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
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
摘 要: 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中知识女性阶层的主导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遭遇性别不平等待遇.目前,我国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严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显得更为突出.女性的就业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程度.城乡两地的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关键词:社会性别;女大学生;城乡差距;就业
一、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性别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处于一个“非男即女”的性别二元分化的社会体系中。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性别不同要求的出现,人们在这个十分明确的性别二元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作出与自身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然而,性别的划分仅仅依赖生理差异来决定是否合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又是否合理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对新几内亚的几个部落的考察中发现,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现在人们想象中女人的行为;蒙杜古马部落中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现在想象中男人的行为;德昌布利部落中男人的行为就像人们想象中女人的行为——敏感、脆弱、爱美,而女人则像男人一样勇敢、独立。根据考察,玛格丽特.米德指出:“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法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有关,就像社会在一定内规定的男女服饰、举止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由此可见,性别的划分只是简单绝对的划分,也不仅仅取决于“非男即女”的生理差异。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性别有不同的认定,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性别并不仅仅代表是生理差异的区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二)社会性别
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性别概念可以按照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来区分。男女的染色体、激素、内外生殖器官等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为生物性别——Sex,男女社会分工、性别角色、气质、能力等身份特征是社会性别——Gender。生物性别确实是人类生理差异的事实,但社会性别却不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以及对于他们的性别期望更多地是从社会性别层面出发的。社会性别被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以社会角色和性别规范为基础的文化构建,这种被构建出来的社会性别秩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多在文化层面显现出来。这就表明了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强调了男女两性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印证了波伏娃在《第二性》的著名格言:“女人并不是生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可见,社会性别所表现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而逐步发展成型的男女两性在气质、思想、行为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性别差异,社会性别个概念也逐渐成为一个研究女性发展的全新观角。
(三)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表现
经过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就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女大学生曾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调查中77.3%的男生及91.8%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求职比男大学生难;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73%,明显高于女生8个百分点;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男性的落实率为77.1%,女生为71.2%。其中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的比率达到21.3%,可见女性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比男性更倾向于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平均起薪为1507元,两者之间相差124元。
这一调查结果无一不在说明女大学生求职的艰辛,她们不仅要像男生一样面对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严苛要求,同时还要面临社会性别给他们带来的重重困境。性别壁垒成为女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障碍,很多优秀的女大学生因此失去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
(四)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成因 我国传统的性别观念是“男强女弱”,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是不同的。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女性的主体意识,影响女性的自我定位,让女性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自己对事业的欲望和追求,给自己一个看似合理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差异的分工。但是,这种传统的分工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当今社会,女性要身兼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双重身份,如果社会依然对女性提出过高得家庭角色要求,是必会影响女性就业时的选择,会降低女性对自身职业期望和要求。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女性虽然无奈但又心甘情愿的被这种个性束缚。竞争意识的缺乏,使很多女性错失了锻炼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她们的社会地位“自然而然”的只能居于从属者。
二、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表现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体制的转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女生的数量逐年增长,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女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0%,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父母、亲属等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男大学生。据统计,在已签约的女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与父母亲朋的帮助分不开,而在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相对于男大学生和城市籍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和户籍差异等因素,农村籍的女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几乎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就业群体。
(二)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成因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具有普遍性,如劳动力总量供给相对过剩;高校扩招;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劳动力买方市场下女性就业时面临的性别歧视;等等。
1、自身原因
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等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信息来源少。农村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是弱势家庭出身和经济背景带来的负面效应。受到家庭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农村女大学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用于社交的时间比城市的女生少。加上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交往的主动性不够,她们的交往大多仅限于同班同学、老乡等比较狭小的圈子,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男大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交往圈。择业过程中信息渠道相当重要,交往能力强的人占有明显优势。狭小的交际圈使得她们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男生和城市女大学生要少得多。
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选择过于单一。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关系可资利用。有一调查表明,缺少社会关系网已超越工作经验、能力、应聘方法、技巧等因素跻身成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农村女大学生的因素。高达62.12%的受调查者承认缺乏社会关系网是农村女大学生的一大劣势。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城市籍女生在毕业时有多种选择,就业可求助父母、亲友,还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出国、自主创业等途径。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财力出国,即使是创业,也面临资金来源的困难,她们的选择或是考研继续深造(特别贫困的学生实际上连继续深造都不可能),或是毕业后单枪匹马到人才市场去应聘。由于经济条件差,她们在求职时不能过多投入,很多人甚至无力承受就业带来的各种消费。不得不承认,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是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劣势。
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远比不上来自城市的女生,农村女大学生的外语,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弱。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由于其生理、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使得她们在实践能力方面又欠缺很多。
另外,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女大学生缺乏进取竞争意识,认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一部分农村女生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将课余时间用在服饰、化妆、美容上,注重穿着打扮等。她们较少读报,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不太热衷,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在部分城市女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综合能力偏低导致农村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在应聘中容易处于被动。
部分农村女生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农村女大学生一般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父母眼中的“凤凰”,这使得她们潜意识中有一种自负的心理。父辈的期望使得她们更偏好“体面”的工作,愿意选择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单位,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基层锻炼。据有关调查表明,78%的贫困女大学生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都市情结、白领情结成为不少贫困女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由于她们的适应能力较弱,闯劲不足,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拼,很多人宁可选择一份低收入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险,没有勇气和信心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去工作。
2、外部原因
现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歧视性政策加大了地区和城乡差别,加剧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我国的人才流动往往是单向流动,即由大城市往小城市、农村流动容易,反之极为艰难,生源地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将近七成(69%)的大学生认为本地生源很重要。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就业会受到种种限制,这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就业空间由于户籍的原因被限制。加之某些省市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如有的地区公务员考试对于本科生只限本地生源报考,无形中减少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再如“本地优先于外地,男生优先于女生”的不成文规定更是对农村女生明显的排斥。
用人单位的排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农村籍女生存在不公正心理,在面对同等水平的两名应聘者时,他们一般会更倾向于城市籍的毕业生,认为他们适应能力更强,社会关系多,对企业潜在的贡献会更大。
三、以性别为中心来探究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问题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保障女 性就业的相关法律,以法律手段对求职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积极的矫正,将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限定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同时,政府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应尽可能的给整个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预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生产日益现代化,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的比例将会增大,对知识的要求将会提高,女大学生因性别受到歧视的可能性将逐步减小。将我们重新审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性别这个视角,过分强调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产生的就业限制。目前,整个就业市场的形势本就不容乐观,解决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大前提是就业市场自身能够提供给就业人群充分就业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得以更好的解决。不管是解决女大学生地充分有效就业,还是争取性别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重新认识。给予性别关怀,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旨在通过挖掘妇女在历史、社会、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来带到男女两性真正的平等,而这个平等应该远远超越性别的意义。女性作为构成人类社会重要的一员,是不应该与整个人类割裂开来的。当我们把女性这个角色放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历史中,我们才会发现,只有男女两性都作为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了,才能最终实现两性的真正平等。
四、以城乡差距为中心探究如何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2、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高校扩招要适当缩小规模,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4、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5、降低高校学费及其他费用标准,其实落实助学贷款政策。
6、将待业的农村女大学生纳入人才培训项目,发挥其文化素质高的优势,配将其成为新兴的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易彬彬.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性别概念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2]姚俊.当前中国女性就业难问题中伦理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6。
[3] 徐月红.我国本科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田文生.女大学生就业难怨谁?[N].中国青年报,2003-05-29。
五、附录
调查问卷
1、您的学历:
本科生()研究生()
2、您的性别:
男()女()
3、您的专业是:
4、您的家庭所在地是:
大城市()小城市()城镇()农村()
5、您认为工作对于女生:
非常重要()一般()不重要()不清楚()
6、您认为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有:
参加招聘会或自己到人才市场应聘()在网上应聘()
参加应聘考试(如公务员考试、企业用人考试等)()
由老师或学校推荐()
7、您对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严峻,但比那些学历较低的容易找()不清楚()
8、在求职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信息量少()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能力不足()企业有性别歧视现象()
9、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那些条件:
专业成绩()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学校名气()社会经验()发展潜力()
10、您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他()
11、您希望在就业方面得到哪些帮助:
第二篇:城乡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调查问卷
城乡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调查问卷
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也将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由于自己的能力与家庭经济情况及家庭关系背景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和想法,有积极也不乏悲观,摸清大学生关于毕业就业的心理,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特展开这次调查,望认真同学作答。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家庭所在地()
A、县市B、乡镇
3、您所学专业属于()
A、理科B、工科C、文科
4、您父母工作情况()
A、两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
B、其中一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
C、经商D、其他
5、本专业是您()
A、自己选的B、父母亲人要求的C、调剂的6、是否明确自己的毕业去向()
A、明确B、不太明确C、没想法
7、本科毕业后偏向于哪一个去向()
A、继续深造B、企业C、行政事业单位D、其他
8、根据自身情况,您是否还打算去实现这一理想()
A、一心一意B、两手打算
C、走一步算一步D、放弃
9、贴切实际,打算本科毕业后去向()
A、继续深造B、企业C、行政事业单位 D、其他
10、您对自己毕业后的理想去向有何行动()
A、尽自己最大努力B、看运气C、靠父母
11、对自己毕业后有没有信心()
A、充满信心B、没把握C、没信心
12、你认为怎样是毕业后理想去向的关键()
A、自身能力B、关系C、运气D、其他
13、在大学剩下的日子打算()
A、努力学习B、随意发展C、混日子
14、毕业找工作想法()
A、非找到自己满意的不去B、先随便将就一下,再找时机
15、对于工作偏向于什么条件()
A、高新B、稳定C、发展前途大D、离家近
第三篇:城乡教育差距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学生,为了调查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以便为我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全面、真
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男 ○ 女
您来自于? [单选题] [必答题] ○ 城市 ○ 乡村
您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公平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公平○ 较公平○ 较不公平○ 非常不公平
您觉得城乡教育差距大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没有差距 ○ 差距不大 ○ 差距较大 ○ 差距非常大
您觉得选择学校的重要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重要,一定要进名校 ○ 会考虑,但不会太在意 ○ 不在意,就近入学
在您看来,各个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差距是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不同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差距不同 ○ 否,没有感觉不同阶段城乡教育差距不同
若存在,您认为下面哪个阶段城乡教育差距最大? [单选题] [必答题] ○ 幼儿园阶段 ○ 小学阶段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问卷
○ 初中阶段 ○ 高中阶段 ○ 大学阶段
您认为城乡教育差距是影响学生前途的决定性因素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它决定学生的前途
○ 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决定性的 ○ 会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很低 ○ 根本不会影响学生的前途
您父母对您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 很重视 ○ 一般
○ 不怎么重视
您对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满意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您认为导致城乡教育差异的最大原因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经济水平○ 国家政策 ○ 地理环境 ○ 观念 ○ 其他
您觉得在农村能否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 [单选题] [必答题] ○ 完全可以 ○ 基本不能
您觉得教育水平与环境的关系大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大 ○ 一般 ○ 不大 ○ 没关系 您认为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优秀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
○ 不能一概而论 ○ 否
您觉得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好在哪里? [单选题] [必答题] ○ 教学氛围 ○ 师资力量 ○ 竞争程度 ○ 其他
以下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您觉得哪个最不能接受?(可多选)[多选题] [必答题] □ 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学校条件差 □ 招生录取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 各省之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一样 □ 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资源不公平
请您对城乡教育差距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 [矩阵文本题] [必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建议
第四篇: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舒清清2012012136贸易经济
调查时间:2014年5月9号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调查方式:材料分析法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在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一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既有市场竞争形成的合理成分,也有制度性缺陷形成的不公平因素。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以及某些特殊政策都对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追根溯源,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还有很多制度性成因。
初次分配的制度性缺陷是导致城乡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从初次分配的制度安排看,重工业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而财产性收入占比的加大和财产分布不均衡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从再分配的制度安排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没有起到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且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阻碍了城乡公平劳动收入的实现。除此之外,我国产业偏向政策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整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中国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环境使得政府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为发展重工业,只有依靠农业支持工业的增长。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强制实行低价收购,这就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低价的生产资料,又可保证工人及其家庭享有低价的食品供给,以实行低工资政策。资金不断地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使我国的传统农业失去了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机会。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工农业的发展严重失衡。而农产品生产的长期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制度因素户籍制和人为因素城市用工壁垒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大
量的农业劳动力不得不滞留在农村内部从事高度分散的、低效率的劳动。小规模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先进生产设备的运用和传统农业的转变,这就致使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支出很少,农业整体效益持续低下导致农民的收入难以提高。
二、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取消户籍制限制促进城乡产业融合(1)城市化和非农化同时并举。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谋业定居,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赋予农民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机会,让自主迁徙、自主择业、公平竞争成为农民的基本权利,以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后,农村的非农化进程;二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过程中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终解决办法是非农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就业,让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用武之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2)加快城乡产业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当前城乡产业分割的格局,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城市化的产业布局中实现城乡经济统筹,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构建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有效机制,实现协调发展。既要使城乡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又要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换,不仅要调整政策导向,而且要调整发展战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
2.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又一个重要手段。农民是庞大的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其基本权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护,这一点我国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版块,保障重心放在城市,一般不包括农村。目前我国反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贫困人口得不到解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7%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政府要正视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难题,由中央财政担负农村教育和医疗,通过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
平,要坚持国家出资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在农村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时保障项目不可能太多,目前农村保障的重点应该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两项。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业规模经济,首要前提就是要赋予农民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关键是加大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标准,人均耕地1亩只能维持基本温饱,10亩可以达到温饱有余,100亩可以达到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1000亩以上才可以主要依靠农业达到富裕水平。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家庭,这种分散的、小地块经营,是典型的现代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要求严重背离,应通过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来促进解决。
4.不断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我国现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决策城市化倾向”应该终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仅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使农业发展有一个较好的条件,以抑制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资源过多地转移,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遵循原则的转换,即由追求经济效率转向追求社会公平为主,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制定支农政策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农业的价格保护和补贴政策,另一方面,更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增加科技和农业基本建设投入。通过建立建立和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增加用于“三农”的支出要符合公共财政和WTO的要求。对农业主要是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农业科技以及流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通过“以工代赈”直接转化农民收入。对农村主要是增加小城镇建设、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村卫生和农村生态保护等支出。对农民主要是增加扶贫、技术培训等支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把农业补贴由价格支持转向直接补贴。通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建立粮食直补制度,压缩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数额,将粮食保护价与市场价差额直接补贴给农民,使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加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提高财政支农的比重。按一定比例直接向第二、三产业提取农业发展基金,向社会征收农产品消费税等,用于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且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五篇:湛江市城乡差距调查问卷
湛江市城乡差距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
A.男B.女
2. 您的年龄
A.18-25B.26-45C.46-60D.60以上
3. 您的文化程度
A.不识字B.小学C.初中D.高中或中专E.大专以上
4. 您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
A.城镇B.农村
5. 您现在的居住地
A.城镇B.农村
6. 您家2012年各种收入的比重如何
A.务农(%)B.工资(%)C.投资收益(%)D.经营收益(%)
7. 您家2012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约为多少元
A.1000以下B.1000-3000C.3000-5000E.5000以上
8. 除了义务教育,您受教育的机会有[多选题]
A.社区培训B.职业学校C.进高校短期培训D.没有其他机会
9. 您家距离里最近的教育机构多远
A.很远,步行需要两个小时以上
B.一般,步行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C.较近,步行只需30分钟左右
D.很近,在学校附近
10. 您家附近有下列设施吗?
A.图书馆或书店B.博物馆C.公司D.电影院E.大商场
11. 您业余从事较多的文娱活动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多选题]
A.看电视或电影B.打牌玩麻将C.看书D.跳舞E.体育活动F.上网G.民间活动H.其他
12. 您认为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
A.经济收入B.教育水平C.社会保障D.医疗条件E.文化娱乐条件F.环境
13. 据您观察,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
A.扩大B.缩小
14. 您认为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缩小的原因是[多选题]
A.市场经济的体制与市场化分配机制B.历史 C.教育D.受教育程度 E.收入差距
15. 您认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有那些?[多选题]
A.从分配秩序入手 B.完善税收制度 C.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
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