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摘要:儿童由于在心理、生理及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的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心理特征。本文试从接受的阶段性、感知的直观性、“自我中心的思维”、想象的活跃、感情的强烈五个方面对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阶段性 直观性 “自我中心” 想象 感情
审美是一个人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由艺术的美所引起的心理或情感上的波动,“具有情感(不是快感)和想象力是审美的根本条件。” 【1】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或判断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以心智上的成熟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为基础的。一个人,不论他的年龄大小,只要具有情感和想象力就可以进行审美活动。只是与成人的审美活动相比,儿童的审美活动在心理上具有一些特殊性而已,所以,不能否认儿童审美能力的存在,也不能对儿童的审美能力进行贬低,认为是一种“低水平”的。针对在儿童审美能力上的这一误区,我试图通过揭露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这一途径来证明儿童审美能力的不容小却。
一、接受的阶段性
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地方在于儿童文学具有年龄特征,“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是指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反应对象和接受对象的儿童心理特征。” 【2】年龄特征实质上是因为心理上的差异,不仅儿童与成人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上存在差异,就是儿童期的不同阶段也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到15岁这一年龄阶段划为儿童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按心理成熟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成长阶段,认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渐趋成熟,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阶段性的。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现在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6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11岁为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15岁为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或青春期。幼儿期的儿童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想象很随意、很开放;语言和理解力处于正在发展阶段。这一心理思维与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主体与内容上要单纯,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表现方法上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要浅显、口语化;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结合;形象要有趣、富于动感;体裁上以儿歌、童谣、讲故事、图画书、连环画、简短的小诗为主。
童年期的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从表面现象出发;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强,喜欢对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求知欲增强。这一心理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内容上要单
一、浅近、具体;情节要生动、单纯、富有故事性;语言要富于变化,对人物要多用外貌描写或动作描写,少用心理描写或细节描写;结构要完整、紧凑;形象上主要塑造个性鲜明的正面形象,但也可以出现否定性的负面形象;体裁上以童话、寓言、儿童小说、戏剧文学、传记和科普读物等为主。
少年期是最不稳定、最动荡易变的时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飞速发展、渐趋成熟;独立性、自觉性、纪律性、义务性等品质形成;生活经验与文化知识日渐增多;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与认识论。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文学的要求是:主题丰富多义,题材广泛且有内涵,既要描写、赞美生活中美好光明的一面,也不可缺少对消极阴暗等客观存在的因素的揭露。情节要曲折,而适当部分可做“淡化”处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追求多样化,体裁方面则以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游记等多种形式为主。
可见,儿童由于心理特点,在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审美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在儿童文学创作与编选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要求,以便适应不同阶段的审美心理,这在成人世界里是难以找到的审美特征。
二、感知的直观性
儿童总是非常注意事物的外部形象特征,譬如颜色、大小、形状等等,这是因为:首先,感知系统在对外部形象进行感知时,先接收的是具体、鲜明有特点的部分;其次,在整个的感知过程中,也主要是采取从形象到形象的方式,通过联想将自己感到陌生的形象与熟悉的形象相联系,进而借助自己熟知的事物特征来掌握新事物的属性;再次,感知的结果也是直观的、具体的,而且经常会受到外部形象的影响,以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代替其内涵。卢梭说:“儿童时期【3】就是理想的睡眠”。理性睡眠时,感性便活跃着。所以在儿童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直观的、感性的,他们在感知一个事物时,通常是调动自己的感官,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具体可感的方式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用眼睛看过后知道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云是白的;用耳朵听过后知道溪水是潺潺的,雷声是轰鸣的,妈妈的声音是温和的;用身体碰触后知道冰是凉的,火是热的,棉花是软的,钢铁是硬的;用鼻子嗅过后知道花是香的,粪是臭的;用嘴巴尝过后知道糖是甜的,盐是咸的,未熟的果子是苦涩的„„这种认知方式不仅体现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对艺术品的审美活动中。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也曾说:“孩子们都是直接的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这太热了。” 【4】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记述了他女儿审美活动的一个实例:
六个月以后,在去海边游玩的时候,我和她一道在水边坐下,我们把脚伸到拍岸的浪花里。我发现一只特别可爱的贝壳,于是捡起来,拿给她看。“这好看吗?”我问。我的女儿连看都不看一眼,抢到手里,塞进嘴里去。我让她吐出来,告诉她不要把异物放进嘴里。她这才把贝壳丢掉了。
这个事例很形象的说明了儿童在审美活动中是不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直观式体验,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心理思维模式,在现代市场流行的图画书中,通过配进虫鸣、花香、动物毛或安个小镜子、挖个似戒指的洞等方式可以上儿童在阅读欣赏时去直观的感受。多年来,小学的语文课文也都配有相应的插图,也是为了适应儿童的这一特点,使儿童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儿童的思维常常是直观、浅显的,推理也只能是简单、片面的,但是又总是真切的,并没有半点虚假,幼稚之中饱含着纯真,片面之中表现着可爱,这就是儿童的思维世界。” 【6】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儿童的这种直观的、近距离的审美方式并不是表现在整个儿童期。它在年龄越小的儿童的身上表现的越明显。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会慢慢发展,这种直观式的感知则会慢慢消退。
三、“自我中心的思维”
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定名为“自我中心的思维”,他认为这种介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体与客体不分。他解释说:儿童由于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所以常常把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认识相融合,也就是“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
在孩子的眼中花会笑、草会哭、小鸟会唱歌、月亮会想妈妈,在儿童文学文学作品中,为适应儿童心理的这一特点,则会经常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将人特有的思想感情附着于物的身上,因为儿童在阅读时往往视作品中的主人公为自己的伙伴、朋友。所以,不管它们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和自己一样会吃会喝、会哭会笑的“小朋友”,这实际上是一种“同化”现象。“‘同化’是幼儿审美的重要心理机制。” 【7】
儿童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思维方式还表现在他的言语活动中。一方面,当他是说话者时,多半像是在自言自语,因为他们并不会顾及到听者的反应。很少会看着听者的眼睛、听者的神态来选择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他们时常会一边低着头或一边注视着别的事物来说他想说的话,他们甚至连听者是否在认真听都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说”这一行为;另一方面,当他是听者时,他也很少按说话者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事物,而是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这些话中他感兴趣的内容,并且按他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对这些话的内容做出判断。因此,在儿童的身上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当你在给一个孩子讲完《小红帽》的故事后问他:大灰狼是不是很坏?他回答你的可能是:小红帽真好,有可以活了。这种现象正如皮亚杰所说的:“七岁以下的儿童即使在社会里,他的思想也是自我中心的。” 【8】“每个儿童,无论他是想解释自己的思想或是想理解别人的思想,总是局限于他自己的观点之内。” 【9】
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决定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自己的感觉为尺度,根据自己的观点来对事物作判断。
四、想象的活跃性
儿童富于想象的特点是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相联系的。“自我中心的思维必然是任意结合的。” 【10】“任意结合”即“不懂得事物的联系有其内在根据,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联系在一起。” 【11】如下雨与天在哭,人与飞行的动作,青蛙出现在冬天,猫与老鼠合作等等,这些也都是想象的结果。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活跃的,“儿童的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感受性的时代。” 【12】儿童时代之所以富有想象力,除了“任意结合”的思维特点外,还与儿童的阅历狭窄而求知欲旺盛有关。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为什么?”,他们什么都想了解,但由于客观及自身的原因:或许是成人无暇、无法对其所有问题予以面面俱到的解释,或许是成人的解释中含有的深奥道理并不能被儿童理解,所以他们的很多提问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于是他们便按着自己的想法给事物一个他们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儿童在阅历上的局限却激发了想象的活跃。
想象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化创造。方卫平认为想象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日常逻辑的扩展和超越,一个是对日常逻辑的放大和重构。不仅儿童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想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甚至儿童将想象的世界也当作生活,“儿童的想象力把普遍的日常现实变为富于艺术色彩的生活。” 【13】他们认为那些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把它们仅看作是自己虚构、想象的结果。儿童对想象的这种“信仰”在现实化、物质化的今天是十分可贵的。
正因为儿童具有的想象的活跃性,所以在儿童文学创作时经常是“用最简洁单纯的表现形式和最为奇特的想象力”
【14】
来构筑整部作品。儿童文学教授朱自强先生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更是将“幻想性”作为儿童文学的六大特质之一,由此便知,想象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感情的强烈性
“美感是感知、领悟、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以情感为统摄、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在审美过程中,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是情感。” 【15】没有情感便不能进行审美活动,儿童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不仅具有情感,而且儿童的情感是源自生命的、较为强烈的。“麻木的心灵是不会产生艺术的。艺术当然是感动的产物,最能感动的是儿童,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而言满目新鲜,儿童的感动是有深度的——源于生命的激越。” 【16】儿童的这种源自生命的感动常表现为肢体上的活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们常常跨越现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将自己融入作品中,他们有时想去救落难的“小兔子”,有时为人物取得胜利而喝彩。朱自强教授在他的《儿童文学的本质》一书中讲述了他的儿子朱小鹤在童年阅读时的这种全身心投入: 在儿子两岁多时,有一次妈妈给他将一个图画故事:一只白兔拽着气球上了天空,在小白兔十分高兴的时候,飞来的小鸟啄破了气球,小白兔开始从空中掉下来,儿子焦急地喊:“小鸟真坏!妈妈,快救救小兔子!”
今天,11岁的儿子在阅读诺索夫的儿童小说《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傍晚时,我正在厨房里做饭,突然听到在客厅里读书的儿子大声喊:“嗷——太好了!西什金终于得了4 分了!”
儿童在审美活动中的这种最彻底的情感投入源于他在阅读时的真切体验。因为儿童具有强烈的感情,所以他们最易被作品中的情节感动,而这种感动也完成了情感的审美性陶冶。
注释:
【1】【7】【13】【14】【15】朱自强 《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11 第253页 第277页 第260页 第294页 第258页
【2】陈世安主编 《儿童文学》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8第15页 【3】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第119页
【4】阿托尔斯泰 《儿童读物》 见周忠和编译 《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 郑州:河南少儿出版社 1983 【5】H加登纳著 兰金仁译 《艺术与人的发展》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第160页
【6】陈文祥 《关于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2期
【8】【9】 让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见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 第63页 第62页
【10】让皮亚杰 见王泉根《论原始思维与儿童文学创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1】王泉根 《论原始思维与儿童文学创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2】朱自强 《儿童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 第93页 【16】张炜 《秋日二题》 见《忧愤的归旅》 华艺出版社 1995.6 第165页
参考文献:
1、朱自强著 《儿童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
2、陈世安主编 《儿童文学》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8
3、朱自强著 《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11
4、胡健玲主编 孙谦选编 《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资料》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4
5、汤锐著 《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
6、梅子涵 方卫平朱自强 彭懿 曹文轩著 《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 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1.9
《儿童文学本质论》课程论文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 班级:08级现当代文学 姓名:梁 金 凤 学号:210814053
第二篇:儿童文学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 编写的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 所以,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 1920年,周作人就在他的《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人生在小学的时期内,他的内部生命对于现世,都没有什么重要的要求,只有儿童文学是这个时期最不可或缺的精神上的食料 因此,真正的儿童教育,应当首先著重这儿童文学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真 善 美的思想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于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一般为 6--12 岁,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 童话 寓言 故事 科幻 卡通等 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 主题单一明朗 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欢迎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还应辅之以课外阅读 故事会 娱乐活动 作文实践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并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 优美的文学作品将图画 音乐 电视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 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学生对语文没兴趣,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 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 教条,教师知识的狭窄,讲话的无趣味 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往往凭借兴趣,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本 从教材看,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大致有童话 捞月亮 小壁虎借尾巴 丑小鸭 小猫钓鱼 卖火柴的小女孩 等;寓言 盲人摸象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等;科学小品 蟋蟀的住宅 琥珀 等;儿童小说 小抄写员 小英雄雨来 等 这些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会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知识积累, 仅仅知道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也都是缩写或选择的,如果能对原著有所把握,将会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有关课文的信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而把重心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上,或者思想意义的分析上,因为美是有整体感的,一经理性分析,就把这种整体感肢解了 应当设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 意境,感受美的语言 韵律 可以配乐配画 配音像,教师语音纯正 满含情感的朗读亦十分重要 文学的因素重在情感上,要想感动学生,教师自己本身得被感动,在讲解中需充满情感,把文学作品的美感真正表达出来小学生活泼好动 兴趣容易转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换多种手法,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儿童难以压服,却容易被吸引 故事,是吸引儿童的重要手段 儿童文学故事性强,利用得当,会很好地调动小学生的课堂情绪 当然,讲故事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的进行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作为导语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讲一个童话调节课堂气氛;可以将长篇故事分成若干部分每天讲一点以造成悬念吸引学生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涉猎了大量的童话 故事或小说,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课堂的制动权
二 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 往往有比较广泛的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课外阅读的兴趣在于培养 当今是一个诱惑非常多的时代:卡通片 电子游戏 网络文化 多媒体 CD 等等,电子传媒文化以其方便 快捷可视可听的直观性以及可操作性强烈地吸引了儿童,是所谓 读图时代 同整个大的文学形势一样,儿童文学也在受着电子传媒文化的挑战,文学日渐萎缩,许
多儿童沉不下心来读文学,就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因为无论是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是语文素养来讲,都应该尽量使儿童感受文字 感受故事 图像接受起来简单方便,长而久之想象力思维力会弱化,语言文字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应该说, 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仍然是有强烈吸引力的,特别是现当代的儿童文学名著,因其内容的时代气息 形象的真实可爱 风格的轻松幽默故事的惊险刺激以及想象的新异奇特等等均与当代儿童的审美情趣相吻合, 能被当代儿童所接受也就成为必然 这些作品如果宣传得力,会与电子传媒文化有着足够的抗衡能力,比如 哈利 波特 不过也仅仅是 哈利 波特 , 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并未得到有力的宣传,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就有向儿童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书目的责任 当然,仅仅推荐书目是不够的,还须想方设法使小学生接受 如采取故事会 游戏 绘画的形式等等, 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己有比较广泛的阅读,如果为师者对儿童文学知之甚少,又谈何指导学生阅读?
三 作文实践
作文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普遍惧怕作文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课外缺乏阅读 因为学生阅读多了,自然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喜欢儿童文学的小学生往往擅长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同理,他们也往往擅长写作文,而且内容比较充实,语言比较通顺生动 这就是儿童文学对作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说作文是读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而小学年龄段的儿童,理性思维较弱,偏于感性思维,阅读的对象一般是儿童文学,即便是科学文章,往往也是科学小品,科学童话,这也属于儿童文学 即便是历史读物,也一般是历史小故事,语言浅近生动易懂 可以说,儿童文学是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龄阶段, 能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两点:要有一定的生活;2 要有想象力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生活引进作文教学, 又要设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怎样把生活和作文有机地联系起来? 1962 年国际安徒生大奖获奖作品 美国作家狄扬的 校舍上的车轮 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在荷兰一个小渔村的学校里 一次作文课上,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小女孩莱娜提出:为什么附近渔村里有鹳鸟,而韶若村没有?教师就势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们搞明白这个为什么 小莱娜从一位老奶奶口中得知,许多年前韶若满村皆树,也有鹳鸟在此停留过 教师便让学生展开想象: 若干年后韶若再度绿树成荫会是什么样子?有的学生竟说:韶若的街上走着一头非洲大象!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大胆幻想后及时引导: 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就要立即行动起来 于是学生们分头寻找车轮,演绎出一曲曲幽默而又动人的故事 如果我们的作文课能够让学生有这种类似的体验, 写作文时学生就不愁没有感受可写 同时,这个故事的本身又具有探究性,为什么没有鹳鸟?这个问题引导着学生们去搞明白,这也叫科学研究, 是根据现实生活提出的一个科学小问题 解答了为什么,完成了具有探索性质的教学,探索的过程即是生活体验的过程, 也同时解决了学生作文有话可说的问题想象作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精神 科 学表明,想象力主要源于人的右脑,而右脑一般用于接受感性的信息:色彩图像 音响节奏 形体动态等等,文学正是用语言描摹这些对象的,所以,它可以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中的童话 科学小品 科幻动漫画等,都是想象的产物,将其引进作文教学,会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活跃思维 如:教师可选择一篇科幻小说开头,设下悬念,叫小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续写;可以选择精彩的片段读,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等 一个有着良好儿童文学修养的教师,自会将文学融进作文教学,创造性地生发出多种作文指导方法在 21 世纪里,中国正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育国策之一,特别是新的语文课标的实施,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对待的。
第三篇: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征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识特点
(一)自闭症儿童的一般认知特点
从注意、思维、语言等不同的认知过程来看,自闭症儿童的认知障碍是非常明显的。
1。眼神的接触
研究表明,从出生的第一个月起就可以看出,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婴儿无法和父母或抚养者进行眼神接触。对人的脸型也不感兴趣,有的观察表明,三个月的自闭症婴儿尚不能区分人脸。
2。共同注意
共同注意是一种使用感官与他人分享喜悦的社交能力,对正常儿童来说,大约8~12个月的婴儿会显示出共同注意这一社会能力。比如,当他们看到可爱的玩具时,会用手指向那些玩具,力图和他周围的人分享这种兴趣。
但是,相关的比较研究认为,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表现出定向反射的迟钝,缺乏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组织和维持作用差,也不能产生共同注意。另外,自闭症儿童在注意方面的表现往往是非常矛盾的,有时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漠不关心,有时又出现明显的“过度选择”,即面对多种刺激时,只能过度专注于其中的某一刺激,仅能对这一刺激作出反应。比较而言,自闭症儿童更倾向于对物的注意而不是人的注意。
3。智力
一般来讲,自闭症儿童常伴随着智力偏低或轻度弱智,但有的自闭症儿童又会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这种单项的突出的认识能力常使人感到困惑。
4。语言
在语言方面,尤其是语言沟通方面,自闭症儿童明显地表现出落后和无能。大约有一半的自闭症儿童不具备实用性语言。正常儿童大约在一岁左右开始说话,经过早期的训练,自闭症儿童可能在六岁前开始讲话,若到十岁都没有开始讲话,他就很难有可能出现口语,甚于终生保持缄默。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探讨了自闭症儿童语言无能的特点。
自闭症儿童的音质、音量、音调方面常显示出与正常儿童不同。有的儿童说话像唱歌,有的常发出怪声怪调。自闭症儿童的词汇多使用作为主、谓、宾等成分的实词,而较少使用连接词、形容词和介词,常错用代名词,将“我”说成“你“。在语用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常使用回复性语言或鹦鹉学舌性的语言以及隐喻性语言。比如,说“楼梯”是暗指到某处去玩。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呼唤缺乏应答性反应,往往不能倾听他人的讲话,难以开始交谈和适当地结束交谈。
(二)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社会认知的研究
我国心理工作者根据心理理论,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有研究者(Premack&Woodruff,1978)对大猩猩的认知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他们首次提出了心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将自身以及其他们的个体行为归因为某种心理状态的能力,并由此产生的对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理论系统。心理理论强调人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认为理解他人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换言之,当个体能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同时,才有可能培养他自己的信念、欲望和兴趣。
Baron-Cohen(1985)在有关儿童发展研究中发现,正常的儿童在3~4岁时已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力,而自闭症儿童就很难培养出这种能力。在1980年以后的十年中,这个理论已成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一个主流。
从2000年起,我国对心理理论的关注也日趋增加,根据这一理论所进行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能力所进行的研究
周念丽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自闭症幼儿在共同注意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闭症儿童有追视和注视行为,但持续时间大都在2秒之内;教师的“指点加语言”行为最易唤起自闭症幼儿的追视;共同注意能力与自闭症幼儿情绪的关联;他们注视同伴多于注视成人。
2。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我与他人认知能力所进行的研究
周念丽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自闭症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能力;在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知时,他们可能应用图形代替策略,“表情图片提示”课题比弱智幼儿完成得更好;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认知时,对用婴儿照片呈现的表情判断要优于卡通人物。
3。对自闭症儿童的象征游戏能力所进行的研究
周念丽通过自闭症幼儿在半结构化的游戏中的行为观察,发现自闭症幼儿不管在语言能力的强弱、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几乎都没有象征游戏能力。通过游戏过程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幼儿与弱智和正常儿童相比,他们缺乏对玩具功能的正确认知;没有合作性游戏行为,对游戏本身的兴趣都远远低于弱智和正常儿童。由此推论出这些可能是阻碍自闭症幼儿进行象征性游戏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所进行的研究
蔡蓓英等人(2000年)对49名自闭症及30名弱智儿童进行了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的研究。实验的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明显落后于弱智儿童,但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成更高认知水平的心理理论任务。此外,焦青对自闭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了两次连续的研究,在对自闭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 究中发现,生理年龄较大的高机能自闭症儿童,理解他人的心理能力要高于生理年龄小的低机能自闭症儿童;自闭症病症的程度与心理推测能力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对自闭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评估分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能依据他人的愿望预测他人的行为,但在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时,则表现出明显的困难,且不能理解他人由错误信念所导致的认知性情绪。
二、情绪表现特点
情绪冷漠是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他们经常避免与他人的眼神接触,表示出茫然和冷漠。不主动与他人接触,也不愿意和父母亲近,对一些群事激愤的集体情感,也不能引起他们应有的共鸣。对新奇的事物,自闭症儿童也缺乏应有的兴趣。自闭症儿童有时双会表现出极不适宜的、异常的、激烈的情感反应。比如,有时候会在兴奋的气氛下哭泣,也有时候会在悲伤的气氛下欢笑。
总之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很不稳定,遇到不开心的时,容易哭闹和尖叫,有时会产生一种在正常人看来是莫名其妙、可能与幻想有关的恐惧和焦虑。
三、行为特点
出现各种不同于常人的乖僻、刻板的行为、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明显的外部特征。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心理学家把这些行为称为挑战性行为。
(一)自闭症儿童的一般行为特点
1、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感官的刻板行为表现在可能反复地听同一种声音或同一首歌曲,注视、抚摩同一样东西,认定某一种颜色或式样的衣服。学习刻板性表现在学习范围十分狭窄,比如,长期只喜欢学习某一样活动,如排列卡片、计算数字等。对某一物品和人产生依赖性行为,当自己喜欢的东西陈放的位置改变或丢失时,会感到极度不安。
2、自我刺激性行为
自闭症儿童一般拒绝他人的关怀和接触,但会无意地产生许多的行为方式。比如,摇头、转头、抓头等头部自我刺激,龇牙咧嘴和嗤笑等脸部自我刺激,不断地搓手、摆手、洗手、转动手臂等手部自我刺激。除此以外,还有尖叫等其他类型的自我刺激行为。
3、自伤行为
有的自闭症儿童伴有明显的自伤性行为。比如,自己撞击自己、自己咬伤自己的自伤性行为,吃烟头、废纸等非食物的自伤性行为。
4、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自闭症儿童适应性差,有明显的抗拒性行为,有的自闭症儿童伴有打人、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也有撕毁教科学、练习本、推翻桌椅凳等破坏性行为。
(二)我国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的研究
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的研究,目前我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应行为,二是自伤行为。
1。适应行为
贾美香、杨晓玲(1998)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智力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组平均智商要显著高于弱智组,但社会适应商数却在统计学的显著水平上低于弱智组。这就提示了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应着重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
袁菌(1998,1999)对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行为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行为问题,适应行为的个体差异和内在差异较大。此外,她还对三例自闭症儿童的学习适应特点进行了研究,对现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学习中较弱智儿童被动,课堂学习不良适应表现也更为明显。
2。自伤行为
焦公凯等人(1999)通过研究发现,自伤行为组为照组(无自伤行为)的自闭症儿童,二者在起病年龄、首发症状、智力水平、语言功能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他们提出了早期发现、时期干预以及改善语言功能等措施,对防治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作为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不同的自闭症儿童在心理和行为特征、障碍程度等方面都有很的个别差异。对自闭症儿童的鉴定,要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和综合的评估才能确认。
第四篇: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_, 包括__ ___ _____ ______.2.自我意识由___ ____ _三种心理,其中—是首要成分和基础3.列出自我意识的结构.2.自我意识由______________ 中,_______________是首要成分或基础.3.儿童的_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4.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__的特征,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则通常有着___的特点.5.培养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技能对于形成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二、选择题 1.()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A 自我认识 B 自我体验 C 自我监控 2.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A 潜意识 B 自我意识 C 无意识 3.自我意识的主要心理成分是()A 自我认识 B 自我体验 C 自我监控 4.自我意识的形成比个性的形成()A 早 B 同步 C 晚 5.自我意思的作用可归结为一条()A 认识功能 B 调节功能 C 动力功能 6.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起主导作用的是()A 学习成绩 B 教师的态度和评价 C 与同龄人的交往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B)。A、潜意识B、自我意识C、无意识2.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C)。A、晚B、同步 C、早3.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B)。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动力功能
4、小学生自我意识在(A)之间发展尤为迅速。
A、一、二年级B、三、四年级C、五、六年级5.曾子说:“吾日三省语身”,这里的省是(A)的意思。A、自我观察 B、自我分析 C、自我评价 D、自我监督
6、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C)A、自尊感 B、成功感 C、自信感 D、失败感
7、被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的是(D)A、自我检查 B、自我控制 C、自我掩饰 D、自我监督
8、.学习成绩差的儿童通常是自我评价(C)A、过高 B、适当 C、过低 D、都不是
9、当别人不小心把脏水泼在你身上而赶昆向你道歉时,你尽管恼火但也表示:“没关系”。这种心理现象属于(C)A、自我检查 B、自我监督 C、自我体验D、自我掩饰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主导作用。(╳)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评判自我的技能。(╳)5.自尊感是与社会评价相联系的。(√)6.“自我掩饰”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因此,这种现象是消极的,应该避免.(╳)7.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三至五年级最为迅速。(╳)8.自我意识各成分之间的发展是同步的、均衡的。(╳)9.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说明低年级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比高年级儿童高。╳ 10.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11.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与同龄人的交行为表现活动中形成与校正的。(√)1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完全依附于教师和父母,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独立的看法。(╳13.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程度,整个小学阶段仍是低的,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才趋于稳定。(√)14.学习上的“平等竞赛”是指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简答 1.简述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概况
2.分析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及教育对策(即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3.列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4.如何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学习活动中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第十章
1.性格是人对现实__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___2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包括对_______的态度,对______的态度和对________的态度。3.为了达到预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______.4.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稳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5.气质类型通常被分成____ _____ _____ ____.6.智力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呈 ____分布。7在能力发展中,遗传素质是___,社会实践起____作用,教育起 _______作用。8._____和__ ____等交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人的完整个性.9.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_________,它又叫做________.10.小学_________年级到_______年级,儿童的性格发展进入骤变期.11.了解气质类型的方法包括______和______-.12.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________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____心理条件.______是人们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____.13.小学儿童能力发展和表现上存在各种_和__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差异: _______的差异 ______的差异和______.的差异.14.智力测验主要测验人的___能力,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____(世界最早)和 ___,测验所得结果即是__,它可以直观的标示出某个儿童智力水平在全体同龄儿童中的________.15.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我们不仅要__________,发挥气质品质的长处,还要对学生气质品质 的不足之处给予充分的_________,还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__________发展.16.人的个性的个别差异首先是__________的差异.17.__________是人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18.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是_____。1
二、选择题 1.正直和慷慨 勤奋和懒惰属哪种特性?()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2.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3.气质和性格在心理学研究中都属于()A.个性倾向性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个性心理特征 4.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方面的个人特征是性格的()A 态度特征 B 理智特征 C 情绪特征 D 意志特征 5.俗语所说“秉性难移”是指人的()A 性格 B 能力 C 气质 6.热情但急躁易冲动、刚强但暴力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A.多血质型 B.胆汁质型 C.粘液质型 D.抑郁质型 7.“强、平衡、不灵活”神经类型与哪种气质类型对应?()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智力就是()A.观察能力 B.思维能力 C.一般能力 D.特殊能力 9.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0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11 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A.技能 B.天才 C.才能 D.智力 1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
识能力()A 记忆力 B 想象力 C 推理能力 D 操作能力 13.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A 性格 B 气质 C 情感 D 品质 14.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0 A 13%
B 3% C 0.3% D 1% 15.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行为方式.A 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 B 自然形成 C 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 D 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 16.我国城乡儿童中以()气质为最多,而六中混合气质的人数又以()为最多.A 多血质 B 粘液质 C 胆汁多血质 D 多血抑郁质 17.性格的()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性格的最直接的表现.A 态度特征 B 理智特征 C 情绪特征 D 意志特征 18.气质主要反映了心理活动在()方面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A.速度、强度、稳定性和选择性 B.速度、平衡性、稳定性和指向性 C.灵活性、平衡性、稳定性和指向性 D.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19.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性的表现? A、能力 B、兴趣 C、性格 D、气质 20.“自私与秉公、勤劳与懒惰、自负与自卑”等,是对人的哪种性格特征的描述?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认知特征 21.脾气暴躁、气力过人、为人耿直、行为冒失的气质类型是(),而聪明过人,灵活善变的 气质类型是(),多愁善感,孤僻清高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2.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古希腊的哪一位学者提出的?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希波格拉底
2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谚语为个性的哪一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个别性 C、整体性 D、社会性 24.口语中的性情,脾气与心理学中的()相近.A 气质 B 能力 C 人格 D 性格 25.气质的体液说的提出者是(0 A巴甫洛夫 B艾森克 C希波格拉底 D荣格 26 天才和低能的主要标志由()决定。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知识 27.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A 有好有坏 B 都是好的 C 都是坏的 D 无好坏之分
三、简答 1.小学儿童能力发展水平有何差异?这一现象对教育工作者有何意义? 2.简答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四 论述 1.分析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2.如何培养孩子获得良好的性格?
一、选择 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 A 行为方式。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和习惯化了的熟练的 B、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 C、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 D、自然形成的 2.智力的核心是 D 能力。A、想象 B、记忆 C、观察 D、思维能力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 D。A、记忆力 B、想象力 C、推理能力 D、操作能力 4.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B .A、性格 B、气质 C、情感 D、品质 5.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人物的 B)特点。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情感 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 B。A、13 B、3% C、0.3 D、1% 7.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心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B。A、智力;B、一般能力;C、特殊能力 8.自信、谦虚、自尊等属于性格的 B A、理智特征;B、态度特征;C、意志特征;D、情绪特征 9.能力水平低于常态的弱智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 B A、13;B、1.3;C、3;D、14.5 10.人的四种气质类型 E A、粘液质最好;B、多血质最好;C、抑郁质最好;D、胆汁质最好;E、无好坏之分 11.某学生易冲动、急躁、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他们气质属于A A、胆汁质;B、多血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12.以对事情特敏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行为孤僻、畏缩为特征的 气质类型是 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1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平衡、灵活型的人,其神经和气质类型是 D A、安静型、粘液质;B、弱型、抑郁质; C、兴奋型、胆汁质;D、活泼型、多血质 14.A 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理志特征;D、性格的情绪特征 15.A 更多的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A、气质;B、性格;C、能力;D、情感 16.到了小学 C 年级儿童进入了性格发展的骤变期。A、二年级;B、四年级;C、四六年级;D、六年级 17.、D 性格中的镇定、勇敢、果断等特征属于性格的:A、态度;B、理智;C、情绪;D、意志 18.B 教师的教学能力属于: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认识能力;D、社会交往能力 19.C王勃10岁能诗,齐白石30多岁才开始学画,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种差异属于: A、能力类 型的差异;B、能力发展水平差异;C、能力表现早晚差异;D、都不是 20.C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是: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 21.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 B等品质 A老诚、稳定、坚忍不拔;B、勇敢、坦率、热情 C敏感、抑郁、细腻;D、活泼、机敏、好交往
二、判断。1.能力是某种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生理条件。╳ 2.能力的早期表现是智力优异的标志,人称“早慧”,没有早慧的人,就不会有优异的智能。╳ 3.教师的职责是及早发现超常儿童,加以精心培养。╳ 4.知识就是力量,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5.成绩优异的学生,说明他的智力是超常的。╳ 6.因为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一经形成,就不能改变。╳ 7.掩蔽现象不等于神经系统特性的根本改变。√ 8.经研究,在中国男性儿童中,抑郁质的人非常显著地多于女性儿童中抑郁质的人。╳.9.性格无好坏之分,气质却有善恶之别。╳ 10.气质在个性中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11.世界上性质完全相同的人是不会有的,但却有性格相似的人。1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并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13.班风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性格。√ 14.性格比气质的形成要早一些。╳ 15.早慧的儿童长大后一定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16.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各种能力发展和有机结合。╳ 17.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的,智力平常。√ 18.当知识经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是技能。√ 19.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可以完全表明他的能力大小。╳20.人的智商是可以变化的。√
三、问答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培养孩子获得良好性格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特征
中学生各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分析
10.强烈的审美需求
对美的追求是职中生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职中学生经常参加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活动,他们在工厂、宾馆、商店、医院、学校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多识广,对美的认识评价和要求更加具体、现实和丰富。为了获得美的仪表和风度,往往讲究穿戴,穿着打扮标新立异,其中美术、美容、美发、幼师、服装、旅游、外事等专业的学生表现最为突出,个别学生花费大量的钱和时间,盲目追求时髦打扮。当然,有更多的职校生非常注意锤炼自己的礼仪、语言表达和办事能力,讲究文明礼貌,做到彬彬有礼,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职校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无可厚非。但作为班主任要重视引导,让学生理解美的全部内涵,做到生理美、风度美、修饰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协调发展。
11.觉醒而敏感的性意识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理上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相继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成熟,这些变化反映到心理上便是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是指学生对性的理解、体验与态度,一般表现为: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产生对异性的特殊好感与好奇心;对正常的性生理成熟现象如男生遗精女生月经常产生惊慌、恐惧、不安和焦虑等否定性情绪体验;羞于谈论性问题并带有神秘感,渴望了解性知识,以揭示生理上的新奇变化;在异性面前珍视自己的形象,好表现自己,以引起异性注意和取得异性之好感、亲近。这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部分职校生由于不能把握爱情和友谊的分寸,过早地陷入早恋的旋涡而不能自拔,其人数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据资料记载和调查,国内外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结婚年龄要早于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这与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定向培养,因而考虑现实生活较多密切相关。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的性欲望比作火药库,如不加引发,保管得当,则能保持平静,相反,则可能引起强烈的爆发。对于职校生早恋这一棘手问题,班主任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要简单禁止,粗暴对待,而要?quot;情“着手,以理服人,艺术地加以疏导,帮助学生以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从早恋的情感误区中解脱出来,奋发进取。
四、中学生的异常心理
青春期既是人生黄金时代开端的关键时期,又是人生最脆弱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时期。过去人们多重视学生的生理卫生和身体健康,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中学生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标准难定,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致。但至少包括这样几条:具有正常的智力;具有情绪的自控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协调的行为方式;具有与年龄相
符的心理特点;具有与其所处社会相符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就中学生中常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阐述。
(一)心理障碍
1.青春期烦恼
上海市教科所曾对该市闸北、虹口、徐汇三个区各类型学校的800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有三大青春期烦恼。
(1)白日梦。中学时代是一个多梦的时代,年轻的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们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架设一座由现实的此岸世界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的桥梁,在想象中实现自己的梦想。白日梦有多种类型,有想象成为各个领域强人的”英雄型“,有想象成为百万富翁的”富贵型“,有想象得到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情爱型“,等等。白日梦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偶尔出现是正常的。但如果以幻想代替现实,整天沉缅于其中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不少中学生从白日梦中醒来,梦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客观自我发生剧烈冲突,内心失衡而无法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体相烦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充满朝气的中学生?中学生有了强烈的自尊自爱需要,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一年龄阶段,正是生理发展的”拔节抽条“期,四肢的生长快于躯干的生长,身材比例总不那么匀称。因此,中学生体相烦恼应运而生,不是嫌自己长得太胖就是嫌自己长得太瘦,不是嫌自己长得太矮就是嫌自己长得太丑,有的甚至因脸上的”青春痘“茶饭不思,暗自流泪。许多人自备镜子天天端详数次,几乎人人在体相上均有本难念的经。这种状况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如某校一女生因面部长得较丑而几次轻生。另一女生因长得较胖而强制自己连续几个月节食,引起神经性厌食症,最终死?quot;弥散性血管凝血症。”
(3)性心理问题。青春期是开始性成熟的时期。我国青少年到16岁时,男性性成熟者已达93%,女性性成熟者已达96.8%。性成熟,又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性心理问题。例如,对女生的月经、男生的遗精等正常生理现象,不少中学生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虑不安的心理,又并存着神秘感和好奇心理,渴望了解异性,探索异性?quot;奥秘“。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便感到羞耻和不安,有”罪恶感“、”负疚感“,这与性教育、社会化教育落后于中学生正常生理成熟,大多数中学生缺乏必要的性生理知识有关。这种性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学生产生种种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有的产生性过错,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的性心理矛盾和障碍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青春期的烦恼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大问题。困扰当今中学生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社会适应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心理障碍和社交心理障碍。
2.学习心理障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中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成员与自身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学生”角色(首先是学习者)扮演得如何,一旦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就尤其不安和焦虑。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厌学。厌学是学生回避或厌恶学习的内在反应。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既因为成绩差产生自卑,又极自尊,怕人嘲笑,在家瞒父母,在校应付老师,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2)考试焦虑。一位女中学生说,“为什么我在考试时会紧张得把准备好的东西忘得一干而净?”另一位男生说,父母对他期望过高,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考试中都会出现心悸、头晕,有时伴有腹泻,记忆内容的再现和回忆困难,见到试题,头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紧张情绪。
(3)作弊。作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弊者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一段时间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作弊之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有个学生说:“我有个隐私,无法诉说,思想负担很重,我曾在初二期中考试中作弊,无人知晓,但以后我心中始终放不下,一到考试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好象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抬不起头来。”
3.代际冲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只不过会因时代变化而表现得或强或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在现代社会,这种代际冲突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代沟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有个中学生这样说?quot;有人说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成长,现在,我开始渐渐地理解了这句话。令我喜悦的是,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无知的毛孩子了,我拥有了独立的见解。令我忧伤的是父母仍然认为我什么也不懂,事事处处都得由他们作主。“"我曾不止一次地幻想着跟父母作朋友式的交流,可那是多么困难啊!想尝试一下的冲动,每次都被内心的恐惧所吓退……”“我疲于争吵,每当他们的喉咙冲着我响起来的时候,我便沉默地用双眼看着,直到他们没有了侮辱我的话语。……即使上了床,我仍得’聆听’父母在被窝里发出的’谆谆教诲’。”另一位学生则说:“代沟是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缩短和消除的,谁想这么做,简直是浪费精力。我们的最终生活目标是做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人,而不是父母假定的模式,也不必希望父母以己为骄傲。”
4.性格缺陷
中学生性格发展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偏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狭隘和抑郁。前者表现为经受不起委屈,常为一点小事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解,以致出现神经过敏,情绪不
稳定或意志消沉等情况。后者表现为郁郁寡欢、心境悲闷、沉默寡言、消极颓废、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状况。二是怯懦和自卑。有此性格的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和做事,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三是孤僻和离群。这类学生喜欢独处,往往与他人没有什么交往,人际关系不和谐,性格古怪。四是对立和破坏,表现为处处与人作对,恶作剧,无理取闹,破坏公物和公共秩序,逆反心理明显,常常?quot;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赶鸡。“
(二)心理疾病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人格异常等。1.神经官能症
也称神经症,它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个体神经系统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功能的失调或降低。神经官能症的类别较多,中学生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神经衰弱症。少年期神经衰弱的学生较少,而青年初期神经衰弱的中学生就逐渐增多。神经衰弱是中学生所患神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多数学生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遭受挫折和打击,长期的心理矛盾造成压抑、烦闷、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心理状态,引起大脑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中学生神经衰弱的一般表现是:精神不振,体力不支,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心烦意乱,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并常伴有头痛、心悸等躯体不适感以及入睡困难、失眠等现象。一般患有此症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和效率下降。
(2)恐怖症。这是以对某些客观现实、刺激有强烈、持久的恐惧并伴有普遍的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事实上,引起这种恐怖情绪的客观事物对患者不具有任何伤害或威胁的意义。如有的学生害怕猫、狗等动物;有的学生害怕登高、过桥、黑暗、打雷、闪电等;有的学生惧怕与生人扫交道或在公众场合露面、发言(即社交恐怖症)等。恐怖症的产生可能与患者以往经历过的挫折和重大精神创伤等有关。
中学生容易患学校恐怖症(恐学症),常见的有这几种:上学恐怖,异常害怕上学,常以呕吐、头晕、腹痛为理由,逃避上学,学科恐怖,怕学某一学科,例如害怕上数学课,见到数学题就紧张得发抖;考试恐怖,异常害怕考试,常有”怯场“、”晕场“现象发生;教师恐怖,学生对个别教师特别惧怕,常有恐怖反应,如哭、逃跑、呆若木鸡,这多半由于教师不适当的严格管教所造成。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偏低,存在生理及心理缺陷,也容易造成恐怖反应。中学生的学校恐怖心理和行为,已日益受到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重视。(3)歇斯底里症。也叫癔病(症),发病的中学生中女生较多,这种病多发在青春期,一般都是由于承受不了心理上的创伤,神经系统、大脑皮层负担过重,功能失调造成的,其具体原因主要是遭受惊吓、人格受到侮辱、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家庭不和睦,同学间纠纷、师生关系紧张等精神因素所致,大多与性格有直接关系。性格内向,情绪压抑,心胸狭窄,易受
暗示,富于幻想,自我中心的中学生容易发病。癔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情感失调和意识障碍,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即发病。发病时有强烈的外部表现,主观意识模糊,如大哭大闹、狂喊嚎叫、撕衣咬物、打滚、抽搐昏迷,也有的表现出器官功能障碍,如失明、耳聋、麻木、瘫痪等,这些现象无相应躯体器质性病变,病因一旦解除,症伏便可消失。这种心理疾病,由于暗示作用,还易集体性发病,所以对青少年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强迫症,这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明知出现这些症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却无法加以克制、摆脱,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中学生的强迫症主要表现?过于认真”上,如写信后担心地址、姓名、落款是否写错,反复核实;作业完成后反复检查好多次;因怕脏、怕病菌传播,反复地不能自控地洗手等等。这类中学生一般比较固执刻板,做事循规蹈矩,不善于应变和决断,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又缺乏自信。对学习、工作异常谨慎负责,但又十分拘泥,主动性差,常处于被动状态。
2.精神分裂症
这是一组常伴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心理活动互不协调及与环境相脱离的重性精神病。其临床表现一般除无意识障碍和智能缺损外,其他各种异常心理均可发现,但以思维障碍最为重要。临床上通常将精神分裂症分为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妄想型和未分化型。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是单纯型和青春型。
单纯型多发病于青少年期,该病进程缓慢,早期可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涣散、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症状,颇似神经衰弱。随后,性格发生改变,表现为孤僻、懒散、情感冷漠,不好与人交往,不修边幅,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厌学严重,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出现思维贫乏,行为退缩,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脱离,精神衰退也日益明显,因很少有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状,所以称之为单纯型。
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内容荒谬离奇,想入非非,思维紊乱,情感喜怒无常,变化莫测,表情做作,好扮鬼脸,常有痴笑或不断照镜子;行为幼稚、愚蠢、古怪,常有兴奋冲动,或赤身裸体,不知羞耻。此型症状明显,易被早期发现。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十分复杂,至今医学上尚无定论。但大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这种精神病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躯体因素和生化代谢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