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娱乐之酒令历史
古代娱乐之酒令历史
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 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酒令成俗盛于唐代的士大夫间。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宋蔡宽夫诗话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也证明,唐代是一个喝酒成风,酒令盛行的时代。如1982年在镇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银器窑中,发现了“论语玉烛”酒筹筒和五十根酒令筹,这是十分宝贵的唐代酒令资料。唐代的酒令名目已经十分繁多,如有历日令、罨头令、瞻相令、巢云令、手势令、旗幡令、拆字令、不语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字令、雅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马令、抛打令等等,这些酒令汇总了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游戏方式,这些游戏方式为酒令增添了很多的娱乐色彩
唐代以后,酒令游戏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来越多。这些酒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猜射性的,它们或猜诗,或猜物,或猜拳,总之,它们都是以猜测某些东西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然后进行赏赐或罚酒。
如王定保《唐摭言》载:“赵公令狐绹镇维扬,张祜常预狎宴,公因熟视祜,改令曰:’上水船,风太急,帆下人,须好立。’祜答曰:’上水船,船底破,好看客,莫依柁。’”这是一种诗文类的行令方式。前人念一句酒令诗后,后人必须以相同的格式应对,否则便算输,必须罚酒。猜物类的酒令也叫做“猜枚”,玩时由行令的人拳中藏握一些小件物品,如棋子、瓜子、钱币、干果等等,供人猜测。有猜单双,猜颜色,猜数目等多种猜法,猜中者为胜,猜不中者为负,负者要罚酒。
本篇文章来源于卦准算命网[
第二篇:古代酒令分类细致
古代酒令分类细致,不同的酒令都有不同的用具和规定,而在现今的酒玩意中,附带上了方便压缩的时代特点,划拳手势和口头文字合生为一个吆喝助酒的玩意,在广州的方言中称作“猜枚”。由于大家都在喝酒时吆喝和作手势,所以略为显得粗俗,可却为饮酒助兴不少,大家也可图得开心,喝得痛快!
1.蜜蜂 口令: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嘿!石头,剪刀、布,然后猜赢的一方就做打人耳光状,左一下,右一下,同时口中发出“啪、啪”两声,输方则要顺手势摇头,作把挨打状,口喊“啊、啊”;如果猜和了,就要做出亲嘴状还要发出两声配音。动作及声音出错则饮!注:适合两个人玩,有点打情骂俏的味道,玩起来特别逗!
2.青蛙落水
口令: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跌落水,dum(青蛙落水的声音);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听候落水,dum,dum,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听候落水,dum,dum,dum;四只青蛙……如此类推,每人说一句(以逗号隔开为标志,出错者喝酒。另:此游戏也可以不发声,仅仅用手令,动作来表示。注:适合多个人一起玩,因为在过程中还要顾及到数字的,所以玩起来还真的不轻松呢!
3. 007 由开始一人发音“零”随声任指一人,那人随即亦发音“零”再任指另外一人,第三个人则发音“柒”,随声用手指作开枪状任指一人,“中枪”者不发音不作任何动作,但“中枪”者旁边左右两人则要发“啊”的声音,而扬手作投降状。——出错者饮!注:适合众人玩,由于没有轮流的次序,而是突发的任指其中的一个人,所以整个过程都必须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可能下个就是你了!
4.明七暗七
按自然数按顺序数下来,1、2、3、4、5、6、7……遇到7、17、27、37等以7结尾的数字称作“明七”,7的倍数如14、21、28等称作“暗七”,到“明七”“暗七”的人都不能发声,只能敲一下桌子,然后逆顺序再继续数下去。从左到右1、2、3、4、5、6、7(不发音)然后逆顺序,喊“6”者要紧接喊“8”,9、10、11、12、13、14(不发音),喊“13”者又要紧跟着喊“15”,一直下去,到“27”“28”时最容易出错。注:适合多人一起玩,比较简单轻松,不过因为口令简单,可能会容易乏味一点。
5.虎棒鸡虫令
分别有四种动物,老虎、棒子、鸡、虫,一物克一物,两人相对,各用一根筷子相击,同时口喊“棒子棒子……”“……”或喊老虎,或喊棒子,或喊鸡,或喊虫。规定:以棒击虎,虎吃鸡,鸡吃虫,虫吃棒;负者饮酒,若棒子与鸡,虎与虫同时喊出,则不分胜负。
注:此游戏适合两个人玩,因为出口很快,老虎,棒子,鸡,虫都是脱口出的,所以玩起来速度很快
6.猜测输赢
玩法有很多种,可是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一方随意作出手势,如果对方顺应作出相同的手势则对方输,要罚酒。青蛙青蛙跳两人手指拱在桌面,一人首先喊“青蛙青蛙跳”,在“跳”字发出的时候五指弹起一个手指作“跳”状,如本方出中指,对方出中指则输,喝酒,出其他四指则过,然后轮到对方喊“青蛙青蛙跳”,一直下去 B.两人猜:“石头、剪刀、布”,赢方立即用手指向上下左右各一方,输方顺应则喝酒。7.读数字玩法也是变化无穷,但最基本的玩法也是由自成数与喝数相符者胜,负者饮酒。A.“十五二十”两人玩,两双手,轮流喊数,分别有“收齐,五、十、十五、开晒”五种数字,喊数者可出手也可不出,看双方一共凑成多少数目,B.一人吆喝“红彤彤的太阳,蓝蓝的天,绿油油的草地,一望无边,农民伯伯进城,要看A级片,XX钱一场”XX可以是胡乱说的一个数字,双方用手指表示,凑成刚好是那个数字,吆喝者则赢,输者喝酒,吆喝此口令时要是附加上相应的手势动作就更加好玩搞笑。
8.骰子 骰子俗称色子,在广州方言中做“骰盅”,骰子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游戏工具,不但绝大部分的游戏离不开它,用它为行令用具的酒令也为数甚多,玩“骰子”从唐代已有,一直流传至今,在现在很多夜肆中也大行其道。玩骰子的特点就是比较简单易行,无须费力,不必动脑,很适合一般人的口味:(1)猜大小 6粒骰子一起玩,摇骰然后猜骰盒中骰子的大小数目,15点为半数,过半则大,未过半则小。猜错则饮。(2)摇骰 5粒骰子,庄主首先随意说出3个数字(1-6其中的三个)(此时任何人连庄内不能看自己骰盒里的骰子数目)然后大家同时掀开,如果有跟上述3个数字相同的骰子则要移开,再摇骰,到下一家作庄,如此类推,最先清空的则输。
(3)七、八、九两粒骰子,一个骰盒,两人以上可玩,轮流摇骰,每人摇一次则立即开骰,如果尾数是7的则加酒,尾数是8的则喝一半,尾数是9的则要喝全杯,其他数目则过。轮流一人摇一次,可能你只能加酒却不会受罚喝酒,但也有可能你每次都要一个劲地喝酒,那就要看你的运气了。(4)大话骰(古惑骰)两个以上人玩,五个骰子每人。每人各摇一次,然后自己看自己盒内的点数,由庄家开始,吆喝自己骰盒里有多少的点数(一般都叫成2个3,2个6,3个2什么的)然后对方猜信不信,对方信的话就下家重来,不对的话就开盒验证,是以合计其他骰盒的数目为准。要是属实的话就庄家赢,猜者输要罚酒,不属实的话就猜者赢庄家输则罚酒。注意:A.叫数只能越叫越大(eg.2个6,3个2,喊了2个6后就不能再喊2个3之类的)B. 1点可以作为任何数,例如骰盒内只有3个2点,1个1点,庄家其实自己就可当作有4个2点;可是要是庄家叫过1点的话,那1点以后就不可以当任何数了(eg.2个1,4个1之类的)。C.另外还有围骰,如庄家骰盒里全部都是4点,那庄家可以允许加上一个虚拟的4点,即被认为是6个4点。
(5)三宫三粒骰子,各人摇骰,同时开,三颗骰子相加尾数大者为胜,其中以三粒都是3最大
(6)21点每人首先拿一粒骰子一个骰盒,摇骰后自己看底骰是多少点,然后由庄家摇骰发点,凑够21点,越接近21点的为胜,相去甚远者为输,罚酒。注:这一类玩法是从扑克玩法中引申过来的。
(7)牛牛每人五粒骰子,摇骰,然后开骰盒,其中三颗凑成10个点数为一牛,然后剩下的两粒总数大为胜,20点为两牛,两牛即牛牛最大
第三篇:古代和现代酒令趣谈
古代和现代酒令趣谈
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 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
酒令成俗盛于唐代的士大夫间。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
我国的酒令五花八门,见于史籍的酒令有雅令、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始见于唐代的雅令,是文人学子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唐代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 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 郑风· 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四书令,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种酒令,在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上,四书令大行其时,用以检测文人的学识与机敏程度。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唐白居易的《就花枝》诗曰:“就花枝,移酒海,令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欢娱逐来,任他容鬓随年改。”徐某《抛球乐辞》:“……灼灼传花枝,纷纷度画旗。不知红烛下,照见彩球飞。”可见唐人饮酒击鼓传花递球的场面何等热闹。《红楼梦》七十五回就有一段“花枝令”的描写。
筹令,是唐代一种筹令饮酒的方式,如“论语筹令”、“安雅堂酒令”等。后者有五十种酒令筹,上面各写不同的劝酒、酌酒、饮酒方式,并与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跃酒席气氛,又使人掌握许多典故。“如孔雀开樽第一”;“孔融诚好事,其性更宽容”。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得此不饮,但遍酌侍客,各饮一杯。至于“牙牌令”,是唐代筹令的一种变异形式,它与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于明清。《红楼梦》四十四对牙牌令作了精彩细致的描写。
如今民间流行的“划拳”,唐代人称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划拳中拆字、联诗较少,说吉庆语言较多。如“一定恭喜,二相好,三星高照,四喜、五金魁,六六顺,七七巧……”充满欢乐气氛。
第四篇:古代酒令的研究与现实应用
古代酒令的研究与现实应用
摘 要:酒令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却不似酒文化那般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在长期发展中不免产生某种断裂。笔者通过参阅大量史料与科研资料,摘录、挑选、更新了几则具有代表性的酒令进行分析,旨在为探索古人宴请文化中的酒令文化融入当代的可行性。在宴请中加入酒令游戏,不仅缩短宾客之间的距离,活跃宴会气氛,还可以为宴请增添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元素。
关键词:酒令;宴席;文化;应用
酒令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是宴席上用来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在享受宴饮之余,把盏唱和,助兴饮酒,不失为一种乐趣。从本质上来说,酒令的作用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更为主要的目的是活跃气氛。酒令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主要形式有投壶、射箭、联句、赋诗、掷骰、唱和等。从古至今,从帝王到重臣,从贵族到百姓,从文人到武夫,从国家元首到普通民众,无不饮酒行令。有关酒令的记载屡见笔端,今略取一二讨论,并筛选一些,以做参考。
一、酒令文化的思考
(一)探究酒令文化的必要性
如今传统的酒令文化正在悄然消失,能见到的似乎只有“猜枚”、“划拳”、“打杠子”一类简单易行的大众化酒令。即便是这些酒令,随着饮酒条件与饮酒方式的改变,也大有淡出人们生活的势头。其实今逢盛世,中华崛起,百业振兴,各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酒令文化,应当得到传承与发展。古人行酒令时需要参与者敏捷机智,有文采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体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酒令的根本作用还在于能有效调节宴会气氛,使相对冷清的酒会气氛热闹起来,使陌生的宾客间热络起来。这便是酒令文化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只是如今的酒令趋于大众化、简略化,文化传承性不如古时,但还不至于从饮食文化中消失。常言道“无宴不酒”,现在来谈论酒令文化无论从传统文化角度上,还是从“文化国宴”的需求上,又或是增强酒会间趣味性上讲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若能建立一个不同于社会上一些粗俗牛饮烂醉狂欢式的饮酒习俗,构建一个具有优雅、精致、礼节适宜集中于一身的酒文化的典型,想必是一件让中外宾客交口称赞的乐事。
(二)酒令文化的起源
笔者谈论酒令的起源和发展,并不是简单介绍与套用一些书籍的言语,主要还是整理一些前人的观点,并结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来深化对酒令文化的认知。通过参阅大量资料、书籍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前人总结的结论,现今的酒令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虽然从记载上看,那时候确实没有酒令的说法,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酒令的一些规则习俗。说起酒令,一定不能不提清人俞敦培,此人在中华酒文化中尤其是酒令文化中算是集大成者,第一次把酒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他的《酒令从钞》中记载着一句话:“今有歌诗令,实始左氏”。这比较符合现在人的观点,《左传》中记载了那个时候“当?j歌诗”的情景,从现在对酒令的界定来看,它既是一种饮酒时的助兴取乐游戏,又有一定的规则,确实算是酒令的开始。但其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从西周时期便已经有了酒令一说,但笔者认为当时更多还是一种森严的饮酒礼仪制度,奴隶社会的人们受约束的情况比较严重,实在谈不上乐趣。《礼记?乐记?乐施篇》中也提到“先王所以备酒祸也,”这是先王用来防备酗酒闹事的方法,把它说成是酒令实在有些不符。
(三)酒令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人们在宴席间把酒言欢、行令唱和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并且也成为了习俗。即席联也就是即席联句便是这个时候开始的。说起来比较有意思,现今我们谈到诗词的时候总会说到“柏梁体”这一七言“句句押韵”的诗歌体裁,它便是和即席联同一天诞生的。汉武帝刘彻在未央宫内的柏梁台与众臣子饮酒,要求“能为七言诗者得上座”,而这也就是联句的开始,这种酒令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初唐时期。魏晋时期世间流行“曲水流觞”这一风雅的酒令形式,下篇会重点讨论。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例如投壶、射箭、赌棋等不拘泥于言谈交流的行为上的酒令也开始兴起。但这个时期最为主要的却还是“曲水流觞”、“赋诗罚酒三斗”以及“危语令”。唐宋时期,诗词的繁荣带动了酒令的发展,酒令文化到达巅峰。唐宋八大家都与饮酒、酒令有说不完的话题,更不用说当时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了。唐宋时期酒令繁多,有手势令、拆字令、雅令、骰子令、小酒令等。同时也出现了有关酒令专著,如皇甫松的《酒乡日月》、赵与时的《觞政述》、窦平的《酒谱》。到了明清时期,酒令文化进一步发展,达到了“举凡人间事物无不如令”的地步,前文提到的清人俞敦培所著《酒令从钞》一书记载已有322种酒令。
二、酒令的现实应用
(一)曲水流觞
说起“曲水流觞”,先从“觞”这一漆器说起,觞是有双耳的杯子。耳杯是个俗称,它的学名叫做“羽觞”,这种饮酒的容器对中国酒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绵延至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每年阴历三月三,大家都要聚集在水边,举行仪式,祈求吉祥,被称为“修禊”。文人云集,列坐水边,将羽觞放入水里,任其沿着弯曲的水道漂流,停留处要求友人作诗一首,否则将被罚酒。
吟诗作赋的雅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属罕见,但这种酒令形式可以在文化国宴中得到借鉴。修建一套流水池,订制漆器酒杯,雕以纹饰,置美酒于酒杯中,使酒杯在流水池中漂流,别有一番韵味。至于停留处的设计,可在宴席座位所在之处的流水池边安置挂钩,又可以设置机关由宾主人为控制。惩罚方法不拘一格,视宾客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文人墨客,大可吟诗赋词;商人政客则行祝酒歌;或者介绍一种自己的爱好、或者说一段自己的趣事,形式自如、不落窠臼,可以极大地丰富我馆文化国宴的内涵。酒令是集风雅与趣味于一体的行酒游戏,行令规则的制定灵活多样,提高了酒令的娱乐性。但酒令活动的实施也有一定操作难度,主要是流水池的制作需要更深层次研究讨论。
(二)揽胜图
这则酒令比较简易。准备一张揽胜图,图中列各地的名胜古迹60多处,再准备6个棋子,分别命名渔夫、道士、剑士、剑侠、美人、和尚、词客;准备一个骰子,1-6分别代表6个角色,掷骰子决定角色。再备4个免酒的筹,以骰子的点数代表身份的本彩,分完角色,分免酒筹,分完4个为止,用筹可以免酒一次,用完收回。骰子抡掷,两人到同一地方叫“会”,到观止饮洗尘酒。先到者胜,最后到的饮大杯,其他到各地都有具体的规定。此则酒令如棋类游戏,十分有趣,又含括神州各地的古代胜地,文化底蕴十足。
(三)投壶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据考证,投壶起源于射礼,发展于先秦,流行于汉唐,如今已没落。今天讨论的投壶令法,以汉唐时期为主。宋代时期的司马光改变了投壶的形式,致使投壶成了一种复礼活动,丧失了酒令的娱乐性,远离普通民众的生活。汉朝时期的投壶没有双耳,玩法单一,并不可取。着眼于丁晏老先生的学术性总结之作《投壶考原》,从中管中窥豹,省去繁缛礼节,只取投壶规则。投壶的器具便于制作,用铜制壶较为适宜,形状可以参考中山公园内投壶亭的6座铜壶,亦可借鉴馆内藏品的传统元素,但一定要遵循双耳的壶形。箭矢可用竹或木制作,不必拘泥形式,便于操作为原则。
“壶口径三寸,耳径一寸,高一寸”,“箭十有二,长二尺有四寸”,壶口直径为10厘米,两耳的直径3.3厘米,高3.3厘米。准备12只箭,箭长80为厘米。这里的数据可能与《礼记》中对于投壶规格的记载稍有出入,一是由于周朝的1寸为2.31厘米,与后世标准不同;二是投壶发展年代较长,跨度较大,产生了规制上的差异。
规则以全部投中或先满120分的人为胜者,其余失败者被罚酒。《考原》中绘有二十幅图,说明了分数的记法。壶有两耳,投中方式按照不同的算法分别是:“有初,乃首箭中者,君子以作事谋始,以其能慎始,故赏之,计十算”,首中壶心记录10分。“有初贯耳,若一开始投中壶耳,计二十算。因耳小于口而能中之,是其用心愈精。”首次投中耳中的记录20分。“连中,计五算,第二箭以下连中不绝者,皆五算。”第二箭仍投中壶心记录5分,以后再连续投中壶心的都是5分。“全壶,皆投中也,无算。”全部箭都投中壶心的不算分直接胜利。“连中贯耳,二十算。”连续投中耳中的记录20分。“有终,最后一箭投中,计十五算。”最后一箭投中壶心的记录15分。“散箭,计一算,若一箭不中,次箭皆为散箭。”若是一箭未中,其余投中的箭便都算散箭,投中每箭记录1分。“横耳,即箭加耳上,与不中同。”箭投卡在耳上,便视为没投中。“骁箭,投而不中,箭激反跃,捷而得之,复投而中者,计十算。”若未投中,箭碰到壶反弹回来,能抓住再投中壶心,记录为10分。“横耳,横加壶口,无赏。”箭横在壶口或者耳口,便视作未中。“败壶,十二箭俱不中,皆负。”如果12箭都未投中,那么算输。最后还有八个图型,分辨是龙尾、狼壶、倚竿、龙首、倒中、倒耳、带剑、耳倚竿,如果投出这几种,就终止继续投壶。
(四)福禄寿令
“福禄寿”为天上三吉星,幸福、吉利、长寿。这种酒令吉祥喜庆,满怀祝愿,且属于骰子类酒令,行令方便,规则简单,适用于聚会。具体规则按古人叙述可以概括如下:由一人掷六枚骰子,投掷次数不限,以饮完三杯为止。“五”为福,“四”为禄,“六”为寿,若“四”、“五”、“六”都掷出来,为福禄寿全,三杯酒便可不喝,将骰子移交下家投掷。如果“四”、“五”、“六”不全,那么缺什么补什么。没有掷出来“四”,饮益禄酒一杯。没有掷出来“五”,饮加福酒一杯。没有掷出来“六”,饮增寿酒一杯。具体来说,第一次掷得“五”、“六”(其余的骰子不计,下面的都是一样),是为“少禄”,当饮一杯以益禄,需要饮的酒还有两杯。第二次掷得“四”、“六”,是为“欠福”,当饮一杯以加福,则当饮之酒尚有一杯。第三次掷时,“四”、“五”、“六”全部掷出,那么仅剩的一杯酒也就免去。第一个人投掷结束,把骰子移交给下家,下家也如前者一样行令。笔者认为这类酒令在规模较小的聚会场合比较适宜,简单易操作,能活跃气氛,又有祝福之意,具备较高可行性。
三、总结
中国的酒令文化拥有几千年历史,种类繁多的酒令丰富充实了历代文人骚客、王公贵族、布衣平民的生活。酒令文化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宴请中再现具有敦实厚重文化底蕴的酒令游戏,使其与宴客的喜好相契合,丰富优化宴请的文化内涵,依旧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2]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3] 丁晏.《投壶考原》丽?I丛书.叶德辉刊行.光绪32年.影印本.[4] 崔乐泉.《我国最早的铜投壶》.体育文史,1995.[5] 程学志.《中华酒令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6] 房千里.《骰子选格序》.《全唐文.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 李学忠.《酒楼漫话》.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8] 尚濂.《酒令与酒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9] 新刻.《华筵趣乐谈笑奇语酒令四卷》影印版.[10] 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欢迎查阅。
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1
战国末年,陈轸和张仪同时担任秦惠王手下的大臣。张仪非常嫉妒陈轸的才能,想要除掉陈轸,于是,他就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陈轸这个人经常出使楚国,这原本是为了发展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可是现在,楚国对我们秦国并不友好,而对陈辁个人却异常友好,依我所见,这恰恰表明了陈轸这个人为楚国利益考虑得多,而为秦国利益考虑得少啊!我没有办法同如此不忠大王之人共事,恳清大王将他轰走。如果他表示要到楚国去,还请大王把他杀掉。”
听了张仪的这番话话,秦惠王将信将疑,于是就派人召來陈轸。陈轸一到,秦惠王便问他是否有离开秦国而前往楚国的打算。
陈轸回答道:“如果大王不相信我而将我赶离秦国的话,我肯一定会去楚国。何是,我这么做是为了表明,我并不是私下投靠了楚国。现在,让我给大王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个楚国人娶了大小两个老婆,他的邻居有一个人十分好色,一天,他便调戏了这个楚国人的大老婆,结果,被这个大老婆骂得狗血淋头。然后,这个人死不悔改,又去调戏那个楚国人的小老婆,结果那个小老婆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却反过来勾引他。过了没多久,这两个老婆的丈夫就生病去世了。这时候,便有人问那个调戏人妻的人,说:‘现在那个楚国人已经死掉了,你想要娶谁做老婆呢?是那个年长的寡妇?还是娶那个有几分姿色的小老婆?其他人原本以为这个人会说娶那个小老婆,岂料这个人却回答说:‘当然是娶那个年长的。’问话的人不解地问:‘那个年龄大的寡妇不是曾经骂过你吗?而年少的又有几分姿色的不是曾经与你有过私情吗?你为什么要放弃那个年少的而娶那个年长的呢?’这个人说:‘如果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话,我当然希望她能够来勾引我;但是如果是作为妻子的话,我当然希望她能够拒绝并责骂前来调戏她的人。’”
“如今楚王乃是贤明的君主,昭阳是贤明的楚相。身为秦国的臣子,我如果胳膊时往外拐,为楚国考虑得多而为秦国考虑得少,楚王肯定不会收留我,昭阳也断然不会和我共事。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投靠楚国呢?”
看到陈轸从宫中走出来后,张仪立刻就进宫拜见秦惠王,他问:“陈轸是否要说他即将去楚国呢?”
秦惠王答道的确如此。
张仪说:“假如陈轸之前没有为楚国出力,站在楚国那一边的话,楚王又为什么要接纳他?”
秦惠王说:“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如今听r陈轸的话,我就茅塞顿开丫。伍子胥这个人忠心耿耿,忠于自己的君主,为此,天下所有的君主都争着让他成为自己的臣子;曾参孝顺自己的父母,为此,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都愿意曾参成为自己的儿子。被休弃的媳妇如果又嫁了本乡本土的人家,那么,她肯定是个好媳妇。陈轸身为秦国的臣子,如果他不忠于秦国,那么,楚王又如何会收留不忠于自己国家的人做自己的臣子呢?”
从此以后,秦王都对陈轸十分信任,并给他优厚的待遇。
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2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叫做“成康之治”。
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3
宋太祖稳定了内部,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汉,还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一天夜里,风雪交加。赵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忽然听得门外一阵敲门声。赵普心里奇怪,这么寒冷的夜里,还有谁会来找他?他打开门一看,只见一个人披着斗篷,在雪地里站着。赵普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来的竟是宋太祖。
赵普连忙把宋太祖请进屋里,拨红了炭火,在炭火上炖上肉,叫他老妻拿出酒来招待。
赵普问:“雪下得这么大,陛下为什么还要出来?”
宋太祖说:“我想起一件事,反正睡不着,就来找你商量一下”
赵普想了一会,说:“如果我们先打下北汉,就会受到辽朝的威胁。还不如先削平南方,回过头来再打北汉。小小北汉,不过像弹丸一样大,晚一点收拾也跑不了。”
宋太祖笑着说:“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南后北的计划以后,约摸花了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的割据政权只留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南唐是“十国”中的一个割据政权,那里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国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无能的人,后来弄得国力渐渐衰弱下来。
最后的一个国主李煜(音yù),历称南唐后主,是一个的词人,对诗词、音乐、书画,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处理国事。北宋建国后,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财宝,想维持他的地位。后来,他看到宋太祖接连消灭了周围三个小国,才着慌起来,赶快派使者给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自己改称“江南国主”。但是这一点小小让步,怎么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呢。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曹彬从荆南带领水军沿江东下,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潘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辽阔的江面挡住了进军的道路。
有人向宋军献计,如果用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桥,步兵就可以全部顺利过江。潘美听了这个计策,马上赶造浮桥。这个消息传到南唐的国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喝酒。李后主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搭浮桥过江的,一定办不成!”
后主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早说他们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
过了三天,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步兵像在陆地上行军一样,跨过长江。南唐的守将败的败,投降的投降。十万宋军很快就打到金陵城边。
那时候,李后主还正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宋军到了城外,他还蒙在鼓里呢。有一天,他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这才大吃一惊,回宫以后,派大臣徐铉(音xuàn)到东京去求和。
徐铉见了宋太祖说:“李煜待陛下,就像儿子待父亲一样孝顺,为什么还要讨伐他?”
宋太祖反问说:“那么你倒说说,父亲和儿子能分成两家吗?”
徐铉没话说,回到金陵向李后主回报。过了一个月,末军围城越来越紧,李后主又派徐铉到东京去。
徐铉苦苦恳求宋太祖不要进攻金陵,宋太祖听得不耐烦,一手按住利剑,怒气冲冲地说:“你不要多说了。李煜并没有什么罪。但是现在天下一家,我的床边,怎么能让别人睡着打呼噜呢!”
徐铉眼看再恳求也没用,只好再回到金陵。李后主听了回报,知道求和没有希望,连忙调动驻守上江的十五万大军来救。兵到皖口,受到宋军两路夹攻。南唐军放火烧宋军。哪知正碰到起北风,火反烧了自己。南唐军全军覆没。
曹彬派人进城告诉李后主,劝他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毁灭。后主还想拖下去,曹彬就下令攻城。
第二天,城被攻破了。曹彬率领宋军整队进城,秩序井然。李后主叫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杀,但是毕竟没有这个勇气。最后还是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李后主被押到东京,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但是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心里十分辛酸,每天流着眼泪过日子。他本来是写词的能手,在这段时期里,写了一些感情忧伤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这段时期词作中的名句。
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4
以前,有个举人叫刘蕡,他是个直言不讳之人。他为人正直,意见鲜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身边的人都是这么看待他的。
唐文宗李昂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历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5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顺应时势而生的,时势造英雄,齐桓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时间追溯到公元前716年,齐桓公诞生的时候。作为家里庶出的幼子,齐桓公在王位继承上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他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没为他赢得足够多的尊敬。但后来,他却成为了一国之君,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成功可以说令大多数人都惊叹,他是天子骄子,是春秋时期的一匹黑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他被称为姜小白又被称为吕小白,或是公子小白,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也是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的母亲为卫国人。单单从公子小白的出生背景来说,小白是王位继承者中最弱的一个,因为他是家族的幼子,根据周朝的嫡长子制度,小白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王位的。那么他为何又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并且最后成功问鼎中原?
时势造英雄,齐襄公的去世,给小白一个极大的机会。因为这是齐桓公小白第一次这么正式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齐襄公还在位时,刻薄寡恩,生活奢侈腐败,恐怕是他的臣民对他最深的印象。齐襄公生活在安逸的日子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来临,就在他的一次偶然的外出打猎,被人突然袭击了,这一个袭击对于齐襄公来说是致命的,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此时的齐桓公,他的老师是鲍叔牙,鲍叔牙早就看出了齐襄公去世之后的情况,他跟齐桓公讲齐国应该不久就会发生大的**,公子小白应该尽早奔赴国外逃亡,公子小白一向都很听鲍叔牙的话,这次也由鲍叔牙带着自己逃奔到了莒国,莒国是嬴姓诸侯,位于齐国东南、鲁国以东,也是东方一个大邦。
而齐桓公的另一位兄弟公子纠,也在管仲的带领下逃到了鲁国。两兄弟在这两个国家一直没有消息和动静,齐国的政坛此时正被攥在公孙无知的手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对公子纠的掌权并不以为然,他们依旧没有行动只是默默关注着齐国的新动向。他们都很清楚一点:公孙无知不会在国君的位子上坐得太久。作为幼子,公子小白当然没有能力挑战二哥公子纠的继承权,但是这一次他决定试试。
齐桓公敢和兄长争夺王位,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在他背后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些暗中支持公子小白的人,绝非泛泛之辈。公子小白在年幼时期就喜好结交贤才,高氏、国氏都是周天子亲封的卿大夫,“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情服”,高氏、国氏是牢不可破的同盟,因而囯氏家族也成为公子小白的支持者,小小年纪的齐桓公就知道要笼络德才兼备的人,作为自己强大的政治后盾。公孙无知没有自己稳固的党羽,也不怎么受到国家上下的欢迎,他所主导的政坛被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公孙无知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迅速地赶回齐国,两个公子的信使都在争取最后的入场券,上演了一场春秋时期的“速度与激情”,正当两位公子马不停蹄赶往王位的路上,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心里生发出了一个主意。他想公子小白是个祸患不能留下来,与其与时间赛跑,还不如将他杀了,永绝后患。于是,在中途他和公子纠埋伏在半道,管仲见到公子小白的车一出现,便举起弓箭径直射向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应声倒在车里,惊魂未定的鲍叔牙慌忙将公子小白扶起,见到小白并无大碍,这一箭在他的腰带上,鲍叔牙将计就计,伪装成小白已死的假象。公子纠便信以为真,以为高枕无忧还放慢了前行的速度,甚至还在途中大摆庆功宴。没想到,来到齐国后,小白早已经登上了王位。
齐桓公小白,在经历内乱回国之后,不仅没有受到阻力,反而迅速就登基即位,进行齐国的拨乱反正,从而开启了齐国的新篇章。而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知人善任、胸有大志、励精图治这是公子小白能够最终登上王位的原因,也是他最后成为霸主的原因。
古代历史故事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