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江南,说课稿(写写帮推荐)
篇一:望江南说课稿
《望江南》《武陵春》说课稿
乌苏市西大沟镇中心学校 刘静
一、说教材
我今天将要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中的《望江南》和《武陵春》,这两首与前面所学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已学过的那三首是属豪放词风,而这里将要学到的这两首是属婉约词风。
二、说目标及方法
(一)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词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感情法:能够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
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归纳两首词的共同特点,感悟婉约派的词风。
(四)教学课时: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关于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二)明确目标
(三)教学《望江南》
1、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词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少负才名,但屡应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于是入歌楼妓馆,行为放浪。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音律和谐,辞藻华丽,风格精巧。其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被誉为“花间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诵读
(1)学生自读,自己体味诗的感情。
(2)学生自愿读诗,其他学生评价。
(3)看视频,听朗读,感受诗的感情。
(4)全班齐读。
3、赏析《望江南》
学生谈:读《望江南》我读出了
引导学生谈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练习:这暗恨离愁啊,它就像______
(二)教学《武陵春》
1、关于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北宋、南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女诗人。她是宋代“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其词前期多写妇女生活和自然风光,细致缠绵,清新自然;后期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忧。她的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词》。
2、介绍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
3、学生读诗,然后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4、赏析《武陵春》
品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确是绝妙好辞。
5、拓展延伸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后来成为写愁的千古名句,并对后世的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如: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愁”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
1、以春水喻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以春草喻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4、更有连用三喻的铺天盖地之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三)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的异同。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两首词情景文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4.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四)小结
忧伤的诗词就像忧伤的歌曲一样能抚慰人的心灵。生活中,我们难免孤单难免忧伤,那么让我们吟唱诗词,抒写诗词,我们会发现,生活即使忧伤,也会忧伤得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篇二:望江南说课
《望江南》
目录
一、教材分析??? 3
(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3
(二)教学目标 3
(三)教学重难点?? 4
二、学情分析??? 4
三、教学策略??? 4
(一)教学方法??? 4
(二)教学手段??? 5
四、教学过程设计? 5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受离情?? 5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理解内容?? 5 第三环节:再读悟情,走入心灵?? 6 第四环节:比较朗读,完善情感理解 第五环节:笔墨怜香??? 10
五、板书设计?? 11
六、教学评价及反思??? 11
七、附:导学案 13
八、附:课件?? 14
九、附:思维导图 15 第六单元 古诗文学习
望江南
山东济南商河弘德中学 孔奎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江南》,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单元第四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及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单元都是文言诗词,《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本课五首词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人的个人情感和心境,《望江南》是本课的第一首,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时代顺序来编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方便学生的理解来重新安排顺序。考虑到《望江南》和《武陵春》都属于婉约词,并且表达的主题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本节课我们将两首词来结合理解。
(二)学习目标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似是而非。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些特征,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提高古诗词的朗读能力。
2、赏读诗词启发自己的想象。
3、欣赏古诗词凝练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地朗读诗歌;欣赏古诗词凝练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学习了不少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对于简单的字词理解可以大胆的放给学生。但是对于意味深远、含蓄隽永的词语,还需要老师加以指导。
学生的经验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思想正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对表达爱恨情愁的文章颇感兴趣,特别是对这种经典、简短的古诗词更加偏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本节的内容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朗读教学法、比较朗读法引导学生充分体味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构思美。以自主品味、合作讨论的形式鉴赏精练的语言、新颖的构思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时使用多媒体手段赋予直观效果。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诱导,使学生的思维集中于问题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加快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的视觉效果,以及音乐播放效果。一方面能生动清楚的反映诗词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受离情
(课件展示:《雨霖铃》)
1、上课铃响后,音乐响起(选用曲目《枉凝眉》纯音乐)
2、教师配乐朗读柳永的名篇《雨霖铃》
3、朗读过程中我注意把握感情和语速,将学生带入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让学生感受离别的愁苦。
4、过渡:刚才老师的朗读,同学们感受到离别是的不舍、失落和难以言说的苦痛。这种题材成为离别诗,挚爱的情侣分别后便陷入了绵绵无期的思念,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另一个题材——相思。
设计意图:首先营造情境,我利用的是与本课相似的一首离别诗,凄婉的音乐和动人心魄的诗词,在上课之初就让学生沉浸在离别、相思的氛围中,更好的感受古代文人细腻的情感。
效果: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加上我把《雨霖铃》的原文在多媒体上进行了展示,所以学生能过有感悟、有理解,带着这种感情的基础走进文章,效果会较好。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理解内容
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篇三:望江南和武陵春说课
《望江南》《武陵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将要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中的《望江南》和《武陵春》,这两首与前面所学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已学过的那三首是属豪放词风,而这里将要学到的这两首是属婉约词风。
二、说目标及方法
(一)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词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感情法:能够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
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归纳两首词的共同特点,感悟婉约派的词风。
(四)教学课时: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关于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二)明确目标
(三)教学《望江南》
1、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词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少负才名,但屡应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于是入歌楼妓馆,行为放浪。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音律和谐,辞藻华丽,风格精巧。其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被誉为“花间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诵读
(1)学生自读,自己体味诗的感情。
(2)学生自愿读诗,其他学生评价。
(3)看视频,听朗读,感受诗的感情。
(4)全班齐读。
3、赏析《望江南》
学生谈:读《望江南》我读出了
引导学生谈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练习:这暗恨离愁啊,它就像______
(二)教学《武陵春》
1、关于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北宋、南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女诗人。她是宋代“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其词前期多写妇女生活和自然风光,细致缠绵,清新自然;后期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忧。她的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词》。
2、介绍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
3、学生读诗,然后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4、赏析《武陵春》
品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确是绝妙好辞。
5、拓展延伸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后来成为写愁的千古名句,并对后世的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如: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愁”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
1、以春水喻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以春草喻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4、更有连用三喻的铺天盖地之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三)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的异同。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两首词情景文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4.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四)小结
忧伤的诗词就像忧伤的歌曲一样能抚慰人的心灵。生活中,我们难免孤单难免忧伤,那么让我们吟唱诗词,抒写诗词,我们会发现,生活即使忧伤,也会忧伤得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篇四:《望江南》
九年级语文《望江南》说课稿
刘红星
一、说教材: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词五首》就是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二、说教法: 1.在词的欣赏中教师以引导为主,避免一言堂,应该是一位起纽带作用的主持人。
2.学生是本文学习的主体,从背景资料收集、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无不渗透着学生主体智慧的参与。
3.词的学习中,老师要鼓励活学生间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通过同伴间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2.学习人物、景色、感情相融合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细心阅读、品味、理解内容,体味作品感情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生活中离别的不可避免性,坦然面对与父母及亲人的离别
2.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情感
2.培养积极面对人生的思想意识
教学资源 课件
《望江南》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婉约词文学常识简介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歧,字飞卿。唐诗人,词人,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风艳丽华美,有《花间集》。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的词“多写闺情”,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二、.听多媒体录音朗读,初步体味作品流露出的情感
1重点字词音、形、义掌握
2自由朗读课文,参考课文注解,整体感知大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领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探讨。)
三、课文赏析
1)“梳洗罢”
问题:“梳洗罢”揭示了女子怎样的心理状态?(多媒体画面问题展示,下同)
一点出时间是早上,二点出人物是女子,三点出地点是室内。
梳洗,是一个闺中女子最重要的事情,女为悦己者容,她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为的就是能给自己的心仪对象看看,但是,心仪之人却不在身边,于是,她充满期望。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2)“独倚望江楼”
问题:句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女子的生活状况?
一个“独”字点出思妇的形单影只,非常孤独。
3)“过尽千帆皆不是,”
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女子远眺,可是千帆过去了,却都不是。“尽”写出了 等待时间之长。她的心情幽怨、焦急。在经历过千百次的希望与失望以后,她黯然神伤,心生怨恨。
4)“斜晖脉脉水悠悠”
因为有情,自然物就染上了人类的深情。斜晖脉脉含情,一方面指太阳就要下山了。可是,太阳慢慢移动,似乎多情不忍离去,脉脉含情。另一方面,也指词中的女子的目光,虽然天渐渐晚了,可是她含情脉脉,目光还是盯着远处的过帆,不忍收回,希望能有奇迹出现。但是,当她看到悠悠的自由自在的江水,她怨气油然而生。我的多情,你的无情,让我好伤神。5)“肠断白蘋洲”
问题:根据文意,设想“白蘋洲”是什么地方?请并简要说明理由。
“白蘋洲”是个典故,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分手的地方。这位思妇本已一再失望,偏又看见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这就使她更加柔肠寸断,悲伤至极!
四 小结
本首诗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还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五 课后作业
背诵《望江南》 篇五:词五首说课稿
《词五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
本课选录了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本是按词作者生活年代的先后排列几首选词的顺序的。这本身没有什么必然合理的逻辑性,如果以词的风格分类,更适合教学中的整体把握及学生形成整体认知。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没有按教材给的顺序依次学习,而是按其词风之豪放与婉约,分成两个课时,一课时教豪放风格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另一课时讲婉约风格的《望江南》和《武陵春》。我要说课是第一课时:豪放词的教学课时。
二、目标及方法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奋斗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感情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
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
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归纳三首词的共同特点,感悟豪放派的词风。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件。
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通过朗读竞赛,使学生熟悉词作内容,初步形成对词风的感性认知,步骤如下:
1.听读播放的录音,要求学生在下面跟读,跟读的同时注意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
2.学生通过放胆大声自读,形成初步印象。
3.学生报名赛读(3~5人),其它学生把自己的点评写下来。
4.学生点评。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会谈到重音、语速、停顿,并涉及到词的内容和风格,老师适当点拔、引导。
通过理解进一步把握朗读。步骤如下:
为了理解词的内容,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投影展示问题)1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讨论总结后教师帮助归纳: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出前面我们总结的感情出来。
为了理解豪放词风格,设置了以下问题:
老师为什么要把这几首词放到一起来学习?
学生讨论后会明确:这几首词都是豪放词。
通过以上的分析进入到下一个问题:从这三首词中归纳总结出一些豪放词的特点: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从题材、情感和风格等方面提示学生进行总结。然后通过投影归纳豪放词的特点。
展示俞文豹《吹剑录》中关于豪放词与婉约词的论说。
通过拓展阅读,开阔学生思路,成形整体认知。一是豪放词代表作;二是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通过学生交流课前准备及此前储备的作家及背景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布置作业,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要求学生:选取三首词中的一首,反复呤咏、体会,改写成一篇350字的抒情散文。对于觉得作业有难度的学生,提示突出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我的板书,突出整体把握:
题材:都以军旅、爱国等为内容.豪
放
词
情感: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风格:豪放、开阔、雄壮。
第二篇:望江南说课稿
《望江南》《武陵春》说课稿
乌苏市西大沟镇中心学校
刘静
一、说教材
我今天将要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中的《望江南》和《武陵春》,这两首与前面所学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已学过的那三首是属豪放词风,而这里将要学到的这两首是属婉约词风。
二、说目标及方法
(一)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词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能力目标: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感情法:能够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
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归纳两首词的共同特点,感悟婉约派的词风。
(四)教学课时: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关于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二)明确目标
(三)教学《望江南》
1、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词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少负才名,但屡应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于是入歌楼妓馆,行为放浪。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音律和谐,辞藻华丽,风格精巧。其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被誉为“花间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诵读
(1)学生自读,自己体味诗的感情。(2)学生自愿读诗,其他学生评价。(3)看视频,听朗读,感受诗的感情。(4)全班齐读。
3、赏析《望江南》
学生谈:读《望江南》我读出了
引导学生谈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练习:这暗恨离愁啊,它就像______
(二)教学《武陵春》
1、关于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北宋、南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女诗人。她是宋代“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其词前期多写妇女生活和自然风光,细致缠绵,清新自然;后期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忧。她的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词》。
2、介绍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
3、学生读诗,然后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4、赏析《武陵春》
品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确是绝妙好辞。
5、拓展延伸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后来成为写愁的千古名句,并对后世的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如: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愁”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
1、以春水喻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以春草喻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以海喻之:“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4、更有连用三喻的铺天盖地之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三)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的异同。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两首词情景文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4.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四)小结
忧伤的诗词就像忧伤的歌曲一样能抚慰人的心灵。生活中,我们难免孤单难免忧伤,那么让我们吟唱诗词,抒写诗词,我们会发现,生活即使忧伤,也会忧伤得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第三篇:望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读后感1
“饭白云留子,茶甘露有兄。”杭人爱茶,却不止因为这甘露的鲜甜,这深可人意的幽香。其实我小时候不喜茶,原以为茶味淡而古板,觉得还不如开水爽快。虽日日给父亲泡茶,却也浮躁,以为繁琐,故心生厌倦。父亲倒也不加斥责,毕竟连同祖父、父亲、我,都承了一抹一家人血脉里的急躁性子,只是柔软的茶香,在时光褪色后才会,慢慢显露出来。
而让时光褪色的方法,便是读书罢。
这本青绿封面上落着几颗茶叶子的书,记叙着忘忧茶庄里杭家的故事。当然,也是我的故乡,杭州的故事。
这西子湖畔曾经历战火的烧燎:烈士许国,葬于茶园后坡;寺院里,青鱼断尾破鳍,百姓受的苦就像吞进鱼腹的茶叶,寂寂沉在西湖里,说不出来,却记得真切。后来的二十余年翻天覆地:商者有如嘉和,经营茶庄,潜心制茶,为茶叶走向世界操劳;革命者有如嘉平,过年回不了家,只是携着大哥炒的明前龙井,四处奔走,为信仰一往无前,九死一生;青年有如方越,传承着杭家人对美的感悟力,精行俭德的茶人气质,将青春献给党和国家。而贯穿这些家国大义中的儿女情长、离愁别恨,亦谱写这茶花烂漫之间,浅淡地散发细腻委婉的哀愁。发生在杭城的故事,茶是底色。无论是寒冬茶园里杭盼与家远浪漫的告白,还是吴升过年不可缺少的茶泡饭,抑或是忘忧对白茶老树的精心呵护,茶见证着杭州人一生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是杭州人骨子里的诗性。
就像嘉和所说:“茶在最好的,能掐出水来的季节,芽就被摘下来,然后被手揉捻,在锅里炒,倒进罐子里封存,暗无天日。有一天开封,被沸水冲泡,够狠吧!但当它被制成甘露,被喜欢的人一口口品尝,他便成了身体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最柔最软的一部分。这是不是说凡事到了极端就得反转呢?”茶是香的.,是清雅的,是柔软的,但依旧经得起磨难。就像杭州人,就像杭州城,虽浮着细雨,蒸腾雾气,春水般的温婉惆怅,骨子里却是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坚硬,血液里是同中华所有文化的绵延一样的奔流而滚烫,信仰上是同中国精神的每一种表达一样坚定而热切。多多少少的杭州人在这江南的雨里,寻着茶香走了一辈子;杭城的家里熟悉的清香,又是多少游子魂牵梦萦的味道。
杭家的人在茶香里长大,又老去。而杭州城,在茶香里,经受住历史风雨的洗礼。唐朝茶圣,建青塘别业;北宋苏轼,“佳茗似佳人”;南宋陆游,“晴窗戏分茶”;元代虞集,“烹煎黄金芽”。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杭州千疮百孔,但茶香不死,茶人们拿下制茶机械,随历史大潮而上。现如今,自G20峰会上的狮峰龙井,到亚运专卖的明前龙井,杭州的茶香苏着活力,杭州人家,亦将成为世界印象中秀丽的江南。
我想寻一副漂亮些的茶具,惬意些,风雅些,给父亲烫壶茶。虽说狮峰明前求之不得,但香些,清些,鲜些的茶叶,总还是找得出来。拣个雨天,挑个黄昏,看看这座古老城市里的巷子和屋檐,陪父亲,眺望这茶香的杭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望江南?
望江南读后感2
在我有记忆可循的十几年中,江南,一直是种温婉的存在。是桥下的悠悠运河,是桥上熙熙攘攘,小巷狭窄却车水马龙,烟雨蒙蒙人声却鼎沸,十几年的岁月变迁,始终未将我记忆中的江南改变分毫,一切都是最初、最好的模样。
如果说杭州是江南的代表,那么西湖便是杭州的灵魂。世事沧桑一壶酒,人生秋凉两杯茶,茶,是中华民族举国之饮。《望江南》的故事就是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忘忧茶庄中展开的,性格迥异的杭嘉和、杭嘉平两兄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那代人的风采,一个传承茶业,守护家人,一个献身革命,九死一生。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杭嘉和之女杭盼与飞行员曹家远的故事。我不相信什么一见钟情,但我相信时间会检验一切。杭盼是茶庄的女公子,生性安静平和,生活也注定平静,而曹家远的出现无疑在她平静的`漫漫人生中激起了重重涟漪。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可能这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了。曹家远说自己是自私的,因为他是个军人,随时都有可能丧命,他说他没有资格拉上一个人陪他去死,绑架一个人眼看着他离开,可他却依旧爱得义无反顾,大胆而肆意,杭盼也因此接受了他。因战争相隔十余年的两人,再次相见时却依旧熟悉彼此,哪怕不知道对方的喜好,不清楚对方的习惯,却依然一次又一次坚定而执着地选择了对方。从一见钟情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的故事,就像那茶一般,氤氲着淡淡茶香,入口先苦而后甘,不骄不躁,如沐春风。
暖风吹来,游人不醉。
我遗憾未曾亲眼看一次炒茶,可却在书中有幸知晓一二。炒茶人的手是粗糙的,没有十年八年,手不脱几层皮,打几次泡,是练不来的。可就是一双这样的手,却炒出了上好的茶,有条不紊中的眼花缭乱,漫不经心中的一丝不苟,如履薄冰中的游刃有余,那是我未曾体验过的,只属于炒茶人的艰辛与浪漫。
中华民族一直在艰难曲折中前行,而不管历史怎样迂回曲折,他们都不曾失去茶人的优雅和稳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生存已是不易,而“保此道者不欲盈”的人,则更显珍贵。杭嘉和正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经营和改革下,杭茶不仅实现了机械制茶,还走向了世界,蜚声海外。而他也正是万千中国人的缩影,埋头苦干,只为大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有那么一些人,遵循“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踏实、平和、坚守。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蒙蒙的雨,潋滟的湖,馥郁的茶和那至深的情。等一个艳阳天,待一个雨山前,与君共饮,与时舒卷。品一盏好茶,读一本好书,忆一段往事,忆一段情。
江南好,怎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读后感3
茶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香气之一。沁人肺腑,是神农尝百草的唯一解药,也是解心烦气闷的一种解药。当人们静下心来,在烟雨朦胧的江南中,品一品茶,嗅一嗅茶香时,便会想起与王旭锋共赏的这一场茶香的故事,循着茶香,鉴一鉴江南的故事,赞一赞江南情怀。
如果说江南文化的缩影集中在了茶的身上,那么,茶所承载的力量与价值,则又是中国精神、社会以及故事本身的动力源泉。了解茶的一切,或许便是了解了江南文化的核心所在,也就了解了中国的品格与风度。
茶里,有中国人的精神,是茶的.精神。在《望江南》简单而又质朴的文字语言中,书中众人的生活通过茶,被作者联系到一起去,作为本书两大人物,杭嘉平入世,杭嘉和出世,这是一种中和关系。但为什么说是通过茶被联系到一起去呢?因为时代虽在变化,人们心中对茶的执念与信仰始终不变,即便身处乱世之中,仍有这一份心来端起一盏清茶。它既是婉罗姆妈口中的“那不是新社会吗?什么不在变啊?我老太婆服了这新社会了,只有吃饭不好变的”,也是杭嘉和认定的“有茶桌没茶桌,一样喝茶”。“世界毁灭又如何,我只想喝我的茶。”我都不出悲伤与多愁善感,我只从中汲取到人们豁达的心境。这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有相同之处的。正是因为这份豁达,中国才有那么多文人雅士做到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茶中,有中国人的力量,是茶的温度。虽然中心人物占据了作者大量笔墨,但次要人物的塑造也颇有特色。婉罗姆妈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女性长者,但她并不以深沉的智者形象出现,却有点插科打诨的风趣,她的言辞间却显示着劳动人民沉积多年的生活哲理,方越的评价最漂亮:“婉罗姆妈,我跟你讲话真是套路两样,我们在讲民主、自由、反内战、反饥饿,你呢,什么姜啊醋啊咸鱼鲞啊……”这样似是而非的叙述,既在处于危难时期的杭家人的紧张生活日常中插入了喜剧般的打闹片段,彰显其叙述张力,也很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国人,尤其是老百姓,避讳谈庄严肃穆的事,常常在即将深入时转移话锋,却又引人深思。这样的隐形的力量,支撑着中国人民在战乱的年代,仍旧有乐观地活下去的勇气。茶事的温度,是这样的温暖的生命气息,体现着人民在其中的不懈努力。茶本身,更因为穿插了生活与精神的进步之路,才营造了一幅关于社会力量的江南文化画卷。
也许故事很简单,但作者的心血清晰可见,正是对家国情怀的珍惜与弘扬,才显示出历史的厚重与无价。茶的历史,也因为作品中的故事,而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它既现实又浪漫,既富古典的历史性又有当代的社会性,茶树花不会因为被人遗忘而从此不开,茶文化也不会因为世事纷争、品饮艰难而消亡,“什么时代都不属于茶人”,也就是什么时代都可以属于茶人。
望江南读后感4
暖湿雨雾中朦朦胧胧藏着江南小镇,起伏的丘陵间茶树茂密,戴草帽穿围兜的采茶女穿梭在绿云中,吴音伴着轻笑荡漾在云间。江南望不透满城烟雨,春来茶花遍丘陵。他草鞋步行过茶间,她远处凝眸望茶田,他戎装远洋出海,她送茶伴千里身边。悲欢离合,茶香不散,萦绕西子湖畔忘忧茶庄间。
茶本只是茫茫中华历史中满载的一张书页,记载着复杂的饮茶技巧和烦琐的制作过程。这张书页却在翻腾的历史潮流中裹挟了解放的热血和数不计数的不屈的灵魂,褪去了崭新的封皮,罩上了粗麻布外衣,与战火中流离的百姓一生密切联系起来,成为制茶人一生不离不弃的伴侣,饮茶人于无际苦海中的那一抹慰藉。
茶香缕缕,采茶人穿梭在春日的微光中,手指揪下茶枝顶上的嫩芽,茶篓中茶叶堆叠,弥漫阵阵清香。粗糙的手拂过炒锅,翻起饱含水分的.茶叶,再轻柔地将它们按在锅底。制茶人忘乎所以的在茶海中劳作着,将春的气息揉进了茶叶中,把一生无忧的渴望倾注入茶叶中,感受着制茶的乐趣。“轻拢慢捻抹复挑”,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手指纤细灵活,十指辗转间奏响铮铮然的京都之声;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炒茶手法繁复多样。制茶人也是懂茶人,如同伯乐对千里马一般珍视每一批茶叶。懂得喝茶不必怕烫,能品出茶香袅袅,懂得西湖龙井烘焙后和块状的生石灰同放在锡罐中能在一年后保持鲜亮颜色和醇厚的味道。欲制好茶,定要静心,茶农为“茶”一字倾尽了一生,在茶海中徜徉,择茶香几缕,翻起历史长河中几片波涛,淳朴乡音中追求不变。
执过枪的手在炒茶锅中翻转,龙井叶片蜷曲,清香沉淀。那清明前的雨意被封存在罐中,成为军人心中不灭的灯火,照亮归途愿景。远方有几经转折的书信,有隔岸默默等待的爱情。跨洋的旅人留存着爱人相送的茶叶,再相见时浅酌一口清茶,便能又忆起难忘往事。仍在杭州的杭家人上几次山,采老庙前的山茶,在飘摇的局势中烧红木炭来保证龙井品质,茶和人一样能等待漫长的时光,在密不透风的锡罐中存放许久后拿出,茶香仍然甜淡缥缈。
茶香阵阵,吹过军人一身傲骨,不屈不折。“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杭家人多参军,夫妻两别离,茶成了两人间联系的桥梁。战争带来的是漫长而几近于无穷的分别,而军人背负起了难言的重任。在硝烟中厮杀后,风浪平静,军人即使身陷敌营也难忘故乡茶香。茶养身,亦安魂,将无助动荡的心在醇香中平静。
如果人生如茶,那么煎熬就成了一种成就。茶香牵魂,中国千里长途难度。从平反到抗美援朝,岁月风起云涌,少年鬓角白发生,皱褶遍布脸颊。苍老的手取一把初春刚炒的新茶,煮沸一壶虎跑泉水。先烫茶碗,青瓷微热后再倒水放茶叶。泉水均匀地从碗壁流下,叶片在水中竖起摇曳,最终归于平静,和生活一般。朦胧的水雾伴着淡雅茶香,萦绕于窗前。
第四篇:《望江南》改写
《望江南》改写
云,未散却;天,方微明.江水蜿蜒,奔向远方的天边;江岸连绵,又出现她的身影.
她,挽青纱,上高楼.独倚不去.抬眼,凝望,一双明眸似那晶莹黑玉宝石闪耀.她在凝望什么,又在等待什么啊?粼粼江面,多了些许红光点点;浓雾散去,红日跳出江面撒下暖暖光辉,却暖和不了她冰冷的心.
天际,渐驶来一叶扁舟,愈近愈近了……她的眼底有了细碎的光芒,但那扁舟不曾停留.明眸,流露出暗淡的星光,无奈,亦惆怅.
丝帕抹泪,凝神轻扶,洁白的丝帕,横也是丝,竖也是丝,丝丝屡屡剪不断.已记不清当时是否让那莹莹的泪珠浸染丝帕,只知如今早已泪滴痕痕.
扁舟一叶叶从眼前出现,直至消失,却始终没有出现她等待的人儿.孰知?那人身在何处,又何时归来?
夕阳开始西沉,大片余辉染红一片江面.水悠悠,她一次次期望,又一次次失望.
低头,叹息.一把古琴静置于那石桌上,已无心弹奏.曾为郎轻弹,弦音未了,他便离去,徒留她一曲愁情弹尽千古意.
虽说战火锋争的年代,男儿应志在四方.但一走便了无音训,叫她怎能不魂牵梦绕?
一封盼归信紧握在手,风轻扶,信摇曳,愈显得清秀的字迹凌乱.眺望天际,水天共色,但仅一线便将水天相隔.这信,如何传寄?惟有放手,任风吹拂,伴雁而行,望上天怜悯,将思念带与远方的郎.
天,已逐渐暗淡,江面上再无扁舟.她,失魂走下高楼,白平蘋洲上,惟有她一人……
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手中断,十里长庭望眼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天怨。
(第三人称)
《望江南》改写
又是一夜无眠,辗转反侧,总算捱到了天明。匆匆洗漱后,顾不上吃早饭,我便登上望江楼凭栏眺望——心上人已经离家多日,为何还不能回到我的身旁?
每一艘驶来的船我都仔细打量、端详,可每次都是希望变成失望。当无数艘帆船驶过,我的心变得越发凄凉——似曾相识的船儿啊,究竟我的心上人现在何方?
不知不觉中,已是夕阳西下。我怅然若失地望着滔滔江水,视线渐渐模糊了。滚滚东流的江水啊,请载着我的思念寻找我的心上人吧。
当晚霞即将消失的时候,悲观失望的我忽然瞥见当年我们分手的白蘋洲,洲上依旧芳草萋萋、鸟语花香。依依惜别的一幕重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心上人的海誓山盟仿佛又响彻在我的耳畔:等着我,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多少个浸泡在思念苦水中的日日夜夜悄然流逝,面对着物是人非的白蘋洲,失魂落魄的我不禁肝肠寸断……
(第一人称)
《武陵春》改写
风停了,空气中散发着花的清香。枝头上的花已经凋落殆尽。她们的魂魄将飘向何方?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呻吟,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春将尽,万紫千红都退去了色彩,真的好无奈。无法挽回从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让这些娇艳的花儿多停留片刻。经过了灿烂的早春时节,如今我却越发感到季节的伤感。
天色已晚,夕阳西下,我抬头望着窗外,心中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我已无心梳理,任头发散乱的披在肩上,正如我此刻的心情一般杂乱无章。
一切的景物仍旧没有任何的改变,但人事全非。
我与爱人早已是阴阳相隔。对着他的灵位想与他说话,可是我的心却在颤抖,还未等开口,便潸然泪下。太多的话哽咽在我的喉间,却难以说出口。泪水尚能成双,我却是孤单无助,唯有深深的回忆与我相伴……
对着镜子,我的容颜一天天变得苍老,双鬓的白发刻着我岁月的波痕,虽然我也曾竭力掩饰。每天清晨时分,我都梳理着那满头的白发,希望能够找回一丝昔日的印记,可那些精心地梳理却依然无法掩饰我苍老的面容。
有人告诉我,双溪春天的景色很美,也曾经打算到那里划着小船欣赏这春天的美景,让那春景推事我所有的悲,让水波冲走我所有的痛。
只是我心中装着太多的忧愁,而那形似蚱蜢的小船难以承载我内心的无限的惆怅。我害怕沉重的思念会在这双溪的水滩中搁浅,或随着流水而漂失。
因为我的生命不是泥沙,而是巨石做成的丰碑,在它的上面刻着的,只有一句誓言“今生等着你”。
《武陵春》改写
推开西窗,外边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满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坐在妆台前,铜镜中那女子是谁?竟然如此憔悴,一头愁丝散乱披肩,拿起故人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愁绪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罢了,罢了,即便直了也无人观赏,倒不如随它去了”索性放下梳子,带着三千烦恼丝,转身出闺阁,任其飘飞去吧。
昨夜,不知何时开始下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方人。风中夹杂着丝丝花香,惋惜只为残花香。
风起,风止;裙扬,裙歇;花飞,花落。
她折腰,拾起一片落花,仿佛听到他豪爽的笑声:“汝,是否为落花而哀愁?罢了,春去春回,花落花开,何时不是这样?”
抬起头,那熟悉的背影。他转身——那精致的五官,那挺拔的鼻梁,那深邃的眼睛。“夫人,你看,落红并非无情物,明年春天,它会以别种风貌与春天相会,所以啊,你不要老皱着眉头!看到你那深锁的眉间,为夫心都痛死了!”
她朝他跑去,她想再次靠在他的胸膛,听着那有力的心跳声。她想靠在他的肩膀上,再次体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他笑着看着她。抬起双手,准备迎接他的娇妻。当她以为抓到他的手时——却扑空了,他不见了、不见了……
她环顾庭院四周,微微蹙起了眉头,轻轻叹了一口气,幽幽说道:“又只是幻觉,只是幻觉而已。呵呵呵。”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只留愁绪伴我心。雨,又淅淅地下了,她已分不清脸上的水,究尽是泪还是雨……
泪尚能双,但我能与谁共?
曾听友人介绍双溪春天的美景,我曾想去游览一番,看能否将对他的思念稍减少一点,可是春纵在,与谁同?少了他,再美的景也是过眼云霄吧。罢了,我还是独倚空闺,叹以逝残春把。
望明月,仰头饮。今夜以醉入眠吧!一颗晶莹的水滴从眼角滑落“啪”掉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
他与她共乘一叶扁舟,他在船头,她在船尾。他忧郁的眼神,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他目光中的忧伤,仅是几尺之遥,她却不敢走过去,她怕。这又是幻觉,这只是幻觉。比起看不到,她宁愿这样远远看着她……
“夫人,别再为落花而愁……”
任一世繁华绚烂如花
任一地寂寞落寞成秋
……
第五篇:《望江南》教案
《望江南》教案
本节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现代诗与古典词巧妙结合,用相同的方法赏析现代诗与古典词,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一种品味诗词的亲切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闺怨凄美的永恒,潜移默化地祛除学生对诗词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放下思想的包袱走进诗词,只有乐学才能学好。
2、注重围绕诗词充分开拓挖掘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增强对诗词的感悟力,在想象中获得自我创作的审美情绪。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新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学习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更高效的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以学生为本,即教师要开动脑筋,摒弃传统教法,大胆创新,让方法与兴趣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