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城乡就业情况的调查
XX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XX年国发3号文件也明确要求,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针对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就业不充分和城镇就业矛盾突出的现状,坚持城乡统筹就业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
一、我县城乡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就业工作,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全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强化组织引导、完善就业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同时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放手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了全县城乡就业工作扎实开展。特别是从去年四季度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县就业工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劳动保障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统一思想认识、科学判断形势、认真履行职责,全面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项工作,保持了我县就业形势稳定。截止XX年底,全县从业人员总数为3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3%;城镇新增就业2.8万多人,下岗再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以内。今年,我县新增就业679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29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123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085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2亿元。“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一)初步建立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统筹规划和管理城乡就业工作。
近年来,我县把做好统筹城乡就业作为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完善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解决就业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劳动保障、财政、工商、国税、地税、建设、教育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城乡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二是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将城乡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和相关部门,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特别对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城镇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每年初,县里把全县城乡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下达到28个乡镇、街道和15个县级部门,出台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城乡就业工作的考核办法,将城乡就业工作纳入了全县各乡镇、部门年度工作政绩目标考核范围,形成了党委政府强力推动的工作态势。
(二)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提供有效服务。
在统筹规划、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我县现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0家,有教职工440人。培训工种主要以电焊工、车工、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工等为主。近年来,我县围绕促进城镇就业由数量型向素质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培训制度,并结合实际,开展对在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创业培训,促进了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三年来,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近10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560人,创业培训250人。今年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采取“政策、师资、设备”进乡镇、村社的培训模式,使2300名学员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培训服务。
(三)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得以提升。
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布局,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和乡镇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将就业信息、培训信息、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延伸到乡镇、社区。一是实现乡镇、街道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全覆盖,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岗位、政策援助、社会保障服务和更新观念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活动,成功介绍1676名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98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2243名下岗职工到金龙工业园区企业就业。二是积极创新,构筑“用工地、本地政府、农村”三方就业服务体系。如在温州、新疆等用工地成立劳务管理服务站和流动党总支,在广东东莞等农民工集中地聘请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当地人或本地务工、创业人员作为联络员,负责提供用工信息,实现供求对接。同时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积极发挥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作用,加大与劳务基地用工企业联系,组织专项培训与劳务输出。三是今年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服务空间。多方筹集资金80余万元,在全县28个乡镇、街道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运行,统一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工资指导价位,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工作。据统计,全年通过信息平台收集发布用工信息480条,办理用工登记17500人次、求职登记14000人次,开展职业指导16000人次,通过该平台顺利实现就业5238人。
(四)初步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和措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一是建立“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动态消除机制。全面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我县已成功创建44个充分就业社区,占社区总数的比重达到 77%。对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双零家庭”的就业援助,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实现“三及时”,即及时发现、及时援助、及时消除,建立“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机制。全县首批367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和 4117 户农村“零转移家庭”全部消除,并实现动态消零目标。二是大力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实现就业。通过提高就业补贴标准、保留部分专项社会救助、对拒绝培训和就业的实行分次核减低保金等措施,增强政策吸引力,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放弃低保实现就业。全县投入45万元促进620 人次低保人员实现就业。三是落实优惠政策,促进扩大就业。8917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其中315户338名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享受税费减免165.5万元,519人办理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2322万元,1791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行政性收费减免89.3万元,1641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工商行政性收费减免89.2万元。特别是加大了社保补贴落实力度。鼓励用人单位与“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对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要延长到退休。对灵活就业人员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4050”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也延长到退休。四是特别是针对当前城乡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三年来,全县再就业资金使用额为2661万元;共为11796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300万元;523人次享受低保就业补贴36万元;发放岗位补贴45万元;职业培训补贴人数669人,支出资金33.7万元;4117人享受免费技能鉴定补贴。全县累计为 921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4578 万元,带动1.2万人就业。五是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我县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并将XX年确定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年”,积极搭建各种就业创业平台。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送岗位进校园现场招聘会等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截至目前,我县已建立11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300余个,接收见习毕业生199人。
(五)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大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我县创新工作方法,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积极拓展县外就业基地。加强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建设,增进与县外劳务输入地区的劳务协作,及时掌握输入地区用工需求动态,促进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做大做强季节务工。在搞好以赴新疆摘棉工为重点的季节性务工的同时,拓展季节性务工渠道。XX年以来,全县 1.2万人次农民工赴疆拾棉,挣回劳务收入近3500万元,人均创收近3000元。今年5月,我县依托外派劳务输出居全市第一的发展基础,成功创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县。以此平台,上下联动,内外协调,成功引导近5000名务工人员赴新加坡、日本、安哥拉、利比亚等国出国务工,外派劳务输出年增长30%,外派劳务遍及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个行业(工种)。二是挂牌重庆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积极依托我县金龙工业园区a区,首批挂牌成立了重庆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截止XX年11月止,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入驻园区的企业累计达到了181户,其中,入驻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数67户,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550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现已初具规模。我县利用优惠政策,如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由县级财政安排再就业基金予以80%的贷款贴息,给予农民工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等;对安置返乡民工的企业实行岗位补贴和再就业税费减免政策,吸纳(安置)农民工在8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提供再就业贷款,并予以贷款贴息支持;在创业用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等方面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今年,通过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解决一批,发动46家骨干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招聘一批,召开恳谈会引导返乡民工与园区企业对接吸纳一批,通过“1258266”专用信息平台向民工发布用工信息引导一批,“四个一批工程”帮助7974名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二、我县城乡就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就业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当前在推进城乡就业创业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具体困难和问题。
劳动力素质不够高,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城镇不少求职者期望就业岗位体面轻松和待遇优厚;农村部分农民“小富即安”,仅满足于农闲时做临工、打短工,有的害怕外出务工上当受骗。二是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在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40%;在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70%。三是职业技能较弱。求职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不少求职者只能找体力岗位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我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有劳动力难就业,有空岗位难招工”的现象。另外,针对市场用工需求和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色,打造劳务品牌不够,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较弱,劳务输出的规模不够大。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需求空间有限。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不够快,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我县生产总值和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速,虽在县内纵比创造了历史新高,但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中横比,其总量和增长速度仍然偏小偏慢,新增就业岗位不够多,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二是能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欠发达。在现有规模以上的近200户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其从业人员也不足XX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不足。三是新增劳动力成上升趋势,就业压力加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虽逐年减少,但隐性失业而未登记人员远高于登记失业数,加上逐年自然增长的劳动力人员,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农村还将不断产生富余劳动力,需转移进城务工的人员大量增长,可供就业的空间有限。
市场培育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滞后。一是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全县没有专门的驻外劳务机构,个别民办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诚信度差。二是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培训、输出网络一体化建设滞后,劳动者求职与企业用工信息渠道不畅,有效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窄。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极低。四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合法权益还不能得到很好维护。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一些企业为保生存,以降低或拖欠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等方式减少损失,损害农民工利益,导致农民工就业更加困难。农民到企业务工,但由于就业不稳定,除用工单位不愿为其参加社会保险外,务工者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中断缴费者众多。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允许异地转移,而且大部分农民工认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短时间内不会受益,因此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他如医疗保险、社会福利设施、教育条件、就业要求等方面的制约,均不同程度对农民具有排他性。
三、新形势下促进城乡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动和促进全民就业创业,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城乡就业工作水平,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就业需求,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全力营造促进城乡就业的浓厚氛围。我县在就业文化培育、就业环境改善、就业要素激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举办就业创业事迹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新的就业创业观念,增强就业创业信心,特别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求高求稳的就业观念,倡导大学生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搞好有关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真正使各项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选树就业创业典型,进一步激发全民就业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搞好信息服务。继续完善政府、专家和创业者“三位一体”的项目谋划推介机制,筛选、储备、发布、宣传一批投资少、风险小和效益好的创业项目,广泛与创业者进行对接。要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凡是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鼓励各类创业主体领办和创办经济实体。着力完善银企对接平台,逐步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及个人创业的信贷比例,对信誉良好、还款及时的企业及个人,在贷款额度和期限上给予支持,切实解决创业融资难题。
(二)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最终都要依靠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坚持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并举,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与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积极包装项目、培植产业,以加大项目建设扩大就业总量。继续加强对企业指导、协调和服务,特别是强化工业生产组织,采取得力措施,尽量使企业不减员、少减员、不停产,对已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妥善处理好人员安置问题,确保就业形势稳定。要充分发挥服务业促进就业增长的“蓄水池”作用,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餐饮娱乐、物流连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着眼于促进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合理流转。
(三)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城乡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当前要结合形势发展和我县实际,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以推进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带动我县城乡就业工作实现全局性突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着眼提升大学生就业理念、拓展就业渠道,搭建起大学生、创业导师、用人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的桥梁;抓好村官和到乡镇农技、卫生医疗机构服务大学生的管理服务,优化农村乡镇人才队伍结构,推动“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稳步实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程”,加强对已挂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为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在就业困难人员实行重点帮扶方面,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在加强对农民工扶持方面,要增加培训补贴额度,新建项目开发的岗位可优先提供给本地农民工,同时加大对进城农民的政策扶持。
(四)认真组织开展好就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关键。当前要进一步整合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培训资源,整合公办、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资源,整合社会各类培训项目,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突出特色,逐步建立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补贴式培训,开展实用性强的技能储备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不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提高培训质量和层次,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培训设施,突出抓好技能能力的提高,使就业者能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及复转军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
第二篇:城乡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调查问卷
城乡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调查问卷
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也将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由于自己的能力与家庭经济情况及家庭关系背景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和想法,有积极也不乏悲观,摸清大学生关于毕业就业的心理,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特展开这次调查,望认真同学作答。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家庭所在地()
A、县市B、乡镇
3、您所学专业属于()
A、理科B、工科C、文科
4、您父母工作情况()
A、两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
B、其中一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
C、经商D、其他
5、本专业是您()
A、自己选的B、父母亲人要求的C、调剂的6、是否明确自己的毕业去向()
A、明确B、不太明确C、没想法
7、本科毕业后偏向于哪一个去向()
A、继续深造B、企业C、行政事业单位D、其他
8、根据自身情况,您是否还打算去实现这一理想()
A、一心一意B、两手打算
C、走一步算一步D、放弃
9、贴切实际,打算本科毕业后去向()
A、继续深造B、企业C、行政事业单位 D、其他
10、您对自己毕业后的理想去向有何行动()
A、尽自己最大努力B、看运气C、靠父母
11、对自己毕业后有没有信心()
A、充满信心B、没把握C、没信心
12、你认为怎样是毕业后理想去向的关键()
A、自身能力B、关系C、运气D、其他
13、在大学剩下的日子打算()
A、努力学习B、随意发展C、混日子
14、毕业找工作想法()
A、非找到自己满意的不去B、先随便将就一下,再找时机
15、对于工作偏向于什么条件()
A、高新B、稳定C、发展前途大D、离家近
第三篇:城乡调查
浙江财经学院关于2009级学生城乡调查工作安排的通知
浙财院教〔2010〕19号
各二级学院: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2009级本科各专业学生(不包括专升本学生,下同)在短学期1安排城乡调查。2009级城乡调查可采用三种形式进行,请各二级学院做好本次城乡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城乡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一、计划与组织
1.各二级学院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城乡调查的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调查计划的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与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调查形式与方法,参考题目的拟定,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要求,以及检查、考核管理办法等。
2.各二级学院应加强学生社会调查期间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在学生调查前,做好调查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必要的安全措施;在调查期间,要加强日常管理,保障学生在调查期间的安全。
3.2009级本科各专业学生城乡调查安排在09-10学年短学期1进行,时间不少于二周。“城乡调查”为1学分。
二、调查形式
2009级学生可采用以下三种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城乡调查工作。
(1)城乡调查
2009级学生在专业教师或辅导员的带领指导下,完成城乡调查环节。调查形式可以采用由两人或三人(最多不超过三人)组成的调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的形式。城乡调查要求深入农村、城市进行调查,调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城乡居民生活状况。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根据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本科学生城乡调查工作统筹结合开展会议的精神,2009级学生如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视为完成城乡调查,每支队伍09级学生不超过6人。各二级学院在暑期“三下乡”之前,应将参加实践活动名单汇总至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处,由副书记转至教学副院长处,请各二级学院做好此项工作的衔接。
(3)“两课”社会实践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教工委〔2009〕1号)文件精神,我校将在今年暑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活
动,该教学环节将由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实施。各二级学院每专业需安排5名2009级的学生参加该项社会实践调查。二级学院应鼓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积极参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安排思政教师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参考题目详见附件一。请各二级学院于7月2日之前将名单报到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人:陈言序;联系电话:86754693E-mail: cyx@zufe.edu.cn。
三、调查报告内容及要求
1.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需根据实践调查活动情况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学生对调查问题的系统性思考,是考核学生调查效果的依据。调查报告要求内容真实、文字流畅,特别是要对调研的情况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2.以个人形式完成的社会调查,由个人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调查,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并须在调查报告附页中注明小组各成员的分工情况。
3.调查报告的封面参见附件3《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城乡调查)封面》,撰写格式见附件4《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撰写规范》。
四、调查的指导及考核
1.各二级学院应选派业务熟悉的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10人以下。指导教师按照调查计划的要求完成调查的指导任务,定期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指导与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调查,指导学生解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督查,负责对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指导及评阅,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成绩,并填写《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评阅单》(参见附件4),成绩纳入学分考核和管理,作为本科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
3.指导教师应特别加强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的考核,根据各小组成员完成的实际工作量的大小及效果,考核小组各成员的个人成绩。
五、调查的学生守则
1.自觉遵守国家的法令、法规,以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调查活动。
2.调查往返途中及调查期间要树立安全意识,注意人身、财产的安全,如发生事故及时报告学校。
3.应按调查计划的要求,努力工作,调查期间应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调查进展情况。
4.调查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查报告,交指导教师,作为学生调查成绩的考评依据。
5.对无故不参加调查者,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不予毕业。因故经批准未参加调查或调查成绩不合格的,由所在二级学院负责另行安排调查时间并考核其成绩。
第四篇:城乡调查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
(城乡调查)
前童古镇的旅游业发展
--前童古镇争创AAAA级景区的调查与思考
学生姓名俞秋芳指导教师邓万勇
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名称英语
班级08E4学号080810042
32009年 8月20日
前童古镇的旅游业发展
--前童古镇争创AAAA级景区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古镇几乎完整保存着明清古建筑群,古建筑画栋雕梁、飞檐翘角,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精湛的雕刻艺术,更为奇特的“水八卦”环绕古建筑,引人入胜,真所谓“小桥流水连庭户,曲廊幽径通古宅”,民宅、书院、祠堂各具风姿,老街、亭台、牌坊交相辉映。2008年前童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办公室提出了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对于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县委、县政府将其定位于实现景区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通过创建活动,提升景区“档次”,打造前童古镇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高崇信和对外知名度。
关键词:前童古镇;创建;AAAA级景区;旅游
一、序言
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越来越近,“世博旅”已经成为热门名词。今年2月中旬,上海国旅来到宁海踩线考察,日前,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前往上海国旅进行回访。在此次回访中,双方重点商定了在世博期间,由上海国旅协助宁海在长三角地区推广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宁海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宁海的前童古镇具备了一定的市镇雏形,它的人口数量、村内住户、留存的古民居建筑数量可与江南古镇规模相媲美,因此经规划开发后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产品。而且,前童古镇正在为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做准备。
这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前童古镇作为优秀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展望前童古镇在旅游业上的发展前景,重点是了解前童古镇的AAA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通过走访宁海旅游局,参观前童古镇,搜索有关前童的网站,我了解到了前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作为旅游景区的独特魅力。前童人名都在为把他们的居住地发展成为省AAAA级旅游景区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前童,爱上前童。
二、调查结果
精品文化树信心
前童古镇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距今已有770年的历史。1987年1月,撤乡建镇,称前童镇。1998年前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名镇。2002年前童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5月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编制《前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已经浙江省政府批准。
前童古镇核心保护区面积约0.9平方公里。现存古建筑1300间,共有40多个院落,保存完好的宅第和木结构民居有职思其居、明经堂、好义堂、群峰簪笏等,其他以前童宗祠为代表。前童的民俗文化具有浙东历史文化特征,是经久
不衰的传统文化精品。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古镇居民自发且有组织地举行独特的元宵鼓亭抬阁行会来庆祝丰收,鸣群锣,抬鼓亭,吹长号,打铳花,放焰火,龙灯狮舞,热闹非凡。另外,前童的豆制品非常有名,品种多且齐全,豆腐、空心腐、香干并称为“前童三宝”。前童素有“五匠之乡”的美誉,特别是传统的精美雕刻,古色家具等特色手工艺制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求同存异看发展
江南六大古镇中,周庄最早成名,名声也最响,号称“中国第一水乡”,并且“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乌镇在对外宣传促销,更多的集中在它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千年古镇”;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著称,被誉为“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博物馆”;同里与前者相比,出现了私家园林,有“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甪直水多、桥多,有“江南桥都”、“古代桥梁的博物馆”称谓;南浔则是出现西洋元素的江南巨富之镇。作为江南古村镇,前童古镇落与以六古镇为代表的江南古镇在文化、民俗、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手工业发达、商铺众多,地方风味种类多样,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乡土文化发达。前童古镇与江南六古镇由于行政建制、古镇成因等原因,存在一定差异,从而构成各自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从前童与江南古镇差异的对比中,对前童古镇开发旅游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建筑风格多样,工艺精细
前童古镇历来有“五匠之乡”的称谓,雕刻、建筑工艺堪称一绝,在保留江南古村落朴素真实外形的基础上,在建筑细部与古镇可以同日而语,石花窗、梁栋、铺地、窗扇上,均能看出精雕细刻的痕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和谐亲切中透露出与众不同。
农耕文化独具特色
前童与江南古村落均重农耕,但前童的农耕文化已经形成,农作物的耕种、收割,都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习俗,并于其他地方的生产习俗出现了一定区分度,观赏、参与性较强。
与海外童氏一脉相承
前童古镇童氏与散居在台湾的童氏是同一脉络,保持着较紧密地联络和交流,因此前童古镇较之其他古村落有广泛的海外客源市场,在旅游开发和营销中,容易引起更为广泛的市场共鸣。
工作思路立目标
2008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开展的“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精神,以古镇旅游开发为中心,以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为目标,以“12345”工程为抓手,加快古镇旅游项目开发,完善古镇配套基础设施,改
善古镇周边环境,努力开创古镇保护和旅游的新局面。
“1”,就是治理好一条溪流,即梁皇溪流域治理。
“2”,就是改造好两条县道线,即梁书线改造、城岭线改线。
“3”,就是建设好三个区块,即集镇新区,古镇入口区和大郑工业区块。“4”,就是抓好古镇开发四大项目建设,即三线下地及污水处理、老街保护整治、入口处建设、古建筑维修。
“5”,就是要抓好五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即集镇环境整治、县道线两侧整治、农村环境整治、古镇风貌整治、创建省级生态镇。
实事工程攻艰战
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该镇组成了由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三个重点工程项目组。征地组,主要负责甬临线复线和交通投资储备用地共1100亩土地征用;拆迁组,主要负责古镇入口区近50户的拆迁任务;创建组,主要负责古镇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根据原定计划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今年前童古镇要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按此要求,前童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的任务很重,今年要完成古镇入口区拆迁、停车场和游客中心建设、古亭馆建设、古建筑维修和布展等10多个工程项目,其中重点抓好三线下地及污水处理、老街保护整治、入口处建设、古建筑维修等四大项目建设。三线下地及污水处理工程从2008年5月动工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古镇区内的管网铺设已全面完成,主要路面已完成回填和卵石铺设,污水处理站已进入土建施工阶段。群峰簪笏、明经堂、职思其居等古宅院维修已顺利完成,从维修的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在老街保护与整治方面,目前已全部完成老街南面的复建,北面维修也开始维修和重建。入口区广场、停车场、游步道、游客中心、综合餐饮服务区和拆迁安置小区共需征地160亩,涉及农户236户,到目前为止,征地工作除个别农户外,已全部完成了协议签订工作。古亭馆已动工建设,民俗博物馆开始重新布展,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各项目建设都在陆续进行中,并争取在今年11月份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省级验收。
作为加快前童古镇旅游开发的重要通道,甬临线复线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改善前童的交通状况,打通城区至前童古镇和高速公路岔路出口至前童古镇的旅游通道。经过努力,该工程的政策处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村民代表决议、地块丈量、坟墓迁移等工作,落户签字、苗木兑现等工作也已进入扫尾阶段。与此同时,作为改善古镇景区周边环境的重要配套工程,梁皇溪小流域治理工程是前童镇两年来的重点实事工程。该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1600多万元,占总投资额的80%,上半年已基本完成梁皇溪流域治理的主体工程,下半年将完成绿化、路灯等附属工程。该工程完成后,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还将改善沿溪两侧的环境风貌、提高集镇新区的土地级差地租,成为前童古镇一道靓丽风景线,为该镇生态旅游强镇建设和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打下坚实的基石。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启示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前童古镇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
1、静态展示多,参与项目少;
2、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3、古镇容量较小,接待能力弱;4.古镇新
建房屋破坏了整体氛围。
为了让游客滞留时间长一些,我认为应该积极营造独特、和谐、舒适的游览氛围。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对照创建标准,结合景区实际,对景区原有的各类标识、标志、标牌全面进行更新和维护。重新制作区外专用交通指示牌、区内旅游须知、乘车须知、站点导向、景点线路、景物说明、安全警示等各类标识、标志牌,做到双语标识、标准规范。开通景区语音导游自助服务系统,游客中心设有为游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影视厅、景区游览全景台、游客咨询服务台、散客导游服务站等服务项目,同时还要丰富旅游商品种类,强化导游服务。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与周围环境、景区文化相协调。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增加人文景观,使景区永远处于自然调节和平衡的良性生态循环之中。注重挖掘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使游客更多地了解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对于购物、餐饮等服务场所的设置,尽量避免时尚元素的介入,还可以修建仿古式经营门店,门店牌匾全部依照明清风格设计,使其与周围景观浑然一体。创作、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在景区为广大游客表演,来提升景区的品位,使游客与景区形成互动,增强体验功能。这不但解决了静态展示多,参与项目少这一问题,还给古镇添加了古典气息。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软环境的提升。我建议健全和完善前童景区各项管理制度和旅游投诉、咨询、安全预警机制,在景区设置游客意见征询箱,通过每周收集或不定期地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来强化景区的服务、管理、环境、设施、安全等方面,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积极创建“平安景区”,制定景区紧急救护、游客容量控制、森林火灾、防汛抗旱、病虫害防治及重大或突发事件预防和响应程序,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还可以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立医疗急救站,配备专职的医务人员和常用药品,并与120、110、119、122实行联动互动。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对餐饮行业加强管理,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卫生实行划片包干、跟踪保洁,做到垃圾分类存放、日产日清。
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不仅仅是为了一块金牌,更是为了完善旅游基础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也是提高城市品位、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过程。
参考文献:【1】前童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前童镇基本情况和2008年工作安排”,宁海县前童镇网,2008年7月28日。【2】“前童打好重点实事工程攻坚战 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宁海旅游网,2009年7月11日。
第五篇: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
城乡差距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
摘 要: 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中知识女性阶层的主导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遭遇性别不平等待遇.目前,我国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严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显得更为突出.女性的就业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程度.城乡两地的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农村地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关键词:社会性别;女大学生;城乡差距;就业
一、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性别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处于一个“非男即女”的性别二元分化的社会体系中。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性别不同要求的出现,人们在这个十分明确的性别二元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作出与自身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然而,性别的划分仅仅依赖生理差异来决定是否合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又是否合理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对新几内亚的几个部落的考察中发现,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现在人们想象中女人的行为;蒙杜古马部落中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现在想象中男人的行为;德昌布利部落中男人的行为就像人们想象中女人的行为——敏感、脆弱、爱美,而女人则像男人一样勇敢、独立。根据考察,玛格丽特.米德指出:“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法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有关,就像社会在一定内规定的男女服饰、举止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由此可见,性别的划分只是简单绝对的划分,也不仅仅取决于“非男即女”的生理差异。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性别有不同的认定,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性别并不仅仅代表是生理差异的区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二)社会性别
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性别概念可以按照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来区分。男女的染色体、激素、内外生殖器官等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为生物性别——Sex,男女社会分工、性别角色、气质、能力等身份特征是社会性别——Gender。生物性别确实是人类生理差异的事实,但社会性别却不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以及对于他们的性别期望更多地是从社会性别层面出发的。社会性别被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以社会角色和性别规范为基础的文化构建,这种被构建出来的社会性别秩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多在文化层面显现出来。这就表明了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因素的重要性,强调了男女两性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印证了波伏娃在《第二性》的著名格言:“女人并不是生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可见,社会性别所表现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而逐步发展成型的男女两性在气质、思想、行为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性别差异,社会性别个概念也逐渐成为一个研究女性发展的全新观角。
(三)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表现
经过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就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女大学生曾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调查中77.3%的男生及91.8%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求职比男大学生难;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73%,明显高于女生8个百分点;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男性的落实率为77.1%,女生为71.2%。其中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的比率达到21.3%,可见女性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比男性更倾向于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平均起薪为1507元,两者之间相差124元。
这一调查结果无一不在说明女大学生求职的艰辛,她们不仅要像男生一样面对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严苛要求,同时还要面临社会性别给他们带来的重重困境。性别壁垒成为女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障碍,很多优秀的女大学生因此失去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
(四)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成因 我国传统的性别观念是“男强女弱”,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是不同的。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女性的主体意识,影响女性的自我定位,让女性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自己对事业的欲望和追求,给自己一个看似合理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差异的分工。但是,这种传统的分工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当今社会,女性要身兼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双重身份,如果社会依然对女性提出过高得家庭角色要求,是必会影响女性就业时的选择,会降低女性对自身职业期望和要求。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女性虽然无奈但又心甘情愿的被这种个性束缚。竞争意识的缺乏,使很多女性错失了锻炼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她们的社会地位“自然而然”的只能居于从属者。
二、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表现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体制的转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女生的数量逐年增长,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女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0%,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父母、亲属等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男大学生。据统计,在已签约的女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与父母亲朋的帮助分不开,而在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相对于男大学生和城市籍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和户籍差异等因素,农村籍的女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几乎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就业群体。
(二)城乡差距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限制的成因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具有普遍性,如劳动力总量供给相对过剩;高校扩招;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劳动力买方市场下女性就业时面临的性别歧视;等等。
1、自身原因
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等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信息来源少。农村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是弱势家庭出身和经济背景带来的负面效应。受到家庭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农村女大学生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用于社交的时间比城市的女生少。加上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交往的主动性不够,她们的交往大多仅限于同班同学、老乡等比较狭小的圈子,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男大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交往圈。择业过程中信息渠道相当重要,交往能力强的人占有明显优势。狭小的交际圈使得她们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男生和城市女大学生要少得多。
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选择过于单一。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关系可资利用。有一调查表明,缺少社会关系网已超越工作经验、能力、应聘方法、技巧等因素跻身成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农村女大学生的因素。高达62.12%的受调查者承认缺乏社会关系网是农村女大学生的一大劣势。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城市籍女生在毕业时有多种选择,就业可求助父母、亲友,还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出国、自主创业等途径。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财力出国,即使是创业,也面临资金来源的困难,她们的选择或是考研继续深造(特别贫困的学生实际上连继续深造都不可能),或是毕业后单枪匹马到人才市场去应聘。由于经济条件差,她们在求职时不能过多投入,很多人甚至无力承受就业带来的各种消费。不得不承认,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是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劣势。
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远比不上来自城市的女生,农村女大学生的外语,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弱。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由于其生理、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使得她们在实践能力方面又欠缺很多。
另外,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女大学生缺乏进取竞争意识,认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一部分农村女生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将课余时间用在服饰、化妆、美容上,注重穿着打扮等。她们较少读报,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不太热衷,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在部分城市女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综合能力偏低导致农村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而在应聘中容易处于被动。
部分农村女生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农村女大学生一般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父母眼中的“凤凰”,这使得她们潜意识中有一种自负的心理。父辈的期望使得她们更偏好“体面”的工作,愿意选择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单位,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基层锻炼。据有关调查表明,78%的贫困女大学生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都市情结、白领情结成为不少贫困女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由于她们的适应能力较弱,闯劲不足,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拼,很多人宁可选择一份低收入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险,没有勇气和信心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中去工作。
2、外部原因
现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歧视性政策加大了地区和城乡差别,加剧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我国的人才流动往往是单向流动,即由大城市往小城市、农村流动容易,反之极为艰难,生源地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将近七成(69%)的大学生认为本地生源很重要。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就业会受到种种限制,这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就业空间由于户籍的原因被限制。加之某些省市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如有的地区公务员考试对于本科生只限本地生源报考,无形中减少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再如“本地优先于外地,男生优先于女生”的不成文规定更是对农村女生明显的排斥。
用人单位的排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农村籍女生存在不公正心理,在面对同等水平的两名应聘者时,他们一般会更倾向于城市籍的毕业生,认为他们适应能力更强,社会关系多,对企业潜在的贡献会更大。
三、以性别为中心来探究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问题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保障女 性就业的相关法律,以法律手段对求职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积极的矫正,将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限定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同时,政府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应尽可能的给整个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预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生产日益现代化,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的比例将会增大,对知识的要求将会提高,女大学生因性别受到歧视的可能性将逐步减小。将我们重新审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性别这个视角,过分强调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产生的就业限制。目前,整个就业市场的形势本就不容乐观,解决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大前提是就业市场自身能够提供给就业人群充分就业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得以更好的解决。不管是解决女大学生地充分有效就业,还是争取性别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重新认识。给予性别关怀,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旨在通过挖掘妇女在历史、社会、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来带到男女两性真正的平等,而这个平等应该远远超越性别的意义。女性作为构成人类社会重要的一员,是不应该与整个人类割裂开来的。当我们把女性这个角色放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历史中,我们才会发现,只有男女两性都作为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了,才能最终实现两性的真正平等。
四、以城乡差距为中心探究如何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2、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高校扩招要适当缩小规模,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4、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5、降低高校学费及其他费用标准,其实落实助学贷款政策。
6、将待业的农村女大学生纳入人才培训项目,发挥其文化素质高的优势,配将其成为新兴的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易彬彬.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性别概念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2]姚俊.当前中国女性就业难问题中伦理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6。
[3] 徐月红.我国本科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田文生.女大学生就业难怨谁?[N].中国青年报,2003-05-29。
五、附录
调查问卷
1、您的学历:
本科生()研究生()
2、您的性别:
男()女()
3、您的专业是:
4、您的家庭所在地是:
大城市()小城市()城镇()农村()
5、您认为工作对于女生:
非常重要()一般()不重要()不清楚()
6、您认为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有:
参加招聘会或自己到人才市场应聘()在网上应聘()
参加应聘考试(如公务员考试、企业用人考试等)()
由老师或学校推荐()
7、您对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严峻,但比那些学历较低的容易找()不清楚()
8、在求职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信息量少()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能力不足()企业有性别歧视现象()
9、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那些条件:
专业成绩()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学校名气()社会经验()发展潜力()
10、您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他()
11、您希望在就业方面得到哪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