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
湖南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
(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保护劳动者、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以及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基本原则】人力资源市场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诚信、公平、竞争的原则。
第四条
【政府和部门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壮大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产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工商、编制、民政、财政、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管理有关工作。
第五条
【行业协会】鼓励依法组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帮助。
第二章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第六条
【政府宏观促进目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建设,引导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规范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第七条
【产业园区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进行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鼓励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增强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
第八条
【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按照规定给予补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专场招聘、人才引进、人员测评等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活动。
第九条
【信息系统建设】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政府、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网络互联、信 2
息共享。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上采集、归类、分析和发布制度,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合理配置。
第三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十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概念及分类】本条例所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择业、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以及相关服务的组织。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十一条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设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条件】申请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的书面材料:
(一)有营业执照或者设立批准文件;
(二)有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制度规范;
(三)有三名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从业培训的专职工作人员;
(四)有与所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设施和资金;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事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除具备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条件外,经营性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 3
务还应当依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取得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非经营性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还应当依法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三条 【许可程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准予行政许可的,应当自作出许可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记载的名称、地址、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等变更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许可机关应当在作出准予许可决定或者变更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许可信息录入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范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从事下列服务活动: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政策咨询;
(二)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
(三)就业和创业指导、职业介绍;
(四)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交流会;
(五)人力资源培训;
(六)高级人才访聘;
(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
(八)人员测评;
(九)人力资源服务外包;
(十)法律、法规不禁止的其他业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应当依法另行取得行政许可。
第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业务范围】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向劳动者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并根据国家规定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授权,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职称申报或者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代办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手续等人事代理服务。
第四章
求职与招聘
第十六条
【求职者权利义务】求职者有自主择业、不受歧视的权利,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或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真实的招聘信息。
求职者应当如实向用人单位或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个人基本情况、出示与求职就业有关的证件和证明材料。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或者特种作业工种的,还应当出示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招人权利与渠道】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自行组织招聘、参加人力资源交流会、委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聘、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互联网发布信息等方式招聘劳动者。
第十八条
【招用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遵循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为求职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
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交流会】举办人力资源交流会应当具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场所,编制组织方案、安全工作方 5
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于交流会举办日前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向社会发布。
交流会举办单位应当审查参会单位资质证明,保证交流活动的真实性。
第二十条
【信息提供】用人单位委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聘人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或者参加人力资源交流会时,应当提供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批准其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件、委托证明和招聘简章。
招聘简章应当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岗位名称、招用人数、工作内容、录用条件、用工类型、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等情况。
第二十一条
【录用规范】用人单位确定录用求职者的,应当与被录用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自录用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第二十二条
【保密义务】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对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未经求职者书面同意,不得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及其技术、智力成果向第三方披露或者作其他商业性使用。
第二十三条
【招用人员的禁止行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二)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三)招用童工;
(四)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等证件,向求职者和被录用人员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名费、登记费、培训费、服装费、体检费、风险金、保证金、抵押金或者以其他形式收取财物、强迫被录用人员集资入股。
(五)以招用人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侵犯其他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
人力资源服务
第二十四条
【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概念】本条例所称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包括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发布、电子面试、在线人员测评、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
第二十五条
【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规范】从事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应当认真审查其发布的人力资源信息,及时更新信息,确保信息合法、真实、有效,并应当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明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或备案编号。
从事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应当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并不得有本条例第三十三条所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信息发布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布人力资源信息,应当按照广告法规定,查验委托人的设立文件或营业执照(副本),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十七条
【高级人才访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提供高级人才访聘服务。
从事高级人才访聘应当保护委托单位、高级人才所在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并为高级人才的个人信息和求职意愿保密。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得同时接受两家以上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用人单位的委托,开展访聘对方人才的业务。
第二十八条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开展工作分析、胜任特征评估、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咨询意见应当合法、客观。第二十九条
【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接受用人单位的委托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培训费用,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职业资格培训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管理规定执行。第三十条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范围】用人单位可以采取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方式委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下列一项或者多项人力资源事务:
(一)岗位序列及等级设置、岗位描述、岗位评估为主 8
要内容的工作分析;
(二)员工招聘;
(三)员工培训;
(四)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五)薪酬福利管理;
(六)绩效管理;
(七)劳动法律咨询;
(八)其他可以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
用人单位应当与受委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书面合同。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活动的指导,制作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示范合同文本,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推广使用。
第三十一条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禁止性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服务外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虚假服务承诺;
(二)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名义实施劳务派遣;
(三)泄露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或者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四)与用人单位串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不得从事的行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 9
事人力资源中介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介绍求职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
(二)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或者无合法身份证件的求职者提供中介服务;
(三)提供虚假供求信息;
(四)作出虚假承诺或者采用威胁、引诱等方式进行非法中介活动;
(五)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及其技术、智力成果向第三方披露或者作其他商业性使用;
(六)从事侵害用人单位或者求职者合法权益、妨碍社会秩序的中介活动;
(七)扣押求职者身份证、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等证件,向求职者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名费、登记费、培训费、服装费、体检费、风险金、保证金、抵押金或者以其他形式收取财物。
(八)以介绍人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政府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监督制度,健全执法队伍,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监管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人力资源市场实施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检查;
(二)就监督检查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三)要求提供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说明;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证据;
(五)查封或者扣押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灭失的证据资料;
(六)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取的其他监督检查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绩效考核。
第三十六条 【行业监督】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监督,履行下列职责:
(一)教育和组织会员遵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二)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建议和要求;
(三)收集整理人力资源信息,为会员提供服务;
(四)制定会员守则和行规行约,开展会员间的业务交流,组织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五)组织会员进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七)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构建诚信服务体系,推进诚信经营;
(八)其他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转移或者委托行使的职责。
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负责拟订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提请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定发布。
第三十七条
【社会监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接到举报、投诉的部门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依法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书面告知举报、投诉人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不得推诿。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未取得许可证展业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人力资源服务活动的,由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一)、(二)、(五)项规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人力资源 12
服务机构从事人力资源互联网信息服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三款规定开展高级人才访聘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二)、(四)、(五)、(六)、(八)项规定开展中介服务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吊销行政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责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害劳动者或者其他组织、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人社部门玩忽职守的法律责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指引性法律责任规定】属于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对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例外情形】境外人员来本省求职择业,在本省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和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劳务派遣机构向境外派遣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
****年**月**日起施行。《湖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湖南省劳动力市场条例》同时废止。
第二篇: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情况
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工作情况汇报
多年来,哈尔滨市的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在就业工作中承担着重任,成为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全市形成了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行业、社团开办的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以营利性职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的理念,坚持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服务,普遍设置了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社保经办、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窗口,向社会提供求职登记、用工登记、职业指导、招聘洽谈、劳务输出等服务项目。几年来,我市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从建立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的长远发展着想,扩场地、上设备、抓管理、建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软硬件建设齐抓并举,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一、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共64家,总服务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由市、区、县(市)人社部门开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有19家,其中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抚顺街1号的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市场)使用面积约3000平方米,八区十县(市)人社部门开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总使用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八 1
个区中的人力资源市场超过150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有两家,超过400平方米有四家。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开办的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共45个,分布在哈尔滨市全市范围内。人力资源行业从业人员达300余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龙头,组织全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开展系列专项招聘活动,为各类求职者就业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按照国家和省厅有关要求,联合教育、工商联、工会、残联、共青团、哈报集团等多部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等专项招聘活动,在2011年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中,全市组织54次现场招聘会,共计1224家企业参会,提供了300余个工种,近3.9万个就业岗位,有1.84万人签定了用工意向协议,充分的发挥了民营企业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各类招聘活动12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13万个,帮助85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为各类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用工提供优质服务。
(二)积极购买公益服务成果,鼓励各类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开展公益性服务。根据哈尔滨市财政局、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哈财社[2009]352号)文件之规定,对登记失业人员
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就业成功后,按实际就业人数,以90元/人年的标准对职业介绍机构进行补助,在对各职业介绍机构申报补助材料进行初审后,由市财政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发放资金到各职介机构账户。哈尔滨市每年发放职业介绍补贴金额约一百万元左右。既有效的提高了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参与提供就业服务的积极性,也为就业困难人员节省了找工作的开销。
(三)指导市人力资源协会开展多项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工作。指导人力资源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在行业内开展行业自律,搭建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的沟通桥梁,促进哈尔滨市职业介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人力资源协会自08年成立以来,多次组织行业会员召开研讨会议,就行业自律和行业诚信及发展规划前景等问题进行讨论,取得良好效果。依托行业协会优势,开展“评先评优,树立典型”等活动。定期深入基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了解其运行状况,困难等实际问题。对于经营好的机构,树立成为典型,总结其经验规律,向全行业推广,促进行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已逐步设立了行业经营典型如抚顺街为民职业介绍所,优质服务典型如为专业军人和家属服务的将士职业介绍所。
(四)把指导和管理职业介绍机构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对各类合法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日常工作指导,规范其经营行为,扶持经营好的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整合市场资源,利用市场规律,淘汰掉经营不善、违规经营的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大力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2011年,制订并下发
了《哈尔滨市开展切实维护人力资源市场良好秩序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工商、公安、城管等多部门依法查处和打击非法中介行为,举全市之力,严厉打击以职业中介为幌子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组织、清理整顿违规经营的职业中介机构,有效遏制职业中介违法犯罪活动,规范了职业中介机构的中介活动行为,维护了我市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在全市形成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五)努力提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服务水平,为供需双方提供方便快捷服务。2011年我市拟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提升服务功能,实现一点登陆需求信息共享,打造我市高效多维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城乡一体、功能完善、服务高效、资源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
三、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由于国家调整了再就业资金用途,中央财政不再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入费用,各地所需费用由地方财政投入。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用于市场建设资金投入较少。近年来,企业改制产生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安置就业再就业,我市各区、县(市)劳动力市场基础建设参差不齐,一些主要区域(如南岗、阿城等)还没有固定的服务场所或服务设施配置不完善,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寻找就业机会的求职者却大量增加,目前的服务场地和办公设施,信息网络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供需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就业服务需求。按照原劳动力市
场建设标准要求,亟需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技术设备更新和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近年来,劳动力供给增长最快的是部份低层次劳动力,而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和市场经营的技术管理人才则供给不足。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看,高学历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 职称人员所占比重都是很低的。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人员仅占全部求职人员的26.7%,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也占全部求职人员的14.3%。还有相当部份的劳动力是文盲和半文盲。以这样的人力资源状况,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
(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待遇低,流动性大,正式编制数量较少,部分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未纳入财政预算,因此不利于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延续性。实际情况中,区、县(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临时借调或聘用人员,对就业服务工作长期性和执行政策的明晰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承办和参与各类大型招聘活动,划拨的费用不足以支付相应的参会人员费用和宣传费用等项目。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行政制约力度,明确地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责任。各级地方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改造,确保各项就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二)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社会办学力量,以市场需求导向,围绕促进就业再就业,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把用工单位引入培训体系,大力推进“岗前技能”、“订单式”、“对接式”培训。
(三)增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稳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相应利益。
(四)建议增加职业介绍补贴额度,对承办和参与大型招聘活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给予定量的补贴,简化其补贴手续和审批流程,按照大型活动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介绍成功的业绩给予相应补贴经费,并在相应政策中明确。
哈尔滨市就业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八日
第三篇: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
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
导语: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一
人力资源市场稳中求进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工作,截止目前共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100人,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103%。积极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完成了对120名就业困难人员的筛选,认定工作。发放《就业创业证》1015本。具体工作做法如下:
按照沧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沧州市教育局、总工会、商业联合会联合转发的冀人社函122号《关于开展20xx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在4月18日至24日积极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1、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取得成果
活动期间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交流大厅这个平台,发放招工资料956份,有26家民营企业参加活动,向信誉楼泊头商厦等民营企业推荐求职人员519名,向天津服装检验公司等6家京、津企业推荐务工人员68名,签订就业意向协议419名,其中高校毕业生28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268名,就业困难人员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人,化解过剩产能失业人员8人。印发就业政策等宣传资料1500份。
2、加大宣传、营造气氛
就业局按照“宣传到位、信息到手、服务到家、供需对接、助力转型、以民营企业为重点,以高校毕业生和化解过剩产能失业人员为重点,同时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各类求职者为工作目标,发放宣传资料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民营企业知晓活动的目的意义。
3、招聘活动讲实效
就业局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期间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交流大厅这一平台,开展五个“优先服务”,“优先为民营企业服务”、“优先为高校毕业生服务”、“优先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优先为就业困难人员服务”、“优先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动员本地信誉楼、泊信商厦等用工较大的,用工规范的企业参加活动,并加强与北京西城区职介中心的联系,加大岗位征集力度,提高信息针对性和匹配有效性,同时积极同教育、工作、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共同开展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使整个招聘活动做到了扎实有效。
6—7月份经社区、街办处层层筛选,对3名具有残疾证人员、5名具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15名低保家庭户、56名“4050”大龄就业困难人员、33名“3540”零就业家庭人员,13名其它就业困难人员,共计124名申请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社区入户调查,街道办事处核实证明。就业局对124名申请人员所提供的身份证、户口本、低保证、残疾证、离婚证、《就业创业证》以及街道社区证明材料认真的进行核实认定,并在6月28日对124名申请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严格考试,对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取消认定资格,至此完成了对120名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
随着国家对就业创业者扶持力度的增加,城乡就业创业者办理《就业创业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止目前,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中、城镇就业人员共办理《就业创业证》1015本,针对9月份120名接受电子商务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为他们发放了《就业创业证》。
20xx年上半年,xxx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大型招聘会33场,其中每周三的定期招聘会18场,专场招聘会3场,乡镇招聘会6场,送岗位到村社招聘会7场,顺利完成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妇联专场招聘会、残疾人招聘会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共搜集各类用工单位70余家,累计提供求职岗位4149个;完成职业指导15人次,进行“创业资源评估测验”2人次,职业介绍成功796人,110就业服务平台帮扶就业困难人员348人次。
加大岗位信息采集力度,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
建立了用工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发动乡镇和社区主动与各用工单位对接,获取用工信息,进一步扩大了用工信息的采集面。通过市场展板、大屏幕显示屏、xxx就业局网站和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将搜集到的用工信息进行及时发布,使城乡各类求职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最新的用工需求。
开展职业指导服务。
通过110就业服务平台、CETIC职业素质测评平台,对登记求职的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其它各类劳动者采取“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地区的就业形势,针对求职者个人基本情况、技能特长、就业意愿进行推荐介绍和面试指导服务。
就业服务下延。
一是在乡镇组织开展了13场“送岗位到村社”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大龄和特困人员提供政策帮扶、岗位帮扶、服务帮扶;二是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务工人员开展免费的就业服务,为我县农村劳动者送政策、送岗位,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到关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以及劳动维权,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可享受到的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受到了极大欢迎。
定期举办定期招聘会。
我县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三在鼓楼坝广场举办定期招聘会,积极为各类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牵线搭桥。上半年共举办定期招聘会20场,吸引了70余家单位参会,共提供各类用工岗位4000多个,较好地满足了用工单位和各类求职者的就业需求。
加强110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
我县积极参与110平台的建设,分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接件348条,其中市级件23条,本级件325条,现办结348条,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CETIC职业素质测评,已有13人完成测评,建立《职业指导记录表》13份,完成“创业资源评估测验”2份、“职业兴趣测试”13份,所有测评者均建立个人档案。
坚持跟踪服务到位。
安排专人对3次推荐后仍未成功者持续跟踪服务,同时对各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以及专场招聘洽谈会的求职意愿结果开展定期回访,了解推荐、洽谈结果,收集空岗信息并征求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对就业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指导。很多企业在招用工时,招到了员工,员工入职后做不了多长时间又辞职,缺乏对用工单位的指导,企业留不住人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招工难、就业难”的矛盾在我县依然较为突出。就县域内企业来说,部分企业缺少技能型人才,而众多求职者由于企业工资待遇或自身技能缺乏等原因满足不了企业需求;三是对就业后的跟踪服务还需加强,特别是对推荐就业后的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一是协助市就业局做好全市工资参考价的发布。二是加强与乡镇、社区的招聘岗位信息共享,方便求职人员查询招聘岗位。三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思路,对求职者指导的同时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用人指导,更好的缓解企业人才流失问题。
人力资源市场年终总结三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公室坚持以人才兴区、构建和谐为己任,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人社局20xx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在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工作上取得新突破,现就全年情况总结如下:
截止目前市场办管理人事代理人员共计2869人,其中区属破产企业人员689人,大中专毕业生357人,机关事业代理人员46人,其他企业代理人员1774人;灵活就业参加养老保险代理人员3030人,灵活就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代理人员3137人;管理集体户口人数70人。
1、完善基础管理,做好人事代理工作。
人事代理工作作为市场办一项重要服务项目,每年人事代理档案数量增长很快,今年以来共新增人事代理人员326人,其中未退休49号文件人员124人,改制企业人员47人,其他单位155人。因此始终把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增强管理水平。在工作中首先在接收档案上把好第一关,对于问题档案一律不予接收;其次将转入代理人员档案资料逐一清理、编号,根据编号专柜存放,方便查阅。第三不断完善人事代理信息库,将代理人员档案信息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保证了微机信息和档案信息的同步一致,更加便于管理。代理人员档案的规范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代理人员。
上报正常退休人员93人,特殊工种退休17人,病退46人。为代理人员提供借阅档案,出具各种档案证明68人次。完成人事代理人员2572人的养老保险数据整合工作,将20xx收取的代理人员养老保险费全部转入社保部门。
2、按计划完成灵活就业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各项工作。
灵活就业养老保险自20xx年转由市场办负责后,按照年初计划,今年将所有参保人员统一建立参保档案,并将人员信息逐一录入微机,实现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信息微机管理。同时还配合社保完成2810人数据整合工作。
今年4月、6月和8月组织灵活就业医保新参人员体检,为132人办理了医保新参手续,按医保有关政策,完成了57名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医疗保险费补缴工作,为78名新参人员发放了医保卡。将收取的20xx医保费转入医保中心。同时配合社保卡的发放,做好代理人员的信息采集工作,采取发通告,发信息,打电话等形式,目前,已收集2214人的照片和身份证,为下一步社保卡的发放做好基础工作。
截止到11月底,人事代理养老保险收取6225822。4元;自由职业养老保险收取10753539。52元;灵活就业医疗保险收取4960336。24元。
3、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为宗旨,提高服务质量。
工作中以换位思考、亲情服务作为服务理念,为广大代理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采取发放代理人员联系卡,以电话、短信方式通知代理人员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供poss机刷卡缴费等便民措施。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我中心8月份申请安装了第二台poss机和电话,并且已经成功使用,节省了缴费时间,大大方便了人事代理人员缴费。今年以来,接受来电、来人咨询800余次;在社区张贴各种信息通知3000余份;电话、短信通知代理人员办理各项业务5000余次。工作中注重培养工作人员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爱岗敬业,为广大办事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树立人社部门良好形象。
1、完成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集中收费工作,并分别做好与社保局和医保中心的核对工作,集中收费工作完成后整理新转入灵活就业人员信息,逐个做好登记、并录入微机做好备份,为下一次集中收费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计划3—10月每月1号至7号办理灵活就业人员新参医保工作,全年非参保缴费期继续接收转入失业人员的档案和零散人员档案并为其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做好人事代理人员的代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并转入自由职业者建立自由职业档案。3、5—10月份申报特殊工种人员到年龄退休工作,备齐资料,做好申报。10月份做好为人事代理人员申办病退手续的工作。每月做好人事代理人员申请办理办理正常退休手续工作。4、20xx年社评工资出台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参保人员提前告知,10—12月集中收取代理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完成全年档案保存费的收取工作。
5、根据“人事代理管理系统”所录基本信息,重新按号查对现有档案。系统整理档案便于档案的保管和查找,更换档案袋,重新整理归类,补充部分新资料。另外还将继续配合我区企业破产改制工作,积极提供服务,为破产改制人员保存档案,签订协议,办理手续,代收代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第四篇:湖南省成品油市场实施细则
湖南省贯彻执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暂行)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规范成品油经营行为,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保护成品油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2004年第412号)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6年第23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在全省境内从事成品油批发、仓储及零售经营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 湖南省商务厅(以下简称省商务厅)负责对全省成品油市场的监督管理;负责制定并公布全省加油站和仓储行业发展规划;负责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许可的初审并上报商务部;负责成品油零售经营的行政许可;负责对各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成品油市场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成品油市场的监督管理;负责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的初审;负责成品油仓储经营、零售经营设施建设项目竣工的实地情况核实;负责对各县(市、区)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成品油市场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各县(市、区)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成品油零售市场的监督管理;查处违规建设成品油经营设施与违规经营成品油行为。
第四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成品油是指汽油、柴油、煤油及其他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
第五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成品油批发经营,是指利用油库等经营设施,向成品油零售企业销售或直接批量销售给生产企业的成品油经营行为;成品油仓储经营,是指利用油库等经营设施,向其他单位提供成品油储存、周转业务的经营行为;成品油零售经营,是指利用加油站从事成品油终端销售的经营行为。
第二章 成品油经营的条件
第六条 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长期、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
1.拥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0万吨以上、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年生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炼油企业;
2.具有成品油进口经营资格的进口企业;
3.与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且成品油年经营量在20万吨以上的企业签订1年以上的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成品油供油协议;
4.与成品油年进口量在10万吨以上的进口企业签订1年以上的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成品油供油协议。
(二)申请主体应具有中国企业法人资格,且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
(三)申请主体是中国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的,其法人应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
(四)拥有库容不低于10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库,油库建设符合城乡规划、油库布局规划;并通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安全监管、公安消防、环境保护、气象、质检等部门的验收。
(五)拥有接卸成品油的输送管道或铁路专用线或公路运输车辆或1万吨以上的成品油水运码头等设施。
第七条 申请成品油仓储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有库容不低于10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库,油库建设符合城乡规划、油库布局规划,并通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安全监管、公安消防、环境保护、气象、质检等部门的验收;
(二)申请主体应具有中国企业法人资格,且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三)拥有接卸成品油的输送管道或铁路专用线或公路运输车辆或1万吨以上的成品油水运码头等设施;
(四)申请主体是中国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的,其法人应具有成品油仓储经营资格。
第八条 申请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湖南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二)具有长期、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与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签订3年以上的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成品油供油协议;
(三)加油站的设计、施工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并通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安全监管、公安消防、环境保护、气象、质检等部门的验收;
(四)具有成品油检验、计量、储运、消防、安全生产等专业技术人员;
(五)从事船用成品油供应经营的水上加油站(船)和岸基加油站(点),除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当符合港口、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止水域污染等有关规定。
第九条 设立外商投资成品油经营企业,应当遵守本《实施细则》及国家有关政策、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同一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从事成品油零售经营超过30座及以上加油站的(含投资建设加油站、控股和租赁站),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的成品油的,不允许外方控股。
第三章 符合规划的确认程序
第十条 申请从事成品油零售、仓储经营,必须符合全省加油站、仓储行业发展规划,不符合规划的不予核发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
申请人应依照本《实施细则》申报规划确认,在取得相应的规划确认文件后,方可组织开工建设。经确认符合规划的加油站(点)、油库作为已布局的加油站(点)、油库。
第十一条 申报新建仓储、加油站经营布点符合规划确认,由申请人向所在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初审后上报省商务厅;省商务厅依据全省加油站、仓储行业发展规划,进行符合规划确认。
第十二条 对申请人提出符合规划的确认请求,接受申请的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第十三条 对确认符合规划的申请,省商务厅下达符合规划确认文件,并抄送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安全监管、公安消防、环境保护、气象、质检等部门。申请人持确认文件,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并按照各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建设。对确认不符合规划的申请,省商务厅在申报表内说明理由并将申报材料返回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由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通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省商务厅对申请人下达符合规划确认文件一年后,申请人尚未动工的(企业不可抗力因素除外),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可提出撤销规划确认的建议,报省商务厅批准后,通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 申报成品油仓储新建符合规划确认,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一)《湖南省成品油仓储经营符合规划确认申报表》(附表1)一式3份。(二)申请人向省商务厅提交的申请文件(申请文件应说明申请人基本情况,已有和拟建油库的名称、具体位置、库容量,建设油库的原因,各出资人情况等)。
(三)所在地市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或由其委托相关机构出具的实地察看证明文件(证明文件应包含建设地点周边相邻的现有和在建油库、加油站现状分布示意图,并标出油库、加油站名称及间距,并对其服务半径、市场需求前景作出说明)。
(四)申请人还应提供油库建设经营方案,方案应包括(土地取得方式、土地性质,具有相应资质单位设计的油库建设施工方案及经营可行性分析报告)。
(五)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或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六)其它相关证明材料。
第(二)、(三)、(四)、(五)、(六)项材料需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2份(所有复印件均须由申请人盖章并由受理机关盖“与原件相符”专用章,经办人签名及注明时间。下同)。
第十六条 申报加油站新建符合规划确认,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湖南省新建加油站(点)符合规划确认申报表》(附表2)一式3份。(二)申请人向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文件(申请文件应申请人基本情况,已有和拟建加油站、点的名称、具体位置、罐容量,建设加油站、点的原因、各出资人情况等);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建设单位提交的申请文件还应说明申请人基本情况,该高速公路在湖南省境内里程数、沿高速公路左右相邻100公里左右相邻服务区加油站的名称、具体位置。
(三)所在地市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或由其委托相关机构出具的实地察看证明文件(证明文件应包含建设地点周边相邻的现有和在建加油站现状分布示意图,并标出加油站名称及间距[非城区的,提供建设地点前后10公里及叉路3公里以内示意图;位于城区的,提供半径3公里范围内示意图。上述范围内没有加油站的也应予注明],并对其服务半径、市场前景作出说明)。
(四)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或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五)其它相关证明材料。
(二)、(三)、(四)、(五)项材料需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2份。
第十七条
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现有内部自用的加油站申请对外营业,申报人应提交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材料。
第十八条 需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成品油仓储或加油站用地,应事先由县、市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逐级行文上报省商务厅进行符合加油站规划的确认。县、市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行文时必须附上本《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第(二)、(三)项材料。
招标方、拍卖委托人等单位应取得省商务厅关于招标、拍卖标的物的规划确认文件后,方可组织招标、拍卖活动;投标申请人和竞买人应当经省商务厅同意并取得预核准文件后,方可参加投标、竞买。招标、竞买人资格,由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商务厅审定或备案,并下达预核准文件。
经依法并按本《实施细则》规定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取得成品油仓储和加油站用地者,可以办理相关建设手续。第十九条
预核准的申报程序及提交材料
申请人参加成品油油库和加油站(点)规划建设土地的投标、竞买,必须到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办理预核准手续,在取得《湖南省成品油经营企业预核准通知书》(附表14)后,方可参加投标、竞买。
(一)申报程序
参加成品油油库建设土地投标、竞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向省商务厅提出预核准申请,由省商务厅核发预核准通知书。参加道路加油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建设土地投标、竞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向市州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预核准申请,由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报省商务厅备案后,核发预核准通知书。
(二)提交材料
1、申请人向省商务厅或市州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提交的预核准申请文件(申请文件应说明申请人基本情况,投标、竞买土地的性质、具体位置、面积,拟从事何种经营方式、经营可行性分析等)。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或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
3、其它相关材料。
第二十条
成品油仓储(含批发企业油库)和零售经营企业的迁建、扩(改)建申报符合规划确认,申请人应提交相应的申报表(附表3、4),其程序分别参照成品油仓储和零售经营新建相关条款办理。
迁建是指由于道路改扩建、市政规划改变等原因要求拆
迁,成品油经营企业从现有地址搬迁到另一地点的行为。其规模、性质不得改变,搬迁地址应符合就近原则。成品油仓储和零售经营企业迁建申报符合规划确认,除提交与新建申报符合规划确认相同的材料外,还需提交成品油经营许可证书原件(正、副本等相关证明文件)。
扩(改)建是指成品油经营企业在原经营地增加经营品种或扩大储油能力、增加加油机数量和经营规模的行为。扩建申报符合规划确认应提交原有建设规模(占有土地面积,储油罐容量、数量及总容量,加油机、加油枪数量)、有关审核部门的意见、成品油经营许可证原件(正、副本)。
第二十一条
高速公路加油站的新建和扩(改)建符合规划确认,由所在地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省商务厅进行确认。有关程序及要求,参照本《实施细则》相关条款办理。
第二十二条
成品油仓储和零售经营的新建、迁建、扩(改)建项目竣工后,企业应向所在地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报告。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国土资源、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位进行实地核实,着重核实建设内容与省商务厅布点规划确认的有关内容是否一致,并将核实情况及相应的企业项目竣工验收情况登记表(附表5、6)报省商务厅。省商务厅应将成品油仓储经营(含批发企业油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情况报商务部备案。
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加油站项目竣工后,由省商务厅、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或委托相关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核实。
第四章 成品油经营许可的申请与受理
第二十三条
申请从事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向省商务厅提出申请。省商务厅收到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申请及有关材料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将初步审查意见及申请材料上报商务部,由商务部决定是否给予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许可。
第二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增加经营范围或外商并购境内企业涉及成品油经营业务的,应当向省商务厅提出申请。省商务厅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文件之日起1个月内完成审查,并将初步审查意见及申请材料上报商务部。
外商投资企业经商务部核准设立、并购或增加经营范围后,按本《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申请成品油经营资格。
第二十五条
申请从事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收到成品油零售经营申请及有关材料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将初步审查意见及申请材料上报省商务厅。
省商务厅自收到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上报的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成品油零售经营规定条件的,应给予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并颁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将不予许可的决定及理由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
接受申请的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认为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或在收到申请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所需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二十七条
接受申请的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在申请人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时,应当受理成品油经营许可申请。
第二十八条 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2份):
(一)《湖南省成品油批发经营申报表》(附表7);
(二)《湖南省成品油批发(仓储)企业(项目竣工验收)情况登记表》(附表5);
(三)具有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的书面证明材料;
(四)具有依法取得固定经营场所的证明;
(五)《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
(六)《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七)10000立方米以上全资或控股油库产权证明材料;
(八)具备接卸成品油的输送管道、铁路专用线或成品油水运码头等设施的证明材料(输油管道、铁路专线或码头平面示意图);
(九)《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十)外商投资企业还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十一)商务部规定应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二十九条 申请成品油仓储经营资格的企业,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湖南省成品油仓储、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发放登记表》(附表8)一式3份;
(二)省商务厅核发的油库规划确认文件;
(三)《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
(四)《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五)具有依法取得固定经营场所的证明;
(六)10000立方米以上全资或控股油库产权证明材料;
(七)具备接卸成品油的输送管道、铁路专用线或成品油水运码头等设施的证明材料(输油管道、铁路专线或码头平面示意图);
(八)《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九)《湖南省成品油批发(仓储)企业(项目竣工验收)情况登记表》(附表5);
(十)《建设用地许可证》或《土地使用证》或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招标、挂牌)《成交确认书》及申请人竞买的预核准文件或土地使用有效证明;
(十一)外商投资企业还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二)~
(十一)项材料需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2份。
第三十条 申请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的企业,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湖南省成品油仓储、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发放登记表》(附表8)一式3份;
(二)省商务厅核发的加油站规划确认文件;
(三)《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
(四)《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五)《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六)与合法的成品油批发企业签订的油品购销协议或购销意向书或同意供油证明;
(七)《湖南省成品油零售企业(项目竣工验收)情况登记表》(附表6);
(八)《建设用地许可证》或用途是商业用地的《土地使用证》或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招标、挂牌)《成交确认书》及申请人竞买的预核准文件或土地使用有效证明;
(九)外商投资企业还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二)~
(九)项材料需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2份。
水上加油船申请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除提供上述
(一)、(二)、(三)、(四)、(六)项材料外,还需提供:水域监管部门签署的《加油船经营条件审核意见书》;船舶所有权证及有效的检验证书,租赁船舶还应提供租赁合同;《水上加油船情况登记表》(附表13)。以上材料需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2份。
第三十一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应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另行办理申请手续。
第三十二条 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由商务部统一印制。《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由省商务厅向商务部领取后发放到企业;《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由省商务厅颁发,并通过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发放到企业。
第五章
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的变更
第三十三条
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企业要求变更《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事项的,应向省商务厅提交《湖南省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变更申报表》(附表9),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原批准证书。省商务厅初审合格后,报请商务部核准。
第三十四条
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要求变更《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事项的,申请人应填写《湖南省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变更申报表》(附表9),并提供变更事项的证明材料和原批准证书,由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初审合格后,上报省商务厅。省商务厅审核后,对具备继续从事成品油零售经营条件的,换发变更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
第三十五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要求变更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有关事项的,应向申请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经营单位投资主体未发生变化的,属企业名称变更的,应当提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船籍管理部门的船舶名称变更证明;属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应附任职证明和新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不涉及油库和加油站迁移的经营地址变更,应提供经营场所合法使用权证明。
经营单位投资主体发生变化的,原经营单位应办理相应经营资格的注销手续,新经营单位应重新申办成品油经营资格。
第三十六条
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遗失、损毁的,企业应及时在市级以上报刊登载原证书作废声明;如要求补发证书的,申请人应提供说明原因的书面申请和刊登原证书作废声明的报刊原件,按变更程序上报。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辖区成品油市场的监督检查,及时对成品油经营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十八条
省商务厅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从事成品油经营企业进行经营资格检查。检查时间为每年1月至3月。批发、专项用户、仓储经营企业和高速公路零售网点由省商务厅负责年检;省辖市州市区范围内的零售经营企业,由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年检;其余零售经营企业由县(市)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年检,报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成品油供油协议的签订、执行情况;
(二)上企业成品油经营状况;
(三)成品油经营企业及其基础设施是否符合本《实施细则》及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四)质量、计量、消防、安全、环保等方面情况。
第四十条 批发、专项用户、仓储企业应向年检受理机关提供以下材料:
(一)《湖南省成品油批发仓储专项用户企业年检登记表》(附表10)2份;
(二)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正、副本;
(三)土地使用证或土地使用有效证明原件1份、复印件1份;
(四)营业执照副本原件1份、复印件1份;
(五)企业自查情况报告;
(六)由检查机关临时确定抽查的批发企业的进发货发票存根、国家有关部门下达专项用户的供油计划文件、仓储企业代储油品的收费发票或油品进出单、零售企业的进货发票复印件各1份。零售企业应提供以下有效材料:《湖南省成品油零售企业年检登记表》(附表11)1份;本条
(二)至
(六)项规定的材料。
第四十一条
检查合格的,由检查机关在被检查企业的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副本上盖章确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年检不合格处理,并由核查机关暂时收回其批准证书,且向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经整改仍不合格的企业,由省商务厅撤销或报请商务部撤销其成品油经营资格。
(一)不再具备本《实施细则》第二章规定的基本条件(专项用户不再承担专项用油供应业务)的;
(二)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条规定的;
(三)长期无实质性经营且无故不申请暂时歇业的;
(四)无故不按期提交年检材料的。
零售企业年检工作结束后,由省辖市州商务局(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汇总检查工作总结,填写《湖南省成品油零售企业年检登记汇总表》(附表12),于每年4月中旬报省商务厅。省商务厅汇总后及时报商务部。
第四十二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歇业或终止经营的,应当到发证机关办理经营资格暂停或注销手续。成品油批发和仓储企业停歇业,不应超过18个月,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停歇业,不应超过6个月。无故不办理停业手续或停歇业超过规定期限的,由发证机关撤销其成品油经营许可,注销成品油批准证书,并通知有关部门。
对城市规划调整道路拓宽等原因需拆迁的成品油零售企业经省商务厅同意,可适当延长停歇业时间。
第四十三条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成品油经营许可及市场监督管理,不得收取费用。成品油市场管理经费可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
第四十四条
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不得伪造,不得买卖、出租、转借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转让。
第四十五条
成品油专项用户的专项用油,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量、用项及供应范围使用,不得对外销售。
第四十六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应当依法经营,禁止下列行为:
(一)无证无照、证照不全、证照不符或超范围经营;
(二)加油站不使用加油机等计量器具加油或不按照规定使用税控装置;
(三)使用未经检定或超过检定周期或不符合防爆要求的加油机,擅自改动加油机或利用其他手段克扣油量;
(四)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五)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质量不合格的成品油;
(六)经营走私或非法炼制成品油;
(七)违反国家成品油价格法律、法规,哄抬油价或低价倾销;
(八)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经营行为。
第四十七条
成品油零售企业应当从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成品油。成品油零售企业不得为不具备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单位代销成品油。
成品油仓储企业为其他单位代储成品油,应当验证成品油的合法来源及委托人的合法证明。
成品油批发企业不得向不具有成品油经营资格的企业销售用于经营用途的成品油。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商务厅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依据职权,撤销或报请商务部撤销许可决定:
(一)对不具备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三)成品油经营企业不再具备本《实施细则》第六、七、八条相应规定条件的;
(四)未参加或未通过年检的;
(五)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经营许可的;
(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经营活动真实材料的;
(七)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未向申请人说明不受理申请或者不予许可理由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予以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许可的;
(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者不予批准或无正当理由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批准决定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五十一条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在实施成品油经营许可过程中,擅自收费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第五十二条 成品油经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法律、法规有具体规定的,从其规定;如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或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视情节依法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或30000元以下罚款处罚:
(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的;
(二)成品油专项用户违反规定,擅自将专项用油对系统外销售的;
(三)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未经许可擅自新建、迁建和扩(改)建加油站或油库的;
(四)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手段销售成品油,或者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禁止销售的成品油的;
(五)销售走私成品油的;
(六)擅自改动加油机或利用其他手段克扣油量的;
(七)成品油批发企业向不具有成品油经营资格的企业销售用于经营用途成品油的;
(八)成品油零售企业从不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成品油的;
(九)在成品油紧张时期囤积居奇、哄抬油价、拒不售油的;
(十)超越经营范围进行经营活动的;
(十一)违反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三条 企业申请从事成品油经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为同一事项再次申请成品油经营许可。
(一)隐瞒真实情况的;
(二)提供虚假材料的;
(三)违反有关政策和申请程序,情节严重的。
第五十四条 已取得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但尚不符合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条件的企业,成品油批发和仓储企业应于本《实施细则》公布实施之日起18个月内、成品油零售企业应于6个月内进行整改;对于期满尚不符合条件的成品油经营企业,省商务厅依据职权撤销或报请商务部撤销成品油经营许可,注销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新建燃气汽车油气混合加油加气站、乙醇汽油加油站,按新建成品油零售经营网点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六条
依法妥善处理好《办法》实施前成品油审批事项的有关遗留问题。2007年1月1日前,经省商务厅批准建设加油站的企业,未获得加油站建设土地使用权的,可凭批准文件参加原待建加油站土地的投标、竞买;已获得加油站建设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完工后,按本《实施细则》办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质申报手续。
第五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商务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施行,以前原省级成品油流通行业主管部门自下发的文件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
第五篇: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及解读
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就业创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对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商务、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在行业引导、服务规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其章程的规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对会员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诉求,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第二章 人力资源市场培育
第七条 国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繁荣发展。
第八条 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求职、招聘提供服务。
第十一条 国家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设置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条件。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3]
第三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经营活动的机构。第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下列服务,不得收费:
(一)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等信息发布;
(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
(三)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六)办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接收手续;
(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
第十八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依法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应当自开展业务之日起15日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执行国家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符合条件的,颁发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自工商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分支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3]
第四章 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
第二十三条 个人求职,应当如实提供本人基本信息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等情况。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发布或者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基本劳动报酬等招聘信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
用人单位自主招用人员,需要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人力资源流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对服务期、从业限制、保密等方面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简章、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件、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介绍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违法活动。
第二十八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应当制定组织实施办法、应急预案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核实参加招聘会的招聘单位及其招聘简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提前将招聘会信息向社会公布,并对招聘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
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应当符合《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二十九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查和投诉处理机制,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不得泄露或者违法使用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第三十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不得改变用人单位与个人的劳动关系,不得与用人单位串通侵害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应当遵守本条例和国家有关网络安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下列事项,并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价格等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一)营业执照;
(二)服务项目;
(三)收费标准;
(四)监督机关和监督电话。
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还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台账,如实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等信息。服务台账应当保存2年以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检查;
(二)询问有关人员,查阅服务台账等服务信息档案;
(三)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与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对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不得隐瞒、拒绝、阻碍。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其中,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结果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六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经营情况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公示或者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公示报告的有关内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得要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复提供。[3]
第三十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把用人单位、个人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和失信情况等纳入市场诚信建设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第三十八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及有关规定,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第四十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畅通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举报投诉渠道,依法及时处理有关举报投诉。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关闭或者责令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未备案,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设立分支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未书面报告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发布的招聘信息不真实、不合法,未依法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给个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明示有关事项,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制度或者保存服务台账,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提交经营情况报告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二)在办理行政许可或者备案、实施监督检查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情形。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3]
内容解读
编辑
《条例》是系统规范在我国境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活动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更好服务于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条例》对人力资源市场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
一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设置限制流动的条件。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
二是落实改革要求,推进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明确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提供的服务事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需要取得行政许可,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实行备案管理;设立分支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需要书面报告。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是明确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促进市场主体诚信守法。个人应当诚实求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如实发布或者提供招聘信息,人力资源应当依法流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收集和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介绍从事违法活动;违法开展业务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四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提交经营情况报告,但是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行政机关不得要求其重复提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作用。[4]
条例解答
编辑
出台背景过程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用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蓬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对创业就业和人力资源流动发挥了重大作用。原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分别管理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已整合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发力,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渠道。现全国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2万家,从业人员58.37万人。2017年全年营业总收入1.44万亿元,帮助2.03亿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人力资源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分别依据原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的规章进行管理,不利于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二是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责任不明确、有效措施不多,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较低;三是开展人力资源服务的许可过多,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不利于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四是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放管服”改革要求,存在“黑中介”、虚假招聘等侵害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亟须通过制定《条例》规范管理。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更好服务于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条例》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于2016年9月报请国务院审议。原国务院法制办收到送审稿后,先后两次征求中央有关单位、地方人民政府和部分行业协会的意见,赴地方进行调研,召开企业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送审稿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2018年全国“两会”后,司法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条例》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2018年6月2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条例》。[5]
制定总体思路
《条例》在制定思路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巩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整合的改革成果,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统一规范;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的人力资源市场培育职责,明确市场活动规范,综合运用信息公示、随机抽查、国家标准、行业自律等监管手段,确保市场活力与秩序;三是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将职业中介活动明确界定为行政许可事项,对其他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四是细化就业促进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对上位法已有规定的内容,《条例》不再规定。[5]
政府职责规定
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条例》规定:一是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为求职、招聘提供服务;三是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设置限制流动的条件;四是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5]
改革要求亮点
为了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条例》规定:一是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提供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二是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据其所从事的业务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开展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的,只需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三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书面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四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5] 市场主体规定
为了促进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条例》规定:一是个人应当诚实求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如实发布或者提供招聘信息、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手续,人力资源应当依法流动;二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介绍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违法活动;三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应当遵守相应的活动准则;四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营业执照、收费标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事项;五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违法开展业务等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5]
监管具体措施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条例》规定:一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进入被检查单位等监督检查措施;二是监督检查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向社会公示;三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法提交经营情况报告;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不得要求其重复提供;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五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照规定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服务;六是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配合;七是国家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