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党员家访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党员家访故事
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大坨小学 于国玲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
——题记
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可见,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是多么重要。为了了解这些,每学期的家访工作成了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应该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深入到有生活困难、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和家长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在下面的故事中,我感触颇多。记得那时期中检测刚刚过后,我来到了郑承彦同学的家中,因为他太调皮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淘气包”,特别爱作弄人:正当我激情高昂地讲课时,却听课堂上突然传来了一个女孩子的尖叫声;“老师,郑承彦扯我的头发!”。体育课更是他的“天堂”,这不!体育老师苏老师气急败坏的把他领到我的面前,他居然在上课前把篮球的气全部放掉了。结果那节体育课同学们都没能玩上向往已久的篮球。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衅,我气极了,于是天天都当着同学的面教育他,天天放学后把他留在办公室。每次,他那双倔强的大眼睛总是饱含着泪水。半个期过后,我所有的激情几乎都被浇灭了: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正当我准备放弃时,学校的一个老教师说的一番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原来淘气是孩子的特点,犯错误是难免的。想想班中的郑承彦,再想想自己平日对他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我不再为他的淘气生气了,而是深深地自责。对啊!心平气和才会有更科学的解决方法。对于这样一个特别伤脑筋的孩子,我却一次也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也不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想到这些,我彻夜难眠。于是趁着这次家访活动,我走进了他的家中。当我正气喘吁吁感叹家这么难找时,却看到郑承彦一个人坐在家门前,呆呆的盯着面前早已不动的陀螺。我没有叫他,而是仔细的看看了他的家,那可真的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贫穷!两间破败的土房旁边有一间摇摇欲坠的所谓厨房,院子里种着几席葱。这时,从房里出来了一位老人。孩子也发现了我,可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对我到来的高兴与欢迎。从这次家访中,我了解到了他特殊的家庭背景:那位快60岁的被他称为奶奶的老人是他唯一的亲人。然而孩子的亲生父母在生下了他不久就因为感情不合劳燕分飞,谁也不想让这个孩子成为自己今后的绊脚石。于是,奶奶一直陪着当时才3个月大的郑承彦。
家访后,我才真正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孩子,他其实很聪明:虽然上课经常不太听讲,但考试总在班级前面。与老人的交谈中,我明白他内心的孤独。他淘气是想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是想交到更多的朋友。可是由于处理方式不得当,同学和老师都讨厌他。明白这一点后,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并尝试着和他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孩子感觉老师的关爱。我首先引导班上的同学和他交朋友,用集体的力量将他从孤独的世界中拉回来。组织班级小干部开会,教育他们主动和郑承彦交朋友。我还给他买了适合的课外书。原来他的求知欲特别强,一拿到书就爱不释手。其次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由于家境和家庭的原因,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自信心已荡然无存:不敢高声说话、不敢正眼视人、不喜欢和同学谈论自己的家庭、更不喜欢带同学老师到家里玩。于是我刻意寻找有利契机,开始了对郑承彦的教育故事。学期末,他考试成绩不匪。我破天荒地发动学生给每个成绩优异的学生送喜报,郑承彦也是其中之一。从那以后,他开始开心地接受同学、老师的帮助。更为可喜的是他 “六一”表彰中被评为了“三好学生”。这个案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也给了我很多的感动和反思。他告诉我,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党员更要认真践行党的宗旨,保持为民本色,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了与学生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成为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看到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我们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第二篇:教学随笔: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
今年作为二年级六年级班教师,一个从前楼层到后楼的教学楼的学校教室,学校也从前门改为后门,孩子们玩暑假保存肚子,说一个不停,总之有点兴奋。
其实我们二年级的六年级班级是一群乐观乐观的团体,大多数学生都听得很好,但班级的84名学生在男生中有47人,超过女生,超过10人,特别是一个几个淘气的男孩,很快暴露了淘气的性质。
这不是双胞胎,刘明开始顽皮。
上午运动时间,六个队的孩子调整到四个队,终于整齐站了起来,我突然发现刘小刚在踢球时,故意把学生踢在屁股前面,车站前面是刘明,燃油效率灯快速笑起来开始反击,然后刘小强也参加了战斗愤怒我把他们全部站在后面,对办公室批评他们也说谎,一个说:他先给我,我为什么可以不回击!一个说:我是整个你,你还是我两个。愤怒的我的乒乓乒乓一声吼叫,Sa孩子只是闭嘴,它也滚动他的眼睛,我深吸一口气阻止气体开始:学生是好朋友,不能有 心理!勇敢承认你的错误!说了很长时间,三个孩子几乎不知道自己的错误。事实上,我在一年级学到了很早。刘晓刚,刘晓强家是开店,通常比较忙,被忽视的纪律,孩子有点自由松散,刘明也是家长在现场工作,通常在孩子们家里,是缺乏教育,更多的移动。所以每天孩子来到他的形状:他拿我的铅笔,他抚摸我,等等!如何处理这样的孩子?
这个工作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在课堂老师的工作中,我开始专注于以人为本,理解孩子心理学的低段落,对于整体,仔细观察,捕捉他们每一个闪点,及时赞美给每个学生,所以要结转。所以每个学生都觉得我可以做,我会成功。实践让我明白,老师的鼓励的话,一个恭维的眼睛,一个鼓舞人心的姿态......可以经常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给学生一点成功,给予赞美的优点,可以加强其成功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成就感,然后刺激学习动机,培养自信心,促进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集体气氛的艰苦工作。
第三篇:《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 读后感
张春伟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完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彻底折服了。闭目,所有的故事情节历历在目,就像在自己的身边,就像在自己的班级。突然,想到这样一个比喻句:学生是鲜艳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句话,如果改换成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则是:如果没有辛勤的园丁培育,鲜艳的花朵就不会尽情开放。可见,花朵和园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镇西老师,你要告诉我这个吗?
一朵花的开放,需要诸多的条件:种植的地方,水分的多少,时间的早晚,阳光的强弱,园丁的勤惰等。每朵花都想开得娇艳,开得灿烂。谁愿意自生自灭呢?但,生命有时候并不是和我们的愿望同一个轨道,和我们的期待会开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以至于我们的辛苦跋涉,永远追不上岁月的变迁的脚步。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些遗憾:花儿凋谢了。
每朵花都是有故事的。世界上,我们找寻不到两株完全相同的花朵。这就是生命的奇迹。世界上,我们也找不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有细微的差异。绝对的相同没有,有的只是微细的区别。一朵花,从发芽、长叶、开花、凋谢,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一个学生也是,他的成长也需要一个历练的程序。没有人一出生就会说话,一上学就是人才,就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一个人离开了教育,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个人是有情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漫长的调节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应该和学生一样成长。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均衡的,是和谐的,是有益的,是促进的,是影响的,是互补的。教师不可以以传统的师道尊严来板着面孔,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严肃厉害的“钟馗”,这样的教育门道,学生是恐惧的,是远离的。一个教师失去了平易近人就失去了学生的信任和亲近。不是学生不愿意接近你,而是你自己把爱的小舟推离了航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的成长离不开三个元素:社会、家庭、学校。这三个元素你说能丢弃哪个?少了一个,一个人的教育就会成为一个跛脚的残缺品。这三者是一个三足鼎立的铜鼎,保持着三者的安定性,这才是最高的教育境界。但事实证明,当今,我们的教育是不稳定的教育,是风险巨大的教育,甚至说是风雨飘摇的教育,是兵临城下的教育,是土崩瓦解的教育。
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学校是他成长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就是这个战场的指挥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兵,怎么带好自己的兵,是有学问的。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叫我们用“像„„一样”造句,班级中有许多同学是这样造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我不知道年轻的教师怎么看这句话,我总觉得这是学生对我们教师最高的颂扬。在所有的爱中,教师的爱是最伟大的。这种爱是最纯洁的,最无私的。不是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亲情的呵护,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来源于职业的最原始的本质。教师希望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成才,都可以健康的成长。这种教育是没有杂念的,不希望学生任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还夹杂着老来养老的意念。就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当个教师的伟大了。
其实,一个教师如果只做个教书匠是容易的,倘若要做个真正让学生喜爱,让家长放心,让同事尊敬,让领导赏识的教学艺术家并不容易。李镇西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带领着他的团队——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们一路走来,在自己的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不断收获着属于他们的教育果实。想象着他们与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思索,一起成长,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爱的,充满希望的,充满快乐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就是他们奉献给孩子们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同样也给了教师一个教育学生的范本。这本包含着他们最聪慧的爱的读本,让我爱不释手,使我受益匪浅。一路读来,我感觉我的内心满满的,我被里面的一个个教育的故事感染了,这一个个小故事,就像一朵朵无暇的白云,飘荡在我思维的空间里,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每一个故事的结局,每一个故事带给我的心灵震撼,都那么的酣畅淋漓。我教育中的所有的疑惑,在一个个故事中迎刃而解,他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那么的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还爱给学生,让学生生活在爱的氛围里。他们的教育园地里没有一个坏学生。是我们的教育远离了学生,是我们的教师远离的学生,是我们的良知远离了学生,是我们的爱心远离的学生。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座好学校,能够在武侯实验中学读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树总有高矮,花总有大小,学生的学习总有好坏。一个学生在读书的路上,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幸运的。尤其是那些原本被其他老师定性为无可救药的差生,有一位老师可以改变你,那位教师就是你的灵魂引路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学习中的后进生大多被老师的棍棒和呵斥包裹着,他们没有尊严地坐在教室的后排,他们举起的小手永远是个摆设,作业中的红色“x”,就像一把把钢叉,刺痛着他们明亮的眼睛。我们的教师害怕他们惹事,害怕他们闯祸,用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来紧紧地捆绑着他们的手脚,他们成了班级的拖油瓶,成了班级里的老大难。好生歧视,老师讨厌,家长烦心,于是,这些被我们打入“差生”行列的孩子,一步步滑向社会的边缘,迷恋网吧、游戏机室,逃学、打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我们被他们的过失自责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打开这本书,看着目录,其实,一些题目就是一句教育的经典。比如:“用心灵赢得心灵”“一句话,一辈子”“我真诚地向学生说sorry”“多一些宽容和期待”“让学生知道你在乎他”“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学生给我提意见”“做学生的知心姐姐”“信任的力量”“我做班主任惊心动魄”。这些包蕴着哲理的题目,是教师在学生的故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体会。可以说,这些经典的句子,就是我们处理教育事件的法宝,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团队是用心的,是走在教育的前沿的,他们给我们的教育找到了一些开启学生的心锁的方法,有些方法是独辟蹊径的,是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是我们一些教师无法想象的。哪个教师在一生的教育中会不犯错误?关键是,在我们迷惑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迷茫的思绪中镇定下来,不要做出令自己一生后悔的处罚决定,方法总是比困难多的。只要我们遵循一个原则,只有爱孩子,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花儿开放的时候,是最漂亮的时候;学生获得成功的时候,是最快乐的时候。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的教师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啰嗦。好事需要多磨,好生需要打磨。磨中,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才能找到问题的根蒂。如果说学生是一把镰刀,那么,教师就是一位磨镰的农夫,要想收获丰收的喜悦,就要把镰磨得锋利无比。不管这把镰上面的铁锈有多厚,不管这把镰的刀口有多钝,只要你加入水的润滑剂,耐心地磨,相信铁杵磨成针的坚持不懈,镰刀一定会重新焕发出生命的亮色,神采奕奕地走向土地。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去亲近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火点燃他们的火,用自己的心灵唤起他们沉睡的心灵。只有我们亲自探下身体,和学生一起比肩,和学生一同呼吸,和学生一起编织故事,我们才有资格进入学生的故事,真正要“读懂”孩子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教师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只要我们和孩子的生命交融,和孩子的心灵相通,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在生活的河流中奔涌、漂流、探险„„
美国2009年全国教师托尼.马伦在他的获奖感言中说:“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一花一世界,一生一故事。我写下这个文体的时候,我已经承认,学生的个体是独立的,是单线的,是自尊的,是发展的。既然是故事,就有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的教师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到底扮演着上面角色?我想,从《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那就是:教师是孩子的故事的编辑。一个优秀的编辑,不是简单的修改故事中的一些错别字,一个用错的标点,更主要的是,可以在编辑文字的同时,可以和作者一起探讨故事里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情感抒发,甚至可以引领作者对故事进行自觉的修改,从而,让故事更加精彩,更加生动。
让我们记住这记录着56个师生教育生活点滴的生动故事,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来编织他们美好的故事,记住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园丁,呵护每一个花朵,是可以做到的。
第四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心得体会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心得体会
北大村小学 杨劲松
花了一段时间来研读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完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彻底折服了。闭目,所有的故事情节历历在目,就像在自己的身边,就像在自己的班级。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突然,想到这样一个比喻句:学生是鲜艳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一朵花的开放,需要诸多的条件:种植的地方,水分的多少,时间的早晚,阳光的强弱,园丁的勤惰等。每朵花都想开得娇艳,开得灿烂。谁愿意自生自灭呢?但,生命有时候并不是和我们的愿望同一个轨道,和我们的期待会开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以至于我们的辛苦跋涉,永远追不上岁月的变迁的脚步。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些遗憾:花儿凋谢了。
每朵花都是有故事的。世界上,我们找寻不到两株完全相同的花朵。这就是生命的奇迹。世界上,我们也找不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有细微的差异。绝对的相同没有,有的只是微细的区别。一朵花,从发芽、长叶、开花、凋谢,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一个学生也是,他的成长也需要一个历练的程序。没有人一出生就会说话,一上学就是人才,就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一个人离开了教育,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个人是有情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漫长的调节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应该和学生一样成长。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均衡的,是和谐的,是有益的,是促进的,是影响的,是互补的。教师不可以以传统的师道尊严来板着面孔,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严肃厉害的“钟馗”,这样的教育门道,学生是恐惧的,是远离的。一个教师失去了平易近人就失去了学生的信任和亲近。不是学生不愿意接近你,而是你自己把爱的小舟推离了航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的成长离不开三个元素:社会、家庭、学校。这三个元素你说能丢弃哪个?少了一个,一个人的教育就会成为一个跛脚的残缺品。这三者是一个三足鼎立的铜鼎,保持着三者的安定性,这才是最高的教育境界。但事实证明,当今,我们的教育是不稳定的教育,是风险巨大的教育,甚至说是风雨飘摇的教育,是兵临城下的教育,是土崩瓦解的教育。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整理的教育手记,让我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让我们记住这记录着56个师生教育生活点滴的生动故事,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来编织他们美好的故事,只要你拥有一颗善良的童心,记住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园丁,呵护每一个花朵,你也可以做到的。
第五篇:《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书心得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书心得
渤海中学鲁琴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
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
带入一个多彩的孩子的世界,让我们在让我们在孩子们丰富的感情世界中受到教育。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李老师整理的教育手记,让我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