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环境污染问题看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从污染问题看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摘要:首先,给出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严重的污染问题,以及这些污染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再次,谈谈绿色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福音,倡导绿色科技的应用。最后强调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并谈谈自己对绿色化学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危机、危害、绿色科技、重要性、认识
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无疑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诸多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一、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危机以及这些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1、全球变暖:资料表明,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全球气温上升了0.6℃。气温的上升导致了冰川的融化,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海平面的上升,陆地面积逐渐缩小。
2、臭氧层破坏: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不仅会导致人类疾病的产生,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同时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
3、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4、酸雨蔓延:酸雨会破坏土壤,使湖泊酸化,危害动植物生长;会
刺激人的皮肤,诱发皮肤病,引起肺水肿、肺硬化;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
5、森林锐减: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最近100多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20世纪末期锐减到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地球表面覆盖的原始森林80%遭到破坏。
6、土地荒漠化:据有关资料记载,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亚太地区如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印度是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的国家。
7、大气污染:空气质量变差,使我们呼吸到有毒的气体,对身体产生危害。
8、水体污染:全世界多数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约有40%的河流稳定流量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全球每年水污染导致10亿人患病,300万儿童因腹泻死亡。
9、海洋污染:目前,全球每年都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直接流入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的淤泥和废物带入沿海水域。
10、垃圾围城:垃圾填埋产生的垃圾渗漏液呈红棕色或深黑色、恶臭,成分复杂多变,垃圾渗漏液的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
②.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地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如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等。③.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先进面临的环境问题,可谓形势严峻。而伴随这些环境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有很多问题突现出来,比如说:“生命伦理”概念受到挑战、人类遭受新旧传染病的围攻、人类活动污染宇宙等,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生命安全隐忧增加。所以,为了保护好人类以及地球,我们必须寻求绿色的生产和生活。那么,绿色科技对于社会来说就必不可少了。
二、什么是绿色化学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什么是绿色化学了。最早的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它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也就是通过绿色化学让环境污染问题变少,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人类的绿色科技
在化学工作者提出了绿色化学之后,人类就致力于发展化学科技了,通过这些科技不难发现今后的环境污染问题就不会如此的严峻了。绿色科技是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无论从内涵和外延都超
越了环境科技,然而,它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主要价值目标之一,对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将提供全方位和系统的技术支持,对全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那么,现在的绿色科技都有那些呢?
1、清洁生产:从原材料使用环节实施清洁生产的内容可包括以无毒、无害或少害原料替代有毒有害原料;改变原料配比或降低其使用量;保证或提高原料的质量、进行原料的加工减少对产品的无用成分;采用二次资源或废物作原料替代稀有短缺资源的使用等。
2、绿色无机合成:将易于水解的金属化合物(无机盐或金属醇盐)在某种溶剂中与水发生反应,经过水解与缩聚过程而逐渐凝胶化,再经干燥、烧结等后处理,制得所需的无机材料。基本的反应有水解反应和聚和反应,合成纳米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
3、绿色有机合成:超临界流体是指处于超临界温度及压力下的流体,它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密度接近于液体而粘度与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因而在萃取、分离、重结晶及合成反应中表现出特有的优越性。超临界CO2尤以临界温度及压力适中、无腐蚀、不燃烧、廉价无毒而得到广泛应用。
4、绿色农药:农药是指具有杀虫、杀菌、杀病毒、除草等功能的化学药物,现代农药还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绿色农药是指对防治病菌、害虫高效,而对人畜、害虫天敌、农作物安全,在环境中易分解、在农作物中低残留或无残留的农药。大多数的杂环化合物新农药对温血动物的毒性小,对鸟类、鱼类的毒性也很低。近20 年来,杂环化合物中不但出现了超高效的除草剂、杀菌剂,也有
杀虫剂。含氟农药也有广泛的应用,由于氟原子具有模拟效应、电子效应、阻碍效应、渗透效应等特殊性质,因此它的引入,有时可使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倍增。近几年公认含氟化合物对环境影响最小,对含氟化合物的开发研究十分活跃。
5、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农药的生产与应用。
6、大气污染控制:消烟除尘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脱硫技术、工业废气控制技术、氯氟烃和卤族化合物类物质的控制与消减、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四、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外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与开发方向。我国是环境污染大国,实现绿色化学任重而道远。化学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应贯穿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来从事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这就要求对化学品的开发进行绿色化设计,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更安全的化合物,利用化学结构——活性关系和分子改造去达到效能和毒性之间的最优结果。“更安全”不仅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言,还包括化合物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动物、水生生物和植物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以外,还要考虑间接影响——转化产物或代谢物的毒性,因而对化合物的生成、暴露、接触途径、摄入、吸收机制和分布以及进入人体内毒性作用机理等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化学思想是一种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是社会对化学科
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我对绿色化学的认识
绿色科技为开发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开拓未来市场和发展绿色产业创造机遇,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不能持有“先污染后治理” 论,它实际是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发展,而应当主张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经济。学习了将近一个学期的绿色化学,我觉得作为一名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应用绿色化学知识,自觉做到保护环境。
第二篇:环境污染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土质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轻则增加人们的生活负担,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重则危机人们的生命健康,使得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亟待得到解决。
探究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如人们主动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不高,当地的管理体制存在漏洞,使得不少人有机可趁,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社会监督力度不够,平时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到位等等。但导致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与地方保护主义。
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家借鉴德国治理环境问题的经验从各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具体措施有:
一,二,责任负责制度,当地环境遭到破坏,追究其管理部门的责任并严肃处理,切断地方保护主义 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并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使得那些不顾环境只顾
经济利益的人付出巨大经济代价,让他们无利可图。
三,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好人民监督,对积极举报的人提供一定的奖励。四,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从思想上改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相信通过国家和人民的不懈努力,环境大国离我们将不再遥远。
第三篇:从信访问题看依法行政
从信访问题看依法行政
信访问题是社会矛盾的综合体现,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量问题和矛盾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信访总量一直高位运行。从我区实际来看,土地征用、城市拆迁与旧城改造、劳动社保、农村土地纠纷、城嫁女村民待遇、代课教师、参战退伍军人、区内困难企业等老大难问题,以及部分涉法涉诉案件等诸多涉及民生的问题成为群众信访的主流。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缠访闹访、重信重访等现象居高不下。仅今年上半年,区级信访总量就达1690件次,单访和群体访910人次,到区集体访72批650人次,到市集体访22批892人次,赴省集体访8人次,京访12人次。信访形势严峻,信访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全区正常工作秩序。
信访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从表面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群众“信权不信法”的惯性思维定式由来已久
我国现行信访制度作为民情上达、申冤维权的特殊渠道,对社会起着安全阀,对群众起着宽慰剂的作用。所具有的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参与,即“上达民意”;二是权利救济,即信访已成为司法程序之外的救济手段,群众通过信访获取权威支持来解决纠纷和实现权利救济。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几千年“人治”社会传统影响,形成的“权大于法”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从形式上,人们把信访看成了优于其它任何救济途径甚至司法救济的捷径,举横幅跪地喊冤、拦领导公车告状,赴京上访“告御状”等等过去只能在古代戏文里才能看到的现象如今也司空见惯;从内容上,人们更是把各种诉求意愿交织在一起,无论是涉及司法案件、还是行政事务,无论是事关家庭纠纷、还是邻里矛盾,事无巨细,只要是认为不如意、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全都通过信访渠道向政府涌来,大量的社会矛盾在政府堆积,导致“信访问题综合症”普遍存在。
二是信访部门责重权轻,处理信访问题力不从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信访除了听取民声、反映民意、维护稳定的基本功能外,还成了“优于其他救济甚至于司法救济的救命稻草”,信访机构要承担如此之大的责任,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职权。但我国目前的信访机构并没有具体的行政职权,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权限,它只能承担“上传下转”的程序性功能,不可以也不可能去解决本应由相关国家机关处理的社会事务。没有行政权力的依托,信访工作也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对群众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出了“什么都管,但什么都管不了”的尴尬境地。尽管地方政府在专门信访机构的基础上,都相应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信访联席会议,作为处理重大信访案件的议事机构,但面对与日俱增的大量信访案件,信访联席会议处理案件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力不从心,根本无法应对势如潮汐的信访问题。
三是基层政府处理信访手段消极滞后,负面膨胀效应日渐凸显 “稳定压倒一切”这是长期以来中央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根本体现。在处理信访问题上,地方政府也秉持这一原则,通常通过建立执行领导包案、量化考核、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的形式,处理信访问题,以达到息访的效果。现实中,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和矛盾激化的各类信访个体,地方政府往往处于上级政府明令限期化解和下面群众信访问题难以消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因此,往往在处理基层信访问题中不得已采取稳控强压、看死盯牢、跟踪截访、“花钱放事买平安”等等法治以外的手段和措施,而且已逐渐将这些措施作为基层政府平息上访的一贯做法而心照不宣,常此以往,结果一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相继出现,导致信访问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信访问题如此突出,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基层政府及其各类行政机关未能很好的依法行政是导致大多数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80%的法律,90%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都是靠行政机关来执行,行政机关绝大多数的行政行为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从目前大量的信访问题的所反映实质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属于利益纠纷,而这些纠纷的产生与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不当行政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信访问题就像一面镜子,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毫无保留的反映出了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症结所在。
一是依法行政意识淡薄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途径,是一种全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理念和方式。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和作法。主要表现为:一是把依法行政作为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二是有些领导长官意志严重,民主科学决策意识匮乏,习惯于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方法处理问题,遇到问题拍脑袋,决策问题拍胸脯,轻法律手段、轻管理制度,重协调解决“和稀泥”,往往导致一言堂、和事老,决策失误;三是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官本位、权本位思想严重,注重严管重罚,轻视便民服务人性化管理;四是唯上、畏上,唯权、畏权,恪守领导讲话、批示精神,忽视法律规范和引导功能等等。
二是违法行政问题时有发生
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执法,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大多数要靠行政执法去落实。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往往直接影响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人民群众也是通过行政执法来认识法律,评价政府,因此,行政机关是否公正、廉洁执法,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威信和法律的权威,关系着依法行政的成败。然而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行政机关违法行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执法职责模糊,行政执法权分散,部门职能重叠,多头管理,重复执法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行政执法和利益挂钩。有的执法系统内部,将罚没返还作为一种推动执法工作的激励机制,基层执法机关罚得越多,返还的也就越多;有的执法单位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秋后算总账,事后宰肥羊;有的故意设置“局”,引诱行政执法相对人违法,而后施以重罚,陷民于不义等等诸如此类不当行政行为,造成了执法行为与行政管理的终极目的相背离。三是“随意性”执法现象普遍存在。一种情况是执法程序随意性。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随意简化程序,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剥夺行政相对人的申辩权;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救济的途径,剥夺行政相对人的申诉权;另一种情况就是执法内容随意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有人情关系,轻处理、少罚款或不罚款;无人情关系,“铁面包公”一罚到底,处罚任由执法者心情嗜好畸轻畸重,随意执法,往往是处理合法但极不合理,相对人只能有看法,但是没办法。四是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从法律素质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法律专业教育,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素质,执法不懂法。从职业道德素质看,部分执法人员不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在执法中“霸气”、“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执法。
三是规范性文件制定不规范
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存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部门制定程序不规范。程序意识淡薄,不调研,不论证,不经过政府法制机构审核,仅凭上级的文件或者是领导讲话便制定规范性文件。二是内容不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内容空洞,于法无据,缺乏可操作性问题尤为突出,文件起草者责任心不强,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上级文件,没有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本地难以施行;随意增设于法无据的限制性条款,或者随意删减或变通法律规定的禁止性条件而制定规范性文件,致使法律法规被错误执行,损害群众利益,降低文件了权威;有些行政机关为了扩大职权,强化部门利益,对同一社会公共事务,竞相出台规范性文件,造成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文件冲突情况屡屡发生。
四是行政执法监督力量薄弱
行政执法监督是规范行政执法的有效途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一般采取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个案监督、行政效能监察、法制建议书,行政复议等多种方式。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监督效果却不明显: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少、范围局限,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中监督这个重要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乏权威。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市县政府法制机构行政执法监督权限规定不明确,定位不高,力度不够,没有权威,政府法制机构在法律上,制度上根本无法对行政执法进行有效地监督,对于种种违法行政行为只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看法,没办法。同时,政府法制机构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直接处理权,而且有权机关对于违法行政行为的处理,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处理力度疲软,不足于对违法行政行为给予警示和震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督问题。
五是普法教育不够,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当前,虽然法制宣传工作已进行到“五五”普法阶段,但是,群众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制宣传形式单一,法律普及的效果没有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形式重于实效,模式陈旧,“搞活动,凑热闹”的思想严重,普法形式总停留在出板报、读读报纸等,强调建立了多少宣传栏、发放了多少宣传资料、建立了多少人的法律志愿者队伍,忽视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内容上多为法制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很紧密,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群众的实际需要,群众学法积极性不高;因此普法工作天天喊,群众素质提高不明显的现状依然存在。
显而易见,要减少信访问题,通过目前政府接待信访这种非法治化的的手段,并非从根本上理顺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万全之策。在我国,行政机关承担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各项管理职能。行政机关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直接关系到政府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如果各级政府都能够根除弊症,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信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大都可以迎刃而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依法行政?笔者认为,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合法合理行政
合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由于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所以,仅仅要求行政活动合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角度提出更为具体要求。例如征地补偿问题,这是近年来群众集体信访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其矛盾焦点在于征地补偿款的补偿基数。国家在对征地补偿基数的规定上有一个较大的浮动幅度,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征地补偿时并非是按照规定范围内的最高标准而是按照最低或中间标准进行补偿,虽然属于合法范围,但群众认为不合理,从而引发上访。由此可见,行政活动除了要以合法为原则,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还必须以合理为条件,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二是要树立司法权威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是要树立司法权威。当前,涉法涉诉的信访问题成为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大难题,很多案件,虽然司法机关已经进行了调解或判决,但案结事未了,当事人仍然不断越级上访或缠访闹访,寻求行政权威解决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访人对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存在质疑。这也是现实很多信访问题,原本完全可以通过司法途径予以解决,但群众放弃诉讼而选择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要保证司法机的独立性和内部的纯净性,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公平,真正树立司法权威,用公正、公平、高效的司法实践逐步扭转百姓“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思想观念,依法解决纷争,减少信访总量。
三是要加强监督问责
行政机关拥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则其行政权力将很难受到限制,英国的阿克顿勋爵说过‘不受制约的权利必然产生腐败’。许多在群众信访中反映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滥用权力”等现象,都是该句名言的现实写照,都是因为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民意的监督作用,加大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强化办案责任制,落实责任倒查制,加强政务公开,把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置于多重监督之下,让依法行政得以真正实现。
第四篇: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读后感
化工学院09工业分析与检验班赵静090917029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化学和污染联系在一起。但是自从我学习了“绿色化学”这门课时,我发现原来化学生产也不一定会产生污染,只要处理得好,化学工业也照样是环保的。化学工业之所以会产生污染,很大原因是化工生产没有很好的和自然相和谐。企业只知道怎么去盈利,却忘记了怎么处理反应使得它对环境友好。“绿色化学”讲述的就是如何绿色的,环保的进行化工生产。我们可以改变反应产物(如加入环境友好的绿色助剂)使得生产绿色化。也可以通过处理产物制造一个循环或进行无污染排放。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令人堪忧,全世界都开始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化工生产产生的污染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工厂排放的“三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过去做有关污染化学题目老是有选择题的选项是:增长烟囱进行排放。我觉得这种方法是非常可笑的。要进行无污染生产需要的当然还是先进技术和设备,我认为企业如果能花费大量资金来引进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不仅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还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只有生产和环境相和谐了,过去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才会重现。不要等到拍卖世界上最后一滴纯净水的时候才后悔。
对于我们学化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学好专业知识是当前最首要的任务之
一。只有基础打好了,对日后的生产才会有所了解,才会懂得怎么进行无污染的生产。
绿色化学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我们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我们以后的责任:“懂得我们不仅仅是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要做到环境依然重要”。
第五篇:从统计数据看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摘 要: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四十多年的实施期间,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统计数据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统计数据,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与执行效果,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便从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入手,从抑制人口增长、促进观念转变、提高生活水平以及提升人口素质等四个方面,来重点论述计划生育工作中,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并对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进行评价。
关键词:统计数据 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 人口素质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52-02
前言:虽然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但在过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统计数据是国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统计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质量。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符合我国当时基本国情的,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提升我人民的生活质量。
一、计划生育统计的意义
计划生育统计是直观体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载体,通过统计数据,能够非常直观的认识到我国人口发展态势,也是评价一个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另外,我国在对人口规划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计划生育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也需要通过统计数据来提供现实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计划生育政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促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从根本上讲,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统计数据,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还能够科学合理的对我国人口结构进行调节;第二,有利于稳定我国的低生育水平;第三,在促进科学管理与提升服务水平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持,只有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才能够确保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开展。
二、计划生育统计的作用
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抑制人口增长
从1949年到1964年,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加快,15年间已经从原来的5亿增长到了7亿,平均7.5年便增长1亿,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但从1964年到1974年,短短10年时间里,我国人口又再次从7亿增长到了9亿,已经进入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平均5年人口便增长1亿。而我国的经济建设当时正处于初级阶段,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因此,从1973年开始,我国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到1995年,我国人口从原来的9亿增长到12亿,平均每7年增长1亿,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2]。
进入到90年代以后,虽然我国生育人群依然非常庞大,但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育水平也在不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人口增长。相比于1970年,我国1994年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从原本的33.43%降低到17.70%;自然增长率从原本的25.83%降低到11.21%;妇女生育率从原本的5.81%降低到2.23%[3]。发展到2012年,我国城市人口已经大体上实现了人口在生产类型的有效转变,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增长率明显偏低,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促进观念转变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中“重男轻女”、“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观念在育龄人群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相反的,“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生育思想变成了社会主流,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与科学,生活水平也由此得到很大提升[4]。
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1970年,我国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0.2岁,但发展到1993年,这一数据已经变成22.67岁,有非常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国的家庭规模也在缩小,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1971年,我国平均家庭人数为4.84人,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这一数据降低到了3.96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便是生育数量的减少。相比于1970年,我国1993年的一孩率从原本的20.7%提升至61.3%;二孩率从原本的17.1%提升至27.5%;而多孩率则从原本的62.2%降低到了11.2%,选择生育多个孩子的家庭数量得到有效控制[5]。发展到1994年,我国表露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意愿的夫妇已经占据全国总数的两成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育龄家庭的生活负担,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提高生活水平
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使之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相协调,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四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迅猛,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从1952年到1978年这26年时间里,我国生产总值虽然增长了3.7倍,但人均却只有1.8倍;而从1978年到1994年这16年的时间里,我国生产总值增长了3.2倍,人均也达到了2.4倍,这不仅仅归功于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6]。同一时间段,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消费品市场大幅度扩大,零售总额也逐年递增,相比于上个世纪70年代,城市居民投入到生活中的费用每年递增15.5%,农村家庭的纯收入每年也平均递增14.8%。4.提升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与提升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抓好前者的同时,我国对于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人口死亡率在20‰左右,发展到70年代,已经下降到7‰左右;1949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仅为35岁,而1990年,已经上升到68.55岁,是国际上平均寿命提升最快的国家[7]。另外,我国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1970年,我国医院床位仅为13.3张,到1994年,已经提升到了23.6张。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基本上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另外,我国也逐渐形成了妇幼保健服务系统,婴儿与孕产妇的死亡率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医疗卫生方面的很多指标也都领先于其他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另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儿童入学率已经高达98.4%,九成以上的地区都普及了初等教育,很多大城市中也都普及了中等教育,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计划生育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相当深远的,统计数据对这一政策的开展与撤销也有着非常大的参考意义。这些统计数据都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数据,可以非常清晰与直观的看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男女比例越来越均衡、家庭构成越来越科学、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数据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三、计划生育统计的评价
计划生育统计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其进行评价也是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对科学客观的评价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统计数据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就是说,统计数据是否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如统计数据能否提升计划生育工作的信心等;第二,统计数据是否强化社会对政策的积极认识,主要指的是统计数据能否直观的显示出人口增长情况,与社会变化情况,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意义;第三,统计数据能否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只要指的是统计数据能否反馈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否为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时调整政策。
结论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根据国家实际发展情况而制定的独有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统计数据作为计划生育政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正因为对统计数据的充分利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才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