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复习小抄

时间:2019-05-14 04:1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地学复习小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地学复习小抄》。

第一篇:环境地学复习小抄

环境的特征 1.整体性和区域性2.变动性和稳定性3.资源性和价值型4.公益性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鱼定位观测研究法 实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三环境问题。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出,地球大气层顶垂直太阳光束方向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1373 行星:类地,巨行星,远日行星。轨道:共面近园,同向

物质质量:物质质量是作为资源物质有用性的炽标,其主要依据物质的有效性和含量。

人类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有意识的:为了自身生存发展,从事的利用和改造区域环境的活动。无意识的: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

四种方式:改变区域环境的物质组成,系统结构,物质能量过程,人为释放能量。

不利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

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①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呗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他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避居的必要条件和场所。②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与危害的各种自然变异过程和事件。③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区域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群生产和生活的适宜程度,故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方位持续性的影响。

大气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风,云量,大气能见度。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即太阳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散射之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辐射即散射辐射。

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向下的部分。

热量带:热带,年均温高于20,两个温带,两个寒带,两个多年冰冻区。

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包括日变化和年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与公转所致。气温的日变化:通常一天之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而是在午后二时前后,这事因为空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热量由地面传给大气还要经历一个过程。气温最低值不在午夜,而在日出前后。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在大陆上出现在7月,在海洋上出现在8月。气温最低值在大路上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1月和2月。气温年较差大小与地理纬度,地表性质,地形等因素有关。

大气运动:①气压梯度力:因气压在空间分布不均,便产生一个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这是气压梯度力。②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的叫速度分别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这就是科里奥利力或地转偏向力。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大气环流:①行星风系:由于地球两极与赤道之间存在巨大的热力差异,在赤道地区近地层就形成了气压梯度力,这样在此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气流大规模运动就形成了4个不同的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同时还行程了3个风带,即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②季风:季风是指大范围的具有显著季节性变化的盛兴风。③局地环流:水陆风,山谷风,梵风,龙卷。

蒸发及其影响因素:液态水吸热转化为水汽的过程叫蒸发。1蒸发面的温度,空气湿度和风,蒸发面的性质。凝结及其条件:水由气态放热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成为凝结。一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二是使空气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露与霜:气温降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结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如果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水珠,这就是露,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冰晶,这就是霜。降水类型:①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②地形雨: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山地阻碍被迫抬升,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③锋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和融化后的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mm。降水强度,是单位时间内降水量(mm/d)。

天气:指某一地区,某一时刻,某一条件下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指某地区平均大气状况,是该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包括该地区经常出现的正常天气状况和特殊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温室气体:大气层中那些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且能够吸收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的气体呗称为温室气体。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其正常本底值且持续的时间足以对人体,其它生物及材料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危害,这时的大气状况就称之为大气污染,或称为空气污染。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①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即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梯度。②风和湍流:输送作用和冲淡稀释作用。③地理因素:包括地形与地物,山谷风,海陆风及局部地区的水陆风,植物群落类型,人工建筑群及城市热岛环流。

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①改变下店面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②改变了区域大气化学组成。③改变了城市气候的热状况。“五岛效应”:热岛,浑浊岛,干湿岛,静风岛,劣质岛。

按优势阴离子天然水划分为:重碳酸盐类、硫酸盐类、氯化物类。优势阳离子:钙质、镁质、钠质。每组按粒子之间当量定理比例关系划为:弱矿化水(总HCO3大于Ca和Mg的总量)、混合起源水(总

HCO3大于Ca和Mg的总量)、混合起源水(SO4和HCO3总量小于Ca和Mg.或者cl大于na)、酸性水分(缺少hco3).水分循环:内因:水的相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能与地心引力。水分循环的资源环境意义:1.缓解地表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2.是地球环境系统中营养循环的传递带3.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水利和水资源4.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机制。5.是自然地理过程主要组成部分6.矿产资源形成的依赖。流域:河流或湖泊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和地下集水区。河流:陆地表面经常和间歇有水流动的天然水道,是汇集和输送水量及含于水中的泥沙、盐类、有机物质进入海洋湖泊的主要通道。河流水情要素:水位(河流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流速(河流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水断面的水量)、洪水和枯水影响流域汇流的因素:1.降水特性的影响2.流域地形坡度的影响3.流域形状的影响4.水利条件的影响。

湖泊的作用:1.拦蓄流域上游来水,减轻下游洪水压力2.可分蓄江河洪水,降低干流河段的洪峰流量,滞缓洪峰发生时间,发挥调蓄作用3.调节和缓解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幅度,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冰冻圈: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14℃,并且地表有以固态水,多年冻土或苔原植被组成的区域。

丰度:从全球范围看,某一圈层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整体丰度和全球丰度

矿物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相对密度、磁性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变质岩岩层:两个平面的和近于平面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的空间方位(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岩层产状要素:岩层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几何要素:断层本身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与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有关的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位移)岩石圈形态:1.构造地貌: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控制下形成的地貌2.地貌外营力:外营力:由于太阳辐射、重力和日月引力等作用通过大气、水体、生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营力(按作用方式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沉积和堆积。按性质分:流水作用、冰川、波浪、风沙、地下水潜蚀和寒冻)风化作用:物理,化学、生物风化。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河槽。河漫滩:洪水时期为洪水淹没的河床侧旁的谷底部分。冻融作用:温度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的过程。

岩石圈地貌变化驱动力:自然地貌内动力、自然地貌外动力、认人为作用的第三地貌动力。人为作用第三地貌动力特征:1.随社会发展急剧增强、增加指数与人口增长指数基本一致2.人类活动与地貌关系具有以下法则:全球性、区域性的自然地貌制约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改变或者影响局地性、微域性的地貌演化3.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通常在空间上呈现不连续点状、条带状、面片状分布。人为作用第三地貌动力按作用方式分:1.清除森林2.草场过度放牧3.农业耕作灌溉4.采矿5.修筑公路和铁路6.城市建设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圈是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智慧圈相互作用的交叉带上,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联系各环境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二是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可以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因而土壤既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及生物化学过程,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土壤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

溶度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用 表示。

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将化学元素划归为:太阳元素(氢和氦)、亲气元素、亲石元素、亲铁元素、亲铜元素五组。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在自然条件下,树木、灌丛、草类、苔藓、地衣和藻类的躯体都可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残体。土壤空气来源于近地大气层经过土壤微生物的改造,即土壤微生物生物呼吸过程及有机质分解过程均要消耗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土壤空气成分取决于土壤有效孔隙度、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气体交换速率。土壤与近地大气之间的氧气、二氧化碳扩散过程称土壤呼吸作用。野外土壤热量状况决定于下面四个因素:①土壤所吸收的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产生一定幅度变化所需的热量③土壤中水分相态转化及其扩散过程所需的热量④伴随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这构成了土壤的能量系统。

土壤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热、土壤物质转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以及人们在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土壤质地不仅是土壤分类的重要诊断指标,也是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物质迁移转化及土壤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环境研究,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改良、土建工程和区域水分循环过程等的研究重要内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建立在发生学理论的基础上的,它不同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之处主要在于它依据单个土体本身所具有的诊断层和诊

断特性进行土壤类别的鉴定,通常称该给深度范围内的垂直切面为控制层段。

土壤质量或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五界分类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六种形式:①互助②互惠互生③共栖④竞争⑤捕食⑥寄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共同内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环境。

当今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极其评价指标可以归为:①大规模农业生产导致了陆地生物资源的单一化②人类活动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使多种生物种群的生存受到威胁③外来物种的入侵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或移地保护、离体保护3种。

智慧圈:生物圈中受人类智力活动影响强烈的部分。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空间,即人类离不开生存环境,而人类又不像动物那样单纯地适应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类是在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而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又给环境以巨大的反作用。环境既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事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人类既是环境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是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生产方式,它采用生产全过程削减废弃物,达到资源优化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农业清洁生产和工业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特征 2.整体性和区域性2.变动性和稳定性3.资源性和价值型4.公益性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鱼定位观测研究法 实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三环境问题。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出,地球大气层顶垂直太阳光束方向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1373 行星:类地,巨行星,远日行星。轨道:共面近园,同向

物质质量:物质质量是作为资源物质有用性的炽标,其主要依据物质的有效性和含量。

人类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有意识的:为了自身生存发展,从事的利用和改造区域环境的活动。无意识的: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

四种方式:改变区域环境的物质组成,系统结构,物质能量过程,人为释放能量。

不利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

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①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呗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他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避居的必要条件和场所。②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与危害的各种自然变异过程和事件。③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区域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群生产和生活的适宜程度,故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方位持续性的影响。

大气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风,云量,大气能见度。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即太阳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散射之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辐射即散射辐射。

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向下的部分。

热量带:热带,年均温高于20,两个温带,两个寒带,两个多年冰冻区。

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包括日变化和年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与公转所致。气温的日变化:通常一天之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而是在午后二时前后,这事因为空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热量由地面传给大气还要经历一个过程。气温最低值不在午夜,而在日出前后。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在大陆上出现在7月,在海洋上出现在8月。气温最低值在大路上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1月和2月。气温年较差大小与地理纬度,地表性质,地形等因素有关。

大气运动:①气压梯度力:因气压在空间分布不均,便产生一个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这是气压梯度力。②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的叫速度分别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这就是科里奥利力或地转偏向力。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大气环流:①行星风系:由于地球两极与赤道之间存在巨大的热力差异,在赤道地区近地层就形成了气压梯度力,这样在此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气流大规模运动就形成了4个不同的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同时还行程了3个风带,即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②季风:季风是指大范围的具有显著季节性变化的盛兴风。③局地环流:水陆风,山谷风,梵风,龙卷。

蒸发及其影响因素:液态水吸热转化为水汽的过程叫蒸发。1蒸发面的温度,空气湿度和风,蒸发面的性质。凝结及其条件:水由气态放热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成为凝结。一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二是使空气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露与霜:气温降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结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如果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水珠,这就是露,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冰晶,这就是霜。降水类型:①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②地形雨: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山地阻碍被迫抬升,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③锋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和融化后的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mm。降水强度,是单位时间内降水量(mm/d)。

天气:指某一地区,某一时刻,某一条件下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指某地区平均大气状况,是该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包括该地区经常出现的正常天气状况和特殊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温室气体:大气层中那些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且能够吸收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的气体呗称为温室气体。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其正常本底值且持续的时间足以对人体,其它生物及材料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危害,这时的大气状况就称之为大气污染,或称为空气污染。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①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即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梯度。②风和湍流:输送作用和冲淡稀释作用。③地理因素:包括地形与地物,山谷风,海陆风及局部地区的水陆风,植物群落类型,人工建筑群及城市热岛环流。

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①改变下店面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②改变了区域大气化学组成。③改变了城市气候的热状况。“五岛效应”:热岛,浑浊岛,干湿岛,静风岛,劣质岛。

按优势阴离子天然水划分为:重碳酸盐类、硫酸盐类、氯化物类。优势阳离子:钙质、镁质、钠质。每组按粒子之间当量定理比例关系划为:弱矿化水(总HCO3大于Ca和Mg的总量)、混合起源水(总HCO3大于Ca和Mg的总量)、混合起源水(SO4和HCO3总量小于Ca和Mg.或者cl大于na)、酸性水分(缺少hco3).水分循环:内因:水的相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能与地心引力。水分循环的资源环境意义:1.缓解地表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2.是地球环境系统中营养循环的传递带3.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水利和水资源4.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机制。5.是自然地理过程主要组成部分6.矿产资源形成的依赖。流域:河流或湖泊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和地下集水区。河流:陆地表面经常和间歇有水流动的天然水道,是汇集和输送水量及含于水中的泥沙、盐类、有机物质进入海洋湖泊的主要通道。河流水情要素:水位(河流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流速(河流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水断面的水量)、洪水和枯水影响流域汇流的因素:1.降水特性的影响2.流域地形坡度的影响3.流域形状的影响4.水利条件的影响。

湖泊的作用:1.拦蓄流域上游来水,减轻下游洪水压力2.可分蓄江河洪水,降低干流河段的洪峰流量,滞缓洪峰发生时间,发挥调蓄作用3.调节和缓解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幅度,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冰冻圈: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14℃,并且地表有以固态水,多年冻土或苔原植被组成的区域。

丰度:从全球范围看,某一圈层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整体丰度和全球丰度

矿物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相对密度、磁性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变质岩岩层:两个平面的和近于平面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的空间方位(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岩层产状要素:岩层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几何要素:断层本身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与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有关的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位移)岩石圈形态:1.构造地貌: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控制下形成的地貌2.地貌外营力:外营力:由于太阳辐射、重力和日月引力等作用通过大气、水体、生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营力(按作用方式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沉积和堆积。按性质分:流水作用、冰川、波浪、风沙、地下水潜蚀和寒冻)风化作用:物理,化学、生物风化。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河槽。河漫滩:洪水时期为洪水淹没的河床侧旁的谷底部分。冻融作用:温度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的过程。

岩石圈地貌变化驱动力:自然地貌内动力、自然地貌外动力、认人为作用的第三地貌动力。人为作用第三地貌动力特征:1.随社会发展急剧增强、增加指数与人口增长指数基本一致2.人类活动与地貌关系具有以下法则:全球性、区域性的自然地貌制约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改变或者影响局地性、微域性的地貌演化3.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通常在空间上呈现不连续点状、条带状、面片状分布。人为作用第三地貌动力按作用方式分:1.清除森林2.草场过度放牧3.农业耕作灌溉4.采矿5.修筑公路和铁路6.城市建设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圈是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智慧圈相互作用的交叉带上,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联系各环境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二是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可以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因而土壤既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及生物化学过程,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土壤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

溶度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用 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三环境问题。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出,地球大气层顶垂直太阳光束方向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1373

行星:类地,巨行星,远日行星。轨道:共面近园,同向

物质质量:物质质量是作为资源物质有用性的炽标,其主要依据物质的有效性和含量。

人类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有意识的:为了自身生存发展,从事的利用和改造区域环境的活动。无意识的: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

四种方式:改变区域环境的物质组成,系统结构,物质能量过程,人为释放能量。

不利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

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①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呗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他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避居的必要条件和场所。②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表示。

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将化学元素划归为:太阳元素(氢和氦)、亲气元素、亲石元素、亲铁元素、亲铜元素五组。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在自然条件下,树木、灌丛、草类、苔藓、地衣和藻类的躯体都可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残体。土壤空气来源于近地大气层经过土壤微生物的改造,即土壤微生物生物呼吸过程及有机质分解过程均要消耗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土壤空气成分取决于土壤有效孔隙度、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气体交换速率。土壤与近地大气之间的氧气、二氧化碳扩散过程称土壤呼吸作用。野外土壤热量状况决定于下面四个因素:①土壤所吸收的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产生一定幅度变化所需的热量③土壤中水分相态转化及其扩散过程所需的热量④伴随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这构成了土壤的能量系统。

土壤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热、土壤物质转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以及人们在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土壤质地不仅是土壤分类的重要诊断指标,也是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物质迁移转化及土壤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环境研究,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改良、土建工程和区域水分循环过程等的研究重要内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建立在发生学理论的基础上的,它不同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之处主要在于它依据单个土体本身所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土壤类别的鉴定,通常称该给深度范围内的垂直切面为控制层段。

土壤质量或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五界分类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六种形式:①互助②互惠互生③共栖④竞争⑤捕食⑥寄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共同内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环境。

当今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极其评价指标可以归为:①大规模农业生产导致了陆地生物资源的单一化②人类活动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使多种生物种群的生存受到威胁③外来物种的入侵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或移地保护、离体保护3种。

智慧圈:生物圈中受人类智力活动影响强烈的部分。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空间,即人类离不开生存环境,而人类又不像动物那样单纯地适应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类是在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而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又给环境以巨大的反作用。环境既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事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人类既是环境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是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生产方式,它采用生产全过程削减废弃物,达到资源优化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农业清洁生产和工业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特征 3.整体性和区域性2.变动性和稳定性3.资源性和价值型4.公益性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鱼定位观测研究法 实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与危害的各种自然变异过程和事件。③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区域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群生产和生活的适宜程度,故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方位持续性的影响。

大气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风,云量,大气能见度。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即太阳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散射之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辐射即散射辐射。

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向下的部分。

热量带:热带,年均温高于20,两个温带,两个寒带,两个多年冰冻区。

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包括日变化和年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与公转所致。气温的日变化:通常一天之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而是在午后二时前后,这事因为空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热量由地面传给大气还要经历一个过程。气温最低值不在午夜,而在日出前后。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在大陆上出现在7月,在海洋上出现在8月。气温最低值在大路上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1月和2月。气温年较差大小与地理纬度,地表性质,地形等因素有关。

大气运动:①气压梯度力:因气压在空间分布不均,便产生一个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这是气压梯度力。②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的叫速度分别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这就是科里奥利力或地转偏向力。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大气环流:①行星风系:由于地球两极与赤道之间存在巨大的热力差异,在赤道地区近地层就形成了气压梯度力,这样在此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气流大规模运动就形成了4个不同的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同时还行程了3个风带,即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②季风:季风是指大范围的具有显著季节性变化的盛兴风。③局地环流:水陆风,山谷风,梵风,龙卷。

蒸发及其影响因素:液态水吸热转化为水汽的过程叫蒸发。1蒸发面的温度,空气湿度和风,蒸发面的性质。凝结及其条件:水由气态放热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成为凝结。一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二是使空气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露与霜:气温降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结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如果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水珠,这就是露,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冰晶,这就是霜。降水类型:①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②地形雨: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山地阻碍被迫抬升,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③锋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和融化后的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mm。降水强度,是单位时间内降水量(mm/d)。

天气:指某一地区,某一时刻,某一条件下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指某地区平均大气状况,是该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包括该地区经常出现的正常天气状况和特殊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温室气体:大气层中那些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且能够吸收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的气体呗称为温室气体。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其正常本底值且持续的时间足以对人体,其它生物及材料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危害,这时的大气状况就称之为大气污染,或称为空气污染。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①大气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即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梯度。②风和湍流:输送作用和冲淡稀释作用。③地理因素:包括地形与地物,山谷风,海陆风及局部地区的水陆风,植物群落类型,人工建筑群及城市热岛环流。

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①改变下店面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②改变了区域大气化学组成。③改变了城市气候的热状况。“五岛效应”:热岛,浑浊岛,干湿岛,静风岛,劣质岛。

按优势阴离子天然水划分为:重碳酸盐类、硫酸盐类、氯化物类。优势阳离子:钙质、镁质、钠质。每组按粒子之间当量定理比例关系划为:弱矿化水(总HCO3大于Ca和Mg的总量)、混合起源水(总HCO3大于Ca和Mg的总量)、混合起源水(SO4和HCO3总量小于Ca和Mg.或者cl大于na)、酸性水分(缺少hco3).水分循环:内因:水的相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能与地心引力。水分循环的资源环境意义:1.缓解地表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2.是地球环境系统中营养循环的传递带

3.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水利和水资源4.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机制。5.是自然地理过程主要组成部分6.矿产资源形成的依赖。流域:河流或湖泊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和地下集水区。河流:陆地表面经常和间歇有水流动的天然水道,是汇集和输送水量及含于水中的泥沙、盐类、有机物质进入海洋湖泊的主要通道。河流水情要素:水位(河流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流速(河流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水断面的水量)、洪水和枯水影响流域汇流的因素:1.降水特性的影响2.流域地形坡度的影响3.流域形状的影响4.水利条件的影响。

湖泊的作用:1.拦蓄流域上游来水,减轻下游洪水压力2.可分蓄江河洪水,降低干流河段的洪峰流量,滞缓洪峰发生时间,发挥调蓄作用3.调节和缓解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幅度,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冰冻圈: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14℃,并且地表有以固态水,多年冻土或苔原植被组成的区域。

丰度:从全球范围看,某一圈层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整体丰度和全球丰度

矿物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相对密度、磁性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变质岩岩层:两个平面的和近于平面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的空间方位(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岩层产状要素:岩层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几何要素:断层本身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与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有关的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位移)岩石圈形态:1.构造地貌: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控制下形成的地貌2.地貌外营力:外营力:由于太阳辐射、重力和日月引力等作用通过大气、水体、生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营力(按作用方式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沉积和堆积。按性质分:流水作用、冰川、波浪、风沙、地下水潜蚀和寒冻)风化作用:物理,化学、生物风化。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河槽。河漫滩:洪水时期为洪水淹没的河床侧旁的谷底部分。冻融作用:温度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的过程。

岩石圈地貌变化驱动力:自然地貌内动力、自然地貌外动力、认人为作用的第三地貌动力。人为作用第三地貌动力特征:1.随社会发展急剧增强、增加指数与人口增长指数基本一致2.人类活动与地貌关系具有以下法则:全球性、区域性的自然地貌制约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改变或者影响局地性、微域性的地貌演化3.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通常在空间上呈现不连续点状、条带状、面片状分布。人为作用第三地貌动力按作用方式分:1.清除森林2.草场过度放牧3.农业耕作灌溉4.采矿5.修筑公路和铁路6.城市建设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圈是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智慧圈相互作用的交叉带上,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联系各环境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二是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可以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因而土壤既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及生物化学过程,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土壤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

溶度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用 表示。

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将化学元素划归为:太阳元素(氢和氦)、亲气元素、亲石元素、亲铁元素、亲铜元素五组。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在自然条件下,树木、灌丛、草类、苔藓、地衣和藻类的躯体都可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残体。土壤空气来源于近地大气层经过土壤微生物的改造,即土壤微生物生物呼吸过程及有机质分解过程均要消耗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土壤空气成分取决于土壤有效孔隙度、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气体交换速率。土壤与近地大气之间的氧气、二氧化碳扩散过程称土壤呼吸作用。野外土壤热量状况决定于下面四个因素:①土壤所吸收的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产生一定幅度变化所需的热量③土壤中水分相态转化及其扩散过程所需的热量④伴随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这构成了土壤的能量系统。

土壤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热、土壤物质转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以及人们在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土壤质地不仅是土壤分类的重要诊断指标,也是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物质迁移转化及土壤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土壤环境研究,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改良、土建工程和区域水分循环过程等的研究重要内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建立在发生学理论的基础上的,它不同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之处主要在于它依据单个土体本身所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土壤类别的鉴定,通常称该给深度范围内的垂直切面为控制层段。

土壤质量或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五界分类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六种形式:①互助②互惠互生③共栖④竞争⑤捕食⑥寄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共同内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环境。

当今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极其评价指标可以归为:①大规模农业生产导致了陆地生物资源的单一化②人类活动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使多种生物种群的生存受到威胁③外来物种的入侵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或移地保护、离体保护3种。

智慧圈:生物圈中受人类智力活动影响强烈的部分。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空间,即人类离不开生存环境,而人类又不像动物那样单纯地适应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类是在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而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又给环境以巨大的反作用。环境既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事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人类既是环境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是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生产方式,它采用生产全过程削减废弃物,达到资源优化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农业清洁生产和工业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环境地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环境地学实习

实习时间: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班级:环境科学1001班

姓名学号:

2011年11月1日

实习时间:2011.10.19——2011.10.20

实习地点:青岛崂山仰口(10.19)及马山地质公园(10.20)

实习目的通过这次实习,将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实习过程

1青岛崂山仰口

我们于19日上午8点由学校集体乘车至崂山仰口开始了一天的实习。

1.1地理概况

【山脉成因】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

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

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地层】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

【构造】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1.2崂山花岗岩地貌

崂山及其周边地区出露的地层以新生界为主,分布广泛,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中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午山一带,以下白垩统青山组火山岩层为主,上侏罗统莱阳组、上白垩统王氏组地层也有出露。而古生界之前的地层主要是元古界的胶南群片麻岩,出露于东部的边缘及近岸的岛屿地带。中生代燕山期崂山花岗岩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岩石。在崂山的形成过程中,对崂山及周边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中生代的燕山运动(213~65Ma前),在燕山运动的开始阶段,就产生了强烈的北东向断陷,断陷内形成陆相地层。随着燕山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构造运动的加剧,原来的构造区域发生破坏,同时由于大量的火山活动,形成了庞大的火山岩系岩石。在此基础上,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北东向的深断裂,这些深大断裂(带)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起到了控制作用,很可能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深层的岩浆得以上涌,导致崂山花岗岩带的最终形成。后来崂山及周边地区又一次被抬升,形成高大的崂山山体。到了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崂山及周边地区所受的影响仅表现为崂山花岗岩带缓慢抬升。进入第四纪以来,受构造运动影响的同时,崂山及周边地区遭受多种外力的侵蚀作用,并经过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影响,形成目前独特的花岗岩侵蚀地貌和厚度不等的花岗岩堆积地貌。

崂山发育的峰林地貌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上山体,以崂顶周围最为典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险峻高大。如崂顶附近的比高崮,笔直陡立,从西侧观望,似比巨峰还高,而七星楼、五指峰纵向节理明显,簇拥向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些峰头嶙峋嵯峨,节理发育良好,像形意趣极高,如天马峰、灵旗峰、天犬石、自然碑等。在崂顶的北面,峰柱发育,同时沿断裂构造形成狭谷,两侧为陡崖和石柱,如连云崖、锦帆嶂等,且像形石资源异常丰富,相对集中。花岗岩体多呈柱状或墩状,节理细密,如情侣石、相公石、布谷鸣春、卧驼等。此外,崂山的崮地貌是一种顶部平整,周围陡峭的柱状地貌类型,在崂山广泛发育。崂山峰墙多形成陡峭、高大的悬崖,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如崂山东侧的日起石,形成的峰墙高达600m。崂山东南部海域分布有大量的岛屿与岩礁,大多数属于海蚀而成的大陆岛,自东北向西南呈岛链状分布,依岸展开,相对密集,多数为无人居住小岛,土层较薄。环岛岩石裸露,海蚀地貌发育,多海蚀崖、礁等地貌。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洞穴如那罗延窟。崂山的岩臼非常发育,在崂山山峰顶部、山脊、丘顶和巨大砾石上发育了许多岩臼,大部分开口朝上,具有口小、腹大、底平,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积水或积土等特点。

2马山地质公园

经过了一天的休整,我们在21日又驱车前往马山地质公园继续进行实习。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地 貌: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马山潜 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地 质: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 “地质宝库”。

实习总结

本次实习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我们也顺利地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虽然途中留下了许多汗水,但我相信,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无论从个人的知识是所得,人格成长,还是班级的班级团结协作精神。都已有了质的飞跃。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

经过两天的野外实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宝贵的经验。不仅仅使我们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地质地貌的千姿百态,给人以震撼。从而进一步学习了地质地貌方面的知识。也感受到另一种学习方式的无穷乐趣(野外实习)。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虽然我们现所掌握的地质地貌方面的知识较少,但我们足以完成我们的实习任务。借此更进一步的增长了我们的学识

通过本次实习,我还认识到,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善于总结,善于观察,多多留心,多比较,比如说,两种不同的岩石,可能就只有一点点的形态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认真,还需要我深入钻研有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篇:环境地学实习报告

环境地学实习报告

1.实习的目的要求

1.1通过实习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1.2通过实习掌握仪器的使用、野外考察的方法

2.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

2.1准备阶段

2.2野外实习阶段

2.3总结

3实习时间

2011.4.19——2011.4.26

4.人员组织

4.1人员分组、工作分工

5.工具配备

5.1准备工具:罗盘仪、铁锹、锤子

5.2工具分发

6.实习步骤

6.1人员分组准备

6.2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6.3实习观察、观测、纪录相应的专业内容

6.4分析、总结

7.实习区域的地质地貌条件

7.1莱阳

莱阳市位于省东部,中部,临黄海丁字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1′~ 120°59′12〞,北纬36°34′10〞~ 37°9′52〞。东临海阳市,西接莱西市,北界栖霞、招远两市,南邻即墨市,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东西最大横距3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5千米。总面积1731.54平方千米。莱阳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因受胶东脊背地形影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东部、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均有互不连接的低山丘陵,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沿河地带及山群之间,形成互不连片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山地占总面积的21.5%,丘陵占47.06%,平原占31.43%。境内较高的山峦基本属于低山。北部旌旗群山,东西走向,主峰旌旗山,海拔315.3米;东北部龙门群山,界于莱阳、栖霞、海阳之间,南北走向,主峰老寨山,海拔374.6米,为全市诸山之冠;东南部垛山群山,北北东向,主峰垛山,海拔316米,是莱阳、海阳的界山。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周围及其延伸部分,海拔l00~300米之间。山丘顶部浑圆,山坡坡度—般在5°~15°之间,沟谷断面呈“U”型,沟底纵坡平缓,坡冲积物较发育,有的厚达5~8米。境内平原、洼地地层剥蚀堆积地形,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类平原。一是准平原地,分布于沐浴店、柏林庄、五龙村断层以北(除莱阳盆地以外)和南部大夼至团旺以南地区。多呈带状分布于丘陵前缘;二是山间河谷冲积平原,成带状分布于五龙河两侧;三是山间盆地冲积平原,此种平原亦称洼地,分布于莱阳市北断层与五龙村断层之间。

7.2胶州

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隅,胶州湾西北岸,地处东经119°37’至126°12’、北纬36°至36°30’,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25.49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发达,胶济、胶黄铁路纵横贯通,济青、环胶州湾两条高速公路横穿市区,国道、省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经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至青岛港40公里、黄岛前湾港3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30公里。有渔港码头1处。是山东半岛联结内陆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胶州市属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气候宜人,受海洋环境影响,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湿度适宜,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2°C,累年平均日照时数2580.4小时,日照率为59%,年平均无霜期21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724.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1%。本地连阴雨天气亦极稀少。境内矿产以非金属为主,主要矿产有膨润土、氟石、重晶石、珍珠岩、石墨、石英砂等。胶州市坐落在胶潍河盆地的南缘,胶州湾的西岸,海岸线25.49公里。其整个地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由229.2米降至3米,西南东北之相对高差为226.2米,依次分布着丘陵、平原、洼地及沿海滩涂四大地貌类型。低山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37.1%、平原地占29.2%、洼地占30.8%、沿海滩涂占11.47%。

7.3崂山仰口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部,是我国大陆海岸上最高的山,主峰称巨峰,俗称“崂顶”,海拔 1132.7m。崂山地理坐标位置为36°05′~36°20′N,120°23′~120°50′E,总面积446km2,海岸线长87.3km。崂山临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崂山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突出表现为“春凉回暖晚,夏温热雨多,秋爽降温迟,冬暖少雨雪”的气候特征。由于山势陡峻和地形复杂,形成了上下不同、内外迥异的小气候,山南麓的太清宫一带名为“小江南”,巨峰北侧的北九水则称“小关东”。崂山的气象景观颇具特色,夏秋之际,如絮似缕、变幻无穷的云海,春来夏初,溟蒙飘渺、弥漫翻腾的海雾,为崂山平添了无限风光

7.4即墨马山

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地处东经120°07′—121°23′,北纬36°18′—36°37′,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依崂山,近靠青岛。马山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本区最高峰海拔233米

7.5田横岛

田横岛,位于即墨市东部海域的横门湾中,中心位置在北纬36°25′08“,东经20°57′32”,总面积1.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公里,距68公里。崂山发育的峰林地貌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上山体,以崂顶周围最为典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险峻高大。如崂顶附近的比高崮,笔直陡立,从西侧观望,似比巨峰还高,而七星楼、五指峰纵向节理明显,簇拥向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些峰头嶙峋嵯峨,节理发育良好,像形意趣极高,如天马峰、灵旗峰、天犬石、自然碑等。在崂顶的北面,峰柱发育,同时沿断裂构造形成狭谷,两侧为陡崖和石柱,如连云崖、锦帆嶂等,且像形石资源异常丰富,相对集中。花岗岩体多呈柱状或墩状,节理细密,如情侣石、相公石、布谷鸣春、卧驼等。此外,崂山的崮地貌是一种顶部平整,周围陡峭的柱状地貌类型,在崂山广泛发育。崂山峰墙多形成陡峭、高大的悬崖,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如崂山东侧的日起石,形成的峰

墙高达600m。田横岛不仅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称名于世,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特征、旖旎的海岛风貌、丰富的海产资源也使之不负盛名。岛上空气清新,苍松滴翠,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造就了冬暖夏凉的人间胜境;岛上南北两坡风格迥异,南坡岬湾相间,礁奇水秀,是垂钓的绝好去处,北岸湾深、港静,是游泳、帆船、摩托艇等海上运动项目的极佳场地;田横岛周围的海域是富饶的海上牧场,盛产鲍鱼、扇贝、海带等海产品,为岛内千余口渔民的渔牧生涯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8.实习观察点的点线面的地质地貌特征

8.1莱阳

平原:莱阳境内盛产莱阳梨,莱阳境内的平原为河流冲击平原河流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于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势一般都比较平坦。河流从上游侵蚀了大量的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侵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莱阳境内有五条大河,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蚬河和白龙河。这五条河在照旺庄五龙河口汇流。相传古时候那里汇成一个巨泽,现在已淤积成一片广阔的油沙地。这种细沙土壤里腐植质特别多,土层厚,含云母也多,土质松散,通风透气性好,而且对光的反射性强。此外,由于这种沙土容易吸热,升温快,散热也快,昼夜温差较大。这种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驰名中外的莱阳梨。

页岩:页岩形成于静水的环境中,泥沙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所以经常存在于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带,在海洋大陆架中也有页岩的形成,页岩中也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有时也有动物的足迹化石。在莱阳,页岩中的化石以鱼和水生植物为主。此地的页岩颜色以灰色和黑色为主,这是由于岩石中含有有机质(炭质、沥青质)、分散状硫化铁(黄铁矿、白铁矿),这些物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并表明岩石形成于还原或强还原条件下。火山灰:火山灰,就是细微的火山碎屑物。由岩石、矿物、火山玻璃碎片组成,常呈深灰、黄、白等色,堆积压紧后成为凝灰岩。在莱阳看到的火山灰为白色,颗粒较细,有些火山时表面的火山灰成粉状。在火山灰中夹杂的大小不等的石头,选择拳头大小的火山蛋回来做化验。

8.2胶州

棘洪滩水库:棘洪滩水库是引黄济青工程的惟一调蓄水库,位于胶州市、即墨市和城阳区交界处,库区面积达14.422平方公里,围坝长14.277公里,设计水位14.2米,总库容1.46亿立方米,供应着青岛市区50%以上的居民用水,棘洪滩水库是亚洲最大的平原水库。

此次实习还去了大沽河畔,观察河流的冲击作用。从大沽河冲击的平原上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到河流的冲击物的特征;离河流越近沉积物越粗,土壤剖面分层越明显。

在胶州还看到了岩心,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岩心长七米,表层颜色稍浅,然后颜色加深出现胶泥质,然后是砂浆层,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土壤中钙离子的淋溶现象及钙结核。

红岛的海滩是基岩质海滩,基岩质海滩表面凹凸不平,上面长有海蛎子,由于潮汐作用,基岩质海滩会有淤泥的整体上岩石裸露,基本无沙。

8.3崂山仰口

崂山发育的峰林地貌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上山体,以崂顶周围最为典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险峻高大。如崂顶附近的比高崮,笔直陡立,从西侧观望,似比巨峰还高,而七星楼、五指峰纵向节理明显,簇拥向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些峰头嶙峋嵯峨,节理发育良好,像形意趣极高,如天马峰、灵旗峰、天犬石、自然碑等。在崂顶的北面,峰柱发育,同时沿断裂构造形成狭谷,两侧为陡崖和石柱,如连云崖、锦帆嶂等,且像形石资源异常丰富,相对集中。花岗岩体多呈柱状或墩状,节理细密,如情侣石、相公石、布谷鸣春、卧驼等。此外,崂山的崮地貌是一种顶部平整,周围陡峭的柱状地貌类型,在崂山广泛发育。崂山峰墙多形成陡峭、高大的悬崖,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如崂山东侧的日起石,形成的峰墙高达600m。崂山东南部海域分布有大量的岛屿与岩礁,大多数属于海蚀而成的大陆岛,自东北向西南呈岛链状分布,依岸展开,相对密集,多数为无人居住小岛,土层较薄。环岛岩石裸露,海蚀地貌发育,多海蚀崖、礁等地貌。崂山的洞穴非常发育,有各种名洞共44处,是崂山山地景观的一个特色。洞穴这些既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又有花岗岩巨砾堆积形成的。有些洞穴的成因至今仍是个谜。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洞穴如那罗延窟,高约15m,宽约7.8m,顶部有圆形的洞口,关于洞穴的成因,现在的解释取自于佛教传说,缺少科学的依据。花岗岩堆积形成的洞穴如猷龙洞、白云洞、白龙洞等,它们都是由一块巨型漂砾压在几个小砾石上,把小砾石用石料砌起形成的洞穴。崂山的岩臼非常发育,在崂山山峰顶部、山脊、丘顶和巨大砾石上发育了许多岩臼,大部分开口朝上,具有口小、腹大、底平,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积水或积土等特点。目前发现的岩臼已达上千个,发育比较典型的有天波池、瑶池、仰天池、石盆石碗等。其中天波池面积达13m2,近圆形,发育在突起的岩石上;在太清景区崮地貌的顶部发育的瑶池有10多个岩臼组成,最大的一个直径约3m,深1.5m。对于它们的成因现在仍有争议,主要有风蚀、化学风化和冰水成因等观点。仰口湾全长2.2千米,是砂质海滩。在岸外海域开敞,海岸线于盛行的海风垂直,海浪潮流作用强烈的岸段常发育为砂质海滩,且多为侵蚀后退的海岸。砂质海滩沉积物主要是由砂粒和贝壳碎屑组成。这与红岛的基岩质海滩明显不同

8.4即墨马山

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除地质遗迹外,保护区内还有云皇殿、白云庵、千佛洞等人文古迹。马山由4个相连的山包组成,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为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山之西南部呈现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

名“马山石林”。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

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著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经70厘米、细端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世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硅化木上方有很厚的砂岩。另外我们观察到了砂岩和页岩的不整合界质。

在马山火上口,我们找到了石膏水晶等矿物,看到了火山球,火山球颜色发黑,镶嵌在颜色较浅的安山岩的特别明显。

8.5田横岛

田横岛拥有多种地貌,如砂质海滩、砾质海滩、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不整合介质。在田横岛,海面与陆地接触处,强大的波浪卷动这砂砾和石块对海岸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它一方面撞击海岸另一方面磨蚀基岩。首先在陡崖下部形成海蚀穴,海浪的反复作用使海蚀穴加深加大,使上部崖岸悬空失去支撑而发生崩落,形成垂直的陡崖,在此过程有大量的堆积物堆积在崖脚。海水侵蚀使得岩石表面出现窝状侵蚀窝。这些都是典型的濒海地质地貌。

9.实习收获体会

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经过几天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都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仪器使用,了解了不同的地质地貌,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培养了团队精神,增进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技术上,刚开始我们明显准备不充分,理论知识不丰富,没有野外实习的经验,但随着实习的进行,大家渐渐熟悉实习的方法,积累野外实习的经验,在技术上越来越熟练。知道了在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的考察方法。

此次实习收获丰硕,丰富巩固了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了实习的方法,积累了实习经验。带来了大量的岩石标本

当然,这次实习还是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刚开始时只能被不充分,知识储备不够,明显的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实习纪录的不完善。

第四篇:环境地学实习报告

课程设计(实习)报告

课题名称:恒大美丽沙等房地产开发对热带沿海

环境的影响

院:热带农林学院

专业班级:16级环境科学一班

长:栢亮太 20160301310001 组

员:陈素 20160301310002 陈彦 20160301310003 王淳20160301310024 指导教师:杨秋

实习时间:2017.05.10—2017.06.01 实习地点: 恒大美丽沙

项目名称:美丽沙沿海环境的考察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地考察梅美丽沙海边环境,了解房地产开发后东美丽沙环境的变化;了解近年沿海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分析预测房地产开发后沿海环境变化规律;学会利用环境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

二、实习内容:

1.了解美丽沙环境现状,并进行实地考察。

2.通过观察恒大美丽沙环境问题处理设施,地质灾害预防设施,分析并预测沿海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3.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所见所闻,了解其他热带沿海地区的环境变化

三、关于恒大美丽沙的一些细节情况

1.位于海口的恒大美丽沙项目,总占地面积约达3300亩,位于海口城央板块,北邻琼州海峡,南接世纪大桥,周边是海甸岛、明珠及国贸三大商圈,集地段优势、交通优势、规模优势、文化教育优势及生活配套优势于一体。一边有城市完善配套;一边可赏大海激情。海口城央12公里的海岸线,恒大美丽沙就占了10里。

2.2015年7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南省住建厅、海南省国土资源厅、海南省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暂停审批海岸带控制范围内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在《海南省总体规划》颁布实施前,在海岸带控制范围内(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陆地延伸200米范围),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公益性项目“一事一议”,科学论证,按程序审批;暂停其他经营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审批。这意味着现有的一线海景项目将会更加稀缺。

3.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购买房子的大多是内地人,许多北方人想给父母或者给自己买养老的房子,而海南本地人认为太潮湿,并且盐分腐蚀性强,我们在勘察过程中也的确看到海边石头上铁锈色的类似青苔的生物 4.剧海南法制时报,2017年3月6日,海甸五西路水渠发臭,与美丽沙花园小区排水沟肆意排放污水有关。3月7日,美兰区水务局、区环保局联合海口市排水所赶到现场核实情况。原来,位于美兰区海甸五西路与世纪大道交叉口、美丽沙花园小区南侧的该网民举报的臭水“河”,是专门排放雨水的排洪沟。工作人员现场勘察发现,该渠在美丽沙花园小区段确实存在排污口,在向外排放污水,其附近并未存在产生污水的工业企业项目,周边为商住混合的居民小区。工作人员现场初步判断,排放口的污水为美丽沙花园小区错接市政雨水管网,将生活污水排入排洪沟所致。7日下午,美兰区水务局当场下达整改通知,责令该小区物业公司限期整改。并在8日罚款5万元。

“美丽沙花园小区污水排入雨水管网是开发商本身做的设施不合格,而且当初开发商没有做排水许可验收,只提交了申请资料,所以我们初步决定对开发商处以5万元的罚款,但具体处罚需待区水务局开会讨论后决定。”美兰区水务局工作人员许环君说。美丽沙花园小区的物业负责人张先生表示,错接的管道为以前施工时遗留下来的废弃管道,当时没有挖掉,接下来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四、实习心得

美丽沙作为海口新世界的典范,不仅要在意外表的光鲜,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一时的发展而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排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企业要注重环境保护,也要把这种理念深入到住户的心中,大家赢共同呵护我们唯一的自然。

个人认为,在一些企业或公民实施了损害环境的行为之后,赔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需要大家以实际有效的行动来改善和爱护环境。通过某些地区长期的环境治理工作,时间已经证明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所以要时刻关注环境问题,不放过每一个会危害环境的bug,以最合理的方式开发,真正做到持久发展。

第五篇:环境地学《HOME》观后感

《HOME》观后感

在家重新看了一遍《HOME》,这是原来郑欢欢老师在环境伦理课给我们看过的,这部纪录片是一部讲述地球故事,呈现世界生态现状的影片。影片刚开始从地球的起源说起,再空气的组成,火山,古细菌,直至人类的出现。可是人类刚开始和地球的关系并不是像现在这个样子,片中讲到:人类只从地球获取必须的用品,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和地球的关系平衡对等,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看起来是自然公正的联盟。只是后来人类的开发超过自然的供给平衡,一系列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层出不穷。地球本是一个没有生命迹象的球体,最原始的就是它的土,人类从土里来,什么都是从土地里得到的,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去模塑土地,农业是人类最根本的作业方式,土地给人类煤,天然气,最重要的是石油。可是50年里,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地球发生根本的改变,是前人从给做过的。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为破坏,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资源。人口急增,乡村变城市,土地变成摩天大楼,人类无止尽的剥削地球资源。如果冰川完全融化,释放出来的甲烷会令温室效应加剧而无法控制。更让人心酸的是: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全球军费开支多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经费的12倍,每天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食水,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全球超过50%销售的谷物用于喂食牲口与生化燃料上,全球40%耕地质量下降,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林地给毁灭,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生物品种的死亡率快于自然速度1000倍,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到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

看完影片,令人难以忘却的是它的最后一句字幕:“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让我们立即联手,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有时我在想,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了,为什么有些人还是不知悔改,当世界末日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还能在哪里哭泣?人类早已是地球的统治者,但不能再充当肆意妄为、目光短浅的独裁者,而应该作为地球的管理者,用智慧的远见,与其他所有物种去共同分享、去挽救去持续保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下载环境地学复习小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地学复习小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超级复习小抄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

    自考 金融市场学 复习小抄

    第一章 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 以金融资产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为交易主体形成的交易机制以及关系的总和。 证券资产化:是指吧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如金融......

    毒理学备考复习小抄

    外源化学物作用于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表现: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死亡。 毒作用分类: 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小抄

    1.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有何区别P102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这实施环境行政处罚的类别或者形式,是环境行政处罚的外在表现,并且是由环境......

    电大政治学原理复习小抄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填空 1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历史......

    电大管理学基础复习小抄

    一、单项选择 1.“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揭示了下列各项管理职能中(协调)的重要性。 2.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经济人)。......

    运动生理学(小抄复习二合一)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1)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2)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

    成本管理 小抄 汇总 复习电大

    第 1 页 共 7 页 一、 单选: A 按产品材料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分配材料费用时,其适用的条件是( C几种产品共同耗用几种材料 )。 按照本量利分析的假设,收入模型和成本模型的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