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赫拉克利特[推荐]

时间:2019-05-14 04:0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哲学史论文 赫拉克利特[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哲学史论文 赫拉克利特[推荐]》。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论文 赫拉克利特[推荐]

网上找的资料凑成的论文交西方哲学史的作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主要观点是:

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赫拉克利特还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万物皆流,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苏格拉底因此称赫拉克利特为“流动者”。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理论则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在没有理解恶的时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赫拉克利特认为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逻各斯(logos,即理性)一词来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来指导大自然发生的每一件事。

论文

摘要:赫拉克利特指出:“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不死的是有死的,有死的是不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人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土死生水,水死生气,气死生火;反过来也是一样”。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存在着对立物的渗透和转化,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认识。

关键字:赫拉克利特

哲学思想

观点

对立统一

事情本身就是两面性的,不是黑夜和白天那么简单因为他们不能同时出现,什么叫做矛盾?同时出现才叫做矛盾.比如债务人和债权人,他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少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再了.再举个例子,警察和小偷,我们不说那些广义的定论,就说狭义的小偷和警察的关系,警察是为了抓小偷,但是没有了小偷警察就没有了用处,现在我们在引申到广义上来说,犯罪和打击犯罪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是因为另一方而存在,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另一方,但是另一方不存在了,自己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再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就是很好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我们且不去说世界的,也不说一国的,就说一个企业内部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矛盾体,很明显,它要建立起来并运转,首先得有员工,事情得靠人去做,这就是生产力;但是,人再多,一盘散沙也不行,得有领导决策、指挥,就有了分工,还得有一套规章制度,大家都得遵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建立了一种生产关系。有了这两者,企业才能运转起来,缺一不可,这就是矛盾两面的相互依存性、统一性。

人是有思想的、活跃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随时都可能影响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而企业分工和规章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要照章办事,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就死板得多。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也会影响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员工会要么消极怠工,要么提出意见,甚至可能罢工。有的本来较为完善的制度,随着业务的扩大或外部市场的变化,也显现出不合理、不适应之处,一样会影响到员工。这就是矛盾两面的对立性。

高明的领导者就能根据员工的建议或意见,适时调整有关规定和指标,使企业平稳发展。

网上找的资料凑成的论文交西方哲学史的作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我们在引用鲁迅文章中的一个句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常识看来,一个人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这个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把生与死仅仅理解为肉体存在与否,毫无疑问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在辩证法看来,一个人的存在既指肉体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一个人的死亡既可是肉体意义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生与死又具有统一性。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腐烂,但精神可以永存,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肉体意义上存在,但却失去了精神支柱,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诗人用通俗的语,道出了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更强调“斗争”。他提出:“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一些是神,另一些是人;它也让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赫拉克利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的色彩,这就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面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人同一条河流”。

另外,还必须指出两处可能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其一,赫拉克利特认为战争是万物的存在形态,因而是不可避免、无法抵抗和无善无恶的,但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战争或斗争,其实质是指对立统一,其含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意义上的战争或斗争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因此,其不能成为为人类的斗争或者战争开脱的理由。其二,赫拉克利特强调守法的必要性,但必须注意的是,其前提是“人法受哺于神法”。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人法与神法并无两分之意。但是,说“人法受哺于神法”事实上已经隐含了两者分离甚至对立的可能性,而且赫拉克利特也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和理性常常是缺失的,因此在认识论上也为人法与神法的对立开了一个缺口。所以,当我们讨论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时,其前提便成为了不可回避的话题

通过这几个例子的论证,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通过这几个例子也让我明白了万物之间都是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我们做人做事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摘自维基百科。

第二篇:梯利《西方哲学史》要点

梯利《西方哲学史》

12-13梯利本《西方哲学史》的特点:

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

评价:哲学的初学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谦虚,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思想的评价原则:13

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评价:真正有水平的研究必定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研究哲学史的好处:13

研究哲学史的价值应当很明显。有识之士都对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类力求在文明的各个不同阶段所作的解答感兴趣。此外,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通过揭示各种思想所依据的根本原理,会使我们弄清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

评价:学习哲学史的目的要非常明确。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2005-4-4 74209 别理我------------------

第一编

希腊哲学

第一篇

自然哲学

第一章

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希腊哲学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它的政治、文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3-7

自然和社会条件;多山的小岛、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财富积累和分工精细

政治:变动和过渡时期——从部落首长制、经过贵族政治到民主政治

文学:反映变动社会的特点——事实是这样,个人正在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不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

宗教:同其他民族一样,最初是自然崇拜,后来发展为多神教,创造了神仙社会,直到形成奥林匹斯的比较纯净的概念。神仙的系谱或神谱: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这里,不是采取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的和逻辑思考的方式,而是求助于诗人的想象和通俗的神话。诗人追问他周围的事物和想象是怎样产生的,并根据简单的日常经验作出解释,认为那是生殖或人类意志所造成的:黑暗和夜晚相结合而生白昼;天和地相结合而生河。

哲学:神谱学和创世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满足含有诗意的想象,而不能满足进行推理的理智的要求;它们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和动因,而不求助于自然的原因。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用智慧代替想象,摈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说的基础,这时才产生哲学。

希腊哲学概观:7-9

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它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第一个大问题是: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从自然到人类这一兴趣的转移导致人类精神问题的研究,即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研究逻辑、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诗论。后来,注意力更特别地集中于伦理问题:什么是至善?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标?伦理学成了主要课题,研究逻辑和形而上学是为了帮助解决道德问题。最后,上帝和人同上帝的关系问题,即神学问题,占有显著地位,希腊哲学象它开始一样,乃归结于宗教。

(一)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

(二)智者学派是转折时期。

(三)苏格拉底时期是重建时期。这一时期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结束。

(四)后亚里士多德时期。这一时期,活动的场所主要在雅典、亚历山大和罗马。(1)斯多葛学派芝诺和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所研究的问题是行为问题、人类幸福和至善的问题。(2)神学运动发源于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哲学同东方宗教接触的结果,它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新柏拉图主义。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2005-4-4 74236 别理我 第二章

前智者学派哲学的发展10-12

在这一课题方面我们将研究爱奥尼亚“物理学家”或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埃利亚学派、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学派和阿那克萨哥拉。爱奥尼亚物理学家真正表现出思辨的冲动,他们企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现象,而不求助于神话中的事物。他们追问,什么是组成世界的基本材料?并依据感官知觉做出答案:那是水,或者是气,或者是一堆假设的、未经分化的东西。借助单一的原理、即一元论,他们力图解说不同物体的性质及其变迁,这就是原始质料的转化。观察表明,各种实体都可以变成其他实体,例如,水变成蒸气。所以原来的元素一定已经同样转变成当前经验世界中不同的实体。所有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都隐涵地肯定实在是有生命的:原来的实体内部拥有运动和变化的起因(物活论)。他们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变化的事实本身。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大注意感官知觉的实体,而注意宇宙万物间的关系、秩序、一致或和谐。因为这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便把数看作实体,认为数是万物的基本原因。赫拉克利特象爱奥尼亚派一样,把一个生气蓬勃的实体(火)看作基质,但是他有意识地突出变化的事实或生成,把它看作重要的事情。他认为,世界不断变化,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状态,事物没有真正的永久性。他还比他的前人更清楚地提出了这种观念,就是世界上有一理性掌管其中发生的事件。埃利亚学派也注意变化的概念,不过他们摈弃它,视之为绝对不可设想的。一种元素,比如火,竟会变成其他任何一种事物,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事物不能变成它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凡现在是什么样的东西,一定保持是什么样的东西;实在的重要特征是恒常性,而不是变化。恩培多克勒思考这样提出的问题,同意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就变化的真实意义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任何别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产生于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另外一种绝对不同的东西。他却同赫拉克利特一样,仍然主张事物是会变化的。不过,这种变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他肯定有的元素或分子,元素或分子结合起来构成物体,这就是生成;物体的各部分分裂开来,则是衰颓。任何东西都不能绝对真正地生成、变易或消失;世界上只有恒常不变的元素能够并且确实在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原子论者在原则上接受了这种新观点,但是在几个方面和恩培多克勒有所不同。恩培多克勒设想土、气、火、水四种元素,还有某些人格化的活动力量——爱与恨。原子论者则假定有无数微小不可分割、称为原子的物质分子,这同土、气、火、水相比是更基本的东西。他们认为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阿那克萨哥拉也造成恩培多克勒和原子论者所提供的解释原理,唯有这一差别:阿那克萨哥拉假定有无数基本的性质,并采用了这些元素以外的心灵的观念,以解释其运动的起源。最后,智者对所有这些理论都抱否定态度,断定解决宇宙问题的尝试是徒劳无益的,其理由是,在这领域里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

第三章

实体问题(略)

第四章

数的问题(略)

第五章

变化的问题(略)

第六章

变化的解说(略)

实体的问题讨论的是“多中之一”,变化的问题讨论的是“变中之常”。多中之

一、变中之常,正是本体论之“本体”的特点。因此,尽管存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是巴门尼德才创立的,在自然哲学那里已经有了本体论思维了。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2005-4-4 74522 别理我第二篇第一章

智者时期

第一节 希腊思想的进步(略)

第二节 希腊的启蒙时期(略)

第三节 智者

第四节 智者活动的意义

45-46智者考虑的问题:

对自然哲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惑:对实在的本质问题所做答案,没有两个哲学家的意见一致,叫人无所适从。于是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说,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这种理论上怀疑主义很快导致伦理上的怀疑主义,导致在行为人人以自己为准则的观点:如果知识不可能,关于是非的知识就不可能,就没有公认的是非;良知无非是由主观来确定的。

47-49智者活动的意义:

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怀有敌意的批判和某些比较年轻的智者的虚无主义论点,智者学派的运动在思想史上很长时期为人所误解。自从黑格尔和格罗特试图比较公允地评价这些思想家以后,大家才公平地对待他们。他们的优点是理性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缺点是未能建设性地运用理性工具。西塞罗说,智者把哲学从上天降到人间,使注意力从外界自然转向人本身,而且认为专门研究人类就是研究个人。他们却没有认识到人的普遍因素,见树不见林,只见个人而不见人类。他们夸大人类判断中的分歧,忽略其意见一致处。他们过分强调感官的虚幻。他们强调人类认识和行为中的偶然、主观和纯属个人的因素,而没有正确地对待客观因素,即为一切人所接受的原则。

全部智者学派运动的重大价值在于: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2005-4-4 74545 刘文魁

------------------

谢谢先生以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形式对我的回应。看来先生是搞西哲史的。很愿意和您交朋友。您对西哲史研究的基本体会是什么?从哲学史的视角看,当代哲学创新的背景、条件、方向、道路是什么?我走的道路对不对?我是想全面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即深化唯物论,丰富辩证法,建立具有科学逻辑的哲学新体系,为分支哲学和应用哲学的创新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推古论今应是史学者的长项。我想先生在哲学创新的今天会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吧!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2005-4-4 164154 别理我------------------

若想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首先需要了解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至少要了解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这样才会知道:工作本身值不值得做。

据我所知,辩证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肤浅的一支。在原有的历史条件下,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启蒙作用,但现在时过境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本身已经远远不够了。无论如何创新,它总不能超出实证科学的理性主义,而目前需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方面。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无法包容的。

因此,我建议文魁兄首先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创新不能建立在错觉的基础上。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2005-4-5 73210 别理我------------------

第二章 苏格拉底

51-58苏格拉底的方法:

他心目中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爱真理和德性,帮助他们做正确的思维,以便他们过正当的生活。他的目的是实际的而不是玄想的。他对取得知识的正确方法,比对这种方法的理论或方法论更感兴趣。他根本没有提出一种理论,而是实践一种方法,在生活中体现它,而且以身作则教诲别人来遵循它。(评论:柏拉图进一步完成了苏格拉底所没有做的工作)

苏格拉底认为,要把握真理,就不能轻信出现于头脑中的偶然的意见。每个人都很自信,但仔细检查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头脑里充满混乱、模糊和空洞的思想。我们有许多从来未加考察的未经消化的意见、许多以信仰为基础而接受的偏见,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并不了解其意义。我们做出许多没有根据的武断。人人都自以为真理在握,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知识,没有信念。我们的知识仓库是建立在沙丘上的,略受袭击,全部大厦就会坍倒破碎。我们必须清理自己的观念,了解用词的真正意义,正确地为所用的概念下定义,确切地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而且,我们要有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要证明我们的论断,要思维而不是猜测,要对我们的理论加以检验,用事实予以证明,参照事实进行修改和纠正。

评论:“要用概念去思维,而不是凭信念去猜测,凭感觉去武断”。这应当成为哲学专业学生的座右铭。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2005-4-5 73313 别理我------------------

第三篇第一章

柏拉图

62-63柏拉图的使命:

苏格拉底曾经指出,要过合理和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具有善的知识,而获得这种知识是可能的。他没有提供取得知识方法的理论,只是采取了以对话的形式引伸出真理的艺术。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他还思索这种方法和真理的意义,概要地论述了方法论或辩证法或逻辑学,在那里,他讨论了形成和结合概念的艺术,或为把握真理而运用的逻辑推演。这是认识论和形式逻辑的开端。不过柏拉图并不满足于表明如何可以获得真实的概念和判断,他的主要目标是要取得真实的概念和判断,以便从物理、精神和道德等等方面来认识实在,从统一和整体上来把握它。显然,他认为不了解宇宙的性质,就不能解决知识问题。为此,他根据那成为他的理想的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虽然柏拉图没有明显地把哲学分成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实用哲学,包括政治学),但他在著作中运用了这种划分法。因此,我们将按照这种次序来剖析他的思想,并从逻辑学或辩证法开始。

63-65辩证法或逻辑学:

意见不同于知识,它是建立在信念和感情之上的。它自以为真实无误,其实它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一种盲目自信而已。真正的知识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这种知识知道自己是知识,即能确证自己为真的知识。大多数人思维,而不知道为什么那样思维,他们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一般德性的情况并不比这好一点。它也是建立在感官知觉和意见之上的,没有意识到它的原理。人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他们根据本能,遵循风俗习惯而行动,有如蚂蚁、蜜蜂和黄蜂。他们的行动是自私的,为谋求快乐和利益。他们混淆了现象和实在,以为快乐的就是善的。

对真理的爱迫使我们接受辩证法,迫使我们超越感官知觉而趋向观念,趋向概念的知识,即由个别到一般。辩证法首先在于用一个理性概念来涵括零散的个别事物,其次,在于把这种理性概念划分为类别,这就是概括和分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清楚和前后一致的的思维。从概念到概念,上行和下达,概括和细论,结合和区别,综合和分析,雕刻出概念,正如雕刻家用一块大理石雕刻出美好的形象一样。在推理的过程中,判断表示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把概念同概念联系起来,而三段论法则把判断和判断连续起来。辩证法是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艺术,思维的根本对象是概念,而不是感官或影像。

概念受个别事物启发而显现,但它根本上是从理念来的。我们根据真善美的理想或标准来考察感官世界。这些理想或标准就是理念。对于数学概念和某些逻辑概念或范畴,也应当认为同真善美的理念一样,是天赋或先验的。

知识是思想同实在或存在的一致性,它必须有一个对象。这实在或对象就是理念。换句话说,理念不可能仅仅是我们头脑中转瞬即逝的思想;数学的真理,真善美的理想,必然是实在的,必然有独立的存在。如果我们观念的对象不是实在的,知识就不能成为知识,因此,它们必然是实在的。

66-67理念的等级:

理念或原型虽然无数,但并非乱成一团,没有秩序。它们构成很有条理的宇宙,或者是有理性的宇宙。其理想的秩序形成一个有关系、有联系的有机的整体,各种理念按逻辑次序排列,位于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之下;善的理念是一切理念的泉源。这个理念是至高无上的,在它之外没有其他同样的理念。真正的实在和超越的善是同一的;善的理念是逻各斯,即宇宙的目的。因此,一中有多。在仅能用智力了解的或理想的宇宙里,没有不是一中有多或多中有一的(巴门尼德)。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它构成一个有机的精神统一体,由宇宙的目的、即善的理念所统辖,因而是一个有理性的精神整体。感官不能把握其意义,感官只能感知其不完善和流动的反映,永远不能提高到理解完善和不变的整体的地步。哲学的任务就是要用逻辑思维来了解它的内在的秩序和关联,思索它的本质。

70-76柏拉图的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正如对个别(感觉)与一般(知识)的划分一样,柏拉图划分了肉体和灵魂,认为前者属于肉体,后者属于灵魂。柏拉图还划分了理性、意志和欲望,认为它们分别位于头脑、心脏和肝脏中。冲动和欲望当前,有碍于理性占有伦理的至高地位,柏拉图在他的伦理学中指出,这种障碍是理性本身必须设法克服的。灵魂各部分各司其职,其中较高的功能驾驭较低的功能,人才能过理性的生活即有德性的生活。对应灵魂的三个方面,德性有聪明、勇敢、克己三种,三者的整合则是正直。

在政治学中,柏拉图把国家比做一个人。受过哲学训练的人代表理性,应当作统治阶级;军人阶级代表生气勃勃的因素或意志,其职务是防御。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以生产物质财富为其职能。一个国家的每一个阶级,无论是从事工业、军事和守卫,做自己的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一个国家就会实现正义。这些阶级在一定的条件下,和睦相处,一个国家就有节制、勇敢和智慧。柏拉图认为财产和妻子儿女使人自私,因此反对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主张两个(为劳动者所供养的)上等阶级实行共产共妻。他还有其他的建议,其中有监督婚姻和生育(优生学),遗弃弱婴,推行国家义务教育,教育妇女作战和参政,检查文学艺术作品。柏拉图对艺术没有好评,认为那是对感官世界的模仿,而感官世界本身也不过是事物真正本质的摹本。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但是他指出,艺术应该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手段。

在他的后期著作《法律篇》中,柏拉图大大修订了他的政治理论。一个好的国家除去理性或洞见以外,应该有自由和友谊。一切公民都应该有自由,享有参政权;他们应拥有土地,让农奴和外国人从事商业和贸易。家庭恢复了它固有的地位。知识并非无所不包,还有其他表现善良行为的动机,例如快乐和友谊,痛苦和憎恨。然而,德性仍然是理想,训练有道德的意志仍然是目标。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2005-4-5 73340 别理我------------------

第三篇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

85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范畴意指论断中最概括的形式,是论述任何事物所用的基本的、最一般的谓语。他列举十个、有时仅仅八个这样的范畴。我们说一个东西是什么(人:实体),怎么构成的(白色:性质),多大(两码长:数量),关系如何(大一点,两倍:关系),在什么地方(在吕克昂:空间),什么时候(昨天:时间),采取什么姿势或位置(躺着,坐着:位置),处于什么状态(穿着衣服,执有武器),做什么(燃烧:主动),遭遇了什么(被焚:被动)。这一切都说明我们所经验的对象都处于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衡量和计算,同其他事物有关系,可以施予作用和承受作用,有本质的和偶然的性质。这种范畴固然是思维或语言的形式,不仅如此,而且还是本然的实在的谓语。每一个词或概念都有实在的东西同它相应。个别可见的实体是所有这些范畴的承担者,它是可以用这些范畴加以论述的东西,因此,实体这个范畴极为重要,其余的范畴只有可以用来论述实体时,才得以存在。科学末研究存在、本质或实体的范畴,即研究事物本质的性质。

评论:亚里士多德不仅总结了苏格拉底的概念和柏拉图的判断论,创立了推理论,特别是三段论,对于归纳和演绎进行了研究,更重要的是他的范畴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范畴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在思维中完整地表述“实体”的存在状况。

92-93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统觉与思维

不同的感觉向灵魂报告事物的性质,统觉好象是所有的感觉的汇合处,它的机构位于心脏中。借助于统觉我们把其他感觉所提供的知觉结合起来,获得一个对象的全面的图景。它也给我们一幅关于性质的明晰的图景,诸如各个感觉所知觉的数目、大小、形状、运动和静止。统觉还能构成属类的和组合的影像,有保持或记忆(联想)的能力。愉快和痛苦的情感因知觉而起。各种职能能够往前推进,乃产生快感;受到阻碍,则有痛苦。这些情感引起欲望和厌恶,就使肉体运动。有灵魂想要的、它认为好的对象呈现,欲望随之而起。伴有深思熟虑的欲望叫做有理性的意志。

以上所述的各种职能类似于植物灵魂。除此以外,人类灵魂还有用概念思维的能力,能够思维事物的一般和必然的本质。正如灵魂在知觉方面知觉所感觉的对象一样,灵魂作为理性,则把握概念。理性潜在地是它所能想象或思维的东西。用概念进行的思维就是实现了的理性。理性怎么会思维呢?有主动的或创造性的理性和被动的理性。创造性的理性是纯粹的现实性,其中的概念是实现了的;它直接看见概念。在被动的理性中,概念是潜在的。创造 性的理性使概念变成实在、实在或显现。亚里士多德有一种目的论观点,例如,他认为存在着一个个别的有机体的物质必须予以实现的完整的形式或理念。同样,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肯定,理性里面必然存在着一个要由理性来实现的完整的形式。为了在精神世界贯彻这种思想,他把理性区分为形式的一面和物质的一面,主动的理性和被动的理性,现实的理性和潜在的理性。概念在被动的理性中是潜在的,在创造性的理性中则是现实的。

评论:第一,范畴(数目、大小、形状、运动和静止)与统觉的对应,统觉能组合影像、保持记忆、引起情感,所有这些,都构成康德的统觉分析的基础。第二,这里体现出知、情、意相统一的心理学。单以评价而论,情感是一种评价,思维则是另一种评价,而亚里士多德则要求把它们协调一致起来,这里所体现的“价值论”具有独特的意义。

94-97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可以成为达到较高的目的的手段,这较高目的又是更高目的的手段,如此类推,最后达到最高的目的或目标,这是终极的原则或至善,是所以要追求其他各种善的目的。什么是至善?一个事物的善在于它特有性质的实现,每一种生物的目的或目标是要实现它那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本质或使之明显起来。人的特殊本质不单纯是有肉体存在,或带有欲望的感觉,行使植物和动物的职能,而是有理性的生活。因此,人的至善是全面和习惯地行使那种使人成为人的职能。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

为了实现理性的目的,灵魂各个部分必须正当地发挥作用,肉体必须合宜地行使职能,而且必须有适当的经济财物。一个有德性的灵魂是一个很有条理的灵魂,其中的理性、感情和欲望保持正当的关系。完善的理性活动本身是智慧上的(推理的)效能或德性(聪明,见识);感情冲动职能的完善的活动被称为伦理上的德性,诸如节制、勇敢和豪爽等等。有多少活动领域,就有多少道德上的改造。对于肉体嗜欲、恐惧、危险、忿怒以及对经济财物和声望的欲求等等,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算是“理性的态度”?亚里士多德说,是居中于两个极端之间(即中庸论,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时往往放弃这一原则,因为它在许多情况下不适用)。例如,勇敢是蛮横和怯懦的中庸,豪爽是浪费和贪婪的中庸,谦虚是羞怯和无耻的中庸。这种中庸并不是对每一个人和在一切情况下都一样,它“以我们自己为准”,但是,那不是主观意见或任意选择的问题,而是“由理性所确定或者象一个正直的人会予以确定的那样”。另外有两点需要铭记:第一,它是一种气质或意志的一种习惯,而不是偶或有、偶或无的某个具体行为;第二,它是自愿的行动,有意识地带有目的的行动,自由选择的行动。亚里士多德把所有这些思想综合在下列定义中:“德性是一种或习惯,包括审慎的目的或选择。道德在于中庸之道,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由理性来确定,或者象一个审慎的人会予以确定的那样。”

对人来说,至善是自我实现。但是,不能把这种学说解释成自私的个人主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我”是指理性自我。因此,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那就是,他爱护和满足他的存在的最高部分、即有理性的部分,为高贵的动机所推动,促进别人的福利,为祖国服务。一个有德性的人要求自己特别重视高贵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爱护自己的。人是社会动物,他要同别人一起生活;他也需要别人做些好事。为善的本身而爱善,他必然爱一个有德性的朋友;从这个意义来说,有德性的人的朋友是他的第二个自我,即他之外的自我(an alter ego)。

人性的最好部分的活动,即思辨的活动、采取沉思形式的活动,是最高尚的幸福。这是最高尚、最持久和最愉快的,极为自足,它本身为人所喜爱。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样的生活似乎是异常的好。他将欣赏这种生活,不是因为他有人性,而是因为他有某种神圣的因素。“如果同人性的其余部分相比,理性是神圣的,那末,同人的一般生活相比,合乎理性的生活就将是神圣的。人们说人的思想不应太高尚,以致不能为人类所达到,或者人类的思想不应太高尚,以致不能为必然要死者所达到,这种告诫不足为训,因为以人的固有的倾向而言,他应该追求不朽,尽力遵循人性的最好的部分而生活。”

评论:人的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关系,如果不是单从消费的角度,而是也从生产的角度来看,那么培根或笛卡尔的技术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必然的结论。但可惜,亚里士多德只是把思辨活动看作“人性的最好部分的活动”。

第四篇

伦理问题的探讨

第一章

概观

100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伦理问题。快乐论者和犬儒学派同以前一样,宣扬他们相互对立的快乐论和苦行论这两种伦理学说。

伯罗奔尼撒战争、科林斯战争、底比斯战争分别导致雅典、科林斯、斯巴达解体或失败。经过长期而顽强的奋斗,马其顿的菲力普在喀罗尼亚一役(前338年)击败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组成的联军,成为希腊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人,在他逝世(前323年)以后,他的大将分割了世界上一大部分土地。希腊人从马其顿的手里被转移到一个新的世界强权的手里,公元前146年希腊成为罗马的行省。

在这种时期,旧制度已经破坏,公私生活都伤风败俗,人生的意义问题不会不引起人们注意。国家丧失其独立性,公民的职责降为单纯的顺从,明智的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拯救自己的问题。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他要努力追求的是什么?

101-102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噶派:

按伊壁鸠鲁学派来说,至善或最高理想是快乐或幸福(快乐论),这是唯一有价值的目的。其余的东西,如果能够带来快乐,成为幸福的手段,才有价值。生活在**和紧急时期,聪明智慧要使精神保持平静,以尽可能争取个人最大的利益为目标来处理事物。斯多噶学派则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幸福,而是品格、德性、律己、职责,以个人的利益服从全局的目的。

这两派的学说表述得比较通俗,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博大的体系相比,为更多的人所欢迎。两派都看到有必要为他们的伦理观点提供唯理的基础,说明其合理性并予以证明。他们相信,不了解事物的本性,就不能对道德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除非认清世界的意义,否则不能指出人在世界上应该怎么活动。人的行为取决于他在其中生活的那一种宇宙。他的人生观由他的世界观来确定,他的伦理学则由他的形而上学来确定。尽管他们极为关注实际,这两个学派从未失去希腊人对思辨的爱好。

要实现至善,必须了解宇宙的意义,认识真理。于是发生了这样的问题:真理是什么?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它的起源是什么?怎么知道我们取得了真理?逻辑为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给我们提供了知识的范本或标准,使我们能够区别真理和谬误。因此,伊壁鸠鲁和斯多噶学派把他们的人生哲学建立在逻辑和形而上学之上。

伊壁鸠鲁学派关于善的概念以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基础。根据这种,宇宙是无数的物质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目的或智慧予以引导。人就是许多拥挤的物质分子相结合的一种结果,是在永远变化着的存在的流动中经过多次试验和失败而构成的。他延续他短暂的生命,终于又扩散到他所由产生的大的原子旋涡中。因此,当他活着的时候,让他不为对现世和来世的迷信的恐惧所困扰;让他尽情地享受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时刻,让他设法从这场角逐中取得最大的幸福。另一方面,斯多噶学派的哲学家认为有一个有智慧的原则或目的在那里组合和主宰宇宙,使之成为美好而有条理的宇宙。他们看到宇宙的统一与和谐,宇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上帝。既然人是这个大的理性的整体的一部分,他的义务就是要发挥其作为部分的作用,使自己服从整体的和谐,让他的意志由法规和理性来统率,协助实现上帝的意志。他必须这样做,不是为了他自己狭隘的个人利益,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整体的完善。在斯多噶学派看来,除非服从宇宙的理性或法则,否则就不能得到幸福。

评论:近代以来,科学兴起,伊壁鸠鲁主义遂大行其道,而斯多噶学派的宇宙秩序却失落了。人们知道有自然秩序或物理秩序(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即“物理学”),不知道宇宙还有一种道德秩序或超伦理秩序(伦理即人伦之理,它是人得之于“道”的部分;道德则是所有生物从“道”中所得部分的总和)。但西方有基督教作补充,所以不至于偏斜到不可纠正的地步。而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无神论”教育,却把马克思所教导的个人存在的超越性和联合性丢失殆尽,我中华民族遂重新沦为野蛮民族。悲夫!

第三篇:西方哲学史期中论文

西方哲学史 期中论文

苏格拉底和屈原

——中心古代文化的暗合

荀玮 201037038 保险学院风管2班

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时候,我发现古希腊的一位智者苏格拉底有很多的地方和中国的屈原相似,于是研究了两个人的生平,希望能够找到中西文化的共同之处。

在对于一个人的生平了解认知过程之中,我认同先知生死,而后知为人。

苏格拉底生于阿蒂卡的阿诺普克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为雕刻匠,母为产婆。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自称颛顼的后裔。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一个是中国的贵族出生一个是希腊的中产阶级,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母亲是产婆而骄傲并说自己也是“产婆”——思想的产婆,屈原就更加重视自己的出生了,自称颛顼后裔,有着高尚的平的和节操。都是有才华自信满满的人,希望以自己的先进思想带领混沌中的国家人民走向光明。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苏格拉底是被处死的而屈原是自杀,一个是可以活而选择死,一个是不必死而放弃生。从处境上来看,屈原和苏格拉底同样是宣扬新的观念,受旧的恶势力打压,社会中恶多于善,民众愚昧。同样选择了死亡却有着不同的心境。苏格拉底在苟活和死亡之间选择了接受死刑,希望捍卫法律并以死明志。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哲学家,雅典最负盛名的智者。本世纪中,他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苏格拉底虽然不是上层人物但他在抽签是曾经当过雅典的高层领导人。我们都知道雅典全盛时期,公民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一切以自己的城邦为重,并且崇尚法律。苏格拉底的死几乎成为了必然,苏格拉底有着比一般人更加先进的思想,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看着一群把影子当成真实世界的物质的人们,苏格拉底曾今想要把真实的世界带到他们面前,但是无知使得他们拒绝接受新的思想,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寂寞的智者,也使得他被恶势力打压,最后以误导青少年为名处以死刑。

屈原比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要晚几十年,他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当时的上层人物。在中国,有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古话,而中国人的自杀率是比西方国家低很多的,屈原那个年代,这样的有特权的人物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一般是在本国不得志就去邻国,一般的平民出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懂的“良禽择木而栖”,而屈原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高贵的出生,使他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的目标并不是施展自己的才华帮助主上并且使自己立身扬名,他希望的是复兴自己的国家,所以就算他可以以自己的才华和名气去邻国继续自己的思想,但是祖国已经不在了,他便完全失去了希望,投河自杀。

西方知识分子更侧重于理性与科学。与苏格拉底之死的理性精神相比,屈原之死更具有政治使命感的道德意义。理性与独立性是合二为一的,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西方知识分子更多地是远离政治而独立的。

根据雅典法律,如果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有罪,可以以交纳罚金或选择放逐的方式代替死刑。在宣判之后的陈词中,他说到:“公民们,以往许多审判,被告们都携带家属,涕流满面地向法官求情。以求宽恕。我也有亲属儿女,也有亲戚朋友,我也自己陷入了陷阱,但我不愿让他们为我求情。我这样做不是藐视你们,而是因为这类行为是城邦的耻辱„„

从宣判到执行尚有一个月的时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援救他越狱逃离雅典,希腊众多城邦都欢迎苏格拉底到那儿居住。一切都安排妥当,但苏格拉底再一次拒绝了,他对营救他的人说,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要活的好,活的光荣和正义。”我选择现在死去是为了永远都活着。”

有人说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是个人英雄主义,苏格拉底如果能够越狱出来就又是一条好汉,可是当时的雅典,重视城邦的思想使他却选择了接受死刑。中国人倒是被人们认为全集的集体主义精神强的人群,但是在战国,政客一向是墙头草,哪国胜利就去投靠哪国,而屈原高贵的出身使得他对祖国的认同依赖为祖国灭亡而自杀。两个人都是因为对自己的国家或城邦的感到失望又有非常高的归属感选择了自杀。但一个是因为强烈的政治使命感的压力,一个是为了理性与科学。

苏格拉底之死与屈原之死都是历史悲剧,但西方人善于进行反思自我与修正错误,因为完美无缺只在天国,民主与法治通过反思修正而走向完善,苏格拉底的自认为无知的理性激励着后人的探索,理性精神的弘扬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君权神圣与胜者至尊,总是排斥反思精神。屈原之死则意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的结束,以及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遭受重创,依附政治的”学而优则仕”经久不衰,浩浩荡荡的人们落入感悟作赋的文人大军现象,还有消极遁世的逍遥游心态,所有这些都延缓着中国历史的科学发展。

但是苏格拉底和屈原这种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精神就是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不论是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制度,中西文化中都有的就是对梦想的坚持。这也是我们现在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一个支柱,能够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念。

第四篇:欲望——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09级经济二班 姓名:王重政 学号:20090700156

浅谈欲望这小事 引言

欲望是能够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情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欲望是改变世界、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欲望这个字眼一直都是很受争议的,特别是性欲。有人提倡压制,也有人提倡顺其自然的释放,至今为止,人们也没有找到那个压制与释放的平衡点。生活中有很多欲望是很平常的,比如衣、食、住、行,都是大家能够正常接受的。但是也有很多比较强烈的,很难控制的,比如性、虐待、占有等,控制不住就很容易影响正常生活,扰乱社会稳定。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它是自发的或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体内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刺激。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刺激很难控制!因为强烈的欲望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兴奋,产生欲望的激素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而兴奋产生的激素又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兴奋越强,越难以控制。欲望的产生

一些学者认为人为什么会有欲望,其实这个问题到底了,也是生死的问题。

活着,就会产生问题。欲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与问题共生的。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个情况——活着。真正的问题在于活着。我对欲望的认识就是,它是人活着的保障,因为它提供了解决活着所遇到的的阻碍的方法。它与问题是共生的。活着就会遇到问题,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也是欲望产生的必然性。所以欲望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活着。欲望成了一个属性。如果要线性逻辑,那就是活着决定了问题的存在,也决定了欲望的存在。要回答为什么有欲望,就要回答为什么有问题,就要回答为什么活着。·欲望机器论

欲望到处发挥作用,有时平稳运作,其他一些时候,则间歇性地行使其功能。它呼吸、发热、饮食。它排泄和射精。说到本我,何等的错误!它处处都是机器--真实的机器,而非比喻的机器,机器驱动其他机器,机器又被其他机器所驱动,当然具有所有必要的连接和牵引。一架官能机被插上能源机。一台产生电流,而另一台将其拦断。乳房是一架产奶的机器,嘴则是与其配接的机器。患厌食症的嘴,在几种功能之间,犹豫不决;其持有人弄不清楚它是一架吃饭的机器,一架肛门期的机器,一架说话的机器,还是一架呼吸的机器(哮喘病)。因此说,我们都是干零活的人;每个人都带着他的小机器。对一架官能机器而言,有能源机器与之配合,一直在流动和中断着。法官施莱伯感到屁股上有热光。i一种太阳肛门,休息则保证其功能健全。法官施莱伯感到是某种东西在生产另一种东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一种东西被生产出来:是机器的效果,而不仅仅是隐喻。欲望的产品

弗洛伊德:“如果欲望产生什么,那么其产品是现实。如果欲望是能产的,那么只有在现实世界才能产,并且只能生产现实性。欲望是一组被动的综合,它们操纵着局部性的客体、流量及躯体,行使着生产单位的职能。现实是终端产品,是欲望被动综合的结果,即无意识的自发生产。欲望不欠缺什么东西:它不缺少客体。毋宁说,它是欲望中所缺少的主体,或缺乏固定主体的一种欲望。除非有压抑,否则没有固定的主体。欲望及其客体完全是同一种东西,是机器,是机器的机器。欲望是一种机器,而欲望的客体则是与之相关的另一架机器。因此,产品是某种从生产过程中去除或减掉的东西:在生产行为和产品之间,有某种东西变得分离开来,因而给漂泊流浪的主体提供了一处居所。欲望的客观存在本身就是现实之物。12没有任何特殊的存在形式,可以贴上心理现实的标签。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事实上存在的东西,不是匮缺,而是作为自然和感觉客体的激情。欲望并不因需求而加强,而是相反,需求来自于欲望,它们在欲望所产生的现实之物中,相互抵销。匮缺是欲望的一种反作用。它贮藏、分布、疏散在某种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现实之中。欲望总是和客观存在的条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包含它们,遵循它们,因其变迁而变迁,也不比它们更有生命力。出于这一理由,它常常变成死亡的欲望,而需求则是衡量同时已丧失其欲望的某一主体如何退缩的尺度。情况如此之甚,以致于欲望丧失了对条件的被动综合。这严格讲,就是作为真空中所搜寻的需求的意义所在:在其恰巧存在的模糊世界里,四处猎寻,竭力捕捉或变成被动综合的寄生物,这样说没有什么用处:我们并不是绿色的植物,我们早就不能够综合绿色素,因此有必要食用......欲望因而变得令人绝望地害怕缺少什么东西。但是,应该强调指出,这不是穷人或被剥夺财产者说出的话。相反,这样的人明白,他们离绿草很近,几乎与之亲近,而且这种欲望几乎不需要什么东西,不是那些恰巧出现的剩余物,而是从它们那里不断获取的东西。所缺少的,不是主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到欠缺的东西,而毋宁是人的客观性,即人的客观存在。对他来讲,欲望等于生产,即在现实领域内部进行生产。”

而在现在,欲望能够产生什么呢?成功?失败?平淡?波澜?光耀?罪恶? 其实,在我看来,世间一切因缘成果都是人的欲望带来的。想让它朝着人类崇尚的道德价值关走,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看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自我欲望

说到欲望哲学,不得不提提弗洛伊德。他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得出了精神分析学的第一个令人很不愉快的命题: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作用则是次要

。无意识的核心是性欲望性冲动。因为性欲望性冲动是被压抑得最深重的,所以也是最隐秘最诱惑最顽强的。我们必须注意,弗洛伊德的“性欲望”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不只是代表男女性爱以及生殖活动,而是充分体现人类追求快乐的天然色彩。生命快乐的冲动,才是人性的根本所在。由于文明社会的制裁,这种冲动只好躲在暗处向我们发号施令。在我们的过失行为和玩笑中,它可以曲折地表达自己;在我们的睡梦中,它经过伪装得以暂时的现形;在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它通过升华作用来尽情抒发自己。我们一直以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可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设完全推翻了我们自以为是的常识,完全颠倒了我们以往固守的“真理”。人不再是自己的主宰,无意识的欲望才是人的主宰。你还以为你是自己的当然主人,你始终拥有一个独立的反思的自我。其实,你只是一个被本能所操纵的生命木偶。人一生下来就被判了欲望的徒刑,就被囚禁在欲望的牢笼里面。人为什么需要宗教需要艺术需要理想?就是因为人一直想挣脱欲望的捆绑。事实上,天底下最难对付的东西就是人自己的欲望。

当你看见一件吸引人的东西,你想要它。你看见一部车子,一艘船,然后你想拥有它。或是你想要达到有钱人的地位,或成为灵性上师,这就是欲望的源头。眼见,身触都是感官的刺激,在感官的刺激中升起了欲望。因为认识到欲望会带来冲突,于是你才问:“我要如何才能从欲望中解脱?”所以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脱离欲望,而是欲望所引起的担忧,焦灼和痛苦。你想从欲望的苦果中解脱,而不是脱离欲望本身,这是必须了解的重点。

如果你能把痛苦,折磨,挣扎和一起欲望所引起的焦灼及害怕都摆脱,只剩下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你还想脱离欲望吗?

只要你存有获取成就或是变成什么的欲望,不论程度的深浅,你不可避免的一定有焦灼,懊悔及恐惧。你一直存在着变成有钱人的野心,以及想得到这样或那样东西的期望,只有党你看见野心的腐化于败坏的本质时,你的野心才会消失。

一旦我们看见追求权利的欲望在各种形式上产生——譬如成为政府首长,法官,传教士,灵性上师等——我们看见这种欲望的根本是恶的,我们就不会再有求取权利的欲望。然而我们现在并没有看见野心的破坏性;相反的,我们却说我们将运用权利去做好事,这种言论根本是毫无道理的。

一个错误的方法永远不可能用来达到正确的目标。如果方法是恶的,结果也是恶的。好并不是坏的反面,好的品质只有在坏完全停歇时才会出现。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整个重点,不了解它的结果,它的副产品,而只是尝试去消除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欲望

所谓控制,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什么时候应该收敛。并且在使用的时候,物尽其能;在收敛的时候,尽量控制其负面作用。

如果你是把控人类欲望的高手,你将拥有驾驭一切的威力,并将无往而不 胜,成为不凡的人。那么,如何驾驭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奇迹与辉煌呢?

老子的方法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可谓囊括宇宙,博大精深。在驾驭人类欲望的过程中,有着莫大的指导作用。你如果要说服别人,引导人类的行动,切不可强力而为,否则就是暴力了,你必须深刻洞察对方内心之欲求,顺势而为,即所谓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样方能百战百胜,制胜于无形。

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是驾驭人类欲望的实战经典。

“慈”,就是慈悲、慈爱,这能使人产生好感;“俭”,就是节俭、勤俭,这不仅能自律,又能给人以一些物质的帮助,别人当然会尊重、感激;“不敢为天下先”,反过来就是以别人为先,这能让人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如此一来,别人对你又是好感,又是尊重、感激,又能从你这里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你自然可以获得人心,以至于“可驭天下”。

圣人孔子,也在他的儒学圣经《论语》中,提出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类欲望驾驭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别人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家。这样一来,别人就会觉得你有同理心。反过来就是,别人很渴望的,就帮人家得到。做到这个地步,你就能取信于民,并使天下“归心”。

不管是道家、儒家、兵家,还是法家、纵横家,都注重研究“人欲”。因为“人欲”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把握这个主宰一切的本源,将会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欲望是一切人类活社会产生、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才能在操控人类欲望的说服中,从心所欲,道法自然,巧施法术,百战不殆。

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历史地被决定的。” 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 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

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不想,不要,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望。所谓“清心寡欲”、“无欲”,其实又是另一种欲望。正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区别在于欲望的本身。大学生欲望之说

当今社会的欲、表现欲、求知欲等。低级欲望满足后就会产生高级欲望,小的欲望满足后就会产生大的欲望。任何人都有欲望,只是不同的人由于时代、年龄、文化等因素,欲望有类别和强弱之分而已。得道高僧同样有欲望,不然寺庙就不会建在深山中。个人和社会欲望太弱,就会没有生机,就像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个人和社会欲望太强,就会物欲横流社会崩溃,就像古罗马社会。大学生是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也有一般人的欲望,但当今大学生受时代、年龄、文化等的影响,他们的欲望有自己的特点。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O岁左右,大多生在上个世纪9O年代之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时代里,因此,他们的欲望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强,其表现就是在校许多学生不顾家庭条件进行高消费,许多学生希望毕业后有高薪有车有房有高档电器。大学生过高的欲望追求可能使其不顾法律和道德,造成校园和社会不和谐,比如,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高消费去偷去抢。人有理性人是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动物,这确定了人有理性。正确的理性牵引着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理性表现为道德、法律、信仰、理想、科学、哲学等。人的理性受年龄和教育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理性越强,受教育程度越高理性越强。大学生的生理决定了其有较强的欲望,但大学生经过1O年以上的受教育又有较强的理性。绝大多数大学生能用理性来引导欲望,使欲望的获得符合理性的要求。但也有少数大学生无法用理性管制自己的欲望以至干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人的欲望与理性之间的统一对立关系人的欲望与理性之间是统一的。人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就不是生命;人没有理性就不是人就是野兽。因此,人是什么?人是欲望与理性的混和物。不同的人欲望与理性之间的比例不同而已,欲望再强的人也有自己的理性,偶尔也要讲一点道理;理性再强的人也有自己的欲望。有的得道高僧偶尔也经不住红尘的诱惑。人的欲望与理性有时又是对立的。欲望太强的人容易毁灭自己伤害他人,就像有的大学生去偷去抢;理性太强的人容易活得太累太苦,就像苦行僧。大学生的欲望与理性之间对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欲望太强烈,为了满足欲望不惜违背道德与法律;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放弃必要的消费和享受,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用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大学生的人性矛盾大学生在人性矛盾中表现出的对立,只有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校园和谐。大学生只有在原则上特别理性特别坚持在非原则上感性才能协调好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用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好大学生的人性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应有之义。用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大学生的欲望人的欲望与理性有时又是对立的。欲望太强的人容易毁灭自己伤害他人,就像有的大学生去偷去抢;理性太强的人容易活得太累太苦,就像苦行僧。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合法地追求自身的欲望;通过高尚的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合理地追求自身的欲望。

结语

有人说”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欲望,更好的利用人自我产生的欲望,这样才能进步。

第五篇:浅谈西方哲学史

浅谈西方哲学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哲学后分析了西方哲学的本质及特征,侧重阐述了西方哲学的分类,最后简单比较了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关键词:西方哲学、本质、特征、分类、传统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指对一些基本信念的基础进行的检视和对表达相关信念的基本概念的分析。哲学亦被定义为反映人类经验的多样性,或对所探讨的人类极具关怀的主题予以合理的、有序的及系统的考虑。哲学的探索是有史时期诸文明之学术史的核心要素。要把这个学科的定义达成一致是极困难的,但这一部分反映了哲学家们通常从不同领域及其意欲对不同经验范畴提出见解的现象。[1]

二、西方哲学的本质及特征

西方的“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爱智慧”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理或心灵的属性。它不同于其他的一些直接可观察的属性,如红、方、圆、香等。它类似于玻璃的“脆”那样的属性,正常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可以表现出来。如用锤子一砸,玻璃就会破碎,这样,“脆”的属性就表现出来了。这并不是说锤子没有砸以前,玻璃的“脆”的属性就不存在。在没有砸之前,玻璃“脆”的属性就已经在那里了。一个人的“智慧”也是一样,平时看不见,但在一定的条件或环境下就会表现出来。比如,古力下围棋的智慧就远超常人。这种智慧平常看不见,但一到比赛,这种能力就表现出来。这并不是说他没下棋时就没有这种智慧。在没有下棋的时候他的这种智慧就已经在那里了,下棋只是提供了表现这种“智慧”属性的机会罢了。类似“脆”和“智慧”这样的属性还有诚实、善良、勇敢等。这类属性有时称为“倾向性属性”或“心理倾向”。[2]

那么西方哲学的智慧究竟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按照“智慧”的希腊文的原义和在古希腊的用法,一个有哲学智慧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不受人们普遍接受的看法的约束,敢于挑战权威和一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意见和看法。一个有哲学智慧的人是一个具有怀疑和批判能力的人。

第二,善于摆事实、讲道理。疯子或神经有问题的人也会挑战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也会

挑战权威。但具有哲学智慧的人和他们不一样,具有哲学智慧的人有理性,甚至比一般人更有理性。所谓有理性,一是说他们凡事都有理有据,凡事都能举出理由来,二是说他们善于推理和论证。

第三,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著名的“山洞之喻”说明只有哲学家才能接触到事情的本质和真相,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说,发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是哲学家的任务和使命。

三、西方哲学的分类

西方哲学分类的方法很多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分类方法极其优缺点:

1、按地域分:

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好处:突出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联系。现代英美哲学主流——分析哲学与英国经验论有直接的承袭关系;现代欧陆哲学的现象学运动(包括存在主义)则受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的法国和德国前辈们的影响。五六十年代,分析哲学与存在主义已达到了相邻为壑的地步,似乎在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地域集团。但实际上,分析哲学与现象学运动的起源、内涵和影响,都不局限于地域。分析哲学的三个主要创始人除了罗素是英国人,弗雷格是德国人,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人,分析哲学的最早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是在德语国家产生的。同样,胡塞尔早期也受经验主义的影响现象学运动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也非常广泛。70年代以后,英美和欧陆哲学的交流和对话更加广泛和频繁。局限性:不能反应西方各国哲学家对各种哲学流派的全面参与,按此标准写出的哲学史只是国别哲学的堆砌。[3]

2、按阶段分:

分成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本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二次大战后,70年代后。优点:反应社会环境对哲学的影响。19世纪后期黑格尔哲学面临崩溃,自然科学的挑战以及这一时期哲学家对哲学传统的批评,使哲学面临深刻的危样,于是才有二十世纪初的“哲学革命”,产生出两大新的哲学运动: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但这两大哲学都未实现革命的目的,陷入了理论危机。后来的发展阶段中,这些哲学走出纯理论、纯思辩,走向社会,面向生活的语言,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展开抨击。70年代以后的新流派沿续着对传统的批判,但走向了跨文化的批评,而非反文化的批评。把西方哲学分成四个阶段,有利对各个时期的思想特征和时代背景作出合理性的解释,不利于解释一些始终在起作用的哲学思潮在各个阶段的连续性。比如,在第二个阶段的现象学在第三阶段发展为存在主义,而在第四阶

段表现为解释学;在第二阶段的逻辑分析哲学与第三阶段的日常语言哲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还与第一阶段的实用主义相结合,形成了有美国特色的经验逻辑哲学。

3、按本质特征分:

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以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优点:突出了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一般说来,唯科学主义自认为与自然科学是同盟军,而人本主义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科学主义是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而现代人本主义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倾向。但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任何一种本质都来自笼统的概括,都不足以囊括一切。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现代英美哲学是唯理性主义的,欧陆哲学是人本主义的。事实上,现代英美哲学只有逻辑实证主义才是唯理性主义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是自觉抵制唯科学主义的;即使在英美哲学里,也有非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欧陆哲学也有反人本主义的立场。并且,很多欧陆哲学在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也并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而是试图解释适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原则。[4]

4、按流派分: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有:新托马斯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包括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及现象学、存在主义、社会批评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解释学等。比本质特征更有弹性、宽泛。但并非每一个哲学、每一种哲学观点都可以归属于一个哲学流派。派别只倾向,不能概括一个哲学家的全部观点,甚至不能概念他的主要观点。现代哲学家很有个性的自觉,海德格尔说他不是存在主义者,福柯说他不是结构主义者,维特根斯坦不愿与任何一个派别为伍。不愿自己的思想被贴上任何的标签,为了突出自己思想的独特性。

5、按研究对象分:

现代西方哲学分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生命哲学、心理哲学、存在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其余诸如经济、法律、历史、文学、教育、女性主义等等学科或领域,也都有各自的特殊哲学。哲学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元”理论的研究。——研究对象的二阶关系:科学的科学、方法的方法、言谈的言谈、语言的语言。其原则、方法与结论并不局限于研究对象之中,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语言哲学在分析哲学中的地位相当传本体论与认识论在传统哲学中的地位,科学哲学在很多方面也取代了传统认识论的地位。存在哲学与分析哲学也是有本体论和认

识论意义的普遍理论。但有一些“元理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是名副其实的“分支哲学”:经济哲学、法哲学、文学批评理论、教育哲学、体育哲学、女性哲学等等。缺点:给予哲学以philosophy of x的形式,其中x是任意的对象,但却不告诉人们,哪些“元理论”深入到了哲学的基础与核心,哪些达不到这一步;而且也不易反映一个哲学家或流派的全貌。逻辑经验主义既是科学哲学,也是语言哲学,还是心理哲学,并且这些类别的哲学互有联系,若把这一流派的思想分派到这三类哲学中,则它的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就会被所处理的对象公割开来。要言之,哲学研究的对象多是全方位的,把他们的思想分派到按对象划分出来的各部门中,难免会有重复之感。

以上是按照严格的哲学标准进行的分类,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地把她分成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

四、西方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对中国的现实思潮影响巨大、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基础主义、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对境域的关注,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丰富了人的哲学思维。这种变化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具有了很强的向其他学科渗透、与之交叉的能力,以及建立新的次级学科的能力,比如科学哲学、环境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

所以,现代西方哲学与科学技术与不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和文学艺术实践之间形成了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由于思想方式的转变,相比于传统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距离拉近,有了更多的、更深入的对话可能。[5]

传统西方哲学主要包含以苏格拉底为代表,主要是研究宇宙的结构、运行,大体属于宇宙本体方面的,大有科学的土壤的意思。最著名的是《物性论》,这部书很难界定,可以看作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的一次尝试。托马斯阿奎时期的神学天下,宗教笼罩一切。影响最大的是培根的科学,斯宾诺莎的泛神,笛卡尔的哲思,莱布尼茨的单子。

参考文献:

[1] 大英袖珍百科(中文版)2008年版词条:哲学(philosophy)

[2] 陈 真《对西方哲学本质的再认识》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2008 年11 月第6 期第21 卷

[3] 江怡《近20年英美哲学的最新进展(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 陈冬花 《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7月号

[5] 孙伯镑扬思基《怎样玖农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山东社会和科学 2003年第一期 page38~44

下载西方哲学史论文 赫拉克利特[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哲学史论文 赫拉克利特[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巨大的学术名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影响,不少人都曾焚香静读。将其视为......

    《西方哲学史》我(模版)

    浅谈《西方哲学史》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这本巨著——《西方哲学史》(罗素著)。这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甚大的哲学名作。它并没有把哲学纳入到一些条条框框中,而是顺着西......

    《西方哲学史》课程标准

    《欧洲哲学史》 课程标准 一、 课程概述 (一) 课程地位 西方哲学是哲学门类中的二级学科,是哲学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主要揭示西方哲学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哲......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在书的绪论中:罗素说,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来朴新参加培训也有一周了,培训第一天时,学校就给布置了《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这个作业,当时一看到书名就感觉有些头疼,哲学史,我看过的所有书还没有看过......

    《西方哲学史》教案

    《西方哲学》教案课程名称:西方哲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周学时 :4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1 教学周/第1-2 节(第1 次课)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使学生初步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

    西方哲学史习题集(范文模版)

    《西方哲学史》习题 一、填空 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他提出是万物的本原。 2、希腊人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是,因此叫做“( )哲学”。它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