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与保障》论文
中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041504159 姓名:茆福丽
中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问
题:为什么现今老百姓还是看病难,看病贵?并从此来看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效果。
文献简述:①《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多棱镜”》——中国医疗前沿 第07期,2007-02-10
②《发展中国家也能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南方周末
胡天舒,2006-10-12
③《社会保障学》——吴中宇 编著,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
④《社会保障教程》——齐海鹏 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⑤《全民医保,并非不可能》——南都周刊
唐钧,2006-09-29
⑥《构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须社会共识》——刘继同 中国医疗前沿 第06期
人民网,2006-11-20 ⑦《我国只有3.7亿人能享受医疗保险》——时代商报
新浪网,2007-03-08
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孙爱琳 中国经济网,2003-08-07
研究方法:资料文献法以及电话访问法。
提出问题的意义:
现在社会上各大媒体以及公民都对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关注热切,当然我也不例外。
经过学习《社会保险和保障》这门课以及看了大量的相关的书籍,资料之后。我觉得医疗保险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人这一辈子不可能不生病,生病了当然要看医生,买药吃。这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钱的。虽然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都普遍的提高,大多数家庭都达到了小康水平,温饱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医疗费用的提升成为人们的头疼问题。
我们也知道国民的健康公平是一个国家社会公正公平的基础。由于健康关系到生命安全和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健康的公平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公平。而健康就跟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和社会福利政策。”——国家卫生部部长 高强。
再者现代企业讲究生产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只有实行医疗保险,才能保证劳动者患病后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使其恢复良好的身体状态,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劳动者有了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效率也就跟着提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医疗社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由此可见医疗社会保险有多么的重要。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低,特别是7亿多农民缺乏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我国国情出发,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应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为目标,提高我国居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可及性,改善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公平。这应当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国有13亿人中,有9亿农民。只有2亿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险,加上1.7亿农村地区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总共只有3.7亿人口能享受医疗保险,尚有近10亿人口无医疗保障。国政府重视医疗社会保险,也做出一些措施来改进。但是还是有这么多人没有医疗社会保险,去医院看病成了每个家庭的一大的开支,使得老百姓都抱怨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农民们,他们因看病费用高的问题,好多都形成了小病拖,大病磨,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现象。因此我想针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来研究国家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效果是否显著。主要观点:
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至3个县先行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在政府组织、引导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
其特点主要是资金筹措上以财政投入为主:国家拿出4倍的资金,用于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规定报销封顶线,实行有限责任。
农村医疗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生命质量提高,是农民生存、生活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逐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关注农民的身体健康情况,为农民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这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
虽然国家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民有着一定益处,但现在的覆盖率还没有70年代90%以上的合作医疗覆盖率高呢,相差很大。
为什么进行农村医疗改革后还是不能很大的改进农民的医疗水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仅仅是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制度自身设计存在技术缺陷。国家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只是靠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从来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
2.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有关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矛盾,也是造成合作医疗制度恢复受挫的原因之一。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是否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往往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这就使得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再加上地方、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和对立,使得他们的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
3.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效益。按照农村的行政区划设置卫生医疗网点,使不少网点实际上业务不足。甚至可有可无。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直接去县或县以上医院。而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机构等,乡镇除了卫生院之外也都还设有计划生育指导站。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加大了机构运行成本。
因为以上的原因,使得最近几年进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还不是太成功。所以需要我们对这个制度更加精确的改正,使得人人都可以轻松的承担医疗费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并执行:
1、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中的职责。
解决农民医疗保险问题上,政府不仅应调整卫生投入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对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支持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将农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纳入国家社会保障的总体规划,这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医疗基金筹集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筹资额太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虽然政府和村委会也相应按比例出资,但资金总额很难维持合作医疗的正常运转。即使勉强维持也是低水平运行,无济于事。因此,必须 3 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农村医疗保险资金的筹集应采取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即个人交纳的费用要高于政府,而不是少于政府的出资四倍。
3、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要处理好普遍保障与分类实施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可搞“一刀切”。为此,在我国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分阶段地实施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创新想法:
我通过电话访问盐城市射阳县洋南村的村委书记知道:洋南村在2004年就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个家庭每年自愿交纳医疗保险费15元。洋南村实行的是村办乡管合作制度,目前为止村里几百户人家大约80% 交纳了年医疗保险费,都是很热意的。大约15%没交村医疗保险费家庭,都是经济水平高于一般农民。不过他们一般都是买商业保险的。剩下5%的是家庭经济比较差的贫困户,没有交纳保险费,不过村里对他们进行补助了。
从村委书记那也得知大部分人都对这项制度满意,只是有一项不满意——当需向乡里报销医疗费用时,报销额太低,只能报销一小部分;还有报销步骤太复杂。
还有一次偶然机会,与乡里的县委书记以及各局局长坐在一桌非正式的饭局上。虽然是非正式的,但是我还听到他们中间也谈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说到通过一些调查,目前我们射阳县的各村交纳的医保费用虽然大多数都是用于城乡建设方面,但相应的各村的乡村医疗诊所还是建立起来,为各村的农民治疗,其治疗费相对于县医院少了许多。
针对以上的调查访问分析得出:首先从宏观上看,国家应该对药品进行监督管理,以及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能够像美国那样设置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与医疗资源开发法,限制住院费用,以及药品费用。其次从微观上看,我们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上首先要注意村民交纳的保险基金的合理利用,最好每乡能够自己针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风险投资,让它进行增利。而不能先提取运用借用到城乡建设当中。最后希望专门从事医疗报销部门的管理员能够正式自己的工作职责,拿着纳税人的钱诚心的为农民们服务,建立起精简的报销机制,使得急待报销费用的农民们能够及时拿到所报销的费用。还有希望以后国家对农民实行强制性收取保险费,对残疾,老人及小孩可以由各村委会补助;并使交纳的保险费增加,其封顶线也相应的提高。
第二篇: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大学
论文题目(中文)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相关问题浅析
论文题目(英文)Analysis of some relevant issues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urance
作者(中文)
作者(英文)学号
学院
中文摘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因而农民的问题对我国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为新农合),是目前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和运行有效缓解了参合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8年已全面覆盖农村地区,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医疗保障体制,还有着一些问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让农民最终得到真正的实惠。本文主要介绍新农合的成果及意义,并通过对新农合实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防范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异地就医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合、道德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异地就医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so the farmers' problem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ur country's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hereinafter referred to NCMS)is the core of rural health protection system.In recent years, China'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ooperative medical policy, the insured person is managed locally.Begin pilot from 2003, by 2008 NCMS had fully covered rural areas and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But as an innovative remedial security system,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those need to be explored ceaselessly in practice, so that the farmer can eventually get real benefits from the NCMS.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A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I find that there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such as moral haz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remote medical treatment.I will analyze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lated proposals.Key: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moral haz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mote medical treatment
第一章 新农合成果及意义
1.1制度简介
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新农合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参合农民、地方政府、国家三分进行资金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其性质实现了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社区统筹保障制度向国家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的转变。1.2新农合成果
至2009年,全国有2716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33亿人,比2008年增加1800万人;参合率为94.0%,比2008年增加2.5个百分点。2009筹资总额达944.4亿元,人均筹资 113.4元。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922.9亿元;补偿支出受益7.6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0.6亿人次,门诊补偿6.7亿人次。[1]我国出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细则》中,对参合医疗补助作了详细规定,补助封顶线为3万元,县外、县内县级和县内镇级定点医疗的报销比例为30%、50%、60%。医疗补助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促进了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
表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
2009 2008
参合人口数(亿人)8.33 8.15 参合率(%)94.0 91.5 当年筹资总额(亿元)944.4 785.0 人均筹资(元)113.4 96.3 当年基金支出(亿元)922.9 662.3 当年补偿支出受益人次(亿人次)7.59 5.85 1.3意义
新农合是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的目的。
1.3.1新农合有效激发了农民的医疗需求并提高了其健康水平
新农合改变了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现状[2],在新农合制度的作用下,农民的疾病负担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得到下降,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这一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对于卫生服务的购买力,以政府作为主体出资人,直接把钱补贴给“需方”,即参合农民的一项制度,新农合在减轻了农民患者的卫生费用的同时提高了其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参合农民在看病就医时能获得了一定的补偿与报销,医疗的费用有效减轻激活并释放了农民原本被压抑的潜在医疗需求[3]。
1.3.2农民有效需求的提高带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量与效益的增加
中央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不仅使某些乡镇卫生院起死回生,也促使一些已经解体的乡镇卫生院在政府扶持下获得新生。对参合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量的增加。由于卫生服务量增加,各卫生院的收入均有明显增加。在对山东省某县新农合的实施前后情况对比研究中发现,2个试点县的乡镇卫生院 2004 年的总收入与 2002 年相比平均总收入增长了50.79%,而非试点县乡镇卫生院平均增长了 17.52%,试点县增长的速度要快于非试点县[4]。
1.3.3政府在新农合制度实施过程中实施的配套政策间接推动卫生资源的转移
政府在推行新农合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包括公共财政的拨付与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卫生院的诊疗条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为了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数量与质量,必然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各项配套措施去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如选派医生外出进修,配套医疗设备等[3]。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带来的综合效应使得卫生资源不断向农村转移。系统如下:
图1.新农合制度下卫生资源转移系统
第二章 新农合实行中的问题
2.1道德风险
医疗服务领域因其消费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内在特点以及福利性、公益性和外部性等社会属性,是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大,又最难以规避的领域[5]。医疗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包括需方道德风险与供方道德风险两个方面。因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本身筹资与保障力度都不是很高,所以对患者医疗费用的补偿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如较高的起付线与较低的封顶线,以及较低的补偿率等。所以需方道德风险并不显著,相对严重的是供方的道德风险问题[6]。供方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诱导需求。所谓诱导需求.是指医院或医生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诱导患者选择超过必需标准以上的诊疗项目,比如延长住院天数、开高价药、诱导病人去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项目等。诱导需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医生相对于患者及家属有极强的信息优势。而导致医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又在于其的收入多与所提供的服务数量直接相关。2.2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建立,社会保险机构、医疗机构的业务量大大增加,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早已无法适应新的业务需要。虽然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新农合的信息化建设,但新农合业务管理涉及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等多方主体,其覆盖面广、人员复杂、定点医疗机构分散、相关信息量大。传统的合作医疗流 程,由于缺乏将整个合作医疗业务连接起来的联系技术,开展合作医疗管理的整个信息流被肢解分割,组织成员难以充分了解并掌握整个业务过程的全部信息,流程严格按时序进行,依次传递,充满机械性、封闭性。同时原信息系统只有相关账目和报销记录并没有记录参保者的病情,无法对参保人的病情进行跟踪或者连续的治疗,当病人跨区治疗时又会造成原来的病情形成盲区,不利于病人的诊治。
表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的历史沿革
年份 进度与成果
2000 社保核心平台正式发布并投入使用
2001 全国己有21个省市约120个统筹单位在使用社保核心平台
2002 明确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12项重点工程一 2003 有三分之一的省区市第一批进入全国联网,建成全国网雏型 2004 完成了部一省劳动保障业务专网建设
200572%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城域网己经覆盖到64%的经办机构 2006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入更具实质性的建设阶段
2007 “中国千家农村医院数字化扶持工程”,项目为期5年,自2007年7月31日至2012年7月31日止
20094月7日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3异地就医
我国现行的新农合实行属地管理模式,医疗费用结算由参保地医保机构核算。随着医保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参保人员的流动性也相应增强,在本地参保而在异地居住等发生在异地的就医行为逐渐增多,这种参保地的相对固定性与就医地之间的流动性形成了矛盾[7]。目前,异地就医人员的费用报销困难,手续复杂,医保经办机构费用核实和基金监管难度大,地方政府为保自身利益不愿接纳异地就医人员等问题明显,也同样加重了参保人员和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矛盾。
当然我国的医保机构对于异地就医的管理也尝试过一些方法,比如:(1)在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若干医保定点机构,实行医疗服务异地委托管理;(2)本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必须在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转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自付,待费用结算完毕后再按一定比例予以报销。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和报销程序繁琐,医疗费用控制效果不理想。因此加强异地就医管理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地医保转移,“抓紧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8]已经成为我国现今新农合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解决建议
3.1有效规避道德风险
3.1.1改进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抑制供方诱导需求
以英国为例,NHS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实施的是总额预算制,通过总额预算制来抑制供方的诱导需求。同时为了防止因实施总额预算制所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NHS对全科医生实行按人头付费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使人头费在全科医生总经济收入中的比重也由原来的40%上升到60%,对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起到了稳定作用。除人头费外,全科医生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如夜间出诊费、小外科手术报酬等,所有这些收入都促使全科医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9]
因此对于我国新农村制度实施按服务项目付费机制,会激发供方产生道德风险的动机,因此,改进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成为防范道德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首先,逐步改服务项目收费为总额预付制收费。定期向医疗机构支付确定数额的医疗费用,超支部分由医疗机构自身垫付。这种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能够有效约束医疗服务供方的行为,促使其提高成本识和费用节约意识,从而保证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应;其次,通过改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弱化医疗机构效用的提升与医疗服务供给量之间的的正相关关系,可以端正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医务行为,促使其在改进服务质量的同时控制医疗费用尤其是不合理医疗费用的持续攀升,逐步减少医疗供方诱导医疗消费的现象,从而能够防范医疗服务供方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3.1.2重建医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风险的防范与规避不仅依赖于外在的约束机制,更要通过内在自律机制的作用,因而建设诚信文明的法制社会,特别是重建医德,构成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保障。相对于那些外在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来说,内在自律机制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也是成本最低的防范手段,成为新形势下防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道德风险问题的重要路径。加强医疗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对医生的考评制度体系之中。同时要通过相应的监管机制,保证医生能够真正的遵守职业道德与操守。3.2信息化建设建议
新农合管理的计算机化是一项规模巨大的信息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模式是:以新农合管理中心为信息系统的中心(有自己的服务器),与全省各定点医疗机构联网,构成一个庞大的覆盖统筹地区的新农合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覆盖),真正实现全省一张网。新农合的信息化应包含以下四个特性:1.先进性 2.标准化与规范化 3.安全与可靠性 4.灵活性与持续性。[10]同时逐步实现构建全国新农和信息化管理,也应该注意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医院等级、地区等的编码方式统一。3.2.1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
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由于涉及部门多,人员多,信息量大,建设相对复杂,且需要较高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所需的软件与硬件支持环境要求较高,因而建设与维护需要较大数目的资金。为此,要加大财政在新农合投入的比例,增加对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专项支出,落实信息系统建设经费并保障信息系统运转。同时应完善分级负担的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兼顾建设和日常维护,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3.2.2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我国各地在信息产业的投入与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IT 从业人员的规模与素质等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均衡发展状况,因而对于贫困地区不仅要提供充足经费,人才的提供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其
一、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等途径,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其二,要从现有管理人员中选派一批已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业务的年轻人,到高等院校、网络工程公司学习、进修,实现技术管理与二次开发的部门化、本地化。其三,要建立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稳定队伍,为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和维护提供稳定的人才保证。3.2.3加强参合农民电子病例建设
建立市级卫生信息中心,以各县区参合农民基本信息为基础建立市级农民健康档案中心数据库,以乡镇对单位将首次普查获得的个人健康相关信息录入中心数据库,形成个人健康基础档案。以乡镇卫生院、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为终端,将后续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产生的[11]健康相关信息作为个人健康档案中。并将预防接种,家族病史,生育情况等纳入电子病历,建设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方便参保患者在异地就医时医生根据健康记录进行更加准确方便的诊治。同时必须加强数据安全与更新工作,是的电子病历真正为农民提供方便。3.3异地就医相关建议
3.3.1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一部分农民选择外地就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医院医疗水平较低,难以取得农民的信任,因而减少因异地就医产生的困境的一个方面是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加大对基层医院的财政投入,为其提供较先进的医疗所设施与充足的质量可靠的药品。建设有水平的医疗队伍,采取引进与内培的方式,为基层医院提供好的医师,并对基层中的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不断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以吸引更多参合患者。3.3.2完善异地医保政策和设立异地合作机构
由于政策不统一,地区之间由政策因素而形成的经济上的差异也难以剥离,导致了参保人员垫付的医疗费用难以报销,通常异地就医人员负担的医疗费用都要高于参保地参保人员[7]所支付的。因此,建立统一的医保异地就医政策来实现无障碍的就医和转移变得刻不容缓。可以通过逐步建设一个完备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业务的相互联网,异地业务办理融入本地日常业务经办管理系统之中,方便转移接续管理,实现住院和门诊医疗费用数据传输,进行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网络结算。并逐步实现药品、治疗项目、医疗设施目录及价格、基金支付标准、数据信息标准、网络系统接口等的全国统一。
可以在异地就医较集中的地方设立异地定点医疗机构,由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就医地劳动保障部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中适当选择,与之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实行异地定点,实现就医地或常驻地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险协议管理或联网结算医疗费用。异地就医人员可在由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看病刷卡,结算医疗费用。
结语
新农合制度是国家基于解决农村人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自2003年试点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无论如何良好的政策,其推行落实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每一项新的政策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因而新农合制度在实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正体现了其可提高之处,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中寻找最适合中国现状的农民医疗保险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www.xiexiebang.com,2010年4月8日
[2]陈烈平,邓锦焕,林修全.医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0):331-333 [3]蔡惠州.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省医科大学,2009:20 [4]孙晓筠,Adrian.Sleigh,李士雪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乡镇卫生院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5):24 [5]Shilling AG,《Open bar for health costs》【J】,《forb es》2004 年第 174 期 [6]罗晓华,道德风险防范制度在新农合中的移植【N】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7]胡敏杰,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移就医困境与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8]温家宝总理,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2007年3月 [9]张洪涛.社会保险案例分析——制度改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9 [10]王首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1]胡烨,信息化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第三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一、定义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特点
1.政府支持与倡导,自愿互利。
2.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3.因地制宜。
4.从发展历程来看,合作医疗的形成与发展都根植于“合作化”的基础之上。
5.从实施原则上来看,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农民群众“自愿参加”为原则。6.从付费方式上来看,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采取的是预付费方式。
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形式:
1.福利型合作医疗保险;
2.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险;
3.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较,有六个方面特点:
1.是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2.是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受益面,与各地经济水平和群众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将重点放在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上,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3.是提高了统筹层次,以县为单位统筹,增强了抗风险和监管能力;
4.是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赋予农民知情、监管的权力,提高了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
5.是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克服了管理松散、粗放的不足;
6.是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照顾到了弱势人群的特殊情况。
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比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容
1、目标和原则
(1)目标: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原则
a、自愿参加,多方筹资。
b、以收定支,保障适度。
C、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2、筹资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经济较好的地区可以相应的提高缴费标准。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予以适当的扶持。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和分级负担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
3、资金管理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民办公助社会性资金,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专户存储,不得挤占挪用。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手指、使用情况;要采取张榜公布等措施,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参与、之情和监督的权利。
六、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2002年10月,国家提出要“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较为普遍适用的经验,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机制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一种顺应形势,适应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央为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乡发展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健康水平方面,我国农村和城市存在着不小差距。据此,党中央做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
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3、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
国家一改以前“保小不保大”或“保医不保药”的做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对农民的大额医药费或住院费进行补助,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4、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二)、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从制度设计到运行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宣传不到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志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是农民,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农民对医疗的认知度决定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件新鲜事,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对于农民来说都是新鲜词,农民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目的、意义和相关规定。再加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政策缺乏深度认志,工作方法简单,对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许多农民产生不满情绪,担心重蹈覆辙,对制度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这些导致好多农民都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使得该政策难以实施。
2、农村医疗服务资源匮乏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基础设备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的需要,严重影响地方卫生部门的工作进度。
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就农村与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来说,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有些地区由于乱办医、盲目扩张地方医疗机构,使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突出。根据统计,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当年,城镇人口约为3.97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
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据有关部门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11.5%,专科以上学历为19.3%。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没有过硬技术的医务人员,而这些医务人员根本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这也使得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值降低,从而影响了参保意愿。
3、资金筹集和管理存在不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农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不够、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农村居民比较分散,乡镇人员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在收费困难的同时,也增大了工作量。在筹资原则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财政适当支持为辅,但部分地方财政对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专项医疗拨款迟迟未见。最终,合作医疗资金就落到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身上,农民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合作医疗的监管在乡一级的工作主要是由乡卫生院承担,日常监管只能靠卫生院的自我约束,这很容易给合作医疗管理带来隐患,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和前提。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筹资水平的确定是政府和广大农村居民双方经过考虑与估计,最终达到合作博弈的均衡。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财政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并由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提出较为适当的筹资标准。在政府补贴和自付积累金的确定上,两者之和要足以支付保险补偿金;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强的地区,政府少补贴一点,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弱的地区,政府多补贴一点。
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筹资方式选择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筹资效率和筹资成本的大小。如果政府对不同参保人群的收费标准不一样的话,不妨采用分工征缴方式,如政府对个人,地税对企业,教委对学生,等等。如果各类人群的筹资方式是一样的,那么,各类人群都可以由一个征缴主体来管理。
(二)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三)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政府部门应当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制订出合理的宣传方案,然后,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维护农村居民健康权益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以教会农村居民如何正确地分析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健康状况下农村居民的心理开展工作;要实事求是,避免夸大或是只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点;要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不要简单地灌输事实,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强加给农民。
课程:社会保障概论
讲师:李老师
组名:
成员:蔡滨 only we余运萍
高杨渊 段四来
马永波 张学波
第四篇:中国新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责任探讨
中国新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责任探讨
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山西与河南等省的农民自愿发起,70年代在政府引导下得到普及的,是一项农民互助共济的医疗制度。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政府能否完全履行职责,对医疗保障的制度建设和正常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对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政府履行责任的情况及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出一份力。
关 键 词:公共产品 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政府责任
1.农村医疗保障的基本情况
据198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继续坚持实行合作医疗的村 由过去的90% 猛降至5%,1989年,这个比重再次降为4.8%,仅存的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郊区和当时以集体经济为特征的苏南地区。90年代后,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也仅仅维持在10% 左 右。
根据卫生部1998年“ 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全国农村居民中享受到部分医疗保障的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0%。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 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2003)》中提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 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 民的健康水平。”此后,各地纷纷开始实行新农合的试点。2006年1月10日,卫生部等7 部委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 点。2006年,使全 国试点县(市、区)数量达 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左右。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根据卫生部2003 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年化、城镇化的持续增加,疾病负担不断加重。排除季节性影响,据测算我国年患病人次数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
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 下降,有效需求发 生转移。调查发现,患者中自我医疗的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且城乡卫生服务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农民缺乏医疗保险、经济条件差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未就诊率、未住 院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面广量大、涉及多部门的社会工程。长期以来,这项工作却由卫生部门独自承担,然而在现行制度模式中,农医办(合管办)无论是设在卫生局还是社保局,都只是个临时性的机构,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管理方。新农合制度大力
推行管理体制创新,首次规定省、地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扶
贫等部 门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合作医疗管理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成立由有关部门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有关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县级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根据需要,可在乡(镇)
设立派出机构(人员)或委托有关机构管理。这种多部门协调机构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对
于合作医疗各项政策的具体落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2.新农合试点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
试点以来,由于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农合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但随着合作医疗试点推行的深入,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
不足。
2.1 制度设计上缺乏延续性
从各试点农村的实践情况来看,地方政府更多的是执行上级政府的命令和指示,而不是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构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于制度的维护和后续发展等问题没有做深入的研究。集中表现在没有对城乡统筹发展 明确一个长远的目标或计划,以及达到这个 目标
相应的措施和保障。
从农民的角度来讲,这仅仅是一个政策,他们看不到这个政策多久能给其带来实质性的效应。诸如,我们的参保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个周期有多长等问题。这些疑 问
无形中削弱了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其观望、怀疑态度的滋生。
新农合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农民,政策制定者是出于好意制定政策,但很多后续发展和具
体实施还是应该多从农民的立场出发。要增加他们对政策的信心,给他们实实在在的福利,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新农合的使用价值。
2.2 法律责任缺位
到目前为止,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动,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缺少
必要的法律保障。因而出现了诸如筹资来源的不稳定、管理措施的随意性、政策缺乏稳定性
等一系列问题。另外,不少地区还把推进新型合作医疗作为硬性任务分派下去,盲目追求高
参保率,忽视了参保农民的利益。
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主导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一种方式。这种依靠行政推
动而缺乏法律与制度保证的推进形式,短期效应比较客观,但从政策和制度的稳定性来讲,最终会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性。
2.3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在新农合的实践中,政府对其责任没有很明确的认识。该管的地方不管,不该管的地方
又越位。
例如,医改中政府管理角色不明。长期以来,政府偏好于直接提供医疗服务,集中控制
医疗设施,以致公立医院机构过多,战线过长。
在财政支持方面,缺乏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我国医疗保障面临的一大突出难题是各级
政府提供社会医疗保障的权责不分。目前各级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投入,没有一个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缺乏制度的约束,操作上随意性较大。由于各级政府责权划分不明,经过各级
政府多次博弈,最后形成了“一级保一级”、“一块保一块”条块分割的责任分担机制。这种
责任分担机制直接导致的是医疗保障分散化的格局。
在合作医疗的实践中,我们鼓励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积极承担责任。在新型合作医疗试
点运行阶段,政府责任集中于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管理监督、特殊人群的经济帮助等方面。
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出现了政府责任越位,他们几乎承担 了合作医疗实施中
全部的责任,甚至把合作医疗资金的收支都掌控在政府部门手中。这样一来,一旦政府从合作医疗制度中退出,合作医疗将会 陷入瘫痪的状态。而农民作为合作医疗的主体之一就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合作医疗是政府的事情”这种意识一旦产生,农民就会把 自己置身于新制度之外。而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热情的降低对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政府责任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了新农合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呢?笔者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3.1 主观角度
3.1.1 制度设计上缺乏延续性
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 的依据。目前,中
央政府对新农合的目标、基金监管制度、财务和会计制度等方面的规定都还很不完善,对新农合制度的法律责任也存在缺位。
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要求会相应提高。二地方政府往往会觉得无所适
从,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将政策付诸于当地实践,另一方面过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会造成某种程度的秩序混乱。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制度的不完善给了某些地方政府钻空子的机会。在实践中,他们会
基于自身利益制定并执行不同的方案,并非真正保障农民的利益,而是借机套取国家财产。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监管机制使这些隐患成为不定时炸弹,防不胜防。
3.1.2 复杂的利益关系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是对农村利益关系、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等的一次重大调整,相应地,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成效也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与制约。
一旦合作医疗实旖过程中与政府部门的原有利益相冲突,政府会不自觉的选择维护 自
身利益,从而忽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忽视其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其信息的不对称性,医院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农民相对比较被动。如何对医疗保险体系中的医院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制约,从而切实的保障广大受众的利益,是一个问题 另外,我国的医疗行政机构与大多数的公立医疗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由于政府的投入主要依靠政策性投入,医院的补偿主要依靠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医院对医生的职权滥用是激励的,政府对医院的趋利行为是默认甚至纵容的。医生、医院、政府主管部 门及其人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结成了利益同盟。
新型合作医疗中,政府部门一旦与医院行程利益同盟的关系,或因自身能力有限,缺乏
调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各级医院的利益协调未加重视,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3.1.3 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受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工作方式影响,在医疗保障领域,因其产品的公共性,市场的影
响很小。官僚机构的官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倾向于用单一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导致 了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盲 目制定政策方案、上级向下级下达硬性指标等问题 的出现。
而最为直接履行政府责任的行政官员,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对具体的实施成效有
很大的影响。有的人缺乏学习热情,对合作医疗缺乏深入的了解 ;有的人把工作当作对上级领导负责的任务来完成,没有真正把它当成一项为农民群众谋福利的项目来实现„„
3.2 客观角度
从客观角度来讲,主要是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不够,参与和维权意识淡薄。而这些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要归于主观原因的影响。
农民对于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没有一个深刻的感官认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
等,都难以让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想法和政策有 比较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做好交流和传播工作,耐心的向广大农民群众解释政策的实际意义、可行性及农民的福利。让他们对政策有信心,并且知道自己是新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角,从而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激情和维权意识。
4.中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政府责任界定
4.1 社会保障中政府的一般责任
4.1.1 弥补 “市场失灵”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根据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 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分配其收入。而这些由个人天赋所决定的生产要素的差别必然会带来社会成员机会的不均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失灵。而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雄厚的物质基础的支持下,他有能力也有义务去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也决定了政府对诸如医疗保障领域进行公共干预的需要。
在医疗卫生服务上,需方相对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因、病情、医疗 费用等
具体问题难 以准确估计,对医疗服务的选择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很难控制卫生消费的种类和数量,供方具有控制权。
“逆向选择”问题是造成市场失灵 的又一重要原因。一般而言,身强力壮的人群生病
支出医疗费用的概率小,通常不愿参保;而老弱病残等健康风险高的人群愿意支付一定的保费来换取医疗保障。这就导致保险制度覆盖人去的疾病风险概率高,保险偿付支出大。保险机构被迫提高缴费比例.从而导致一些健康状况好的人更不愿参保,而健康状况欠佳的人更愿意参保,进而恶性循环。作为商业保险公司,为了提高企业利润,规避风险,势必会增加保 费,且提高参加 医疗保险的门槛。这在 无形 中剥夺了很多有医疗需求人享受 医疗保障的权利。农民 “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问题愈演愈烈,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干预,使所有的农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4.1.2 提供公共服务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胡锦
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执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4.1.3 保障社会保障“公共品”的性质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是直接 由国家“生产”出来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私人部门也可能根据市场的需要,在政府的政策保护下,投资一定成本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上。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可能以“搭便车”的方式免费消费他们提供的公共产品。但是一旦他们发现取得的收益并不足以补偿消耗的成本时,他们会停止公共品的生产。对于企业来说,追寻自身效益最大化才是其最终目的,他们对于这些投资规模大且收益低的公共产品持消极避让的态度。而政府的职能和地位决定了他要担当这个责任。
4.2 新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政府责任
医疗卫生保障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理应承
担责任来弥补市场失灵。而政府如何实现其主导责任,履行到何种程度即为合理则是我们关系的问题,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政府责任进行定位:
4.2.1 立法责任
法律是制度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规范其运行的根本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春
光曾指出,“国民待遇的城乡差别不是一个临时性问题。而是经过几十年形成的、有很强利益刚性 的问题,既有社会结构的问题,更有政策和制度 的原因”。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政府行程的城市偏好惯性造成农村的医疗保障发展的严重滞后。在新农合的大环境下,我们迫切的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来规范和支持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4.2.2 制度责任
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供给上,政府理应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制度化的安排
解决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公共问题。过去的制度没有对政府责任加以明确规定,而新农合制度应从政策的供给上明确政府在其中理应承担的角色,将政府由后台推向前台,克服体制内部的缺陷。
在过去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政策本身的冲突,另一方面在组织与管理上的不
到位,最后导致政策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新农合应当特别指 出要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和社会监督机制,同时强调各部 门(如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农业部等)在政策执行中的协调与配合,以及对新农合工作的监督作用。
4.2.3 财政责任
首先是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一是明确筹资原则。确立“政府投入为主导,政府与农民共同投入”的建制原则,以政府的有限资金来引导农 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体现政府的责任意识、集体参与意识和个人的费用意识。二是要强调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国家的投入,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等方而的捐助,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更应大力提倡社会捐助行为,并给予捐助的企业和个人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充实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其次是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支持对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乡镇卫
生院建设,调整乡镇卫生院职能。最基层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应由政府办,原则上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不再另行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预防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
加强对专业人员公共卫生知识、技能的培训,及时充实和优化乡村医生 队伍。建立工
作 目标责任制,实行统一管理,按照项 目管理的原则,财政给予相应的工作经费,逐步淘汰不能胜任工作的乡村医生,不断提 高村级公共卫生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水平。
4.2.4 监督责任
新农合基金运营 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农 民切身利益的实现,必须建立和健全合作医疗 的监督机制。监督的目的在于减少浪费、提高使用效率、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倾斜,禁止将资金贪污、挤占、挪用:并且要注意内部行政监督和外部民主监督相结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监督委员会制度。农 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置疑,其实质是担心合作医疗
资金管不好、用不好,担心上当受骗。如果从组织上对合作医疗机构的工作开展与资金运用情况加以监督和制约,就会消除农民的置疑与不信任感。
二是建立群众举报制度。针对 目前存在的农村卫生院医生不合理用药,各级医院不合理收费现象,有必要建立群众举报制度。
三是建立定期审计制度。定期审计制度就是要把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纳入县级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并公开审计结果,保证农民的监督权。四是建立信用公开制度。通过建立合作医疗信用公开制度,确保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
5.结论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行政理论指导下的政府以管制为目的的行政职
能,逐渐被政府运用公共权利行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趋势取代。向服务型政府的逐渐转变也决定了社会的基本公共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是 由政府主导的。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且其医疗保障权益也没彳 了 得到很好的保障。在旧的合作医疗体系下,由于政府过多的强调自身政治职能,而弱化其服务职能,造成了很多“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
而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也强调了政府对公民的责任。责任政府是服
务型政府的最基本的内涵之一。政府权力是公民权利的让渡,政府只是受公民委托行使权力,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针对新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一系列政府责任问题,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从立法上、从制度的供给和政策的支持上、从财政补贴上,还是监督管理上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期待着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着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 R ].2002-10-19.[ 2 ] 谭克俭,丁润萍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 ] 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 J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9).[ 4 ] 李秉龙.张立承。乔娟,曹洪民等.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杜。2004(1).[ 5 ] 郑功成.杜会保障概论[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1.[ 6 ] 陈轶.关于构建中国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研究[ D ].山东:山东大学,2007.[ 7 ]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
[ R ].2003.[ 8 ]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
报告[ 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9 ] 程广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解[ D ].北京:卫生经济研究,2003.[10] 张宇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急于套中央的钱? [ N ].财经时报.2003-12-18(3).[11]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63
[12] 斯蒂格尔茨著.姚秉文译.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砌.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13] 丁少群,尹中立.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向何处去[ J ].中国卫
生经济.2005(3):21.[14]卫兴华.魏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2.[15]徐杰.农村合作医疗应由互助共济向社会统筹转变[J].卫生经济研究.2004(3).
第五篇:新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550元。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一般对住院患者的报销比例比较大,可以分为慢性病、特殊病种种意外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意外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情况。医疗保险可以发挥重要的经济保障作用
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