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科学基础重要名词解释(2-7章)
第二章固体结构
1、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中间相: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 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臵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4、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28、有序固溶体:当一种组元溶解在另一组元中时,各组元原子分别占据各自的布拉维点阵的一种固溶体,形成一种各组元原子有序排列的固溶体,溶质在晶格完全有序排列。
36、非晶体:原子没有长程的周期排列,无固定的熔点,各向同性等。
37、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40、间隙相:当非金属(X)和金属(M)原子半径的比值rX/rM<0.59 时,形成的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相,称为间隙相。
53、点阵畸变:在局部范围内,原子偏离其正常的点阵平衡位臵,造成点阵畸变。
57、臵换固溶体: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占据溶剂点阵的阵点,或者说溶质原子臵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这种固溶体就称为臵换固溶体。
58、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72、晶胞:在点阵中取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作为点阵的组成单元,称为晶胞。75、金属键:自由电子与原子核之间静电作用产生的键合力。
76、固溶体:是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溶剂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89、空间点阵:指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是人为的对晶体结构的抽象。90、范德华键:由瞬间偶极矩和诱导偶极矩产生的分子间引力所构成的物理键。99、同质异构体:化学组成相同由于热力学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晶体结构。101、布拉菲点阵:除考虑晶胞外形外,还考虑阵点位臵所构成的点阵。
102、配位多面体:原子或离子周围与它直接相邻结合的原子或离子的中心连线所构成的多面体,称为原子或离子的配位多面体。
104、拓扑密堆相:由两种大小不同的金属原子所构成的一类中间相,其中大小原子通过适当的配合构成空间利用率和配位数都很高的复杂结构。由于这类结构具有拓扑特征,故称这些相为拓扑密堆相。105、间隙化合物:当非金属(X)和金属(M)原子半径的比值rX/rM>0.59 时,形成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相,106、大角度晶界:多晶材料中各晶粒之间的晶界称为大角度晶界,即相邻晶粒的位相差大于10º的晶界。
10、固溶强化:由于合金元素(杂质)的加入,导致的以金属为基体的合金的强度得到加强的现象。
98、电子化合物:电子化合物是指由主要电子浓度决定其晶体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又称休姆-罗塞里相。凡具有相同的电子浓度,则相的晶体结构类型相同。第三章晶体缺陷
7、交滑移: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这一过程称为交滑移。
11、弥散强化:许多材料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如果其中一相为细小的颗粒并弥散分布在材料内,则这种材料的强度往往会增加,称为弥散强化。
12、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13、扩展位错:通常指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个堆垛层错的整个位错形态。
14、螺型位错: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38、多滑移:当外力在几个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相等并同时达到了临界分切应力时,产生同时滑移的现象。
41、全位错:把柏氏矢量等于点阵矢量或其整数倍的位错称为全位错。
42、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一个滑移系。
45、刃型位错:晶体中的某一晶面,在其上半部有多余的半排原子面,好像一把刀刃插入晶体中,使这一晶面上
下两部分晶体之间产生了原子错排,称为刃型位错。
46、细晶强化:晶粒愈细小,晶界总长度愈长,对位错滑移的阻碍愈大,材料的屈服强度愈高。晶粒细化导致晶界的增加,位错的滑移受阻,因此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47、双交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和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运动,则称为双交滑移。
48、单位位错:把柏氏矢量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称为单位位错。50、晶界偏聚:由于晶内与晶界上的畸变能差别或由于空位的存在使得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在晶界上的富集现象。68、孪晶:孪晶是指两个晶体(或一个晶体的两部分)沿一个公共晶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这两个晶体就称为孪晶,此公共晶面就称孪晶面。
71、晶界:晶界是成分结构相同的同种晶粒间的界面。
73、位错:是晶体内的一种线缺陷,其特点是沿一条线方向原子有规律地发生错排;这种缺陷用一线方向和一个柏氏矢量共同描述。
77、亚晶粒:一个晶粒中若干个位相稍有差异的晶粒称为亚晶粒。78、亚晶界:相邻亚晶粒间的界面称为亚晶界。
79、晶界能:不论是小角度晶界或大角度晶界,这里的原子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平衡位臵,所以相对于晶体内部,晶界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高出的那部分能量称为晶界能,或称晶界自由能。
80、表面能:表面原子处于不均匀的力场之中,所以其能量大大升高,高出的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或表面能)。81、界面能:界面上的原子处在断键状态,具有超额能量。平均在界面单位面积上的超额能量叫界面能。
88、柏氏矢量:描述位错特征的一个重要矢量,它集中反映了位错区域内畸变总量的大小和方向,也使位错扫过后晶体相对滑动的量。
91、位错滑移:在一定应力作用下,位错线沿滑移面移动的位错运动。
107、小角度晶界:相邻亚晶粒之间的位相差小于10º,这种亚晶粒间的晶界称为小角度晶界,一般小于2º,可分为倾斜晶界、扭转晶界、重合晶界等。
70、孪生:晶体受力后,以产生孪晶的方式进行的切变过程叫孪生。
61、肖脱基空位:在个体中晶体中,当某一原子具有足够大的振动能而使振幅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制约作用,跳离其原来位臵,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臵上而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称为肖脱基空位。
62、弗兰克尔空位:离开平衡位臵的原子挤入点阵中的间隙位臵,而在晶体中同时形成相等数目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第四章扩散
18、上坡扩散;溶质原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处扩散的过程称为上坡扩散。表明扩散的驱动力是化学位梯度而非浓度梯度。
19、间隙扩散:这是原子扩散的一种机制,对于间隙原子来说,由于其尺寸较小,处于晶格间隙中,在扩散时,间隙原子从一个间隙位臵跳到相邻的另一个间隙位臵,形成原子的移动。
34、柯肯达尔效应:反映了臵换原子的扩散机制,两个纯组元构成扩散偶,在扩散的过程中,界面将向扩散速率快的组元一侧移动。
49、反应扩散:伴随有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相的扩散称为反应扩散。
54、稳态扩散:在稳态扩散过程中,扩散组元的浓度只随距离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
56、非共格晶界:当两相在相界处的原子排列相差很大时,即错配度δ很大时形成非共格晶界。同大角度晶界相似,可看成由原子不规则排列的很薄的过渡层构成。
63、非稳态扩散:扩散组元的浓度不仅随距离x 变化,也随时间变化的扩散称为非稳态扩散。
23、共格相界:如果两相界面上的所有原子均成一一对应的完全匹配关系,即界面上的原子同时处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为相邻两晶体所共有,这种相界就称为共格相界。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3、亚稳相:亚稳相指的是热力学上不能稳定存在,但在快速冷却成加热过程中,由于热力学能垒或动力学的因素
造成其未能转变为稳定相而暂时稳定存在的一种相。
5、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9加工硬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其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26、再结晶退火:所谓再结晶退火工艺,一般是指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过程。
51、柯氏气团:通常把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后,在位错周围偏聚的现象称为气团,是由柯垂尔首先提出,又称柯氏气团。
52、形变织构:多晶体形变过程中出现的晶体学取向择优的现象叫形变织构。
59、二次再结晶:再结晶结束后正常长大被抑制而发生的少数晶粒异常长大的现象。64、时效:过饱和固溶体后续在室温或高于室温的溶质原子脱溶过程。65、回复:指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
95、应变时效:第一次拉伸后,再立即进行第二次拉伸,拉伸曲线上不出现屈服阶段。但第一次拉伸后的低碳钢试样在室温下放臵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第二次拉伸,则拉伸曲线上又会出现屈服阶段。不过,再次屈服的强度要高于初次屈服的强度。这个试验现象就称为应变时效。
97、临界变形度:给定温度下金属发生再结晶所需的最小预先冷变形量。
100、再结晶温度:形变金属在一定时间(一般1h)内刚好完成再结晶的最低温度。
103、施密特因子:亦称取向因子,为cosΦcosλ, Φ为滑移面与外力F 中心轴的夹角,λ为滑移方向与外力F 的夹角。
108、临界分切应力:滑移系开动所需的最小分切应力;它是一个定值,与材料本身性质有关,与外力取向无关。
第六章凝固
6、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20、成分过冷;界面前沿液体中的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
29、非均匀形核:新相优先在母相中存在的异质处形核,即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来表面形核。
39、过冷度: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转变,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称过冷度。
43、离异共晶:共晶体中的α相依附于初生α相生长,将共晶体中另一相β推到最后凝固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体两组成相相间的组织特点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体称为离异共晶。
44、均匀形核:新相晶核是在母相中存在均匀地生长的,即晶核由液相中的一些原子团直接形成,不受杂质粒子或外表面的影响。
67、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69、相图:描述各相平衡存在条件或共存关系的图解,也可称为平衡时热力学参量的几何轨迹。
74、偏析:合金中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92、异质形核:晶核在液态金属中依靠外来物质表面或在温度不均匀处择优形成。
93、结构起伏:液态结构的原子排列为长程无序,短程有序,并且短程有序原子团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此消彼长,瞬息万变,尺寸不稳定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结构起伏。
96、枝晶偏析:固溶体在非平衡冷却条件下,匀晶转变后新得的固溶体晶粒内部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先结晶的内核含较多的高熔点的组元原子,后结晶的外缘含较多的低熔点的组元原子,而通常固溶体晶体以树枝晶方式长大,这样,枝干含高熔点组元较多,枝间含低熔点组元原子多,造成同一晶粒内部成分的不均匀现象。第七章相图
15、包晶转变:在二元相图中,包晶转变就是已结晶的固相与剩余液相反应形成另一固相的恒温转变。
16、共晶转变:由一个液相生成两个不同固相的转变。
17、共析转变:由一种固相分解得到其他两个不同固相的转变。
55、包析反应:由两个固相反应得到一个固相的过程为包析反应。
60、伪共析转变:非平衡转变过程中,处在共析成分点附近的亚共析、过共析合金,转变终了组织全部呈共析组织形态。
66、相律:相律给出了平衡状态下体系中存在的相数与组元数及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f=C+P-2,f 为体系的自由度数,C 为体系的组元数,P 为相数。
86、珠光体:铁碳合金共析转变的产物,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的层片状混合物。87、莱氏体:铁碳相图共晶转变的产物,是共晶奥氏体和共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94、重心法则:处于三相平衡的合金,其成分点必位于共轭三角形的重心位臵。
24、调幅分解:过饱和固溶体在一定温度下分解成结构相同、成分不同的两个相的过程。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 重要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释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三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生产经验的人,通过其脑力和体力,有意识有目地运用劳动资料,通过改造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资料,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实践活动。
劳动对象亦称劳动材料: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人们用来影响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的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也称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效率或能力
简单劳动:指人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即劳动者不必经过专门学习、训练、和培养就可以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直至劳动者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和培养,从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能从事的劳动。
货币: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格标准:包含有一定贵重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断地离开出发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这种运动就叫做货币流通。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
支付手段:货币用于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资、利息、房租、地租和税金等。世界货币:即货币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内执行其职能。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同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贵金属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流通量,限于它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所需量。纸币: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通货膨胀:纸币流通量持续的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的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降低,物价就会持续的上涨; 通货紧缩:纸币流通量持续的少于流通中的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的价值就会上升,物价就会持续下跌。
自然经济: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是一种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劳动者长期的、固定的分别从事各种不同生产活动的分工,简言之即劳动分工。
简单商品经济:亦称小商品经济,指的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式社会化、普遍化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规律。
拜物教:人们把某种物当做神来崇拜的一种观念。商品拜物教:人们崇拜商品、迷信商品的社会观念。货币拜物教:人们崇拜货币,迷信货币的社会观念。
市场:狭义,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地点,广义,整个商品流通领域,指商品供求关系总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上从事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市场客体:市场上的交易对象。
市场体系: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的总和。生活消费品市场或消费品市场:以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生活消费品和劳务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市场机制:市场这一有机体内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方式。风险:市场主体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可能性。
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经济体制。经济资源:指的是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且存量有限的因素。计划经济:经济资源的计划配置。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作用机制。前者指的是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后者指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运动所发生的作用。
供求机制:指的是价格、竞争、工资、汇率、利率、风险等市场要素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买方市场:对买者有利的市场态势。卖方市场:对买者有利的市场态势。
竞争机制:是竞争与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市场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资本:能够增殖的价值。
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中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下好过程,亦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是指得以增值,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的差额。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计时工资:按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按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的工资。名义工资:就是货币工资,即用货币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实际工资:用货币工资所实际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再生产过程:社会作为一个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简单再生产:生产过程在原有的的规模上的重复。扩大再生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以扩大生产规模而实现的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效率而实现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仅仅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积聚: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大它的生产规模。资本集中:已形成的单个资本的积聚。
相对过剩人口:资本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过剩的工人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产业资本: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投入的资本。货币资本:货币形态的资本。商品资本:商品形态的资本。
生产资本: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
资本循环周转时间:就是资本价值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或者说,是产业资本从一个循环周期倒下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产业资本有出发点复归到点运动的次数。固定资本:资本家投资在厂房、及其、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
流动资本:资本家投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上产资本 预付资本: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生产时间:足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劳动时间: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为生产产品实际投入的时间。
劳动过程的中断时间:指机器设备正常维修和供人休息、罢工等而停止劳动的时间。
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作用时间:指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需要独立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理变化的时间。
流通时间: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里的时间。单个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相互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各个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简单协作:即许多雇佣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进行同一的或同种的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资本原始积累;加速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产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为标志的用及其大工业代替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自由竞争: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最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争斗。企业:将一定生产要素集合起来,独立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古典企业:在自由竞争这一经济基础上运行的企业。
单一业主制企业:业主靠自己支配的资本创办的独资企业。
合伙制企业:业主的若干家族成员或业主的若干亲密合伙人出资组成的企业。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
利润率: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各部门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的利润率。平均利润: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得到的利润。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商业资本:即商人资本,是一种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业务以攫取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利息而贷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的总称。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以赊购商品的方式结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行用:是银行资本家以贷放货币资本的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票据贴现:即持有商业票据的资本家在票据到期以前,向银行兑取现金。抵押贷款:即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一定的抵押品作为保证的贷款。
信用贷款:银行资本家确信借款人有偿还能力,对借款人提供没有任何抵押品担保的贷款。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出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不同等级的土地形成一种级差状态的地租。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不论土地好坏都绝对必须交纳的地租。垄断超额利润:垄断价格超过生产价格或价值的部分。垄断地租:转交给大土地所有者所有的垄断超额利润。
矿山地租:是投资于矿山开发经营的资本家,为了采掘矿藏而向矿山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是为建筑住宅、企业、公路或其他各种建筑租用土地,而交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社会总产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国名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表现得最终产品的总和。国名收入: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部分。国名收入的初次分配:国名收入在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
国名收入的再分配:由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通过初次分配得到的原始收入的一部分,转归不直接参加生产的其他阶层。
预算收入,即财政收入,指各级政府在一年内从社会各种收入中集中的全部货币收入。
税收:资产阶级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法律规定,向个人和经济组织强制性的无偿征收的货币收入。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的高额垄断利润而通过某种形式联合起来,对一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进行共同操作和控制。
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企业联合。
卡特尔: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协定建立起来的。参加者在生产和销售方面,还保持着经营的独立性,它们只是根据协定瓜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和标准价格。
辛迪加:是同一部门的大企业通过协定联和组成的。参加者在生厂上仍保持其独立性,但在流通领域已经失去独立性,其原材料采购和商品销售,都由辛迪加总办事处办理。
托拉斯:是由生产同类产品的大企业,或由几个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参加者完全失去了生产和商业生的独立性。原来的企业都变成了托拉斯的股东,只是按股份取得股息。生产和经营全由董事会及其所属机构管理。
康采恩:也叫财团,参加者既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原来的托拉斯、辛迪加。它是一种较大、较复杂的垄断组织形式。它以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或大工业企业为核心,所有的参加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受控于这个核心企业,参加者只是享有法律上的独立性。
股份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认股者已投资入股的证书和定期领取股息的凭证。股息:股票持有者凭借股票从企业的赢利中定期分得的收入。
创业利润:出售股票的价格总额高于实际投入股份企业的资本总额(股票的票面总额)的差额。虚拟资本:由股票、债券等收入资本化而虚拟出来的资本,或者说,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它们的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益的资本。
企业法人:是指出资人以盈利为目的出资构建的、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经济组织。
企业法人产权制度:即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制度。
股东大会: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定期或临时由全体股东或股东代表组成的,决定公司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股东对公司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董事会成员。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三大机构的设立及其它们之间的权力制衡。
资本输出:资本输往外国,或者说,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对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或贷款。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价格:垄断组织依靠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和对生产、流通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人为操纵或规定的一种旨在保证其获取垄断利润的价格。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推荐)
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形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 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实体: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
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卖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M/v=m’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磨损: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规律有关。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
利润率: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P’==m/c+v。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数值上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
资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资本价值构成: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就是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得以维修、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
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
有机构成提高的的表现:C大V小(相对来说)。
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额增大。
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这里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职能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在内容上职能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职能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通常情况下,只有职能资本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利息)则小于平均利润。
级差地租: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丰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形式可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绝对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其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土地价格: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并有权取得股息的书面凭证。是可以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根本动机。具体内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过程和原理。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可以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卡特尔: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订立的协定。内容包括:划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或规定商品售价。参加者不得违反协定,但它们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独立性。参加者之间为争取有利的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进行着剧烈的竞争,常使协定瓦解。
辛迪加: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企业间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旨在通过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料,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者在生产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销售商品和购买原料都由总办事处 统一处理。其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
托拉斯: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进行经营和管理,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利润。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而进行剧烈的竞争。
康采恩: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形式之一,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是大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加以控制。它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平均每个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技术装备程度较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部门,如纺织部门、手工业、餐饮业等。
资金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占用资金量较多的产业部门,如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用劳动力较少,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专业知识、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部门,如计算机、航天、核能工业、网络信息等行业。这类产业往往劳动生产率很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产业的最高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财政政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
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国家为组织、管理货币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而采取的各种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调整、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必要的信贷额度调整。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社会和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一定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必要劳动: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
剩余劳动: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或源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时间,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超额剩余价值: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阶段,相应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货币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第一种职能形式。
生产资本: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第二种职能形式。
商品资本: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第三种职能形式。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有形磨损:机器、厂房、建筑物等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无形磨损:固定资本在它们的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上的相对损失。
折旧:按照固定资本平均损耗的程度把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出来,以折旧基金的形式加以累积,逐步进行补偿的过程。
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加上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除以预付资本总值。年剩余价值: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率。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运动: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从而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企业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利润: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例。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生产性流通费用:与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各种费用,包括商品的包装费、保管费、运输费等。’ 纯粹性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引起的各种费用,包括商店建筑费用、柜台租金、广告费用、店员工资等。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是农业资本家缴付给大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决定了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绝对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耕种某些较好的土地而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价差地租。
第五篇:电子技术基础名词解释
电子技术基础名词解释
(1)输入级:采用差动放大器,此级有较高的输入电阻(2分)
(2)中间放大级:1至2级直接耦合放大器,获得较高的电压增益(2分)
(3)输出级:此级为射极输出器,有较低的输出电阻(1分)
(4)偏置电路:由恒流或恒压源组成,提供偏置(1分)
(1)确定基极b:用红表笔与假定的b极相接,黑表笔分别与另外两个电极相接,两次测得电阻均很小,则红表笔所接的是b极。(2分)
(2)确定发射极e、集电极c:
1)红表笔和黑表笔接两个待定的电极,用手指捏紧红表笔与b极,观察表针摆动幅度。(2分)
2)对调表笔再测一次,比较两次测量,摆动幅度较大的一次红表笔接的是c极,黑表笔接的是e极。(2分)
(1)虚短:由于两输入之间的电压为零,相当于两输入端短路,但并不是真正的短路,实际上是指两输入端的电压相等Un=Up。
(2)虚断:由于输入电流为零,相当于两输入端断路,但又不是真正的断开,实际表明两输入端不取用电流,而取用电压。
(5)三极管有三种工作状态:放大、截止、饱和。放大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IB=βIC;
截止时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IB=0、,IC=ICEO;饱和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IC不受IB的控制。
(1)单向晶闸管导通条件
单向晶闸管导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晶闸管阳极与阴极间接正向电压;二是控制极与阴极间也要接正向电压。
(2)单向晶闸管关闸条件
必须将阳极电压降低到一定数值(或者在晶闸管阳、阴极间加反向电压)使流过晶闸管的电流小于维持电流。
68.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根据逻辑电路推导出输出与输入变量的逻辑表达式。化简表达式。
由化简后的表达式列出真值表。
66.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有①开环电压放大倍数Aod→∞
②差模输入电阻γid→∞③差模输出电阻γod→∞ ④共模抑制比KcmR→∞ ⑤输入偏置电流Iβ+=Iβ-→0
67.二极管极性判断方法:将万用表拔到欧姆档或档,红、黑表笔分别接二极管的两电极,若测得阻值较小(约几百欧至几千欧),则黑表笔所接为正极,红表笔所接为负极;测的阻值较大(约几百千兆),则红表笔所接为正极,黑表笔所接为负极。(2分)
二极管质量优劣的判断方法:用红、黑表笔正反两次测其电阻,若两次阻值一大一小,则管子正常(1分);若两次阻值均很大,则管子内部已断路(1分);若两次阻值均很小,则管子内部已
短路(1分);若两次阻值均为几百千欧,则管子已失去单向导电性(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