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史上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会议典范
党史上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会议典范
作者:韩光宇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539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然而对于它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始终存在不少差异和问题。我们党历史上的两次重要会议(一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二是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堪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典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各种意见充分自由表达,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遵义会议上,首先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做关于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史称正报告。否认他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有错误。接着,周恩来做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军事工作报告,史称副报告。主动承担了个人在指挥战争中应负的责任,同时也批判了博古和李德。随后,张闻天做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史称反报告。内容是会前和毛泽东、王稼祥讨论的意见,主要是毛泽东的意见。三个报告之后,毛泽东第一个发言。他首先表态不同意博古的报告,认为其强调客观原因过多,忽略甚至回避主观方面的失误。然后总结归纳了第五次反“围剿”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紧接着王稼祥发言,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意见,批评博古、李德的错误,并提议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周恩来发言中表示:完全拥护毛泽东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批判,全力推举毛泽东领导红军今后的行动。朱德、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陈云、彭德怀等发言,支持毛、张、王的意见,批评博古的错误。双方意见针锋相对,相互批评直言不讳。
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由华国锋主持,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出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大军区和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共212人参加会议。华国锋在10日下午开幕会上宣布会议议题议程,11日即开始分组讨论。会议进程中,两次突破原定议题对有关问题进行热议,并指名道姓对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批评。
第一次是会议安排讨论工作重点转移和有关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时,讨论刚开始,谭震林就提出要为天安门事件、“二月逆流”、“百万雄师”等一些历史问题平反。陈云在12日的发言中,提出要为“薄一波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和天安门事件平反,要重新评定陶铸、彭德怀等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等六条意见。他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热烈响应,于是各组发言的重点都集中到平反冤假错案问题,以及党和国家的民主法治问题上。粟裕讲,“四人帮”长期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其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民主生活不正常,批评只能是上级对下级或平级之间,下级不能或不敢批评上级。谭震林说,一个领导人,如果人家讲了不同意他意见的话就叫反他,那还有什么民主集中制。张爱萍说,在悼念周总理问题上,“四人帮”的无理意见怎么能在政治局通过?让多数服从少数,这不正常,是严重教训。于光远在和别人的联合发言中提出:民主不是恩赐的,恩赐的民主是靠不住的。还有人发言说:“文革”中那么多身经百战的老革命被迫害致死,深刻说明我国还是一个“人治”的社会。
第二次是会议安排讨论 1979、1980两年经济计划和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时,有位同志在发言中对自己过去坚持“两个凡是”的行为进行辩解,由此引起了与会者的激烈批评,顿时,真理标准问题又成了会议讨论的重点。习仲勋说,关于实践标准的问题,是个思想路线问题,对实际工作关系很大,是非搞不清楚,就不能坚持实事求是。徐向前说,实践标准,关系到我们究竟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丰富、要发展,不能把革命导师的每句话永远不变地照搬。江一真首先在发言中点名批评了汪东兴。紧接着,于光远和《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也点名批评汪东兴坚持“两个凡是”、阻扰邓小平出来工作、压制真理标准讨论等错误。随后,各组陆续出现点名批评汪东兴的发言。经过尖锐激烈的思想交锋,一些对真理标准问题有疑虑的同志思想有了转变,作了自我批评。在12月8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汪东兴就自己的错误做了检查。华国锋在闭幕会上讲话时,就“两个凡是”问题做了自我批评。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与会者发言十分踊跃,意见异常尖锐,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认真。
这两次会议讨论问题的情况表明:在党的会议上讨论问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坦诚相待、畅所欲言;辩论是非,直言不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迷信盲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排斥压制任何不同意见(无论是多数还是少数);谁也不用看谁的脸色,谁也无需和谁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章赋予每个党员的职责和权力,是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基础。否则,便无所谓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可言。
第二,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和方式决定问题,民主的形式服从服务于民主的内容。遵义会议,在经过充分讨论后,形成如下结果:其一,绝大多数同志都“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认为博古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只有凯丰替博古辩护,“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因此,会议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后来,政治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继续北上,最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其二,会议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其三,选举毛泽东为常委;常委分工以洛甫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委托周恩来为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这些决定凝聚了绝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和意愿。这样,就取消了博古领导全党工作和李德指挥军事的权力,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对全党长达4年的领导。
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根据与会者的强烈要求,及时就平反冤假错案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在25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为“天安门事件”、六十一人问题、彭德怀、陶铸问题等七个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同时宣布,康生、谢富治民愤很大,揭发他们的材料交由中组部办理,并表示今后不再设专案组,党内的交纪委,涉及司法的交由司法机关办理。这些决定,使粉碎“四人帮”两年来广大干部群众一直强烈呼吁的几项要求基本得到解决,充分反映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心愿与心声。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成为热点后,政治局特别是华国锋并未因其未列入会议日程而阻止讨论,依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邓小平、叶剑英、华国锋三人在闭幕会上的讲话就此进行了总结。邓小平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他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叶剑英说:“我们要破除封建主义所造成的种种迷信,从禁锢中把我们的思想解放出来。”华国锋就“两个凡是”自我批评道:“这两句话考虑得不够周全”,“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了大家的思想,不利于实事求是地落实党的政策”。会议同时印发的汪东兴书面发言检讨说,“两个凡是”的提法是“不妥的”,自己在压制真理标准讨论上“负有领导责任”。他们三人的讲话特别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这次为期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把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的会议,开成了一次为全面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作准备的会议,邓小平的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此后不久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两次会议决策问题的情况说明两点。其一,少数服从多数,尊重和反映多数人的意见和意愿,是党章规定的根本的决策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表现,是民主与集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党实行集体领导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许多党委按照“集中正确意见”的方式决策,往往导致书记个人的独裁专断,无形中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演变成了领导者个人独断专行制度,对此应予高度重视并努力纠正。其二,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程序和形式,是其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外在表现,前者应当而且必须服从服务于后者,绝不能相反。否则,就会导致民主的表面形式和民主的内容实质相背离,如“文革”,就是用高度民主的外表掩盖高度集权的实质的典型例证。
第三,选择政治主张与选举领导成员有机结合,切实尊重和团结持不同意见的同志。遵义会议,绝大多数同志在选择“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同时,也选举和改组了中央领导集体。增选毛泽东为常委,常委分工“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等。对于当时尚未认识错误的博古和凯丰同志,对他们职务予以适当调整后,继续留在中央领导集体内工作。他们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左”倾路线和自己的错误,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继续为中国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党和中国革命渡过了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危机,并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核心。
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时,许多同志点名批评当时一些犯有错误的领导,同时建议将一些在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同志补充到中央领导集体中。针对此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两次召开会议,听取情况汇报,并主要由邓小平讲话。主要意思是:历史问题只能搞粗,不能搞细;中央人事问题,任何人都不能下,只能上。对那些大家有意见的人,过关算了。检讨没有全过关的,我们过去也没有过关嘛;现在世界上就看我们有什么变动,硬着头皮不动,这是大局;加上几个什么人呢?至少加三个政治局委员,再补选一点中央委员。他还提出一些人选,请大家酝酿。不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为中央委员;选举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陈云、邓颖超、胡耀邦分别任第一、二、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华国锋仍担任中共中央主席,汪东兴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就处理党面临的许多复杂棘手问题的实际作用看,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这两次会议选举改组中央领导集体的情况和党的历史实践证明:其一,选举,表面形式上选举的是人,而实质选择的是其政治主张。只有将选择政治主张和选举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新的政治主张和意见的顺利贯彻和落实。其二,党的领导核心是在解决党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斗争中逐步自然形成的,任何组织或个人授予加封的效果总是不好。其三,对于犯错误或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即使对错误认识不深刻甚至没有认识到错误,只要他们表示服从领导集体的决定,都应团结他们一道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党的团结,也有利于党的事业。反之,对他们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结果,常常是既影响党的团结,又危害党的事业。其四,选举,是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既是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也是集权的过程和标志。自下而上,自由平等的选举,是贯彻实行自由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原则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篇:党史上的重大会议
党史上的重大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革命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中共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5.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6.古田会议:1929年,福建上杭县古田村,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7.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
8.瓦窑堡会议:1935年,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方针。9.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0.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也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
11.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12.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一个“炮弹”: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两个“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三个转变:工作重心,乡村→城市;总任务,农业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13.新政协会议:1949年,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宣言》、国旗、国歌、首都、领导)。
14.一届人大: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16.1978年5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即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7.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8.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中共十三大: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20.中共十四大:1992年,江泽民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21.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2.2000年2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3.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4.中共十七大:2007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
25.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1.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中共二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会议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即在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③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它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必将来临。
3.1923年6月12日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这是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为随后到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4.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毛泽东批判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中共五大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因为,中共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因此,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5.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6.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7.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瓦窑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的转变,迎接抗日新高潮的来临。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于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议和报告指出了在新的形势下,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坚决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也有与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即使是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党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9.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0.中共七大--1945年4月至6月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任弼时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报告;通过新的党章,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6月1 1日,大会闭幕,毛泽东致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
中共七大中刘少奇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的第一次概括。在报告中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详细的全面的阐述。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蓝图,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作了准备。
12.中共八大--(第一次会议)1956年9月15日~2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
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2)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3)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这次会议对于考试来说可以归结为: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1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14.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1~11日在北京举行。胡耀邦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
15.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部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议》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
16.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7.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8.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9.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0.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第三篇:浅谈维护和贯彻企业中党的民主集中制
浅谈维护和贯彻企业中党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维护和贯彻企业中党的民主集中制,不是一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命运和事业发展的大问题。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中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事关党的建设长远发展,是当前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高对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认识
近两年,企业领导班子经过换届,一大批年轻干部进入新的领导班子,为领导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大活力。但一部分同志不熟悉民主集中制,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并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形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部门对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强调不够,对民主集中制理论和基本原则教育不够。因此,当前特别需要抓好民主集中制的学习和教育,澄清模糊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企业中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维护和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
二、解决好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点问题
在新的环境,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强调坚持企业全体党员服从中央的原则,维护中央的领导权威,把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使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真正理解并自觉拥护中央的战略决策,在行动上坚决服从中央的统一号令和部署。当前,就是要求我们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谣言所惑,不为困难风险所畏,满怀信心,稳中求进,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地发扬民主,充分地听取和采纳职工意见,充分地调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如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就不能有效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这就要求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认真调查研究,不断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做法和新经验,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上升为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要真正做到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结交普通百姓朋友,这是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的基础。
第三,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要靠坚强的党性来保证。任何一名领导干部,如果不清廉,有私心,就不可能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切实解决“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虚与实”的问题。自觉把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到自己的领导工作中,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践行宗旨,无私奉献,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各级领导班子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事业所要求的各种监督之下,使权力受到约束,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以促使我们的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这是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的根本。
三、创新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方式方法
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一定要在方式方法上求创新,在实践中求发展,切实把民主集中制具体化、制度化、真正贯彻落实到党内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每个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第一,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是体现集体领导、提高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班子成员不论职务大小,分工如何,都是集体领导的一员,谁也不能凌驾于集体领导之上,要摆正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位置。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把集体决定的重大问题同自己分管的工作结合起来,对于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必须坚决维护,认真贯彻执行。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但决不能把不同意见带到群众中去,带到工作中去。对于个人需要决定的事情,要在维护集体领导的前提下,果断决策,敢于负责,做到分工不分家,各负其责。
第二,提高维护班子团结的自觉性。首先,要用民主集中制来规范班子成员的行为。在讨论重大问题时,班子成员要各抒己见,广开言路,充分发扬民主,努力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一旦做出决定,要坚决服从,积极贯彻落实。其次,要用民主集中制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交流,这种做法应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要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班子内部意见分岐并不可怕,有分岐并不等于不团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解决矛盾,消除误会,如何正确对待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局部与全局、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的关系。这就要求班子每个成员努力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团结意识。
第四,充分发挥一把手的作用。党政一把手:一是要充分发挥政治上的导向作用。看方向、讲大局、带头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处处站在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立场上,坚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集体和个人负责,毫不动摇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二是注意发挥民主集中上的表率作用。对涉及本单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班子智慧,不能个人说了算,搞家长制、一言堂。三是注意发挥工作上的指导作用。凡是对发展有利的,要敢于决策,敢于负责,做到知实情,用实招,求实效。四是注意发挥团结上的协调作用。党政一把手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班子内部要顾大局。五是注意发挥遵守党的纪律上的模范作用。维护集体领导,执行组织决议,自觉接受监督,带头遵纪守法。
第五,充分发挥班子的合力作用。一要善于配合。副职要支持正职工作,在思想和行动上成为集体决策的谋士,在实际工作中,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任务的组织者。二要善于补台。班子成员要牢记“相互补台,好戏一台,相互拆台,共同垮台”的道理,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为集体领导拾遗补漏,对各自分管的工作要多想、多干、狠抓落实。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不刁难、不猜疑、不争权,以长补短,坦诚相见,大局为重。不赌气、不遮掩、不拆台、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同心协力。三要善于创新。创造性的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具体工作中,用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要克服主意正职拿,工作下边干的惰性心理,防止工作得过且过的应付状态。四要善于合作。在一个班子中,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有自己的责任目标,要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做到支持而不拆台,分工而不分家,通气而不封闭。第六,努力提高班子决策的科学性。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和议事规则,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内容和程序,强化决策责任,保证决策正确有效,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决策是否合乎客观规律,以及质量的高低,贯彻落实的好坏,是对班子成员的政治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本单位贯彻落实的标志。
四、结束语
总之,在企业中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方面,应当花更多的工夫,下更大的力气,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保证,也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第四篇: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乌市第七十五小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学校的集体领导,提高工作效率,做到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和监督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行为,提高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学校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应当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 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应当坚持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和效率性。
第四条 校长室负责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的组织、协调工作。第五条 下列重大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
一、讨论决定教育教学各项政策,规定在全校贯彻执行的实施方案和步骤、措施。
二、讨论决定党务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和检查落实。
三、讨论确定学校内部机构的成立、撤销、合并事项以及人事变动等重大问题。
四、讨论确定教师聘用、任免、晋升和职称评定的方案。
五、讨论决定学校重大基建项目的方案。
六、研究决定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重大问题。
七、研究解决教职员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八、对研究通过的问题及时公开,接受群众评议。
第六条 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咨询论证。有关处室对重大事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并报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提请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决定是否上会;
(二)会前通报。学校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决定上会后,由学校办公室负责通报其他老师;
(三)提前通知。学校办公室应当提前2个工作日将会议通知(含议题及有关材料)书面送达其他老师;
(四)充分讨论。会议由班子主要负责人主持,并安排足够的时间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因故未能到会的其他老师的意见,可以用书面形式在会上表达;
(五)事项表决。会议由主持人视讨论情况决定是否进入表决程序,表决可采取口头、举手或者投票的形式;
(六)作出决策。对由大会决定的事项,实行民主集中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
(七)形成纪要。学校办公室负责形成“重大事项决策会议纪要”,并独立编号。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应当在会议纪要中单独列明。
第七条 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做出后,应当按照决策的要求及时组织实施,并将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办公室,由学校办公室整理后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第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一贯作风
推进决策民主化与坚持民主集中制
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一贯作风,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果断、正确地作出工作决策,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决策的科学化是以决策的民主化为前提和基础的,而决策的民主化必须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和保证。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内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需要进一步强调在各级决策组织中全面正确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切实把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纳入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把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到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之中。
当前,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中,围绕着坚持和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把民主与集中对立起来,认为强调民主多了会削弱集中,强调集中多了会削弱民主;把少数服从多数与集中正确意见对立起来,认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不利于集中正确意见;把民主表决与民主讨论对立起来,认为二者取其一即可;把决策结果负责。这些在决策过程中对民主集中制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和实施,不仅会在落实各项决策制度、决策程序中出现偏差,而且最终必将影响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推进,有必要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予以澄清。
第一,要全面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民主集中制规范了组织内部生活的准则,是组织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组织决策正确和执行有效的根本制度保证。作为民主集中制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的民主和集中,不是相互排斥的对立面,讲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讲集中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不是官僚主义和专制主义。这种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我们党和国家组织制度中的运用。
在一个决策过程中,民主与集中不应划分出谁多谁少、谁先谁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决策中所要实现的集中,是全体参与决策者的意志和行动的协调统一,这样的协调统一,只有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高度的民主不是削弱集中,而恰恰是实现正确集中和高度集中所必需的先决条件。决策中所要实现的民主,本身就蕴含着对集中的要求。在一个决策群体内部,充分发扬民主,就是要确保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的意见,克服个人或少数人认识上的局限性,做到集思广益,最终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统一的决定,并使形成的决定成为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这种统一的决定、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就是集中。倘若没有这样的集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那么民主决策、集体领导就是一句空话,发扬民主也就失去其最终的意义。因而全面理解民主集中制,就不能把民主与集中对立起来,用一个方面去束缚另一个方面,而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保证、相互促进,实现有机统一,这样才能保证推进决策民主化的方向。
第二,要牢牢把握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础和根本点是少数服从多数,即按照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的意志、多数人的要求决定问题。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同,讨论决定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这里的多数就是多数人的主张。如果没有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原则,各种不同意见众说纷纭,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少数服从多数是决策合法性的集中体现。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目的就是为了集中正确意见,也只有实行少数服从多数,才有利于集中正确意见。多数人观察和考虑问题往往比少数人更全面,所提主张的代表性也往往更广泛。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可能主生错误,但实行多数人决定比实行少数人决定形成正确决定的概率要高得多。更何况多数和少数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种正确的主张经过耐心细致的摆事实、讲道理或者是实践的检验,最终会被多数人所接受,并形成多数一致的意见。因此,只有牢牢把握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才能使民主议事的民主决策的氛围不断得到培育和增强,决策的民主化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通常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情况下,并不排除有时少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形势变化大、发展速度快、科技含量高的背景下决策,更应该对于少数人的意见给予关注。因此,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少数人的意见。一方面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无条件地执行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的权利,甚至暂缓决策。如果真理最后被证明在少数人方面,那么组织就要勇敢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接受少数人的正确意见。如果少数人的意见确实错了,也要善于做,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服从组织的正确决定。
第三,要严格规范民主决策的程序。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对于保护、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维护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实行民主决策要按照程序规则办事,在决策前,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听证制度、咨询制度、论证制度、审议制度等,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同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在作出决策后,必须坚决贯彻执行,防止各行其是。当前,特别要重视处理好在决策过程中民主表决与民主讨论的关系。一方面民主决策的过程不能是多数人民主发表意见,少数人集中的过程,而应自始至终体现多数人人的意志,重大问题决策必须进行民主表决。另一方面在民主表决前,民主讨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进行民主表决的必要前提。二者不可相互替代。这是因为,充分的民主讨论,能够通过思想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克服各自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在开阔视野和思路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进行更深入的更改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意见。不进行充分民主讨论就草率地进行表决,难以真正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容易产生偏颇的一致性意见,导致决策的盲目性,还可能为变相的个人专断提供可乘之机。只有严格地规范民主决策的程序和规则,才能使决策民主化得到切实的保证。
第四,要坚决克服个人专断的作风。个人专断是实行民主决策的最大障碍,也是与民主集中制原则相悖的。党章规定,任何赏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得大问题;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任何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而一些人的认识的总和,总会比一个人的认识更全面、更正确。坚持重大问题实行民主讨论,集体做出决定,有利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正确地决定和处理问题,避免工作指导上发生重大失误。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下力量克服在一些组织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家长制”、“一言堂”、“个人专断”等有悖于民主集中制的不良作风。首先,要明确规定决策主持者的责任与权限,避免在决策领域不恰当地强调一把手负责,防止个人凌驾于组织或集体之上。要求决策的主持者始终把立足点置于多数人一边,为民主决策创造宽松的氛围。其次,要健全完善民主决策、集体决策的机制,完善各级组织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决策过程有章可循,确保决策活动的合法性。再次,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扩大群众的参与度,保证群众对敌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将决策过程置于群众的下。别外,还要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确保权力运行的规范性。总之,要通过上述措施,为推进决策民主化扫除人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