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59号
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文件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监察部
国家公务员局
人社部发〔2010〕59号
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监察厅(局)、公务员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纪检监察、干部(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党委组织部、人事局、监察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务员纪律惩戒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和监督,根据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就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处分的实施
(一)给予公务员降级处分,降低一个级别。如果本人级别为本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不再降低级别,根据有关规定降低级别工资档次。
应给予降级处分的,如果本人级别工资为二十七级一档,可给予记大过处分。
(二)给予公务员撤职处分,撤销其现任所有职务,并在撤销职务的同时降低级别和工资。
撤职时按降低一个以上(含一个)职务层次另行确定职务,一般不得确定为领导职务。处分期满解除后,职务晋升按有关规定办理。
撤职后根据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级别,按照“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相应降低两个级别”确定新的级别,最低降为二十七级。
应给予撤职处分的,如果本人职务为办事员,可给子降级处分。
(三)公务员受撤职处分后新任职务的任职时间,从新任职务任命之日起开始计算,此前相同或以上职务层次的任职时间不得累计为今后晋升职务所需的任职年限。
(四)公务员同时受党纪处分和政纪处分的,按对其年度考核结果影响较重的处分确定年度考核等次。
(五)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可以交流或者辞职,但辞去公职的,不得具有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的情形。
(六)公务员受到开除以外的处分,未解除处分前达到退休年龄的,如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应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享受相应的退休待遇。其中,受到降级、撤职处分的,根据降低后的职务和级别确定退休待遇。
二、处分的解除
(一)公务员处分期满,符合解除处分条件的,处分解除的时间应自处分期满之日起计算,并应在解除处分决定中注明时间。
(二)公务员处分期满,不符合解除处分条件的,经处分决定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处分期,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三)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或者交流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的,处分期满后,由其现任职的有关机关按照任免权限解除处分,原处分决定机关应当出具受处分人员在交流前有关表现的证明材料。
(四)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退休的,如符合解除处分条件,处分期满自动解除处分,不再办理解除处分手续。
(五)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其所在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由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后的机关按照任免权限解除处分。
三、其他有关规定
(一)违法违纪的公务员在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罢免、免职、撤销职务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其中,给予撤职处分的,按照撤职处分的有关规定降低职务和级别。
(二)县级以下机关给予公务员开除处分,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县级党委或者政府批准。
(三)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公务员,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分;但是,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公务员退休后违法违纪的处理,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四)凡此前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文件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公务员受到纪律惩戒后的工资、退休费等待遇处理办法另行规定。
(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参照本通知执行。(此件不公开)
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务员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纪检监察、干部(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党委组织部、人事局、监察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务员纪律惩戒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和监督,根据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就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处分的实施
(一)给予公务员降级处分,降低一个级别。如果本人级别为本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不再降低级别,根据有关规定降低级别工资档次。
应给予降级处分的,如果本人级别工资为二十七级一档,可给予记大过处分。
(二)给予公务员撤职处分,撤销其现任所有职务,并在撤销职务的同时降低级别和工资。撤职时按降低一个以上(含一个)职务层次另行确定职务,一般不得确定为领导职务。处分期满解除后,职务晋升按有关规定办理。撤职后根据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级别,按照“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相应降低两个级别”确定新的级别,最低降为二十七级。应给予撤职处分的,如果本人职务为办事员,可给予降级处
分。
(三)公务员受撤职处分后新任职务的任职时间,从新任职务任命之日起开始计算,此前相同或以上职务层次的任职时间不得累计为今后晋升职务所需的任职年限。
(四)公务员同时受党纪处分 和政纪处分的,按对其考核结果影响较重的处分确定考核等次。
(五)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可以交流或者辞职,但辞去公职的,不得具有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的情形。
(六)公务员受到开除以外的处分,未解除处分前达到退休年龄的,如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应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享受相应的退休待遇。其中,受到降级、撤职处分的,根据降低后的职务和级别确定退休待遇。
二、处分的解除
(一)公务员处分期满,符合解除处分条件的,处分解除的时间应自处分期满之日起计算,并应在解除处分决定中注明时间。
(二)公务员处分期满,不符合解除处分条件的,经处分决定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处分期,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三)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或者交流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的,处分期满后,由其现任职的有关机关按照任免权限解除处分,原处分决定机关应当出具受处分人员在交流前有关表现的证明材料。
(四)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退休的,如符合解除处分条件,处分期
满自动解除处分,不再办理解除处分手续。
(五)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其所在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由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后的机关按照任免权限解除处分。
三、其他有关规定
(一)违法违纪的公务员在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罢免、免职、撤销职务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其中,给予撤职处分的,按照撤职处分的有关规定降低职务和级别。
(二)县级以下机关给予公务员开除处分,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县级党委或者政府批准。
(三)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公务员,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分;但是,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公务员退休后违法违纪的处理,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四)凡此前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文件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公务员受到纪律惩戒后的工资、退休费等待遇处理办法另行规定。
(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参照本通知执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监察部
国家公务员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45号
索 引 号:
717823004/2014-00112 分 类:
其他;部发文
发布单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
发文日期:
2014年06月27日
名 称: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全文)
文 号:
人社部发〔2014〕45号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全文)
浏览次数:50713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4〕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部分高等学校党委:
为贯彻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研究制定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4年6月27日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依法处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申诉,促进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依照本规定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依照本规定提出申诉、再申诉。
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各级党委管理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申诉,依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处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应当坚持合法、公正、公平、及时的原则,依照规定的权限、条件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出申诉,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第五条 复核、申诉、再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因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而被加重处理。
第六条 复核、申诉、再申诉应当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本人申请。本人丧失行为能力、部分丧失行为能力或者死亡的,可以由其近亲属或监护人代为申请。
第二章 管 辖
第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人事处理不服申请复核的,由原处理单位管辖。
第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中央和地方直属事业单位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主管部门管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县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第九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主管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的再申诉,由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市级、县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的再申诉,由上一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管辖。
第十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中央垂直管理部门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提出的申诉,由上一级机关管辖;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的再申诉,由作出申诉处理决定机关的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或者上一级机关管辖。
第三章 申请与受理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可以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
(一)处分;
(二)清退违规进人;
(三)撤销奖励;
(四)考核定为基本合格或者不合格;
(五)未按国家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待遇;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提出申诉的其他人事处理。第十二条 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时效期间为三十日。复核的时效期间自申请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人事处理之日起计算;申诉、再申诉的时效期间自申请人收到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之日起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规定的时效期间内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经受理机关批准可以延长期限。
第十三条 申请人申请复核和提出申诉、再申诉,应当提交申请书,同时提交原人事处理决定、复核决定或者申诉处理决定等材料的复印件。申请书可以通过当面提交、邮寄或者传真等方式提出。
申请人当面递交申请书的,受理单位应当场出具收件回执。第十四条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单位、岗位、政治面貌、联系方式、住址及其他基本情况;
(二)原处理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三)复核、申诉、再申诉的事项、理由和要求;
(四)申请日期。
第十五条 受理单位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是否符合受理条件进行审查,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符合以下条件的复核、申诉、再申诉,应予受理:
(一)申请人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的规定;
(二)复核、申诉、再申诉事项属于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受理范围;
(三)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
(四)属于受理单位管辖范围;
(五)材料齐备。
凡不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不予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所需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应予受理。
第十七条 在处理决定作出前,申请人可以以书面形式提出撤回复核、申诉、再申诉的申请。
受理单位在接到申请人关于撤回复核、申诉、再申诉的书面申请后,可以决定终结处理工作。终结复核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终结申诉处理决定应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和原处理单位;终结再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申诉受理单位和原处理单位。
第四章 审理与决定
第十八条 受理复核申请的单位应当自接到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维持、撤销或者变更原人事处理的复核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受理申诉、再申诉申请的单位应当自决定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十九条 受理申诉、再申诉的单位应当组成申诉公正委员会审理案件。
申诉公正委员会由受理申诉、再申诉的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必要时可以吸收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申诉公正委员会组成人数应当是单数,不得少于三人。申诉公正委员会负责人一般由主管申诉、再申诉工作的单位负责人或者负责申诉、再申诉的工作机构负责人担任。
第二十条 受理申诉、再申诉的单位有权要求有关单位提交答辩材料,有权对申诉、再申诉事项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接受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有配合调查的义务,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证据。
第二十一条 申诉公正委员会应当根据调查情况对下列事项进行审议:
(一)原人事处理认定的事实是否存在、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二)原人事处理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是否正确;
(三)原人事处理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四)原人事处理是否显失公正;
(五)被申诉单位有无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情形;
(六)其他需要审议的事项。在审理对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申诉、再申诉时,申诉公正委员会还应当对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进行审议。
审理期间,申诉公正委员会应当允许申请人进行必要的陈述或者申辩。
第二十二条 申诉公正委员会应当按照客观公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提出审理意见。
第二十三条 受理单位应当根据申诉公正委员会的审理意见,区别不同情况,作出下列申诉处理决定:
(一)原人事处理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正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的,维持原人事处理;
(二)原人事处理认定事实不存在的,或者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做出处理的,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原处理单位撤销或者直接撤销原人事处理;
(三)原人事处理认定事实清楚,但认定情节有误,或者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有错误,或者处理明显不当的,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原处理单位变更或者直接变更原人事处理;
(四)原人事处理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违反规定程序和权限的,责令原处理单位重新处理。
再申诉处理决定应当参照前款规定作出。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重新处理后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提出申诉或者再申诉。
第二十四条 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后,应当制作申诉处理决定书。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诉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单位、岗位及其他基本情况;
(二)原处理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人事处理和复核决定所认定的事实、理由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
(三)申诉的事项、理由及要求;
(四)申诉公正委员会认定的事实、理由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
(五)申诉处理决定;
(六)作出决定的日期;
(七)其他需要载明的内容。
再申诉处理决定作出后,应当制作再申诉处理决定书。再申诉处理决定书除前款规定内容外,还应当载明申诉处理决定的内容和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日期。
申诉、再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加盖受理申诉、再申诉单位或者申诉公正委员会的印章。
第二十五条 复核决定应当及时送达申请人。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单位。
再申诉处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申请人、申诉受理单位和原处理单位。
第二十六条 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书、再申诉处理决定书按照下列规定送达:
(一)直接送达申请人本人,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二)申请人本人不在的,可以由其同住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近亲属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视为送达,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三)申请人或者其同住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近亲属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到场,见证现场情况,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处理决定留在申请人的住所或者所在单位,视为送达。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日期为送达日期;
(四)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通过邮寄送达。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五)上述规定的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在相关媒体上公告送达,并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二十七条 原处理单位应当将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书、再申诉处理决定书存入申请人的个人档案。
第五章 执行与监督
第二十八条 处理决定应当在发生效力后三十日内执行。下列处理决定是发生效力的最终决定:
(一)已过规定期限没有提出申诉的复核决定;
(二)已过规定期限没有提出再申诉的申诉处理决定;
(三)中央和省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
(四)再申诉处理决定。
第二十九条 除维持原人事处理外,原处理单位应当在申诉、再申诉决定执行期满后三十日内将执行情况报申诉、再申诉受理单位备案。
原处理单位逾期不执行的,申请人可以向作出发生效力的决定的单位提出执行申请。接到执行申请的单位应当责令原处理单位执行。
第三十条 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理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第三十一条 参与复核、申诉、再申诉审理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
(一)与申请人或者原处理单位主要负责人、承办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或者近姻亲关系的;
(二)与原人事处理及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申请人或者原处理单位主要负责人、承办人员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有前款规定的情形的,申请人、与原人事处理及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其回避。
复核案件审理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受理复核单位负责人决定。申诉或再申诉案件审理工作组织负责人的回避由受理单位负责人员集体决定;其他工作人员的回避,由申诉或再申诉案件审理工作组织负责人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前,相关人员应当暂停参与案件的调查和审理。第三十二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侵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对相关责任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调离岗位或者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打击报复的;
(二)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三)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或者违反规定程序的;
(四)在复核、申诉、再申诉工作中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五)拒不执行发生效力的申诉、再申诉处理决定的;
(六)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条 申请复核、提出申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捏造事实、诬陷他人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机关工勤人员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人社部发[2011] 3 号
关于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
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1] 3 号
经国务院同意,从2010年 1 月 1 日起,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现通知如下:
一、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的实施范围,限于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及其所属事业单位中的京外单位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各人民团体所属京外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退休费制度的退休人员(含仍由中央管理的京外中央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人员)。
二、全面清理部门和单位在国家统一政策外自行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的各种津贴补贴基础上,取消资金来源违法违规的项目,将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执行的津贴补贴项目(包括生活补贴、节假日补贴等其他收入,不含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和改革性补贴)统一归并为“退休人员补贴”。
三、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执行所在地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现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额低于所在地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相应层次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的,执行所在地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相应层次退休人员补贴标准;实际发放额高于所在地政府规定的事业单位相应层次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的,由单位采取一次性冲销或分步冲销的办法妥善处理。所在地政府尚未规范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的,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参照执行所在地政府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时统筹考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的政策。
四、今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调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政策和标准,应同时抄送所在地京外中央事业单位。
五、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所需经费,对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原水平部分,按照事业单位性质由现行经费渠道解决;新增水平部分,在扣除现有经费渠道、动用结余、部门预算调剂后的经费缺口,结合单位现行财政补助水平情况通过部门预算管理有关程序申报解决。其中,在职人员政策外津贴补贴奖金(或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相当于退休人员统一规定补贴平均水平2.5倍以上的单位,所需经费自行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行解决。
六、规范京外中央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津贴补贴后,各单位一律不得在统一的退休人员补贴之外自行发放津贴补贴,不得自行提高退休人员补贴标准和扩大实施范围。对违反国家政策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将政策落到实处。要注意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退休人员提高认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积极协助当地京外中央事业单位落实政策。
第五篇:当前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当前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纪律惩戒工作是督促行政机关公务员遵纪守法,保证政府政令畅通,维护正常行政管理秩序的重要措施。公务员队伍的行为是否规范,纪律是否严明,惩戒是否到位,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如何加大对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提升公务员整体形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现实问题
《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为依法开展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实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提供了法规依据。但是在推行这些法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因惩戒机制不到位而出现的现实问题。
(一)对惩戒工作认识有偏差。主要表现在对纪律惩戒的态度不坚决,有思想顾虑。一是“家丑不外扬”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错误的认为惩戒就是亮自己的丑,揭自己的短,因而对本单位出现的违纪违法现象消极怠慢,能遮则遮,能捂则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二是“惩戒就是得罪人”观念作祟。少数执纪人员的原则性不强,思想包袱较重,担心依法执纪会得罪人,在关键时候会丢选票,丢荣誉,使自己处于不利形势。三是“纪律惩戒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有少数公务员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认为纪律惩戒是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的事,只要自己不违法违纪,不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对纪律惩戒工作臵之不理。四是“从轻惩戒就是保护公务员”观点错位。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能从轻的从轻,能不追究的不追究,认为这样就是更好地保护公务员。其实不然,这样不仅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会害了他们,使小错酿成大错,导致不可收拾。
(二)纪律惩戒执行难度大。执法执纪难度大是当前纪律惩戒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首先,少数单位在执法执纪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问题严重,对公务员监督约束不力,错失了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机。其次,针对出现问题不是严肃查办,警示他人,而是遮遮掩掩,袒护说情,瞒案不报,欺上瞒下,甚至压案不查,真案假查。第三,由于受职能交叉等因素的影响,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纪律惩戒的力度。第四,纪律惩戒的落实效果不佳。有的形式上进行了追究和惩戒,实际上对责任人员采取了变通补偿,使纪律惩戒尤如“镜中月”、“水中花”,失去了实质意义。
(三)纪律惩戒和教育管理相脱节。在纪律惩戒工作中,少数单位重惩戒、轻教育的问题相当严重。他们往往重视对责任主体的惩戒力度,而忽视了对他人教育防范和影响震慑作用,使纪律惩戒效应大打折扣。有的对受到纪律惩戒的公务员,没有实施跟踪管理,纪律惩戒和跟踪教育之间相互脱节,未能及时掌握公务员在受惩戒期间的工作、生活、思想动态。个别公务员为此背上了严重的思想包袱,精神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个人前途。还有些单位对犯错误公务员有排挤现象,一旦公务员犯错误,就认为你不可靠,经不起考验,即使改正错误了,也不会再重用你,极大地挫伤了犯错误公务员的工作热情,也违背了纪律惩戒工作的本质。
(四)受惩戒人员的合法权益无保障。在纪律惩戒中,受惩戒人员往往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是目前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一是在立法上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公务员法》和《处分条例》对公务员义务规定的多,应享有的权利规定较少。尤其是惩戒部分不该为的列举多,该为的明确少,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二是在惩处中不能体现公正性。有这样一个实例:两个同为贪污公款的案件,情节相同,手段一样,区别在金额大小,一个贪污100元,一个贪污2400元,在量纪方面不同单位却给予了同样的行政纪律处分。三是在惩戒救济上体现无实效性。针对纪律惩戒中申诉控告情况,原处理机关本是纪律惩戒的决定者,再就自己所作的纪律惩戒是否合法公正进行裁断,其说服力和公正性令人臵疑。
二、主要成因
当前纪律惩戒工作与法制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领导干部本位思想严重。由于受经济、稳定和政绩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有的地方和单位领导本位思想严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出发点,认为只要不影响整体利益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搞不搞纪律惩戒无关紧要。认为搞纪律惩戒反而不利于单位团结、队伍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时还会影响个人政绩和前途。一些基层领导对纪律惩戒概念不清,认识模糊,态度犹豫,对单位中出现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不敢管,不敢查,造成行动上的失察、失管、失控。有的领导干部搞“两套方案”,明的支持纪律惩戒工作,暗的对违纪违法公务员姑息迁就,放任自流,甚至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这样也会给其他公务员造成犯不犯错一个样、违不违纪无差别的错觉,长此以往,法律规章和纪律惩戒形同虚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和伤害到大部分遵纪守法的公务员。
(二)个别地方法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受说教、讨论等传统宣传培训方式的制约,个别地方法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部分公务员对《公务员》、《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规的认知度不高,社会上学法遵法用法的氛围不浓厚。有些单位在法规学习中,只图形式好看,不求内容效果,组织大家学一学、念一念、议一议就算了事。一些单位舆论导向有误,只重视正面宣传,而忽视反面警示,对自己有利的就大肆宣扬,对自己不利的就避而不谈,尤其是不敢旗臶鲜明地与各种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作斗争,造成一部分公务员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我行我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有时连自己已违法违纪还不清楚。还有少数单位只重视惩戒,而忽视了对受惩戒人员的跟踪管理和他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管理跟不上,公务员惩戒期间情况不清楚,工作生活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容易让受惩戒公务员有一种被组织抛弃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看,纪律惩戒没有达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部分公务员的错误心态在作崇。当前纪律惩戒工作不力,应该说有部分公务员的错误心态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一是存在同情心理。有的认为被惩戒公务员政治上已经受到了影响,经济上再受损失,有点儿说不过去;有的认为基层公务员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在惩戒时应给予适当“关照”,不要扣发奖金或降低其工资待遇。二是不愿得罪人。有的认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平时都有一定交情,纪律惩戒往往涉及被惩戒人员的切身利益,执纪人员因此担心严格执纪会得罪人,被人视为不讲情面,缺少人情味。三是纪律惩戒作用不大。目前有少数公务员认为,我端的是铁饭碗,吃的黄金饭,难进不易出,能上不好下,只要自己不犯大错误,纪律惩戒对我起不了什么作用,就算我小错不断,你纪律惩戒也只能望“错”兴叹,束手无策。
(四)一些与纪律惩戒相配套机制相对滞后。一些配套的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是纪律惩戒不能及时执行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纪律惩戒内容不明确。如《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三款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玩忽职守,贻误工作。并没指明哪些情况是玩忽职守,哪些情况是贻误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掌握。二是定性量纪时容易出现偏差。如《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有贪污、索贿、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挪用公款、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此条在定性上可以界定错误性质,但不能有效确定量纪标准,不知情节较轻和情节严重的界线如何划定。假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只能给予纪律处分的话有些牵强或不当。如果量纪标准弹性较大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惩处结果和惩戒力度有差异等问题。三是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关于惩戒救济的完整法规。“有救济而无实效,就不是救济”,这也是我国在公务员纪律惩戒救济上的症结所在。受惩戒对象的申诉控告得不到有效救济,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必然影响纪律惩戒的效果。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组建纪律惩戒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各行政机关应将纪律惩戒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组建由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纪律惩戒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赋予工作职权,彻底改变过去大家都在管、都管不好的局面。二是要注重与地方司法、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系协作机制,定期互通信息,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三是要加强执纪队伍建设,关心支持纪律惩戒工作,让执纪人员放心大胆地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四是要积极推行公务员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员聘任制,打破铁饭碗,拉开待遇差距,建立难进易出、能上能下、多劳多得、定期流动的公务员管理新体制。
(二)加大纪律惩戒力度,消除思想顾虑。各级行政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纪律惩戒工作,保证每一件纪律惩戒都能执行到位。在惩治态度一定要坚决,要树立“三个观念”,即严厉惩处就是对公务员最好的爱护,严肃整改就是对工作最好的促进,严格执纪就是树立部门最好的形象。在查处工作上一定要支持,只要是涉嫌违法违纪,不管职位高低,无论何种理由,都要依法依纪从严查处。必要时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调查处理情况,做纪律惩戒的坚强后盾。在惩戒执行上一定要从严,尤其是单位领导和从事纪律惩戒人员要消除思想顾虑,克服畏难情绪,绝不能以“保护干部”为借口,助长歪风邪气,努力营造一种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纪律惩戒法规教育,重视教育成效。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大法规法纪教育力度,制定长中短相结合的公务员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当前要采取一些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方法,组织开展以学习《公务员法》、《处分条例》、《廉政准则》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让每位公务员知道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纪律惩戒,在惩戒中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同时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求人”原则,注重惩处与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受纪律惩戒公务员的跟踪教育,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重惩戒、轻教育的问题。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警示启廉、典型引廉、家庭助廉、文化倡廉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四)完善纪律惩戒长效机制,重视权益保障。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强人事制度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纪律惩戒机制。一是要依据《公务员法》、《处分条例》等法规,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有针对性、有操作性、有执行力的纪律惩戒工作规定,明确量纪标准,细化惩戒内容,便于工作落实和执行。二是要完善与《廉政准则》相配套的操作规程和责任追究细则,确保实际操作有法可依,有规可查,有章可循。三是要建立健全公务员纪律惩戒救济法规,切实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对申诉控告的公务员实施有效求济。四是要开展一次纪律惩戒工作法规清理,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该建立的建立,努力提高纪律惩戒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五)加强纪律惩戒工作检查,维护纪律权威。要加强对《公务员法》、《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等相关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是否组织开展了学习、宣传和培训,是否严格执行了各项法规,是否对有关法规政策进行了全面清理,纪律惩戒是否真正落实。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单位在纪律惩戒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对违反规定擅自改变纪律惩戒的,要及时、坚决的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行公务员纪律惩戒备案制度,及时掌握纪律惩戒工作情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开创纪律惩戒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