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05: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第一篇: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

高校要把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习近平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高校是高知识群体和高水平知识创新活动密集的战略高地,是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积极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前沿阵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从国际环境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活动,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尖锐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高校正处在这种斗争和较量的前沿。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发展机遇期、矛盾凸显期,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会影响到高校党员和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认识和行为特点,容易给师生带来思想困惑,迫切需要加强对各种思潮、观点和文化的正确引导。从高校自身环境看,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高校党员和师生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选择的自由更加多样,思想的个性更加明显。这些都增加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历史经验反复证

明,高校思想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革创新、不能止步不前。各级党委和高校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及时掌握高校思想理论动向和校园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第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要一以贯之、常抓不懈。第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斗争。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系统进高校教材、生动进高校课堂、扎实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在广大师生中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道德风尚。要坚持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严格社团、课堂、讲座和网络的管理,坚持研究无禁区、讲课有纪律,坚决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确保阵地巩固、导向正确。第三,发挥高校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的独特优势。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高校建设成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组织高校理论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及时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拿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成果。第四,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关系。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高校党员和师生思想活跃,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这个特点显得尤为突出,更加需要我们用心研究工作对象特点,创新工作方法,讲求工作艺术,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这里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学术自由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关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类思潮的有效方式,努力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二要正确处理一元指导思想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努力构建贴近师生生活、贴近师生实际、贴近高校改革发展实践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校园文化。三要正确处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注重区分高校师生中党内知识分子和党外知识分子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和途径,循序渐进地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广大师生的思想共识。四要正确处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中凝聚和教育师生。

——摘自2008年12月19日习近平在第十七次 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建设 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在第十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会前会见会议代表时强调,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迫切要求高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各级党委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高校党建工作抓好。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政治上坚定、业务上优秀、作风上过硬、广大师生认可的同志选配到学校领导班子中,特别要选好配强党委书记和校长,切实增强高校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习近平强调,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当前要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适应高校改革发展建立健全高校党的各级组织,进一步明确党组织职责任务,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健全党组织工作制度,实现高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他指出,当前正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高校党组织要紧紧围绕高校的中心任务,努力创科学发展之先、争校园和谐之优,在高校党组织和党员中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5日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李延保(中山大学)在《高校党委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认为,不同国家大学的管理体制是

不相同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这是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根本保证。高校的领导班子必须靠民主集中制原则来理顺关系,实现党对学校的领导。对于学校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学校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二是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由集体讨论决定后,由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各项日常工作,由分工负责的领导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处理。三是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在重大问题决策上,要增强透明度,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做到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没有进行专家论证不决策,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决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关于“党管干部”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关键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眼光并熟悉教育规律的领导者、管理者。党对高校的领导也是通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来实现的。因此,“党管干部”是我国高校干部选拔制度中的重要原则,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二,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问题。加强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改进党组织在群众心目

中形象,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有效地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与前提。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摘自《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

高明、顾晓静(南京工业大学)在《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一文中指出,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在当前国际形势大背景下,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人才争夺非常激烈,其很重要的争夺对象就是青年一代。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复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冲击,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此不能做出有力的回应,就很可能处于被动的境地,从而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对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怀疑,甚至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高校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面对国内外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党组织应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保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

权,把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是国际风云、社会变革、政治思想、学术思潮等信息密集的地方,既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园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对象,还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前哨阵地。面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高校党委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掌握主动权,核心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高校要根据各宣传阵地的特点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用马克思主义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各种宣传舆论阵地。对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言论,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抵制,要严格加强对高校课堂教学、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各种宣传媒体和出版物的管理,决不能为错误的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条件和传播渠道,更不能为错误的思想观点提供宣传讲台。网络文化阵地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摘自《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要把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结合起来

张小娟(安阳工学院)在《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一领导体制的保证下,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世纪之交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已经宣告这种领导体制是一种成功的领导体制。但是这种领导体制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断探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种领导体制的措施和途径,促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日臻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承担起我国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中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几经变迁,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实践证明,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地保证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保证了高校的学术活动,保证了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的高校中,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

不能动摇。在高校实行党委领导,这是中国特色,是由中国历史、中国国情决定的;校长负责制,是由高校特点、高校的性质决定的。这两种体制的结合,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的要求和普遍规律的结合。这种结合在中国高校的长期发展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才能保证学校的良好秩序和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也才能保证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6期 高校党建工作是政权平稳接替的保障

丁根林(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建国以来高校党建的历程、经验与启示》一文中认为,60年来,高校一直存在着要不要党的领导的争议。从50年代的“党委治校”还是“教授治校”的大争论,“文革”期间群众组织代替党的领导,到80年代中后期高校党委职能的弱化,不仅给高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甚至危及了全国政局的稳定,冲击着党的执政地位。中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把学校置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这是我们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6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证明,凡是政治与业务的 关系处理得较好的时期,教育发展就顺利,培养的人才素质就高。反之,由于强调“空头政治”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由于淡化党的领导,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导致青年学生迷失政治方向,出现信仰危机和精神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教训是深刻的。60年来,高校领导体制从“校长负责制”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经历了多次反复。实践证明,这一领导体制既体现了党的领导原则和集体领导原则,又符合现代管理科学分工负责的要求;既有利于加强党委的集中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也有利于发挥行政指挥作用,使二者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领导整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党委和行政两方面的积极性,符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所以,加强高校党建,从体制上讲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好地发挥党委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人一生中增长知识、认识世界、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理性思维的发展,对政治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对政治方向、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选择,已经处于主动自觉的状态。此时对他们进行较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使他们主动地靠拢党组织,是高校党组织需要担负起的重要使命。60年来,一批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正

充实到了各级领导岗位和各级职能部门,实现着政权的平稳接替。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突显出中国高等学校社会政治地位中心化趋势的增强,也使得重视高校党建工作正在形成为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规律。

——摘自《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

第二篇:高校工会建设论文 高校工会论文

高校工会建设论文高校工会论文

浅析如何发挥工会在高校凝聚力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工会做为高校凝聚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高校的凝聚力建设。

关键词:工会 高校 凝聚力

高校凝聚力是指高校对教师的吸引力、教师对高校的满意程度与向心力、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其他学校成员之间的互相吸引力或接纳程度。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赋予高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校教师队伍,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因此,加强凝聚力建设是当今高校十分重要并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工会作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与广大教职工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学校的凝聚力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其的作用,推进学校的凝聚力建设。笔者认为高校工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校的凝聚力建设。

突出维权职能,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高校工会的职能包括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大职能。高校工会是广大教职工权益的维护者和代表者,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最核心的职能。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与教师间劳

动关系、利益关系出现了深刻的的变化。高校教师由以前的终身聘用制逐渐改变为合同聘用制,因此,高校与教师建立平等聘用关系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矛盾与纠纷。保证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学校凝聚力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工会要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努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

高校工会要作为学校与教职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要让双方充分沟通与理解,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会要主动体察广大教职工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准确、全面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并让教职工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改革方案的讨论工作,确保广大教职工享有广泛、充分的民主权利。同时,工会也有义务宣传学校的决策、政策及相关规定,上传下达,加强沟通,并抓住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增强学院凝聚力。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教代会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党政领导与教职工进行协商沟通的重要渠道。教代会能够集中反馈广大教职工关心的热点、当前面临的难题,反映教职工的合理要求和正确主张。教代会也能让教职工了解学校重大事务,重要决策,让教职工实现知情权、监督权。另一方面、教代会能让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时集思广益,充

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进一步实现教职工参与学校政策制定的过程,而且高校教职工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能够促进学校的决策的科学化。

工会作为教代会的重要组织者之一,要不断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做好教代会代表的选举和换届工作,保证教代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教职工代表需要来自学校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产业等岗位的人员。其次,做好教代会提案的征集、反馈和落实工作,让教职工们真正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也更多的为学校的发展、各项政策的制定出谋献计,让教职工们感受到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第三,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教代会是校务公开的重要平台,要保证教职工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增加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校务公开的渠道和内容。

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是学校教职工开展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工会要积极开展各种贴近生活、贴近职工、有趣味的文体活动来丰富教职工的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创造积极、向上、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增加教职工的凝聚力。

工会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师群体开展不同的活动。如针对老教师可以组织重阳节活动,针对青年教师组织青年教师联谊踏青等活动,针对有小孩的教职工组织六一亲子活动,针对女教师组织三八妇女节活

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因为高校教师工作中多数时间是对着学生,而教师彼此间的交流较少,通过活动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了解,增进友谊。

工会可以根据教职工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工会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文体协会,如羽毛球协会、篮球协会、摄影协会等。依托各协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或比赛。协会可以凝聚具有共同爱好的教师,并且有利于教职工知识技能的提高。

工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开展活动。如通过卡拉ok大赛、展现教师风采;通过教学技能比赛、摄影比赛促进教职工知识技能的提高;通过“三育人”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增加广大教职工之间的凝聚力。

加强人文关怀,增加教职工的归属感

凝聚力建设中很重要一个内容就是团体内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工会就是要把工作做到成员的心坎里,建设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建设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生活上,及时了解教工的生活状况、家庭坏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建立教职工的生活保障制度,帮助教师解决好医疗保障、住房保障以及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使教职工无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对生病或有困难的教职工做好慰问工作,要时刻把教职工的冷暖挂在心头,把组织的温暖送到教职工的心里。工作中,要充分关照教师,培养教师,让教师有学习进修的机会,为学术发展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职工的智慧和潜

力。

做好“献爱心、送温暖”工作,切实履行工会职能,促进送温暖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关心教职工生活,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体检和疗养,为教职工办实事、好事。着力加强“青工”和“女工”工作,积极开展未婚青年教工的联谊活动,鼓励教职员工为未婚青年牵线搭桥。

解决实际问题使教职工更能体会到领导和组织的温暖、关怀,用这种方式凝聚人是最有力度、也最有实效。职工的幸福感来生活的满足感和工作的成就感,他们不再为基本生活需要所累,在工作中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打造一个轻松温暖的工作环境,才能使广大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增进学院的凝聚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要加强工会的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工会组织,完善工会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工活动室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使教工有锻炼、休闲放松的场地,如建设羽毛球场地、建设教工书屋等硬件设施。健全机构组织,始终关注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保证工会各方面工会和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善工会各项管理制度,如经费管理制度、协会管理制度、教代会制度等,保证各项制度的规范化。制度是保证工会工作规范进行的保障。

工会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工会工作的发挥。领导干部的品德和素质是一种导向,一位忠于职守,充满人格魅力的干部,能够增加工

会的号召力,增进工会的凝聚力。工会干部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艺术。首先工会干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教职工、了解教职工、关心教职工,为教职工办实事。其次工会干部要加强工作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提高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工会的工作水平。工会干部还要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较为丰富和细腻,工会干部需要通过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交流,使教师感受大温暖,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团队的生命力,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在凝聚力建设中的作用,为学校凝聚力的建设和更长远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钰.高校凝聚力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2]卓毓荣.高校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工会论坛,2010,16(1):62-63.[3]陈慧慧.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权益保护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J),管理研究 2010,6(2):23-24.[4]王伟.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力探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报,2010.24(1),38-41.[5]姚利民.增强高校凝聚力对策的探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2):36-41.

第三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1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青年教师的大批引入以及其教学任务的加大,高校的教学质量正被慢慢地忽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合格的、身心健全的公民,就要求高校必须注重教学质量,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表现在其师资队伍的素质。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来看,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中显得生硬和呆板,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对听课没有太大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些现状,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环境改变。

2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

2.1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教师不仅能熏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应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外,也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这里的素质分为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的指导学生,青年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自己领域里的知识储备,熟悉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此来满足不同课程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显得模式单一,不能根据教学节奏来改变,这样久而久之会被社会所淘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教师需要有积极开朗的性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上,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表现在教学的表达能力和教案的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的优秀体现在教师是否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做好充足的教学规划,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样的任务,都值得去注意和反省。

2.2青年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找出适合当下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高校课堂中,学生脱离了教师监管的应试教育方式,就要求青年教师能够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种能快速建立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课堂提问,这里的提问是有选择的、有引导性的提问,在提问之前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善于运用语言的修饰表达能力,选择适时来提问,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组织课堂讨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一个好的课堂讨论需要选题具有较强的可辨性,难易适中,一旦发现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应该马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应该注意不能跑题太偏,教师应该在讨论结束时做出深刻的认识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以后的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随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电子化的科技教学模式转变,多媒体已成为高校广泛使用的教学媒介,青年教师应该多注意多媒体的利用,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2.3青年教师应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及时地纠正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多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这对反思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善于主动去挖掘这些信息,做出及时地调整和反馈,对做得不好的地方应该舍弃,对能够优化教学的方法应该加以学习和利用。通过教学上的反思,青年教师们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从而消除一些错误的认知,巩固自己总结出来的成功教学经验和方法,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案。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求青年教师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和纠正能力,还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找出其中的不足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

2.4高校作为一个管理的角色,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工作平台

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存在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而往往忽视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失衡的评价机制导致的后果是无论教师多么努力地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使教学质量变得越来越差。高校应该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学和科研水平共同协调的发展。还有一些高校纯粹只凭借学生的评价成绩进行衡量,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教师需要多方面的评价,比如需要引入教师的自评和其他教师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将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师资培训课程和教学研讨工作,在教师之间分享成功的教学方案和经验,进行教学上的交流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教学信心和成就感,也能够加强同事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教学的效能最大化。

3结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腾飞,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青年教师正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我们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文和科研环境,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教学素质能力,争取成为优秀的骨干教师。

第四篇: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管理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有意识地进行优化资源,这种社会活动需要有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同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高校体育工作开展更为有利,高校在教育教学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多元性,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同时在体育管理上也需要更多的重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容乐观,教育改革发展和相关教育政策方针针对学生体育体质发展水平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进行的改进调整,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更多广泛,从高校教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管理等方面分析当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重视逐渐下降,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当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滞后,在创新发展上的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解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高校体育教育要求,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健身的运动理念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主要在学生活动上,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和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学生对社团活动建立在自我兴趣上,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因此对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出“阳光体育”等体育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一些社会体育活动也会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赛事安排,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全民健身之中。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建设,组织不完善,多是学生自发活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效果不明显,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深,很难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作用。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有更为合理详细的体育管理模式来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方案,有效推进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多是在根据学生体育课程所学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项目上的选择多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甚至会连修几个学期,这种单一的体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是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选择回避或是放弃的态度,只选择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同时对一些在性别上存在一定误区的体育项目,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几乎没有几个男生选修,而相对地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女生很少会选择,除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女生是因为兴趣选择之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一般教学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健美操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音乐和节奏感的感知能力等,课堂管理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只是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都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素养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应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拓展自身发展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畸形发展现状。[2]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体育管理中对体育教育评价没有正确的认识,多是忽略了这一环节的管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仍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仍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这种固定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僵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学生评课活动停留在书面化的评教,对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深入的反映,学生反馈的意见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参考意义,这是在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观念,逐渐在意识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失去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完善发展,在高校体育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完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是重要哦内容,也是应该不断加强和重视的方面。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对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务的评定,都需要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体系管理办法,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更为理性、科学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监督和评价有理有据,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能力考核的体系化管理,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上的完善。[5]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体现的是在管理和体育教学上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在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去探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

第五篇: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学生组织是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以一定目的、理想而自愿组成并接受学校监督和管理的学生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既是学生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助手。它为学生民主参与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渠道,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受锻炼,在奉献中得发展。因此做好高校的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对于学校的稳定、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组织是一个多样化的组织系统,依据组织隶属关系、组织功能、组织成员构成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组织粗略可以分为四大类: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

从学生组织的体制层面分析,在当前的实践中暴露出其局限性,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组织结构僵化,岗位职责不明晰,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对组织成员的出入口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激励和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员满意度低。

从学生组织骨干的现实情况看,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干部多有依赖思想,开会记笔记,会后落实笔记,做得多,想得少,思维上懒散,依赖于管理教师或辅导员的安排,许多学生组织培养的是会办事的能力,而不是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2、学生组织承担了大量学生活动的组织、筹划、落实,因此占用了学生干部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在学生组织中,不少优秀的学生干部甚至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作为学生的自发性组织,其最主要的宗旨就是为同学服务,但是在实践中,很多组织成员缺乏这种意识,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中间的思想动态,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生命力。

针对当前学生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使学生组织良性发展。

一、明晰学生组织的职责定位

学生组织创建的基础就是有着明确的定位,学生组织既要是学校管理者的助手,又要是学生身边的朋友,因此开展工作不但需要执行力,更需要公信力。要提升学生组织的公信力,必须明确而深入地认识学生组织的职责定位。

学生组织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一条重要纽带,而并不是传达学校意图的扩音器。要勇于反映同学们的现状与要求,积极做好与学校的沟通,确实将学生的真实想法告知学校,以便学校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欠缺与不足。

对于学校所制定的长期政策或即时的方案,学生组织应该积极响应。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及时收集整理工作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响及要求,总结归纳,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维护了学生们的切身利益。

二、重塑学生组织的管理理念

学生组织的原动力多来源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而产生的激励力量,高校学生组织应该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自我管理,通过这种身份的重新审视,使内外因素相互结合、相互激励,通过利用外部的资源来获取自身发展的机会同时,学生组织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通过把关审批,问责结果的方式进行管理,以便减少对学生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直接干预,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

三、重构学生组织的结构

当前高校学生组织中的成员一一学生干部,从选拔到任命,包括工作的考评等都是由辅导员或管理教师来确定的,于是学生干部自然产生了对学校的某种依赖性,在反映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所顾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不把学生干部看做是自己的代表,学生干部便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并认为学生会是学校用来管理学生的工具;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因为自身的工作和评价都是由学校进行管理的,学生会干部对有些问题也不敢畅所欲言。此外,学生会的干部本身也缺乏直接向学校领导反映问题的渠道。针对此种情况,就要通过创建大学生联合会来重新构建学生组织。联合会是学生活动和社团的管理机构,总体负责学生组织,下设各种专门的委员会,成员由各个年级选出代表,并从中选出一位执行主席,每一年选举一次,所有同学都可以参加选举。联合会的建立保证了院系学生活动能够协调一致,且能够更加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联合会还可以监督其他学生组织的活动情况,遇到问题予以协调解决。

四、激发学生组织的创新意识

高校学生组织的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长时间的简单延续致使很多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校学生组织要想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也应该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寻找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学生组织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以创新的意识来加以指导,只有改革才能摒除存在的不足,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学生组织旺盛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学生组织能够真正成为学校的助手和广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完善组织结构,有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进取,大胆创新,让学生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焕发活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汲成长的动力。

下载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高校国有资产的类型众多、数量巨大而且使用的人数较多,在管理上非常的不利,通常高校管理资产的部门会涉及到档案馆、设备处、图书馆以及财务处等众多个部门,需要多......

    论文-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2016.3.6)

    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 本文在总结高校学风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从学生、家庭、......

    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 要 :就业工作是大学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来服务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就业工作......

    学术道德建设论文高校道德建设论文

    学术道德建设论文高校道德建设论文 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要素分析 摘 要: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三个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始紧锣密鼓编制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十三五”规划。其中,信息化的大趋势愈加明显,在大环境驱动下,各高校的信息化管理迎......

    高校体育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情感引导,不仅不利于健美操技术动作的教学,也不利于健美操情感引导功能的发挥。本文首先对情感引导教学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现阶段高校健......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状况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状况研究 姓名:刘剑锋 班级:社会体育 0801班 指导教师 由文华 摘要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宋琳奇1 张琳2田晓曦3 摘要: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适应性差等的特点,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对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