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事部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小编推荐)
人事部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
题的通知
人事部
人事部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事部
最近,各地、各部门反映,在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关纪律惩戒规定中,遇到一些难于把握的具体问题,询问解决办法。经研究,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关于行政处分问题
(一)对于违反纪律的国家公务员,应当根据其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危害大小,区别情况作出处理:
1.违纪情节轻微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批评教育,免予行政处分;
2.违纪情节较重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一定损失或不良后果的,给予记大过以下处分;
3.违纪情节严重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以上处分;
4.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违反纪律造成严重后果,主管领导负有责任的,在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的同时,应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必要时可给予撤职以下行政处分。
(三)给予国家公务员降级处分,一般降低一个级别。如果本人级别为十五级的,可给予记大过处分。
(四)给予国家公务员撤职处分,在撤销原职务的同时降低级别和职务工资。撤职后按降低一级以上职务另行确定职务。根据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级别和职务工资档次。
本人职务为办事员的,可给予降级处分。
(五)给予国家公务员开除处分,自处分之日起,解除其与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行政关系。
(六)国家行政机关发现国家公务员有违纪行为,应当从立案之日起的半年以内给予处理。情节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最迟不得超过一年。
(七)国家公务员违法违纪,已由司法机关查处的,待司法机关作出处理结果后,国家行政机关再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先行调查认为需要移送司法机关的,必要时也可以先作出行政处理。
二、关于处分的变更与解除问题
(一)国家行政机关给予国家公务员不当或者错误的行政处分,应当予以减轻、撤销或者加重处分。
(二)国家公务员受到开除以外的行政处分改正错误的,按下列期限由原批准处分的机关(原批准处分的机关撤销或合并的,由承继其行政职能的机关或上级机关)予以解除。
1.警告处分满半年;
2.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满一年;
3.撤职处分满两年。
(三)国家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处分。对于在处分期限内没有改正错误的,可以适当延长解除处分的期限,延长解除处分期限后,还未改正错误的,予以加重处分。
(四)解除处分的程序为:
1.所在单位提出解除处分的意见。
2.原批准机关作出解除处分的决定,将解除处分的决定存入本人档案,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部门和受处分的国家公务员本人。
附件:1.国家公务员处分审批表
2.国家公务员解除处分审批表。
1996年9月12日
第二篇: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务员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纪检监察、干部(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党委组织部、人事局、监察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务员纪律惩戒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和监督,根据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就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处分的实施
(一)给予公务员降级处分,降低一个级别。如果本人级别为本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不再降低级别,根据有关规定降低级别工资档次。
应给予降级处分的,如果本人级别工资为二十七级一档,可给予记大过处分。
(二)给予公务员撤职处分,撤销其现任所有职务,并在撤销职务的同时降低级别和工资。撤职时按降低一个以上(含一个)职务层次另行确定职务,一般不得确定为领导职务。处分期满解除后,职务晋升按有关规定办理。撤职后根据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级别,按照“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相应降低两个级别”确定新的级别,最低降为二十七级。应给予撤职处分的,如果本人职务为办事员,可给予降级处
分。
(三)公务员受撤职处分后新任职务的任职时间,从新任职务任命之日起开始计算,此前相同或以上职务层次的任职时间不得累计为今后晋升职务所需的任职年限。
(四)公务员同时受党纪处分 和政纪处分的,按对其考核结果影响较重的处分确定考核等次。
(五)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可以交流或者辞职,但辞去公职的,不得具有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的情形。
(六)公务员受到开除以外的处分,未解除处分前达到退休年龄的,如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应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享受相应的退休待遇。其中,受到降级、撤职处分的,根据降低后的职务和级别确定退休待遇。
二、处分的解除
(一)公务员处分期满,符合解除处分条件的,处分解除的时间应自处分期满之日起计算,并应在解除处分决定中注明时间。
(二)公务员处分期满,不符合解除处分条件的,经处分决定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处分期,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三)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或者交流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的,处分期满后,由其现任职的有关机关按照任免权限解除处分,原处分决定机关应当出具受处分人员在交流前有关表现的证明材料。
(四)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退休的,如符合解除处分条件,处分期
满自动解除处分,不再办理解除处分手续。
(五)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其所在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由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后的机关按照任免权限解除处分。
三、其他有关规定
(一)违法违纪的公务员在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罢免、免职、撤销职务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其中,给予撤职处分的,按照撤职处分的有关规定降低职务和级别。
(二)县级以下机关给予公务员开除处分,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县级党委或者政府批准。
(三)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公务员,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分;但是,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公务员退休后违法违纪的处理,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四)凡此前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文件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公务员受到纪律惩戒后的工资、退休费等待遇处理办法另行规定。
(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参照本通知执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监察部
国家公务员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人事部关于惩戒工作有关问题的复函
人事部关于惩戒工作有关问题的复函
(1990年3月13日)
上海市人事局、四川省人事厅:
你们《关于执行<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判处管制、拘役及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后的工作和工资问题的通知>中若干问题的请示》(沪人(1989)89号文)和《关于奖惩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提示》(川人奖(1989)18号文)收悉。现对有关问题函复如下:
一、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的,其缓刑期间的临时工资可以按照本人判刑前职务工资的30%发给(基础工资、工龄津贴照发)。
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判处管制在原单位执行,缓刑、管制期满,悔改表现好的,以及被判处拘役期满释放,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收回,分配工作时,可以分配当干部,也可以安排当工人。分配当干部的,要重新确定其职务和工资等级。重新确定的职务一般应低于判刑前的职务两级以上,工资应低于判刑前的三级以上。
安排当工人的,可参照上述原则重新确定其岗位工资。
三、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经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羁押期间,其所在单位应从逮捕之日起停发工资,不得参照《劳动人事部工资局关于国家职工在公安机关收容审查期间工资问题的处理意见》(劳人薪局(1984)11号)规定的标准发给生活费。经检察机关决定对其不起诉或免予起诉,羁押期间停发的工资,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劳动人事部一九八六年一月发出的《关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免予起诉的原系国家职工的被告人羁押期间工资是否补发问题的答复》((86)高检会(研)第1号)的规定办理。
第四篇:人事部关于实施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事部关于实施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核培发[199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颁布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在积极组织实施。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通知:
一、关子1994年各级行政机关考核工作问履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步骤之一。各地区,各部门凡尚未开展考核工作的,都要从1994年起,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的要求,在政府机关建立起正规的考核制度,认真实行.1994未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实施考核的单位,不得兑现《考核暂行规定,的有关待遇.
二、关子建立考核工作审核备案制度问题
为了保证考核工作的质量,加强对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的宏观管理,各级行政机关从1994年起要建立考核工作审核备案制度.地方各部门的考核工作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审核备案.国务院各部门的考核工作由人事部负责审核备案.审核备案的方法是:考核基本结束时,各单位将考核工作总结和《考核工作审核备案登记表,送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未经审核备案的,不能按照考核结果兑现有关待遇.
三、关于几类人员的考核问题
(一)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在试用期间,应对其进行考核,但在考核时只写评语,不定等次,考校情况只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二)转任的国家公务员,由其转任的现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并在考核中确定等次:其转任前的有关情况,由原单位提供.
(三)挂职锻炼的国家公务员,在挂职期间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在挂职单位工作不足半年的由原单位进行考核,挂职锻炼结束的当年由挂职的单位提供有关情况,原单位进行考校。(四)单位派出学习、培训的国家公务员,由原工作单位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习,培训表现确定等次.其学习,培训的有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非单位派出,但经单位同意外出学习的国家公务员,超过考核半年的,不进行考核。(五)因病,事假累计超过半年的国家公务员,不进行考核.
(六)接受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国家公务员,只进行考核,暂不写评语,不定等次、待问题查清后再行确定。
(七)受警告处分的国家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国家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其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一九九五年一月四日
人事部关于实施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1996年1月19日,人事部
自《关于实施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人核培发〔1995〕1号)下发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开展考核工作中,又陆续反映出了一些亟待明确的问题。为使考核工作做到统一、规范,健康顺利发展,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补充通知:
一、关于合理确定考核等次问题
在考核实践中,许多单位反映,考核结果确定为三个等次过少,希望再增加一个基本称职等次。为维护法规的严肃性,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要按三个等次确定考核结果。对于那些德才表现较差,在考核中介于称职与不称职之间的人员,可以暂缓确定等次,给予3—6个月的考验期,待考验期满后,有明显改进的,确定为称职;没有明显改进的,则确定为不称职。
二、关于对考核不称职而又无职可降人员的处理
对于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而又无职可降的人员,可以降低一个级别;无级可降的,可以降低一个职务工资档次;如果其职务、级别、工资档次均处于最低状况,则不再降低,但须给予严肃批评教育。
三、关于对拒绝参加考核人员的处理问题 参加考核既是公务员的权利,也是公务员的义务。如果公务员应该参加考核,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的,其所在单位可以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
四、关于受处分人员确定考核等次的影响期限问题
按照人核培发(1995)1号文件的规定,凡是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人员,在受处分期限内,只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目前,处分的解除可以暂按以下时间掌握;受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为一年,受撤职处分的为两年。处分解除后的当年即可确定考核等次。
五、关于调入和从军队转业到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员的考核问题
对调入人员的考核,由调入单位负责进行,并确定等次。其调入前的有关情况,由调出单位提供。对军队转业干部,由转业后所在单位考核,其转业前的情况,可参阅干部转业时的鉴定,无大问题者,一般当年应定为称职等次。
第五篇:当前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当前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纪律惩戒工作是督促行政机关公务员遵纪守法,保证政府政令畅通,维护正常行政管理秩序的重要措施。公务员队伍的行为是否规范,纪律是否严明,惩戒是否到位,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如何加大对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提升公务员整体形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现实问题
《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为依法开展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实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提供了法规依据。但是在推行这些法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因惩戒机制不到位而出现的现实问题。
(一)对惩戒工作认识有偏差。主要表现在对纪律惩戒的态度不坚决,有思想顾虑。一是“家丑不外扬”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错误的认为惩戒就是亮自己的丑,揭自己的短,因而对本单位出现的违纪违法现象消极怠慢,能遮则遮,能捂则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二是“惩戒就是得罪人”观念作祟。少数执纪人员的原则性不强,思想包袱较重,担心依法执纪会得罪人,在关键时候会丢选票,丢荣誉,使自己处于不利形势。三是“纪律惩戒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有少数公务员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认为纪律惩戒是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的事,只要自己不违法违纪,不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对纪律惩戒工作臵之不理。四是“从轻惩戒就是保护公务员”观点错位。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能从轻的从轻,能不追究的不追究,认为这样就是更好地保护公务员。其实不然,这样不仅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会害了他们,使小错酿成大错,导致不可收拾。
(二)纪律惩戒执行难度大。执法执纪难度大是当前纪律惩戒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首先,少数单位在执法执纪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问题严重,对公务员监督约束不力,错失了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机。其次,针对出现问题不是严肃查办,警示他人,而是遮遮掩掩,袒护说情,瞒案不报,欺上瞒下,甚至压案不查,真案假查。第三,由于受职能交叉等因素的影响,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纪律惩戒的力度。第四,纪律惩戒的落实效果不佳。有的形式上进行了追究和惩戒,实际上对责任人员采取了变通补偿,使纪律惩戒尤如“镜中月”、“水中花”,失去了实质意义。
(三)纪律惩戒和教育管理相脱节。在纪律惩戒工作中,少数单位重惩戒、轻教育的问题相当严重。他们往往重视对责任主体的惩戒力度,而忽视了对他人教育防范和影响震慑作用,使纪律惩戒效应大打折扣。有的对受到纪律惩戒的公务员,没有实施跟踪管理,纪律惩戒和跟踪教育之间相互脱节,未能及时掌握公务员在受惩戒期间的工作、生活、思想动态。个别公务员为此背上了严重的思想包袱,精神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个人前途。还有些单位对犯错误公务员有排挤现象,一旦公务员犯错误,就认为你不可靠,经不起考验,即使改正错误了,也不会再重用你,极大地挫伤了犯错误公务员的工作热情,也违背了纪律惩戒工作的本质。
(四)受惩戒人员的合法权益无保障。在纪律惩戒中,受惩戒人员往往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是目前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一是在立法上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公务员法》和《处分条例》对公务员义务规定的多,应享有的权利规定较少。尤其是惩戒部分不该为的列举多,该为的明确少,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二是在惩处中不能体现公正性。有这样一个实例:两个同为贪污公款的案件,情节相同,手段一样,区别在金额大小,一个贪污100元,一个贪污2400元,在量纪方面不同单位却给予了同样的行政纪律处分。三是在惩戒救济上体现无实效性。针对纪律惩戒中申诉控告情况,原处理机关本是纪律惩戒的决定者,再就自己所作的纪律惩戒是否合法公正进行裁断,其说服力和公正性令人臵疑。
二、主要成因
当前纪律惩戒工作与法制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领导干部本位思想严重。由于受经济、稳定和政绩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有的地方和单位领导本位思想严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出发点,认为只要不影响整体利益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搞不搞纪律惩戒无关紧要。认为搞纪律惩戒反而不利于单位团结、队伍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时还会影响个人政绩和前途。一些基层领导对纪律惩戒概念不清,认识模糊,态度犹豫,对单位中出现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不敢管,不敢查,造成行动上的失察、失管、失控。有的领导干部搞“两套方案”,明的支持纪律惩戒工作,暗的对违纪违法公务员姑息迁就,放任自流,甚至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这样也会给其他公务员造成犯不犯错一个样、违不违纪无差别的错觉,长此以往,法律规章和纪律惩戒形同虚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和伤害到大部分遵纪守法的公务员。
(二)个别地方法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受说教、讨论等传统宣传培训方式的制约,个别地方法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部分公务员对《公务员》、《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规的认知度不高,社会上学法遵法用法的氛围不浓厚。有些单位在法规学习中,只图形式好看,不求内容效果,组织大家学一学、念一念、议一议就算了事。一些单位舆论导向有误,只重视正面宣传,而忽视反面警示,对自己有利的就大肆宣扬,对自己不利的就避而不谈,尤其是不敢旗臶鲜明地与各种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作斗争,造成一部分公务员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我行我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有时连自己已违法违纪还不清楚。还有少数单位只重视惩戒,而忽视了对受惩戒人员的跟踪管理和他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管理跟不上,公务员惩戒期间情况不清楚,工作生活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容易让受惩戒公务员有一种被组织抛弃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看,纪律惩戒没有达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部分公务员的错误心态在作崇。当前纪律惩戒工作不力,应该说有部分公务员的错误心态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一是存在同情心理。有的认为被惩戒公务员政治上已经受到了影响,经济上再受损失,有点儿说不过去;有的认为基层公务员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在惩戒时应给予适当“关照”,不要扣发奖金或降低其工资待遇。二是不愿得罪人。有的认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平时都有一定交情,纪律惩戒往往涉及被惩戒人员的切身利益,执纪人员因此担心严格执纪会得罪人,被人视为不讲情面,缺少人情味。三是纪律惩戒作用不大。目前有少数公务员认为,我端的是铁饭碗,吃的黄金饭,难进不易出,能上不好下,只要自己不犯大错误,纪律惩戒对我起不了什么作用,就算我小错不断,你纪律惩戒也只能望“错”兴叹,束手无策。
(四)一些与纪律惩戒相配套机制相对滞后。一些配套的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是纪律惩戒不能及时执行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纪律惩戒内容不明确。如《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三款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玩忽职守,贻误工作。并没指明哪些情况是玩忽职守,哪些情况是贻误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掌握。二是定性量纪时容易出现偏差。如《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有贪污、索贿、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挪用公款、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此条在定性上可以界定错误性质,但不能有效确定量纪标准,不知情节较轻和情节严重的界线如何划定。假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只能给予纪律处分的话有些牵强或不当。如果量纪标准弹性较大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惩处结果和惩戒力度有差异等问题。三是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关于惩戒救济的完整法规。“有救济而无实效,就不是救济”,这也是我国在公务员纪律惩戒救济上的症结所在。受惩戒对象的申诉控告得不到有效救济,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必然影响纪律惩戒的效果。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组建纪律惩戒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各行政机关应将纪律惩戒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组建由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纪律惩戒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赋予工作职权,彻底改变过去大家都在管、都管不好的局面。二是要注重与地方司法、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系协作机制,定期互通信息,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三是要加强执纪队伍建设,关心支持纪律惩戒工作,让执纪人员放心大胆地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四是要积极推行公务员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员聘任制,打破铁饭碗,拉开待遇差距,建立难进易出、能上能下、多劳多得、定期流动的公务员管理新体制。
(二)加大纪律惩戒力度,消除思想顾虑。各级行政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纪律惩戒工作,保证每一件纪律惩戒都能执行到位。在惩治态度一定要坚决,要树立“三个观念”,即严厉惩处就是对公务员最好的爱护,严肃整改就是对工作最好的促进,严格执纪就是树立部门最好的形象。在查处工作上一定要支持,只要是涉嫌违法违纪,不管职位高低,无论何种理由,都要依法依纪从严查处。必要时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调查处理情况,做纪律惩戒的坚强后盾。在惩戒执行上一定要从严,尤其是单位领导和从事纪律惩戒人员要消除思想顾虑,克服畏难情绪,绝不能以“保护干部”为借口,助长歪风邪气,努力营造一种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纪律惩戒法规教育,重视教育成效。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大法规法纪教育力度,制定长中短相结合的公务员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当前要采取一些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方法,组织开展以学习《公务员法》、《处分条例》、《廉政准则》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让每位公务员知道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纪律惩戒,在惩戒中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同时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求人”原则,注重惩处与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受纪律惩戒公务员的跟踪教育,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重惩戒、轻教育的问题。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警示启廉、典型引廉、家庭助廉、文化倡廉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四)完善纪律惩戒长效机制,重视权益保障。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强人事制度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纪律惩戒机制。一是要依据《公务员法》、《处分条例》等法规,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有针对性、有操作性、有执行力的纪律惩戒工作规定,明确量纪标准,细化惩戒内容,便于工作落实和执行。二是要完善与《廉政准则》相配套的操作规程和责任追究细则,确保实际操作有法可依,有规可查,有章可循。三是要建立健全公务员纪律惩戒救济法规,切实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对申诉控告的公务员实施有效求济。四是要开展一次纪律惩戒工作法规清理,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该建立的建立,努力提高纪律惩戒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五)加强纪律惩戒工作检查,维护纪律权威。要加强对《公务员法》、《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等相关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是否组织开展了学习、宣传和培训,是否严格执行了各项法规,是否对有关法规政策进行了全面清理,纪律惩戒是否真正落实。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单位在纪律惩戒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对违反规定擅自改变纪律惩戒的,要及时、坚决的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行公务员纪律惩戒备案制度,及时掌握纪律惩戒工作情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开创纪律惩戒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