要工作部门)。

3.法官和检察官:法官(职责;任职资格;任免;任职回避;法官考评委员会;辞退和申诉控告);检察官(职责;任职资格;任免;任职回避;检察官考评委员会;辞退和申诉控告)

4.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方式:法院(合议制;两审终审制;审判委员会;案件审批制度);检察院(侦察;批捕;公诉;抗诉;监督;民主集中制)。

第十章 军事制度

1.武装力量的统帅权和指挥权的归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核心;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责。

2.武装力量的构成: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及其编制、兵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织;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驻澳门特别行政区部队。

3.军事领导指挥体制:中央军事委员会统领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四总部体制”及各总部职责;军种、兵种、军区等领导机关及其职责;武警部队总部和地方领导机关。

4.兵役制度: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军事训练制度。

5.国防部:性质;职责。

第十一章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地位和性质;基本含义(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基本原则)。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特点、主要职能、主要任务;组织原则;全国委员会组织和地方委员会组织及其职权。

3.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其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定职务。

第十二章 干部——公务员制度

1.国家干部制度:干部的分类;干部管理的制度(党管干部原则及其模式;干部录用;干部任用制度;鉴定考核制度)。

2.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务员的概念、范围、权力和义务;公务员管理机构(综合管理机构;部门管理机构);公务员管理制度(职位分类制度;录用、任免与培训;考核、奖励与纪律;升降、交流与回避;工资、保险与福利;辞职、辞退与退休)。

第十三章 选举制度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获得、暂停行使、被剥夺;选民资格的确认(选民登记;选民名单公布;资格争议的裁决);选举人权利的保障(有关规定;秘密投票和差额选举)。2主持选举的机构及其职权。

3.代表名额分配:一般行政地方(全国人大代表;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民族自治地方;军队;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4.直接选举:含义;选区划分(选区与选民小组;选区的规模和类型);选举程序。

5.间接选举:含义;选举程序。

6.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的办法。

7.选举经费的来源与支出结构(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8.对选举违法行为的惩罚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章 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

1.农村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实质;村民委员会(性质;任务;设立办法);村民会议(性质;组成和职权);村民委员会与中共基层党组织及基层政府的关系(党支部;乡镇政府)

2.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性质;定义;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任务、机构;居民会议的组成和职权;社区的概念与社区建设。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性质;定义;组成和职权;会议及工作机构;在保障职工权益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篇:应用写作重点提示(精选)

应用写作重点提示

2012·1

2第一章 绪论

v 应用文的概念

v应用文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来处理各种日常公私事务的文稿的统称。

v应用文具有以下特点:

v

一、实用性。

v

二、真实性。

v

三、规范性。

v

四、简明性。

正在载入…

应用文的产生

v应用文产生距今至少有4500一5000年的历史。

v应用文的成形阶段应在商代之后。

v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

v自魏晋时期起,应用文理论开始建立。

v唐宋时期是应用文较为成熟完备的时期。

v到了清朝,国家对20多种公文的格式做了明确规定。

应用文的发展趋势

v专业化、v国际化、v多语化、v民众化、v电子化。

正在载入…

第二章 调查报告

v调查报告的概念

v调查报告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问题、情况、事件作深入调查研究之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反映调查结果的一种应用文体。

v调查报告的特点:

v1.选题的社会性

v2.调查的前提性

v3.材料的主导性

二、调查报告的功能与价值标准

v两大功能:

v一是反映情况,揭露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v二是揭示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经验或决策。

v两个标准:

v1.调查材料真实可靠。

v2.调查结论客观可信

调查报告写作要领

v

一、深入调查,掌握方法

v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v

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第三章 总 结

v

一、总结的概念与特点

v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对过去某个时期、某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作出自我评价的一种事务文书。v总结的特点:

v1.回顾性

v2.自我性

v3.经验性

二、总结的价值标准

v1.自我评价实事求是

v2.经验具有参考价值

第二节写作要领

v

一、回顾过去,掌握情况

v

二、总结经验,寻找规律

v

三、掌握文本结构的特点与写法

正在载入…

第四章计 划

v

一、计划的概念与特点

v计划是单位或个人对未来要做的工作或事情作出安排或打算的一种常用文体,它包括计划、设想、规划、纲要、方案、要点、安排等种类。

v计划的特点:

v1.预定性

v2.指导性

v3.调整性

二、计划的功能与价值标准

v功能:

v1.对未来工作和行动提供目标和指引。

v2.对工作学习的进度及质量提供考核标准。

v3.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第二节写作要领

v一.科学设定目标

v

二、拟定具体措施

v

三、掌握文本结构及写法要求

第五章 策划书

v一切照计划进行!

第六章演讲稿

v

一、演讲稿的概念与特点

v演讲稿是为演讲而准备的讲稿,也可以是即兴演讲记录下来的发言稿。

v特点:

v1.交流的互动性

v2.内容的应变性

v3.语言的口语性

二、演讲稿的功能与价值标准

v1.言之有物,道之有理

v2.言之有序,条理清晰

v3.言之有文,词能达意

v4.因人施说,达到效果

第二节 写作要领

v

一、明确目的,确立讲题

v1.听众想听什么

v2.自己能讲什么

v3.主办者的规定和要求

v

二、提炼主题,精心选材

v1.提炼主题

v2.精心选材

v

三、巧妙布局,长话短说

v

四、了解听众,因人施说

v

五、讲究文采,上口入耳

第七章专用书信

一、专用书信的概念与特点

专用书信,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为办理特定事务而使用的信件。v特点:

v1.专用性

v2.公开性

v3.变异性

v4.时效性

二、专用书信的功能与价值标准

v1.表情达意准确真切

v2.行文格式合乎约定

v3.措词得体讲究礼仪

第二节写作要领

v

一、根据写作目的选用恰当的书信形式

v

二、掌握专用书信的格式特点及写法要求

v

三、掌握专用书信的语体特点

v1.简明扼要

v2.礼貌亲和

v3.庄重典雅

第八章 启事

v

一、启事的概念与特点

v启事是以公开刊登或张贴的形式向公众知照事项的一种常见应用文体。

二、启事的功能与价值标准

v1.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v2.内容简约、清晰、明了

第二节 写作要领

v

一、根据写作目的确定文种及写作事项

v1.启事的种类不同,其适用范围也不同

v2.要根据写作目的确定写作事项

v

二、掌握启事的结构特点及写法要求

第九章广 告

v

一、广告的概念与特点

v广告是借助大众媒体向公众传达信息、推销商品、宣传形象、倡导观念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v特点:

v1.诱导性

v2.鼓动性

二、广告的功能与价值标准

v功能:

v1.信息传播功能

v2.形象塑造功能

v3.审美教育功能

v标准:

v1.信息真实,尊重科学

v2.内容健康,合乎法规

v3.独具创意,构思精巧

v4.主题鲜明,深入人心

v5.通俗易懂,美观实用

第二节写作要领

一、调查研究,知己知彼

二、精心策划,重在创新

1.向广告对象倡导什么样的观念

2.从什么角度去表现这个观念

3.以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这个观念

三、提炼金句,展现创意

四、掌握方法,注重效果

五、制作精美,适用为本

第十章 行政公文

v

一、行政公文的概念与特点

v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v特点:

1.特定性

v2.规范性

v3.时效性

二、行政公文的功能与价值标准

v1.信息真实准确

v2.行文简明实用

v3.体式合乎规范

v4.办理及时安全

正在载入…

第二节写作要领

v

一、明确行文目的和要求

v

二、选择恰当的行文方式

v

三、按规范体式撰写公文

v

四、掌握公文的语体特点

v1.言简意赅,朴实无华

v2.措词严谨,语气庄重

v3.用语定型化、固定化

考试题型

v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入下表,否则无效)

v

二、判断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只判断对错,不必修改,请将“√”或“×”填入下表,否则无效)

v1.5CM

v

三、命题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v因为你要参加亚运志愿者服务,无法上2010年11月19号的《应用写作》课程,请写一张请假条。

v

四、材料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

v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即将迎来大学的第一个新年,作为班长的你正在筹备本班的新年联欢晚会,请草拟一份向辅导员请款的申请书。

下载社会调查研究学习重点提示2007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调查研究学习重点提示2007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道德(第二版)重点提示

    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提示

    致:企业负责人 上海达卫师认证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提示 为协助企业更好地配合审核老师进行并顺利通过审核,特提请贵企业有关负责人依提示了审核前准备。如有任何疑......

    室内装饰施工重点提示(五篇)

    室内装饰施工重点提示业主和装饰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之前,务必详细阅读高层住宅室内装修管理规定,认真执行装修协议内容,以避免违规和野蛮施工,造成不良后果和经济损失。根据小区......

    教育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要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第一章 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1、我国古代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孔子。4 2、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学记》......

    《艺术学概论》课程重点提示(二)

    《艺术学概论》课程重点提示(二).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艺术学概论》课程重点提示(四) 第七章 表情......

    冲刺高考:《家》名著重点提示

    冲刺高考:《家》名著重点提示 巴金《家》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 高老太爷有四子一女: 1 .长子克文娶妻,生大小姐(早死)、大少爷觉新(娶妻瑞珏,生子海臣、生子云儿时难产而死......

    2014年安规考试重点提示

    2014年凯迪生物质电厂 安规考试重点提示: 1、 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内容为“电力安规”公共部分及与所从事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且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注意而又容易被忽......

    预备党员组织谈话重点内容提示

    预备党员组织谈话重点内容提示一..入党的动机:首先,自小到现在我的偶像一直是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他是我最敬佩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胸怀抛却了个人,而且中国共产党真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