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纪检监察查处案件工作制度
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纪检监察
查处案件工作制度
为规范查处案件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有关规定,制定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查处案件工作制度。
一、查处案件级别管辖
(一)省工商局负责市州工商局领导班子成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和省局机关、派出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案件的调查处理。
(二)市州工商局负责县(市)工商局、城区工商分局领导班子成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和本级局机关、派出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案件的调查处理。
(三)县(市)工商局、城区工商分局负责本级局机关、派出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案件的调查处理。
(四)管辖范围内有重大影响、复杂的案件,上级局可直接立案调查办理。
二、党政纪处分批准权限
(一)对市州工商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调研员、助理调研员的党纪处分,由省工商局纪检监察部门立案调查的,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并经省局党组同意后,一般移交驻地市州纪委处理,若驻地市州纪委认为由省工商局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更为适宜的,经协商可由省工商局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处理意见尽量协商一致,经协商不能一致时,可报上级纪委研究审定。省工商局对市州局领导班子成员的政纪处分,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后,由省工商局下达处分决定。
(二)对省工商局机关、派出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正、副处级干部的党纪处分,由省工商局纪检监察部门立案调查后,提出处理意见,然后按程序由机关党委、机关报纪委报省直纪工委,由省直纪工委下达处分决定。对省工商局机关、派出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正、副处级干部的政纪处分,由省工商局纪检组监察室立案调查后,提出处理意见,经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由省工商局下达处分决定。
(三)对省工商局机关、派出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主任科员以下干部的党纪处分,由省工商局机关党委下达处分决定。主任科员以下人员的政纪处分,经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由省工商局下达处分决定。
(四)市州工商局和县(市)工商局、城区工商分局对所辖干部的党政纪处分按照省工商局的程序办理。给予行政开除处分的,要报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
三、查处案件程序
(一)核实立案。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核实,时限为两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经过初核认为违纪事实存在,并需要追究党政纪责任的,填写立案报告,报局领导批准,办理立案手续。重大案件的立案,同时报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备案。
(二)调查取证。
1、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方案主要包括调查人员的组成,应查明的问题和线索,调查步骤、方法和措施等内容。
2、通知被调查单位和被调查人所在单位。
3、收集证据应当取得原物、原件,如果不能取得原物、原件时,可以拍照、影印、复制,但应当注明原物、原件的保存单位或者出处,并由提供原物、原件的单位或个人签名或盖章。对有关机关提供、移送的证据,纪检监察部门应进行审查核实。对司法机关正式提供、移送并已认定的证明材料,可以直接使用。
4、调查人员应当当场制作调查笔录,也可由证人用钢笔、毛笔书写证言。经核对无误后,由其签名或者盖章。如果证人要求对原证作部分或全部更正时,可允许在注明原因的情况下另行作证,但不退还原证。以上证据,必须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
5、需暂扣、封存可以证明违纪行为的资料、物品和非法所得的,需先报纪检监察部门领导,出示纪检监察暂扣、封存通知书,并开列清单。暂扣、封存的时间不得超过办案期限。
6、调查取证时,调查人员应当出示有关证件。调查取证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7、调查结束后,应当制作案件调查报告。案件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立案依据;违纪事实、性质;被调查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被调查人的态度和对书面材料的意见;被调查人所在单位的意见;处理意见。
8、调查人员应当将认定的违纪事实形成书面材料与被调查人见面,并允许其申辩。被调查人应当在书面材料上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拒绝签署意见或者拒绝签字盖章的,由调查人员在书面材料上注明,由被调查人所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
(三)案件审理要有纪检监察部门领导参与,并有两人以上参加。审理人员应当就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恰当、程序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核。认为需要对案件进行补充调查或补办手续的,经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同意后实施。审理结束后,提出审理意见。
(四)处理方式。
1、违纪事实清楚,需给予政纪处分的,由局长办公做出相应处分决定。
2、有违纪事实,但情节轻微,认识态度好,经教育后,做出免于行政处分的决定。
3、对在单位或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违纪单位或个人,进行内部通报或者公开报道。
4、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取得非法收入,应当依法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已经给国家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做出处理决定。
5、认为需要由其他机关、部门给予处理的,移送有关或部门处理。
6、违纪事实不存在,撤销立案。以上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合并使用,但须经局长办公会议确定后执行。
(五)结案。
1、立案后6个月结案。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向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说明情况,最长不得超过1年。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不能如期结案的,应当向交办机关说明理由。
2、对给予处分及其他处理建议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建议之日起十五日内给予回复。回复后仍有异议的,由纪检监察部门提请局领导或者上一级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3、对所受处分不服提出申斥,如经过复审,需改变或者取消处分决定的,一般由原作出决定或批准处分的的机关重新做出决定。在新的决定做出前,仍按原处分决定执行。
4、填写结案报告,报经局领导同意后结案,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呈报备案。
5、立案归档。立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材料齐全、卷组科学、编目清楚、手续完备。
第二篇:路政案件查处工作制度
路政案件查处工作制度
(一)为有效查处各种路政案件,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保护高速公路的路产路权,维护高速公路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路政案件查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依法办案,应处不怠,应收不漏。
(三)路政案件查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路政管理规定》、《山西省公路管理条例》、《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暂行办法》、《交通部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山西省高速公路路产损坏赔偿收费标准》等。
(四)路政案件的分类:
路政案件按照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可分为路产赔(补)偿案件和行政处罚案件;路产赔(补)偿案件按照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可分为简易案件、一般案件、重大案件、特大案件。简易案件:路产损失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案件;
一般案件:路产损失金额在1000元至10000元(不含10000元)的案件;
重大案件:路产损失金额在10000元至50000元(不含50000元);
特大案件:路产损失金额在50000元(含50000元)的案件
以上;
(五)路政案件的查处必须由两名以上路政执法人员共同执行,严格遵守办案程序,办案文书要加盖“路政专用章”、“行
政处罚专用章”及办案人员章(签名),使用法定文书和
省财政厅统一制作的专用票据。
(六)公路赔(补)偿案件查处程序
简易程序:路产损坏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赔偿数额较小且当事人无争议的,可当场处理,其程序为:
1.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2.说明理由,告知当事人有权作出陈述和申辩。
3.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
4.制作、送达《公路赔(补)偿通知书》
5.收取公路赔(补)偿费,出具收费凭证。
6.报路政管理部门备案。
一般程序:除按简易程序可以当场处理的公路赔(补)偿费案件外,处理公路赔(补)偿案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立案。
2.调查取证。
3.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听证。
4.制作并送达《公路赔(补)偿通知书》。
5.收取公路赔(补)偿费。
6.出具收费凭证。
7.结案。
(七)路政处罚程序
实施路政处罚的程序按照《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办理。
(八)路政案件的查处实行逐级上报审批的原则。简易案件由路
政巡查人员当场查处,报队部备案;一般案件由案件查处
员组织查处,大队长审批。案件查处员在办案过程中遇有
情况复杂、争议较大、社会影响严重、当事人申请减免等
特殊案件时,应在调查取证后,由业务办公室提出拟处罚
(理)意见,报大队会审后查处。重特大案件应在调查取
证后,上报局路政处审核批准后查处。
(九)调查取证应当询问当事人及证人,制作调查笔录,需要进
行现场勘验或者鉴定的,还应当制作现场勘验报告或者鉴
定报告。
(十)办理公路赔(补)偿案件涉及路政处罚的,可以一并进行
调查取证,分别进行处理。
(十一)路政案件违法行为结果发生地涉及两个管辖区域,或
对管辖有争议的报局路政处处理。
(十二)案件查处人员要将结案的路政案件按规定及时立卷、归档。
(十三)路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法、秉公办案,对违反规定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越权办案或敲诈勒索、徇私舞弊的人员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篇:工商系统食品安全案件查处指南
工商系统食品安全案件查处指南
指南涵盖食品安全案件涉及到的6大类16种违法行为。食品经营者其他违法行为(如不正当竞争、发布违法广告、商标侵权等)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查处,本指南未予列举。
一、主体资格类
1、无证无照从事食品经营
行为表现:既无食品流通许可证又无营业执照,擅自从事食品销售。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特别提示:⑴《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均有类似规定,此处援引《食品安全法》即可,无须将所有规定全部引用;⑵既无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又无营业执照擅自从事食品生产(生产必然包括销售)或餐饮服务的行为,工商部门不能援引《食品安全法》查处,但可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予以查处;⑶此类违法行为经营规模(货值金额)是量罚的依据,因而也是基本事实,调查取证时除了查清“五何”要素外,应该查清货值金额。
2、有证无照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
行为表现:已经取得相关许可证,但未依法办理营业执照就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定性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三)项:“已经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但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处罚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特别提示:⑴对无照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取缔是工商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责,并无流通领域的限制;⑵《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并非通常说的转致规定,它只是对旧的特别规定的认可,因此除非出现违法行为竞合,并不需要转到其他法规规定上去。
3、有照无证从事食品流通销售经营活动
行为表现:当事人取得了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营业执照,但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擅自从事食品经营(如药品经营企业无证销售保健食品、物流企业无证销售预包装食品等)。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具体内容略)。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具体内容略)。
特别提示:对此类违法行为,工商部门只管辖流通领域违法行为。
二、食品质量类
4、销售法律禁止销售的食品
行为表现:⑴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⑵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⑶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⑷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⑸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⑹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⑺超过保质期的食品;⑻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特别提示:⑴列举的行为中如果用其他证据能够证明的,就直接认定,不需要检测,如列举的第⑴⑸⑹⑺⑻种和第⑷种的部分行为,只需要及时固定相应证据,直接认定和处罚;⑵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经检验机构认定某种细菌(如常见的大肠杆菌)或病毒超标,属于致病性微生物超标;⑶菌落总数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的指标,菌落总数超标可按致病性微生物超标定性处罚;⑷在商品质量监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不属于上述列举的情形的,可按《产品质量法》定性和处罚。
三、食品包装和标签类
5、经营被包装、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行为表现:食品被包装、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无论污染物是否超标)。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一)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特别提示:此类案件在实践中存在发案难、取证难、定性难的问题。⑴一般性市场巡查很难发现食品是否被包装、容器或运输工具污染,因而发案难。推荐两种发案渠道:一是根据有关部门认定不能用作食品包装的材料进行专项检查(如塑料包装材料中聚乙烯能用作食品包装容器,聚氯乙烯不能);二是发动知情人举报,如有的当事人将非食用油运输车辆简单清洗就用来运输食用油。⑵调查取证应将重点放在包装材料等是否已对食品形成污染。⑶实践中遇到此类违法行为但难以取得足够证据定性处理的,可通过抽样送检,转而按食品质量问题定性处理。
6、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
行为表现:⑴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无标签;⑵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⑶预包装食品标签明示或暗示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⑷食品标签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如生产日期造假);⑸经营的进口预包装食品无中文标签。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二)成分或者配料表;(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四)保质期;(五)产品标准代号;(六)贮存条件;(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八)生产许可证编号;(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第四十八条:“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第五十一条第二款:“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特别提示:⑴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应按《食品安全法》处理,不按利用商品包装物虚假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定性处罚。⑵标签问题是最容易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只要熟练掌握法律对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要求(即第42、48、51条规定),就不难发现。
四、食品经营行为类
7、不按规定贮存、运输食品
行为表现:⑴食品贮存、运输工具不符合规定;⑵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⑶不按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说明销售预包装食品。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第(四)项:“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四)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特别提示:⑴此项可用来处理将食品与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的违法行为;⑵本大类中的四种行为均要先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才能处罚,因此要注意保存市场巡查中发现问题并责令改正的有关证据。以下不再提示。
8、安排患有特定疾病人员接触食品
行为表现:安排患有特定疾病人员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拒不改正。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七)安排患有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特别提示:⑴只要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人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即可认定,难以取得“安排”的证据时可以推定;⑵此行为应限于直接接触食品,在食品经营企业从事其他工作如车辆驾驶、安全保卫、行政管理等工作不构成此违法行为。
9、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
行为表现:聘用的员工未取得健康证就从事食品经营,拒不改正。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一)食品经营者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10、拒绝履行对消费者的义务
行为表现:⑴未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拒不改正;⑵拒不履行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拒不改正。
定性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食品经营者应当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二)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二)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的”。
特别提示:⑴此规定可作为处理食品消费纠纷的有力武器,对拒不接受调处的,依法予以查处。⑵发票是销售凭证的一种,如果消费者要求提供发票而经营者拒绝提供,可据此定性和处罚。⑶适用此规定应注意该办法的适用范围为流通环节食品经营,餐饮服务不适用。
五、经营者自律类
11、不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行为表现:⑴进货不查验许可证和合格证;⑵食品经营企业不建立进货台帐;⑶不如实记录进货台帐(记录不真实或不完整);⑷不按规定保存记录。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经营者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特别提示:⑴“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是所有食品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因此从事食品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虽不要求逐一记录,但也须履行查验义务。如果查明某食品确无生产许可证,也无合格证,则可推定其未履行查验义务并据此处罚。⑵食品经营企业必须建立进货台帐并如实记录进货台帐,未建立台帐的可据此查处。
12、食品批发企业不按规定保存销售信息
行为表现:⑴不建立销售台帐;⑵不如实记录销售台帐(记录不真实或不完整);⑶不按规定保存记录。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四)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的”;《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处罚内容是“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特别提示:此类案件的难点在于批发与零售的区分和认定。一般来讲,以经营者为销售对象的是批发,以终端消费者为销售对象的是零售。只要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就是食品批发企业(包括既从事批发也对消费者零售的企业),应当履行食品批发企业的法定义务。
13、市场主办者、柜台出租者或展销会开办者不履行法定义务,拒不改正
行为表现:⑴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⑵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⑶不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⑷不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管理义务:(一)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二)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三)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四)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五)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者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七)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适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违反本法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没有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没有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六、服从监督管理类
14、违反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规定
行为表现:⑴擅自改变许可事项;⑵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⑶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申请或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⑷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定性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食品经营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处罚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所列举的内容即前列表现。
特别提示:⑴现实中常有经营者转让店铺并连同许可证和执照一并转让的情形,可据此对出让方予以处罚;因为转让是非法的,受让方实际是没有许可证和执照,对受让方应按无证无照经营处罚。⑵实践中常见借用他人身份证明办理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现象,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借用他人身份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这种现象,一经查实,可认定为以欺骗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予以处罚。
15、不按规定召回不合格食品
定性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特别提示:⑴适用此规定查处案件要注意区分“没有召回或停止经营”和“拒不召回或停止经营”,只有在有证据表明有关执法部门已经责令其召回或停止经营,当事人未召回或停止经营,才能据此予以处罚。⑵“责令召回或停止经营”在此处只是一个构成要件,有这一要件即可。由于“责令召回或停止经营”也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因而可能面临复议和诉讼的审查,这种审查不影响其作为一个构成要件的效力。⑶实践中常常通知经营者将某种食品“下架”,实质就是责令停止经营。为了更好地与该违法行为构成要件相衔接,建议今后统一用“责令召回”或“责令停止经营”,责令停止经营后经营者仍将相关食品陈列在销售现场的,可认定为拒不停止经营。
16、拒绝接受监督检查
定性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条:“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三)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的。”
特别提示: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既包括市场巡查、监督抽查等日常监督检查,也包括办案中的调查取证行为。⑵办案中要注意区分主观上“拒绝”配合与客观上“不能”配合,要求执法人员对经营者提出的配合要求既必须明确、具体、可以操作(不能提出提供“相关情况”之类的无明确内容的要求),又要合理并于法有据。
第四篇:浅议监狱系统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对策
□雷红卫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和糖衣炮弹的腐蚀诱惑,私欲膨胀、不安现状、不甘清贫、不择手段地贪腐,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监狱人民警察也不能超然于社会,新形势下形形色色的违法违纪现象同样反映到我们干警队伍中来。为此,我们对新形势下监狱干警违法违纪现象在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盲目乐观,必须认识到对腐败问题的查处和打击还不够有力,较短时间内根除腐败现象还不现实,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干警队伍的主流是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的客观实际,所以我们既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又要树立打持久战的决心,在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制度、策略和技巧,将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工作进行到底。
一、新形势下首都监狱系统违法违纪问题的特点: 多数案件带有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性质
广义上讲,监狱人民警察都掌握一定的权力(收监权;罪犯身体检查权;违禁品的没收权;罪犯申诉、检举、控告处理权;罪犯监外执行批准权;减刑和假释建议权;释放权;对罪犯实行分别关押权;罪犯脱逃抓获权;戒具武器使用权;罪犯来往信件检查权;罪犯接收财物批准、检查权;对罪犯的考核权和行政奖惩权;对狱内罪犯又犯罪的侦查权;对罪犯的教育权;强制罪犯劳动权;罪犯劳动时间调整权等),由于种种原因,少数干警不能正确行使党和国家赋予的职权,滥用甚至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出现了与罪犯界限不清,为罪犯传递违禁品、打骂、体罚、虐待罪犯、侮辱罪犯人格、滥用警戒具、以权谋私等案件。经济类案件占重要比例
监狱干警队伍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掌握有人、财、物的权力,其中个别人由于经受不住权钱色的诱惑,不惜违纪甚至违法以谋取私利,主要表现为经济上贪得无厌,出现了贪污、索贿、受贿、私分公款、非法侵占等经济类案件。八小时以外的违法违纪案件有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监狱干警物资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设备的改善,广大干警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大提高,部分干警经受不住改革开放的负面影响,个别干警不惜违纪,甚至以身试法,滑入犯罪的深渊。表现为嫖娼、赌博、欺压群众、违反社会管理秩序和治安秩序等。大要案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出现了涉案干警多、违法违纪金额大、案情复杂、情节恶劣的违法违纪案件,如“8.19”案件,共涉及违纪违法干警13人,其中,正处职2人、副处职(级)4人、科级7人。先后对9名涉案干警采取了“两规”措施进行审查。12人受到党政纪处理,其中5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违法违纪所得赃款赃物已全部收缴,共挽回经济损失(款物折合)500余万元,收缴300余万元。
绝大多数违纪者属于知法犯法、主观故意
随着监狱人民警察入口关的把紧和连续多年的素质教育,监狱人民警察的业务素质政策理论水平越来越高,但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违法违纪问题,说明多数干警的违法违纪行为属于主观故意,是知法犯法的表现,有的甚至一错再错、顶风作案。如某监狱干警齐某,因给罪犯传带违禁品受到处分后,不思悔改,而是将贪婪之手伸向罪犯家属,结果因索贿一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沦落为一名罪犯。
违纪者的反调查能力强,作案的手段越来越隐蔽
由于我们的监察对象是受过专门培训的监狱人民警察,个别违法违纪干警的反调查、反侦察能力较强,作案手段隐蔽,给查处案件造成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单线联系、超前防查、设置保护层等。窝案、串案增加 “窝案”、“串案”增加,呈明显的“团伙性”,查出一案,牵出一串,带出一片。如在某些监狱出现部分干警结伙涉足不健康场所、在工作时间干警结伙饮酒、赌博等问题,干扰和对抗查处愈演愈烈
随着干警业务素质的提高,个别违法违纪干警的反侦察、反调查能力也增强了,尤其是“一对一”的问题,表现为绝不轻易承认错误,而且还出现了干警指使罪犯做伪证的情况。
二、我局纪委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主要做法
(一)紧紧依靠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支持,积极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 通过积极主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党委的支持和重视。及时向党委反映案件查处的情况,争取党委为案件查处提供条件,排除障碍;紧紧围绕我局工作中心,开展案件检查,认真查处大要案,主动将案件查处的形势、动态、工作计划和办案重点和难点向党委汇报,争取到了党委的支持和重视,改善了办案条件,为顺利查处案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吉林省妇联系统信访工作制度
吉林省妇联系统信访工作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妇联系统的信访工作,使信访工作管理制度化,充分发挥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吉林省信访条例》和妇联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级妇联的信访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在上级妇联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坚持教育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三条 省妇联权益部为全省妇联系统信访工作业务主管部门,承担日常信访接待工作,指导全省妇联系统的信访工作。
第四条 省妇联设立信访接待室,配备专职和兼职接访员。专职接访员由省妇联干部担任,兼职接访员由维权志愿者担任。
第五条 接访员工作职责及要求
(一)专职接访员职责
1、认真受理妇女群众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第形式反映的信访事项,及时办结。
2、协助领导做好接访日的具体工作。
3、对重点信访案件进行跟踪、催办。
4、根据需要为来访妇女群众申请法律援助。
5、定期向全国妇联及有关部门报送信访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
(二)兼职接访人员职责
1、认真解答妇女群众以书信、电话、来访等形式提出的问题,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2、每次接访结束后,对当日接访的情况进行整理,并与专职接访员做好交接工作。
3、根据需要为来访妇女群众代拟法律文书。
(三)信访接待工作要求
1、文明、热情的接待来访,做好信访登记。认真听取、记录信访人的意见和要求,属于求助和咨询的,接访员应依据有关法律、政策及时解答,属于妇联职责范围内能够办结的,接访员应及时办结,不能够办结的,信访员要按归口管理的原则填写《群众来信来访来电转办函》,并转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告之来访人。对来访妇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不推诿、不敷衍、不拖延,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办结率达到100%。
2、对来信内容表达不清、具体信访诉求不明、联系方式不准或没有联系方式的,接信人要做好信访登记。
3、对重大、紧急的信访或集体访,接访员要作好来访人的劝解工作并及时报告领导及有关部门。
4、不得将检举、揭发、控告材料转送给被检举、被揭发、被控告的人员和单位,不得丢失、隐匿和擅自销毁信访材料。
第六条 认真做好省妇联领导接访日工作。每月的25日上午为省妇联领导接访时间(如遇双休日,则顺延),接访员要配合做好记录及案件的跟踪办理工作。
第七条 建立信访信息排查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及时从妇女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中发现和排查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研究解决办法。各级妇联对本地发生的重大妇女侵权案件,要逐级上报当地党委和政府, 并在3日内将有关情况上报省妇联。对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突发性事件要随发随报,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八条 加强对重点信访案件的跟踪处理。对集体来访案件、在本地有影响的严重侵害妇女儿童权益案件,妇联领导要亲自过问、协调、督办。接访员要主动跟踪案件处理情况,及时汇报案件处理结果。
第九条 做好信访统计分析工作。对妇女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的问题要定期做好统计和信访分析,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各市州妇联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信访统计分析报省妇联。
第十条 做好信访材料存档工作。所有信访材料要按照案件性质分类归档。信访员对归档材料要每季度装订成册,对重大案件材料要单独装订成卷。
第十一条 本制度从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