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4 04:1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社会和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一定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必要劳动: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

剩余劳动: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或源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时间,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超额剩余价值: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阶段,相应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货币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第一种职能形式。

生产资本: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第二种职能形式。

商品资本: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第三种职能形式。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有形磨损:机器、厂房、建筑物等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无形磨损:固定资本在它们的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上的相对损失。

折旧:按照固定资本平均损耗的程度把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出来,以折旧基金的形式加以累积,逐步进行补偿的过程。

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加上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除以预付资本总值。年剩余价值: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率。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运动: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从而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企业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利润: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例。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生产性流通费用:与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各种费用,包括商品的包装费、保管费、运输费等。’ 纯粹性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引起的各种费用,包括商店建筑费用、柜台租金、广告费用、店员工资等。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是农业资本家缴付给大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决定了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绝对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耕种某些较好的土地而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价差地租。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 重要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释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三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生产经验的人,通过其脑力和体力,有意识有目地运用劳动资料,通过改造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资料,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实践活动。

劳动对象亦称劳动材料: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人们用来影响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的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也称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效率或能力

简单劳动:指人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即劳动者不必经过专门学习、训练、和培养就可以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直至劳动者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和培养,从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能从事的劳动。

货币: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格标准:包含有一定贵重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断地离开出发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这种运动就叫做货币流通。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

支付手段:货币用于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资、利息、房租、地租和税金等。世界货币:即货币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内执行其职能。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同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贵金属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流通量,限于它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所需量。纸币: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通货膨胀:纸币流通量持续的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的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降低,物价就会持续的上涨; 通货紧缩:纸币流通量持续的少于流通中的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的价值就会上升,物价就会持续下跌。

自然经济: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是一种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劳动者长期的、固定的分别从事各种不同生产活动的分工,简言之即劳动分工。

简单商品经济:亦称小商品经济,指的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式社会化、普遍化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规律。

拜物教:人们把某种物当做神来崇拜的一种观念。商品拜物教:人们崇拜商品、迷信商品的社会观念。货币拜物教:人们崇拜货币,迷信货币的社会观念。

市场:狭义,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地点,广义,整个商品流通领域,指商品供求关系总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上从事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市场客体:市场上的交易对象。

市场体系: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的总和。生活消费品市场或消费品市场:以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生活消费品和劳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市场机制:市场这一有机体内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方式。风险:市场主体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可能性。

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经济体制。经济资源:指的是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且存量有限的因素。计划经济:经济资源的计划配置。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作用机制。前者指的是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后者指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运动所发生的作用。

供求机制:指的是价格、竞争、工资、汇率、利率、风险等市场要素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买方市场:对买者有利的市场态势。卖方市场:对买者有利的市场态势。

竞争机制:是竞争与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市场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资本:能够增殖的价值。

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中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下好过程,亦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是指得以增值,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的差额。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计时工资:按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按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的工资。名义工资:就是货币工资,即用货币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实际工资:用货币工资所实际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再生产过程:社会作为一个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简单再生产:生产过程在原有的的规模上的重复。扩大再生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以扩大生产规模而实现的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效率而实现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仅仅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积聚: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大它的生产规模。资本集中:已形成的单个资本的积聚。

相对过剩人口:资本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过剩的工人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产业资本: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投入的资本。货币资本:货币形态的资本。商品资本:商品形态的资本。

生产资本: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

资本循环周转时间:就是资本价值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或者说,是产业资本从一个循环周期倒下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产业资本有出发点复归到点运动的次数。固定资本:资本家投资在厂房、及其、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

流动资本:资本家投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上产资本 预付资本: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生产时间:足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劳动时间: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为生产产品实际投入的时间。

劳动过程的中断时间:指机器设备正常维修和供人休息、罢工等而停止劳动的时间。

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作用时间:指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需要独立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理变化的时间。

流通时间: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里的时间。单个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相互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各个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简单协作:即许多雇佣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进行同一的或同种的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资本原始积累;加速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产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为标志的用及其大工业代替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自由竞争: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最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争斗。企业:将一定生产要素集合起来,独立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古典企业:在自由竞争这一经济基础上运行的企业。

单一业主制企业:业主靠自己支配的资本创办的独资企业。

合伙制企业:业主的若干家族成员或业主的若干亲密合伙人出资组成的企业。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

利润率: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各部门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的利润率。平均利润: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得到的利润。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商业资本:即商人资本,是一种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业务以攫取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利息而贷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的总称。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以赊购商品的方式结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行用:是银行资本家以贷放货币资本的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票据贴现:即持有商业票据的资本家在票据到期以前,向银行兑取现金。抵押贷款:即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一定的抵押品作为保证的贷款。

信用贷款:银行资本家确信借款人有偿还能力,对借款人提供没有任何抵押品担保的贷款。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出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不同等级的土地形成一种级差状态的地租。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不论土地好坏都绝对必须交纳的地租。垄断超额利润:垄断价格超过生产价格或价值的部分。垄断地租:转交给大土地所有者所有的垄断超额利润。

矿山地租:是投资于矿山开发经营的资本家,为了采掘矿藏而向矿山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是为建筑住宅、企业、公路或其他各种建筑租用土地,而交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社会总产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国名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表现得最终产品的总和。国名收入: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部分。国名收入的初次分配:国名收入在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

国名收入的再分配:由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通过初次分配得到的原始收入的一部分,转归不直接参加生产的其他阶层。

预算收入,即财政收入,指各级政府在一年内从社会各种收入中集中的全部货币收入。

税收:资产阶级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法律规定,向个人和经济组织强制性的无偿征收的货币收入。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的高额垄断利润而通过某种形式联合起来,对一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进行共同操作和控制。

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企业联合。

卡特尔: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协定建立起来的。参加者在生产和销售方面,还保持着经营的独立性,它们只是根据协定瓜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和标准价格。

辛迪加:是同一部门的大企业通过协定联和组成的。参加者在生厂上仍保持其独立性,但在流通领域已经失去独立性,其原材料采购和商品销售,都由辛迪加总办事处办理。

托拉斯:是由生产同类产品的大企业,或由几个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参加者完全失去了生产和商业生的独立性。原来的企业都变成了托拉斯的股东,只是按股份取得股息。生产和经营全由董事会及其所属机构管理。

康采恩:也叫财团,参加者既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原来的托拉斯、辛迪加。它是一种较大、较复杂的垄断组织形式。它以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或大工业企业为核心,所有的参加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受控于这个核心企业,参加者只是享有法律上的独立性。

股份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认股者已投资入股的证书和定期领取股息的凭证。股息:股票持有者凭借股票从企业的赢利中定期分得的收入。

创业利润:出售股票的价格总额高于实际投入股份企业的资本总额(股票的票面总额)的差额。虚拟资本:由股票、债券等收入资本化而虚拟出来的资本,或者说,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它们的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益的资本。

企业法人:是指出资人以盈利为目的出资构建的、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经济组织。

企业法人产权制度:即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制度。

股东大会: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定期或临时由全体股东或股东代表组成的,决定公司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股东对公司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董事会成员。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三大机构的设立及其它们之间的权力制衡。

资本输出:资本输往外国,或者说,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对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或贷款。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价格:垄断组织依靠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和对生产、流通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人为操纵或规定的一种旨在保证其获取垄断利润的价格。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推荐)

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形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 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实体: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

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卖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M/v=m’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磨损: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规律有关。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

利润率: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P’==m/c+v。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数值上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

资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资本价值构成: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就是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得以维修、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

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

有机构成提高的的表现:C大V小(相对来说)。

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额增大。

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这里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职能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在内容上职能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职能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通常情况下,只有职能资本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利息)则小于平均利润。

级差地租: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丰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形式可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绝对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其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土地价格: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并有权取得股息的书面凭证。是可以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根本动机。具体内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过程和原理。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可以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卡特尔: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订立的协定。内容包括:划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或规定商品售价。参加者不得违反协定,但它们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独立性。参加者之间为争取有利的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进行着剧烈的竞争,常使协定瓦解。

辛迪加: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企业间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旨在通过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料,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者在生产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销售商品和购买原料都由总办事处 统一处理。其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

托拉斯: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进行经营和管理,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利润。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而进行剧烈的竞争。

康采恩: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形式之一,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是大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加以控制。它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平均每个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技术装备程度较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部门,如纺织部门、手工业、餐饮业等。

资金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占用资金量较多的产业部门,如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用劳动力较少,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专业知识、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部门,如计算机、航天、核能工业、网络信息等行业。这类产业往往劳动生产率很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产业的最高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财政政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

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国家为组织、管理货币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而采取的各种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调整、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必要的信贷额度调整。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必要产品:是指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必要劳动:生产必要产品的劳动。

产权: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并加以保护的一定社会主体对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的所有、使用、经营并相应取得收益的权利。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产业资本:投在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资本。

超额利润:是指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

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或叫生产成本,也叫全部预付资本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地产市场:是包括土地租佃和土地作为财产进行买卖而形成的市场。

独资企业:是指属单个资本家所有的企业。

非关税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实行关税政策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措施。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历史上包括自然分工,社会分工,个别分工。

浮动汇率制:是指各国政府听任外汇汇率随市场供求情况波动的制度。

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

个人消费方式:是指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需要的消费活动。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

购买力平价: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股份制企业:又称股份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

股票:是一种拥有一定数额股份资本并据以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控制额:是指达到能控制公司的股票数额。

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的实物形式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们的价值则按照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关税:是对进入国境的货物征收的赋税,在现代主要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进口税。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它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国际间的商品流通。

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国家所有制:就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来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国家所有制实质上就是全民所有制。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或者:它是一个国家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总和。

国民收入: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本国领土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合伙企业:是指两人以上合伙创办和直接经营的企业。

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汇率:是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比价。

混合联合公司:是通过混合合并实行多样化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集体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内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计划配置:就是由政府按照预定的计划,通过行政手段将社会资源分配到各个部门。

技术市场:是以技术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家庭承包经营:实行家庭承包,集体是包出单位,农户是承包单位;集体对一定量土地规定出产量和上交任务(包括农业税、集体提留),包给农户耕种;农产品收获后,农户首先要完成上交任务,剩余部分则归农户所有。

价格体系: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价值决定规律),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即价值实现规律)。

交换价值:是指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金融寡头:是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金融市场:指的是货币资金的自由流通,包括货币资金借贷和各种有价证券买卖。

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关于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的构想。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效益: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经济一体化:是从联系的紧密程度上讲的,它是指参与经济合作与联合的主体通过签订协议、建立机构而结成的经济实体。经济增长率:是通过期末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来计算,来衡量经济增长的速度。

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包括:一是天然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天然水域、未开垦的土地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如原材料);

劳动力: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即劳动者。

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作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多少。

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最重要)、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

利润:如果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那么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东西,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利润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表示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既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又歪曲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其本质是剩余价值,所体现的是借贷资本家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贷出资本量之间的比例。

垄断:是指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而形成的协定、同盟或联合。垄断公司:是在生产销售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大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垄断公司是经过自由竞争、生产集中的过程而形成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而规定的价格。

垄断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企业凭借其对资本的占有和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垄断同盟:是参与企业为垄断生产和市场而结成的同盟。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输出和输入商品总值之比的差额。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期货交易:是进行标准化的期货合约的交易。

企业法人: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倾销:是指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向外国出口商品。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分工:即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社会分工:是指不同部门之间和部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社会消费方式:是指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而集体进行的消费活动。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货币供应量与其周转次数的乘积所体现的购买力。

生产: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其基本构成要素:⑴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⑵劳动力。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剩余产品:是指劳动者生产的超过必要产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也称剥削率。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市场:是指集市、商店、交易所等一切商品交换场所和一切发生商品买卖的场合。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行。

市场配置:就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市场体系:指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贴现率:是商业银行扣除的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时的贴现利息与

票面金额的比率。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对外支付手段。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对各类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协作:即劳动协作,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同劳动。1.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证券交易市场:是买卖有价证券的市场。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的总称。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的生产、流通、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

专利权:是指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的权利。

准备金率:是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M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资本积累是过程,资本积聚则是结果。资本积累:是指把M再转化为资本。其源泉,是剩余价值;其实质,就是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权力。

资本输出: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

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

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自然分工:即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

第五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推荐)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经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这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个人财产,由企业法人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主要类型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3.按劳分配: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4.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

简答题:

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两者有什么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以制在权利关系和法律上的反映,具体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不同范畴。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法律范畴;就历史顺序而言,所有制先于所有权存在。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的所有权;所有权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所以制的重要功能。

2.谈谈你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认识。

①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改变最终的所有权关系。

②股份制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③股份制对公有制的实现还表现在它能有更迅速更稳妥地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集中,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组建大企业集团。

另: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今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还可能会减少一些,但这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

要从战略上挑中国有经济布局,适当集中国有资产,重点加强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的必中可以减少一些,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体现:①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

②国有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③国有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扩大。3.正确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

①劳动量是个人劳动收入分配的尺度。②收入分配的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而只是作业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的国民收入中用做个人消费的部分。

③取得收入的劳动必须是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

④所为劳动收入分配标准的劳动量必须是社会平均性质的劳动。4.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劳动者的劳动只能是局部劳动,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市场交换,产品被社会接受了,局部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②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只能迂回曲折地通过价值来表现,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表现。③按劳分配实现必须借助于货币。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来实现,并以奖金和津贴等为补充形式。

④按劳分配体现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是大量存在的。

⑤按劳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分配。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非社会。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经济体制:一定区域内由社会经济形成决定的以一定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一套管理制度、调节方式及组织机构的总称。(构成的基本要素:经济决策体制、利益分配体制、生产调节体制和信息传递体制等。)

2.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构成,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基本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在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

3.市场经济的缺陷:①市场经济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②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有盲目性和波动性。③市场经济导致人们收入差别扩大,甚至会引起阶级分化。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③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活动中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相互联系:①有共同的基础——市场。②遵从共同的经济规律。③都是反映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活动方式。④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别:①商品经济是从产品是否通过交换进入消费来反映;市场经济则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经济活动方式的;②商品经济的涵盖面较广;市场经济的涵盖面较短;③商品经济强调的是以交换为目的;市场经济强调经济运行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特殊阶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另:

1.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内容:①合理性。(将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生产部门和产品中去。)②有效性。(资源最优配置。)③调整性。(合理调整资源配置,纠正资源错置。)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是什么? ①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②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关系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具有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定性、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层次。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如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根本性质的不同。

③经济体制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具体实现形式,具有社会资源配置的社会性、具体经济关系的规定性以及经济行动框架的基本稳定性和适时变革性。是生产关系的第二个层次。它没有固定的社会属性,它的变化也不直接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

④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只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其性质和特点只能由经济制度决定。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①现代企业制度(体制改革的重点)。②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章

名词解释:1.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总和。2.现代企业制度(了解):用来规范或约束现代企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制度安排。)3.法人治理结构: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额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

4.公司制:公司制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体,它以法人名义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有权举债、签订合同,能在法院起诉和应诉。公司财产以股份的形式分属于股东,股东有权按股分享公司盈利。股东不能退股,但可以转让股权。5.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关系的安排方式。(主要有①国有国营管理体制。②承包经营管理体制。③股份制经营管理体制。④其他经营管理体制。)

另:1.企业:是具有独立产权的资源主体在一定契约的条件下的专业生产与协作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特征:①生产性。②营利性。③实体性。④契约性。(前两点是最本质的特征。)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①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与直接融资功能。②企业法人制度。③有限责任制度与投资风险的锁定功能。④委托—代理关系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关系。⑤层级式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专业化经营管理。4.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的价值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其中所消耗的部分包括中间消耗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项,新增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产品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国民原则,以市场价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

GNP=GDP+本国公民在外国的要素收入额-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额

3.国内生产总值(GDP):按照国土原则,以市场价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4.国民收入(NI):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中:是社会净产品的价值形式(社会净产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是指一国国民凭借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提供生产性服务所获得的报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NI=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5.积累基金(看):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用来追加生产资金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由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构成。)

简答题: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在衡量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时,GDP更强调“国土”的概念,GNP更强调“国民”的概念。

联系:都是反映一国国民生产活动总水平、总规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进行? ①国家预算。(政府部门把利税集中,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各方面建设。)②银行信贷。(银行通过选择贷款对象、控制贷款金额、运用差别利息率等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规模、过程和结果。)。③劳务费用。(服务型行业的单位在得到全部劳务费用后,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员工的工资,一部分留作提留基金,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④价格体系。(国家利用价格体系对价格进行调整,影响有市场交易价格连机器来到额买卖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一部分国民收入重新转移。)

3.社会保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②保障性。(社会保险对所属成员有普遍保障责任。)③互济性。(每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义务与所享受的社会保险权利不可能严格对应。)④福利性。(社会保险目的在于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安定社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什么?

①现收现付型:指当期征收的社会保障资金用于当期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以支定收是这种模式的原则,即需要多少就征收多少。②完全累积性(个人账户累积型):指个人在就业时将收入的一部分连同企业应缴纳的费用一并存入社会保障账户,交由经营机构投入资本市场进行保值增值运营,需要使用时根据个人账户累积起来的资金按一定比例支付。

③部分累积型:是一种把社会统筹和个人累积二者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即在保障基金的形成上,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形式,另一部分采取预先筹集累积方式。

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最基本内容)、社会救助(最低目标)、社会福利(最高目标)、社会安抚、社会互助等方面。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社会总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GDP(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量 2.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条件下对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总和。(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社会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

3.宏观调控: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4.宏观调控的模式:

直接调控: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5.宏观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最终目标):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

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6.宏观调控的手段:①计划手段。②经济手段。③法律手段。④行政手段。

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②固定资本结构及利用率。③劳动力质量。④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2.简述影响社会总需求的主要因素。

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主体,因此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因素也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①居民收入水平。(最主要因素)②利率高低。(利率提高,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反之,消费增加,储蓄减少。)③物价水平及对物价的预期。

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①预期投资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增加,投资需求水平越高:反之,投资一直,投资需求水平越低。)②企业预算约束的性质。(约束软,盲目扩大投资,投资倾向强;约束硬,谨慎投资,投资倾向弱。)

3.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①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②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③经济增长。(一个特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产量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④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4.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①计划手段: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基础上,对本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所作的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额规划和安排。(总体计划和单项计划,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②经济手段:政府应用经济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节的总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

③法律手段: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一种手段。

④行政手段:政府凭借国家行政力量,依靠行政机构,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行政级别来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论述题

1.为什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机制缺陷的需要。(即使是最有效的市场体系也有可能产生极大的分配不公,而且往往引起贫富差距,甚至穿两极分化。)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不会自发达到平衡;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减缓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荡。)

③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④加强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微观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需要相一致。)

总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前提和保证。

2.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原理。①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

②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间接地影响市场利息率,进而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态势。③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或者抑制通货膨胀。

另:

1.宏观调控的政策(P177):①财政政策(Ⅰ.财政收入Ⅱ.财政支出)②货币政策(Ⅰ.法定准备金率Ⅱ.再贴现率Ⅲ.公开市场业务)③产业政策(Ⅰ.产业结构政策Ⅱ.产业组织政策)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①“双松”政策。②“双紧”政策。③“松”货币“紧”财政。④“紧”货币,“松”财政,第九章

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2.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

3.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技术水平或劳动生产率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单纯艺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夸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4.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简答题:

1.用GDP反映经济发展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① 不能说明产业中的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也不能说明由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而获得的福利的大小,更不能说明增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② 不通过市场交换的产品和劳务不能反映在GDP中。③ 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情况。

④ 不能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状况。⑤ 不同国别的GDP难以作出真实的比较。(因汇率、物价结构不同)。解决:开展中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

优点:能把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概括在简明的统计数字中,成为表明各国经济增长的通用指标。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①经济增长的内涵比较狭窄,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为宽泛。②经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

③经济增长是手段,而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

3.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①摒弃传统观念。②加快体制创新。③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④推进科技进步。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论述题:

1.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要性)?

①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②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从全球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法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④从发展的根本目的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人为本的需要。

2.论述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差异。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把快速经济增长作为战略目标,急速达成工业化才采取的模式。

②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Ⅰ.浪费资源。Ⅱ.污染环境。Ⅲ.效益低下。Ⅳ.影响技术进步。

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总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低效率使用,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的效益低、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自身难以持续。④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发生变化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然后写出与传统相反的特点)

另: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要素生产率和制度。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①经济体制模式。②经济发展阶段。③资源禀赋状况。④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

3.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①浪费资源。②污染环境。③效益低下。④影响技术进步。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5.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6.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产业演进过程中主导产业的依次推进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下载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政治经济学(00009)名词解释(合集5篇)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3.劳动对象:是指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4.劳动资料:是指生产中用来影响和......

    历史教学法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教学法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指导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践历史教学的相对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它直接影响着中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概念及公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概念及公式 (发布时间:2006-12-27 11:18:00 来自:模考网) 一、对资本的分类:(根据划分依据、目的内容对象不同加以区分) 1.根据是否履行职能作用 所有权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概念及公式

    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单位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额/产品总额 总资本/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 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W=C+V+M 新价值/......

    十八大以来重要名词解释

    十八大以来重要名词解释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

    南网基建管理重要名词解释

    南网基建管理重要名词解释 施工机械(具)和设备管理八步骤:1、设备清单2、台账3、三证合法合规4、操作手册5、作业指导书6、重大作业前专项检查 7、维保项目及周期8、政府年检......

    南网基建管理重要名词解释

    南网基建管理重要名词解释施工机械(具)和设备管理八步骤:1、设备清单2、台账3、三证合法合规4、操作手册5、作业指导书6、重大作业前专项检查 7、维保项目及周期8、政府年检......

    马原重要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