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政府治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浅议政府治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陈茜 华中科技大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目标中包括了必须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分享经济资源的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的内容。可见男女平等,协调发展,是顺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乃至人类进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现如今,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在失业群体中,“大学生”的身影显得格外特殊,他们找工作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在这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正逐渐凸显并日趋严峻。这一问题的显性化发展使得社会性别矛盾问题加剧,并制约了妇女地位的提高,由此引发了诸多思考。政府应采取积极的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和平等的就业机会。
一、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表现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指女大学生在职业获得过程中,由于性别差异而存在着全方位的困难与障碍,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上相对于男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以及个人多方的原因,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所显现出的问题多种多样,本文将从数据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对这些表现进行归纳:
1.从数据上显示
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2004 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有280 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万,其中女大学生占到44 % ,但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7.1%,女性毕业生只为71.2%[1]。
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少于男性。据2002 年福建女性发展研究中心在厦门大学的2002届1068 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女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大学生低8.7个百分点。另外,在控制其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男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要比女生多14%[2]。
女大学生职业收入低于男大学生。据上海妇联最近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收入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上海十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男生收入比女生偏高。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的月均收入为1915 元,女生为1820 元,转正后男生的月均收入为2706 元,女生为2441元[3]。
2.从表现形式上来看
存在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采取两种不同方式来拒绝女大学生:一,显性歧视。用人单位直接在招聘会上打出“谢绝女生”或是“限招男生”,“男生优先考虑”的横幅,就业的大门始终只为男性敞开,致使女学生一开始就丧失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二,隐性歧视。用人单位利用各种借口和条件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比如提高女性就业门槛,对男女生实行双重标准,将过分苛刻的要求(例如对于证书、学历、执业资格等的要求)置于女大学生身上。即便如此,男生依旧有着勿庸置疑的比较优势。用人单位在待遇给付上也总是向男性倾斜,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大量存在。而女大学生怀揣较低的就业预期前往应聘,遭到拒绝的次数也大大多于男性,有时候甚至还会跌入就业陷阱,受骗上当,身心遭受巨大伤害。综观社会就会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里,女性承担了将近一半的搬运业,运输业,农业,渔业等重劳力的工作。而现如今女大学生依旧不大可能拥有工资较高的专业性,技术和管理职位。即使进入工作岗位,歧视现象依然可见,女性的社会保障极其不完善,劳动权益保护率较低,尤其生育保险制度在用人单位得不到落实,女性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得到的援助却往往少于男性,这直接导致女性处于更为弱势的局面。她们同样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在自身权益和资源上却始终缺少关怀和获得。更有甚者,还限定了女性的结婚年龄,生育甚至需要申请指标。女性的利益乃至人权受到了极大的侵害和冒犯。女大学生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人才,却在寻找工作以及工作的过程中遭受到形式不同内容各异的歧视与不平等,这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浪费。
二、政府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演变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反映了政府的公共政策走向。研究其演变历史,有助于从政府角度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我国在50年代中后期,为了以有限的资源尽快完成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发展上采取了集中支配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的模式。在劳动用人制度方面也是实行了劳动力的统包统配。这种统包统配用人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企业用工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以固定工为主兼以少量临时工为补充,形成了“铁饭碗”的模式。
从1950 年起,全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由国家统一分配,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高等院校毕业生分成分配原则,对中央部属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余下的由地方政府分配。由此初步形成了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统包统分”:包当 干部,即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学生毕业后全部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国家干部。这种以“统”和“包”为特征的保障性的就业政策与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济模式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男女大学生都有均等的就业机会, 再加上在当时女大学生的数量较少,因而不存在就业障碍或问题。
但这种统包统配的劳动用工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了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行为,使就业决策集中于宏观单一层次,导致劳动者职业的固定化,并造成了劳酬脱节,挫伤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模式虽然符合了建国初期集中人力资源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需要,但这种中短期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日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经过几年的试点和探索后,国务院于1986年7月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企业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招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的工人,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统一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常年性岗位上的招用的工人,应当比照该规定执行。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国家对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生的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政策。1985 年以后,又改变了由政府部门编制分配计划,采取由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编制分配计划,开始扩大学校参与毕业生分配的权限。与此同
时,高等院校开始了“供需见面”的试点,逐步改变单一的由国家分配的办法,同时又进行了“双向选择” 的试点。在这一时期,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还不是很明显,但排斥女性毕业生、偏爱男性毕业生的现象已经显现出来。
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并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工作的重大突破。该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终止、变更和解除以及无效劳动合同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为了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劳动部发布了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如《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1995年《劳动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用工制度[4]。到2000 年,随着新旧体制的转轨基本完成,我国大学生告别了毕业分配的年代,开始了自主择业的新纪元。虽然新的就业制度明确规定了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择业不得作出有性别歧视的规定。男女大学生们拥有了自主择业及相互竞争的权力和机会,但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日益下降和恶化。
如何在现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发挥作用,通过政策保证女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环境和机会,是政府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根本的途径和方式。
三、政府治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以《宪法》为根本,包括《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但其中依旧存在着不完善之处,这些法律法规条例操作性低,不灵活,只给出总纲和条款,却没有具体详细的施行办法,致使用人单位有空可钻,有机可乘,采用隐形招聘的方式,逃避法律责任。就算有的用人单位确实违反了规定,这些法律条文也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则。在很多时候,执法不严现象更加剧了就业歧视的进一步滋长。
我国政府实施的生育保险,对女性的权利的实现是极大的推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生育保险覆盖面窄,试行办法强制力弱,生育保险基金的缴费率和支付标准不规范,统筹层次低。生育保险支付标准普遍偏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生育保险基金的操作不规范。而企业无力承担因支付生育保险而带来的成本增加,急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却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女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生育和劳动权利依旧得不到保护,同样处于弱势地位。
由此可知,政府政策可以对女大学生就业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政府应清楚的认识到所制定政策发挥的作用,保证男女在就业过程中的平等,避免歧视和就业隔离行为的出现。
1.进一步完善保护女性就业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制定有效的惩处条款,加强关于女性职业培训方面的立法
政府应尽快讨论出台关于惩罚存在就业歧视和就业隔离现象的用人单位的具体法律条例,并注意灵活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需要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我们还需要在劳动法、就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修改,如果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是弹性的,那么就需要一个弹性的就业政策和补偿措施,把它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经常进行检查,并树立典型,通过报纸书籍刊物和影像制品,定期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改变他们持有的“女性在各方面都较弱”的陈腐观念。政府对于就业中存在的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应制定出惩处和补偿的条款细则,对性别歧视的案件及时有效处理。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培训成为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就业层次的一个有效途径。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职业培训法规,然而那些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尤其缺乏有关女性职业培训的立法。女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增强,就业水平的改善乃至社会地位的提高,有赖于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扶持[5]。因此,要加强关于女性职业培训方面的立法,使女大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培训机会。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就业歧视预警系统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规定,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但一旦调解仲裁失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为中立的调解仲裁人不得向法院诉讼,也没有监督权。因此,在我国因为性别歧视提起诉讼的案件极少。对此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设立一个专门受理就业歧视的机构,可受理性别歧视投诉、监督、起诉用人单位性别歧视行为。同时,政府应尝试建立就业歧视预警系统,加大对企业就业歧视的处罚力度。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就业歧视监测部门,引进先进的就业歧视测量指标、体系和各种办法,定期抽查或普查某地或全国的用人单位,看其是否存在就业歧视、隔离等不平等行为,针对此采取相应的惩处和教育宣传措施来促使企业停止或改正就业歧视行为,让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3.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和女职工劳动保护制度
逐步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尤其是要全面落实到集中了大多数女性的各类企业,避免出现怀孕即失业的境遇,做好社会保障监督管理工作。增强法规的强制性,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制止用人单位逃避承担生育保险的责任,规范生育保险基金的缴费率和支付标准,对女职工比较集中和比较少的行业采取差别费率,以提高企业缴费的积极性。提高统筹层次,减轻企业负担,将缴费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对于生育保险的支付范围和标准也要作出强制性规定,确保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对女职工较多的行业进行补贴,给女职工的配偶放产假,减小各企业间的成本差距。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推进集体谈判制度,让更多的女性代表加入工会,增加女性维护自身利益的声音。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女大学生多参加政治活动,表达自身的想法和观点。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
因为女大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所以大多数女生更适合在第三产业就业发展。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使女大学生就业受到了限制。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包括商业、旅游、金融、服务在内的第三产业[6]。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其就业潜力,并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开阔思路,开发和培育新的就业岗位,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合她们的岗位,努力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层次。尽快设立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提倡女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7],向西部地区和基层发展,缓解女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
5.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保证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的提高。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工作后一系列问题的担忧,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女大学生工作后主要面临结婚、孕期、哺育幼儿成长等事务,这占去了女性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当前,各级政府应积级采取措施,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的家庭服务,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政府的政策行为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坚强后盾,也是最重要的一股推动力量。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积极探索主动治理女大学生失业的途径和措施,以实现女大学生顺利平等健康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斌.国家重点课题:盘点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6年2月13日.200 [2][3] 叶文振.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2,(6).[4] 郝志强.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5] 张军民.略论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16).[6] 周华珍.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2).[7] 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商场现代化.2006,(8).
第二篇: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原因,在就业机会、就业薪酬、就业的权益、各种社会保障方面比起男生明显有不平等的现象。文章在分析了当今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并阐述了促进就业的几个对策。
一、当代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受到性别歧视,就业不平等;
2.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高不成低不就;
3.高等学校扩招,供过于求;
4.就业层次和录用工资偏低;
5.就业门槛过高,人才分配不尽合理;
6.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束缚;
2.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3.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
4.性别歧视,社会偏见;
5.就业形势严峻。
三、对促进就业的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2.树立现代社会性别观念,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
3.完善法侓体系,细化法规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4.高校应开展多方位教育,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女生的就业竞争力;
5.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自身的就业价值。
罗乃裕
2011年11月22日
第三篇: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全国妇联公布了一项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就业被拒绝的概率较高,有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那现在还在学校读书的你或者将要找寻工作的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您的性别:()目前是大几学生:()您的专业:()
1.您的家庭所在地:
A.大城市B.小城市C.城镇D.乡村
2.您认为工作对于女生:
A.非常重要B.比较不重要C.无所谓D.不重要E.说不清楚
3.您的基本就业观是____(可多选)
A、注重专业对口B、发挥个人特长,符合本人兴趣C、工资高
D、先就业再择业E、先择业再就业F、自主创业G、完全自主选择 H、听从父母安排I、其他(请注明:)
4.您认为女大学生在求职与择业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____(可多选)
A、所在城市B、职业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空间C、专业对口
D、工作与兴趣相投E、单位所有制性质F、企业规模与知名度
G、工资与福利待遇J、工作环境与稳定性K、其它(请标明:)
5.您认为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有____(可多选)
A、参加招聘会或自己到人才市场应聘B、在网上应聘
C、参加应聘考试(如公务员考试、企业用人考试等)D、由学校或老师推荐 E、依靠家庭背景F、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获得工作G、到用人单位自荐 H、利用新闻媒体上的招聘信息I、自主创业J、其他(请注明:)
6.您对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____
A.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B.有点严峻,但比其他较低学历人群要容易得多
C.有点严峻,与其他较低学历人群差不多D.不了解
7.您认为作为一名女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有____(可多选)
A、性别B、外貌和生理特征 C、自身素质 D、技术能力与实践经验 E、择业期望 F、社会关系 G、家长干预 H、学校指导 I、单位的应聘要求J、其它(请标明:)
8.在择业过程中,您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为:
A.就业心理咨询 B.就业信息发布C.职业能力测评及生涯设计D.就业形势、政策分析E.求职面试技巧培训F.其它()
谢谢您的配合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浅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浅论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扩招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改革 创业 创业教育
正文: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一、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1.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而今年,即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达到21%,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所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
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
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参考书目:
1胡解旺.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2)2 王承绪,徐辉.中英高等教育学校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人学出版社.1993,20~23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01,(5):20~24 4 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8):58~60
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 ,
第五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分析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因其具有公共性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处于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之关键时期的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出日益显性化的发展态势。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艰辛的求职过程与相对不好的就业结果。这种问题的凸显是政策变迁的结果,也是市场失灵的体现。这就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介入与干预创造了空间,干预的措施表现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完善的就业公共政策体系、强化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公共政策
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历史与理论经验,该时期是一个社会问题多发期与矛盾凸显期,许多的社会问题无疑都会牵扯到公共政策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就业问题就是一个政策视野内的大问题,尤其是处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严峻背景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为引人注目。事实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正是因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及其发展的显性化态势而成为国内外理论界与政策实务部门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因“就业乃民生之本”与“平等就业”的定性而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就业难问题,更是性别平等就业问题。它既牵涉到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合理与优化配置,同时也影响和制约我国妇女解放进程及女性现实地位的提高,可以说它既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公共政策问题。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纳入公共政策议程并构建完善的女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体系及其有效执行也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及其政策聚焦
(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缘起与表现
大致而言,所谓问题,指的是需要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困境或难题,是主观上的需求或满足与客观现实间存在一定差距并进而寻求援助或补偿的哲学状态。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指的是女大学生在毕业后一段时期内因性别差异而存在全方位的职业获取困难与障碍,一致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由于是性别上的相对弱势,故有也称为“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或“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或“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亦或称“同民不同工”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质上是性别就业问题,这种困境主要体现为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以及体现在就业结果上的比较劣势,具体表现为:
1、从就业过程来看,女大学生就业过程困难,首先表现为女大学生求职过程时间长,遭受的挫折与冷遇较多,失败的次数多,成功的几率小,付出的成本大。在就业上存在分层现象:即重点校比非重点校的形势好,硕士生相对本科生找工作更容易。①但总的来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选择行为给就业市场上的女大学生制造了许多的麻烦与障碍,徒增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其次,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性别差异而面临着就业目标的失衡,女大学生面临着工作目标与家庭目标的矛盾冲突,如何把握和平衡好二者间的关系严重困扰着她们的求职目标,这种特殊心理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困难;最后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新别歧视现象比较严重。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对62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过程中不得怀孕生育。②在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是女大学生丧失许多平等的就业机会。
2、从就业结果来看,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就业的数量与就业的质量上较男大学生的劣势地位。一方面,从就业数据上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数量低于男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下降趋势。2004年我国的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不能及时毕业,其中相当一 ①② 许艳丽 社会性别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研究 教育与职业 2003年第5期
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商场现代化﹒2006(8)
1①②
政策保证大学生资源的稀缺性,不会让性别就业问题出现。换言之,国家计划型就业基本是确保一种所谓的绝对平均主义,无疑也能够确保男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机会。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不可避免的激活了单个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个体的追逐利益意识空前放大由此也激活个体理性经济人的策略思维。无论是用工单位还是就业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用理性主义思维。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们在劳动就业市场遭到冷遇也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社会问题而出现。
从政策周期维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变迁是一种必然选择,物质与能量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基于公共问题的解决及公共目标的达成,公共政策必然会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也就是说,每项公共政策均有自身的变迁周期,即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环节。如果某一个政策环节出现失衡就会产生社会问题。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过程中,随着市场主导型的政策逐步确立,国家计划性政策相应也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而现实的情况是原有的就业政策模式没有有效的终结,落后的体制环境与就业思维仍制约和限制新政策作用的发挥。就市场主导型的就业政策而言,新政策在制定、执行及评估等诸环节也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执行与监督环节缺乏有效的执行的与监督。一句话,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了政策的某些周期型失衡。
(二)市场失灵的变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的一切市场活动都是围绕着市场经济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无疑,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用工单位也必须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使用男性劳动者相比,使用女性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成本明显偏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人单位拒用女性是为了规避女性自然附着成本以求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自然附着成本”是指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除从事社会劳动外,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从事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劳动。但是在市场经济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唯一受市场承认的劳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劳务用工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够带来市场价值的那部分劳动,而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性别亏损”,去为非市场劳动支付成本。劳动力市场上各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最终产生了“公用地悲剧”①,单个市场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必然导致一种非理性状态的出现,这实质上就表现为一种“市场失灵”,同时也为政府的调节与干预之手介入其中创造了空间。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出现的一个社会公共问题,虽然它只是局限在女大学生群体当中,但其影响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公共政策思考
(一)营造良好的女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环境
任何公共政策或制度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一定政策或制度环境。政策行动的要求产生于环境,并从环境中传输到政治系统。与此同时,环境限制和制约决策者的行动。公共政策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的生态环境,即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工作环境则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具体制约因素与条件,是政策系统存续、运行的基础性环境。②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或氛围,从而有利于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政策输入条件或环境。从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来看,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条件还有待改善。无论是从政策的一般环境还是到具体的工作环境,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还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作为一种研究的路径探寻与思考,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无疑非常重要,努力的方向应首先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女性解放、促进女性就业的氛围,加大宣传女性就业的力度。积极引导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走出政治辩论的圆桌与学者的书斋,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与 ①② 张会平、周萍婉﹒公用地悲剧与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国行政管理﹒2004(3)
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③ 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与政府政策支持.青年探索.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