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时间:2019-05-14 04:4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第一篇: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

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基础条件

(一)规划背景

都市农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与大都市发展紧密融合的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特大城市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自本世纪初起,武汉市开始进行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从城市发展定位来看,今后15年我市要以“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建成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居民生活富足、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为此,立足武汉、面向武汉城市圈、辐射中部地区、走向全国,建设与武汉大都市发展目标相配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都市农业,是新时期我市农业发展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已呈现出良好势头。

1.新型农业蓬勃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工商资本逐步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在其带动下,一些新型农业产业,如设施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在我市城郊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2.园区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市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农业庄园已发展到300多家,如张公山寨、帝元农业园、和平农庄、多福农庄等大型农业庄园投资都在数千万元以上;农业科技产业园也发展很快,全市已有近200家,其中投资达数千万元的大型园区就有十几家。

3.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005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覆盖率达到51.9%;全市已建成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64万亩和畜禽养殖小区85个,其中万亩以上连片种(养)的特色基地达68个。

4.生态环境建设势头良好。近年来,我市以造林绿化为突破口,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开展了环城森林生态、退耕还林、绿色通道、长江防护林等一批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仅2001年—2005年,全市就完成人工造林76万亩,5年之内全市森林绿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三)建设都市农业的基础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全市现有耕地309万亩,宜林地160多万亩,荒地、滩涂近10万亩,水面32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80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境内山川、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区位优势明显。我市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北京,距离均在1200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是我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3.市场潜力巨大。200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28.6亿元,居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第五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50元,市民生活已开始向全面小康过渡,对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高档化,对旅游休闲、体验农业文明等精神文化型享受的追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4.科技实力雄厚。我市是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大专院校52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52家,两院院士4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农科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20多家,这些都为我市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5.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同时,近年来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在逐步加大,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势头良好,这些也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但是,我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目前我市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不到4亩,属于超小型农业,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由于耕地化肥施用量偏多、工业与生活废水处理不到位,农村水体污染、土壤物理性质变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自来水普及率低。四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较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二、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集约畜牧业、高效水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建设与特大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

(二)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都市农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

2.城乡互动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渗透和辐射。

3.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又着眼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有效利用、配置、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有效统一,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保护、发展生产力,保持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科技先导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市的科技优势,加强农业科研与应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发挥科技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5.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我市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功能拓展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坚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

(三)功能定位

根据当前我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我市都市农业应具备以下五大功能:

1.产业经济功能。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行基地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对农业的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总体效益,形成都市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生态平衡功能。通过造林绿化、建设稻田与水生菜湿地、发展避灾农业、控制农业污染源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生态平衡;同时,借助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利用、保护好城郊的河流、湖泊、水库、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使武汉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美。

3.观光休闲功能。充分利用我市城郊山水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休闲山庄、休闲农舍与高科技园区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结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让市民在宁静、清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观光休闲,享受农家乐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提高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文化科普功能。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及青少年了解农业知识的要求为目标,赋予都市农业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担起相应的文化科普功能。如开放部分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项目和农业庄园,为学生和市民亲近自然、接触农业文化、了解农艺知识等提供基地和平台。

5.辐射示范功能。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输出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科技成果,向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展示我市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充分发挥我市都市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到2010年,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都市农业框架,使我市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物流信息流、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武汉大都市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为主要标志,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华中一流、国内先进的都市农业体系。

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8%以上。

2.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种(养)面积和农户覆盖率2010年均达到60%以上,2020年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010年达到1:2,2020年达到1:3。

3.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2010年达到65%,2020年达到70%。

4.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2010年达到70%,2020年达到80%。

5.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GDP2010年达到2万元,2020年达到4.3万元。

6.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农村城镇化率达到45%,2020年达到60%。

7.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2010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100%,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20%以上;2020年,形成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30%以上。

8.农村生态环境大为改善。2010年,农村水体污染加重、土壤物理性质变差的趋势得到扭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业与生活废水得到有效处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武汉都市农业的基本布局

根据我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按照都市农业功能定位和发展原则,结合我市城郊各地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市都市农业的基本布局规划为“六大区域、四大中心、两大体系”,发挥我市的水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水生菜、水产养殖、水禽、水上休闲娱乐),形成生态成带、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一)六大区域

1.武湖—双柳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以黄陂区五通口镇为核心,建设武湖都市农业科技园。园区主要发展以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为主要特色的蔬菜、花卉园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林果特产等产业,形成集科研成果孵化、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一主三化”农业示范区。在沿江的双柳、龙王咀、涨渡湖一带,以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核心,建设集生产、加工、产地批发、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在武湖—涨渡湖一带,建设20万亩标准化名特水产养殖基地。以原南湖农业高新技术园为核心,建设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

2.东西湖现代设施农业区。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体,在东西湖区惠安长廊和107国道沿线及周边地区,建设1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蔬菜瓜果)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鲜食杂粮基地,4万亩水生蔬菜基地。在辛安渡、东山农场等地,建设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在柏泉、荷包湖、走马岭农场等地,建设3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及1亿尾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3.蔡甸—汉南特色绿色食品农业区。在蔡甸区张湾、蔡甸、玉贤、大集等街镇,建设20万亩莲藕基地和鲜菜基地。在侏儒、永安、洪北、消泗等地,建设10万亩以藜蒿、西甜瓜为主的特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以蔡甸东湖水系、西湖水系、小奓湖水系和沉湖为主体,建设20万亩以青虾、鳜鱼、黄颡鱼为主的名特水产养殖基地。在汉南区汉洪公路沿线,建设以鲜食玉米、辣椒、冬瓜等特色鲜嫩产品为主的1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汉南区,建设30万头“坛山牌”优质生猪出口基地。

4.洪山—江夏北部绿色园艺区。在江夏区流芳、纸坊、郑店、五里界一带,以大花山为中心,建设10万亩名优苗木花卉及观赏盆景生产基地。以青龙山林场为依托,辐射带动纸坊、郑店相关地区建设经济林(果茶)基地10万亩。在洪山区九峰乡、花山镇一带,建设4万亩花卉苗木及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将洪山菜薹原产地建设成为集生产、科研、加工和观赏体验于一体的农业园,并在与原产地条件相近的九峰乡、花山镇及江夏区大桥镇扩建5万亩红菜薹产业化生产基地。

5.江夏中南部名特水产养殖区。以江夏区三门湖、鲁湖渔业科技园为主体,建设集水产养殖、科技示范、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武汉江城水乡”。以梁子湖、牛山湖为基础,建设50万亩以“梁子湖”牌河蟹为主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在乌龙泉、五里界、范湖、法泗、舒安一带,建设饲养量在2000万只以上的水禽养殖基地。

6.黄陂—新洲中北部集约种养区。在黄陂、新洲区的中部地区,建设100万亩优质稻、6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以新洲区徐古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建成50公里食用菌生产长廊,年产鲜蘑菇10万吨。在蔡店、姚集、木兰、长岭等地,建设15万亩地膜花生基地和2万亩芦笋基地。在李集、三店、凤凰等街镇,建设1000万只优质蛋鸡养殖基地。在徐古、旧街、潘塘等地,建设1万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

(二)四大中心

充分发挥我市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凸显我市都市农业对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乃至华中地区的农业物流信息流集散、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科技示范4大中心。

1.农业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扶持做强武昌白沙洲、武汉舵落口、蔡甸八达通3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以及长江水产品、新世界畜禽水产品、华南海鲜水产品批发市场等特色农、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武汉城市圈内实施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提高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手段,提升对外辐射能力。整合武汉城市圈内农业信息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农业会展工作,把中国武汉农博会、武汉种子交易会办成服务全省、辐射华中、沟通国内外的农业展示、交流、互促的平台。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流通量占武汉城市圈农产品流通量的60%以上。

2.农产品加工中心。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在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畜禽、粮食、大路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着力引进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打造国家级的东西湖食品工业区,加快双柳、大桥、武湖、邓南等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建设。到2010年,全市年加工生猪500万头以上,年生产油脂55万吨以上,年加工禽类1.5亿只以上,年加工乳制品50万吨以上,年加工蔬菜60万吨以上,年加工水产品10万吨以上,年生产加工饲料160万吨以上。

3.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依托我市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促进武汉维生种苗、开隆高新、武汉康祥、黄陂天种、国英种业等各类种苗企业的发展,尽快建设完善蔡甸现代科技园西甜瓜种苗中心、莲藕种苗繁育中心、如意蔬菜科技种苗生产中心、新洲超大蔬菜种苗生产中心,加快名特水产、优良畜禽、名优蔬菜瓜果等农业种子种苗的研发繁育。到2010年,全市名特水产、优良畜禽、名优蔬菜瓜果种子种苗对周边城市的服务辐射率达到50%以上。

4.农业科技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南湖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和武湖都市农业科技园建设,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开放开发,引进一批高新农业技术项目,逐步将两大园区建设成为集科研成果孵化、科技示范、精品农业于一体的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农业新技术启动点、辐射源、推广站。积极整合武汉地区农业科技资源,实行产、学、研结合,努力提高我市农业科技研发水平与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大力支持洪北、慈惠等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民营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在我市周边城市兴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使之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企业孵化、技术人才交流的平台。到2010年,全市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三)两大体系

1.森林生态体系。围绕改善市域生态环境、构建城市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加快建立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七大工程: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19.95万亩,对25度以上的全部坡耕地和部分15~25度不宜耕种的坡耕地逐步实现退耕还林。二是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平原农田林网、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及江河干堤(干渠)防护林为重点,人工造林3万亩。三是绿色通道工程。“十一五”期间,在我市拟建成的武汉至孝感、青菱至郑店、米粮山至侏儒、沌口至水洪口、汉口至周铺、武汉至麻城、武汉至鄂州等与周边地区相连的7条快速出口通道两侧,各建总长为207.9公里的骨干绿化带。四是绿色生态村工程。结合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在推进村塆及通村公路绿化的同时,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要求,重点打造500个绿色生态村,规划新增经济林、景观林面积3万亩。五是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工程。在九峰山及周边地区,建设总面积达30.02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保护区,保护区林木绿化率达到63%以上。六是重点景观及森林公园整合改造工程。对市域内的主要交通干线、风景旅游区、开发区及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山体复绿,形成与当地社会、经济、人文、地貌相协调的各具特色的优美森林景观,预计整合改造森林景观林8万亩。七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工程。重点加强沉湖、涨渡湖湿地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启动梁子湖等重要湿地的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2.旅游休闲农业体系。充分利用和保护我市城郊山水资源与人文景观,以骨干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以休闲农舍、休闲山庄、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休闲农业体系。“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五大区域:一是以木兰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以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景区为支撑,整合区域内的其它景点及农业庄园、“农家乐”,建设集宗教文化、度假休闲、生态观光、避暑疗养、会议商务于一体的木兰生态文化综合旅游区。二是依托道观河佛教文化区、问津书院,连接将军山风景区、宋观渡林果观光景区,连接涨渡湖生态农业休闲区,建设包括宗教文化、度假休闲、生态观光、水上娱乐等旅游产品在内的新洲人文山水综合旅游区。三是以龙泉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青龙山森林公园、汤逊湖旅游区为支撑,建设包括文化观光、度假休闲、水上娱乐、避暑疗养、美食文化等众多旅游产品在内的龙(龙泉山)汤(汤逊湖)休闲娱乐旅游区。四是以知音湖知音故里文化旅游景区为核心,依托嵩阳和九真山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嵩阳自然保护区和沉湖湿地保护区,建设包括度假、探险、体验、健身疗养、生态观光等功能在内的知音湖旅游度假区。五是以金银湖生态旅游区、惠安生态长廊、柏泉农艺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建设以体育休闲、农事体验、观光农业、水上运动、主题公园、度假休闲为主要旅游产品的东西湖都市生态旅游区。同时,在严格保护农村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力争到2010年,全市乡村休闲游景点从现在的600余家发展到1000家,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

四、“十一五”期间我市都市农业建设重点及支撑项目

(一)建设重点

1.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建立以水土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大江大河防护林和交通干线绿化带为网络,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林业生态体系,构建我市生态屏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山区低产林改造,加快速生丰产林、苗木花卉和优质林果茶等经济林建设,逐步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到2010年,全市新造林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工程与生物措施并重,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基本农田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逐步开展农药和化肥减量工作,推广应用控制性减量技术措施,大力推广绿肥、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适时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实施定位动态监测。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清洁农业。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逐步调整畜牧水产业的布局,中环线以内的区域为畜禽禁养区,中环线到外环线之间的区域为畜禽限养区,适时启动近郊畜禽养殖场的外迁工作,对禁养区内的各类畜禽养殖场逐步进行关停转迁,逐步引导和禁止农户散养,外环线以内的区域原则上不再新建畜禽养殖场。适当控制大湖围汊拦湖和水库网箱养鱼。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地,充分利用荒地、劣地、坡地和废弃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按照《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要求,加大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积极开展以基本农田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工作。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提升地力。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尽快把农产品加工“一区五园”建成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企业群,并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建成一批专用、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发展创造必要的资源条件。

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在全市广泛开展农产品知名商标和知名产品的申报认证,继续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通过ISO9000、ISO14000及HACCP认证的品牌予以奖励,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根据六大农业区域的总体布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植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3~5家。

建立健全以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以专业批发和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超市等销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以集中采购、专供直销、连锁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信息来源广、辐射带动面宽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技术信息服务、行业管理、加强企业和农户的联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继续抓好农机结构调整和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大力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和“无牛耕”村的建设工作。在中郊平原地区,大力推广耕整、灌溉、播种、施肥、植保、加工、贮存、保鲜、运输等农业机械,建设百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机化示范区。设立市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购置农业机械进行补贴和贷款贴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型农机技术,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大户,鼓励农户购买小型、实用、高效能的农用机械。力争到2015年,中部平原地区基本消灭畜力耕作,实现耕种、植保、收获、加工等主要作业机械化。

围绕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管灌、地膜覆盖、钢架大棚及加工、储运等农业设施,稳步发展智能温室、工厂化种养等现代设施农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个人兴建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对有发展前景的大宗名特农产品、现有加工出口创汇产品率先开展制标工作,鼓励出口加工企业建立能与进口国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从源头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认证,重点加强种植业生产过程的GAP认证,兽药生产的GMP认证,饲料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水产养殖方面的HACCP认证,通过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认证和实施,积极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逐步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力争到2010年,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完善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整合现有质检资源,建立起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区级质检机构为骨干,乡镇监测室、生产基地快速检测点和市场质检机构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体系。全面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的例行监测制度,依托现有农业质检机构,针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薄弱环节和特定区域,定期进行产地环境、农资、产品质量等监测。

5.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充分利用我市城郊山川秀美、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优越条件,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加快生态旅游、森林旅游、观光旅游、民俗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7条精品线路。一是木兰生态文化游:武汉城区——黄陂——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古门山——大富庵土家风情景区——云雾山——清凉寨——高山农家;二是蔡甸休闲度假游:武汉城区——地球村——沉湖湿地保护区——大好河山旅游区——知音湖生态度假区——尉武林场;三是东西湖高科技基地游:武汉城区——东西湖花木超市——牡丹园——石榴红·汉水人居——柏泉农艺旅游度假区——巨龙湖泊生态旅游区;四是江夏滨江滨湖游:武汉城区——龙泉山风景名胜区——汤逊湖风景旅游区——青龙山森林公园——大花山花卉苗木产业园——梁子湖湿地——北咀多功能生态园林旅游区;五是城市园林游:马鞍山森林公园——九峰森林公园——九峰野生动物园——水杉博物馆——梅花主题园——荷花主题园——生态葡萄园;六是新洲康体保健游:阳逻余集省级自然保护小区——涨渡湖湿地——道观河风景区——将军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徐古蘑菇产业园——保安森林公园;七是汉南堤防休闲旅游:纱帽山汉阳人遗址——沿江滩涂风光——垂钓——农家乐——虾子农庄。

6.推进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与立足普惠于民的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用5年或更长时间,在全市2087个建制村(农场大队)分批逐一实施以“致富门道清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

加强村庄规划,对一些规模小、居住零散的自然村,以整治为主,同时按照规划引导农民适当进行撤村并点;城郊各区的城关镇、重点镇附近的农村居民要逐步向城镇集中。倡导通过宅基地置换在城镇集中连片建设农民新社区,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积极探索以民营企业为主体,通过宅基地异地置换等政策扶持,结合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卫星镇建设,整乡(镇)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城关镇和重点镇为主要着力点,大力加强城郊小城镇建设。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本着“量力而行、规模适度、经济适用、适当超前”的原则,推进小城镇归并、整合,适当扩大城镇规模,逐步形成以主城为核心,城郊各区城关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为骨干,中心村为基础,辐射广大农村集镇、居民点的多层次、网络状的城镇体系。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交通一体化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地区性的技术、信息、生产、生活服务中心。按照试点先行、积极稳妥的原则,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

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继续调整中小学教育布局,力争到2010年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2006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属于农村低保范围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进一步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村卫生室建设步伐,巩固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整体功能。大力支持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农民文化中心户建设,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送书、送电影下乡,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建立农村电影供片中心。

加大对农村特困群体的生活救助力度,建立健全全覆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将纳入原救济制度的五保户、残疾人员、无劳动能力人员、长期患病人员及其他生活困难人员统一转入到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之中,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通过“就业促保障”、“土地换保障”等多种途径,改革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二)支撑项目

依托现有基础条件,着力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项目,使之成为领跑我市都市农业的龙头。

1.农业科技园区项目

(1)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原南湖农业高新技术园为核心,重点发展动植物良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畜禽水产、生物饲料、生物药品、农产品加工、农科贸市场等八个主导产业。进一步整合园区科技优势,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企业孵化能力、成果推广能力,建设20万平方米创业孵化器。力争到2010年,核心区年技工贸收入达到100亿元,建成立足武汉、带动湖北、辐射华中的国内一流农业科技园区。

(2)武湖都市农业科技园区。以武汉生态农业园为基础进行规划建设,其核心园区和示范区由科技孵化中试基地、产地市场及物流配送基地、产业化园区、特色农业园区、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区六大块依次组成。到2010年,园区内社会总产值达到70亿元。

(3)武汉江城水乡。在江夏区三门湖、鲁湖建设渔业科技园、水上娱乐休闲园区,逐步将其建设成为集渔业、科技、休闲于一体,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型农业科技园,到2010年,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

2.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项目

以洪山区九峰乡为主体,总用地30.02万亩,依托自然山林资源,扩建青年家园、军训基地、植物专类园、农田观光园、名人文化园、林果带、野外运动公园、植物博览园、长江高尔夫球场等,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

3.文化旅游度假项目

(1)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清凉寨·高山农家为基础,连接区域内的民俗村、农业庄园和农家乐,突出山水风情和木兰文化两大主题,形成以生态观光、宗教文化、观光休闲、木兰文化寻根、会议商务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2)东西湖生态旅游圈。包括柏泉农艺度假区、东山巨龙湖生态休闲旅游、辛安渡休闲林家乐、新沟惠安神韵生态园、慈惠石榴红·汉水人居、走马岭雪兰果园超市、国际风情园天天艳阳生态餐饮等子项目。

(3)“大好河山”生态休闲旅游区。沿九真山、嵩阳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索河流域中心地带,建设包括宗教文化区、嵩阳九寨风景区、知音文化区等118处景点、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生态休闲旅游区。

(4)孔子文化旅游项目。以问津书院为主,建设包括孔子河沿线的孔子文化碑廊、晒书山、孔叹桥等景点在内的文化生态旅游区。

4.产业基地项目

(1)汉南绿色食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在汉南区汉洪、汉银公路沿线,建设总面积达15万亩的汉南绿色食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其中包括10万亩以辣椒、特色玉米为主的鲜食农产品基地和5万亩生态养蟹、特色礼品瓜基地。

(2)大花山苗木花卉产业园。以大花山为中心,建设10万亩名贵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在九真山建设5万亩彩叶树种产业园。

(3)蔬菜基地。主要包括5大项目:新洲区双孢菇产业循环发展项目,在新洲区徐古、潘塘等中东部街镇建设双孢菇生产区、牧草基地、肉牛生产基地、食用菌研发机构、食用菌加工线、标准化菌种生产厂、双孢菇示范园区;江夏区5万亩藠头生产及加工基地,在江夏区舒安、安山、乌龙泉等地建设5万亩藠头正规化基地,建设藠头腌制发酵池、粗加工设备及生产线;蔬菜正规化基地扩建工程,主要包括东西湖区惠安现代生态农业长廊、新洲区蔬菜正规化基地、汉南绿色食品基地、江夏区武嘉公路无公害蔬菜长廊等子项目;快生菜基地,在中环线附近地区建设和稳定快生菜基地3万亩以上;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化基地,以洪山区菜薹原产地为核心,带动与原产地条件相近的洪山区洪山、九峰乡、花山镇和江夏区大桥、郑店街,扩建5万亩红菜薹产业化基地。

(4)畜禽基地。主要包括5大项目:优质瘦肉型猪产业化基地,在江夏、东西湖、新洲区建设年屠宰生猪400万头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在江夏、汉南、黄陂区建设年产父母代种猪1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1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和年加工能力为35万吨的饲料加工基地;优质种猪繁育基地,在黄陂区建设高产仔无应激优良母猪群,形成年出栏优质纯种种猪4万头的规模,并新建年出栏8万头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小区;优质奶牛养殖基地,在东西湖区辛安渡、东山、柏泉农场建设牧业园和奶牛小区,奶牛存栏1.2万头,在蔡甸区洪北建设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存栏1万头;优质蛋鸡基地,在新洲区三店、李集、凤凰等地建设年存笼1000万只优质蛋鸡的蛋鸡生产基地;优质水禽基地,在江夏、黄陂、蔡甸区建设年生产、加工5000万只优质水禽的水禽生产基地。

(5)名优水产养殖基地。在江夏区梁子湖、汤逊湖、牛山湖、鲁湖、三门湖、上涉湖、大桥湖等地建设50万亩名优水产养殖基地。

5.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机化项目

主要包括蔬菜、畜禽、水产、林果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机化建设,农机化实验示范区建设,机耕路建设等项目,总面积100万亩左右。

6.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

(1)大桥农产品加工基地项目。在江夏区良种场大桥村建设占地面积1700亩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包括粮油、蔬菜、水产、禽畜等11个加工区。

(2)双汇生猪屠宰加工项目。由河南双汇集团在东西湖区建设年屠宰加工生猪150万头、加工肉制品1.5万吨的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

(3)中粮安全肉食品工程(二期)项目。由中粮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在江夏区投资建设年深加工猪肉2.2万吨的熟食加工厂。

(4)蒙牛(武汉)乳制品加工项目。由内蒙古蒙牛集团,在东西湖区建设日加工鲜奶1000吨以上的乳制品加工厂。

(5)佳宝稻米深加工项目。由武汉佳宝糖业有限公司在东西湖区建设稻米转化生物糖二期工程,日加工稻米400吨。

(6)如意蔬菜加工项目。由厦门如意集团在东西湖区建设年产量10万吨的蔬菜加工厂。

(7)名舰淡水鱼加工项目。由武汉名舰食品有限公司在汉南区建设年加工量1万吨以上的淡水鱼加工项目。

五、发展都市农业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优化市、区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支农支出比例,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尽快出台将一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支出额度,适时建立政策性农业风险保障资金,逐步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积极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信贷担保业务,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紧紧抓住国内外资金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资本、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市都市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争在2010年以前,完成市郊大中型排涝泵站和155千瓦以上骨干排灌机站的更新改造,继续抓好水库整险加固,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及维修改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全市农田灌溉排涝保证率由现在的80%提高到9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5提高到0.65以上。加强农村通村公路和次级公路路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村自然村(塆)水泥路建设工作,从2006年起,力争到2010年,实现自然村(塆)基本通水泥路。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原地区要基本消灭牛耕现象。逐步实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推动现代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向农村延伸覆盖。

(三)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加农业科技含量

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中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重点围绕蔬菜、水产、奶业、家禽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努力改善品种和产品结构,力争在每一个万亩连片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一个农业专家大院。充分利用我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实力强大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提级上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创新、推广、孵化和窗口示范功能,逐步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和孵化器。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通过实施星火富民、绿色证书等工程,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切实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收的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500个以上的行政村连通因特网,到2008年,全面完成农村数据通讯网络铺设工作。尽快完善上连国家、省、市,下连乡、村、专业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纵横贯通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全市农村信息网络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发布。加快建设我市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系统、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积极支持大型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四)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

积极引导乡镇民营企业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引进、改造、重组等多种方式,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快区级经济发展,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引导各工业园区找准产业定位,形成产业特色,以项目为中心,逐步将各自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在继续抓好交通运输、商业和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着力发展通讯、金融、保险、旅游和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继续办好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同时,积极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职业培训,使我市农村劳务输出类型逐步从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畅通农民进城务工的信息渠道,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派遣服务组织,加强劳务协作,逐步形成稳定的定向输出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农民进城就业限制,完善保障农民进城就业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

(五)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强化农业法制建设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在土地征占过程中,把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优先考虑,给予被征地农民以公平合理的补偿,切实解决好农民的退路和出路问题,逐步建立“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长效机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探索创新的要求,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国有农场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为我市都市农业建设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依法治农,强化农业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使农村干部群众知法、守法、用法。加快构建农业综合执法、农业法律监督和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体系。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都市农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发展都市农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因地制宜出台和落实扶持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和农村就业政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发展都市农业的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步骤地抓好本规划的落实;各区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具体实施意见,通过引导、管理、服务,把都市农业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我市都市农业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第二篇:都市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发展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城市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趋势。都市农业的现代化,是农业在布局、形态、功能以及生产等多方面出现新的特征,加速了我国大城市郊区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的转变。从整体上看,我国都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都市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选取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在回顾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西安都市圈的实际情况,确立都市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地理信息技术对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现状及时空演变进行评价,最后提出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本研究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西安都市圈制定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及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可丰富都市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为西安市及类似地区都市农业现代发展能力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2011年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布现状:2011年,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现代化处于初步实现阶段;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差异,中南部五区县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中部区县次之,北部区县最低;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北部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现代化水平发展非常低,南部区域发展水平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实现了现代化的60%左右,总体来说是北部发展水平高,南部低;农业社会发展水平整体都非常低;农业保障水平也很低,不足以保障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

(2)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演变规律:1997-2011年西安都市圈的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在提高,呈现出先缓慢发展,后快速提高的趋势;都市农业的空间格局变化具有差异,1997-2004年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几乎没有变化,2004-2011年现代化水平中等区域和低水平区域范围扩大,高水平区域缩小;1997-2004年间东部区县现代化水平提升最慢,中部区县最快,其它区县次之,2004-2011年间越靠近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提升越快,边缘区县提升速度缓慢;从1997年到2011年间,西安都市圈内四个子系统中,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农业保障水平一直在提高,总体来说是越靠近主城区提升越快,边缘地区提升慢;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空间变化不大。

(3)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西安都市圈内的都市农业划分为三个圈层,为近郊区、中郊区和远郊区三个圈层。近郊区以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重点发展服务型农业,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水平;中郊区以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多功能的农业园为主,辅助发展其他类型的服务型农业;远效区的南部重点发展山地都市农业类型,以生态保护为导向,重点发展唯一特色农产品培育;远效区北部,应重点发展生产农业,以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的方式来促进本区农业的发展;杨凌区以高科技农业和农业展览会为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字: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演变特征

第三篇:都市农业

论都市农业的最新版本及其意义

摘要:展示了后工业时代都市农业的两大最新版本:市民下乡体验版本和农业进城版本。并揭示其在统筹城乡、发展生态低碳经济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都市农业 下乡体验农业进城

所谓都市农业,就是与都市(特别是都市消费、环境)深度融合、有效互动、产业化、科技化的农业。与传统农业比较,都市农业越来越脱离传统的“吃饭产业”层面,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依托城市在资本、信息、人才、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农业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消费为中心、产业化为抓手,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系统,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1]

都市农业包括两大版本:一是市民下乡体验的精英农耕和网游迁移体验;二是农业进城的市民居家农耕和学生校园农耕。

(一)市民下乡体验的都市农耕

市民体验型农业的前身大多是由政府支持、政府或龙头企业出资,高校农学科研精英团队主导设计运营,在城市近郊农村建立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近几年适应市民需求进行扩展提升,在面向市场营销的同时,延伸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

而目前在我国发达都市表现出强劲势头的,则是中国化的“社区

支持农业(CSA)”模式,主要形式为在农村建立的城乡互助合作社、新型农场、市民农园。CSA模式上世纪70年代在瑞士起源,之后在日本得到初步发展,目前在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都有了一定规模,仅北美就有上千个CSA农场,为超过1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在我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何慧丽教授等在解决农村问题上的“乡村建设派”,一个被称为“用脚做学问”的农学教授,一个是挂职副县长,带领农民进程卖米卖猪肉的大学教授,基于一方面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增收难,另一方面城市居民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加剧、渴望健康食品的需求,最初通过联络市民向农民买米包地、建立城乡互助合作社、社区支持农场等,使市民消费群体直接和与农民建立经济合作关系,保证全过程生态种植,自主选择的方式获取耕种果实。

随着2008年以来的一款名为“开心农场”的网络社交游戏的火爆,一些生态园区和城乡互助农场对原有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造升级,从而市民也可参与生产和管理:种植季节之初,消费者预付给农民这一年种植的收益,等于变成了农民的股东与农民共同承担种植过程中的风险;农民则要使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保证食品的安全。没有中间商环节,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农民增加了收益,消费者得到了有机的农产品。比如由温铁军教授的学生,曾去美国“当农民”,人称“洋插队”的石嫣博士在北京市郊创办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客户类型之一种叫“劳动份额”,客户每家在农场中租有30平方米的土地,周末到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顺便摘取劳动果实。同时城市近郊的农民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得到租金,受雇于农场从事田间管理增加了收入。

有的原生态农场在当地谋求设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在多个方面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树立典型,开拓思路,包括政府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城市资本如何与村民利益结合、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多重社会效益(解决就业、农村老龄化、村集体参与的社会保障体制)等等[2]。

网游迁移版本,是投资者利用农场偷菜游戏造成的文化社会轰动效应,把注意力资本化,将虚拟世界网游搬到现实世界的以盈利为主的最新创业模式。投资者将租得的大片土地划分成小块,由市民领种,亲身体验田间劳作的乐趣;没空打理时由农场工作人员代管,有的农场还配备远程监控设施,消费者在家中也可监控到农作物生长的情形,如果没时间赶来收获,农场工作人员会定期上门配送当季成熟的果菜。

(二)农业进城的都市农耕

农业进城的都市农耕包括居家农耕和学生校园农耕。

这两年中国人似乎注定要跟菜较劲。伴随网游偷菜引发的全民大辩论中,2010年的大半年,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全国范围出现了菜价上涨,于是媒体热炒都市“菜奴”,这时不仅一些老年人热衷小区空地上种菜,更是出现了阳台农业、屋顶农业等新潮农耕形式,显现出居家农耕部落快速崛起的势头。

一些居民见缝插针的利用自家楼下的小区闲置地种植蔬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高科技的生态技术可以使之更便捷和环保:用生物技术的方法,用本地土生成的土壤中的变成微生物肥和微生物药,改变传统农业,使小区农业不臭,不造成任何污染,这样市民可以就近在小区内搞农业。

更为神奇的是阳台农业,也可叫做空间农业。“阳台农业”利用智能计算机系统创造一个温室环境,通过系统来控制作物生产所需要的水分、肥料、温度,与传统农业最大不同是,采用营养液种植无须泥土。人们可以买蔬菜种子和营养液回去自己种菜,真正实现“阳台农业”,既可以体验种菜的乐趣,更可以吃上放心菜,更看重达到观赏美化收获兼顾的多重效果。

迷你农业版本更是将农业精品化、便携化、宠物化。蚂蚁“登堂入室”,成为办公桌上的时尚宠物;卡通盆栽“毛发浓密”,等你来设计百变造型;变色仙人掌在阳光下五彩斑斓„„这就是近来全国玩具市场上独树一帜的新秀——生态玩具,作为此领域的佼佼者,以“生态低碳、创新生活,益智开心、乐中有得”为经营文化的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更是以独有的市场敏锐性拿下了“开心农场”的注册商标。

校园农耕也伴随开心农场网游的风靡渐呈燎原之势,不但许多中小学针对沉迷网络偷菜的孩子现实中却五谷不分,专门开辟“学农基地”,种植瓜菜蔬果,进行农耕文化教育:学校菜园全部由学生自己打理:翻耕、播种、浇水、除草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使孩子们在“汗滴禾下土”的耕耘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而且在许多大学校园,也开辟出有机农耕实验田,主要由社团同学管理种植有机农作物,学习生态农耕理论并实践。开展农耕志愿者活动,如成长

读书会、品尝会等活动。组织参观有机农场、生态农耕教育基地,在社区做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的宣传。

最新版本的都市农业的意义

首先,都市农业将统筹城乡作为题中已有之意。对于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由“外源工业化(过于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畸高)”向内源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拉动内需)转型,和新一轮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就业安置、近郊农地流转等,提供了比较乐观的前景和日趋具体的操作模式。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村的和谐关系,为都市树起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在新的经济起点上为解“三农”问题打开思路。

其次,都市农业作为更为低碳环保、更为人性化的产业,代表人类未来发展生态低碳经济的趋势。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第五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年鉴指出,一个新兴的绿色低碳经济已处于萌芽阶段。有人形容,中国经济飞跃式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经济体,相对于当前的世界经济来说,像一头大象撞入茶杯,旧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再沿用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中国必然要走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上来[3]。

而都市农业,正是顺应这股“以人为本”的浪潮,善而且美,可以做大,也可缩小,可以走出去观光体验,也可带回家赏玩怡情、教育孩子增长见识,充分体现了都市农业的特点:多样性、承载性、环境友好性、营销性等,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情感体验、交往教育等融为一炉的综合创新,是更为低碳环保、更为人性化的产业。

最后,都市农业作为以高科技和生态文化提升传统产业,涉及到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流转,不应回避的是制度体制上存在的瓶颈。特别是在现有集权官僚体制下,一些官员仍然奉行经济和文化上的GDP崇拜和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无视民生和社会舆论,会直接影响到统筹城乡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话语权与利益得失。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拓展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四川政协网,2009-01-06

[2]包头土默特右旗原生态农场,新浪博客,2010-11-30。

[3]危丽琼:低碳经济:第五次浪潮,中国化工报,2008-06-05。

第四篇:都市农业

【网络综合-经济学论文】

摘要: 都市农业是利用乡村的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生态环境、自然 景观、人文资源及经营活动,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 农村 休闲 旅游 功能,增进人们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 发展 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式。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 经济 发展,缩少城乡差别;为人们提供新的活动 内容,有利于身心健康;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摆脱农业发展困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针对 目前 发展都市农业时出现的一哄而上、总体规模小、管理法规不健全、缺少文化 教育 内涵等 问题,应该做到政策引导、计划管理、规划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和 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发展思路

都市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是一种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 现代 农业重要构成之一。

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的 英文 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大都市特意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农地,由城里人去耕种,这是都市农业最初的意义。后来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都市农业的内涵不断扩大,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形式,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都充分地反映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都市农业在60年代率先出现于美国,而后迅速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我省在80年代末就出现了都市农业。首先在广州郊区出现了观光果园,以后其他各市陆续地出现更多。广州的云台花园、东莞的绿色世界、深圳的青青世界、顺德的生态园以及我市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农科奇观等,就是我省都市农业的典型代表。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1.1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都市农业除了提供采摘、销售、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可供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1.2 增加农村就业机会。都市农业将农业由单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3 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都市农业可以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缩小城市差别,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市乡村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4 为人们提供新的活动内容,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身居城市的人们,逐渐被“水泥丛林”所包围,被“柏油沙漠”所环绕,被“三废”和嗓音污染所困扰,“都市综合症”随之而来。都市农业集农业劳动、农产品生产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5 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减少农产品的运销环节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

11%,这可以满足定位于普通市民的观光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的消费需要。

2.2 海陆空 交通 便利。珠海的海陆空条件比较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汽车的拥有量剧增。珠海市汽车拥有量年增长率为18.5%,近两年达到20%以上,增加的汽车主要是家庭轿车。日益增多的家庭轿车和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都为人们来珠海进行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提供了方便。

2.3 地理位置的优势。都市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珠三角有城市人口近3000万。港澳地区近800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珠三角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潜在市场将逐步变成现实。珠海水连香港,地接澳门,处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光热水资源充足,绝大部分土地适宜耕,填海造地前景广阔,淡海水产资源丰富,农产品深加工和市场销售流通顺畅,特别适合都市农业的发展。

2.4 都市农业含苞待放。珠海的都市农业已进入萌芽期,有迅速发展之势。斗门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早已名闻遐迩,市农科中心的“农科奇观”也已斐声中外,西区的小林镇、三灶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初具有 规模,市渔牧有限公司的大型垂钓娱乐场正初露端倪,下栅水果果的“荔枝节”渐成旅游热点,湾仔的花卉公司正在筹划之中„„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市都市农业正曙光初露,方兴未艾。

2.5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来看,伴有一定数量的都市农业用地,符合珠海市城市整体规划。可以在城市组团式发展板块之间留有都市农业用地,或蔗林,或花圃,或菜地,或鱼塘,或果园,这亦与珠海市成为 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相适应,从珠海市农业 科学 研究 中心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和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成功先例中也可得到映证。

此外,我市农村民风纯朴,南亚热带海陆风光秀丽,特区土地统一规划管理等都是非曲直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条件。珠海市农村发展都市农业的类型和做法

我省的都市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为基础,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游客动手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些观光休闲农业点,吸引了众多的城市居民和港澳游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目前已开发的都市农业项目依据经济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八种。一是公益性项目,如景观绿地、生态片林,对这类项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市民自主经营的项目,如市民农园等,多数由承租者按照有关章程自主成立管理委员会来负责日常管理,属“公助民办型”;三是 企业 化经营项目,如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花卉公园、森林公园等,这类项目市场潜力巨大,投资回报率高,应重点扶持发展,规范管理。我市都市农业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形式加以发展。

3.1 观光农园:这是自90年代初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菜园、花圃等供游客观景赏花摘果,进行促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民俗村、乡情园、杨桃园、荔枝园、兰花园、柑桔园和被誉为南方青纱帐的甘蔗林、香蕉林等。至今为止,全省已开放的观光农园达40-50处,主要作物的种类有柑桔、杨桃、草莓、荔枝、龙眼、番石榴、甘蔗、茶叶及各种花卉等20多种。市农科中心无土栽培基地举办“甜瓜采摘月”、“龙眼、荔枝游赏团”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港澳游客,赢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计划建设观光果园则要求规模要大,果种要多,统一规划,分区套种,最好能一年四季有果可赏,做到长年开放。

3.2 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如果南农垦系统国营农场逐步对外开放的橡胶园、胡椒园、海产养殖场等。由是可见,都市农业应是利用乡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

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其经营管理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三个层面。目前,休闲农场在本省几乎是空白,而市民又有需要。如开发得有特色,将会成为双休日市民休闲的首选。休闲农场适宜于在山区发展,如在斗门和平沙、红旗等地,利用广阔的山场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托周边的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建设为综合性的观光、体验、游乐、度假区。这类项目投资可多可少,规模可大可小,具有相当之灵活性。

3.3 市民农园:这是由农民提供土地,让市民参与耕种的园地。有自助菜园型,也有休闲游憩型,还有田园体验型。将农园划分成若干小区,分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团体,每块面积10-1000平方不等,由农民直接将农地分块出租给市民,租金每平方米10元/月,果树则因树种不同而各异,具体由双方商定。亦可农地、花圃、鱼塘、果园、茶庄结合,向多元化迈进。承租人或体验,或品茶,或游赏,或教育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或休闲,皆依个人兴趣而选择。平时由农场管理者负责派人照料,并按照租赁者意愿更换、增添园内种养品种,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可推出学作农民系列活动。承租人可以在此种瓜点豆,浇水、施肥、拔草、剪枝,既可锻炼身体,又享田园风光,体验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必将大受欢迎。

3.4 教育农园。这是面向城市中小学生和农业工作者等特定对象,让他们亲近自然,热心劳动而开辟的园地或科研实习基地。如建成“青少年农庄”,分饲养乐园、绿色营地、童话作坊、时尚 大棚、垂钓池塘等小区,让孩子们在娱乐中长中长知识,在动手中长能力。

3.5 农业公园。把农产品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及观光游乐场所结合在一起建设。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冰淇淋、葡萄大餐等)以及同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摄影、体验、竞赛与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这些项目选址要好,一般座落在城区近郊,交通方便处。如可在湾仔镇建设一座花卉公园,把赏花、养花、咨询花卉知识及购买园艺材料等结合在一起,兼具观赏、休闲、教育、购物等多种功能,对市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6 森林公园。类似香港的郊野公园。目前不少城市郊区已有一些,但一般规模小,档次低,且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或改造,以建设成综合性的森林旅游区,使之成为市民休闲避暑的胜地,并可划出专题园区供人们栽种各类(结婚生子、银婚金婚、生诞寿辰、开业晋级等)纪念林。如珠海市区的板樟山、凤凰山、斗门的黄杨山、东区的一些岛屿等均可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森林公园。

3.7 民俗观光村。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如会同村或开远的雕楼等),稍加装修,提供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可推出双休日“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系列活动,必定大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

第五篇:武汉:发挥区域优势 建设现代都市农业

武汉:发挥区域优势 建设现代都市农业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面积8494平方公里,人口910万。去年,实现生产总值6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796亿元,农业总产值329亿元,农业增加值198亿元。

一、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做法

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十余年来,我市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初步实现了由单纯的种养殖业向产、加、销跨越,由农业的经济功能向农业多功能跨越,由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跨越。

2011年,全市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68%,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1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主要做法是:

1、坚持服务城市,努力保障菜篮子安全有效供给。始终把菜篮子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市长负责制。一是大力发展菜园子。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全市建成蔬菜常年园65万亩,精养鱼池46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254个。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75个,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四季美农贸城成为农业部和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三是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开通蔬菜直通车100台、社区蔬菜直销便民店30家、电子直投菜箱1000组,覆盖700个社区。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了75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点),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五是加强菜价应急调控。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蔬菜风险基金2000万元,用于灾害性气候时,市郊快生菜抢播和鱼苗投放。

2、坚持三产融合,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做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的种植业、先进的园艺业、高效的水产业、集约的畜牧业和优势的种子种苗业。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0家,加工产值突破1500亿元,东西湖食品加工区实现产值238亿元。三是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建设了武汉生态农业园、柏泉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休闲农业旅游点,举办了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武汉种子交易会和莲藕节、玉米节、螃蟹节等“一区一节”,2011年全市乡村休闲游实现收入22.6亿元。四是做实两型农业。按照“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理念,制定了《武汉市两型农业发展规划》,实施了两型农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3、坚持要素集聚,加快推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双低油菜、转基因水稻、水生蔬菜等的研发和推广,大力推进院士与企业联手和农业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二是大力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积极开展农村产权融资,大力推进农业企业上市,设立了华中地区第一支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武汉中科农发创业投资基金。三是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8万亩。四是大力加强农业投资和招商引资。雨润集团肉制品加工、中粮200万头生猪屠宰和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我市,武钢、联想等企业进军武汉农业。

4、坚持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力度。一是加快推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制定实施新城区工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每个新城区建设了一个不少于2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2011年,6个新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65亿元。二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和178座骨干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农家书屋”全面建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三是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新农村实现全纳入、全覆盖,中心城区对口帮扶远城区、“百企联百村”、农村小康建设帮扶、党员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农村贫困户等帮扶活动形成常态化。四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国家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蔬菜、水产、畜禽、林果茶产业、土地流转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农业累计投入103.22亿元。

5、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构建促进农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资源配置等改革。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10类产权交易,交易金额达63.7亿元。二是推进农村基层公益性服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农村“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新机制,推广了“管理在区,服务在基层”的农业基层服务机构管理模式。三是推进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了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四是推进农业投入改革。将农业扶持资金从充分竞争行业中退出,重点投向普惠的、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

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剧,农业市场主体不多不强,农业产业人口空心化严重等问题,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

二、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打算

未来五年,是武汉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按照“三生”同步、“三产”融合、“三效”并举的思路,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内生型、差异化、有武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

1、突出改革创新,打造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高地。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依托,全面启动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做好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稳妥开展农村产权融资、创新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实现形式、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健全农业生产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的工作,努力使我市改革试验走在全国前列。

2、突出要素聚集,打造农业资源资本化先行市。一是创新农业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金,加快发行农业企业集合债券。二是加快产权资本经营,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规模。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富民股份合作社。四是发展农民合作金融,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五是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做大做强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和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六是加快推进农业无形资产经营。

3、突出集群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业航母编队。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建设千亿产业百亿园区十亿企业。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建设“航母式”、“领袖式”、“联盟式”和“协会式”企业。拉长增粗产业链,打造猪肉制品等8大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力引导龙头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使农产品加工园区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农业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4、突出货丰价稳,打造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示范市。进一步扩大“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到2016年,全市蔬菜常年园达到100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控制在300个左右,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50万亩以上。加强菜价调控,健全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菜篮子产品储备体系,加强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调控,确保价格基本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等四项制度。

5、突出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种都。充分发挥南湖农业园和武汉高农生物园等企业的聚集作用,广泛应用生物育种等先进技术,打造高端种业孵化区、良种繁育示范区、商品种苗设施区、种子质量监管共建区、种子交易聚集区、特色种子观光旅游区、农业生物资源圃等“六区一圃”,把武汉建成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全国的中国种都,到2016年种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6、突出低碳发展,打造生态示范市。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7、突出功能拓展,打造全国乡村休闲游目的地。抢抓高铁机遇,重点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城郊休闲、休闲农业三大乡村休闲游板块,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游产业提档升级。到2016年,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

下载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都市农业论文

    都市农业理念 200920432202李芳芳 摘要: 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在整个市区域范围内及环城市经济圈形成的并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丰富,产业融......

    都市园艺专业发展规划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都市园艺专业发展规划 1.专业建设规划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为指导思想,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都市园艺行业的的生......

    农业发展规划

    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争创品牌、强化服务”为重点,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果品、金银花、苗木、设施蔬菜......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

    武汉都市发展区[范文大全]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地图(2010-2020年)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外环高速公路附近的乡、镇行政边界为基本界线,东到阳逻、双柳、左岭、豹澥,西至走马岭、蔡甸城关镇、常福,北抵天河、横店、......

    走进都市农业 感受现代科技

    走进都市农业 感受现代科技 --"大东农业观光园"基地实践活动 设 计 者:大兴区第九小学 窦雪征 指导教师: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柏东河 ( 2008-05-27 13:40:19 ) 一、环境分析......

    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一、海口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好处 海口市紧扣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题,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

    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远景设计研究院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