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术监督管理办法
附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术监督管理办法》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术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良好的网络发表科技论文学术氛围,保护论文作者知识产权,加强学术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称《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密法》(以下称《保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参与及使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所有用户(以下简称“用户”)。
第三条
用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格遵守国内外公认的论文写作规范,秉承客观、严谨、自律的论文创作理念,诚实、求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
论文撰写、署名、引用文献、投稿等行为必须遵守我国《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保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防止和杜绝发生剽窃、私自署名、伪造、泄露他人技术秘密等学术不端及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学术不端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举报,一经查实,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有权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第二章
版权规则
第六条
网络发表科技论文属于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科学创作成果,由作者亲自进行深入研究、周密分析、精心写作、反复核查后独立获得,作者享有知识产权。论文内容真实准确,防止和杜绝粗制滥造、改头换面、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
第七条
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投稿的科技论文应当保持原创性,必须是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即论文全文或论文核心思想未在任何专著、期刊、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等媒介的纸版、电子版及在线版等版本上公开发表过。
第八条
作者投稿的科技论文应遵循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著作权要求,投稿前须仔细查看本网站的著作权说明。投稿论文如果属于合作作品的,投稿行为须征得该论文所有作者同意。投稿完成后,视同作者已经阅读并认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著作权说明,并同意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行使发表权将作品公之于众。
第九条
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发表后,网站保留该科技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著作权,同时,允许并鼓励作者向专业学术刊物投稿,若稿件通过传统期刊审核并接收,网站同意将除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外的其他著作权转授给论文接收期刊。
第十条
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本网站可为作者提供相应的刊载证明,证明论文的首发信息以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第十一条
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未经作者及本网站许可,任何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转载,不得擅自隐去作者姓名及文章来源,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一旦发现此类行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有权追究行为人或行为法人相应责任。第三章 署名规则
第十二条
科技论文的署名要求实事求是,作者署名只限于参与研究设计、实践、论文撰稿,阅读过论文终稿并同意发表,且能对论文内容负责者。不可故意遗漏具备署名资格的合作者,在研究及论文的某些工作中曾给予一定指导和帮助的有关单位或个人不应作为作者署名,可作为致谢对象在论文中的致谢部分进行说明。
第十三条
第一作者是最先提出论文内容构思、主持研究设计、承担主要研究工作,并对关键性学术问题的解决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其他合作者则依据其在研究工作中具体承担工作的多少和实际贡献的大小而顺次排名;通信作者是论文研究工作的负责人,担负论文可靠性的责任,负责统筹处理投稿,承担答复审稿意见,代表全部作者签署著作权证书等工作。第十四条
作者署名须用真实姓名,不得注以笔名、网名、化名或绰号等。
第十五条
作者工作单位是指作者从事该论文工作期间的所属单位。单位名称应准确、真实、完整,单位名称需保密者可用规定的代称或代号。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工作单位已变动时应在脚注说明论文投稿期间的工作单位,以便联系。
第十六条
科技论文在投稿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前,须经所有署名人审阅并同意,署名者应对论文研究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一经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署名不得进行更改,包括增加、删除作者署名及改变作者署名顺序等。第四章
引文规则
第十七条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资料,包括正式发表或已接收待发表的纸印本文献、电子印本文献和网络文献。非公开发表文献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可紧跟在引用内容之后进行注释。不可公开的内部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也不能作为注释列出。第十八条
作者必须亲自认真阅读所引参考文献全文,且所引参考文献应与所撰写论文密切相关。引用时要忠实于原文,不可肆意更改或断章取义。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观点、数据、公式、表格、图片、程序、结论等,必须注明原始文献出处,所有参考文献应该在文后按参考文献标注规范全部详实列出,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完备,类型标识正确。避免遗漏和错误。
第十九条
引用的内容不能成为作者论文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引用待发表文献,须征得著作权人(作者等)的同意,并行标引。自引文献比例不宜过高。
第二十条
网络发表论文作为科技论文发表新形式,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可引用参考文献。网络文献要求论文内容真实可信,文献出处明确,文献来源单位应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包括官方数据库、权威学术网站、电子期刊上正式发表的文章、纸质期刊或图书的电子版、政府机构网站等。
第二十一条
引用网络文献须著录网络发表日期和首发此网络文献的平台中指向具体文献的URL地址。网络文献已分配有唯一数字标识符(DOI)的须同时给出DOI码。
第二十二条
网络文献须能被他人获取并可以查证及使用,不得随意或不实书写引文来源,不得将无授权的二级转载网页地址作为引文来源,不得随意删减必要的著录要件。第五章
相关责任
第二十三条 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个人和单位若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或专利权等情况,一经查实,须依照《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的条款,要求当事人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第二十四条
若发现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发表的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本网站将在学术监督栏目发表声明,公开点名谴责,并撤销其已发表的论文,相关发表证明失效,同时将作者列入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名单,通知其所在单位,建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相应处理。
第二十五条 科技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所有署名者都须承担相应责任。科研单位有义务定期核查本机构人员学术行为,若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相应科研单位须负主要查处责任。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若发现本网站上网用户学术不端行为,署名者所在科研单位有责任配合本网站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防止和杜绝再次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在线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废止。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1年6月20日
第二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投稿通知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投稿通知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刊号:CN11-5484/N)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涵盖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创新性的最新成果。由《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编辑部出版,月刊。各期刊登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月份:数学;力学
二月份: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
三月份: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
四月份:物理学;天文学
五月份:材料科学
六月份:经济学;综合类
七月份:地球科学;测绘科学技术;矿山工程技术;环境科学技术
八月份:(创刊)化学;化学工程
九月份: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十月份:电子、通信与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十一月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
十二月份:管理类;综合类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以下3 个栏目:
评述: 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和研究进展, 结合作者研究领域的工作,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以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要求来稿内容新颖。
论文:报道学术价值显著、实验数据完整、具有原始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简报: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果,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
投稿: 请访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 www.xiexiebang.com;ICSSE2008@163.com
E-mail: ICSSE2008@163.com;ICSST2008@163.com o 联 系 人: 葛少成
Conference Secretary: Mr.Shao-Cheng Ge o 地
址: 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与科学学院
Address: 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47 Zhonghua Road, Fux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o 邮
编: 123000 Post Code: 123000
第三届现代
采矿和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Mining and Safety Technology
第三篇: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在线考试
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在线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A)是根据选题需要,人为地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各种干扰,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事实材料
A.科学实验 B.科学控制 C.科学观察 D.科学预测
2.重视科技论文的质量应注重(D)
A、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B、论文论证的科学性 C、论文内容的创新性 D、以上选项都有
3.作者在发表自己的论文或出版自己的作品,获得了一定的稿酬后,论文或作品的出版权就归(D)所有
A、作者
B、出版社或杂志社 C、杂志社或作者 D、出版社和作者
4.英文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特点(D)
A无类别之分 B内容简单 C结构多样化 D短小精悍 5.从根本上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科技论文科学性的保证。B A.实践性和理论性 B.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C.正确的理论研究 D.科学性的选题
6.下列哪种标点符号不属于点号(B)
A.顿号 B.引号 C.分号 D.句号
7.署名是著作权归属的声明,读者联系的依据,署名主体可以是(D)
A.个人 B.合作者 C.团体
D.以上三个都可以
8.调研型科技论文特点中的核心问题(C)
A真实性 B时效性 C针对性 D严肃性
9.实验型科技论文的结构不包括(C)
A.材料和方法 B.结果与分析 C.引言 D.讨论
10.在论文写出稿子各阶段中,那个阶段工作量最大? B A、腹稿 B、初稿 C、修改稿 D、定稿
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15小题,每小题2分)1.数理公式的排版要注意以下事项(ABD)
A.辨清各字母的文种、字体,确定字母、符号及缩写字的位置、含义,细加标注 B.注意区分主辅,公式的主体应排在同一水平线上 C.具有特定含义的线段、符号可以随意加长、截短或改变
D.分清繁分式的主辅线,主线要比辅线长,且与公式主体符号排在同一水平线上 2.理论研究型科技论文的特点包括(BCD)
A.综合性
B.内容上的概括性和说理性 C.严密的逻辑性
D.直接表述作者的思想观点 3.英文科技论文的句法特点有(BCD)
A.较多使用主动结构 B.较多使用动词非谓语形式 C.长句多,句子结构较复杂 D.倾向于用动词的现在时 4.正文书写要求:
A.客观真实、科学完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B.引用要严谨,图、文、表要综合应用 C.使用教科书式的撰写方法。
D.物理量、单位符号等符合国家标准。5.科技论文选题的方法(ABCD)A.关注理论要求(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方法、新材料等)B.注重工程实践 C.参考规划选题 D.跟踪热点问题
6.科技论文校对的基本方法有(ABD)。
A.对校法 B.折校法 C.查校法 D.读校法
7.科技论文的研究一般包括(ACD),每一种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性。
A.基础理论研究 B.科学实验分析 C.实践分析研究 D.应用理论研究 8.人身权利包括(ABCD)。
A.发表权 B.署名权 C.修改权
D.保护作品完整权
9.编辑加工的内容包括(ABCD)。
A.政治性问题的审查和处理 B.法律性问题的审查和处理 C.科学性问题的检查和加工 D.保密性问题的审查和处理 10.科技论文选题的原则包括(ABCD)
A.价值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11.论证是由()个环节组成的。
A、论点 B、论据 C、论证方式 D、结论
12.根据科技论文的功能分类,科技论文的种类有(BCD)
A.实验总结型科技论文 B.应用研究型科技论文 C.学术争论型科技论文 D.基础理论型科技论文 13.审稿的程序有()。
A.编辑内审 B.同行专家评审 C.主审终审 D.主编终审
14.冒号的种使用方法包括()
A.提示下文
B.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 C.引出解释或说明 D.总结上文
15.摘要的基本要素一般包哪几部分:ABCD A.研究目的 B.研究方法 C.研究结果 D.结论
三、多项选择题(五选项)(共15小题,每小题2分)1.下列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有(BCE)
A.中国及世界各国的非公历纪元 B.公元实际、年代、年、月、日、时刻 C.元件、仪器型号、样品编号、标准代号及其他序号 D.古籍参考文献标注中的数字 E.计数的数字 2.常用的论证方式有(ABCDE)A.举例、B.事理引伸 C.反证 D.类比、对比 E.因果互证、归谬法
3.下列选项不属于调研型科技论文特点的是(BD)
A.真实性和针对性 B.说理性和概括性 C.严肃性和典型性 D.时效性和逻辑性 E.寓理性和完整性
4.作者在使用他人作品中,有下列情况,视为侵权(ABCDE)
A.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B.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的作品当做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C.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D.剽窃他人作品的
E.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5.科技论文审稿的意义(ABCDE)A.保证刊出的论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提高刊物学术质量
B.对文稿的评价为编辑人员处理稿件提供依据,促成高质量的论文得以发表 C.对文稿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有助于作者和编者对文稿进行修改与加工 D.有利于研究向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拓展 E.可以发现并培养人才
6.下列选项属于英文科技论文引言部分写作中常见的失误的是(ACE)
A.出处不明 B.过于简单 C.述而不评
D.时态和语态不合理 E.有失“引子”功能
7.关键词的选择包括以下几点:(ABCD)A.概括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
B.查找《汉语主题词表》 规范的关键词。C.精当,不能随意编造和任选 D.准确体现不同学科的名称和术语。
E.为了反映科技论文主题的全面性而把关键词写成内容全面的短句 8.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和方法,科技论文的种类有()
A.理论应用型科技论文 B.科学实验型科技论文 C.工程实践型科技论文 D.综述型科技论文 E.调研型科技论文
9.快速了解和掌握科技论文应掌握的技巧有(ABCDE)
A.要看论点,更要看论据
B.要看数据的准确性,还要看来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C.博采众长,比较阅读 D.顺藤摸瓜,寻找研究的过程
E.注意假设、结论和作者提出的问题,寻找新的研究点 10.科技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CDE)
A.科学研究的手段 B.做实验的先行条件 C.学术信息交流的工具 D.能力培养的途径 E.科研成果的标志
11.以抽象理论为研究主题的理论研究型科技论文的正文的常见结构形式包括(ACE)
A.证明式 B.空间式 C.验证式 D.时间式 E.剖析式
12.论文中应该致谢的人员是:(ABCD)A、指导老师
B、对论文提供帮助和做过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C、资金资助单位
D、对论文做过技术辅助工作的人 E、与论文毫不相干的领导
13.为了实现科学实验描述的基本功能,写作要求不包括()
A.准确说明实验的材料、质量、数量、品种和规格 B.生动描述实验的方法、步骤、过程、技术和工艺 C.精确计算实验数据或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公式和推导 D.清楚介绍实验的时间、地点、设备和仪器 E.详细描述实验的理论依据、目的及意义 14.下列量属于物理量的有(AB)
A.质量15千克 B.厚度2米 C.生产量1万台 D.发行量2000册 E.奖金1000元
15.下列选项属于英文科技论文摘要写作中常出现问题的是(ABCDE)
A.句式表述单调 B.过分简单、空泛 C.相关信息错位 D.词语欠精练 E.内容不够完整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将实践上升为理论,是科技论文与科技工作总结的区别之一
对
错
2.《中图法》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代码,用一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大类。
对
错
3.科技论文公开发表的途径很多,其中在科技期刊上公开出版是科技论文主要的发表形式
对
错
4.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都是独立的整体,可以拆开单独使用
对
错
5.综述型科技论文在引用材料方面,不能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
对
错
6.如果把结果说明的内容限定为只在此次特定研究的情境下才有效,则使用一般现在时。
对
错
7.同一篇论文不能重复发表。学术性的科技论文,必须只能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一次,不允许第二次发表
对
错
8.理论、原理、方法、算法、实施步骤是论文的主要部分
对
错
9.内容上的概括性和说理性是理论研究型科技论文最本质的特点。
对
错
10.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科技论文完成以后,作者即享有著作权
对
错
第四篇:陕西银监局科技支行监督管理办法(定稿)
陕西银监局科技支行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陕西科技资源优势,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推动科技产业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支行,是指经陕西银监局批准,商业银行(指一级分行、法人机构,下同)为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金融服务而设立的,具有科技金融服务特色,在经营决策、财务核算、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享有一定独立性的专业化经营支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指《中国银监会 科学技术部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9]37号)第一条规定的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
(一)符合中小微型企业国家标准;
(二)企业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范围: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企业当年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占企业总收入的3%以上;
(四)企业有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等可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有专门从事研发的部门或机构。
第二章 科技支行设立
第四条 设立(含更名)科技支行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上实现银监局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目标;
(二)小微企业授信客户数占该全部企业授信客户数的60%以上;
(三)积极创新金融科技结合模式,稳步推进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科技企业贷款达到一定规模,风险可控;
(四)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 科技支行应设立在科技型企业密集并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区域。
第六条 设立科技支行的报批程序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6年第2号令)办理。
第七条 设立科技支行数量不受指标限制。
第三章 信贷管理
第八条 商业银行设立的科技支行应实行垂直管理。应充分考虑科技型企业信贷特点,在计划管理、资源配置、信贷审批、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方面对科技支行实行有效的倾斜政策。要逐步增强科技支行独立性,适当扩大授权或转授权,下放业务审批权限。
第九条 科技支行应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在审慎性经营原则下,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科技型企业贷款特点的信用评级、信贷调查审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考核激励等制度。
第十条 科技支行应该根据上级行授权或转授权独立开展尽职调查、业务审批、风险管理和客户维护等工作。
第十一条 科技支行应重点支持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能够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产业的,具有国际领先地位和广阔产业化市场前景的,具有明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低碳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知识产权项目,尤其是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应优先予以信贷支持。
第十二条 科技支行应与科技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加强联系,建设信息平台,形成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及时获取产业政策和科技动态信息,及时掌握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支持科技型企业 的市场定位。
第十三条 科技支行开展科技型企业信贷业务,可登录中国银行业协会网站“科技专家选聘系统”,选聘科技专家参与信贷项目的咨询、论证和评审,以确保信贷投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十四条 科技支行要强化科技金融创新力度,逐步将自身建设成为科技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发挥辐射作用。在信贷流程和信贷产品创新上要注重自主开发和吸收借鉴并重,提高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第十五条 科技支行应注重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未来价值,大胆创新,灵活运用信贷方式,特别是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发展潜力的“轻资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
第十六条 科技支行应积极与守法合规、发展稳健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充分开展信贷业务合作,分担信贷风险。
第十七条 科技支行要根据科技型企业特点,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切实降低信贷门槛,科学经营风险。
第十八条 科技支行应当建立灵活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在保证综合收益的前提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减轻科技型企业负担,积极支持其发展壮大,培育稳定的客户资源。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要适度放宽科技支行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不良贷款率可控制在3~5%。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除主观原因外,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尽职免责政策。
第二十一条 科技支行应加大科技金融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优良、开拓创新的专业化队伍,以适应日益紧密的科技金融结合的工作需要。
第二十二条 科技支行产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应依据《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细则》等政策,向相关部门申请进行贷款损失补偿。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陕西银监局依法受理和审批科技支行的准入和退出,指导和监督辖内科技支行的运行和发展,对业务拓展、内部控制、授信决策、风险管理、产品创新、服务质量等内容进行监测、评估和考核。
第二十四条 科技支行应主要从事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设立满三年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占全部法人企业贷款户数应达到70%以上的监管要求。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陕西银 监局将暂停受理设立新的科技支行,并采取监管措施限期整改。
第二十五条 对科技支行业务发展平稳,各项经营指标符合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申请设立科技支行,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市场准入事项。
第二十六条 陕西银监局依法监督科技支行合规经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陕西银监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国进出口银行监督管理办法
中国进出口银行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中国进出口银行(以下简称进出口银行)的监督管理,推进落实国家战略和政策,规范进出口银行经营行为,防控金融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进出口银行应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审慎稳健发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经营规则,强化资本约束,建立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互补合作关系,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进出口银行应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建立市场化运行、约束机制,发展成为定位明确、功能突出、业务清晰、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良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依规对进出口银行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市场定位
第五条 进出口银行应依托国家信用支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出口信用机构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支持外经贸发展、对外开放、国际合作、“走出去”等领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条 进出口银行应坚守政策性金融定位,在依法确定的支持领域和经营范围内开展业务,具体业务可分为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两类。
第七条 进出口银行应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银团贷款等业务,不得利用政策优势开展不公平竞争。
第八条 进出口银行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改进和加强普惠金融服务,采取与银行机构合作的方式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第九条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出口银行董事会可每三年或必要时制订业务范围认定及划分动态调整方案,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三章 公司治理
第十条 进出口银行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
第十一条 进出口银行应构建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公司治理架构,遵循各治理主体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相互合作、协调运转的基本原则,形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激励约束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十二条 进出口银行董事会由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组成。
执行董事指在进出口银行担任董事长、行长和其他高级管理职务的董事。非执行董事指在进出口银行不担任除董事外其他职务的董事,包括部委董事和股权董事。部委董事由相关部委选派,股权董事由股东单位负责选派。
第十三条 进出口银行董事会对经营和管理承担最终责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履行职责,接受监事会监督。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
(一)制订业务范围及业务划分调整方案、章程修改方案、调整注册资本方案以及变更组织形式的方案,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
(二)审议批准中长期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债券发行计划、资本管理规划方案、资本补充工具发行方案、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方案;
(三)制定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利润分配和
弥补亏损方案;
(四)审议批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基本管理制度;
(五)审议批准内部审计章程、工作计划和内部审计机构;
(六)制定董事会议事规则及其修订方案;
(七)审议批准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收购兼并、重大投资、重大资产购置与处置、重大对外担保(银行担保业务除外)等;
(八)审议批准内部管理架构以及一级境内外分支机构设置、调整和撤销方案,对一级子行(子公司)的设立、分立、合并、变动资本金事项等作出决议;
(九)审议子公司的章程;
(十)决定对董事长和经营管理层的授权事项,决定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层,决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绩效考核和奖惩事项,审定派驻子公司的董事(含董事长)、监事(含监事长)和总经理(行长)人选;
(十一)决定聘用、解聘或者不再续聘承办进出口银行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十二)审定信息披露政策及制度,审议批准报告;
(十三)积极发挥部际协调作用,定期听取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反馈意见;
(十四)依据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务院要求的其他职
责。
第十四条 进出口银行董事会应充分发挥在落实国家政策、制定经营战略、完善公司治理、制定风险管理及资本管理战略、决策重大项目等方面的作用,监督并确保高级管理层有效履行管理职责。
第十五条 进出口银行董事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行章程的要求,勤勉、专业、高效地履行职责。董事每年应至少出席三分之二的董事会会议。
部委董事应代表国家利益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重大决策方面的统筹协调作用,如不能出席董事会会议,应书面授权本部委其他人员代为出席。部委董事如出现离职、调任或退休等不适合继续履职情况的,进出口银行董事会应及时提请派出部委确定继任人选。
第十六条 进出口银行董事会应建立对高级管理层的授权制度,明确对高级管理层的授权范围、授权限额和职责要求等。
第十七条 进出口银行董事会应下设专门委员会,负责向董事会提供专业意见或根据董事会授权就专业事项进行决策。专门委员会包括但不限于战略发展和投资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人事与薪酬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等,其中战略发展和投资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人事与薪酬委员会成员应当包含部委董事。
(一)战略发展和投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进出口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监督、检查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对政策性任务执行情况和配套支持政策进行研究,就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向董事会提出政策建议。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高级管理层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等各类风险的控制及全面风险管理情况,并对风险管理政策、管理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定期评估,提出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三)审计委员会。经董事会授权负责审核内部审计章程等重要制度和工作报告,审批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审计计划,指导、考核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检查风险及合规状况、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程序和财务状况,提出外部审计机构的聘请与更换建议。
(四)人事与薪酬委员会。负责拟定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选任程序和标准,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初步审核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负责审议全行薪酬管理制度和政策,拟定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的薪酬方案,向董事会提出薪酬方案建议,并监督方案实施。
(五)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审查和批准,控制关联交易风险。
第十八条 专门委员会成员应具有与专门委员会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原则上不宜兼任。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具有财务、审计和会计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有对各类风险进行判断与管理的经验。
第十九条 进出口银行监事会按照《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设置和管理,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
第二十条 进出口银行监事会依照《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代表国家对进出口银行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施监督,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履职行为和尽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指导进出口银行内部审计和监察等内部监督部门的工作,有权要求上述内部监督部门协助监事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整改,定期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工作。
监事会在履职过程中有权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必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审计报告、内控评价报告和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等。监事会主席根据监督检查的需要,可以列席或者委派监事会其他成员列席进出口银行董事会会议和其他有关会议,并可以聘请外部机构就相关工作提供专业协
助。
第二十一条 进出口银行高级管理层由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董事会秘书及银监会认定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首席财务官、首席风险官、首席审计官、首席信息官等高级管理人员职位。进出口银行调整首席风险官应事先得到董事会批准,并向银监会报告调整原因。
高级管理层对董事会负责,同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高级管理层根据进出口银行章程及董事会授权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确保进出口银行经营与董事会所制定批准的发展战略、风险偏好及其他各项政策相一致,其依法在职权范围内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受干预。
第二十二条 高级管理人员应遵守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遵循诚信原则,履行忠实和勤勉的义务,不得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或损害本行利益,包括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属于本行的商业机会、接受与本行交易有关的利益等。
第四章 风险管理
第二十三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适合出口信用机构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构建与本行职能定位、风险状况、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
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第二十四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风险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分支机构业务条线、风险条线和内部审计条线的垂直管理,设立独立于业务经营条线的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由其牵头履行风险管理职责。风险管理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协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类重要风险并报告风险变化及管理情况;
(三)持续监控风险偏好、风险限额以及其他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对突破风险偏好、风险限额以及违反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情况及时预警、报告并处理;
(四)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持续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十五条 进出口银行应结合本行业务特点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政策应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并定期进行后评价和必要的调整。
第二十六条 进出口银行应遵循风险管理实质性原则,充分考虑金融业务和金融风险的相关性,按照相关规定合理
确定会计并表、资本并表和风险并表管理范围,并将所有纳入并表管理机构的各类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业务纳入进出口银行并表管理的业务范围。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做好进出口银行整体及其附属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设计和实施工作,指导附属机构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并建立必要的防火墙制度。
第二十七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覆盖各类风险的风险分析与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种类、报告频率、报告路径等内容,报告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进出口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监事会。全系统及分支机构的季度和风险报告应按要求分别报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风险分析应按照风险类型、业务种类、支持领域、地区分布等维度进行,重大风险分析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风险分析报告应至少包括业务经营情况、风险状况、风险发展趋势、异常变化原因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进出口银行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补偿方式,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
(一)进出口银行应建立完整的授信政策、决策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和授信业务决策程序,明确尽职要求,建立覆盖政策性和自营性业务、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以及并表口径的统一授信制度,将具有授信性质和融资功能的各类业
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体系。
进出口银行应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在授信过程中可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良好做法,严格遵守环保、产业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充分评估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将评估结果作为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进出口银行应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支持领域,建立涵盖国别、行业和客户的评级体系,作为授信客户选择和项目审批的依据,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监测以及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政策提供基础。
(三)进出口银行应执行银监会规定的集中度监管要求,并及时向银监会报告集中度情况。
(四)进出口银行应建立覆盖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表内资产和表外业务的全口径资产质量分类及拨备制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资产质量并及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
(五)进出口银行应综合运用追偿、重组、转让、核销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暂时无法处置的政策性不良资产,要根据政策性业务的管理职责认定责任,做好不良资产账务管理,确保不良资产债权法律手续完备。第二十九条 进出口银行应根据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的不同特点,建立与职能定位、战略目标、风险敞口规模
和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
(一)进出口银行应完善国别风险评估和内部评级程序,对已经开展和计划开展业务的国家和地区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和评级。
(二)进出口银行应建立健全国别风险限额管理信息系统,在综合考虑跨境业务发展战略、国别风险评级和自身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设定国别风险限额。
(三)进出口银行应加强国别风险的监测、研判,充分识别业务经营中面临的国别风险,明确在不同情况下应采取的风险缓释措施。
(四)进出口银行应按照银监会有关规定要求,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并根据国别风险的变化予以动态调整。
(五)进出口银行应加强境外贷款贷后管理,及时了解项目所在地政治、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市场变化等情况,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贷款管理,积极稳妥处置国别风险。
第三十条 进出口银行应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各项业务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可持续经营。进出口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第三十一条 进出口银行应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总体发展战略相统一,与业务
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采用适当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方法,计量所承担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并运用有效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缓释。
第三十二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系统收集、跟踪和分析操作风险相关信息,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进出口银行从事跨业、跨境业务时,应充分考虑法律、制度等方面差异可能引发的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进出口银行应制定规范员工行为的相关制度,明确对员工的禁止性规定,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和排查,建立员工异常行为举报、查处机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构建案件专项治理长效机制。
第三十三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满足国家金融安全要求的信息科技架构、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提高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保障水平,促进安全、持续、稳健运行。
第三十四条 进出口银行应监测分析市场流动性情况,合理安排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计划和信贷投放计划,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建立并完善适合本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特点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十五条 进出口银行应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制定并完善声誉风险监测机制、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加强正面宣传,妥善应对声誉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国家声誉和本行声誉的负面影响。
第三十六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健全境内外合规管理体系,指定专门部门具体负责全行合规管理,审核评价本行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南的合规性,确保合规要求覆盖所有机构、业务、条线、操作环节及人员,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压力测试体系,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开展应当覆盖各类风险和表内外主要业务领域,并考虑各类风险间的相互影响。压力测试结果应当运用于进出口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
第三十八条 进出口银行应制定应急计划,确保能够及时应对和处理紧急或危机情况。应急计划应说明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在压力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涵盖对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的应急安排。进出口银行应定期更新、演练或测试应急计划,确保其充分性和可行性。
第三十九条 进出口银行应在发生各类重大风险事件时及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新增大额不良贷款、发生案件及案件风险事件、重要信息系统故障、头寸严重不足或政策性金融债券未被足额认购等
情况。
第五章 内部控制
第四十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组成的分工合理、相互制约、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治理和组织架构,健全符合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信息科技控制措施,落实内部控制管理责任制,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持续开展内控合规评价和监督,加强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强化内部控制问题整改和责任追究。
第四十一条 进出口银行应强化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使其拥有充分的履职独立性,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障。进出口银行应当建立内部控制问题整改机制,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规范整改工作流程,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第四十二条 进出口银行应结合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特点,按照“内控先行”原则,对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制定全面、系统、规范的业务制度和管理制度,并合理确定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风险控制点,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执行标准统一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确保规范运作。
第四十三条 进出口银行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合理确定部门、岗位的职责及权限,明确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岗位和不相容岗位。对于重要岗位,实行轮岗或强制休假制度。对于不相容岗位应实施分离制度,执行直系亲属回避原则,原则上不相容岗位人员之间不得轮岗,形成相互制约的岗位安排。
第四十四条 进出口银行应按照“统一管理、差别授权、动态调整、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有利于管控风险和完成政策性任务的授权体系。具体的授权标准应统筹考虑各分支机构和各部门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风险状况与业务发展需要。
第四十五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所有业务和全部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操作系统,及时、准确记录经营管理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连续、准确和可追溯,并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控制,通过内部控制流程与业务操作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加强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系统自动控制。
第四十六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以及相应的报告制度和报告路径,审查评价并改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治理机制,促进合规经营、履职尽责和稳健发展。内部审计部门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进出口银行应按要求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审计工
作情况和审计报告。
第四十七条 进出口银行可以根据需要外聘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对进出口银行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并将审计结果报送银监会。
第四十八条 进出口银行应结合机构层级、人员分布、业务特点等因素,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频率、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等。内部控制评价由董事会指定的部门组织实施,应当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报送银监会。
第四十九条 进出口银行应加强分支机构及人员管理,督促各级员工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基层机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
第六章 资本管理
第五十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健全资本约束机制,完善资本管理的政策、制度及实施流程,将符合条件的附属机构纳入并表资本管理范围,确保资本能够充分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第五十一条 进出口银行应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计算并表和未并表的资本充足率,执
行银监会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第五十二条 进出口银行应明确资本管理目标,结合政策性职能定位及业务发展特点制定有效的资本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并根据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情况合理确定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资本预算与分配应优先保障政策性业务。资本规划应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并定期审查。
第五十三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机制。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结果应作为资本预算与分配、授信决策和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内部资本充足评估至少每年开展一次。
第五十四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内源性资本积累与外源性资本补充相结合的动态资本金补充机制。当资本充足率不足时,通过采取限制资产扩张、盘活资产存量、减少或免于分红、利润转增资本、国家追加注资、发行符合监管要求的各类资本补充工具等措施以达到监管标准。
第七章 激励约束
第五十五条 进出口银行应以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保障政策性业务为原则,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
第五十六条 进出口银行应结合业务发展、风险管理需要和人员结构、薪酬水平等因素,建立健全人才招聘、培养、评估、激励、使用和规划的科学机制,逐步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确保本行人员素质、数量与业务发展速度、风险管理需要相适应。
第五十七条 进出口银行应结合本行职能定位、发展战略、业务特点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合理确定绩效考评定性、定量指标及权重。对于政策性业务,要侧重对依法合规、履职尽责、服务国家战略成效的考核;对于自营性业务,要侧重对风险管理、合规经营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两类业务的绩效考评应淡化规模类、增长类、盈利类指标考核。绩效考评指标应至少包括落实国家政策类、合规经营类和风险管理类,上述三项指标权重应适当高于其他类型指标。
第五十八条 进出口银行应结合自身机构性质与业务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进出口银行功能的激励约束机制。确定薪酬时应综合考虑政策性任务执行效果、合规情况、风险状况和持续发展等因素,对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实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
第五十九条 进出口银行应建立与政策性业务、自营性业务决策机制和管理流程相适应的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完善问责制度,明确问责牵头部门、问责职责划分和问责流程。
对于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对直接责任人和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问责。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六十条 银监会依照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进出口银行监管规定。进出口银行应遵守银监会关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管理等审慎经营规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一条 银监会按照有关规定对进出口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其管理状况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评估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评估资本充足率计量结果和准确性、评估各类风险及压力测试情况等。
进出口银行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时,银监会有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控制风险资产增长、暂停自营性业务、限制增设新机构等监管措施。
第六十二条 银监会对进出口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实行并表监管,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重点关注进出口银行及其附属机构的整体资本、财务和风险情况,并特别关注跨业经营以及内部交易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六十三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相关行政许可规定对进出口银行的机构设立、机构变更、机构终止、业务范围以及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事项实施行政许可。
第六十四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进出口银行实施持续的非现场监管。
(一)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进行信息收集,包括但不限于:董事会会议记录和决议等文件,要求进出口银行报送的各类报表、包含政策性业务开展情况在内的经营管理资料、内控评价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内审工作计划、内审工作报告和整改情况、外部审计报告以及监管需要的其他资料,派员列席进出口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
(二)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对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及早发现、及时预警和有效管理。
(三)银监会应建立监管评估制度和机制,对进出口银行执行国家政策、公司治理、资本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问题整改等情况开展专项或综合评估。具体评估办法由银监会另行规定。
(四)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审慎监管会谈、监管通报、监管意见书等形式向进出口银行反馈监管情况,提出监管要求,并对进出口银行整改情况进行后续评估。
(五)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定期对非现场监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对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形成监管报告。
第六十五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进出口银行的公司治理、资本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业务活动和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第六十六条 银监会通过监管协调机制、监管联动会议、信息共享以及座谈等形式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监事会、银监会派出机构以及进出口银行进行联动和沟通。
第六十七条 进出口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采取审慎监管措施或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施行前,进出口银行相关监管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未尽事宜,以银监会相关规定为准。
第六十九条 进出口银行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和完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
第七十条 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