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网络诗歌的几个问题
关于网络诗歌的几个问题
文/寒山石
网络诗歌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对网络诗歌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是涵盖所有以诗歌形式出现并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文字,也就是说,只要在网络上存在的诗歌都归入此范畴。狭义的网络诗歌仅为直接在网络上创作并主要或者率先以网络为渠道传播的诗歌,即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网络发表,并由其他网民进行阅读、参与评论的诗歌作品。我们对网络诗歌的讨论也只限于对狭义网络诗歌的分析。
一、网络诗歌的价值与优势
1983年,一本名为《第三次浪潮》的书席卷中国,成为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必读书目。这是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而从语言的传输方式来看,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人类揖别了动物,是人类信息传输方式的第一次大变革;文字的发明使人类告别蛮荒、走向文明,是人类信息传输方式的第二次大变革的话,那么电脑的发明、网络的出现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人类信息传输方式的第三次大变革。所以,首先必须肯定:网络诗歌的出现,给冷寂的诗坛注入了一股强盛的创作活力,也为诗歌走向大众开辟了一条崭新而广阔的“高速路”,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网络诗歌的优势在于:
一是自由抒写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平台上展示自己,享受网络所带来的灵魂自由舒展的快感。而且,网络诗人的写作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生命力的驱使,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一种倾诉与倾听的率性而为,充盈着一种自由的精神,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更为独立的品格。
二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无限性,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使当代诗歌的发展更不确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化特征。无论谁、无论什么流派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不仅为“先锋诗歌”、“探索诗歌”的出现创造了无限可能,而且也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百花齐放。
三是即写即发的便捷性。网络诗歌的快捷性、即时性是纸质诗歌无法比拟的。一首诗完成后马上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发表,而减少了诸多门槛,从而使更多的写作人群参与到诗歌活动中,这是以往印刷品纸制出版刊物无法取代的。
四是探讨交锋的互动性。网络消解了交流者之间的地域差异、身份差异,为诗歌 提供了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讨论空间, 他们在网络上写诗、谈诗,用鼠标和键盘寻找自己的知音和同道,寻找自己心灵栖息的场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加剧。读者可以在网络作品的页面上直接发表评论,作者可以向读者进一步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这种充分的互动性是传统文学无法实现的。而且,网络写作者兼有作者、读者、评论者三重身份,可以在写、读、评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写作的理解,逐步领悟写作的真谛,网络成为提升创作水平的“练兵场”。所以,网络为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活动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平台,因而论坛新作难以计数,点评跟贴热热闹闹,诗歌活动如火如荼,交流聚会比比皆是,为文本交流、情感共鸣、诗艺探讨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平台。
五是传播方式的时效性。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古人早就认识到写诗要“合”、“时”和“事”,要把握现实生活的脉律,以作者所置身、所面对的社会时事入诗,强调诗文应具有的时效性、鲜活性、现实性。而不少网络诗歌正是以其新闻的时效性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如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百年奥运的发生,会立即引发相应的诗歌专题写作。
二、网络诗歌的缺陷
网络诗歌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诗歌交流娱乐化。网络诗歌在90年代末期的迅猛发展是有着多重原因的。从网络创作与阅读的主体来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近8000万网民中占65.2%的是15-25周岁的城市青年,这必然导致了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高度狭窄化。他们的知识程度、年龄特点、审美趣味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题材和样式。情节冗长、意义艰深的作品很难被认可,娱乐性、消费性较强的作品成为当然的主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众文化和新的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和影响以及大众的后现代氛围中的狂欢意识和消费立场。很多时候,网络成了一部分人聊以度日、浪费光阴的场所。这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批评的:“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二是创作过程随意化。由于发言和投稿几乎不受人为的控制,在线性、即兴式、垃圾性、随意性的文字废物就在网络生产线上大批量的生成。网络是作者的匿名化和狂欢化的广场写作,在随意性的虚拟和类像空间,作者可以用各种新奇的网名、绰号写作、灌水和批评,甚至谩骂和恶毒的人身攻击。
三是创作心态浮躁化。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功利化、浮躁化、平面化的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缺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们自觉为之奋斗的共同价值目标,社会机体出现了某种精神障碍,许多人心理失去了平衡,表现为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商业社会的浮躁、功利心态使然。由于网络论坛流量大、新人多,故此,网络诗人为应得所谓“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唯有以不断写诗和贴诗来提高“出镜率”以引起关注,这就造成了网络 诗歌快餐、粗糙、浅薄的现象。
四是语言呈现粗鄙化。网络成全了诗,也玷污了诗。诗歌网站、论坛的不断刷新与双向互动,不容作者有“两名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式的斟酌与磋磨,也有一些人大肆玩弄起粗鄙化,甚至堂而皇之地提出了“审丑”之类的主张,导致网络堆积了过多的垃圾,它们集蝇散臭,不仅粗鄙,而且肮脏。“一夜情”和“下半身写作”的泛滥成灾,还有粗劣、粗俗、粗陋、粗糙、粗疏等等都是文坛粗鄙化的表现。网络似乎成了一个让人随意宣泄的茅坑,遍地流淌的污言秽语把精致精炼精美的诗歌糟蹋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毫不客气地说,更为严重的是,粗鄙、低俗,乃至色情、淫秽在创作界、出版界已经形成了一股歪风,已经严重影响了阅读环境,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用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话说,想躲开它们去找适合中学生阅读、有人文精神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几乎没有。
五是文本阅读表面化。网络是这个时代孕育出的挟风带雨、横行无忌的新生事物,它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方便快捷的传播速度,令每一个手握鼠标的人激动不已。但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诗歌面前,面临泥沙俱下,一个读者要从茫茫网海中找到精品之作,亦很不易。何况,大多读者已经习惯于走马观花式、浮光掠影式、蜻蜓点水式甚至游戏调侃式的阅读,快餐式的浅阅读成为时尚,零碎不系统、肤浅不深刻。可以说,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里,那种反复咀嚼、涵咏品味的精读细读是鲜见的,所谓的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讲只不过是一种浏览,而仅靠这样浮光掠影式的浏览是积淀不下来几分人文素养的。所以,有人指出,网络世界中的色彩缤纷、琳琅满目,任何时候都无法取代传统的纸媒阅读,无法取代在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中细细品味、慢慢思索,享受阅读、延续生命的那种幸福。
三、网络论坛的“五多五少”:
正是由于网络诗歌交流娱乐化、创作主题随意化、创作心态浮躁化、语言呈现粗俗化、文本阅读表面化,才造成了以下“五多五少”的现状:
第一,垃圾多、精品少。网络催生了一批缺乏文学修养的写手,他们以一天几首甚至十几首、几十首的速度炮制出大量的诗作,但在目不暇接的数以万计的诗歌中真正令人心动的精品寥若晨星。这些浮光掠影式的作品缺乏起码的生命体验,缺少挖掘人类灵魂、精神本身的东西,更不具备历史的穿透力和延展性,造成了目前网络诗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和诗歌创作似乎人人可为这种“无难度”、“无标准”的混乱状态。对此,我们应当明白:一方面,网络不是用来满足我们发表欲的工具;另一方面,用键盘敲打出来的、使用回车键带来的分行文字,也不见得就是诗。
第二,作者多、名家少。诗歌论坛的铺天盖地让所有人都可以随时过把诗人瘾,在诗歌领域里面,谁也不服谁,谁都把自己当一个准诗人看待,只能通过一些内部的争吵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诗人写诗,诗人读诗,诗人骂人,就是所谓的诗生活,诗歌的沉沦已经到了极点,一向作为精英文化的诗歌,一下变成大众都可以把玩的了,如杰姆逊所言,它“彻底置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众多消费品中的一类”。所以,网络诗歌作者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遗憾的是,伪诗歌多、真诗歌少;伪诗人多、真诗人少;无名之辈多、有影响力的名家少,网络文学大家更少。对此,我们同样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第三,圈子多、建树少。很多诗人在网络上发布样式纷繁的诗歌流派宣言和诗学见解,著名诗评家陈仲义教授在《网络诗坛大扫描》一文中指出:尤其是写作命名,一浪卷过一浪,不断引发较劲,如所谓下半身写作(沈浩波)、垃圾写作(老头子)、低诗歌(龙峻、花枪)、后政治诗写作(杨春光)、荒诞写作(祁国)、民生写作(蒋品超)、废话写作(杨黎)、灌水写作(蓝蝴蝶紫丁香)、反蚀主义(丁友星)、俗世此在写作(小王子)、类型写作(张小云)、物写作(舒非苏)、智性写作(鲁西狂徒)、地缘写作(梦亦非)、回归写作(野航)、存在写作(陶春)、非诗主义(白马黑马)、感动写作(海啸、马知遥)、草根写作(李少君)、完整性写作(世宾)等等,各等写作倡导与理念,大相径庭,互不谦让。有趣的是,其中一些倡导者仿佛窥到诗歌一个“奥秘”:倘若不把观念推向极端,命名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他们竭力把某些诗歌元素强调到极端,所谓诗歌的潮流和派别,就在激烈的命名“注册”中——抢占先机与收获影响。网络的纷争极多。同时,网络上诗人结党立派的情况很普遍,这样一来,圈子之内、之外、之间的利益会造成冲突,再加上网络言论无限制,出言不逊、互相挖苦、揭私抖秘、穷追猛打、陷人不义的情况就层出不穷了。
第四,游戏多、思考少。网络创作的的娱乐性是首位的,网络的出现也使诗歌丧失了神圣的和光环和高傲的尊严,而网络诗人的年轻化和反叛精神,甚至使网络诗歌更多地体现着一种游戏性。在网络诗歌繁荣的表象下,一些人为了迎合读者口味,以娱乐化的心态自娱自乐、自得其乐,不负责任地制作着大量低级趣味的内容,甚至采取各种方式哄抬其文章点击率来进行炒作,也使得网络诗歌较为明显地呈现出个体关怀大于社会关怀、审美关怀大于人文关怀、终极关怀大于现实关怀的趋势。
第五,随意多、学理少。尽管网络点评是一种不乏真诚的鲜活的批评,但严格来讲,网络的回复贴子绝大部分不能算作一种批评,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当下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表现为口无遮拦,措辞尖锐,各执一端,既不乏庸俗的不着边际的相互吹捧,又充斥着刻薄的谩骂或攻讦,远远谈不上深入作品本身。相形之下,基于学理的、严肃而认真的批评太少,使网络的反馈功能、提升功能大打折扣。因此,网络诗歌呼唤理性批评。这种批评,应当是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应当是冷静客观而非主观偏见,应当是以手术刀式的进入作品而非凌空挥舞大棒。我们期待这种批评。
四、网络诗歌的语言表达
诗歌语言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一个诗人终其一生,要是能够有几行精美的语言闪烁在诗歌的星空,就很不容易了。分析当下网络诗歌的语言状况,我以为有五:
一是心语倾诉。言为心声。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诗是人们心里烧燃起来的火焰,这火焰烧着,发出热,发出光。”诗人的心灵,艺术家的心灵是人类心灵的典型代表。诗歌是心灵的外现,心里有诗歌里才会有;心里没有诗歌里也不会有。据说,当年智利诗人聂鲁达来中国时,诗人萧三曾和他开玩笑说:你的姓 在中国是三个耳,为什么我只看到你有两个耳朵?聂鲁达指指自己的胸口,说:另外一只在这里!这就是诗人和普通人的不同。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纯真表达,是自我灵魂与外在现实的对话,是作者瞬间的心灵感受。可以说诗歌的本质是心灵的美好之诗意呈现,是情感丰富之诗意表达。一句话,诗歌是表达心灵的艺术。北大数学学院教授张顺燕认为“美学”有“四大支柱”,“第一支柱是诗歌,它展现了心灵的艺术,表达心灵之美。”[1]正是在这样一个精神荒漠化、文学边缘化、诗意奇缺化的时代,极少数甘于寂寞的诗人仍然进行着独自的心灵跋涉,坚持着他们的精神操守,在价值观念上并不随波逐流。应该说。无论是什么境况下,这些人始终都是诗坛的脊梁,也是时代精神的承载着。对这些坚守心语倾诉的诗意跋涉者,我们充满敬意!
二是口语泛滥。口语是诗意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诗歌走向大众的最佳通道。但口语诗是有难度的,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似容易却艰辛”。须知,很多时候看起来没什么看头的东西,往往是大有可赏之处的;不过,这需要落在“高手”笔下,才能有功力展现。遗憾的是,当“口语”泛滥,甚至被嘲笑为“口水”诗时,它就将诗歌创作本身降低到只是一种文字形式的组合游戏而已。那种违反诗的规律写出来的文字,然后在这些文字的头上安上一顶“诗”的帽子,字句上徒具诗的形式,而丝毫不具备诗的本质,成为网络诗歌中一朵妖艳的泡沫花朵。管上《谣言》:“温四记说管上死了/和几个知己喝死的/杨二妮说管上死/得性病腐烂死的/管上说:都是好朋友/我还有一口气/你们就把我埋了/大家活的真够哥们。”这是一首所谓“垃圾派”的经典诗歌,口语化、叙事化是其外在的基本表征,而要说价值取向,我们找不到什么深刻的意义或精神内涵,仅仅是对生活现象的摆弄。尤其是这种诗歌风气兴盛之极,放眼望去,皆是这种了无诗意的“口语”,不仅与诗歌语言的精致化、精美化要求相去甚远,且导致诗歌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出现“无难度、无标准、无序化”写作、甚至无论是谁都可以制作几行分行的文字而美其为诗的尴尬局面。一个似乎“人人皆可写诗时代”的到来,让“伪诗”和“伪诗人”甚嚣尘上,也让“真诗”和“真诗人”斯文落地。“假作真时真亦假”啊!
三是私语呢喃。一些人错误地把“个性写作”等同于“个人写作”,呈现出“私人化”和“私密化”的倾向,用谁也看不懂的方式了来表达“小我”,晦涩地书写个人的隐秘世界且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形单影只地孤芳自赏。就像评论家张柠批评“女性私小说”时讲的:“浓缩了我们这个时代全部的自恋经验——幽闭在私人居室里照镜、沐浴、做梦、满嘴呓语,写一些只有女性才有的私人经验(性幻想、经期的烦躁不安感等);其作品中充斥着具有深度意象的语言,似乎每一句话都有弦外之音。”虽说诗歌是我们的精神产物,但我们绝不能仅仅运用一些诗歌手法去表达我们琐碎阴郁的个人情感,这样的诗歌使作者的路子越走越窄,读者越来越少,最后这样的作品只能成为圈内诗人们关起门来的自赏品。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关系的日益繁复造成的社会整体心态的浮躁、诗歌个人化话语倾向严重造成的作品过分干涩、苍白,是诗歌开始远离人们生活的重要原因。个人化的作品倘若只写给自己或朋友看,那无可非议;但一旦发在网络上、登在报纸上或印成书,就进入了公共领域,那些哗众取宠、卖弄个人隐私的“伪诗”,还是少一些吧。
四是怨语充斥。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舞台。网络恢复了诗歌的娱乐性,网络放纵了诗歌里自由的天才、愤青、性压抑者、厌世者,使得一些人以各种粗俗、肮脏、下流、嚣张、粗俗的骂语,狂荡放纵、寡廉鲜耻、极端不负责任地投入到各个网络论坛,玩世不恭,情绪化的作品太多。遗憾的是,中国的小资多是真小资,但中国的愤青却多是假愤青。
五是秽语描述。种种令人难以启齿、不堪入目的语词与乌烟瘴气的色调充满了网络诗歌的字里行间,尤其是“下半身”的许多作品,把粗俗当卖点,把粗俗当个性,把粗俗当技巧,把粗俗当革命,充斥了让人无法阅读的丑恶与肮脏,成为网络时代糟蹋母语、作践诗人、污染大众、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黄毒”。“我 是流氓我怕谁”?如果不知耻、不知粗俗为何物,那么会自样呢?网络诗歌的“色 诱”就是一场迅猛扑来的汛期,不动声色地将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精神高地淹没,只留下一片不堪入目的洪荒和满目疮夷。所以,我们应强调诗歌的“严肃性”而不是“随意性”,强调诗的“社会性”而不是“自我性”,强调诗的“高雅性”而不是“陋俗性”。
五、期待网络创作的健康状态
我以为,个性的同时是大众的、激情的同时是理性的、活跃的同时是节制的、真诚的同时是担当的网络诗歌创作状态,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
1、个性的同时是大众的。艺术从来都是强调个性化的。“诗歌是一门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它必须立足于诗人个体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爱憎褒贬,用个性的独特而真诚的感情去影响读者。但网络创作的主体性、隐匿性等,使得一些人把诗只看作是“自我表现”的载体,忽视乃至无视大众的生活愿望和审美要求,使大众疏远了诗歌。所以,必须在诗歌创作中把个人性和大众性努力统一起来,走出孤芳自赏的“个人化”写作,走进读者、走进大众的心灵。
2、激情的同时是理性的。诗歌是激情的,网络更是孵化着、催生着人们的激情和创作力,在各种BBS上,在繁荣的表象下,是人们文字驾驭能力的惊人迸发。但激情的喷发时常冲出诗歌艺术的基本边界,而变成一堆发泄的文字。所以,必须使激情在理性的规制下诗意地流动。一个更开放的网络,需要更理性的诗人以更加真切的态度挥洒激情,而不是肆意放纵。而一个真正的诗人,则应理性地、自觉地远离诗坛的噪杂与纷争,让心灵贴近诗歌。
3、活跃的同时是节制的。开放的网络空间和现代化的操作手段,让网络诗人们如虎添翼,并成为互联网上的活跃人群。他们期望凭借自身言论的质量和频率,引人关注,引人注目,成为网络诗歌的引导者、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因而,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发言”成为一种“在场”的标志,逐渐导致了网络诗歌创作的高产化、应急化和高频率、无节制。我们的网络诗人必须明确:在任何事情上,节制与适度都是一种公认的美德。有节制才有质量,有节制才有精品,有节制才有未来,有节制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舒展和自由。
4、真诚的同时是担当的。尽管网络的娱乐性、游戏性是大众的、当然也是诗人的一种需要,但诗歌决不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也不是闭门养眼的花瓶。诗歌应有时代使命感,有厚重的社会烙印。艾略特说得好:“诗歌时刻都在执行着类似传递关于新经验的信息,或者阐述已知经验,或者表达我们用言辞难于表达的那种感受的这样一类职能。因此诗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并磨炼我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本领。绝不能忽视诗歌在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也起着特殊的作用。”为此,我们呼唤着网络诗人的真诚、责任和担当!
[1] 北大数学学院教授张顺燕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百家论坛”作《相识数学》的演讲,他认为“美学”有“四大支柱”,“第一支柱是诗歌,它展现了心灵的艺术,表达心灵之美;第二支柱是音乐,它流动于时间,造化于心灵,诉诸于听觉的艺术;第三支柱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这三种艺术用来表达人的感情,表达人的情趣;第四个支柱就是数学,数学展现的是心灵之美,是思维的逻辑,是理性之光,只有把理性和感性的认识结合起来,那才有完美的美。”
本帖来源:由 寒山石 于 《民间》诗歌报论坛 发表.诗是心灵的舞蹈/思想的体操
情感的喷泉/精神的路标
邮箱:clm660523@sohu.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7596154
第二篇:诗歌鉴赏知识网络(定稿)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1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网络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诗
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弃官归隐的决心 青春易逝的伤感
表达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伤感 思乡怀人诗
表现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羁旅愁情 表现对亲友、故乡的思念 表现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表现闺怨或闺中怀人 表现对和平团圆的渴望 咏物言志诗
抒写怀才不遇的愁情幽愤 展示远大崇高的政治理想 表现高洁的品格节操 讽喻世风时俗
即事感怀诗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表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表现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伤感 表现生活情趣、人生哲理的喜悦 表现理想落空、不为人知的愁苦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咏史怀古诗
借古讽今的情怀昔盛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边塞诗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报效祖国的激情
抒写征士久戍边塞、归家无望的痛苦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反映对帝王开边、穷兵黩武的不满 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送别诗
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离愁别恨 叙写别后浓浓的思念 表示情深意切的勉励
推心置腹、坦诚心志的告白 讴歌深厚温馨的友谊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诗人自身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意象营造氛围、映衬烘托 物象托物言志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2 鉴赏诗歌的意境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
清新秀丽、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洗练、工丽、雄奇、绚丽、含蓄蕴藉、典雅庄重、俊逸、繁复、风趣诙谐、沉郁顿挫、豪迈奔放、悲慨 炼字 词性
炼动词、形容词、副词、表颜色的形容词、数词 位置
常为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 特点
有活用现象、使用了修辞手法、富有特殊表现力、增添情趣、翻出新意 诗眼 词性
表心情的形容词如悲、喜、愁、愤等
表情态动作的词如思、想、念、等、望、送、别 表线索的某一名物词灯、药等 作用
对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揭示主旨、全诗的构建起、承、转、合有重要作用 音韵 对仗
工整、音韵和谐 叠音
增加形象性、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文更生动 语言修饰艺术 修辞技巧 对偶、对比、双关、反复、互文、顶针、设问、反问、夸张、借代、比拟、比喻通感、借喻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
顺叙、倒叙、插叙虚实相生联想、想像 截取生活图景赋铺陈叙事 描写
写人技巧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细节、心理 侧面描写旁人评价、对比 写景场面技巧
虚实、点面、动静、声色形、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细节、角度变化远近、上下等、白描工笔、列锦、以景作结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议论抒情 间接抒情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作结 借人事抒情用典
咏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铺排、烘托映衬映衬、反衬、抑扬、铺垫、对比、渲染、象征寄托、画龙点睛、想象、联想、起兴、比况、赋、用典、以小见大 结构技巧
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应、以景作结、伏笔、铺垫、照应 修辞技巧
反问、夸张、借代、比拟、比喻通感、借喻、对偶、对比、双关、反复、互文、顶针、设问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3 诗歌鉴赏典型题参考答案
1、步骤①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步骤②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也双鬓斑斑而今终于能“生出”四川平安地通过滟澦天险回家乡岳阳楼周围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诗人不禁展颜一笑步骤③这一笑表现出诗人面对磨难乐观地坚持自己操守的品质。
2、答步骤①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③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3、答同意。步骤①“看”指回望。步骤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4、1 步骤①霜是“年”的代称步骤②
“十霜”表明作者客居并州时间之长“霜”字统摄全篇既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又给人以秋霜的冷清、肃杀之感。步骤③表现出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3分每点1分
5、步骤①本诗语言豪迈雄奇。步骤②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海浪如云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呼啸的北风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③这些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6、步骤①云物凄清、残星几点、秋雁横空、菊花半开、红荷落尽高楼上笛声悠长步骤②这些景象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步骤③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思乡归隐的感情。
7、示例一 步骤①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步骤②“红旗高举”船儿张开双翼从深深的杨柳渚“飞出”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船疾速前行的情形鼓声咚咚响如春雷比喻手法写出鼓声的响亮 又用“直破烟波”“惊退万人”夸张手法步骤③从而渲染了竞渡的热烈紧张气氛。
示例二 步骤①诗歌绘声绘色。步骤②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色彩绚丽场景明亮赛船如春雷的击鼓声和观众震地的欢呼声显示出场面的热烈步骤③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雄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气氛。答对一点得2分就某—方面赏析到位可得4分。对渲染热烈紧张气氛写作技巧的赏析答案不只此两点如炼宇炼句赏析亦可。
8、步骤①本词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具有精湛技艺、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弄潮儿形象。步骤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写“弄潮儿”能在潮头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红旗不湿白描手法塑造人物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同时以钱塘江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艺和英勇无畏结句用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步骤③表现了诗人要在风险中拼搏的思想。
9、步骤①视角由远而近描写动静相宜。步骤②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写树木花朵是近景。如果说颔联是写静景那么颈联就是写动景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倾斜地掠过传神的描绘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步骤③这两联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田园春光图传达出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10、步骤①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步骤②作者贬居岭外经冬历春音书断绝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高考专题复习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在越接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一经见面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步骤③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附“断”与“复”的表达效果。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1、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悲凉之感。
12、步骤①
“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是从上一句对昔游的回忆转到写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在仕途失意走在流放去边疆途中的诗人眼中却似乎也饱含远去边疆的哀愁。步骤②这一句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步骤③拟人手法有力的衬托出诗人浓浓的边愁。
13、答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均表现愁苦之情。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步骤①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步骤②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步骤①李益的《鹧鸪词》咏思妇怀远的愁情。前两句用比兴的手法。步骤②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肠接着写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接着
“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14、赏析
第一步总评全诗。
这首诗叙写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第二步逐联赏析。
首联言与友人离别后时间过的太快以“去年”、“今日”之花事同而人事异兴叹便于下文之接、转。
颔联概括一年来不如意的境况告诉对方自己情绪十分低落“茫茫”、“黯黯”用叠字词极富迷惘与苦闷的感情色彩。
颈联就宦游异乡生发感慨对上文悲事多难料、诉愁来独眠作一解释表示那都是病怀更添乡愁与失职总生愧意惹出的。两联层层承接脉络清晰结构稳重。尾联则一转而结到期待重逢从彼我双方措词益见性情之厚。第三步总结评价。
全诗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以个人遭际感人。
此为诗歌鉴赏逐联赏析法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在第二步逐联赏析赏析应既有对本联的理解又有对意境、字词、表达技巧等的鉴赏。开头或结尾要点明诗歌的感情主旨。
第三篇:网络诗歌浅探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 绩
2015年6月25日
I
摘
要
网络诗歌的出现,打破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坛沉寂如死水的画面,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本文从诗歌文化和传播文化两方面入手,综合大量参考文献,将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进行多方对比,对网络诗歌的特征进行探索,并对网络诗歌的发展及研究意义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探讨。互联网为诗歌创作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创作平台,更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多种突破,而诗歌作为文学实体它的变化与创造也是与时俱进的。做为当今中国诗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对网络诗歌特征的审视分析为我们全面准确了解现代社会文学生存样态及文学形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诗歌;特征;传播文化;诗歌文化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poetry breaking the last century in the late 80's poetry of silence such as the stagnant water screen,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poetry.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oetry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references, network poetry and traditional poetry multi contrast,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oetry to explore, and make a certain ext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poetry.Provided by the Internet for poetic creation is not only an equal and open platform for the creation, i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many kinds of breakthroughs, and poetry as a literary entity it changes and creation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As one of the hot topics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of poetry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our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in modern society living state and form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network poetry;the characteristic;the dissemination culture;the poetry culture
目录
摘
要..................................................................................................................II ABSTRACT.........................................................................................................III 目录.......................................................................................................................IV
一、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简述............................................................................-1123
(一)诗歌文化..........................................(二)传播文化..........................................三、网络诗歌中诗歌文化的变革....................................................................-5566
(一)网络传播对于诗歌发展的必然性......................(二)网络传播方式的优越性...............................(三)网络传播方式的弊端...............................三、研究网络诗歌特征的意义.....................................................................(一)网络诗歌具有一定文学价值.........................(二)网络诗歌发展趋势总体上升.........................参考文献.........................................................................................................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络诗歌特征浅探
网络诗歌迅猛发展的原因有许多,网络媒介迅速的崛起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每一种新传播方式的出现,都会对时代发展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为诗歌发展带来的是诗歌的价值模式,思想层次,艺术建构等方面的创新性改变。诗歌作为文学实体存在于文化发展的漫长岁月,然而随着网络的出现与普及其本质也逐渐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演变。传统诗歌创作和发展要受到文化水平,时间空间,身份差距等多方面的制约,而网络诗歌却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消除了文化与公众的界限。纵观文化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在诗歌文化走入低谷后遇到网络文化,双线并行后又攀上了怎样一个新高度。研究网络诗歌特征,一方面便于我们在进行网络诗歌创作时把握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避开一些创作误区,从而创作出量优质更优的诗歌作品。
一、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简述
新诗加搭配新媒体机制,冲破创作规矩的网络诗歌自诞生起就一路势不可挡闯入人们视野,到如今更是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网络诗歌出现于诗歌文化的低潮时期,当诗人们陷入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围城之时,互联网技术的到来为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产生突破带来了可能性。一时间网络诗歌引起了学者诗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试图给它做出定义,归纳特征。新事物的诞生在创新之余通常还伴随着许多的不足,在广泛的关注之下这些不足之处自然也被一一罗列出来。从产生到发展,在鼓励与批判中网络诗歌在文学道路上一步步走得更远。
(一)网络诗歌的产生
中国的诗歌曾经走过漫长的辉煌路程,几乎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可以传世的美妙诗篇。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却遭遇了困境。由于受到西方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影响,一些诗人过分追求现代主义,违背语言逻辑,内容空洞晦涩难懂的诗作大量出现,读者越来越少,出版越来越难。诗歌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被迅速边缘化,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就在诗人和读者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互联网技术来到了中国。
1993年3月25日,诗人诗阳在网络上创作的中文诗歌——《诗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它的出现标志着网络诗歌的诞生。《诗意》(节选):
风一吹来
就成了精致的传说
-它穿过期待 打动我珍藏的化石 一个春天被无限地点燃 而海水依然保持冷的平静 火确认了时刻
唯有生命回到瞬间 年代流亡
在我们历史悠久的血管中 以梦想为理由,我面对温柔的逝水 沉默的词汇
与内心一同沦为理念 „„
诗阳的举动带动了其他还处于观望中的诗人们的创作热情,更多的诗人加入进来,中文网络诗歌迅速崛起。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虚拟空间突破了专业出版的种种限制,展示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无需审阅编辑即可发表自由平台。古往今来,诗歌被人们看成是灵魂的呐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如今的我们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网络成为了我们探索文学生活推动诗歌文化发展的的新手段。
(二)网络诗歌定义探索
自从网络诗歌活跃之后,国内文学评论家以及诗人学者们都对网络诗歌现象给与了大量关注。那么网络诗歌的定义,自然就变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事实上研究学者们对于这个定义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的。
将目前所存的对于网络诗歌定义的看法总结出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网络诗歌是指在网络上出现的和登载的诗歌。持这种看法的人从本质上将网络文化和诗歌文化区分开来,把网络单纯看成一种传播媒介。网络传播的形式多样,但无论是论坛,网站还是私人博客,只要是通过这种传播媒介发表的诗歌就是网络诗歌。
2.网络诗歌指的是发表于网络上的原创诗歌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很明显是在对第一种定义看法进行完善后得出了结论。这种看法的重点主要落在“原创”上(包含纸媒上曾刊登过的原创诗歌),毕竟仅仅指明是发表于网络平台上的作品,是无法区分作品是由作者所创还是通过电子扫描上网的经典诗歌的。
3.网络诗歌须得是以电脑为创作平台写出来,并且直接在网络上发表的原创
诗歌作品。此种看法是在第二种看法上又加以细化规定得出,持这种看法的人不认同在纸刊上发表后才传播到网上的作品被纳入网络诗歌范围,他们认为诗歌在纸媒刊登后再放上网络平台,体现不出网络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只有作者在电脑上创作并首发的诗歌作品才是由网络直接参与创作的诗歌,也只有这样的诗歌才能被称为网络诗歌。
4.网络诗歌具有超文本链接,是无法离开互联网的,甚至带有多媒体成分以至于不可下载转版的诗歌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并不多,这个观念提出的也是有理有据。它把定义重点落在网络之上,认为网络诗歌是性质独立的文学形态,这些观点有所相似但又各有区分。目前就这四种定义来研究,多数人更倾向于第二、三种说法,但对于最终定义却一直充满争议,无法做出最终决断。
(三)网络诗歌发展现状
1999年,国内第一家中文诗歌网站“界限”创立。到了二十世纪,网络已经成为了中国诗歌最重要的创作平台和传播空间,中国诗歌进入了美国诗人比尔·沃兹沃斯所说的“诗歌普及化发展过程”阶段。
优秀的诗歌论坛中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时常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中文诗歌论坛创办的时间虽然不长,经验也稍显不足,甚至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都为网络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贡献。网络诗歌发展的越发热烈壮大,那些曾一度沉寂的诗歌流派也纷纷加入进来,重新集结力量设立论坛板块。诗人们的大量加入在发展了诗歌文化的同时,也使不同的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之间的碰撞愈发激烈,在网络开放的大环境下竟也有三分天下架势。
从近代铺展开来,越到现代网络诗歌对中国诗人的影响越强,大量的诗人和各种派别大量涌现。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花都能一样的芬芳。一些诗派如:“垃圾派”,“口水派”等,这些派别人员构成极为复杂,他们并不特别注重纸质民刊的出版,发展状况也是起伏不定。诗人和诗派的良莠不齐,读者素质的两极分化是制约网络诗歌发展的两大缺陷。
二、网络诗歌特征两大构成要素
作为新诗与网络联姻的产物,网络诗歌带有巨大的生命力,在创作、发表、传播等环节向传统诗歌发出了挑战。网络在改变了传统信息资源和语言环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诗歌的文学本质。
(一)诗歌文化
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下至学语幼童上至耄耋老人,无论文化水平如何都
能张口即来。诗歌文化发展至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皆能开出不同的花。最初的以四言诗为主《诗三百》到发展出五言、七言的楚辞,无论是汉代乐府还是魏晋风骨,诗歌一路发展,神采奕奕。诗歌在盛唐臻于鼎盛,以至于说到古诗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唐诗,古代诗歌在人们眼中似乎被打上了唐朝的烙印。在将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里,留下的唐诗数以万计,诗风独特,文采斐然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
就像唐诗之于唐朝文化的意义,宋词也是宋代诗歌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代的词人像欧阳修、柳永等都有相当出色的作品。到了元代诗词散曲盛行。明代诗歌杰作寥寥,并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发展和突破。清代诗词流派虽然众多,佼佼者和优秀作品比之其他时代却并不算多,直到清末才有几人略展头角,带出些清新风气。
近现代诗歌,白话诗的发展阶段虽然遭遇了许多阻力,但中国新诗日益完善的形态确实让人感到欢喜。当时的朱自清、冰心、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都以极为出色的作品成为了为世人所熟知的诗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新事物的渴求和接受能力不断提高,诗歌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叙事诗发展的颇有成就,虽仍是存在创作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缺点,但就发展状况而言也算得上是大丰收。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广泛借鉴中外古今,风格多样,形式也更加自由无拘。70、80年代,朦胧诗和现代派相继出现,诗歌读起来较为晦涩,让人难以理解。而到了90年代新诗发展一度濒临停滞,直到网络传媒出现,为中国新诗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二)传播文化
从纸媒到超链接、多媒体,直到现在的全球网络一体化,传播越来越植根于人们普遍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需要之中,传播文化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关系非常直观的呈现在公众眼前。推动传播方式革新,有利于加速转变传统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而在网络诗歌中传播文化变化的表现主要在于,传播平台的更新。在网络诞生之前,我国传媒内容单一,纸质媒体独霸天下。而当具有全新文体特征的网络诗歌出现之后,不仅将中国新诗带出了困局,还将全世界待到了刚刚踏入新时代的人民大众面前,这是全新形式的传播文化盛行所带来的必然发展。
新型传播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互联网络之前的生活是有多么乏味和单调了。从我们的手机上,电脑上,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信息传播的前沿上。我们关心的大事小情,只要几个按钮就会轻松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古代的狼烟报信,飞鸽传书,到现代的全球网络信息化,我们的生活从来都离不开传播。古时候的 “家书抵万金”到了如今只需轻轻几个按键,无论手机还是电脑都可以千里姻缘“一线”牵,传播有的时候真的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如果说,从前人们眼中的传播还是广播,收音机,黑白电视机,还是每天傍晚干巴巴的新闻女声,那么如今的传播就是随处可见的各种品牌尺寸的手机,电脑,IPad,时刻可见的图文音并茂的时新资讯。传播文化的突破式发展全方位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三、网络诗歌中诗歌文化的变革
诗歌文化的发展贯穿古今,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形式各异却精彩纷呈的诗歌作品。白话文普及后,白话诗歌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但单说诗歌创新却很是不足。后期受西方诗歌影响,新诗创作在思想上陷入了混沌,创新就更谈不上了。诗坛沉寂的状态直到网络诗歌诞生才被打破,而网络诗歌所带来的文化变革更是令人惊喜的。活跃在屏幕上的诗歌在 “形体”、“精神”和“抒情模式”上展示出了充满生命力的新特征。
(一)形体上的变革
无论中外,诗要有体的文学观念贯穿古今。而网络诗歌却打破了这些约定俗成的约束,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不像是诗的诗。比如《一个人来到纳西》。之所以说它不像是诗,是因为诗歌通篇没有押韵,也没有遵循诗歌体式,只是将一句话拆分成几行。中国的学者诗人早已习惯于“诗要有体”的定律中,所接触的诗歌作品也都是严谨的遵循着格律和体式要求,要改变既有思维着实困难。杨雨教授曾在《网络诗歌论》中分析过,“分行”是诗歌的形式特点之一,即使只是把一句话拆分成几行,那么就形式方面而言它也算是踏入了诗歌的行列。正是这种习以为常,让我们对于诗的界线划分了然于心,以至于即使对于“梨花体”冷嘲热讽,也很难从体制上挑出差错。
1.句式上灵活多变
中国历朝历代的诗坛,“齐言体”占据半壁江山,格律严密整齐是中国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虽然说词的出现打破了齐言体的绝对统治,但长短参差仍会表现出规则的变化。而网络诗歌则不然,它的自由表现之一便是解放了诗歌形体上的约束。如溜溜的这首《日常生活1》: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排泄,再吃„„/这就是每天支撑我又消耗我的/日常生活。全诗都是以用生活口语娓娓道来,不受句式约束,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普通人再唠叨一些日常琐事,虽难登大雅却读来格外亲近。
2.结构上突破线性定式
在传统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从创作到定稿再到编辑然后出版都有一条规定好的流水线,然后读者按照页码阅读,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而网络诗歌没有定稿一说,更无不受编辑出版限制,读者可以按自己喜好,随心所欲的创作,阅读。比如,在代橘的原创诗歌《超情书》中,作者在九处内容上设立了超链接,读者可以随意选择读取相应的内容。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读者选择不同的链接便可以获取不同的情境,每个人所见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兴趣点却都有可能在一处获得满足。“超链接抓住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吸引着读者像是寻宝者一般找寻自己想要的阅读情境
(二)精神上的变革
网络诗人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身份不同,但对于诗歌却同样抱有极大热情。他们在网络上写诗更多的是出于对于自身情感的率性宣泄,对于文学方面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以一种回归本真的纯净心态在进行着创作。在网络的虚拟平台上写诗谈诗,寻觅知音同道,网络为那些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又对诗歌抱有极大热情的人们打开了通往诗坛圣殿的大门。
网络诗歌带来的最明显的精神变革体现在它的民主意识上。这个广阔的平台因为自由平等而显得民主,也因此更加吸引默默无闻的诗歌爱好者们在这里构建自己的诗歌王国。在这里阅历,文化程度,声名都不再是人们判断诗歌好坏的不二准则,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参与创作、发表与传播。这种民主是网络诗歌所独具的致命吸引力,也是网络诗歌活力来源所在。九十年代,诗歌之所以陷入围城,就是因为当时诗人过分追求不知所谓的现代精神,以至于诗歌脱离了人民大众审美。当诗歌再度回归到人民中间,立即再度恢复了活力。
(三)抒情模式的变革
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诗歌的魅力点之一就是以极少的文字承载内容丰富的情感。传统诗歌抒情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网络诗歌扩展了抒情方式范围,在抒情方面做出了创新。
1.冷抒情
所谓冷抒情,要求诗人一方面以冷静的心态,客观的语言地描写外部事物,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文学艺术手法来表达主观情感。这种“理性客观”与“感性主观”的巧妙融合与对比,犹如被冰雪覆盖住的跃动着的灼灼火焰,这正是冷抒
情的魅力所在。对于读者而言,当洒狗血式的抒情风格诗泛滥成灾,冷抒情的出现顿时给人清风拂面的感觉。诗歌中冷静思考的语言极大地减少了“喊口号”“空抒情”的情况出现,将感性情绪巧妙隐藏在理性文字之中,引导读者反复阅读,深层次感悟。
2.第一次抒情
传统诗歌中“家国人民”这类宏大的意向是非常常见并受欢迎的,但第一次抒情却很排斥这类“大”的意向。一直以来,以“家国人民”为主要抒情名义的诗歌总给人以意义厚重的感觉,但在当代社会人民政治经济生活要求都得到极大满足的背景下,“第一次抒情”却藉由网络诗歌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第一次抒情主张丰富直接的抒情,意向不拘束,力求简洁明朗的宣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诗人写诗旨在宣泄内心情思,看重的是倾诉与倾听,诗歌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典型的“我笔写我心”。对于他们而言,更加需要重视的不是意义的厚重,而是个人情思得到理解和认同。
3.反抒情
“反抒情”在网络诗歌流行开来后,被学者定义成为了一种新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创作的特点很鲜明,粗暴的语言和夸张的方式是它的标志。从一些“反抒情”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反抒情”的特点主要落在“粗暴”二字,对于这一点而言,“莽汉”诗派正是运用“反抒情”的典型。莽汉们站在纯男性的视角切入生活,以男性阳刚坦然的语言方式措辞抒情,运用语言暴力,以至于有人称呼它们为“著名的语言自杀者”。
四、网络诗歌中传播文化的变革
作为网络诗歌的两大构成要素,互联网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编辑出版的壁垒,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进行诗歌创作,随时发表随时评论。诗歌本是精神的宣泄,但是在时代发展中却逐渐变成了文人专利,出版诗歌成了文人学者的文化名片。而当这些诗人一旦思维困顿,诗坛便陷入低迷。网络是一个没有拘束,没有局限的平台,是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地方。正是因为这种自由开阔,网络引发了全民诗歌的热潮,让诗歌从神坛上走入平民世界。可以说,如果不是网络的及时出现,诗歌想要走出低谷并非易事。诚然,网络这一先进媒体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但它对诗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却是有目共睹,网络与诗歌的结合是具有必然性的。
(一)网络传播对于诗歌发展的必然性
从古至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诗歌都被归于“精英文化”的范畴,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文化水平受到时代局限,传播方式相对落后所导致的。当今社会,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发展日新月异,大众文化特征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体现。可以说,诗歌文化能够再度兴盛,网络传播功不可没。
普通大众的文化水平在普及义务教育后得到了很大幅度的的提高,许多人都具备了创作诗歌的文化基础,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又使广大民众不必再受制于诗歌创作发表的制约,他们的能力与热情也最终有了用武之地。无论何身份背景,无论创作水平,只要具有一定文化,同时又能够使用相关网络技术,那么就可以创作发表属于自的网络诗歌。在网络世界可以自由发言,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心理,使那些一直受制于出版机制的诗人得到了一个可以展现才华的舞台。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娱乐的社会,每个人都好像是拥有娱乐精神的表演家,在这个复杂而又精彩的社会里找寻可以娱乐的空间,而网络正如及时雨般将这个空间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诚然,每一种新生事物都会带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网络而言,它的这种自由性就是一把双刃剑。诗人诗作纵然更新不断,质量上却也良莠不齐。但瑕不掩瑜,网络诗歌发展的势头不减,我想这已经很好地说明了它的出现是诗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网络传播方式的优越性
在网络出现之前,无论传统媒体怎样变化,在时间、空间和版面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限制。即使是对于诗人学者而言,编辑出版也是一大关,更遑论文化水平有限的普通民众。一来没有适合的条件出版,二来品读诗作后的看法感想也没有方便的条件与他人交流。所以当网络打破了这些限制,人们创作的条件得到了满足,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即时创作,即时发表,即时评论,网络诗歌不仅打破了冰点,还一路走高。网络诗人们各显其能,呈献出极强个性化的作品。
⒈自由抒写的开放性
网络诗人写作最渴望的便是被倾听,被理解,被认同。他们未必具有最专业的文学素养,但一定是对诗歌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的创作功利性色彩很淡,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独立自由的品格。而网络平台的出现,恰到好处的填补了这些业余诗人创作热情有余,但创作途径有限的这一缺陷。任何一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忽略作品发表的复杂过程,自由的进行创作和发表,尽情享受灵魂放松,自由宣泄的快感。
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网络平台的包容性是显而易见的。创作主体不分身份,不分年龄,全都可以在这个宽广的虚拟平台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全方位包容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千奇百怪的个人趣味,无论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是网络诗歌的鲜明风格之一。正是因为这份包容性,网络诗歌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文学界掀起全民风潮。
⒊即写即发的便捷性
网络诗歌的便捷性是除了公开性以外最受网络诗人所称道的。诗歌在网络上创作,完成后又第一时间发表,除去了复杂的发表门槛限制,即时发表,即时评论。在灵感并发的第一时间创作,在热情高涨的时候得到其它诗歌爱好者的点评,并积极的参与交流分享,这种便捷是任何印刷纸制出版刊物都无法取代的。
⒋探讨交锋的互动性
诗人在网络上创作,探讨,在鼠标与键盘的互动中寻觅知音,在更多的阅读量和点评率中增加互动,得到文学自信。一首诗只要鼠标轻点便可登上公众平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理解发表看法并直接在页面进行点评,而创作者也可以根据评论进一步向读者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或调整写作思路。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创作者的创作质量,也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作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创作,每一个网络诗人都可以既是作者也是读者,还是评论者,都可以在读、写、评的过程中使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⒌传播方式的时效性
不少网络诗人都很喜欢以时事入诗,他们的诗作贴近现实,更加鲜活生动,并且以诗中新闻的时效性反映社会现状和时代发展,使读者在对诗歌印象深刻的同时对社会时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往往很容易引起相应主题的诗歌创作,如:百年奥运,汶川地震等。与时事有关的诗歌创作往往很容易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作品可以激发读者对于国家社会大事的关注,更是因为在诗文作品中,可以看到更多的群众对于时事政治的看法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民心。
(三)网络传播方式的弊端
1.诗歌交流娱乐化
据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频繁的人群中未成年人占90%左右,事实上,其实早在2010年的网络接触调查中,十岁前接触网络的网民就已经占了半数。网民低龄化倾向一年比一年表现明显,在近几年尤为突出。读者的年龄影响着读者的知识程度、审美水平,而这些又影响着网络诗歌的题材走向。诗歌本就与那些长篇小说不同,内涵意味深的作品很难受到欢迎,以至于娱乐性较强的作品理所当然成为主流。但是这类诗歌的文学价值有限,它依靠大众后现代氛围的狂欢意识和娱乐心态存在,博人一笑品评几句之后就很难发掘出更多的内涵。
2.创作过程随意化
由于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自由,人人都能参与发表评论,所以难以避免的有一些语言垃圾在网络上大量生成。网络所提供的广场式写作,一方面消除了发表门槛,鼓励了诗歌发展,另一方面又纵容了垃圾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作者可以顶着任何名称发表作品,读者也可以顶着任何名称评论,所以作者言语粗俗,读者肆意谩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好好的文学写作和互动欣赏演变成了作者的“即兴随笔”和与读者的互相攻讦。这种网络创作的随意性带来的恶性现象,使网络为诗歌创作带来的便利大打折扣。
3.创作心态浮躁化
现代人说到古人写诗,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炼字了。虽说略有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写诗的慎重与辛苦。若是写个文章更是要“闭门谢客,披阅十载”。而现代社会写作则不然,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浮躁化的商业社会,在这种社会机制下,许多人的积极都表现成为了急功近利式的浮躁。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下就形成了网络诗歌粗制滥造,内容庸俗的现象。追名逐利的作品,违背了文学的本意。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诗歌更是被称为“灵魂的歌唱”,即使是在诗歌最为贴近人民生活的时代,也不该是出于浮躁名利的产物。
4.语言呈现粗鄙化
网络诗歌论坛不间断的刷新与互动,成为了粗鄙诗歌与评论的催化剂。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粗劣的诗歌,发表低俗的见解,甚至光明正大地提出“审丑”主张。一时间,低俗粗陋甚至淫秽色情的作品在网络诗歌界刮起了一股歪风,“下
半身写作”泛滥。那些污言秽语狠狠地将精致简练,情感丰富的诗歌踩在了尘埃之中。网络诗歌论坛中的文字垃圾不断堆积,双向互动之下,这种粗俗不堪的文字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污染了大众阅读环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
5.文本阅读表面化
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便捷的传播速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聚一堂,分享交流。网络诗人的文化程度,对于文字和情感的把握和表现力都影响着作品的质量,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诗歌质量的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信息覆盖面之广,流通量之大,为读者在茫茫诗海中找寻精品增加了很大难度。长此以往,读者会更加习惯浮光掠影式的快餐阅读,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浏览。在大量的新鲜诗歌面前,让读者反复咀嚼品读是很难做到的,绝大部分读者都是在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遇到极个别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才会停下鼠标慢慢细品,遗憾的是这种作品也并非时常能见到。而仅靠浏览这种快餐阅读方式,是很难让人积累下文学素养的。
三、研究网络诗歌特征的意义
(一)网络诗歌具有一定文学价值
网络诗歌写作在近几年又掀起一阵风潮,年轻的80、90后诗人如李成恩、余幼幼等人发表的作品也频频引起学者们对网络诗歌写作的关注与评论。网络诗歌在令诗坛焕发生机的同时,也为人民大众架起了通往诗歌的桥梁。刨除了狭窄的传统发表机制,诗人群体也迅速壮大了起来。年轻的诗人热衷于用新的的视角,新的思维来看待生活和世界,年纪稍长的诗人则以阅历取胜。思维观念,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为大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在这里,只要你的审美水平够高,个性够鲜明你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作品要面对的读者是什么身份,多大年岁,你只会看到发表后来自各方的关注和品评。来自不同的领域的不同诗人,用他们的笔描画出他们眼中的世界千面,原汁原味原生态,网络的开放令诗歌与现实紧紧相连。
但是网络诗歌的原生态也为网络诗歌发展埋下了隐患,时代越是发展,这个隐患暴露出来的缺陷越是让人担忧。纸质刊物发表作品难度大,是因为出版过程中的筛选环节很严格,这样一来虽然出版难度加大了,但质量却很有保证。网络平台的自由无拘束让质量上的缺陷难以消除,所以即使网络诗歌发展的欣欣向荣,依旧是有质量问题让人担忧。毕竟,网络只是一种载体,诗歌是要以质量取胜而不是数量。
(二)网络诗歌发展趋势总体上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一方土地,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汇聚在这里进行沟通交流。中外诗歌爱好者都可以在论坛上进行创作交流,各种意识形态下的思维模式,文化方式也因此而发生碰撞,融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得以在网络上汇聚,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当然,因网络的自由随意性而产生的网络诗歌垃圾也不在少数,作品下面的评论区也时有污言秽语。这种现象污染了网络诗歌文化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让网络诗人和读者们十分愤懑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诗歌创作特征?如何提高网络诗歌的品质?毕竟游戏性的作品,缺乏精神内核的作品是无法立足文坛成为经典的。目前,从我们分析的网络诗歌特征来看,有几点趋势是可以把握的。
首先,提升诗歌审美含量。苏格兰批评家托马斯·卡莱尔曾经说过,若果说要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所在的时代,那么这个词非“机器”莫属。托马斯所言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为什么这个词不是文明,不是哲学,甚至不是道德,而是机器呢?我们只需设想一下,这个结论不难得到。如果技术层面的价值在网络诗歌中占据了主导,那么诗歌文化就会变成网络传播的附属品,会变成机器制造出的冰冷的文字。提到网络诗歌大家想到的不再是诗歌盛会,而是一场技术游戏。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提高文学审美和文学格调,让人们看到网络诗歌是由先进技术支持的高水平文学盛会,而不是文字支持的技术娱乐。
其次,形体样式创新发展。网络诗歌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出,纯文字作品逐步减少,图文并茂,音文并茂等多媒体立体性形式表达越加频繁。新型诗歌形式不断出现,丰富了诗歌形式的同时却也得到了许多争议。虽然大家更多的提到的是网络为诗歌创作、传播、欣赏和评价机制带来了巨大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体制发展下诗歌的本质产生了微妙的演变。网络的存在,打破了时间空间,民族语言等种种壁垒,这对于“世界大文学”观念的形成是有很大助益的。
网络改变了我们早已习惯的语言环境和欣赏方式,海量的信息资源不断涌入,打破了文化局限,开阔了民众视野。纵观文化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在诗歌文化走入低谷后遇到网络文化,双线并行后又攀上了怎样一个新高度。研究网络诗歌特征,一方面便于我们在进行网络诗歌创作时把握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避开一些创作误区,从而创作出量优质更优的诗歌作品。
参考文献
[1] 单波.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J].现代传播,2004,1:10-16 [2] 吴恋.网络诗歌的文体学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1,1:120-121 [3] 杨雨.网络诗歌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4] 孙旭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鲁婉莹.传播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翁文娴著.变形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 [7] 熊辉著.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3 [8] 柏定国著.网络传播与文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9] 曾白云.论新月派的格律诗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76 [10] 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1 [11] 蔡爱国.“网络诗歌”的价值重估[J].前沿,2009,4:172-175 [12] 邢芳芳.中国当代网络诗歌抒情模式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 谢向红.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J].河南社会科学,2004,1 [14] 王士强.诗歌民刊与网络诗歌的“崛起”——诗歌传播方式变化之于新世纪诗歌的意义[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5] 宋蓓蓓.回归与超越--网络诗歌的文化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6:78-80 [16] Don Slater.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M].Polity,1,1999,2,11 [17] Roland Barthes.S/Z[M].Farrar Straus & Giroux, 1975.[18] Steven Best PhD, Douglas Kellner.Postmodern Theory[M].The Guilford Press,1991,11,15
第四篇:珍惜网络珍惜家诗歌
谁借助网络的风
以加友的名义
妖媚人心
破坏时代文明
破坏和睦家庭
qq微信
她,是时代传媒体
她,是时代的先进
她,更是时代的文明
她,是传递正能量动力
她并不是
点燃炸弹的火绳
而有这样一群人
不负责任的任意贱踏她的使命
让蔚蓝天空
乌云密布
家庭失和各奔东西
耐不住寂寞
经不起诱惑的风
会穿过那道防盗墙
虚演一场爱恋
而无视后果不堪
付出惨重代价
珍爱网络
珍爱家园
珍惜生命
让我们在网络这个
大家园
共创辉煌共创文明
第五篇:网络问题总结
环县网络问题总结
环县电力局在庆阳市供电公司信息通讯班领导的全力协助下于2013年4月10日—12日按期完成了信息通道内网接入及网段整合工作。
截至目前我公司的内网稳定可靠运行。但我局内部信息网络仍存在以下问题:
1.环县电力局内部网络采用一台内网核心交换机分别连接机关本部与各供电所,构成了一个星型网络结构。
2.由于租用的电信链路不是本局资源,属于不可控资产。当链路发生故障中断的情况下,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同时,故障恢复的时间本局不可控,对业务的连续性保障缺乏。
3.存在同一台电脑内外网共用现象(向上级单位送报表,上报资料等)。
4.网速不稳定,打开网页速度太慢。
5.集抄系统和营销系统经常出现断网情况。
以上就是我局网络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希望上级领导给出建议和意见以便彻底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