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政治 6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政府权力清单”问题素材
如何看待“政府权力清单”问题 ?
更新时间:2014年06月26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浙江省完整晒出57个省级部门的权力清单,向群众亮明“底细”。根据这份清单,1.23万项行政权力被“砍”至4236项,精简幅度超六成。浙江在全国省级部门中率先亮家底、定边界,是权力瘦身的有效尝试,也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的有力注脚。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府权力清单”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自2004年我国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以来,各级政府一直在不断探索。从2005年河北邯郸首次公布市长权力清单,到2008年浙江富阳市试点权力清单,再到2013年初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制定权力清单,都是行政权力为自身设限的有力探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通过清权、减权和制权形成的政府权力清单,将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明确基础,使“清单之外无职权”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打碎束缚市场活力的枷锁,极大释放市场活力。
针对以往简政放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浙江省省长李强表示,要避免一些政府部门“放责任不放权力”“放虚不放实”,提高放权“干货”,可谓切中要害。以行政审批制度为例,以往长期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往往是这边减、那边增,只是在数字上进行不同的转换,让群众越改越糊涂,有人称之为“数字游戏”。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限定,一些政府部门的权力长期处于灰色地带,让群众看不清、弄不明,不知道哪些是其应有的权力,哪些是不应有的。权力的不明晰给各种官僚作风乃至不法行为留下了灰色空间,也容易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发生推诿、扯皮或职能交叉现象。
政府权力清单的出台,一是一、二是二,将行政权力锁定,让全社会监督,从而让权力空间清晰可见。现在,通过政府自身权力的瘦身公开,群众不仅可以查阅权力清单,还能查到权力事项的运行流程图,了解所办事项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提供哪些材料、由谁负责办事、联系电话是多少,等等。这既方便群众办事,又能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大大提高了放权质量,政府的权力真正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促进了政府权力行使的公开化、透明化,有效地规范了政府自由裁量权。在这个意义上,权力的“减法”减去的是群众看不见、看不清的雾霾区,增加的是群众和企业的办事效率,带来的是真正的实惠和好处;权力清单制度减掉的是政府的冗余权力,增加的是市场和民间活力。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实质是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政府来说,在权力清单之外不得对市场主体采取任何干涉行为;对市场主体来说,可以在权力清单之外行使法律许可的行为,市场活力得以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逐步建立市场负面清单制度。以上海自贸区的实践为例,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1
清单以外则充分开放,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两种清单制度的共同点,都在于规范权力,促进市场繁荣,使市场和社会更具活力和生机。
此次省级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对于推动依法行政具有示范意义。权力清单制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市、县级权力清单的“全覆盖”,力争打通“最后一公里”。而这一制度的推行,也将成为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部分。
第二篇:(备考2014)2014年高考政治 7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酒文化”问题素材
如何看待““酒文化””问题 ?
更新时间:2014年08月03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湖北凤县一名年轻干部又因陪酒过度死亡。官场“酒文化”又一次浮现在公众眼前。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10日期间非正常死亡的54名官员中,有9名官员直接因饮酒死亡,排名“官员杀手”第二。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酒文化””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酒是重要的饮食文化,国人从酒中发掘出了许多有趣的“酒文化”。诗人以酒助文,“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乐者以酒成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忧者以酒忘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连居家生活,也有“会亲酒”、“回门酒”、“交杯酒”等诸多“酒讲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古人坚信“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坚持“好酒宜在半醉中”,防止大醉伤身、酒后败德,所以中国古代,历来有禁酒的习惯。从夏禹禁酒开始,西周发布了《酒诰》,西汉实行“禁群饮”制度,规范饮酒。
今天我们虽然保持了节庆饮酒的传统习俗,但与以前的“酒文化”又发生了许多改变。一些人叫嚣“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用男子汉的气概激发人们饮酒的豪情;一些人鼓励“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劝解“ 酒肉穿肠过,朋友心中留”,用豪饮、快饮表示对友人热情。“酒逢知己千杯少”,宁愿伤身体不伤感情,酒越喝越多,伤人越来越深。
这类“酒文化”越来越向官场转移,形成了官场特有的“酒文化”。一些干部形成“酒瓶看水平、酒量看胆量、酒品看人品”的“酒理论”,发展出了“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出血”的“酒感情”,形成了“一喝就倒,官位难保;一半就跑,升官还早;全程领跑,未来领导”的“酒准则”。“官场酒文化”成为干部“纵酒”的心理支点,有的为了取悦上级,大搞“接待文化”;有的为了办成事情,推行“接待就是生产力”;有的为了沟通感情,坚持“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更有甚者坚信不喝酒融不进“圈子”。一些干部基于各色认识,鲸吞豪饮,过着“革命小酒天天醉” 饕餮酒徒生活。
干部在“酒精战场”上的锤炼,不仅违反了“铁八条”,也深为群众所厌恶,败坏了社会风气。改变官场“酒文化”,需要完善“酒规”,用制度强化约束,构筑“酒笼”;纪检监察机关也要强化“酒监”,加大“惩酒”的力度;社会也要加强监督,形成“监酒”的天罗地网。只有积极行动、多管齐下治酒风,才能让“限酒”不成“空把戏”,让官场的“酒文化”走向衰亡,形成“德性饮者”的良性“酒氛围”。
第三篇:(备考2014)2014年高考政治 3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无清单不报销”问题素材
如何看待“无清单不报销”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没有接待清单,国内公务接待费不能报销。18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对此做出明确要求。公务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接待场所、费用以及接待陪同人员情况等8项内容。(3月19日《北京晨报》)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无清单不报销”问题?
无清单、不报销,这给公务接待又上了一道紧箍。事实上,公务接待作为三公支出之一,几乎成了“公款吃喝”的代言。尽管有关全国一年公款吃喝数据各有说辞,但严管公务接待、严禁公款吃喝,已经刻不容缓。
好在去年以来,在八项规定等制度安排下,公务接待浪费已经有了收敛与规范的迹象。数日前,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文章称,去年中央国家机关会务接待费同比减少50%,会议费同比减少52%。从地方上的情况看,成绩单也很漂亮。但问题在于,面上看数字喜人,但点上看情况未必理想。譬如报道称,李明是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南大郭镇北召马村的村民,对村里公示的2013年第四季度财务收支情况,看一次气一次,因为仅由5人组成的村委会,一个季度的饭费就达到27000多元。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署名文章《钱都去哪儿了》也指出,一些单位虚高上报往年“三公”支出,通过数字游戏的方式来体现本“三公”支出减少;一些领导甚至借控制发放津贴之机,将资金用于漏洞更大的其他支出方面。
有成绩,也有问题——这就是整治公务接待的现状。
于此而言,“无清单不报销”是为严管公务接待继续加码。2013年12月8日,《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发布,其中就要求建立接待清单制度,实现接待“留痕”。接待单位应当填写反映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的接待清单,作为报销凭证之一,留存备查。最新的消息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布未满4个月,中办、国办再次发布《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制度频密,管控到位,目的自然还是约束好公务接待上的“手”与“嘴”。
“无清单不报销”起码有三重利好:一来,有利于强化公务接待的权责关系,有了清单,起码作假起来不那么容易;二是留案备查,有利于公共监督顺藤摸瓜,只要对着清单逐一核实,加上治安监控等技术手段辅佐,“辨明真伪”并不困难;三来,清单制度也有利于推进公务接待的公开与透明。假以时日,我们的接待清单如果都能借助网络技术而“公之于天下”,还怕权力寻租能以遁形吗?
“无清单不报销”当成为全国公务接待的常态,并以常态的制度,为管理实效兜底。1
第四篇:2014年高考政治 2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人心倒了扶不起”问题 ?素材
如何看待“人心倒了扶不起”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央视春晚拉开大幕,在黄渤的演唱结束后,开心麻花成员沈腾、马丽为观众带来了小品《扶不扶》。小品中笑料与金句不少,但最受网友热议是沈腾那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不少网友都表示十分认可。(1月30日中国新闻网)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人心倒了扶不起”问题?
小品《扶不扶》的成功就在于它聚焦于社会热点:遇到老年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在小品中,“你这走是能走啊,可你这是按表走啊 ”等调侃式语言让节目增彩不少。尤其是小品结尾处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赢得阵阵掌声。有网友称,“扶与不扶确实是很矛盾的事情,但别被少数的负能量事件遮蔽了眼睛,确实,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
众所周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成功到惹是生非的烦心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比如四川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反被索赔,令人愤懑而又无奈。扶不扶老人这个问题困扰社会以来,公安机关罕见处罚诬陷者,还三小孩子及家人以清白。可见,“扶还是不扶”的问题不仅在道德层面引起关注,已得到司法机关的正义支持。
去年12月2日,发生在北京街头的老外撞沈阳大妈事件,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而在17天后的沈阳,同样的剐碰,留下的只有相互理解。被撞大爷的一句“我有医保”成了“扶我没事”潜台词。更加令人感动的是,“我有医保”竟然是“善意的谎言”„„这一切,既让人们看担忧道德滑坡的诚信危机,又让人们欣慰人心并没有倒下。
小品《扶不扶》传递给人们这样一个信息,主动救助摔倒老人的后果并不都是那么可怕,关键在于双方的谦卑宽容、诚恳尊重与彼此间将心比心的坦诚交流。只要互相理解,还原真相,没有化解不了的马路道德困局。
“我有医保”不是撞人者免责的条件,更不应成为老人摔倒后打消救助者顾虑的“安民告示”。一个春晚小品的正能量释放不可能禁绝诬告救助者事件的重演。人心不倒不仅需要公共道德的回归,更需要制度层面的积极应对。北京“史上卖得最好的保险”就是老人意外险,规定老人在公交、地铁、公园、博物馆、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场所发生意外,将得到更多保障。这种保险模式值得推广。
同时,政府要设立“救助老人奖”,奖励敢于扶摔倒老人的好心人以及帮助好心人证明清白的公民。只有启动良法,让好人得到好报,讹人者受到处罚,拒扶摔倒老人与乘机讹人方能不再成为社会之耻。这也许正是“人心倒了扶不起”成为金句带给人们的启示吧!
第五篇:2014年高考政治 2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公共资金管理”问题 ?素材
如何看待“公共资金管理”问题 ?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工作的六点要求。其中,严格公共资金管理和监督最受瞩目。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为公共资金装上“安全锁”、“防盗门”,这些形象的说法,归结为一点,就是把公共资金看住管好。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公共资金管理”问题?
俗话说,打蛇得打七寸。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大建楼堂馆所、大搞职务消费,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说到根儿上,就是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滥用公共资金、浪费公共资源。因此,推进反腐倡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一个关键举措就是看紧看住“钱袋子”,让公共资金规范使用、廉洁运行。只有这样做,才能扼住腐败的咽喉,为政治清明打下坚实基础。从这次廉政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来看,重规则、重机制是一个鲜明导向。比如,解决由来已久的“跑部钱进”问题,提出从制度层面入手,清理、整合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无疑有釜底抽薪的治理指向。管好公共资金,尤其需要完善和创新机制。
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进去,按照统一标准和明晰规则,“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具体怎么用”等问题,才会交出明白账。实行严格会计制度,才能给公共资金上锁把门,一分一毫都抠得细、审得严,那些爱吃的嘴、爱玩的腿、爱豪车的屁股就不可能轻易得逞。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不仅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更要敢于碰硬,对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查深、查透、查实。这样做,将有利于遏制铺张浪费、损公肥私的破窗效应,激发起“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制度威力。
从现实反思,公共资金之所以被乱花乱用、巧取豪夺,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不公开透明。有鉴于此,会议提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保障房分配、医疗服务收费、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招录等信息,都要明明白白地公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在玻璃房里运行,是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的有效良方。
好政策看执行,反腐败看成效。这些廉政建设的真招、实招,能否克服“梗阻”现象、破解政策“不落地”问题,能否抓铁有痕地全面落实,考验着各级政府和干部的责任和能力。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人民政府的权力,本质是责任、本色是为民。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多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谋利益,树立政府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需要过好公 1
共资金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