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读后感:从民生到社会管理
精读十八大报告之三:从民生到社会管理
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做主题报告。对比了十八大报告全文本和十七大报告原文,发现十八大报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有诸多新的表达和提法。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纵观十八大报告,除了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建设,最为浓墨重彩论述的应属于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政策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在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题,论述了上述两大问题。
报告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具体而言,可分为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卫生等方面。也就是报告所要求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教育均衡发展。在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均衡发展”,也就是说,要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差距。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均衡教育投入和资源,避免“锦上添花”,多多“雪中送炭”。
在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上,与十七大报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不同,十八大报告明确,“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意味着,除了普通高中教育还将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学校等也会逐步发展。
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历史的欠账,目前还无法在城乡普及三年幼儿园教育。主要的目标是,在农村普及一年制幼儿教育,在城市普及三年制幼儿园教育。对各级政府而言,主要是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持城市学前教育,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幼儿园。
——就业和收入分配。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明确,未来十年,中国政府的就业方针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同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
报告还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定为青年人就业的重点,同时,在十七大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上,要求“健全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新增一段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表述。报告要求,“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同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报告重申十七大报告的表达,“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二次分配的关系上,十八大报告明确,“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医保和养老保险。十八大报告明确,2020年要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首先是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这意味着,目前卫生部主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未来数年内将会有效整合。同时,目前制度模式一致、保险待遇相似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将与正在全面推行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
由于老龄化日趋严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欠账必将逐步凸显;同时,现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费率高、效率低、增值空间狭窄等问题也是严峻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生育政策调整:近年来,中国公众对放开二胎,还生育权于个人和家庭的呼声日高。但是,调整人口和生育政策,尤其是放弃执行30多年的“一胎”政策,涉及多方利益,必然有个争论和博弈的过程。
此次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生育政策调整,表达也很稳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按照人口学家的理解,计划生育政策,内涵较广,包括避孕等节育服务、普及优生优育知识等,当然,也包括以控制生育为核心的“家庭计划”。
报告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表达,显示了决策者的慎重,也显示了对“放开二胎”的犹疑态度。但报告也提出要“逐步完善政策”,因此,在未来十年内,“放开二胎”依然是政策可选项之一,政策调整的大门并未堵死。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强调法治保障。报告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具体而言,是“四个加快”: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表述,较之十七大报告中,增加了“法治保障”的表述;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线型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报告还指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同时,“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决不允许搞特权。十八大报告在题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最后部分,谈及对权力的监督,专门列出一节谈反腐败问题。报告指出: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同时,报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在***、刘志军等先后被查处的背景下,上述表述令人格外印象深刻。
此次报告特别强调反腐败的制度建设,提出要“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范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同时,“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第二篇:从十八大报告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从十八大报告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进一步推进劳教(戒毒)事业跨越式发展
——新疆昌吉劳教(戒毒)所党委书记、政委 王冯
十八大报告第七个部分第六节,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的新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劳教(戒毒)部门作为履行国家机器的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劳教、戒毒人员的社会管理职责,如何管理好、教育好劳教、戒毒人员这样的特殊人群,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从十八报告看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由一个中低收入发展阶段转变为中上收入发展阶段,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如何维护好这部分人的利益群体,特别是面对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和矛盾,做到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因素,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是促进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要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想,有效妥善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对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而现实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地处偏远、面积广阔、多民族聚居的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两大历史任务,首要条件是保证社会环境的持续安全和稳定。而新疆受“金三角”、“金新月”两大毒源地的夹击,毒品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近年来以贩养吸以及“三股势力”以毒养恐活动趋势愈发明显,这不仅使我区的禁毒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也使我区的反恐斗争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维稳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同时,我区现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蔓延趋势,这些人群除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严重破坏治安秩序,影响新疆的和谐稳定。为此,加强和创新对吸(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做好禁毒戒毒工作,事关新疆安全稳定和民族兴衰、事关人民身心健康和安居乐业、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是要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小康社会。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知差异较大,一直是境内外“三股势力”渗透破坏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毒品重灾区。要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伟大目标,构建和谐新疆是极为重要的。和谐凝聚力量,和谐诞生希望,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作为劳教(戒毒)部门只有真正将轻微违法犯罪、吸毒等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转变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才能认可我们的工作,劳教(戒毒)事业才有发展的基础和前途。
二、从十八大报告看劳教(戒毒)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更新要求,这既是对劳教(戒毒)部门各项工作的严峻考虑,也是我们劳教(戒毒)部门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首先,深入推进劳教和戒毒管理创新,是适应劳教制度改革发展变化形势,促进劳动教养工作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劳教(戒毒)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和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劳教(戒毒)工作都寄予了新的期望和新的期待,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大局,推进劳教和戒毒管理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加紧迫。
其次,深入推进劳教和戒毒管理创新,是履行强制隔离戒毒职能,提高劳教戒毒矫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迫切需要。随着《禁毒法》、《禁毒条例》的实施,司法行政机关在承担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的同时,又被赋予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职责,劳教(戒毒)场所强戒人员的收治规模日渐扩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职能不断增强,劳教(戒毒)场所也得到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劳教(戒毒)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日益增强。
第三,深入推进劳教和戒毒管理创新,是提高民警执法履职能力,确保劳教和戒毒场所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当前,劳教和戒毒工作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影响场所安全稳定进而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大量存在,维护场所安全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但就目前情况看,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和差距,如:民警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与工作要求的不适应;教育矫治工作手段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戒治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安置帮教工作还需继续深入推进;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建立全社会的帮教工作,增强教育矫治和戒毒效果的工作机制,也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不断创新和推进劳教(戒毒)事业的科学发展
2012年,是加快推进劳教(戒毒)工作创新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自治区劳教(戒毒)局党委的带领下,全系统广大干警职工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精神重要时刻,全区劳教(戒毒)系统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和推动工作,并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真抓实干,干出成效。
(一)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劳教(戒毒)事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如何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基层场所做好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抓好党委班子建设。按照局党委提出建设学习型、智慧型班子的要求,在班子学习、廉政教育、班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等方面,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切实增强党委班子的核心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真正把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团结战斗的集体。其次要抓好民警队伍建设。以专项主题教育为动力,切实提高队伍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切实从思想深处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引导广大民警职工认真践行“坚韧不拔、矫治重塑、永不放弃”的新疆劳教(戒毒)人民警察“胡杨精神”。同时,采取脱产学习教育、外出培训、挂职交流以及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大民警察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一批场所需要的法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专业、作风过硬的民警队伍,树立起有责任、有追求、敢担当的劳教(戒毒)人民警察形象。
(二)着力加强场所维稳防控能力。安全稳定是劳教(戒毒)工作的关键,是确保劳教(戒毒)场所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确保劳教(戒毒)场所持续安全稳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把维护场所稳定作为硬任务。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以防控、排查、应急处置、领导责任“四项机制”和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道防线”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着力加强所内重点人员的管理教育,着力加强场所预案演练,着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尤其是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人员进行全方位、彻底的隐患排查,对查出的问题或违禁品要追要溯源,采取措施,彻查到底,绝不放过。进一步强化场所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首要任务、首要地位,强化领导督导机制,对照绩效管理目标,细化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安全管理、执法管理、教育矫治、生活卫生、习艺劳动、戒毒治疗等各项业务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性告知制,明确责任分工,定职责、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定奖惩,做到职责明确化、工作流程化、质量标准化,使工作有导向、衡量有标尺、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全面提升了场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着力加强教育矫治创新。以落实“首要标准”为己任,突出教育矫治中心地位,努力构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向善自新、净化心灵、积极向上、重塑品行”的矫治文化为主导,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辅助,涵盖法制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的新疆劳教(戒毒)和工读教育矫治文化体系。要围绕“彻底戒除毒瘾、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心理健康、自食其力”教育目标,根据劳教、戒毒人员的文化程度、恶习深浅、现实表现以及心理需求等个性差异,进一步加强教育措施,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方式,坚决杜绝以劳动习艺而挤占挪用劳教、强戒人员教育时间、人员和设施的做法,杜绝以管代教、重管轻教、只管不教的错误做法,综合运用戒毒治疗、课堂教育、个别教育、心理矫治等多种手段,着力强化伦理教育、宗教引导、亲情感化、心理矫治、技能培训、社会帮教,努力培养劳教、戒毒人员的守法意识、公德意识和荣辱意识,增强顺利回归社会的能力。
(三)着力提高戒毒工作水平。在继续深化“三期五疗一延伸”戒毒模式上,要围绕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管理教育、诊断评估、回归社会、心理矫治、身体康复、治疗转介环节,有效开展脱毒治疗、心理矫治、毒品危害教育、身体康复训练。在进一步完善戒毒康复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强制隔离戒毒到戒毒康复的评估转换机制,加大康复成效的宣传和推介,加快康复中心配套设施建设,为康复人员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和实施康复治疗条件。同时,建立健全戒毒康复和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衔接机制,加强后续帮扶,为戒毒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包括修复家庭关系、获得劳动、社保、民政等部门更多、更全面的政策扶持。根据解教人员区域分布情况,探索和尝试开展异地照管、异地择业工作,让环境脱毒延长操守展现实效,促使达到“真的脱毒、真愿脱毒、真能脱毒”的效力。
(四)着力加强联动工作机制建设。教育矫治和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劳教、戒毒人员离开监管场所后,即面临来自社会的偏见,又面对家庭的接纳以及生存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而他们往往由于不能正确妥善解决,加之又脱离了相应的管教,重新违法犯罪和复吸概率极大。因此,要加强改善此类特殊人群的管理,使之能顺利再社会化,需要我们积极拓展和延伸出所后的帮教工作,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政府支持,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衔接,防止脱管、漏管和失控现象的发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安置帮教基地作用,对无家可回、无业可就,难以顺利融入社会的解教人员、解除强戒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只有解决了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固定收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他们回归社会的愿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才能促使他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巩固戒断,真正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我们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做好劳教(戒毒)工作的管理创新,全面推进新疆劳教(戒毒)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民生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民生·民声)
吴秋余《人民日报》(2018年01月05日17 版)
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不会比不发展时少。解决当前民生领域“好不好”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温暖着13亿人。
“择校热”“大班额”“看病难、看病贵”……这些寻常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成了今年经济社会领域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周密谋划、用心操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老百姓过日子已经从追求“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吃饱穿暖的物质“标配”基本满足,人们在富起来之后,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高配”成了新时代的新追求。
与此相应,解决民生问题也从过去单纯依靠发展经济来满足物质文化需要的加法,变成了加减乘除综合运用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四则运算。以教育为例,2016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但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增加优质教育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普及,但享受服务的“难”与“贵”成为新烦恼,需要在加大公共投入力度的同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会比不发展时少。解决当前“好不好”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聚焦重点、精准施策。解决“有没有”,可以依靠撒胡椒面、摊大饼,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解决“好不好”,则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效解决发展质量不高、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让人们活得更舒坦、更出彩。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尽最大努力谋发展,也要根据实际状况定目标,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搞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而应当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新的时代条件下,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也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出现,这决定了解决“好不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正是谋划发展的最佳时机。做好民生改善这篇大文章,一定要瞄准群众生活的难点痛点,真正了解百姓的所思所盼,让政策更精准、措施更给力、发展更协调,让新时代的日子更红火。
第四篇: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是我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最近我一直无法跨越这道坎,分析到这其中包含两方面:一个是离别的不舍,相处三年的同学还有那熟悉的校园,似乎相见时已经为离别埋下了伏笔,高中的分别,大家都是一块散的,祝愿考上理想的大学,过年回家还可以聚聚,大学的分别,一个二个的走,以后见面的日子掐指可数,即使以前有再多的恩恩怨怨,在此刻也化解了,两个人互相拥抱 互赠祝福,以后要办一次聚会是相当难的,不得不感叹时间的魔力,当然这个时候也是情侣分手的好时机,因为工作 因为家庭 因为性格等原因,造成多少对情侣遭受失恋。这也难怪,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是一大家族的事情;另一个是对社会的适应性,20多年来,我们的步子都是由父母、老师一步一步引导,我们的失误他们可以原谅,我们的一切行为在他们眼里都是孩子行为,依赖就像肚子的蛔虫,一时难以摆脱。到了社会,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意味着一份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得以一个成年人的思维来做,也许我们所作出的贡献不被表扬,但我们的一点小小错误也许就会被夸大 甚至“千古流传”。突然想起上次求职过程中问卫生间的事,我说:“姐姐,请问卫生间在哪里?”那个美女很不情愿的说了一句:“在那边,你们现在这些大学生最喜欢装萌,不看看自己站在什么位置”。顿时我蒙了........是啊!也许人家并不比我们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容忍我们的“萌”。再看看求职之路吧!其实找工作不难,但对于我们这等学校要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困难,而且大部分学校用的都是好几年前的教材,与现实发展有所脱节,课堂上的也过于理论化,僵硬话,导致很多的大学生不好就业,从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如果想进好一点的单位,人家看的是学校的牌子,没人指引,能力不够硬还是不行的,无奈!人家单位就是这样,人往高处爬,单位也是挑高材生,谁叫中国人才这么多?特别是技术行业,也许我们就是夹心层,甚至比不上专科学生或者上高中后去北大青鸟培训后的技能,那又怎样,对于小公司,人家老板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事情干好,并不在乎你是什么学历,高学历意味着高成本,哪个老板开公司是为亏本而生的??而且公司内部员工的工资一般是不透明的,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大的价值,你才能向老板张多大的口。价值与勤奋并不等价,勤奋固然是好,但是没有结果的,老板是不会看重的,大街上扫地的大叔大妈同样辛苦,尽管社会人士很是同情,但是他们的工资还是那么少。而且很多的公司对女员工有一定的歧视,女性朋友要面临结婚生子,这个假一请就是一年多,哪个单位愿意承担这样的损失。也有部分的普通本科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选择考研,其实如果是抱着这种心态的话是考不上好学校的,到时还不得就业,还花费多年的精力和金钱。也有一些学生选择创业,但是如果是抱着就业难而选择创业的话,多半不会成功。尽管现实很残酷,但只要我们在某方面足够的优秀,不断的去学习,敢于接受新事物 创造新事物,不颓废,在合适的位置慢慢来,坚持下来你就成功了!
总之,从学校步入社会,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能忍,能闯。
第五篇:从“管理”到“领导”
从“管理”到“领导”
我们先不深究“领导”与“管理”这两个词的内在涵义,先从直观上来看:“管理”是一个缺乏人性色彩的中性词,而“领导”则充满了人情味。不过,这并不是说“管理”不好,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管理”是“领导”的基础,“领导”是“管理”的深化和升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其“领导”的企业必然在管理上是卓越成效的;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其本身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管理”到“领导”,或漫长曲折,或突飞猛进,或了然顿悟的质变过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毛泽东作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其领导艺术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他的成长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血与火洗礼的质变过程。虽然“领导”与“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本质区别。“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者的内在涵义不同。“领导”就是率领并引导大家齐心协力,朝着某一目标前进;而“管理”就是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管理”是要正确的做事情,而“领导”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只要掌握特定的技能或方法,就能把事情做正确,即“正确的做事情”,这是“管理”的内在涵义;“领导”即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其核心涵义在于理性的决断、诗性的引领、愉悦的工作与融洽的协作,归根结底在于将“管理”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也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二)两者的受动对象不同。“管理”是对事情加以控制,甚至在事情的处理中将活生生的人淡化成推动事情进展而没有生命特征的要素;而“领导”则是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充分考虑在事情处理中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才是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核心。所以说,“领导”是以人为导向,而“管理”则是以事为导向。从组织成员的角度来说,“以领导为导向”,即跟随领导,自愿的采取“我要干”的主动态度,就像自觉的大雁;“以管理为导向”,即服从管理,则会采取“要我干”的消极态度,就像散漫的羊群。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就是在于让企业或基层组织从“犬”式管理转变为“雁”式领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下属的工作态度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一旦员工的主
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工作,想企业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其解决问题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三)两者的实施效果不同。“管理”的行为通常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的行为则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能带来焕然一新的变革。“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微观运作,而“领导”的精髓在于宏观把握。不过,从这一层面来看,有效“管理”是卓越“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细致周到而卓有成效的“精细”管理,卓越“领导”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缘木求鱼。在制定过程中,“管理”是制定计划与预算的过程——确定实现计划的详细步骤与日程安排,调拨必须的资源去实现计划;而“领导”则是确定经营方向——确立将来,通常是未来一段时期的远景目标,并为实现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举措。在执行计划中,“管理”是控制和解决问题——相当详细地监督计划的完成情况,如发现偏差,则制度计划、组织人员着力解决问题;而“领导”则在于激励和鼓舞——通过唤起员工内在的情感诉求,激励人们战胜自我,克服变革过程中遇到的或源于外部,或在于自身的各种障碍。从最终的实施结果来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预期计划,维持秩序;“领导”则会引起变革,通常是剧烈变革,并在公司内部或员工之间形成非常积极的变革潜力,就行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
总而言之,“微观”管理与“宏观”领导二者虽然具有本质的不同,但二者之间不是决然对立的。“微观”管理是宏观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宏观”领导是微观领导的深化和升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然要经历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质变,尽管这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蜕变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地调整心态,不断地克服压力,不断地战胜自我。不过,要想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转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达成计划的没有生命特征的必备要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方能真正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