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轴心期的文化中国
轴心期的文化中国
2014-11-14 22:48: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李冬君
“轴心期”作为一个指称历史阶段性的概念,是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它对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文明的广角。“轴心期”主要指公元前500年前后或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以及围绕人的精神成长这一人类的“唯一性”的伟大突破,普世价值孕育于此时代,而渐趋成熟。
在西方地中海沿岸,遍布着古希腊的思想以及耶稣的信仰,在印度诞生佛陀,而中国历史则因老子和孔子而呈现了天道与人文共存的局面。正如雅斯贝尔斯先生的设定:轴心期是一个尺度,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衡量各种文化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和意义。
轴心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人文建制时代。社会上除了以周礼确立秩序外,文化上还呈现士人游于“六艺”、诗言志的西周风气以及诗礼外交,虽有硝烟,却不失美的对话。
神性与人性、民意与人心、君主与社稷等问题,是春秋诸子为延续文明的正当性而发起的思想史上的第一次争鸣。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原创“元典”的时代,是一个在它之前都“趋进”它,在它之后都“回味”它的时代。在形成普世价值的人类大格局中,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大体形成,并对今后该民族的文化进程有着宿命般的关联。
轴心期的中国是文化中国,轴心期的历史是从孔子开始,完成于司马迁。从《春秋》到《史记》,给我们留下了轴心期的文化中国的样式。
文化的边疆――孔子视野
有人说,孔子是国际化的,他周游列国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他所到的国家,都是周初封建的中国化领域,“吾从周”既是他的价值取向,也是他的行动路线,他作《春秋》,就是表明“吾从周”。
历史,是文化对人类活动所作的选择和记录。不是一切活动都能载入历史的,要有选择,“吾从周”就是一种选择。在《春秋》里,孔子开始编年,编年是将时间化作历史。用史的眼光来看时间,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古希腊文化用哲学来把握时间,时间被抽象化了;而在印度文化中,时间仿佛在轮回里消失。
只有在历史中,时间才是具体的,才与人生相关联,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能转化为历史,能转化为历史的,除了价值取向,还要有材料和证据。孔子虽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但他写史的时候,还是要从《鲁春秋》开始,他对时间所作的选择,就是基于材料和证据,在这方面,后来的司马迁放松了自己。
司马迁理解懂得孔子的抱负,继《春秋》而作《史记》。他祖述黄帝,将神话中的帝王传说引入历史,建立了一个关于“炎黄子孙”的帝王谱系,“汪洋恣肆”一如庄子。
时间以外,还有个空间的选择问题。不是所有的空间存在都能进入历史的范畴,要用一种文明的标准对空间存在做检验,对孔子而言,他的历史空间就是“中国”,超越孔子这一视域的,皆非历史。因此,当时能进入他的历史视野的国家,都是按周礼封建的中国化诸国,而非周礼以外的蛮戎夷狄。
孔子虽然以鲁国旧史为据,但他所关心的却是当时的中国问题。因此,《春秋》不是鲁国史,而是中国史,是孔子的世界史。
孔子的世界,是中国化的世界,在黄河流域,是黄河边的中国。当他从鲁国出走时,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怀有一种世界性的理想,却没有所谓的乡愁,颇有几分世界公民的胸怀,带着门人和弟子,一路子曰诗云,周游列国去了。
周行天下,禹开了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岛”,用双脚来规划国土。后王效尤,从神话与历史交错的穆王西游到仙话丛生的秦皇汉武巡狩,以及流于说书的乾隆下江南,其实都和国土资源有关,周游是为了盘点江山。因而每到一处,都要祭名山,祀大川,五岳封禅外,还要去海外寻仙,寻仙的灵感,刺激了帝王们的天下观,往往带来意外的地理大发现。
孔子周游,在精神上,也有一番王者的追求,他要将“纷纷中国,载入春秋”。他也去登山,“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鲁国太小了,居然容不下他;天下也太小了,他的道太大,中国放不下。于是,他长叹“道之不行,将乘桴浮于海”,然而,他终于没有下海,而是回到黄河边,叹“逝者如斯夫”了。
周游一番后,他的地理视野仍未超出“禹迹”的一部分,没有新发现。可他的思想却越过黄河边的中国,与先王握手了。这一握手,他就发现黄河边的中国太小,不仅先王之道放不下,而且纷纷扰扰,就连他本人也待不下去了。这时,他发现了两个接受周礼的“新中国”,一是西戎秦,一是南蛮楚,一齐崛起。秦虽西戎,自居周地以来,便中国化了。所谓中国化就是周礼化,孔子很欣赏,曾赞扬过它。
可对于南蛮楚,却有些看不懂,即便受了中国周礼的影响,它的文化也是自成一体颇为异样的,不像秦那么质朴。例如,从楚国来到中土的老子,就有自己的一套,与文、武、周公不同。他去洛阳拜访过老子,老子那么谦虚,使他无法驳斥。因为他发现,老子虽然不喜欢周礼那一套,但是,礼数却比他还要熟悉。
于是,他向老子问礼,问得很具体,就连出丧事时逢着日食该如何行礼都问了,老子一一作答。他由衷敬佩,就说,鸟,我知其能飞,可用弓箭就能射它;鱼,我知其能游,可用钓杆就能钓它;兽,我知其能跑,可用网就能捕它。但是有一种东西我搞不懂,不知道该怎样来对付它,那就是龙,老子就像龙。
楚文化有一只凤,而中土文化有一条龙,孔子没说老子犹凤,而说老子犹龙,就是强调老子已经中国化了。他这样看老子,不看出身,不看地域,而是看文化,就是超出五服、九服等地缘政治限制,而用了文化的观点。
中国的本质,不在地域,而在礼义,中国人的标志,就是懂礼。老子那么懂礼,当然就是中国人了。这在当时,无疑是新观点――文化中国的观点。
老子身上还有另外一种文化,孔子没有碰它,因为他是“吾从周”的,所以,问了礼,就走了。他向老子请教,请教的是周礼,这是原则问题。
他用了文化的观点来看老子,是否也这样来看楚国呢?楚国在地域上是划入蛮夷的,可楚国却出了老子,还能作为他的老师,当如何视之?他没像赞美秦国那样称赞楚国,秦国质朴而强大,他认为,那就是周风。可楚国呢?虽然早就“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了,这便是孔子在《春秋》里经常提到的“荆”,僖公元年后改称为“楚”,动辄来伐来侵。楚国还是入侵到孔子的两河流域视野里了。
但楚文化里面,依旧巫风。这巫风,虽然还带有某种原始荒野气息,但已发展出一种很精致的浪漫主义,犹如老子的道,玄之又玄,无言以喻。老子的道从巫风里来,其恍兮忽兮,无以名,无以言,理喻虽高,却颇有几分巫之味道,如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触摸了本体论之边缘。
很显然,他的思想来源,与孔子迥异,不属于文、武、周公那一路。他不谈什么仁啊礼,只教人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要用价值取向同自然对峙。
因此,老子不持有任何政见,这是他与孔子根本不同的一点。他认为,所有政见都以自我为中心,都要世界围着自己转,不能如愿,就心怀不满,这样的人多了,天下就会乱。政治本来就是自然的延伸,是自然规律赋予人的一部分,当你冲着自然喊叫:我要,我要„„自然不会改变。
老子和孔子,一个法自然,顺因自然规律;一个“吾从周”,守望价值规律。应该说,人类文明要由这两大规律整合,可老子却执一端,做“反者”。他说“反者,道之动”,因而“反”了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这样的反方姿态,一如楚国中原问鼎,表现了一种思想上的入侵意识。
老子那么熟悉周礼,却不惜拷问之,并打翻在地。他提醒孔子,不要扛大旗,放下自己,混到群众里面去,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反而会弄脏自己。可孔子有自己的理想,他们各行其是,成了中国思想的主要两支。后世论史,或谓儒道互补,或曰儒法斗争,而根底,就在他们的对立与统一。
老子的自然主义,在中国化的世界里找不到历史的依据,就从远古的神话里去找前提,找到了黄帝,因此,将老子的思想挂在黄帝名下,发展为黄老思想,就被中国接受了。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完成的,大汉帝国也是楚人以当年“饮马黄河”的南蛮精神建立起来的。
中国化世界,本有周秦之制和周孔之教打底子,再加上蛮夷楚所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便形成了大汉帝国那种铺天盖地的政治文化的大格局。中华文明里,汉人烙印之深,真可谓深入骨髓,触及灵魂,而其中,就主要有蛮夷楚的基因。
当蛮夷楚从孔子的视野里出现时,中国化的世界有多大呢?就地理空间而言,那也是个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只是要比西亚的两河流域要大很多,统一起来也要难很多。尽管大禹将这两河流域规划成了九州岛,可真要按照《禹贡》的蓝图,使两河流域一体化,并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权国家,那又谈何容易。
殷、周势力,都曾延伸至长江流域,可失败了。他们往南方去“俘金”,也就是抢铜。殷、周皆在黄河流域立国,可铜矿却密集在长江南岸,主要在今天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铜为立国之本,不掌握铜资源,立国不稳。
那时的国家职能,主要是祭祀和战争,祭祀用的礼器,战争用的兵器,都要用青铜制,没有铜,别谈“国之大事”。因此,商王武丁南征“奋伐荆楚”,荆人多数臣服,少数逃散,两河流域一体化已初现。没料,殷人向东南蛮夷连年用兵,却招来黄雀在后。
周人起于西北,从背后给殷人一击,殷人就倒下了。周人继起,蛮夷不服,帮助殷商武庚起兵,兵败,荆人遁入楚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重新立国为楚。
周昭王六师,再次南下伐楚,获铜无数,铸器铭功,好不踌躇!但以久战之师,入汉水流域,终于被楚打败,昭王猝死于汉水,周由此衰而楚兴。
至楚成王时,长江中游铜矿已成楚人囊中之物,楚人国力大增。于是,两河流域一体化进程转由楚人进行,楚人饮马黄河,其势强于周人,周人未至长江,半途而废,而楚人则以席卷之势,问鼎中原。
孔子所在的世界,就是两河流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世界,卷入其中的国家,有文献记载的,就有150多国,当然,还包括了戎狄和蛮夷。这个世界,以周初分封的黄河边的中国为主体,有了楚国加入,就包括了长江流域。
这一历史进程,反映在《春秋》里,在150多国中,仅有70个国家进入,而作为蛮夷的楚国,居然出现了143次,除了老字号的封建国家,如齐、晋、郑、卫等,楚无疑最受重视。而同样是老字号的封建国家燕国,在《春秋》里只出现了一次,大概是因为燕的地理位置不在两河流域。
一体化进程,离不开贸易和文化交流,但最主要的动力,还是战争。古代世界,国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战争,发展生产,不如发动战争,贸易只是作为战争的补充手段,因此,兼并战争频繁。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其中就有章节谈到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带来中国疆域的演变:黄河以北悉入晋国的封疆,河南以南皆成楚境,秦凉周边尽为秦土,而胶东一带则基本纳入齐国了。
战争重心,也在两河流域之间,楚兴于前,吴、越崛起于后,乃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霸,不光用武力,还要用文化,楚虽蛮夷,但文化不下于齐,而吴国季札之学术与越国范蠡之文章,其简约秀美,一如吴、越风水,引得中原敬羡。
战争的目标,乍一看是争霸,而实质上是一种历史趋势的表达,即两河流域一体化。霸主一个接一个倒下,田氏代齐,齐倒了,三家分晋,晋倒了,吴、越后来居上,但最终还是被楚国吞并。为什么春秋争霸战,楚是大赢家?
结论只有一个,并非楚最强大,而是历史使命选择了它。楚的元素进入了中国化世界,在两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一种二元耦合的新文化(300336,股吧)。在地理因素方面,南江北河耦合;在神话因素方面,南炎北黄耦合;在象征因素方面,南凤北龙耦合;在思想因素方面,南道北儒耦合。
得江山之助,楚有取之不尽的铜;得地理之便,楚能直取中原。从长江中游到黄河中游,这一线,是青铜时代中国文明的中轴线。就在这条文明的中轴线上,走来了两个伟大的人物――老子和孔子,他们携手,引导中国文明,走向仁义世界,进入道德本体,启动了文明的轴心期。
孔子的道很大,没有一国能放下,可他并没有“乘桴浮于海”,因为他发现了新世界,那就是在辽阔的两河流域里形成的新世界,他的道是为新世界而立。老子的道更大,是宇宙的本体,放在哪里都适宜。
农牧分界线――太史公方舆
秦汉时期,中国的两河流域终于被绝对王权统一了。孔子和老子,也被司马迁统一了。
司马迁的精神是儒家的,而思想却是道家的,他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真正的统一性,即崇高的理想性与广泛的适宜性的统一,与汉武帝搞“霸王道杂之”不同。
后世所谓儒道互补,是从司马迁开始的,他的真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霸王道杂之”的权力目的性。面对先师,他充满了敬意,而汉武帝则是用帝王术,整合思想,因为他有绝对的权力。人一旦拥有了绝对权力,就会自以为还有绝对智力,就难免要做圣王,为了排泄多余的智力,而渴望丰功伟绩。王者要求绝对统一,而思想者则兼容,所以司马迁精神仰慕孔子,而思想取法老子。
司马迁继《春秋》而作《史记》,如果说《春秋》为汉家立法,那么《史记》则为汉家建制;如果说《春秋》为文化中国奠基,那么《史记》就为文化中国建立体系。因此,《春秋》很深,而《史记》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
他自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孔子著《春秋》,是代先王立言,而非当时之王,所以被人称为素王――文化中国之王。而司马迁则自诩承素王之志,因此,在文化中国里,也是历史之王。
然而,他的视野,则早已超越孔子,出了两河流域,自西向东,从南到北,落在了唐晓峰在《人文地理随笔》中所说的国家起源的“地理机会”线,著名的“司马迁线”――“龙门-碣石线”上。这一线,西起吕梁之南端的龙门山,向东北延伸,越过霍山,再向东北行,直至河北昌黎,抵达渤海湾。唐晓峰认为,这是一条农牧业分界线,而文明初期的亚洲内陆国家,多半就在这条分界线上诞生。
司马迁本人,就在这条分界线的起点上出生。一说在陕西韩城,一说在山西河津。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太史公后裔,声称原为司马姓氏,因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改姓,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有司马迁庙为佐证。
而另一说则认为,龙门之地,就在山西河津,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处。这里也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至今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其实两地相望,只隔一条黄河,也许当年司马迁受难,使族人蒙羞,耻与为伍,就从河津向西南迁过黄河,把姓氏都改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即使命运将这个不幸的家族分在了两处,它们也是一体的,就像华山在陕西,中条山在山西,中间被黄河分开来一样,古人依然认为两山一体。
而“耕牧”二字则表明,龙门一带是农牧分界线,这一线果然有陶寺文化遗址。襄汾、曲沃、侯马、稷山一带,直至河津,汾河进入黄河之口,都有该文化遗存。
考古发掘表明,陶寺文化中期,已经有“王都”的“都邑”雏形,然后沿汾河南下,经过汾运盆地,翻越中条山,渡黄河,进入豫西平原。
汾运盆地,位于山西临汾和运城两地,西面有吕梁山,东南有中条山,北有太岳山,来自吕梁山的汾河从盆地流过,在与浍水合流的三角地形成了盆地的核心区。山与盆地成了文明的摇篮,河流成了文明的乳汁。文明起源时很脆弱,待其成熟,要有漫长时间,这期间若有蛮族入侵,那一线光明即被熄灭,所以,能有幸成长起来的文明,都要有一定的封闭性,或属于干燥的半沙漠地带。
在汾运盆地里孕育的文明,就是这样一个农牧分界线上的四塞之国,它头枕着吕梁,立足于中条,在汾河流域成长起来,可盆地还是太小。文明长大了,同汾河一起奔向黄河,一个伟大的人物应运而生。他就是禹,缔造了夏。
夏,就是大。黄河比汾河大,平原比盆地大。要解放河流,让文明跟着河流走,以流域为国家,这就是夏。传说,禹凿龙门,让黄河流过,自由的黄河,为文明造血,造就了华夏中国,在黄河流域留下了文明的遗迹,二里头文化,据说就是黄河边的夏。
谈司马迁,却写夏文化,孔子“吾从周”,而司马迁则将历史上溯,要“吾从夏”。在司马迁线上,引出了夏文明的起源,还引发了一种新的历史观,那是天下一家的历史视野,是立于农牧分界线的亦农亦牧的观点。
天下一家,在孔子还是一种文化理想,而在司马迁则是一种历史观。如前所述,孔子的天下,主要在两河流域,那时两河流域的统一是根本问题,而司马迁的天下观已不再是两条河,关键是汉家立足在农牧分界线上。这时,两河流域的统一已不再是问题,秦统一中国,就是统一两河流域,后来楚汉相争,也是争两河流域;汉初统一的最后一战,高祖战英布,还在两河流域;而汉初吴楚七国之乱,则是两河流域历史惯性的最后反弹,此后,“两条河流,一个王权”的目标就完全实现,汉帝国的生命线向北延至那片茫茫草原。控制那条线,不仅把握了地缘政治的主动权,而且还把握了历史进程的主导权。
汉朝多是楚人,眼界还在两河流域,汉初战略转型,很难。当初,项羽灭秦,进了关中,有人劝他道:关中有山河屏护,土地肥沃,可以建都。他不听,因为他的军队都是楚人,都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就像穿着漂亮衣服在黑夜里行走,谁知道呢!那人叹口气说项羽是”沐猴而冠”,说楚人是洗了头还要戴帽子的猴子。项羽听了,就烹了那家伙。
汉武帝时期,帝国的目光就从控制东南改为进取西北,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此,司马迁做了一个总结,他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这个“西北”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关中的一带,它不仅能向东南控制两河流域,而且向东北能控制那条农牧分界线。当时,活跃在这条线上的戎狄就是匈奴,反击匈奴,就要经营西北。
他在《史记》里说,自三代以来,匈奴就是中国的祸害,从这一点出发,他是以兵家眼光写《匈奴列传》的。不过,从天下一家的史观出发,他还是耐心地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匈奴人始祖叫淳维,原来是夏桀的儿子,怪不得匈奴人那么顽劣。史称夏桀无道,被殷王汤流放到鸣条,三年就死了,淳维领着桀的那些妾和牲畜,迁往北野。
据现代学者研究,匈奴主体非夏族,乃戎狄一支。它不是夏族,这本来就一目了然,把它说成夏族,还要追根溯源。太史公如此煞费苦心,从消极面来说,是因为汉初和亲。在挨打的情形下,与戎狄之人被动和亲,堂堂大汉,帝国颜面何存?故以同族视之,和亲才有脸面,才有根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为一族呢?在同祖的名义下,进行血缘认同,为此,他建立了以血缘认同为基础的炎黄子孙的帝王谱系,不光是匈奴,还有西南夷,都是炎黄子孙,都有列传。
匈奴是夏族的浪子,和亲是要浪子回头,浪子不回头,以武力征讨之。他双管齐下,以天下一家,使匈奴归化于文化中国,而有文化认同;以武力征伐,使匈奴归属于王朝中国,而有权威认同。以文化认同来开发文化的边疆,以权威认同来确立王权的边疆,文化有多大,王权就有多大。
秦汉以后,两河流域之间的问题,不再具有国际意义,后世,无论分裂割据,还是南北朝对峙,都没有了合法性依据,相反,统一总是硬道理,这便是《春秋》大义。孔子当年的边疆,早已成了内地,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主体,而中国化世界的前沿,已推进至农牧分界线的“司马迁线”上,历史惊人的证明了太史公的远见。
孔子的文化理想,变成了历史记忆,司马迁则以炎黄子孙的名义,为中国化世界的一体化,展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布局,如此大手笔,堪称“究天人之际”。
后来,这一线的游牧民族终于在中国化的世界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辽、金、元,直至清,都曾主宰过中国化的世界,这条线上的斗争,往往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清以后,这条线也被中国内化了,大草原和大平原统一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实现了政治一体化,文化的边疆被一代又一代王朝坐实。
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依然还在这条线上。
第二篇:“轴心时代”:中国文明归在何处
“轴心时代”:中国文明归在何处?
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mstrong)2006年出版的著作,基本概念和著作结构沿用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其主题直译为“伟大转变:我们宗教传统的开端”(The Great Tansformation:the Beginning of Our Religious Traditions),中译者调整为《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孙艳燕、白彦兵译,海南出版社出版),直接以“轴心时代”为题,并在中译本封面上添加了一段“轴心时代”的定义:“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类文明精神获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无法超越,未来也不可能超越。”从而加重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可以认为此书是自雅斯贝斯本人算起第二部关于“轴心时代”的重要汉译论著。
《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读后,恍然觉得,宗教史原来可以这样写。雅斯贝斯提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似乎”一词具有猜测不确定的含义,而现在,凯伦将它写实了。
与哲学家雅斯贝斯不同的是,凯伦是宗教学家。雅斯贝斯的另外一本著作《哲学概论:智慧之路》,其中重申了“轴心时代”理论的第九章题为《人的历史》。很明显,雅斯贝斯依循的是哲学智慧、人的觉醒的理路,而人的觉醒在欧洲是由文艺复兴完成的,文艺复兴崛起的背景是中世纪的宗教。而现在,凯伦无疑是在证明,轴心时代所开启的乃是人类的宗教传统。那么,到底是哲学与人性的觉醒,还是原始宗教的回归呢?
2“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done 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成语,谈的是恕。恕是仁之一体,而“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与德还在仁、义之上。而现在,凯伦将“恕”定义为一个新名词:“金规则”(Golden Rule)。
凯伦不对具体的宗教派别表态,她支持所有的宗教(但反对强制性的教条)。她在印度教、犹太教、希腊诸神和“儒教”之中寻找共同点,即各个宗教的共同基础。她说:“轴心时代是在知识、心理、哲学和宗教变革方面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之一。直至创造现代科学技术的西方大变革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历史阶段可与之相提并论。”而在“创造性”问题上,她关心心理体验、神圣感、精神气质。她说:人类“是探寻意义的造物”,这句话是典型的宗教叙述,随之又提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相信什么,而在于你的行为举止。宗教关乎你所做的事,而这可以深刻地改变一个人。”说到底,她肯定的是“一种富于同情心的生活”。最终她说出了这样的定义:“宗教就是同情。”
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所有伟大的思想传统一致认同博爱和仁慈的极端重要性”。“就轴心时代的贤哲而言,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权利——而非正统的教条——即是宗教。”“轴心时代的各种信仰里都有一种共同的理想,即同情、尊重和普遍的关注。”“轴心时代的贤哲们把放弃自私自利和提倡同情精神当作首要任务。对他们来说,宗教就是„金规则‟。”这应该是全书的宗旨所在。
“同情心”,直白的表达可以称之为“关联”。民胞物与,道理遍在天地万物之间。凯伦所说的思想观念,中国人十分熟悉。所以此书读来,觉得只是宗教学形式与“金规则”新概念下的“恕道”。因此,此书虽然是宗教学的专门著作,并且使用“轴心时代”概念贯穿,但由于作者作出了的生活化、情绪化的叙述,变得比较亲近而易于被接受,借用当代宗教界的流行术语,很有“人间宗教”的意味。
凯伦极具思想与写作天才,她能将轴心时代的四个民族以类似蒙太奇的技巧作交替剪辑(荀子排列在韩非之后可能也出于这一点),但这些还不算最重要。
作者凯伦推崇中国文明,正如译者所说:“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和印度部分所用的笔墨极重,可见她对东方文明的喜爱和推崇。”全书四部分共计十章,其各章标题,第六章《悲悯天下》、第七章《关注每个人》、第八章《万物一体》、第九章《帝国的思想》,显然借用了孔、墨、庄、商鞅的思想,可见一斑。
但由文献注释可知,该书撰写引用了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明史论著与翻译的中国典籍,和少量中国或华夷学者的英文作品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鉴于本国学者阅读经典已觉难明本义,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解读,特别是对其中默认而不明言的含义的理解,毕竟有限。而冯友兰所受疑古思潮的影响极大,早有学者撰写专文。
书中称《尚书》、《诗经》、《易经》、《乐经》、《春秋》为“一些书吏编纂的文集”,称《礼记》为“轴心时代之后才完成的一部典籍”。将五经等同于普通“史料”,以成书年代判定书中内容的年代,均为疑古派“辨伪”之残痕。
凯伦排列的诸子谱系,孔子在前,老子在后,中间为墨子、庄子、孟子、荀子。
她说:“正如雅斯贝斯所假设的,道家的圣人老子并非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他不是与孔子和墨子同时代的人,而几乎被确认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沿用了雅斯贝斯所获得的20世纪20-40年代的“新知识”。
作者对墨子施以重彩,称颂墨子的“兼爱”为“普遍的爱”、“关注每个人”、“墨子的„金规则‟”墨子正是清末民初的“显学”。
凯伦对孔子最感兴趣,称之为“金规则”的首创者,而她的文献的最主要来源是《论语》。实际上,阅读孔子除《论语》之外当有更多文献,诸如群经、七十子传记、各派诸子以及《史记》和《孔子家语》等等。研究孔子而只采用《论语》,也是“新文化”以后的偏颇之见。
在古代经典中,《论语》属于“传记”,汉代抄写制式为八寸小简,与抄写在二尺四寸大简上的经典有法定的区分。《论语》重要性的程度大约也如它的制式差距,低于正式经书两个等级。
日月之光照为明。“悬象莫大乎日月”,“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因其高明,因其境界,因其灿烂,因其悠久,故称之为“文明”。“文明”是一个带有理想指向的词汇,与“存在”、“影响”不见得同步,甚至可能相反。
“影响”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但它并不与合理性成正比。如果只论影响,那么现代世界格局莫不与纳粹、二战相关,在中国,影响重要莫过于秦火、文革。独立判断而不以成败论英雄,此即中国史学的独到之处。
从年代的一致性到地理位置的一致性,“轴心时代”是一个精巧的发现,但它只是一个现象层面,而不是真实层面。四个民族的组合具有偶然性,譬如人们熟知的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在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和《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二书中都没有正面出现,这不是因为古埃及文明不是“好的文明”,同理,被组合起来的四个文明也可能是“不好的文明”,总之无论“轴心时代”之内与“轴心时代”之外的文明类型,其存在与否都与“真理”无关。
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但他放弃了第二阶段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四个“古代高级文明”不提,只把第三阶段的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和希腊四个文明连成一线。东、西、印文明是拉平了,而实质上中国、印度在“古代高级文明”阶段业已隆盛的事实以及希腊出于次生文明的地位都被遮掩了。
中国在公元前800-200年间乃是乱世,史称“晚周”、“衰周”,而虞夏商周所谓“四代”才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轴心时代”。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宋澄子遗失了缁衣,认定途中一位妇人所服的缁衣为己物并要求归还,说道:我丢的缁衣是双层的纺缁,你现在穿的是单层的禅缁,你还我缁衣,岂不还白得一层里子吗?
疑古派摧毁经学,缩短古史,将中国古史“砍掉一半”、“打个对折”。在“轴心时代”的框架之下,中国古代文明被半数还原。在疑古派全面否定古史的背景下,这半数还原可以视为白得,然而整个事实却被颠倒了。
三代四代之学称为经学,晚周之学称为诸子学,二者一源一流,犹如父子,故而时代的取舍刚好造成了学术的中断和颠倒:以流为源,以子为父,以反题当正题,以乱世之学当文明景象。
“中国原始文明”一节,凯伦从商朝说起,然后再稍稍追溯“尧舜禹”,再稍稍追述黄帝、神农,同时不忘了在开始有关中国叙事的第三行处即写下“玄鸟生商”的神灵故事。“文明缓慢而痛苦地来到中国”,“所有这些传说中的贤明君王都将对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给以启示”。在“中国商朝”地图中,商文化的影响范围不包括四川。这些都是典型的“后疑古派”观点。经过王国维“古史新证”之后,学者将《史记·殷本纪》还原为信史,但仍然不相信《五帝本纪》和《夏本纪》。
“中国缓慢渐进地发展着,直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孔子首先发扬了完满的轴心精
神。”“中国危机当头”,“大约此时,一个叫孔丘的年轻人几近完成学业……中国的轴心时代即将开始”。而在中国古典学术谱系中,首先受到人们称道的是尧舜之道、唐虞之道,然后才是“周孔”并称,再后才是“孔孟”并称。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这是孔子本人的自我评述。孔子在自述中并且承认他所身处的政治环境既非大同,也非小康,而只是卫灵之无道、鲁哀之非礼。
从晚周开始,中国学术从来都是以经史为大宗,以诸子为旁支流裔。将诸子学作为主体,只是“新文化”以来百年间在摧毁神圣经典、倡言自由平等观念下出现的一个“新潮”。而现在,凯伦的著作告诉我们要向“轴心时代”寻找“神圣感”。“婢作夫人”,“附庸蔚为大国”,百年回首,神圣感“一片孤云何处寻”?
晚周诸子学的光芒是无可置疑的,孔子、老聃等等诸多思想者的贡献可以一一历数,虽然如此,并不能因此而无视三代四代学术的意义。三代四代经学是日月,孔孟老庄商韩只是
群星。中国文明所以伟大,所以超越世界各族,独树一帜,正在于它的前后承接、善继善述,经子相随、绵历不绝。
第三篇:《邪恶的轴心》-教案
《邪恶的轴心》教案 大连市第三十一中学 王建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注意世界历史的前后联系及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这些斗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学习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侵略推行的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帮助学生归纳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从中认识法西斯的残暴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
难点 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 课件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意大利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亚洲。
二、新授
(一)非洲之角的战火
这是意大利第二次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为何总和埃塞俄比亚过不去?(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注释和第31页地图,了解埃塞俄比亚的地理和战略位置对意大利的重要性。)教师指导:请大家看地图,在北非意大利已侵占了哪些地方?(学生看图例回答: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意大利通过陆路从厄立特里亚到意属索马里还得通过哪儿?(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如果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有何好处?(学生回答:可以把已经占据的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地中海地区的实力。)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陆路从红海直通印度洋,这对它在非洲的战争有很大帮助。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何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同学们大致能总结出以下原因:①意强大,埃弱小。②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③绥靖政策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绥靖政策”。究竟什么是“绥靖政策”?主要推行者是谁?如何推行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注释和小字部分了解回答)那么,英、法、美推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①为保住自身安全;②祸水东引。)
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还有英法美等国本身。)我们能对另一句俗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二)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请大家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思考: A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B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C.德国法西斯专政实行了哪些内外政策?
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①历史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广泛的支持。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1932年夏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了国会全部608个席位中的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为什么说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就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法西斯专政的实质就意味着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这必将引起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使世界走向战争。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实质。我们可以将其政策概括为几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在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纳粹党上台后不久,就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有计划地打击德国共产党。因德国共产党的力量正在逐步壮大,纳粹党把共产党看成是对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然后,纳粹党先取消议会制,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②在经济上,希特勒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到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量已为美英两国总和的两倍多,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③在军事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并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把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到100万人。④在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行动步步得逞,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⑤在文化教育领域,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摧残进步文化,迫害知识分子,焚毁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教育,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希特勒政府竟然把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定为第三帝国的“国策”。他们胡说犹太人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的困难“负有很大的责任”,在全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在希特勒专政时期,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当腥风血雨弥漫德国大地时,甚至连一些基督教徒也未能幸免。历史掀开了最黑暗的一页。
(三)西班牙内战
(在同学们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1.西班牙内战是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 2.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①支持法西斯势力;②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③把西班牙变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3.当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后,西班牙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由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4.在对待德、意法西斯人侵西班牙的问题上,英、法等西方大国吃怎样的态度?(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为了自身安全,不愿过早地卷入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5.《格尔尼卡》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学生阅读小字、插图,感受德意法西斯造成的痛苦和灾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四)“死亡工厂” 1.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正当希特勒在德国一步步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形成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时候,远在世界东方的日本法西斯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像德国的纳粹党、意大利的法西斯一样,在日本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过程中,也有一股核心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股势力就是军部。日本军部是指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6年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2.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学生回忆看过的影片、图书,控诉日本侵华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一直否认的侵略史进行辩驳。3.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提示:1936年和1937年;两个协定:德意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国家在侵略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好感,他们结成法西斯“轴心”,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们被称作“轴心国”。
三、小结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内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到处点燃战火,相互勾结,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战争的阴云日益逼近各国人民。已成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大敌人。
四、练习
板书设计
第6课
邪恶的轴心 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非洲之角的战火 愤怒的《格尔尼卡》 死亡工厂
第四篇:第6课邪恶的轴心教案
第6课 邪恶的轴心教学目标:
1、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
2、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
3、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
4、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
5、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教学重点:
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教学难点
绥靖政策。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意大利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亚洲。
二、讲授新课:
(一)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①历史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
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
第1页
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广泛的支持。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1932年夏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了国会全部608个席位中的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1)为什么说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就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呢?
(因为,法西斯专政的实质就意味着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这必将引起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使世界走向战争。)
(2)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实质。我们可以将其政策概括为几点?
(①在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纳粹党上台后不久,就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有计划地打击德国共产党。因德国共产党的力量正在逐步壮大,纳粹党把共产党看成是对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然后,纳粹党先取消议会制,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
②在经济上,希特勒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到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量已为美英两国总和的两倍多,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③在军事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并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把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到100万人。
④在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行动步步得逞,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⑤在文化教育领域,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摧残进步文化,迫害知识分子,焚毁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教育,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希特勒政府竟然把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定为第三帝国的“国策”。他们胡说犹太人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的困难“负有很大的责任”,在全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在希特勒专政时期,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当腥风血雨弥漫德国大地时,甚至连一些基督教徒也未能幸免。历史掀开了最黑暗的一页。)
第2页
(二)非洲之角的战火
1、这是意大利第二次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为何总和埃塞俄比亚过不去?
(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注释和第31页地图,了解埃塞俄比亚的地理和战略位置对意大利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请大家看地图,在北非意大利已侵占了哪些地方?
(学生看图例回答: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意大利通过陆路从厄立特里亚到意属索马里还得通过哪儿?
(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
如果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有何好处?(学生回答:可以把已经占据的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地中海地区的实力。)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陆路从红海直通印度洋,这对它在非洲的战争有很大帮助。
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何在?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同学们大致能总结出以下原因:①意强大,埃弱小。②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③绥靖政策的影响。)
3、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绥靖政策”。究竟什么是“绥靖政策”?主要推行者是谁?如何推行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注释和小字部分了解回答)那么,英、法、美推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①为保住自身安全;②祸水东引。)最大的受害者是谁?
(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还有英法美等国本身。)我们能对另一句俗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愤怒的《格尔尼卡》
1.西班牙内战是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
2.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①支持法西斯势力;②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③把西班牙变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
3.当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后,西班牙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3页
(学生回答:由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4.在对待德、意法西斯人侵西班牙的问题上,英、法等西方大国吃怎样的态度?
(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为了自身安全,不愿过早地卷入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
5.《格尔尼卡》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学生阅读小字、插图,感受德意法西斯造成的痛苦和灾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四)“死亡工厂”
1.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正当希特勒在德国一步步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形成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时候,远在世界东方的日本法西斯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像德国的纳粹党、意大利的法西斯一样,在日本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过程中,也有一股核心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股势力就是军部。日本军部是指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6年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2. 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学生回忆看过的影片、图书,控诉日本侵华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一直否认的侵略史进行辩驳。
3. 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提示:1936年和1937年;两个协定:德意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国家在侵略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好感,他们结成法西斯“轴心”,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们被称作“轴心国”。
三、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内容。法西斯国家到处点燃战火,已成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大敌人。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成了最早的受害者。但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我们看到了不该有的态度: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消极避战的绥靖政策,这是自私的;法西斯是穷凶极恶的,但邪恶最终要在正义面前俯首称臣。最后的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人民,这是
第4页
被历史无数次证实了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成为30年代的基本特征。历史的车轮开始向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滚动。
四、作业
1、请举例说明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2、写出一篇揭露德、意、日法西斯主要暴行的文章。板书设计
第6课 邪恶的轴心
一 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二 非洲之角的战火
1、意大利第二次侵略埃塞俄比亚
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
3、“绥靖政策”
三 愤怒的《格尔尼卡》四 “死亡工厂”
1.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2. 日本法西斯的暴行3. 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第5页
第五篇:第6课邪恶的轴心教案
第6课邪恶的轴心教案
肥西县梁岗学校 张义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注意世界历史的前后联系及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这些斗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学习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侵略推行的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归纳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从中认识法西斯的残暴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烈士纪念碑”前下跪和日本前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幅照片讲述同一段历史,两种姿态折射不一样反思。你对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难忘的历史了解多少?法西斯的暴行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哪些无法弥补的创伤?今天就让我们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为主题,对法西斯暴行做深刻的批判,对那段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做深刻的反思。
二、预习检查:
法西斯建立时间 国 家 暴 行
1922年 德 731部队 1933年 日 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 意 “国会纵火案”
三、学
(一)、自学提纲(自主、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一:法西斯专政如何建立?(1)、德日意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2)、德日意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探究问题二:法西斯制造了哪些反人类的暴行? 列举出德日意法西斯的暴行
探究问题三:为什么三十年代战争阴云密布? 探究问题四:如何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二)、教师巡视、指导、检查
四、教(自学成果展示)
(一)、欺骗宣传恶魔生——法西斯专政如何建立?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德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①历史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广泛的支持。
(2)、德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
在1932年夏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了国会全部608个席位中的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2、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
1922年因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局不稳。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1936年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二)、荼毒生灵世人惊——法西斯制造了哪些反人类的暴行?
1、德国法西斯暴行:(1)、“国会纵火案”;(2)、“水晶之夜”;(3)、出兵西班牙
2、意大利的法西斯暴行:
(1)、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在欧洲扩张的可能性不大和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的重要。(2)、1936年出兵西班牙; 3、日本的法西斯暴行:
(1)、1937年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
(2)、哈尔滨、731部队、细菌武器实验、死亡工厂。
(三)、战火燃遍亚非欧——为什么三十年代战争阴云密布?(1)、埃塞俄比亚坚强抵抗意大利的入侵;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何在?①意强大,埃弱小。②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③绥靖政策的影响。究竟什么是“绥靖政策”?主要推行者是谁?如何推行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那么,英、法、美推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①为保住自身安全;②祸水东引。)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还有英法美等国本身。)我们能对另一句俗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愤怒的《格尔尼卡》——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①、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是什么?支持法西斯势力;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把西班牙变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
②、当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后,西班牙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由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③、在对待德、意法西斯人侵西班牙的问题上,英、法等西方大国持怎样的态度?(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为了自身安全,不愿过早地卷入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
④、《格尔尼卡》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学生阅读小字、插图,感受德意法西斯造成的痛苦和灾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
(3)、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37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提示:1936年和1937年;两个协定:德意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国家在侵略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好感,他们结成法西斯“轴心”,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们被称作“轴心国”。
(4)、为什么三十年代战争阴云密布(结论)?
为其进一步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提供了条件;西方国家姑息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助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弱小;战争的阴云日益逼近各国人民。
(四)、祈望和平敲警钟——如何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1、大国要负起责任;
2、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课题,全世界要提高认识;
3、联合国要发挥效用;
4、弱国要提高警惕,民族团结和奋发自强
五、练(选一选、读一读、看一看、写一写)
1、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有什么共同点?德、日法西斯都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建立政权的;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他们企图通过法西斯专政来解决危机。
2、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材料,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为主题,提笔给你的同龄人――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德、意、日法西斯的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心愿。
六、小结:本课的知识可归纳为“一”、“二”、“三”。“一”指的是:一个政策(绥靖政策);“二”指的是:两个战争策源地(欧洲、亚洲);“三”指的是:三国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七、教学反思
学习身边的历史,从两幅图片引入历史的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展示成果等环节来相互学习、交流、共享与提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在揭露法西斯的暴行中增强反对战争的意识,通过给日本中学生写信表达热爱和平的情感;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此外,教学设计对学情和教材的具体分析,也使落实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有了基础和可操作性。
八、下一节第7课《疯狂的战车》预习提纲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不断扩大的史实及过程;
2、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