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05:5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小编推荐]》。

第一篇: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小编推荐]

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引言

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日趋扩大,工伤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薄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要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就必须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构建企业的安全价值观,也就是企业要有自己的安全文化。只有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预防事故的发生,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平安的生产环境。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安全文化

2.1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的、遵循的,具有企业 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与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为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

2.2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从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的确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总体来说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企业领导和员工不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没有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提高到思想层面上,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竞争优势,不惜减少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合理的安排安全文化建设投入,能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上升,达到企业的发展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双赢。

2.3 “以人为本”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

2.3.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企业责任

在现代市场经济秩序中,企业和个人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传统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将企业视为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主体。然而在现代经济学中,市场自动实现利益均衡和最优配置的结论需要一系列严格理论条件而在真实的经济运行中无法达到。

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必须在宏观的社会环境中遵循必要的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必须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才不致使它的活动与社会利益相冲突,不能以牺牲职工的安全为代价去发展生产,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是企业的命脉,决定了企业的前途。要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就必须将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经济行为之中。

“以人为本”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通过“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落实“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要和利益为本。这里的“人”既是单个的“个人”更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这里的“需要和利益”,既包含人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的需要和利益,即自然属性的需要,也包含政治、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和利益,即人的社会属性的需要。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理想状态。不能无视工人的合法权益、基本民权和生命安全,形成所谓的“血汗工厂”。

2.3.2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设

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只有持之以恒,落实到位,才能保证生产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下。制定企业安全的总目标,按照整分合原理,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明确的分工。具体来说在企业的总的安全目标制定以后,从上而下按照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安全目标的分解,使企业每个领导和职工都有确定的目标和责任。在目标分解过程中,不要遗漏任何一个部门和科室。使企业安全工作形成一个连锁的体系,进一步实现安全文化的建设。

2.3.3 安全教育的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媒体和社会资源,经常性地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以生产中实际发生的事故为案例。组织事故安全展览。进行案例教育。并就事故原因展开讨论,从中找出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二是充分利用悬挂横幅、宣传画,张贴标语、公益广告等形式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唤醒他们对生命安全的渴望,从而提高领导与职工的安全意识;三是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道德,开展主题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围绕着企业安全文化的各个层次,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对安全的认识,增强应急安全保护意识、间接安全保护意识和超前安全保护意识。

2.3.4 重视人体生物节律的应用

在安全工作中,对于某些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岗位。为了防止操作人员的误操作导致事故,可以采用人体生物节律控制方法。对于每个职工。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其生物节律值,确定其每天处于生物节律的哪个时期,生产调度指挥者可以根据人员情况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作业时间和作业强度、难度,尽量避免在低潮期进行危险性大的作业,向每个职工每月发放生物节律卡片,提醒安全生产,使职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生物节律高潮期,是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的好时期,企业各级安全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期。

2.3.5 重视激励的作用

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它是整个管理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组织的生命力来自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热忱,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企业领导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去解决人们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难题。为此,可以建立奖励机制。采用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结合的方式,去调动职工生产的积极性。在奖励体系中,应以物质奖励为主,荣誉奖励为辅。比如,可以在职工间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操作技能比赛、评出“安全生产之星”,按照安全生产水平等级递增分为三星、四星、五星。结合企业的年度、季度目标,定期对职工实施考核,给予优秀职工以物质和荣誉的双重奖励,让他们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起安全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其他成员的行为。

2.3.6 分析职工心理特性,做好思想工作

职工的心理特性与安全生产关系重大,健康的心理促进安全生产,消极的心理影响职工的情绪、工作态度,从而影响人其认知水平和效果,对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职工的家庭、经济地位、嗜好、习惯、性格特征等情况掌握其心理变化规律,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职工排忧解难,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把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在萌芽中。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旋律,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安全科学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样,科学发展观就把发展的目标与发展的目的对接起来,把发展的动力与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把为谁发展与靠谁发展连接起来。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关系着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对社会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安全文化所强调的企业社会责任、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生物节律、激励、心理特性,无一不是在人、机、环境系统中重点突出人的作用,在制定措施的过程中。处处以人为着眼点,维护人的根本利益,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升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安全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论述

科学发展观论述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以来,党中央继续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全面,是指各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 1 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关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必须通过革命和改革,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篇:论述科学发展观

论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纵观人类工业革命的发展史,人类的文明实际上是依靠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消费来支撑的,工业化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但是,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以及其他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现在无论国内外都有关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报复。时刻在警醒我们,走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十几亿人的生存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造成了极大地压力。而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有关的监管部门没有加大力度去切实的管理。部分矿产资源丰富的省市和地区,为了经济发展不顾环境生态平衡。没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些黑心的老板,不顾矿工的生命安全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开采森林资源,造成当地地质下陷,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地伤害。我国北方城市的沙尘暴,起风时漫天黄沙。有些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人们一年还不洗一次澡。当你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再是绿水青山,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我们现在都把资源开采殆尽,后来我们的子孙后代靠什么生活。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我国不仅单单在资源的存在问题,还有医疗,租房,工作,教育等都迫切需要解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结构和加强薄弱环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增强竞争力的要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节约能源和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要围绕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姓名:孙东东

班级:环境艺术02

学号:1008050214

第四篇:联系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系

联系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政府要全面审视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问题,还要求政府高瞻远瞩,注意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以公共利益的和谐为宗旨的价值取向,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实现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增长方式,经济不可能长期稳定快速地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在政府管理中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也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又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

现代政府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政府管理是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利益也就成为政府管理的基石与出发点。要防止和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的偏差,那种在错误发展观的支配下干出的所谓“政绩”,往往是不科学的、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长远发展的。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使其既包含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以及公共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社会发展的指标,并以制度作为保证。另一方面,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树立政绩的根本目的定位为给人民群众谋利益。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创造出扎扎实实的政绩。

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政府管理的创新必须通过政府的职能转变来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是当前各类矛盾交织的汇集点,从传统的“统治型政府”模式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变,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政府必须坚持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重心,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与社会服务一起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

在20多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转变了政府职能。我国已明确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二是推进了依法行政。先后颁布了《行政复议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在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实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执罚分离、执法公开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更加注重依法保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并且开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绩效评估,以保证公正执法。三是增强了科学民主决策。着力健全了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听证和公示制度、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制度、公民公开评议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责任制度等,以保证各项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开性。四是推行了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加大了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包括法律政策公开、办事程序规则公开,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发布政务信息,绝大多数地级市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制定了电子政务规划,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06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也正式开通。五是改革了行政审批。

各级政府大力推行公开审批规则,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许多地方开始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随时办结制、告知承诺制等管理创新,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方便了企业和群众,提高了审批效率。六是推进了廉政建设。例如,明确提出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并着手全面构建惩防并举的廉政体系。七是加强了政府应急管理。以应对“非典”突发事件为契机,各级政府强化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已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编制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第五篇: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我浅谈一下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的限制。比如,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几亿中国农民还难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即使一些地方考虑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如一些地方为农民提供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但保障水平也很低。中国的社会保障,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城市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几亿农民很少享受社会保障,这无疑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合格程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表明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引下,已经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之路。

总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重要手段,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而发展和改革又促进了进一步的稳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的要求,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满足了中国今后长期发展的需要。

下载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读后感 2008级网络工程23班 林思远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能源学院 ***18 陈哲豪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视角,对时空、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诸范畴进行了解释与辨......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学习心得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体会 通过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刻感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学习心得 通过阅读科学发展观相关书籍、聆听多位专家讲座等,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清晰更深入地认识。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 火铺矿安检科 李存亮 安全生产是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本质和内涵来看,科学发展观与安全生产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真正......

    论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几个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历史渊源看,几十年前的世界环境运动产生了国际三大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之一。 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政治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 :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