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第1次(离线必做)(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4:4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法总论第1次(离线必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法总论第1次(离线必做)》。

第一篇:民法总论第1次(离线必做)

《民法总论》作业

第一章 民法概述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答:错误。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通则》是我国制定的民法典。答:错误。目前在我国尚未制定民法典。

3、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答:错误。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4、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制定法、习惯、判例和法理等。

答:正确。

5、民法是完全私法。

答:错误。民法原则上是私法,并不排除其中存在强制性的规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民法的性质概括,正确的有(BCD)

A.程序法

B.实体法 C.私法

D.权利法

2、下列属于民法调整对象的有(ABCD)

A.债权

B.空气 C.汽车

D.房屋

3、下列属于民法渊源的有(ABCD)

A.宪法

B.法理 C.法律解释

D.判例

4、下列属于现代民法的有(ABC)

A.1912年1月1日起生效的《瑞士民法典》

B.1942年的《意大利民法典》

C.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

D.1900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5、民法的任务有(ABC)

A.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

B.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C.确立正确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准则

D.保护私人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

三、简答题

1、民法的含义是什么?

答: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民法”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具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民法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民法典,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则包括所有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在我国,虽尚未制定民法典,但已经制定《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民

事法律,以及其它大量的民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它们都是我国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法可分为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广义的民法就是私法全体,是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而狭义的民法,是指除商法以外的私法,不包括商法典以及商事特别法。我国实行民法合一的体例,由民法统一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商法只是民法的特别法,包含于民法之中,因此我国民法是指广义的民法。

2、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什么?

答:民法上的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有形财产是有形的物质实体,如土地、房屋、机器等。有形是就财产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并不单指可见物;电、天然气等肉眼无法分别的物体,也属于有形财产。无形财产包括债权等各种财产权利。

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媒介发生的,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大部分法律调整财产关系,民法只调整财产关系的一部分,即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归属利用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财产归属利用关系是人们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反映在权利上主要是物权;财产流转关系是在财产转移时发生的社会关系,反映在权利上主要是债权。财产流转关系既包括有偿的商品交换,如货币借贷、商品买卖、货物运输等,又包括无偿的借用关系、赠与关系等。

3、民法为什么是私法?

答: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的法律,是关于私权和私人利益和法律,市民生活的自治性和闭合性构成了一道阻止公权力进入的壁垒,公权力除非必要,无权干涉当事人自主的决定。民法原则上是私法,并不排除其中存在强行性的规定。但这些强制性规定并不占据民法的主体,不影响民法整体作为私法的属性。

四、论述题

1、论述我国民法的发展。

答:我国民法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国古代的民事立法。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诸法合体、重刑轻民,虽有调整人事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但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律。自《秦律》至《大清律》的历代律典及其他法律渊源,民事法律规范散落其间,往往与刑事法律规范相杂。维护以封建政治等级、宗法等级为特征的身份、财产制度,是历代律典的重要任务。

第二个阶段,清末、民国时期的民事立法。1907年,清末政府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法典编纂活动,并于1911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大清民律草案》。草案全文共36章1569条,分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5编。这部法典未及颁布施行,就随着清朝政府的倒台而被束之高阁。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民法典,分为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等5编共1225条。该法典采取民商合一的体制,又将内容相对独立的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等分别制定成单行法,作为民事特别法。

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立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单行法、民事政策的形式处理民事关系。1950年4月13日,中央政府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婚姻法》,该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亲属基本法。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又先后通过了《继承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公司法》、《物权法》等民事基本法和单行法。这样,我国迄今已经形成一个以《民法通则》为民事基本法,由《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拍卖法》、《保险法》、《海商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民事单行法构成的民事立法体系。这一民事立法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建立民事生活的法律秩序,保障自然人

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主法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民法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同样的法律权利、履行同样的法律义务。

答:错误。民法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法律人格,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其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2、平等原则表明民法的根本特征,从而将民法与其他部门法区别开来。答:正确。

3、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即《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干涉。

错误。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即《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依自己的意思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并对表达自己真实意思的行为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的基本原则。

4、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得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基本原则。

答:正确。

5、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一切民事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只要不超过其正当界限,均合法有效。

答:错误。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一切民事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超过其正当界限,并不代表行为就合法有效。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民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平等原则

B.意思自治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2、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有(ABC)

A.指导功能

B.约束功能 C.补充功能

D.限权功能

3、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有(ABCD)A.指导民事主体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B.解释民事法律行为

C.解释和补充法律规范解释和补充法律规范 D.评价和补充民事法律行为

4、下列属于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有(ABCD)

A.赌博

B.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 C.违反公正竞争的行为

D.违反性道德的行为

5、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有(ABCD)

A.民事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平等

B.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 C.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D.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三、简答题

1、权利滥用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答:权利滥用的构成,应具备如下要件:

第一,行为人有合法的权利存在。合法权利的存在是权利滥用的前提和要件。如果行为人根本不拥有合法权利,则因其行为侵害他人利益的,属于侵权行为,与权利滥用无关。

第二,行为人有加害于他人和社会的目的。这是权利滥用的主要要件。权利滥用禁止原则原意为“禁止恶意权利之行使”,即权利人行使权利不得心损害他人利益及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

第三,行为人行使权利的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这是权利滥用的客观要件。

2、概括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

答:诚实信用原则包括两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 :一是诚实,主要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言行符合实际,表里如一,意思表示真实、合法。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欺诈、胁迫对方的行为,都是不诚实的行为;二是信用,主要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信守诺言,不出尔反尔。违反合同约定,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是背信行为。“诚实”侧重于从主观方面来考察,“信用”侧重于从客观方面来考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简述我国民法公平原则主要体现。

答:我国民法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民法规范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公平性。民法的规定,涉及不同民事主体的利益,应兼顾各方民事主体的利益。为了更好地贯彻公平原则,民法规范还设有平衡当事人利益的特别条款。例如,为平衡保险人与投保人的利益,《保险法》第18条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第二,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与承担的民事义务的公平性。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活动和实现自己民事权益时,享有同等的机会。如果当事人签订的合同是显失公平的,予以撤销。民事主体在承担民事责任时,责任一般与其过错程度相适应。

第三,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公平性。公平原则既是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对民事法律规范具有弥补作用,法官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当事人也没有约定时,法官可以依据公平原则作出裁决,切实保障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四、论述题

1、论述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答:民法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恪守承诺和信用,意思表示真实,不规避法律,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持有善意的基本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法律规则,是道德的法律化。近现代各国民法典大多规定此原则。《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包括两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 :一是诚实,主要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言行符合实际,表里如一,意思表示真实、合法。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欺诈、胁迫对方的行为,都是不诚实的行为;二是信用,主要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信守诺言,不出尔反尔。违反合同约定,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是背信行为。“诚实”侧重于从主观方面来考察,“信用”侧重于从客观方面来考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法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行为准则。与他人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时,均应把善意作为行为的基本出发点,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行使民事权利时讲求实效相待、不作假、不欺诈,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在履行义务时应恪守信用、遵守法律规定、忠于事实真相、不欺骗对方,不履行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自觉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民事法律关系是指依据民法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2、人身权法律关系即人身法律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3、财产权法律关系即财产法律关系,是指与财产有关,具有直接物质利益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

4、知识产权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人身权法律关系和财产权法律关系双重性质。

5、绝对权法律关系中权利人无需任何人的协助,就可以实现和行使自己的权利。物权法律关系就属于绝对权法律关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内容不同,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

A.人身权法律关系

B.财产权法律关系 C.绝对权法律关系

D.相对权法律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有()

A.民事主体

B.民事权利 C.民事义务

D.民事客体

3、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物

B.行为(给付)

C.智力成果

D.人身现象及生命痕迹

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绝对消灭的情形有()

A.债的履行

B.抵押物被火烧毁 C.债权人死亡

D.债务人死亡

5、下列属于民事法律事实的是()

A.行为

B.人的出生、死亡 C.天然孶息的分离

D.时间的经过

三、简答题

1、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哪些?

2、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3、简述形成权及其特点。

四、论述题

1、论述民事权利的保护。

第四章

自然人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民事权利是自然人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取得的,是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实现。

2、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4、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权利能力的基础,有民事行为能力者才能有民事权利能力。

5、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始于()

A.出生

B.户口登记 C.1岁以上

D.半岁以上

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

A.生理死亡

B.宣告死亡 C.宣告失踪

D.失踪

3、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有()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C.无民事行为能力

D.精神病人

4、下列属于被监护人的是()

A.16岁但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B.精神病人 C.13岁的小红 D.19岁的大学生

5、监护人的职责是()

A.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 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 B.保护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C.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 D.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

三、简答题

1、宣告死亡的效力如何?

2、死亡宣告撤消后的效力如何?

3、监护人的职责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死者生命痕迹保护法律关系

第五章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这点与自然人相同。

3、法人民事行为能力是法人成为民事主体的条件,而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则是法人独立从事其民事活动的资格。

4、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法人对自己的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

5、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与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A.依法成立

B.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法人的种类()

A.企业法人

B.机关法人

C.事业单位法人

D.社会团体法人

3、法人的名称权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专有性

B.法定性

C.财产性

D.私有性

4、法人名称权的内容包括以下哪些()

A.名称设定权

B.名称使用权

C.名称变更权

D.名称转让权

5、按照法人成立的基础不同,私法人可分为()

A.社团法人

B.财团法人

C.营利法人

D.公益法人

三、简答题

1、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人的清算的种类有哪些。

2、简述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

3、简述我国《公司法》对企业设立的规定。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第六章

非法人组织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非法人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所以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

2、普通合伙企业中不包括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

3、合伙的出资方式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而不包括劳务。

4、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具有法人资格。

5、合伙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非法人组织成立应具备以下哪些条件()。

A、有自己的目的 B、有自己的名称

C、有自己能支配的财产或经费

D、有执行组织事务的人员

2、下列组织属于非法人组织的有()。

A、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 C、个人独资企业

D、合伙企业

3、合伙人享有下列哪些权利()。

A、管理、使用合伙财产的权利

B、合伙事务的决策权 C、合伙事务的执行权

D、合伙事务的监督权

4、合伙负责人的经营活动,由()承担民事责任。A、全体合伙人 B、合伙负责人

C、全体合伙人和合伙负责人分别承担责任 D、合伙负责人对外承担责任

5、在合伙中,强制退伙的原因包括()。

A、合伙协议约定的退伙事由出现

B、全体合伙人同意退伙 C、发生合伙人难以继续参加合伙的事由

D、未履行出资义务

6、合伙解散的原因包括()。

A、合伙协议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

B、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C、合伙协议约定的目的已经实现

D、合伙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7、合伙人可以用于出资的财产包括()。

A、货币

B、土地使用权 C、知识产权

D、房屋

三、简答题

1、合伙的特点有哪些。

2、个体工商户有何特点。

四、论述题

1、合伙的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

第七章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法律上的物必须是能够为人所支配的。

2、民法上的物可大可小,如一粒大米也可以是民法上的物。

3、工厂的机器虽附着于土地,但非固定与土地不可分离的,仍为动产而非不动产。

4、无记名的有价证券的权利转让须以背书的方式进行。

5、根据物的构成形态,物可以分为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物使用后形态的变化性,物可以分为

A.动产与不动产 B.主物与从物 C.原物与孳息

D.消耗物与非消耗物

2、下列事物中,不属于民法上的物的是()A.黄金

B.月球 C.货币

D.石油

3、区分主物与从物的法律意义主要在于()

A.主物、从物独立存在 B.从物不能离开主物而独立存在

C.从物须辅助主物而使用

D.在交易时,如无另外的约定,从物随主物转移而转移

4、下列属于动产的是()

A.航空器

B.汽车

C.自行车

D.土地使用权

5、下列有价证券中代表一定货币的是()

A. 支票

B.提单

C.股票

D.仓单

6、下列属于不可分物的是()

A.100公斤大米

B.一辆自行车

C.1000公斤钢材

D.四间房屋

7、民事权利客体的特点包括()

A.有益性

B.客观性

C.非财产性

D.法定性

三、简答题

1、区分动产与不动产有何法律意义。

2、智力成果的主要类型。

四、论述题

1、试论述物的特点。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是在行为成立时是有效或无效尚处于不确定状态,须待看其后的一定事实的发生与否才能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

2、撤销权人一经行使撤销权,则被撤销的民事行为溯及至行为成立时起无效,发生与无效民事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

3、无效民事行为之无效,是指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

4、民事行为部分无效的,其他部分亦无效

5、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在时间上始终保持一致。

6.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包括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两个部分。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行为的是()

A.买卖行为 B.租赁行为 C.借用行为 D.赠与行为

2、下列民事法律行为中,属于双务行为的有()A.委托行为

B.保管行为

C.借用行为

D.附负担的赠与行为

3、民事行为的一般成立条件包括()A.行为人

B.意思表示 C.标的D.合法

4、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包括()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 意思表示真实

C.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D. 经有关机关登记

5、下列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A. 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

C.未成年人接受赠与行为的行为

D.一方因受欺骗而事实的未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

6、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包括()

A.不得履行

B.返还财产

C.赔偿损失

D.罚款

7、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包括()

A.欠缺法律规定形式的民事行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 C.代理权欠缺的民事行为 D.处分权欠缺的民事行为

三、简答题

1、民事法律行为有何特点。

2、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3、区分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的意义。

4、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5、民事行为的一般生效条件有哪些。

四、论述题

1、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种类。

2、试论可撤销可变更民事行为的种类

3、试论无效行为的种类

第九章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委托合同是委托代理人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因此委托代理人的代理权来自于委托合同。

2、代理人转委托他人代理,则再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对代理人发生效力,再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代理人直接承受。

3、代理人知道被委托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代理除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的分类外,还有如下分类()

A.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 B.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 C.本代理和再代理

D.一方代理与双方代理

2、下列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属于有效代理的有()A.持本单位介绍信以该单位名义与他人订立合同 B.在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与他人订立合同 C.持盖有单位合同专用章的合同书与他人订立合同 D.受单位委托到工商局办理法人变更登记

3、下列情形下,代理人与被代理人负连带责任()A.代理人知道代理的事项违法仍为代理的

B.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行为违法而不表示反对的 C.无权代理行为经被代理人追认的

D.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

4、委托代理终止的原因包括()

A.被代理人取消委托

B.代理人辞去委托

C.被代理人取得民事行为能力

D.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5、一般来说,表见代理的构成须具备以下条件()A.行为人无代理权,却以本人的名义为民事行为

B.客观上有足以使他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事实和理由 C.须相对人为善意

D.须行为人与相对人所为民事行为具备生效要件

三、简答题

1、代理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2、再代理的成立条件有哪些?

3、法定代理权、指定代理权的消灭原因有哪些?

四、论述题

1、表见代理的构成条件

2、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第十章

实效与期限

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2、民法通则规定的20年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和延长

3、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仍然不行使其权利的,其民事权利即归于消灭

4、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情形中,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有()

A.迟延付或者拒绝付租金的 B.寄存财务丢失或者毁损的 C.迟延付或者拒绝付借款利息的 D.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些列情形中,可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有()A.因不可抗力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 B.债务人死亡,其继承人又不确定 C.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D.权利人向有关行政机关请求保护其权利

3、依据不同的标准,期间可作以下分类()A.任意行期间与强行性期间

B.稳定期间、相对稳定期间和不确定期间 C.连续期间和不连续期间 D.普通期间和特殊期间

4、下列事由中,不属于诉讼时效中止的是由包括()A.申请仲裁

B.不可抗力 C.权利人请求

D.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5、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A.排除妨碍请求权 B.停止侵害请求权 C.消除危险请求权 D.支付违约金请求权

三、简答题

1、诉讼时效有何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论述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异同

2、说明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异同

第二篇:2018年春民法总论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民法总论》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 年级:

2018年春

号: 学习中心:

—————————————————————————————

第一章 民法概述

一、简答题

1、民法的含义是什么?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具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民法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第二、民法可分为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2、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什么?

民法上的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有形财产是有形的物质实体,如土地、房屋、机器等。有形是就财产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并不单指可见物;电、天然气等肉眼无法分别的物体,也属于有形财产。无形财产包括债权等各种财产权利。

3、民法为什么是私法?

民法保护私人利益,以平等者意思为依归,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是典型的私法。

二、论述题

论述我国民法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民事立法:古代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律,礼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原则成为历代王朝的立法和司法原则。民事法律规范往往与刑事法律规范相杂。维护以封建政治等级、宗法等级为特征的身份、财产制度是历代律典的主要任务。

2.清末、民国时期的民事立法:1907年清政府开始编纂,于1911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一地步民法典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南京民国政府颁布的民法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民法典,分为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等5篇。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单行法、民事政策的形式处理民事关系。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简答题

1、权利滥用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行为人有合法的权利存在。

2.行为人有加害于他人和社会的目的

3.行为人行使权利的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2、概括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

民法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恪守承诺和信用,意思表示真实,不规避法律,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持有善意的基本原则。其包括两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一是诚实,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言行符合实际,表里如一;二是信用,主要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信守诺言,不出尔反尔。

3、简述我国民法公平原则主要体现。

1.民法规范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公平性。2.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与承担的民事义务的公平性。3.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公平性。

二、论述题

论述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1.指导民事主体正确行使权利和义务 2.解释、评价和补充民事法律行为 3.解释和补充法律规范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一、简答题

1、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哪些?

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2、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享有权利的一方为权利主体,又称为权利人;负有义务的一方为义务主体,又称为义务人。按照我国的民事立法和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等三类。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四类:物、行为(给付)、智力成果和人身现象及生命痕迹,它们分别是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和人身权关系的客体。

3、简述形成权及其特点。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根据自己单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

利。其主要特点是权利人对某一法律关系可以单方面采取行动。

二、论述题

论述民事权利的保护。

民事权利的保护,也称权利救济,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用民事保护的方法,防止或减少权利受到侵害,或使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恢复。民事权利是法律所赋予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所以任何权利都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根据民事权利的保护措施性质的不同,民事权利的保护有两种:自力救济和公力救济。

第四章

自然人

一、简答题

1、宣告死亡的效力如何?

宣告死亡的效力与生理死亡的效力相同,即被宣告死亡人丧生民事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终止,原先参加的民事法律关系消灭,婚姻关系消灭,其个人合法财产变为遗产开始继承。

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

2、死亡宣告撤消后的效力如何?

1、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但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还。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自然人或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

2、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在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3、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3、监护人的职责内容是什么?

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

2、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

3、保护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4、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

5、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

6、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

二、论述题

论述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死者生命痕迹保护法律关系

尊重死者生命痕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我们认为,应该设立一种新的、明确的、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来保护死者的生命痕迹,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不依附于死者生前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不是对死者生前民事权利的延伸保护。其构成如下:(1)死者生命痕迹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参照《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5条的规定,将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规定为这一法

律关系的权利主体;任何民事主体(包括近亲属,也包括自然人以外的民事主体)均为义务主体。死者不能成为该法律关系的主体或所谓的“拟制主体”,由人民检察院直接提起死者生命痕迹保护的民事案件公诉,尚无法律依据;(2)死者生命痕迹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死者生命痕迹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定权利主体保护死者生命痕迹免受侵害和在受到侵害后进行救济的权利,以及义务主体不得侵害死者生命痕迹的义务。这里的权利,不是死者的民事权利,也不是死者的近亲属从死者处继承过来的权利,而是法律直接赋予死者近亲属的一项民事权利。义务主体的义务,也不是对死者的义务,而是法律直接规定社会公众应当承担的一项义务;(3)死者生命痕迹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死者生命痕迹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该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死者生命痕迹。产生死者生命痕迹保护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是自然人的死亡事件。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建议在未来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死者的近亲属有保护死者遗体(含器官和其他部分)、姓名、肖像、名誉、隐私、荣誉等生命痕迹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民事主体由于过错侵害死者上述生命痕迹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向死者近亲属赔礼道歉;同时造成近亲属精神痛苦的,应赔偿精神损失。

第五章

一、简答题

1、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人的清算的种类有哪些。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人的清算可分为破产清算和非破产清算。破产清算是指依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清算程序进行清算。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清理债务。非破产清算是指不依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的清算。

2、简述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

1)依法被撤销; 2)自行解散; 3)依法宣告破产 ; 4)其他原因

3、简述我国《公司法》对企业设立的规定。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符合公司规定的设立条件的,设立公司由公司登记机关分别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应当在公司登记前依法办理批准手续。

二、论述题

如何理解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是美国法院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中首创的一个判例法原则,在英美法中称为“揭开公司的面纱(piering the corporate veil),”在大陆法中称为“直索(durchgriff)责任”或“透视”理论。所谓公司面纱,即公司作为法人必须以其全部出资独立地对其法律行为和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与其股东具有相互独立的人格,当公司资产不足偿付其债务时,法律不能透过公司这层“面纱”要求股东承担责任。而所谓“刺破公司面纱”,是指在某些情形下,为保护公司的债权人,法院可揭开公司的面纱,否定股东与公司分别独立之人格,判令股东直接负责清偿公司的债务。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价值就是遏制出资人或者其他人利用法人承担对外债务的制度来牟取私利和规避责任的行径,使权利义务的分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法人人格的否认不是对法人人格的永久性剥夺,只是在某种特定法律关系中,否认法人的独立主体地位,因此,法人人格否认不是“法人否认说”。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公司法》规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该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章

非法人组织

一、简答题

1、合伙的特点有哪些。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 2)有书面合伙协议;

3)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2、个体工商户有何特点。

1)从事工商个体经营的主题是单个自然人或家庭; 2)个体工商户必须依法进行核准登记;

3)个体工商户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实工商业经营活动。

二、论述题

合伙的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

合伙的内部关系主要是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合伙人之间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组织。

合伙的外部关系主要是合伙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合伙企业法》这样的规定表明,与第三人进行交易的合伙人,即使没有代表权,或受

到其他限制,也被视为合伙企业的代表人,其行为后果由合伙企业承受。2.合伙企业债务的清偿。合伙企业债务是指合伙企业存续期间以合伙企业名义进行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人由于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清偿数额超过规定的其亏损分担比例的,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第七章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一、简答题

1、区分动产与不动产有何法律意义。

动产与不动产,是法律对物进行的最重要的分类。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意义在于: 第一,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和公示方法不同。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一般示方法,动产物权 的变动,则一般以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和公示方法。

第二,所存在的物权类型不同。用益物权主要存在于不动产。《担保法》规定的留置权只能存在于动产

第三,诉讼管辖和准据法不同。因不动产发生的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或有关机关负责处理,而动产的诉讼管辖则相对比较灵活,并不依动产的所在地确定管辖权。在涉外不动产纠纷中,处理不动产问题的准据法是不动产所在地法。

2、智力成果的主要类型。

1、作品:著作权法上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加以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2、发明: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3、实用新型: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及其组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它是专利权的客体之一。

4、外观设计: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及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且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也是专利权的客体之一。

5、商标:商标是指以文字、图形或两者的组合以某种方式置于商品或服务上,用以区别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显著标志。

6、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是指阐明自然的现象、特征或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

二、论述题

试论述物的特点。

第一、存在于人身之外。人的身体是生命的载体,不能与一般的物相提并论,故不属于民法上的物。

第二、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物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也就是说,物必须对人有价值或使用价值,因为人们成立一定的法律关系都是为了能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或满足一定的需要。

第三、能为人所实际控制。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东西,例如日月星辰,尽管可能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可望不可即,因此只能成为物理学意义上的或哲学意义上的物或物质,而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故能够为民事主体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才能成为民法上的 物。

第四、物以有体物为限。罗马法将物分为有体物和无体物。有体物是指占有一定空间而有形存在的物体,如固体、气体、液体等;无体物是指没有实体存在,人们凭主观拟制的物,如债权、继承权等。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一、简答题

1、民事法律行为有何特点。

1)、民事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旨在追求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民事法律行为以追求民事法律后果为其宗旨,而事实行为不以追求民事法律后果为其宗旨,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第二,民事法律行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或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而事实

行为的本质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事实。

第三,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人应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而事实行为的行为人并不要求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能为事实行为。第四,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力,而事实行为则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区分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的意义。

第一,对行为主体行为能力的要求不同。有偿行为的行为主体应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而 无偿行为的行为主体没有行为能力的要求。

第二,对行为效力性能的认定不同。当有偿行为显失公平时,受损害人有权要求变更或撤 销。而无偿行为则不存在显失公平的认定问题。

第三,对行为责任的认定轻重不同。对于行为人责任的轻重,因其行为属于有偿或者无偿,法律作了不同的规定。《合同法》第374条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4、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第一,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当事人因民事法律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对方。如果一方取得,取得方应返还给对方;如果双方取得,则双方返还。返还财产的,原则上应当全部返还。如原物存在,则返还原物;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对于当事人的人身关系受到影响的,则谈不上返还财产,应该恢复原状,即恢复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之前的法律地位或法律关系。例如当事人双方的结婚行为被确认无效的,则应该恢复 当事人未婚人的地位。

第二,赔偿损失。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双方有过错的,则应各自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应的责任。赔偿损失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有过

错,虽然有损失,但对方没有过错,就不能请求赔偿。

第三,追缴财产。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有、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给第三人。

5、民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有哪些。

(1)民事主体。任何民事法律行为都不能没有当事人,没有当事人就无法作出意思表示,就不可能成立民事法律行为。单方行为的当事人是一方,双方行为的当事人为两方,多方行为的当事人是三方以上;

(2)意思表示。没有意思表示就不构成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基本要件;

(3)明确的标的。标的是指意思表示内容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某种物(即标的物),也可以是某种需要进行的行为(标的行为)。标的不明确,民事法律行为无法成立。

6、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条件有和特点(1)须为尚未发生的客观事实.(2)须为将来能否发生名不能肯定的事实.(3)须为合法的事实.(4)须为当事人约定的事项.(5)须为与当事人希望发生的法律效果不像矛盾的事实.二、论述题

1、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种类。

(一)欠缺民事法律行为能力的民事法律行为。

限制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未得到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合同(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除外),是欠缺民事法律行为能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欠缺代理权的民事法律行为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的合同,是欠缺代理权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三)欠缺处分权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四)欠缺债权人同意的民事法律行为。按照《合同法》第84条“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的规定,我们可以认为债务人事先未经债权人同意而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如果事后经债权人同意,则债务人转移债务的行为有效;如果事后债权人拒绝同意,则债务人转移债务的行为无效。

2、试论无效行为的种类

(一)因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因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对所要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重大事项存在认识上的重大缺陷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在成立时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成立时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成立时双方的权利义务分配明显违反民法的公平原则的民事法律行为。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并损

害非国家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可变更撤销民事法律行为。

(四)乘人之危的民事法律行为 乘人之危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强迫对方接受某种明显不公平的条件而使其作出违背本意的民事法律行为。

3、试述效力待定行为与无效行为的区别

(一)无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要具有效力,民事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力。无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其自己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原则上无效,但根据《民法通则意见》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情形,也有例外。无民事法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进行的某些习惯所允许的,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小民事法律行为,如购买零食、坐公交车等,一般认为是有效的。

(二)限制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依法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或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限制民事法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得到法定代理人同意的行为,二是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单方行为,三是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的合同行为。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所进行的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1.一方以欺诈手段所进行的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2.一方以胁迫手段所进行的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双方为牟取不正当利益,互相勾结串通而实施的有损于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五)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为规避法律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为规避法律达到违法目的而实施的以合法形式出现的民事法律行为。

(六)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民事法律行为。

(七)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是《合同法》明确规定的无效情形。以合同为例,需要说明以下几点:第一,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才可能无效,违反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及 其他规范性文件不会导致合同无效。第二,只有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可能无效,违反任意性规定不会导致合同无效。

第九章

一、简答题

1、代理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代理行为是行为主体与权利主体不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主体与权利主体是否一致为标准,民事法律行为可分为本人行为和代理行为。本人行为是指以本人名义进行,行为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受的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其行为主体与权利主体一致;代理行为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直接承受的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其行为主体与权利主体不一致。代理行为不同于本人行为,也不同于行纪行为。

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才能为被代理人取得权利、设定义务。代理人

以自己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属于本人行为而非代理行为,不产生代理的法律后果。是否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行为是区别代理行为与非代理行为的重要标志。

3)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进行代理行为必须具有代理权,代理人在代理权的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不能超越代理权的范围实施代理行为。委托代理人是根据被代理人的授权进行代理,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代理权限内进行代理行为。代理不同于无权代理。

4)代理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由被代理人直接承受法律后果。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相当于被代理人本人的行为,产生与被代理人本人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因此被代理人享有因代理行为产生的民事权利,同时也应承担代理行为产生的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2、再代理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第一,再代理权不是由被代理人直接授予的,而是由原代理人转托的。因此,再代理的代理权应以原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为限,不能超过原代理人的代理权。超越原代理权的,属于无权代理。

第二,再代理人是由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选任的,不是由被代理人直接选任的。第三,再代理人行使代理权时仍应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而不归属原代理人,也不是先归属原代理人,再移转给被代理人。

3、法定代理权、指定代理权的消灭原因有哪些?

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主要就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弥补他们在民事行为能力上的不足。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的,代理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代理权依法终止。

2)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代理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如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的,则代理法律关系失去了民事主体,代理权也随之消灭。但《民法通则意见》第82条规定的情况除外。

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需要代理人行使代理权来实现被代理人的利益。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则代理人不能通过行使代理权来实现和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代理权依法终止。

4)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这是指定代理的代理权消灭的原因。指定代理权因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而产生,因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而消灭。

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如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可根据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的申请,变更监护关系,使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法定代理权、指定代理权也随之消灭。

二、论述题

1、表见代理的构成条件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代理行为,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依照法律规定为有效的代理。《合同法》第49条规定了表见代理制度。构成相对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理由多种多样,例如,被代理人曾有授权于行为人的表示而实际未授权;被代理人将有关证书(如空白介绍信)交付给行为人,由行为人自行填写内容;代理关系终止后,被代理人未及时收回授权委托书,行为人仍持此授权委托书与相对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代理行为,一般属于效力待定行为,其效力主要取决于被代

理人的追认与否,善意相对人只有撤销的权利。如果在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情形下,仍然将行为人的无权代理行为作为效力待定行为对待,对相对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交易安全。因此,规定表见代理行为有效是必要的。

2、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狭义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也不足以使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而以他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1、无权代理人未经相对人主张撤销,也未经本人追认的,合同自始无效,行为人应承担行为的法律后果。

2、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仍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与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第十章

时效与期限

一、简答题

诉讼时效有何特点?

第一,时效是一种民事法律事实,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它通常的结果是引起权利取得、权利丧失以及权利不受法律保护。

第二,时效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时效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当事人不得自由设定时效或者规定时效的发生。

第三,时效具有强制性。民法对时效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

二、论述题

1、试论述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异同

除斥期间,又称为预定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期间届满后,该权利便消灭。如依照《合同法》第55条的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则撤销权消灭。这里撤销权存在的一年期间,就是除斥期间。除斥期间主要适用于撤销权、追认权等形成权。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共性在于:

第一,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都属于民事法律事实,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

第二,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都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第三,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都是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属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当事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排除诉讼时效或者除斥期间的适用及其法定时间。第四,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都有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及维护法律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又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构成要件不同。诉讼时效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即法定期间的经过和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除斥期间只须一个构成要件,即法定期间的经过。

第二,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一般适用于形成权,如追认权、同意权和撤销权等。

第三,法律效果不同。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消灭的是胜诉权,实体权利本身并不消灭。而除斥期间届满后,消灭的是实体权利本身。

第四,期间的计算方式不同。诉讼时效期间是可变期间,其起算点是权利人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可以适用中断、中止和延长的规定。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其起算点是权利成立之时,不适用中断、中止和延长的规定。

2、说明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异同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都是诉讼时效开始后因发生法定事由而使诉讼时效期间不能按时完成的障碍。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有如下不同:

第一,发生的事由不同。中止的法定事由出自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所不能决定的事实,这些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中断的法定事由为当事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事实。

第二,发生的时间不同。中止只能发生在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中断可发生于时效期间内的任何时间。

第三,法律效果不同。中止的法律效果为不将中止事由发生的时间计入时效期间,中止事由发生前后经过的时效期间合并计算为总的时效期间。而中断的法律效果为中断事由发生后,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全部作废,重新开始计算时效期间。

第三篇:东师《民法总论》离线考核参考试题

离线考核

《民法总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原物与孳息

2、民事权利能力

3、民事法律事实

4、特定物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法人应具备哪些条件?

2、简述监护人的职责。

3、简述民事权利的分类。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2、试分析表见代理制度。

四、案例分析题(共20分)

甲、乙二人是同学。甲在读书期间取得了去美国某大学留学的资格,乙拿出3000元,委托甲在国外购买相关的专业书籍,甲满口答应。到了美国后,甲因为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对当地环境比较生疏,就托其在美国认识的丙代为购买并将钱交给了丙。过了一段时间,甲想丙可能已经把书籍买好,就与丙联系,但没有成功。后来甲又多次与丙联系,都没有找到其人。乙得知这一消息后要求甲赔偿损失,甲却以自己也是受了丙的欺骗为由,拒绝赔偿乙的损失,称乙应向丙要求赔偿。

问:

(1)乙与丙之间是什么法律关系?

(2)乙应当向谁要求赔偿损失?

第四篇:民法总论1-4章

单选题1.下列行为中,不违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有()。A甲将自己废弃不用的汽车置于马路中央的行为 B乙拒绝接受丁遗赠给其一台电脑的行为

C丙于下午在自己的房间里唱卡拉OK直到凌晨影响邻居休息的行为 D丁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建坟的行为正确答案:B 单选题2.以民事义务人行为的方式为标准,民事义务可以分为()。A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B本义务和附随义务 C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D主义务与从义务正确答案:C 单选题3.以下属于民法调整的身份关系的是()。A配偶关系 B赠与关系 C借用关系

D租赁关系正确答案:A 单选题4.依照我国现行法,下列自然人中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A聋子 B傻子 C瘸子

D瞎子正确答案:B 单选题5.民法调整的财产流转关系的特点是()。A非营利无偿的 B营利性有偿的

C大部分是营利的,一般是有偿的 D全部为营利性,一般为有偿的正确答案:C 单选题6.张家为其孙子张名的出生日期犯愁。其母记得是8月27日傍晚出生,医院的接生记录簿记载的是8月28日,医院的出生证上记载的是8月29日,其户口簿上记载的是8月30日。依法,张名的出生日期为()。A8月27日 B8月28日 C8月29日

D8月30日正确答案:D 单选题7.公民下落不明满()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A1年 B2年 C3年

D4年正确答案:B 单选题9.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民法对出生时间的确定以婴儿()。A全部脱离母体为准 B第一声啼哭为准

C脱离母体能独立呼吸为准 D部分脱离母体为准正确答案:C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形式正确答案:D 单选题12.形式意义的民法是指()。A学者所著民法全书

B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的司法解释 C法律出版社的民事法律法规汇编

D立法机关经过立法程序系统编撰的民法典正确答案:D 单选题13.对合同的内容当事人可自由协商,这体现了民法的()。A平等原则 B私法自治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正确答案:B 单选题14.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A塘中的鱼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企业的名称权正确答案:B 单选题16.依我国《担保法》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此种责任为()。A单独责任 B按份责任 C并行的连带责任

D补充的连带责任正确答案:D 单选题17.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甲因诉讼而与法院之间形成的关系 B乙因信教而与教会之间形成的关系 C丙因存款而与银行之间形成的关系

D丁因结婚而与其妻之间形成的关系正确答案:D 单选题18.在我国监护制度适用于()。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精神病人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正确答案:D 单选题19.甲村公民孙某,将其户口从甲村迁出,欲落到乙村,还未落到乙村,经朋友劝说,往深圳打工。深圳打工十个月,因工地上出现事故受伤,被送往北京某大医院治疗已达1年零4个月。依法孙某应以()为住所地。A甲村 B乙村 C深圳

D北京正确答案:A 单选题21.“民法”一词来源于()。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B《拿破仑市民法典》 C罗马法的市民法 D罗马法的万民法正确答案:C 单选题22.甲被宣告死亡后,其妻乙改嫁于丙,其后丙死亡。1年后乙确知甲仍然在世,遂向法院申请撤销对甲的死亡宣告。依我国法律,该死亡宣告撤销后,甲与乙原有的婚姻关系如何?()A自行恢复 B不得自行恢复 C经乙同意后恢复

D经甲同意后恢复正确答案:B 单选题23.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A只能是合法行为 B只能是表示行为 C只能是民事行为

D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正确答案:D 单选题24.以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为标准,民事权利分为()。A人身权与财产权 B绝对权与相对权 C既得权与期待权

D主权利与从权利正确答案:B 单选题26.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因为下列何种情形而终止?()A自然人生理死亡

B自然人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C自然人被宣告死亡

D自然人被宣告失踪正确答案:A 单选题27.双务合同当事人享有的同时履行抗辩权()。A只为永久性抗辩权,不为延期性抗辩权 B只为延期性抗辩权,不为永久性抗辩权 C既为永久性抗辩权,又为延期性抗辩权

D或为永久性抗辩权,或为延期性抗辩权正确答案:B 单选题28.以下属于近代民法的是()。A《十二铜表法》 B《法国民法典》 C《瑞士民法典》

D《意大利民法典》正确答案:B 单选题30.下列何者可以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A绝对私有原则 B契约自由原则 C过失责任

D诚实信用原则正确答案:D 单选题32.因意外失踪,利害关系人申请失踪人为宣告死亡人的,人民法院寻找失踪人的公告期为()。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年正确答案:A

单选题34.根据义务主体是否特定,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A人身法律关系和财产法律关系 B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C主民事法律关系和从民事法律关系 D专属法律关系和非专属法律关系正确答案:B 单选题35.下列行为中,行为人所采取的行为属于自力救济且不负责任的是()。A甲为保护自己的桃园免受小偷侵扰在桃园的四周架设高压电网,致使小偷被电死 B甲为看家护院养有狼狗五条,小偷乙要入院中被狼狗咬成重伤 C甲因情势急迫将盗贼放在屋前的汽车轮胎扎破

D甲见小偷乙在屋中寻找钱物,乘其不备将其左臂砍下正确答案:C 单选题36.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私法”的范畴?()A行政法 B刑法、程序法 C婚姻家庭法 D组织法正确答案:C 单选题37.下列现象中,违反民法平等原则的是()。

A甲公民(年满25周岁)可以结婚,而乙公民(13周岁)不能结婚

B甲公司(经登记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证券经纪业务,而乙公司(登记为房地产公司)则不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C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在税收征收法律关系中使用强制手段,无视纳税人的意志而依法进行税收征收 D某市合同管理干部认为,在本市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中,市委领导的亲戚具有优先的订立合同的权利正确答案:D 单选题38.依《民法通则》,监护人只有在()情况下,才能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A征得被监护人的同意 B经被监护人所在单位批准 C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 D经法院判决认定正确答案:C 多选题39.下列属于监护的设立方式有()。A法定监护 B指定监护 C协约监护

D遗嘱监护正确答案:ABD 多选题40.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A暴利行为

B违反性道德的行为

C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D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的行为正确答案:ABD 多选题41.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有()。

A在法无明文规定时,可依诚信原则弥补法律漏洞 B能指导当事人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C当双方约定产生异议时,可依诚信原则予以确定

D在与法律条文相抵触时,可依诚信原则排除该法条的适用正确答案:ABC 多选题42.以下属于民法的任务的主要是()。A保护当事人行使诉权 B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 C确立正确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准则

D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正确答案:BCD 多选题43.民事法律事实包括()。A物 B主体 C事件

D行为正确答案:CD 多选题44.下列财产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的有()。A借用关系 B税收关系 C买卖关系

D继承关系正确答案:ACD 多选题45.依照我国现行法,可以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有关组织包括()。A精神病人所在单位

B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 C精神病人住所地的村民委员会

D精神病人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正确答案:ABCD 多选题46.某甲在路上遇见情敌某乙,遂叫某丙和某丁共同将某乙殴打一顿,某乙治疗伤病花去医药费500元。某甲、某丙和某丁应对某乙承担的责任为()。A侵权责任 B合同责任 C单独责任

D共同责任正确答案:AD 多选题47.我国民法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民法规范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公平性 B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与承担民事义务的公平性 C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公平性 D民事主体资格平等正确答案:ABC 多选题48.自然人的具体人格权应当包括()。A生命权 B健康权 C名誉权

D肖像权正确答案:ABCD 多选题49.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是由行为引起()。A海啸致甲的渔船覆没 B甲与乙签订买卖房屋的合同 C甲收养乙为养子

D甲在非禁渔区钓得大鲤鱼一条正确答案:BCD 多选题50.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有()。A弥补禁止性法律规定的不足

B指导当事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 C赋予法院自由裁量权

D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正确答案:AC 多选题51.在我国,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属于()。A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 B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C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

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正确答案:CD 多选题52.以下属于形成权的有()。A撤销权 B抵销权 C物权请求权

D抛弃权正确答案:ABD 多选题53.监护终止的原因主要有()。A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B监护人或被监护人死亡 C监护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D监护人自行辞去监护正确答案:ABC

第五篇:民法第一章总论

民法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考情分析与命题预测

总论部分在考试中约占20%的内容。在去年的考题中,无论是针对专科起点的考生还是本科起点的考生,都大量考到了本章的知识点,并且符合考查目标中要求考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民法学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较为系统地掌握民法学的基本原理”的内容,大量采用考查概念的方式来命题。

在今年的考试中会一如既往地重视概念的考查。考生还要把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1.民法的概念; 2.民法的基本原则; 3.民事法律关系; 4.民事法律事实;

5.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6.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7.个人合伙; 8.法人的成立条件; 9.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0.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11.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12.诉讼时效。

学习本章内容也可以结合《民法通则》和《民通意见》中的法条来学习。并且本章内容会遇到一些涉及日期的计算内容,比如:期日、期间的计算问题等等。请考生加以关注。

第一节民法概述

考纲知识精讲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民法的特点表现为:民法是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生活规范;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形式意义的民法是指以一定体例编纂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由于我国民法典尚未编纂,所以严格地说,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但因我国《民法通则》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规范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也可以说《民法通则》就是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实质意义的民法是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实质意义的民法又有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之分。广义民法是指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不论其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均属于民法的范畴。狭义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由于我国是民商合一的国家,商法并非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此,实质意义的民法是指广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民法调整的对象就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1.民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和交易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发生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其特点是:

(1)强调当事人身份的平等性。这与发生于上下级之间或与国家之间的调拨、没收、税收、罚款等截然不同,此类具有服从性质的财产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2)可以被支配。不能被支配的资源,如日月星辰、气流风暴,不能作为财产。(3)人身的物质要素不能作为财产。如人的器官、血液等。(4)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这是由民事主体地位平等的特点决定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可分为两类:

(1)支配型财产关系,又称财产所有关系,表述的是财产归何人控制的状态,回答财产“是谁的”或“由谁利用”这样的问题。在支配型财产关系中,对物的支配,民法上谓之物权关系;对智力成果的支配,民法谓之知识产权。

(2)流转型财产关系,又称财产流转关系,反映的是商品交换中的财产关系,表述财产在交易中,即财产因买卖、租赁、借贷、承揽等行为而发生的移转状态。流转型财产关系在民法上谓之债的关系。2.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的合称。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即是自然人的人格权关系和身份权关系。所谓人格是指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人格关系是自然人基于彼此的人格或者人格要素而形成的关系。人格要素是与自然人人身不能分离的,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包括生命、身体、健康等物质性要素和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精神性要素。人格在法律上不得抛弃、不得转让、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人身分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亦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有限人格权。所谓身份是指自然人基于彼此的身份形成相互关系,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属关系。身份关系仅存在于自然人之间,也不得抛弃和转让。

三、我国民法的渊源和适用范围

(一)民法的渊源 1.民法的渊源的概念

民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表现形式。我国民法的渊源主要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民事的规范性文件。2.民法的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

制定法包括宪法中的民法规范;民法通则以及民事单行法;国务院发布的民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的、单行条例;行政规章;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国际条约中的民法规范。

(2)习惯法

习惯法指国家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习惯。习惯成为法的渊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相当长时期以来确有人们惯于遵行的事实; ②其内容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性;

③现行法没有关于该项行为的规定,且与现行法基本原则没有抵触; ④需经国家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瘙嚔真题链接

(2008·多选)民法的渊源包括()。A.制定法B.习惯法C.判例法D.自然法 答案:AB

(二)民法的适用范围 1.时间上的适用范围(1)民法的生效和失效

民法的生效时间分即时生效和之后生效两种情况。即时生效是指自民法规范公布之日起生效,例如全国人大制定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决定》,就是从发布之日起施行的(2001年3月15日);之后生效指民法规范中指定于公布后经过一段时期生效,例如《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新法直接规定废除旧法,例如《合同法》第428条规定,该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则同时废止;旧法的规定与新法的规定相抵触的,则抵触部分失效;国家机关颁布专门的规定宣布某些法律规范失效;在法院审判中,在对某一个案件可以适用两个以上的法律,而法律之间又相互冲突时,应根据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以新法、后法为准。(2)民事法律规范的溯及力问题

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贯彻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一般没有溯及力。但司法解释中另有规定的除外。2.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法在哪些地方发生法律效力。我国立法部门和政府制定的民法规范,其适用的空间范围及于我国的领土、领空、领海,包括我国驻外使馆、在我国领域外航行的我国船舶和飞行器。但是,一些区域民法规范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有效:(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只适用于某一地区的,例如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制定的适用于经济特区的民事法律规范;(2)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民事法规、经济特区的民事法规适用于制定者管辖的行政区域之内。瘙嚔真题链接

(2010·单选)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A.民法的生效时间B.民法的溯及力 C.民法适用的地域范围D.民法的失效时间 答案:C 解析:空间效力是指在多大的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3.对人的适用范围

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民法对于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民法通则》第8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即在我国境内的自然人及法人,除了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均适用我国民法;我国自然人、法人在国外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一般适用所在地的法律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民法的解释方法

(一)什么是民法的解释以及民法解释的原因

一般而言,民法的解释是阐明民法应有含义的工作。换言之,民法的解释就是发现民法应有规则的工作。

民法解释的原因主要是:

1.民法规范是一般性规定,而具体案件是多种多样的,将一般性规定适用于多样性的案件,就需要解释;

2.民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某些民法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过时,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又需对法律作出扩大解释或对法律漏洞作出补充;

3.民法本身也可能存在错误,需通过解释予以纠正。

(二)民法的解释的种类

法律解释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

1.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法律解释由于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两种。所谓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正式解释也称有权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法定解释又可以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解释。有权作出法定解释的机关、官员和个人,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通常是由法律规定或是由历史传统决定的。

非正式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学术性或常识性的,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依据。虽然如此,非正式解释在法律适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制宣传以及法律发展方面还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字面解释、限制解释与扩充解释。根据解释尺度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限制解释、扩充解释与字面解释三种。

(1)限制解释。这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广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解释。如《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里的“父母”与“子女”都应作限制性解释。前者应限制在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后者应限制在成年和具有劳动能力的子女。

(2)扩充解释。这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窄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一词应作广义解释,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都包括在内。“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财产的权利”,根据对“子女”的扩大解释,被收养的子女也有权继承。

(3)字面解释。这是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三)民法的解释的方法

法律解释的方法是指解释者在进行法律解释时为了达到解释的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它与前面所讲的法律解释的特点、法律解释的意义和解释的目标是密切相连的。对于法律解释的方法,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的国家的概括和表述是不同的。但法律解释的方法大体上都包括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几种方法。

文义解释,也称语法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这是指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文义解释的特点是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历史解释是指通过研究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法律的对比中了解法律的含义。进行历史解释的目的,主要是探求某一法律概念如何被接受到法条中来,某一个条文、制度乃至某一部法律是如何被规定进法律体系中来,立法者是基于哪些价值作出决定的。

体系解释,也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这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这里讲的目的不仅是指原先制定该法律时的目的,也可以指探求该法律在当前条件下的需要;既可以指整部法律的目的,也可以指个别法条、个别制度的目的。在审判活动中,我们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使用前述几种法律解释的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文义解释的方法是最先使用的一个基本方法;如果不能取得满意的解释,解释者还可以依次使用历史解释的方法、体系解释的方法和目的解释的方法。其中目的解释是用来解决解释难题的最后方法,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些有争议的法律问题上,法官可能同时使用多种方法。瘙嚔真题链接

(2008·单选)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A.扩大解释B.文法解释 C.目的解释D.历史解释 答案:C

五、我国民法基本原则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事制度和全部民法规范起统率和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因而不同于民法内部某个具体的制度和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法律制度所特有的、并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立法精神与灵魂,因而不同于所有法律部门所共有的原则,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就不是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自愿原则

所谓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根据自己的内心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我国民法中的自愿原则是有以下含义:当事人有依法进行某种活动或者不进行某种活动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当事人有选择行为相对人、行为内容与行为方式的自由;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过程当中,当事人可以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自由为自己设定权利义务;当事人有权约定纠纷的解决条款,明确纠纷发生后的解决办法;在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还可以自愿确定处理合同纠纷的准据法。2.平等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是指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而不是经济实力或其他条件的平等。其具体内容有:首先,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而不论其在民族、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经济实力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也不论其政治地位的高低、精神的健全与否、是否有识别能力。除法律有特别规定以外,任何组织、个人均不得限制或者剥夺任何公民的任何民事权利能力。其次,不同的民事主体参加同一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地位。即使是国家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也必须受民法规范的约束,没有任何特权。民事法律关系的各方当事人都是平等的,在权利义务的分配上必须平等协商,不得以强凌弱,以上欺下,强迫他方服从己方的意志。再次,民事权利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任何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时,都可以依法实行自力救济或者公力救济,要求他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同样,任何民事主体侵犯了他人的权利,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3.公平原则

所谓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应当合乎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司法机关在行使裁判权的时候,也应当体现公平的观念。公平是来自道德的观念,提倡公平是社会道德的必然要求。公平原则的具体内容有:民事主体在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承担上要公平合理,不能显失公平;民事主体合理承担民事责任,在通常状况下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责任与过错的程度相适应,双方对造成损失都没有过错的,按照公平责任原则合理分担损失;司法机关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应该考虑公平原则,使裁判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公平合理,特别在缺乏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裁判者更应当本着公平和正义的观念进行妥当的自由裁量。瘙嚔真题链接

(2010·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是()。A.过错责任原则B.推定过错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D.公平原则 答案:D 解析:其他几项为民法的归责原则。4.等价有偿原则

所谓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以外,应当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取得他人财产利益或者得到他人劳务,均应当向对方支付相应的对价。这一原则是平等原则在经济利益上的反映,是价值规律在民法上的集中体现,主要适用于财产关系。瘙嚔真题链接

(2010·单选)等价有偿原则适用于()。

A.租赁关系B.扶养关系C.抚养关系D.赡养关系 答案:A 解析:等价有偿原则仅适用于财产关系,不适用于人身关系。BCD均属于人身关系。5.诚实信用原则

所谓诚实信用原则,又称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都应当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义务,不得滥用权力去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同时,诚信原则还要求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诚实信用原则号称“帝王条款”,民法的许多具体制度都体现了这一原则。瘙嚔真题链接

(2008·单选)甲知其新房屋南面邻地将建一高层楼房,佯装不知,将房屋售与乙。半年后,南面高楼建成,乙的房屋受不到阳光照射。此例中,甲违反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A.平等原则B.自愿原则 C.公平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

答案:D6.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所谓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指一切民事权利的行使均不得超过其正当界限,否则即构成权利的滥用,应当承担责任。权利的行使,原则上应当依照权利人的自由意思,不受他人干涉。但是,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应当有一定程度和范围。如果权利的行使完全无视他人和社会利益,则违反了权利存在的宗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诚信原则的当然内容。经典例题

(单选)下列行为中,不违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有()。A.甲将自己废弃不用的汽车置于马路中央的行为 B.乙拒绝接受丁遗赠给其一台电脑的行为

C.丙于下午在自己的房间里唱卡拉OK直到凌晨影响邻居休息的行为 D.丁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建坟的行为 答案:B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 考纲知识精讲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作为法律关系的一种,有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如它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社会关系等,同时它也有自己的具体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民法调整一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赋予当事人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产生以后,民事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抽象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便落实为约束当事人行为的具体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是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的重要区别。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就决定了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他们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同时,由于主体地位平等,决定了其权利义务一般也是对等的,一方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是财产关系。民法以财产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因此,民事法律关系也主要表现为财产关系。虽然民事法律关系也有人身关系,但在数量上只是一小部分。

4.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性和财产性,也表现在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手段上,即民事责任以财产补偿为主要内容,惩罚性和非财产性责任不是主要的民事责任形式。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或必要条件。任何民事法律关系都是由几项要素构成的,否则民事法律关系便不存在,而且,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发生变化,民事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更。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也称为民事权利义务的主体或简称为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作为民法中的主体有两个基本要件:客观存在;为法律所承认。在我国,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主体包括公民、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法人和合伙组织等。国家作为整体,在一些场合也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内容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直接体现。任何个人和组织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必然要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为实现某种权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的必要性。民事义务和民事权利一样,也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同样也体现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不同的是,民事义务体现了主体行为的必要性,而民事权利体现的是主体行为的可能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主要包括:

1.物。物是存在于人体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且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2.行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是专指为满足他人利益而进行的活动,主要是提供劳务、提供服务的一类行为(如运送货物、完成工作等)。保管、运输、加工承揽、演出等合同关系的客体是行为。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如发明创造、文学作品等。智力成果是一种无形财产,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4.人身利益。人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名誉、荣誉等。人身利益是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除此而外,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还可以是某种民事权利(如权利质押关系的客体是权利)或者民事义务(如债务移转合同的客体即被移转的债务)。瘙嚔真题链接

(2010·单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A.民事权利B.民事义务

C.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D.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答案:D 解析:见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民事权利的概念与分类

(一)民事权利的概念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权利主体对实施或不实施一定行为的选择权。在理解权利的概念时,要注意与权能和权限相区分。其中,权能通常指权利的具体形式;而权限是法律准许当事人意思发挥作用的范围。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财产权,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人身权,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请求权,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广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就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3.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所及相对人的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为绝对权。

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债权为典型的相对权。4.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主权利,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从权利,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5.根据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原权利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是由原权利派生的,为在原权利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时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6.以是否已经具备全部的成立要件为标准,民事权利可分为既得权与期待权。

既得权,也称完整权,指成立要件已经齐备的权利;期待权,指因具备取得权利的部分要件,受法律保护,具有权利性质的法律地位。属于期待权的如保险合同受益人的权利、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中买受人的权利。

三、民事权利的保护

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指为保障权利不受侵害或恢复受侵害的民事权利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民事权利的保护分为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又称国家保护,指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私力救济,又称为自我保护,是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其权利。自我保护的方式主要有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两种。经典例题

(多选)民事权利的保护分为()

下载民法总论第1次(离线必做)(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法总论第1次(离线必做)(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法总论精品课程自查报告

    民法总论精品课程自查报告 一、完善教材体系 1、进行民法总论的教学改革,必须完善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包括民法总论课程课堂用书、课外参考书、学习参考资料、法规汇编、教学......

    民法总论练习题一

    《民法总论》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实中,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是 A、李某就出卖自己的旧汽车与张某达成协议 B、王某将李某打伤 C、小张每天坚持踢一个小......

    民法总论的读书笔记doc

    法律的目的是和平,而达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法律的生命是斗争。法律的重要原则无一不是从反对者的手中夺来。 正义之神,一手执衡器以权正义,一手指宝剑以实现正义,宝剑而无衡......

    民法总论第一章第一节讲稿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 民法概念词源和历史发展 一、民法的概念 在古代罗马早期,调整罗马本国公民即市民相互之间关系的法律被称为市民(juscivile) 。近代“民法”一词,来源多......

    法学院民法总论练习(5篇材料)

    民法总论试题二 一、 单项选择题(20) 1、 关于企业法人对其法定代表人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仅对其合法的经营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B 仅对其符合法人章程的......

    《民法总论》重要名词解释(合集5篇)

    《民法总论》重要名词解释 一物一权原则是指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不得有互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的物权同时存在于同一标的物上。一般期间是指适用于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期......

    第一编 民法总论习题(含答案)

    《民法练习题集》 第一章 民法概述 名词解释题: 1民法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一个选项属于“私法”范畴?(考研) A行政法B组织法 C婚姻家庭法D刑法,程序法 (二)多项选择题......

    人大民法总论复习笔记(五篇材料)

    最新下载(NewDown.com.cn) 中国最大、最专业的学习资料下载站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民法笔记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