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毛泽东尊师敬师说起
高二语文推荐阅读
从毛泽东尊师敬师说起
曹学恩
尊师,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名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都说明了对‚师‛的尊重和崇敬程度,而‚欺师灭祖‛则被视为人神共愤罪不可恕的最大恶行。千百年来流传多少尊师敬师的感人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程门立雪‛、‚陆佃千里求师‛等等。有作为的名人名士无不是尊师敬师的典范。在现代社会,人民领袖毛泽东身居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位仍不忘师恩,他尊师敬师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也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1906年,13岁的毛泽东曾在他的门下就读。虽然只读了10个月的书,但对这位启蒙老师的恩情他始终不能忘记。1950年5月,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要回湖南办事,他特地叮嘱儿子去看望乡亲,去看望毛宇居这位岸英的堂伯和师伯。1950年9月,毛泽东派人送信到韶山,邀请恩师毛宇居到京叙旧。毛宇居一行抵达北京,当晚,毛泽东在他的住处设家宴为毛宇居一行接风洗尘,热情招待。毛泽东还安排毛宇居参加了国庆一周年的观礼和宴会,陪他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又派员陪同他乘飞机鸟瞰了古长城。因毛宇居是第一次从南方到北方,毛泽东怕他不适应北京的气候,特地为他买了皮大衣、皮鞋等,看他牙齿不好,又为他全部换了假牙。毛泽东将自己对老师毛宇居的那一片感激之情,全部凝聚在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中……。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毛泽东走进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后,对韶山派出所所长和招待所所长说:‚你们去把这里的‘山神’、‘土地’找来‛,‚把我大哥也接来‛。毛泽东说的‚山神‛‚土地‛指的是韶山公社、大队的负责人,他尊之为‚大哥‛的,就是毛宇居。不一会儿,毛宇居夫妇和他们的女儿被人接到‚松山一号‛,毛泽东闻讯急忙出来迎接,并将他们留住在招待所,尽情地叙述旧时的兄弟与师生情谊。第二天,他特地让毛宇居陪同视察田园生产。晚上,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在松山招待所设宴招待韶山的父老乡亲,被邀请的宾客中有毛泽东的亲属、师友、烈属、老赤卫队员、老地下党员等等。毛宇居被特意安排在上桌。毛泽东端起酒杯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连忙站起来,连声说道:‚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边扶老人坐下,边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比毛泽东长16岁,他只有六年半学历,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他的生活作风和治学方法对毛泽东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徐特立积极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和延安一直从事革命教育工作,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称徐老是他‚最敬佩的老师‛,对他敬如长辈。
1937年2月1日,是徐特立60岁的生日。1月30日,在延安各界为徐特立举行60寿辰庆祝大会的前一天,正忙于制定抗日救国大计的毛泽东,怀着对师长的尊敬心情,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给徐特立,为他祝寿。这封信充分肯定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高尚品德。并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句话成为中国几代人尊师敬师的至理名言。建国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毛泽东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泥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徐特立接衣在手,激动不已。他的心潮起伏翻腾: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可又是个极富感情的人。他敬老尊贤,像今天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那还是胡宗南大举出兵进攻陕北之际,毛泽东为了徐特立的安全,让他先撤离延安,他自己则率数万人马与20万敌军周旋。当徐特立离延时,毛泽东亲自去送行话
高二语文推荐阅读
别。当时,毛泽东检查徐特立的行李准备情况,发现没有热水瓶,立即命令工作人员从他仅有的两只热水瓶中拿来一只,送给了徐特立……徐特立想到这些,不禁老泪纵横,唏嘘有声。
毛泽东对一师的老校长张干的深情厚谊更是被传为佳话。一师是一所全部免费的学校,连伙食、制服也是供给的。后因学校经费奇缺,张干向省政府建议,规定学生每月须交纳10元学杂费,致使一些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面临失学的危险。为此,学生们决议罢课‚驱张‛。毛泽东在同学中文章最著称,大家推举他起草了一份《驱张宣言》,并广为张贴和散发,立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张干被弄得坐卧不宁,一气之下,扬言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的学藉。后经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的劝阻,张干才收回成命,改为给毛泽东记大过处分。
新中国成立后,张干贫病交加,最困难时竟无米继日,几次想给毛泽东写信,但几件往事又使他难以启齿。一是‚驱张运动‛中,提出开除毛泽东,还给了个‚记过处分‛;二是经过土改,张干被划为地主,一个地主怎么能向国家主席请求援助?三是在国共双方重庆谈判前夕,曾被人所用,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敦促他‚应召赴渝,赞襄国政‛,还要他‚幸勿固执,致人失望‛,这岂不是替国民党蒋介石说话吗?张干越想越觉得有愧于学生毛泽东,更害怕毛泽东责怪于他。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住所邀请原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王季范、徐特立、熊瑾玎、周世钊和谢觉哉等人吃饭。席间谈起了几十前的往事,自然就说到了张干。周世钊说:他教一辈子书,在教育厅当过几年督学,解放后,从省立六中校长任内卸职回到长沙,只好又教书。家中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难,想写信给您,又感无面见江东。毛泽东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来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啊。当时,我很不喜欢他,认定他这样的人一定会向上爬,爬到反动统治队伍里做高官,实际上,他当时要爬上去也是很容易的。他有向上爬的本钱。可是他并没有爬上去,没有进入仕途。刚才听你说他还在继续教书,解放前他吃粉笔灰,现在还吃粉笔灰,这是难能可贵的!‛就在这次饭后,毛泽东写信给当时主持湖南省工作的王首道,要求省政府每月给予若干津贴米,供资养老。于是,1200斤救济米和50万元(旧币)人民币很快送到了张干家。毛泽东还亲自写信表示对张干‚生活困难情形,极为系念‛。更令张干欣慰的是毛泽东邀请他到北京住了两个月,向子女介绍说这是自己的好老师。在京期间游览京津名胜古迹,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乘坐飞机鸟瞰长城和首都风光,卫生部副部长受毛泽东之托亲自为张干等师友检查身体。毛泽东还用自己的稿费买了许多生活品相送。临别时又让工作人员送给150万元(旧币)和一瓶鹿茸精。工作人员对他说:‚主席要我嘱您每天饭前二十分钟服二十滴,还特别关照,请您多保重身体。‛张干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眼角泪水泉涌……
毛泽东尊师敬师的感人事迹举不胜举,对教育和引导过自己的老师,他都始终如一的敬重、报答。他曾对张干诚挚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样的‘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尽老师‘三春晖’的啊‛。
早在几千年前的荀子就认识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而法度坏‛一个不懂得尊重老师的民族,不可能真正走上自强之路的。作为一个人来讲,懂得尊重别人尤其是尊重老师,才会是一个有自尊的人有素养的人,才会成为有作为有成就的人,也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此,我们都要像毛泽东那样尊师敬师,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师风气。(者作者单位:陕西师大历史学院)
第二篇:尊师敬师诗歌朗诵比赛串稿
望树中学“尊师敬师”主题诗歌朗诵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九月,收获的季节; 九月,温馨的季节; 收获的此时我们欢聚一堂;温馨的此刻我们放飞希望。
迎着九月的和风,今天,就让我们以“尊师敬师”为主题,饱含激情,歌颂师魂,表达我们对亲爱的老师们由衷的敬意!
下面请允许我荣幸的为大家介绍,担任本次朗读比赛的评委老师有:
让我们对各位评委即将开始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比赛将评出四个一等奖(每个年级一名),比赛成绩将在赛后当场公布。下面由我来为大家宣读本次比赛的评分标准:
1、紧扣主题,文句通畅,感染力强,富有时代感,普通话标准。
2、朗诵者仪表大方、仪态自然。
3、演讲时间超过5分钟或不足三分钟,一次性扣0.2分。
4、采用十分制,6分起评,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5、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平均分为最终得分。
望树中学“庆祝教师节”诗歌朗诵比赛现在开始
1、教育是阳光下最神圣的事业; 教师是人世间最光辉的职业; 选择了教育,你就选择了奉献; 选择了教师,你就选择了光辉的人生;
下面请欣赏由九年级
(三)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仰慕园丁》。
2、青春,是春的芬芳 青春,是夏的火热
教育因相伴青春而永远朝气蓬勃 青春因献给教育而永远溢彩流金
下面请欣赏由六年级
(二)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献给老师》。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激励; 师德是绿叶,衬托着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
下面请欣赏由八年级
(三)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老师,您辛苦了》。
4、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气吞山河,只是那么普普通通、平平常常。这就是老师的生活写照。
就在这平淡中,成就着无数桃李的点滴希望。
下面请欣赏由九年级
(一)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九月飞歌》。
5、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生命价值的尺子。
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至高的评价。您总是心甘情愿,默默奉献
下面请欣赏由七年级
(三)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向老师敬礼》。
6、您似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您甘当人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下面请欣赏由九年级
(二)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感谢您,老师》。
7、三尺讲台,竖起了您高高的形象,两尺教鞭,挥洒着您美丽的人生。我要歌颂教师,我要赞美教师
下面请欣赏由五年级
(二)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献给老师》。
8、春风化雨,您的真情惊动天地; 呕心沥血,您的奉献可歌可泣。
下面请欣赏由七年级
(一)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感谢您,老师》。
9、有一种感情,永远使我们感动,那是真诚,有一种关怀,永远让我们信任,那是教育。
下面请欣赏由七年级
(四)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To My Dearest Teacher》。
10、我是一名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为了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为了我的雏鹰能名扬万里,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青春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下面请欣赏由八年级
(二)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烛光》。
11、岁月匆匆,光华飘逝,我们用爱誊写着自己的名字,“老师”,一个简单、而又朴实的名字,愿它永远闪耀出光环,永远无愧于它的高尚!下面请欣赏由五年级
(一)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祝愿》。
12、一块黑板,记下你们无限的深情; 一个讲台,辉映着你们无数的艰辛 桃李满天下,是您一生的夙愿;三尺讲台上,是您永远的眷恋。
下面请欣赏由六年级
(一)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感谢老师》。
13、有一首诗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我想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首唱给老师的颂歌。
下面请欣赏由八年级
(一)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九月,献给老师的歌》。
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老师心地无私的写照,老师是使者,传播文明;老师是爱的化身,带来心灵的光明。
下面请欣赏由七年级
(二)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九月飞歌》。
第三篇:尊师敬长
尊师敬长
1.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不迷。《老子》
2.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管子·弟子职》
3.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4.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吕氏春秋·劝学》
5.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感恩孝亲
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4.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5.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
6.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 刻苦学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易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雍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6.夫学,殖也;不学降落。《左传·昭公十八年》
7.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辫之。《易经·乾文言》
8.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与彀;学者亦必志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第四篇:《尊师敬长》读后感
《尊师敬长》读后感
吕老师
同学们,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开始学习《三字经》的内容。大家不仅背诵了辞文,而且阅读了相关故事。我们从在积累辞文,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明理感悟。通过写读后感,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及时记录下来。吕老师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感受到你们长大了。在这里我要给所有人提出一个希望,这个希望就是同学们不仅要明理,而且要实践,将你感悟的这些内容和你的行为统一起来。这就是知行合一。
为什么要给大家提出这个希望呢?就是因为我看到同学们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大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形成属于自己的处事态度。老师不希望大家成为“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比如上课讲道理,说感悟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但一下课,就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甚至故意犯错。这样的话,我们这些书就白读了。三年级的小同学,吕老师说的这些,大家能明白吗?有的时候明白道理却不按照标准去做,比不明白道理还可怕。大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一定要行的端,做的正。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阳光少年。
“敏学 善思 知行 健体”知行统一,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更好。
《尊师敬长》读后感
王梓懿
《子路借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子路年小的时候,年老的父亲想吃米饭。家里没有米,子路就不怕困难,走了十几里路借了一点米。看到父亲吃上米饭了,他也很高兴。
读了第三课,我领悟到了:像子路年小的时候那么小都不怕困难、翻山越岭地为父亲借米。那我们虽然现在没有那么贫穷了,不用去四处借米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时候需要帮助父母分担。比如说父母有的时候很忙,我们就要帮助父母看弟弟或妹妹。父母老了或父母病了,我们就要照顾父母和照顾年小的弟弟和妹妹们了。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参加爸爸医院的一个运动会。最后比完赛了,我和我的队友们在赛场上的一个小蹦床上说笑。忽然,妈妈说弟弟困了,该回家了。
我说:“再玩一会嘛!”
“不行。”妈妈生气地说。
我想:“都是因为弟弟,要不然就能多玩一会儿了。”可是又想:“弟弟还小,不懂事,就原谅他吧。”我们要让着弟弟妹妹,关心弟弟妹妹。因为他们比我们小。
《尊师敬长》读后感
杨安琪
子路借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子路小时候家很穷苦,常常吃粗粮和野菜过着日子。
有一次,年老的父亲和母亲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一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这时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我的爸爸妈妈有事叫我,我却装作没听见,我还让他们干这干那……
做一个伟大的人很难,但子路的精神是我一生努力的方向!
《尊师敬长》读后感
孟园
《子路借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春秋时候的子路。父母想吃点米饭,可是家里穷的没有米,于是子路走了好几十里地去亲戚家借米,他非常辛苦,但他看见父母吃上了米饭,就忘记了疲劳。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悟到:“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子路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事。上周五语文单元测试,我考的不好。回家妈妈问我:“为什么考的不好?”我当做没听见,把书包一扔关上了门。是子路让我知道我错了,我向妈妈道了歉。我要像子路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尊师敬长》读后感
唐小童
《子路借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子路以前家里生活贫苦。有一天,年老的母亲想吃米饭,于是子路就走了十几里的路去借了一小袋米,给父母吃了。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子路不远万里、克服困难,只为让父母吃到香米饭,自己却忍饥挨饿,这一点是我想学习的。
虽然我不用像子路那样去借米,但我们可以听父母的话不让他们着急。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多帮忙做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受累……
我从小到大都是父母陪伴着我的成长,现在我要孝敬父母,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在生活的每一天里,都表现我对父母的爱!这就是幸福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体现啦!
《尊师敬长》读后感
王宇祥
子路借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中国有句古语叫:“百善孝为先。”我们一定要尊敬师长,一定要爱护幼年的小孩。我们必须努力向子路一样,就说说他生活中的意见小事吧: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小时候,子路家里很穷,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吃野菜而生。有一次,子路父母很想吃米饭,可子路家里一粒米都没有,子路心想:去别人家借一些米不就可以让父母吃上米了吗?于是,小子路费尽了千辛万苦,爬过了好几座山,走了十几里路,傍晚,小子路终于背着一袋米回到了家,子路看见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好像都忘记了自己的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读了子路借米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要向子路一样孝敬父母,虽然子路走了很长的路,但他看见父母吃上米的样子很开心,所以就忘了疲劳。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子路孝敬父母的行为非常感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向子路那样孝敬我们的父母,全心全意地付出,因为这种付出是快乐的、使人愉悦的。
《尊师敬长》读后感
杨奥芳
《子路借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要向子路学习,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父母为我做的点点滴滴。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独立自主,尽量不让他们操心。同时我还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我还要感谢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以及所有关心我的人。在感恩中成长,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尊师敬长》读后感
王子瑜
《子路借米》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春秋末鲁国人子路,他小时候家里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为了让父母吃上米饭,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来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我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子路小时候的生活相比,可以说好了成千上万倍,父母和家人千方百计为我们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我们能不能像子路那样孝顺父母呢?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今后,我要向子路那样,学会感恩,孝顺父母,在完成学习的前提下,尽量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给父母倒一杯水,帮爸爸妈妈收拾桌子等……做一个像子路一样的好孩子。
《尊师敬长》读后感
李明昊
《子路借米》主要讲了,有一次,子路的父母想来吃米饭,子路想到亲戚家借点米。于是,子路说干就干,他翻山越岭地从亲戚家背了一小袋米。后来,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个勇敢又孝顺的好孩子。
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应当从小就懂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这个人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我们不仅要孝顺父母,还要关爱别的老人和儿童,这就是新时代小学生的责任。
《尊师敬长》读后感
韩雅讯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顺父母,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了,可是家里一点米都没有。他想,要是多过几个山头到亲戚家惜一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小小的子路走了很长的路了,就为了满足父母的事,干什么也不会觉得累,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也要每天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要听他们的话。
老师每天辛勤地给我们上课,每天都很忙碌,老师会为我们的进步而高兴不已,我们要尊敬老师,从每个老师身上学到知识和优点,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老师对我的教导之恩。
读读这些同学写的感悟,再思考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将要如何去做。吕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更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道理的少先队员。
第五篇:从读书说起
泥土如是说之一: 从“读书”说起
同学们
作为一个快退休的老师,我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我很想把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和经验更多的告诉你们,如果能对你们的学习或今后的人生有那么一点帮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那我们就从“读书”说起吧。
“读书”,是我们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或玩味过这个词语呢?比如“读书”到底有哪些含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与我们的生活或人生有些什么关系,与我们人类或文明有些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思考过没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读什么书,怎么读,读来有什么用,这些直接关系我们当前生活的问题,大家去认真琢磨过没有?我们很小就被大人送到学校去读书,直到今天,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也可能说我在读书,(我还没工作),那么泥土老师我呢,我已经苍颜白发快退休了,有人问我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我也可能会回答我在读书,同样说“读书”,可它们的意思一致吗?这些问题也值得玩味。
当然,读书也不是个多艰深多玄奥的话题,更不是个陌生的话题。有关它的格言警句名人典故我想各位只需眉头一皱就会背出一大串,你看我们教室、走廊,哪里没有林林种种关于读书的箴言?这里我就不想再浪费时间去说那些正确的废话了。我想说的是我认为能引起大家更具体更深入思考的东西,或一些似是而非容易让人犯糊涂的问题。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还用问?怎么会没用呢?这简直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可是,在我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就实实在在经历了或见证了3次读书无用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社会上弥漫着读书无用的情绪。在人们的言谈中,经常可以听到“读书用啥用?越读越倒霉”这样的话语。所谓思潮,就是说不是少数人而是很多人这样想;不光是这样想,而是真真实实的这样认同。任何现象都有产生它的原因。当时的社会的的确确有大量的事实明摆着,你不得不那样想。在一般情况下,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说大的远的,就在我生活的周遭,凡是称得上“读书人”的,几乎都活得狼狈,而且其狼狈的程度几乎都与读书的程度成正比。那时候活得最风光最荣耀的是“工、农、兵”,在农村,自然就是贫下中农,“知识分子”已经近乎一个蔑称,人们用它的时候习惯性的要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那时最遭歧视的有五类人,叫“地富反坏右”,本来在“地富反坏”中就包含了很多“读书人”,而“右”中就全是读书人了,或者是真正的读书人了。这些人随时可能被传唤,随时可能被五花大绑拉上台去挨批斗,喊站起不敢坐下,生老病死听天由命。那时最吃香的一是屠夫,一是车夫,提刀的和握盘子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你想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所谓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缺衣少食,人际间会发生什么关系,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吃香的其次是“机关干部”,也叫“国家干部”,包括食品站,粮站,百货店,乃至理发店的“工作人员”,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要与今天的“公务员”相混淆。他们为什么也吃香呢,因为他们属于“非农业人口”,几十年前,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差异之大,也考考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不出的,回去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当然,教师也基本属于机关干部,他们的生活比号称国家主人的广大贫下中农要优越些,这是事实。但他们中,一般情况下,谁学问最深,谁就最可能遭受打击。我们学校的研究员级别的数学陈老师,实验中学的特级数学何老师(均已退休),他俩都是文革前华东师大的毕业生,上海人,当年他们都被分配到我们这里来工作,今天看来,他们是多么宝贵的人才呀,可你们知道他们在那时来干什么?一个在农具厂打铁,一个在涪陵中学(涪高中)饲养场喂猪。
这些是我的亲眼所见。把眼睛抬高一点,视野放宽一点,那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了。老舍是怎么死的,傅雷夫妇是怎么死的,翦伯赞夫妇是怎么死的,顾准是怎么死的,那时钱钟书夫妇在做什么,沈从文在做什么,聂绀弩在做什么,高尔泰在做什么,整个中国大陆文化知识界的精英们形形色色的遭遇,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读书多么可怕,做学问多么可怕,做知识分子多么可悲,读书岂止无用,简直是引祸速罪啊!
一是读书无用,一是你即使想读书也没有书读。那时允许读的只有一种,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当然,还有马克思列宁等人的书,可是太高深,很难读懂。还可以读鲁迅,但由于没有其他的书参照,只读鲁迅的也难真正读懂。而大多数的书被宣布为“大毒草”,“封资修”的东西,说这些书会越读越坏,甚至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一般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去读?
这是我所亲历的最严重的一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当然,文革嘛,中华乃至人类历史上最荒唐的10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不然何以称为“浩劫”呢?
第二次读书无用思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11届3中全会已经召开,文革被正式宣告结束,改革开放思路正在形成,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指导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们的祖国百废俱兴,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形势下,忽然知识有用了,知识分子宝贵了,大量挺过来的读书人从牢房、农场和作坊里被解放或解救了出来,成了“非农业人口”,成了“工人阶级”即领导阶级的一部分,非但不臭,倒成了世俗眼中的“香馍馍”。大量读过一点书的人能够公平地坐在考场上接受国家的挑选,得以迈进各级各类学校去读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么令人激动和温暖的话语啊!我本人就是侥幸借此春风骄阳得以拉着时代的尾巴进入了学校读到了书从而改变了个人命运的。那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年代啊!按理说,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是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多么明智的选择,可是怎么还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潮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说起。体制的转型有一个过程,在我国这个过程特别漫长,今天也还远未完成,不像俄罗斯,他们用的是“休克疗法”,而我们叫“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特色”。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自由贸易,这就出现了私营经济,出现了“个体户”,为了尽快挽救文革造成的经济危机(灾难),国家不但认可私营经济的合法,还从政策上予以扶持。这些个体户自主抉择,自负盈亏,不但没给国家造成负担,反而带来巨大的利润,使社会产生出巨大的活力,当然,绝大多数个体户也似乎一夜之间就暴发了,所以当时就有了个新名词叫“暴发户”。而相当多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还在体制之内,他们战战兢兢的还在余悸中呢,还在为自己终于回到了体制中,终于端上了铁饭碗,终于得到了尊重而沾沾自喜谢主隆恩呢,哪晓得抬头一看,别人早赚得盆盆罐罐都溢出来了!再仔细看,他们读过多少书?有什么学问?有什么技术?不过是“胆大妄为”而已,于是心里不平衡了。那时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读书还有什么用?于是不少人从学校、医院、研究所和党政机关跳出来,主动放弃铁饭碗,一头扎进市场,名之曰“下海”。这些人少数取得了成功,成了今天的富翁,多数人被碰得头破血流后又回到了体制内,这是后话。
第三次读书无用思潮就发生在当下,我们大家正在经历着,如果你关心时事并比较敏感的话,你就能清楚的感受到。不知道同学们听说过“教育产业化”这个词没有,这个词有很多高深的解释或理论,但若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这个概念大概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当时当局有高官提出,学术界和民间也热烈讨论过,后来不大提了,当局也回避或否认,但事实上在搞。它的实际结果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增多了,就业压力加大,矛盾凸出,相关的问题是家长的钱袋掏空了,一些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而倾家荡产,个别家长甚至为此而轻生;年轻人中生出了两个新族类,一个叫飘族,一个叫啃老族。在这种情形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而来就不足为怪。这次读书无用思潮产生的原因似乎有点特别,表面看来,好像是读书人太多,读书贬值,人才过剩!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仍然是太缺人才了,常说的人才奇缺这种现状根本就没有得到改变。这里面的问题才真是有点复杂,难得理清。比如说大学生数量增多了,但质量呢?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如何?我们的社会能不能给这些大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创业机会或出路?如果同学们爱思考,在你们“读书”之余去认真琢磨琢磨,想通了,或许会对你的人生选择大有裨益的。
纵观这三次读书无用思潮,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对某种制度或政策的社会反应。反应有正有负,读书怎么会无用?这不合常识常理,可见它是一种负面反应,结果是人才的浪费,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源的浪费。它不但危害了个人的福祉,糟蹋了人的生命,而且扼制了社会的进步,你们想想,是不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读书到底有不有用,我们先不要简单下结论。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提供教训,以便我们在当下抉择中尽量减少或杜绝失误。显然,片面的被歪曲的所谓历史必定会让人得出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抹杀和歪曲历史简直罪大恶极,轻视和无视历史也可以说是愚不可救。扯远了,言归正题。读书有不有用,让我来告诉你们这段历史的另一些事实或另一个剖面。
进入新世纪的10年来我觉得自己与过去相比活得最好,最幸福,真的,我时常暗自庆幸:终于没有枉来这世上一遭!这个幸福不是指所谓的日子过得好,什么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不是的,如果那样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不但物价低,又比较稳定,更重要的是安全,吃的放心喝的放心呼吸的放心,不像现在,哪样能让你放心?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你得有这个思想准备。我说的幸福,是说我自己终于有所醒悟,活得有几分明白了!你被注射了麻醉药,或者你成了植物人,就算天天有人喂你养你而且喂养得很不错,你是不是很幸福?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苛,温饱足矣。我更看重精神生活,我不愿像猪那样活着。今天主张价值多元,这是对的,各人有各人的诉求,不该强求一律。有人就公然宣称他就喜欢像猪那样活着,那是他的事,可我不愿。又扯远了。我之所以能得到幸福,是缘于我遭遇到网络,得以读到了我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这些书唤醒了我的精神生命,使我不至于老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而终至沉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那份因幸福而激动的感言,我终于真切感受到了,而且我知道,好多好多人他们压根儿就不能享受到,因为他们不读书。
但是我内心也有较沉的伤悲和悔恨,而这伤悲悔恨也是因了读书。这是一种特有的感伤,是因读书而产生的。我读托尔斯泰和雨果,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文豪;我读康德和卢梭,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我读钱钟书和袁伟时,也没有这种感伤,因为他们比我老,是前辈。可当我读到秦晖和朱学勤,(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像刘小枫王小波吴思陈丹青这些人)这种感伤就产生了!因为我发现,他们竟是我同时代出生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还稍稍小于我,都属于50后,都经历了同样的折腾和磨难,问题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富有学问富有思想,那么卓有成效,他们的人生为什么那么精彩,生命那么富有质量!相比之下,我却是如此的愚昧无知,如此的贫瘠萎靡!对他们这些人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我知道了,他们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读书。在那我说的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们或因了家庭,因了朋友,因了和当时的某位“坏人”偶然相遇,当然也因了他们自身的警觉和聪慧,他们得到了或拿起了“禁书”“毒草”,在别人兴高采烈唱红歌跳红舞竭斯底里呼口号搞运动的时候,他们却躲到僻静之处静静的读书,默默的思考,殷殷的营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冬去春来,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们顺理成章的一步就迈进了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成了新时期最早或较早的学士、硕士或博士;而像我,则只能因为勉强的初中学力考上个中等师范。你们说,差距是怎么产生的?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可惜,逝去的生命没有“如果”啊!
当然,我也有我暗自庆幸的。那就是在我的周遭,在我的同学或伙伴中,自己觉得又是幸运者了。别的不说,就说能读到上面我所列举的这些人的书,能与他们直接的或间接的对话,那我就是我同学或伙伴中唯一的一个了。不是可以的问题,而是能够的问题,只有我才能够。至于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我自认为比他们优越多了。我回家乡,见着几十年前的同学或伙伴,自然产生的就是鲁迅《故乡》中的迅哥儿见到中年闰土的那种感情。这种差别,我认为主要就缘于我的读书。常言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来还真是那个理。
我的小学刚好于文革开始的时候完成,幸运的是此时我已经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阅读了解。文革中,由于小学的阅读激起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尽管这样不许读那样不许读,但我还是偷偷的千方百计觅书来读,管他毒草不毒草,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是书就行,所读到的书大多没有了封面,很多只有半本小半本,有的简直就是所说的烂油渣,上坡(上工干活)时就别在背后的腰带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这样竟读了四五十本小说,遗憾的是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名著,多是《红岩》《红日》《红旗谱》之类(就这些本来是宣传品的东西当时都属于大毒草,是不准读的)。有人说教育往往是一次次偶然的相遇,我赞同。是的,真正对我的灵魂、智慧和趣味有所触动的就是一些偶然的相遇。记得我读农中时,遇到一个“右派分子”来给我们代几天课,很多同学都嫌弃他,但我们几个却喜欢和他聊天。一天,我突然听到他说了句“其实我们出生后就一直奔向死亡的”,我轰然一懔,这到是从来没听过的话,我当时只知道我们正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就觉得这老师不简单,下课或放学后就爱和他厮混,就这样我在他那里得到最早的哲学启蒙,开始不满足读小说了,试着啃一些哲学和经济学书籍,像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后来还硬着头皮啃马克思和列宁的一些书,我想,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能得到些许思维的逻辑的习染,那么这次偶然不能不暗自庆幸。我还有一位前辈也是右派,他给我的影响就是读唐诗。他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有机会见面则能听他吟诵和讲解。记得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在他那小茅屋的小坝子上,他一面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一面手舞足蹈表演,还不时的解释玩味,什么叫“无情游”,“邈”字什么意思,他耐心的讲给我听,他说话结巴。看他吃力的样子,口里老是流着涎水,我是又好笑又感动,彼景彼情,至今历历在目。他家离我家百里外,去他那里坐车坐船外还要走一两个小时荒山小路,但我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去拜访他,为的是能和他吹一晚上的牛。后来他把诗集送给了我,我竟然独立地读懂了好多首。须知那时可没有什么详释、鉴赏之类工具书,连字典都没有。记得我独立读懂了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和王维的《渭川田家》(现在看来其实并没真正读懂),到他家去讲给他听并得到首肯后,心里那个高兴得意啊!他还给我吹陶渊明,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没有书,可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叫教育?那才是教育哦!(今天的你们我知道可以背出很多诗歌,但你们心灵里到底有没有诗啊?有没有让你融身其境反复吟哦的古诗啊?你们自己可以扪心自检一下。一个人如果只是口中有诗而心中无诗,那是很可悲的。你们慢慢去体会我这句话。)但他不懂哲学(当时我这样认为),不关心我学哲学,还泼冷水,还讨厌我给他吹的那种哲学。他就喜欢文学。
我想我与我儿时伙伴的命运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就在于相同时代中,我们却有着不同的个人选择和际遇;而我和刘小枫朱学勤他们相比,看起来大家都读了书,但书的档次不同,思考的起点不同,读书的自觉程度不同,结果相差就那么悬殊。那么你们想想,归根结柢读书有没有用?
琢磨一下人们在使用“读书”这个词语交流的时候,实际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即就业前的准备阶段,也叫受教育阶段(学生时代),你们现正好就在这阶段。人,要社会化,要获取谋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懂得遵守社会的基本秩序或规范,还要能传承人类文明并能有所创造,这些都离不了读书。这个意义上,读书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就是其基本任务或者义务,是应该也必须完成的。但是这种读书又容易给人感觉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或者压力,往往成为被动的事情,这就容易与人的志趣、爱好等发生冲突,读书成了苦差事,尤其如果不幸遭遇不好的教育的话,读书竟让人苦不堪言,或者徒劳无益。不仅如此,不当的教育甚至会让读书来扼杀人的天生兴趣(比如越读越不爱读书,厌恶读书),扭曲人性,扭曲价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读书的意义。读书也可能毁人,不能不慎。
上面所说的读书说白了就是谋生的一块敲门砖,门开了,砖就会随手丢掉。可惜呀,多数人就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读书的,读书和他的人生就发生这么一点点关系。但是,如果你遇上好的教育,你的读书走上了好的路子,你会发觉读书是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儿。读书会让你发现自然是那么美丽,宇宙是那么奇妙,其间的人类是那么独特——形体,智慧,情感,劳动与运动着的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与毁灭……而你自己是人类的一员:生命的意义,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悲惨,灵魂与肉体,生与死,自我期许与路径选择……随着读书,这些东西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展开,就会铺就出一条柳暗花明的精神旅途,让你在跋涉中唏嘘感叹,激动不已。于是,读书的神奇作用发生了:读书再不是苦差事,而是享受,是幸福,是权利;再不是外来的要求,而是内在的需要;再不是敲门砖,而是生活方式,是心之路,将伴随你整个生命的完成。
什么是生命的完成呢?得先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就人来说,一颗完整的生命应该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本质应该在精神上,因为精神生命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根本上还是精神上的差别。考诸实际,我们会遗憾的看到,很多很多的人他们的精神生命是干瘪的,萎缩的,他们还没有发育健全可物质生命就已经到尽头了!所以世间多有虚度一生的喟叹。那么,生命的完成就是使自己的生命的两个方面都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如果生命是上帝给予的,那么他给你这颗生命应该与给予别人的大致同等吧,因为他应该是公平的,不然何以称为上帝呢?那么后来的生命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还是应该由生命的拥有者自己负责。一般人与所谓的贤人圣人的不同,就在于一般人自己的精神生命中很多优秀的潜质没有得到开发或激活,如此而已。人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只能看到(感受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要想克服这个局限就只能靠读书。读书就是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交流,从而唤醒和激活自身同样高贵的潜质,使其健康、完整而富有活力,甚至使其不朽——精神生命得以万世传承。从这个高度上认识读书,恐怕才到位啊!
有人可能会嘀咕,你说得多有诗意啊,可是我首先要吃饭,像几十年去前人们常说的“一切都是假的,肚子饿了才是真的”。是啊,在人处于绝对贫困的时候,这简直就是绝对真理。贫穷让我们低俗、愚昧、野蛮、贪婪、急功近利……穷出来的见识!但是,在正常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不会遭致这样的,还莫说现代,就是古代也不会,如果今天的人们还整天战战兢兢于自己的饭碗,那还有什么人的尊严?还配“人”这个称谓么?问题在于,如果实实在在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呢?我们总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呀?那么请你相信,在你真正的如上所述诗意地对待读书的话,你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你的饭碗问题也自然会得到解决的,你的物质生活会让你满意的。我所说的一系列的变化,是说随着读书,你的观念的变化,视野的变化,个人世界的变化,人格的变化,人生格局的变化,人生轨迹(身份、地位和境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必然的,只是时空或具体的方式不同而已。要证明还是靠读书,不信你们去读读一些真实人物的传记,如像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英-甘地、赫尔岑等人的传记或回忆录。
读书是一个大话题啊,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管中窥豹罢了!那么关于读书,同学们你们有哪些经验,哪些困惑,哪些思考,可以挖掘出哪些话题呢?大家放开拘束,大胆思考,交流,相互砥砺,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场面。
读书吧,读书会改变你的命运!(留下个问题:怎样读书?)2010/9/14 下讲预告: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