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读: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六大目标
精读: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六大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实现。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社会建设六大目标: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
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兼顾效率和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第二篇: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型政党排在首要位置。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是建设的中流砥柱和骨干力量,党和国家的发展快慢很大程度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高低。因此,唯有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力度,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深度,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作风正派、为民务实、乐于学习的党员干部不断涌现,带给基层农村一股清新爽朗之风。但毋庸讳言,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基层党员教育资源缺乏,教育手段有待丰富;基层党员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现有作法有待推敲;基层党员学习自主性不足,学习热情有待提高。
一、整合资源,丰富基层党员干部教育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员干部面临工作繁杂,任务繁重,压力颇大等一系列考验。如何寓教于乐,以喜闻乐见的方法把党员干部拉回学堂,是一项应该长期实践的工作。要千方百计地为党员干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整合教育外部资源,定期组织党校专家到基层开讲授课;充分利用“学习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现有制度,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继续创新现有学习教育方法。党政领导要带好头,为基层党员学习教育助推加码。
二、活用新媒体,强化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实效。
新媒体时代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年轻干部对于网站、微博等信息载体的兴趣更高、接受度更快,利用新媒体做好党员教育工作是已是势在必行。现有基层党员教育以远程教育为主,覆盖面虽广实际效果却值得强化。必须建立健全党员网络学习的平台,开通党员网络学习教育频道,引导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讨论、征文等网络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远程教育等相关设备使用,订计划、抓落实,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加速提升。
三、加强引领,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自主性
新时期对于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学习才能服务好,不学习就很难有进步。很大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于学习的认识度不够,书写文章雷同现象广泛存在。加强示范引领,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已是迫在眉睫。要大力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干部对学习的认识。党政领导要发挥率先垂范、引领带动作用,做好表率,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自主性。党员干部亦要提高认识、加大重视,创新思路,努力学习,开创工作新局面。
基层党员干部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第一线,是支撑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展现党的形象、体现党对人民群众殷切关怀的重要抓手。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需要。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廉政建设三清目标.具体指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廉政建设“三清”目标.具体指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社会,人人享受公平正义,人人皆可顺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谁不期盼呢?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新观点、新要求,立即引起干部群众广泛热议和好评。大家说,党中央说出了广大群众的愿望。
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是对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的深刻认识,是对民情民意的深刻认识之后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特别是坚决查处了一批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使我们党赢得民心和胜利。但毋须讳言,腐败分子像一个个幽灵,阴魂不散,前腐后继;他们又像一个个硕鼠,无孔不入,见缝插针。他们破坏了公平正义,他们破坏了社会和谐,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发展环境,危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支持度。这些害群之马有时还很猖狂,在他们眼里,权力就是最高的党纪国法,假公济私、欺下瞒上,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因此,反腐打妖始终位列社会关注的热点之首。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清”要求,顺应了民意,也反映了中央加大反腐力度的决心。中央强调,“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对腐败零容忍,才能有效震慑腐败分子,干部清正了,政府才会清廉,政治清明便不久远。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干部清正是根本。群众往往通过干部表现看政府。群众看一个干部好不好,有一条很关键:是否清正廉洁。干部想要在群众中取得威望,赢得口碑,必须廉洁从政,任人唯贤,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系百姓,尽职尽责,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在给人民办事上。
干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每一个干部的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
中央提出“三清”剑指腐败。干部清正,要自律,更要他律。
首先,各级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律学习,以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为荣,以违犯党纪国法、违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耻,以公平、公正为荣,以用权谋私为耻,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以正直的品行引导人,以善良的德行鼓舞人,以无私的奉献感染人,树立良好的执政为民形象。
其次,各级组织要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防微杜渐。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从源头上防腐反腐。
第三,加大惩处力度,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绝不姑息。充分发挥组织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作用,让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和监督的笼子,让干部敬畏人民、敬畏权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便会由愿景变为美好的现实。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提出一系列新提法
十八大报告提出一系列新提法、新观点、新部署和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新定位:
“两个翻番”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加快”。这“五个加快”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衔接,与五个方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配套。就两者关系来讲,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结果。两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
“三个自信”
“四化同步”
关键词:“四个着力”。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着力”不仅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和路径所在,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四化同步”。“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五位一体”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
关键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市场经济极其重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增长体系的基础在于市场机制,这是任何其他工具都不能取代的,政府也不能例外;而要把这市场机制维护好,就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把政府应有的作用发挥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路径:“创新驱动”“扩大内需”。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路径:“创新驱动”“扩大内需”。以往我国的发展是为了消除短缺、消除贫困。现在我们发现有的行业在现有产业层级上已经没有新的发展,有些行业产能过剩。所以,现在发展的概念不是经济总量扩张,而主要是结构升级。十八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路径,是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一提法替代过去长期沿用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提法,凸显了当前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过去一味追求速度逐步向更注重质量、深度和效益的方向转变。开放型经济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减少贸易摩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七大路径”。实行“以开放换开放”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立足于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
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标题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强调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如何把握社会建设的逻辑和特点,深入解读十八大报告的精神?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阐述既简明又深刻,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内容十分丰富,充满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和新举措。”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龚维斌进一步指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突出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突出了政府责任,突出了公平正义。可以从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以及体制保障等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
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龚维斌认为,为充分领会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系统的部署,可以从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以及体制保障等方面,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方面重要思想的切入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必须‟揭示了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揭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龚维斌说。
加强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个„必须‟阐明了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龚维斌说。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针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新情况、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五有”目标。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强调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五有”目标,十八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战略部署: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这表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最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居民收入。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报告中唯一一个约束性数量指标,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生活、关乎调节社会分配。过去10年,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社会保障还存在着城乡制度分割、不同人群参保率差异较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今后,社会保障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社会建设的体制保障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个„必须‟指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举措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龚维斌说。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龚维斌指出,“这些范畴既有新概念,也有新概括,是对近年来社会管理理论探索成果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新提炼、新发展,是对社会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一直是社会管理格局的内涵。十八大报告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而且将“社会管理格局”改为“社会管理体制”,表述更加准确,内涵更加丰富,突出了依法进行社会管理的理念。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范围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强调了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新要求,贯穿和体现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方面。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组织和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两个概念,也是第一次提出了“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新要求,为社会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指明了体制方向,预示着社会组织发展要走法治化道路,必将推动社会组织领域的立法工作,必将推动社会组织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社会组织治理、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政府、市场一道形成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是社会管理理念和思路重要的新发展,不仅要有常态管理,还要有应急处置,更要有源头治理,这三个环节构成了社会管理的新机制。社会管理不仅要着眼于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实行动态管理,着眼于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应该着眼于源头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土壤,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发生或少发生。应该说,十八大报告,强调改善和保障民生,把民生改善和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在社会建设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就体现了源头治理的思想。
社会建设中四个“突出”特点
龚维斌表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首次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首次响亮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要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二是突出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社会管理体制,还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都需要有纳入法治化轨道;要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突出了政府责任。首次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提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四是突出了公平正义。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而不是仅仅限于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提出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