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贯彻民主集中制 遏制权力腐败
贯彻民主集中制 遏制权力腐败
重庆市北碚劳教所 唐招余 2007年12月19日(点击:1397)
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其基础和根本点是少数服从多数。新形势下,对于担负着特殊使命的劳教场所来说,贯彻民主集中制对于遏制权力腐败、构建廉洁型劳教场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在一些劳教场所,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得却并不尽人意,导致权力时有滥用、班子不够团结、队伍不够心齐、场所不够和谐,从而严重影响了场所安全稳定。因此,我们要遏制权力腐败、构建廉洁型劳教场所就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下面,笔者就劳教场所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作粗浅分析与探讨。
一、存在问题
(一)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较突出。一些场所领导分工负责制坚持不好,少数“一把手”不愿放权,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一把抓,大事小事通缆,家长制作风盛行。一切按自己的想法、意志作决策,使民主成为空谈。在研究单位工作或重大事项时,不善于听取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在反对意见多或意见还未相对统一时就草率拍板作决定,个人说了算,出现了“多数服从少数”的怪现象,造成决策不科学甚至失误从而影响工作。
(二)临时动议——会议准备不充分的情况较突出。单位召党委或所长办公会议几乎没有什么准备,也没有把会议议题事先告诉班子其他成员。班子其他成员大多缺乏思想准备,对情况不了解,会上很难提出较为自己成熟的意见,往往只好听“一把手”的决定了。
(三)先定调子——违反组织程序现象较突出。按常理,在开会讨论研究问题时,班子成员应先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在现实中,有的“一把手”在讨论决定问题时心情急躁,先定调子,致使其他成员无法充分发表意见,特别是发表反对意见。
(四)随意性大——制度执行走样现象较突出。场所在建章立制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而且也比较全面,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个别领导会议决定了的事,会后有人找其说情特别是其身边的人或亲人来说情,他就随便答应了,擅自改变集体意见,且事后也不与其他班子成员通气,使制度或会议决定成了一纸空文,起不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二、主要原因
劳教场所民主集中制贯彻得不够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现在的基层劳教所,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所长既是场所的最高行政领导,又是党委书记,集党政大权于一身。
二是监督十分乏力。权力过于集中必然导致权力行使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形成“下级监督太难、同级监督太软、上级监督太远”的无奈现象。
三是权力观严重迷失。由于受封建集权观念的遗毒,封建等级观念、官僚主义、独断专行和“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思想在场所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极个别“一把手”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性、时代性理解不深,喜欢沿袭老一套或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开展工作,严重地干扰着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
三、对策思考
(一)坚持集体领导,落实分工负责制,使其“不能滥用权力”
坚持集体领导,落实分工负责制,是劳教场所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形式。坚持集体领导,落实分工负责制,防止个人说了算,才能使领导干部特别是场所“一把手”不能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重申了必须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党委集体领导所遵循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并指出“党委成员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补充,包括互相帮助克服缺点和错误,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所以劳教场所党委一定要走“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权责清晰、运行规范、协调高效”的路子,才能进一步抓班子、带队伍、促和谐、保稳定。
(二)强化监督检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使其“不敢滥用权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要建立和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不临时动议重大问题。会议发言“一把手”不先定调子、让与会其他班子成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作决定时考虑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作民主的科学的决策。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经常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使场所党内民主生活不断走上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会前,“一把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全面了解和掌握党内外群众对领导班子的看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民主生活会主题突出,有的放矢。会上,“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在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同时,还要对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督促。会后,还要抓好对问题整改情况的的督促检查,使问题得以解决。
二是抓好各种制度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各场所党委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制度,有效地规范着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对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生家长制作风盛行、个人说了算、临时动议、违反组织程序、执行走样等现象,其实就是未按章办事、未抓好制度的落实。所以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建立健全执行制度的组织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使党内各项民主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对单位发生党员、民警职工不按制度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领导责任。对“一把手”、班子成员不做调查研究、不听群众意见、主观臆断、一意孤行,导致在安全稳定、重大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人事任免等方面决策失误,后果严重、影响巨大的,要实行责任倒查制,坚决追究其责任。除党纪政纪处分外,构成犯罪的,要依法查处,绝不姑息。
(三)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权力观,使其“不愿滥用权力”
一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水平,而领导干部思想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理论学习来实现的。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成为行家理手,从而在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时头脑清醒、胸有成竹,善聚集体智慧作出科学决策。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过好“五关”,其中之一就是要过好权力关。他强调“要切实过好权力关,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为民用权、有限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自觉把手中的权力置于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组织上要通过典型教育,用身边的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激励领导干部,用典型的反面案例教育警示领导干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抵御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而自觉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有效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为构建廉洁、和谐的劳教场所,促进劳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
当前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剑 来源:理论学刊
本站发布时间:2007-7-8 19:28:59 阅读量:657次
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也是党的领导制度和科学决策原则。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委决策水平,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我省部分地、市、县(区)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分析典型等方法,了解了当前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当前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各级地方党委中多数党委班子对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决策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意识有所增强,对决策中坚持重大问题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进一步重视,对决策实施过程中跟踪修正完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在决策目标确立时,不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违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决策指导思想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党委在提出决策时,首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些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并以解决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为决策目标。这样的决策,才能代表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调查发现,有些党委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不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个人私利出发,或搞形象工程,或搞人情决策,或在决策中搞权钱交易,造成严重的决策失误。比如,有的领导同志新到一个地方,就迫不及待地“出政绩”,对前任的决策和工作随意否定,使一些正确决策半途而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自己领导决策时,又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武断决策,给后任留下了难题,为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在制定决策方案时,不能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在制定决策方案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按照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但调查发现,有许多地方的党委领导同志,不重视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不去了解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设计决策方案不作可行性论证,使决策严重脱离实际。比如,有的地方领导强迫农民大面积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由于农民没有掌握种植技术,没有管理经验,或没有销售渠道,结果是劳民伤财,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再如,有些地方盲目建设一些工程,盲目引进一些项目,由于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缺少定量分析,忽视专家论证,结果有的工程半途而废,有的项目投产后不久就宣告破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导致一些地方经济若干年都难以翻身。
(三)在决策决断时,不能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党委决策必须坚持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决定。但调查发现,有不少地方党委尤其主要负责同志决策时不能坚持集体决策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不拿到党委会上集体讨论,而是由个人决定;或是把个人决定了的问题,拿到党委会上走一下形式,要求成员表一下态,举一下手,名义上集体讨论决定,实际上是个人说了算。二是有些地方党委主要领导同志遇到班子多数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硬是按自己的意见拍板,或者不敢违背多数人的意见,干脆来个议而不决,把问题拖到会后,最后实际上还是按自己的意见决定。三是由书记办公会代替党委会决策。有的是书记办公会直接决定重大问题,有的是把书记办公会决定了的事情再拿到常委会上表决一下,实际上是按少数人的意见决策。
(四)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不注意信息反馈,执行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研究、修正、调整决策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抓好信息反馈,及时修正和完善决策。但调查发现,不少领导同志很少去关心了解和解决决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是让决策的贯彻执行顺其自然,或是不问决策是否正确,硬是要求下级坚决贯彻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在决策实施过程中阻力很大,下边干部群众有意见,而决策者却不去认真调查了解决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武断地认为,决策贯彻不好是下级水平低,群众觉悟不高,有些错误的决策也被一推到底,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解决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违背民主集中制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民主集中制教育不够,在决策环节上民主集中制抓得不实,决策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根据民主集中制决策理论的要求,归纳调查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要解决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化民主集中制的教育,不断提高党委班子成员坚持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的自觉性
深化民主集中制教育,首先要教育党委班子成员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在党委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把民主集中制运用到决策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就是要求党委在决策过程中既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决策中遇到的各种利益关系,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来进行决策的调查论证,这是党委科学民主决策的理论基础。要认识到把民主集中制运用到决策中,是现代科学决策的客观要求。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快速传输,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委决策的难度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党委要取得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作出果断、准确、科学的决策,只凭个人或少数人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既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意见,又在班子内部集中集体的智慧,才能形成科学正确的决策。
深化民主集中制教育,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教育。一要教育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学习《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党中央有关民主集中制的条文规定,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二要教育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建理论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了解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掌握民主集中制的运行程序和决策原则。通过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理论和决策知识,从而在党委决策过程中自觉坚持和运用民主集中制。
(二)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抓好决策三个重要环节
在决策前,要开展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拟定,都离不开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搞好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必须做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要求和愿望,并以此作为决策目标,这样才能使决策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策目标确定后,就要分析和寻找各种条件,设计和拟定决策方案。在决策方案拟定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要注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征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以及参谋智囊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发挥好专家在决策论证中的作用,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在决策中,坚持重大问题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从调查情况看,要真正坚持集体决策,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必须开好有关决策性会议。对于涉及整个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及其它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要由全委会决策,经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常委会决策,书记办公会不是一级决策机构,不能决定重大问题。会前要早发“安民告示”,让参与决策者做好充分的准备,会议期间要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最后按一人一票原则进行表决,表决应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
决策后,要认真抓好决策的实施及修正、完善,为此必须抓好决策实施的信息反馈。决策付诸实施后,要及时采取多种手段,全面收集信息。一方面,要按分工负责制的要求,实行全程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决策实施中的某些缺陷,快速反馈到决策层中,以便对原有决策进行补充完善。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群众对决策的各种不同看法和意见,包括那些与决策截然相反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决策层,以便对决策方案进行调整、修正。
(三)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制度
根据调查情况,建立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决策的具体制度和程序,并形成一个制度体系,使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一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这一制度应明确:各级党委领导同志应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每人固定一到两个下级单位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定期走访调研,领导干部每人每年下基层的时间不应少于三个月。每一项重大决策制定之前,党委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深入实际,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各级党委的政策研究部门应根据党委的决策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党委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二是建立健全征询意见制度。凡属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在决策前征求下级党组织的意见,征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征询意见可以采取开座谈会的方式,也可以让这些单位写出书面意见,党委应根据他们的意见对决策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三是建立健全专家论证制度。凡重大问题的决策,尤其是有较高的文化科技含量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估。具体操作方式可以采取召开专家论证会议,也可以由有关专家写出论证报告,党委应高度重视并认真采纳专家的意见。四是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决策制度。凡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召开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讨论。对于会议决策议题,应提前通知各委员,会议上要对议题展开充分讨论,然后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表决。出现重大分歧时,要暂缓表决。五是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制度。这一制度应规定: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反馈,及时收集决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群众意见,以便对决策进行修正和完善,具体检查和收集反馈意见应由党委办公室负责,对反馈来的信息应及时上报党委。对决策进行重大调整和变更,应由作出该项决策的全委会或常委会决定。六是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这一制度应规定:对于错误的决策,必须追究决策者的责任,党委“一把手”应对决策失误负主要责任,党委其他成员应负相应的责任,对确实因为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领导人,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特别严重的,则属于渎职行为,应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对党委决策的监督
根据调查情况,要对各级地方党委的决策实施有效的监督,我们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的监督。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的重大决策,每年都要组织一次检查,对决策质量进行一次评估审议。决策质量高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要给予批评和处罚。二是加强党委内部的监督特别是常委会内部的监督。一个领导班子内部各成员之间比较了解,平时在一起工作,谁违反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大家都看得比较清楚,监督起来比较方便。民主生活会是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一种好形式,应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发挥好监督作用。三是加强纪检机构的监督。要改革党内监督领导体制,把现行纪委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即地方纪委只向同级党的代表大会负责,接受上级纪委领导,或地方纪委由上级纪委派出,对上级纪委负责。只有赋予各级纪委对同级党委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权,而又不受制于同级党委,才能真正实现纪委对党委决策的监督。四是加强群众监督。要使群众对党委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必须把有关决策(包括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评判,我们应当明确规定:党委的决策,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党内机密,凡适合向群众公开的都应向群众公开,特别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政策的出台、重要干部的任免等,都应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群众有意见可以向本地党委反映,也可直接向上级党委反映,这样才能形成群众对党委决策的有效监督。只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各级地方党委在决策时审慎客观,严格按有关制度办事,减少决策失误。
第二篇:行政监察遏制权力腐败的遏制
行政监察遏制权力腐败的遏制
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监察,遏制行政权力行使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是中国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们河北省各级监察机关根据当前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状况,坚持以廉政监察为重点,严厉惩处公务员队伍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着力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
一
中国的法律对行政监察遏制权力腐败赋予了充分的权力,为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中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中国监察机关是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专门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决定、命令的情况实施监察,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中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分权。在实施行政监察过程中,可以要求被监察部门和人员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责令其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在调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时,可以暂予扣留、封存证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在调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时,可以查询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必要时,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依法冻结涉嫌人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根据检查、调查的结果,可以向被监察部门和人员或者有处理权的机关提出处理问题及改进工作建议,并对违反行政纪律的依法作出纪律处分决定或提出监察建议。同时,中国的法律还从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和追究妨碍监察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法律责任方面作出了规定。这种调查与处理手段一齐运用,保障与追究措施同步实施的职能和权力,使监察机关在遏制权力腐败中具有很大的震慑力。
监察机关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监察机关遏制权力腐败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监察机关和政府在工作决策上的统一性。政府在制定遏制权力腐败决策时,由监察机关提出具体方案,使监察机关一开始就参与政府决策。另一方面,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行为实施全过程地监督,有利于及时纠偏补弊。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并通过派出机构加强对政府部门及行业和系统的监督,对其中发生的权力腐败问题进行查处。这就增强了监察机关遏制权力腐败的有效性。
二
中国法律赋予监察机关的权力是充分的。监察机关只有正确把握和充分运用这些权力,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对腐败分子进行严惩,才能实现遏制权力腐败的目的。尤其是对各类违纪违法案件,要深挖掘,严查处,使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深挖掘,就是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深入挖掘案件线索。权力腐败的基本表现是极个别公务员将腐败行为混杂在合法执行公务中,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职权和专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搞腐败,给案件查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对权力腐败遏制的前提是揭露问题,及时发现案件线索。我省各级监察机关注意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受理群众检举、控告,发现案件线索。我们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方便群众举报,除信访工作部门积极办理来信来访外,还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开通举报网页、成立“下访”工作队等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信访举报制度。近三年来,全省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30000多件,其中有90%以上案件线索是通
过来信来访和群众举报获得的。二是注意从容易发生权钱交易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入手发现案件线索,如行政权力所涉及的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金融、证券、房地产等领域。通过近几年案件举报情况分析,发生在这些领域和部门的腐败案件占同类案件的70%以上。三是抓住正在调查或已查结的案件,努力拓宽案源,挖掘案中案。我省在查处一名领导干部失职渎职案件过程中,抓住有关线索,继续深挖细查,又挖出了几个案中案,涉及领导干部10多人。四是从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案件线索。通过开展执法监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源头治理等工作,及时发现案件线索。1996年以来, 我们通过抓这些工作发现案件线索7000多件,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发现案源的机制。
严查处,就是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方针,对发现的案件线索经过分析筛选并立案后,充分运用《行政监察法》赋予的权力和手段,认真调查,从严处理。一方面,监察机关积极开拓办案思路,研究新措施,选准案件突破口,发扬敢于碰硬、一查到底的精神,果断决策、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另一方面,对已经查实的案件,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管涉案人地位多高、名气多大,都坚决按照法律法规严肃惩处。1996年以来,全省共立案调查各类违纪违法案件60000多件,给予各种处分60000多人,查办大案要案20000多件,其中涉及厅(局)级干部50多人,县(处)级干部1000多人。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处理,有力地惩处了违法违纪者。
三
腐败现象往往依附于新生事物而滋生蔓延。要最大限度地遏制权力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更多地注重治标转向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工作思路上来,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我省各级监察机关在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惩处职能对权力腐败进行遏制的同时,还注意充分发挥教育、监督、制度等方面的职能和优势,对权力腐败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遏制。
一是加强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国家公务员能否正确运用权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廉政意识的强弱。因此,有效遏制权力腐败首先要靠教育,切实解决国家机关公务员权力观、地位观和价值观问题。各级监察机关在公务员中广泛开展了依法行政、勤政为民教育以及行政伦理、行政责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我们还结合本省实际,开展了正反典型教育,大力宣传和表彰廉洁奉公的典型,给公务员以学习的榜样;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将重大案件制作成电视教育片,深刻剖析查处的典型案件,使公务员从中吸取教训。通过认真开展政纪条规教育,增强广大公务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强化廉政勤政意识, 不断提高自控能力和防范能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是强化监督,从机制上遏制权力腐败。我省监察机关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在监督层面、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遏制权力腐败的监督制度,在全省推广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的“两公开一监督”经验,县以上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全部推行了政务公开;各级监察机关普遍实行了特邀监察员制度,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和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中,聘请特邀监察员3500多人,在实施监督、反映民意、加强监察机关与社会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效能监察活动,注意深入到政府机关业务管理的各个部位和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廉洁、高效地履行职责;围绕行政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切实加强行政监控,及时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使权力情况进
行监督检查,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对容易发生权力腐败的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监督,开展了对工程项目、土地批租等方面的监督和大额资金调度、分配、使用情况的监督。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把腐败问题遏制在萌芽时期。
三是推进改革,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的持续发展,行政监察工作越来越多地触及到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等深层次的问题。从我省反腐败斗争实践看,一些大案要案大多发生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比较薄弱的环节上。如邢台市的一名原副市长利用土地审批管理中的漏洞, 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中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贪污、受贿200余万元。我们不仅严肃查处了这一案件,还针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部位或环节,逐步完善了一些制约权力的制度,促进了行政权力的合理分工;从改革现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结合政府部门业务抓源头治理。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的优势,重点解决“权、钱、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500多项,对继续保留的进一步规范;推行财政制度改革,普遍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有效地防止了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腐败问题;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用人上的腐败现象。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行政监察在遏制权力腐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果。从我省情况看,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正逐步得到遏制,一些诱发腐败的深层次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监察机关收到的群众检举控告信件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我们要继续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更加全面地履行职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为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腐败的表象及本质
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腐败和权力是依存关系。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行使不当都容易产生腐败。而腐败就其表象来看,又表现为多种形式,概而括之,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若细分起来,政治上腐败又可以分为用人的腐败、用权的腐败,腐败者信奉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滥用职权,欺上压下,离间党群关系,放弃共产主义信念,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蜕化变质。经济上的腐败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新兴的有利用“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如在奖券,信用卡上大做文章,也有麻将桌上送礼等等。经济犯罪目前猛烈之势在于团伙犯罪,许多大案要案所涉及的并非三、五人,一网就是一帮、一伙,这种形势更令人心惊胆寒。生活方式上的腐败表现在挥霍公款、吃喝玩乐、买别墅、养情妇,完全丧失起码的生活道德。不难看出,这三方面的腐败是相联的,政治信念丧失不可避免地转向经济上的腐化,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变得奢侈靡烂,因此,腐败现象也就有增无减。
二、对反腐败的几点建议
1.把住用人关口。反腐的关键在“用人”上,以“任人唯亲,任人唯近,任人唯明、任人唯庸”为用人原则,非但腐败不能除,还有丧民心、殃政权的可能。中纪委委员、江西省纪委书记马世昌在总结反腐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要知道,提拔一个好干部,能激励一批干部,树立正气;反之,提
拔一个坏干部,便打击一批干部,带坏风气。”可见,从严治党首先还是要搞好干部选调。在干部的推荐选拔任用过程中真正贯彻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以及“四化”的方针,干部队伍纯洁了,腐败之风也就会渐小渐消。
2.划定权力界限。腐败与权力是休戚相关的,腐败多表现在滥用职权、权钱交易,因此对于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一定的规范限制是很有必要的。中纪委书记尉建行同志尖锐地分析道:“从陈希同,王宝森问题来看,一是对领导班子成员授权不能太大,更不能形成一个人大权独
揽,……二是个人行使权力,要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不得越权,不得擅权,更不能侵权。”在日常政务活动中,要十分注意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权力界限划分清楚,才能保证干部执行职权时的合法合理。
3.发挥合力作用。许多学者在提出反腐败对策上都强调监督机制及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亦即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监督与自我监督是监督机制中两个重要方面。监督主要指民主监督,主指人民群众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同黄炎培先生谈话时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可见,民主监督意义深远。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呢?第一,要建立健全监督体制,要赋予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力,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动员群众勇敢检举揭发腐败分子,要同腐败分子作坚决斗争。这同时也要健全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极大地发挥。第二,领导干部也要为民主监督开道,要真诚主动地接受群众监督,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要建立健全以“公开化”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权力运行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过程,公开办事结果,以此来更好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谈及自我监督,当然是指领导干部依靠其内在的、主观自身的力量对其道德品质和行为的监督。自我监督的标准只能有一条,即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持以此标准作为自我监督的衡量尺度,才能使自我监督实现其真正意义。对于广大干部来说,坚持自我监督,不断地自省自律,是能够起到拒腐防变的作用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邓小平同志指出,对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教育和自我教育,我认为自我教育作用尤为重要,这正如同外因和内因这两个要素,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是自省自律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应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断地进行对比检查,与先进找差距,深入持久地学习马列理论,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在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力争自己成为先进、典型。由此,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才算真正地发挥出来。因此也可以看出,中纪委所提出的“要不失时机地通过我们的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的要求,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4.适度提高收入。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对于领导干部尚无法做到高薪养廉。但在我国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公务员的收入,使其能以合法收入满足其正常消费。另外,对于国家公务员,应大力增强其收入的透明度,将他们享受的待遇公之于众,使其隐性收入明朗化,而一
旦他们牟取暴利或其他非法收入,就应将其免职。因此,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也是反腐败的一计良策。
5.加大处罚力度。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政策、法令来约束惩治腐败分子,但腐败现象似乎仍在蔓延,可以看出,惩治腐败的力度仍要加大,强度更要增强。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的事件时有发生,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失去威慑的本色,应有的强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对于腐败分子,绝不能姑息迁就,而应毫不留情,从严惩处。诚然,反腐败是一幅短期内难以勾勒完成的图画,它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一定会铸就一座反腐倡廉的丰碑。
第三篇:遏制“车轮腐败”
遏制“车轮腐败”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有理有序有效开展。从年初起一系列的动作已经表明,中央已将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作为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上了议程。
费用过高,私用严重、使用效率底、浪费大、超编超标配备屡禁不止……这些典型的公车腐败现象,一直饱受诟病。据统计,早在上世纪“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约为GDP增长速度的3.5倍。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为3000亿元。随着近年来公民意识的觉醒,很多人认为公车使用是涉及纳税人的钱怎么花、公权力如何得到合理规范使用的问题。如果放任公车问题不管,不仅会影响到执政党的诚信,还会导致仇官心理因素的增长。因此,中央抓公车腐败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我认为,国家实行公车管理模式的改变才是“治疗”的根本。把公车改革当做一项全国统一部署的工作来抓,强制推进全国的改革工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只抓下级部门,只有做到这样,我们的专项治理才能有成果,有成效。
第四篇:腐败原因及遏制
腐败原因及遏制
腐败是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联合国某年测算表明,“政府的腐败”每年使世界约损失资金6000多亿美元,腐败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执政党丧失政权,领导人下台的直接原因。腐败是一个世界通病,也是一个历史通病。翻阅自古至今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人类自从出现了阶级,就有了腐败现象,过去有,现在有,甚至可以说将来可能还会有。中央有,地方有。政府有,基层也有。所谓腐败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滋长着。官场、商场、考场无孔不入。腐败活动的猖獗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每年得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从事反腐败活动。究其原因,腐败发生主要是因为法律的不完善、反贪机制的不健全和官员的权力过大、不受约束等。而最根本的就是他们的观念变质,产生了私人的贪欲。
何谓腐败?就语义而言,是谓腐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1中的腐败即为此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是指一个社会像一个有机体那样腐烂、变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在现象层面上,腐败意味着一个社会充斥着公务人员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挥霍浪费社会公共财物、假公济私等丑恶现象,以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官僚主义严重,思想滑坡、道德失衡,社会风气败坏;2从实质上看,腐败是权力变质和异化的产物,是权力的腐化,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偏离既定的目的,不再为公共利益服务,而是被用来换取个人利益,成为社会上少数拥有权力者或集团攫取私人、局部利益的手段或工具。因此,腐败实际上是权力和金钱的交换,或者说是权力的商品化与金钱的权力化。
腐败现象给一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造成经济秩序的紊乱,破坏了经济建设,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形象,败坏了政治的清正廉明;更有甚者,它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以致社会呈病态化,道德水准下降,是非正义感丧失。社会为腐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如英国学者保罗。哈里森指出的那样:行贿受贿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恶性肿瘤,它蚕食着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使国家无力实施自己的法律和法规。改革即使通过了也很难实施。4腐败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中的社会确实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能否抑制腐败,消除腐败现象,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成了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关键。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腐败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权力异化的结果,这是由权力的性质所决定的。政治学中的权力理论认为:在权力不受限制或社会控制薄弱,而行使权力者自身又缺乏道德约束力的情况下,就会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这是为阶级社会的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腐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腐败现象的伴生具有某种必然性。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以市场配臵资源,以市场调节经济生活。而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只具有雏形。与市场相配套的一系列体制还没有建立完备,市场机制远未完善。前述政府庞大的权力仍然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政府在体制、职能、机构、人员、运作等诸方面仍然紊乱、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在这种新旧体制并存的情形下,社会管理出现许多盲点、空点,例如价格双轨制、行政管理高度集权与供求矛盾突出的并存就易于产生为紧缺物资而行贿受贿、“官倒”等腐败现象。这样,权力更易于与金钱相结合,“寻租”更为容易,腐败现象因此大量发生。由此可见,“腐败程度与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确实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
法制不健全,缺乏完备的监督机制。就法制建设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没有一套完备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权力需要制约,没有制约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况且人性中本有趋利避害的因素,更须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和引导。我国近年来法制建设固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法律制度还欠完善,没有系统的关于权力的设立、运行、行使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更缺少专门遏止政府官员腐败的法律如“反贪污法”、“公务员财产申报法”等。经济立法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行政权力在市场中的运行没有充分的规范约束,经济运行无充分的法律依据,利益归属没有明确的划分,各类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失控的状态。国有资产产权界限不明,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无有效的法律控制手段,等等。在这样一个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控制的、法律秩序紊乱的经济环境中,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之类的腐败现象就势所必然了。其二,执法行为缺乏力度,不能有效地实现法律的目的。许多领域并非无法可依,而往往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党纪、政纪代替法律制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原因是执法环节缺乏有效的程序规范和责任机制,执法者往往可以为所欲为,不受追究。其后果是法律的权威荡然无存,民众对法制建设丧失信心,无法建设良好的法治秩序。而执法过程中的交易更成为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之一。就监督机制而言,主要表现为:没有完备的权力监督机制。行政权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膨胀,这是社会的需要,本来无可厚非,可相应的监督制度却没有得到发展,以致行政权力失控,滥用权力成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固有的权力机关对行政权等权力的监督,由于没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而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现有的一些监督机构如行政监察机关等,其职权手段都不够强大有力,不能满足需要。社会监督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明确赋予公民以监督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除了“信访”等有名无实的途径之外,公民的监督权力没有法律制度予以保证;新闻舆论的监督也是无法可依,更因为权力机构行使权力的透明度不高,一般不为社会所知晓,极有限的社会舆论监督也往往无从着手。
反对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共产党走的另一条长征之路。夺取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反复之所以显现出长期性,是因为反腐败斗争本质上是反对剥削阶级的思想与行为的斗争,他与中国共产党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的目的相一致,在党的最高纲领实现之前,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剥削阶级及其思想意识,那么其派生物——贪污腐败行为就会存在。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决定了反腐败斗争的持久性。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作祟外,还与革命与建设事业中体制,机制,法制上的完善与否有关。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在新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过程中,在新机制的创建运行过程中,难免有“疏漏”、“缝隙”、“漏洞”和“时间差”,有些人就利用它,大肆贪污,搞投机活动,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所以反腐倡廉的根本措施之一是深化改革,健全机制,体制,法制,但要做到这些,向其他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时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腐倡廉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治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作为祖国后备力量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认识到今天的局面,认识到“廉洁”所面临的挑战,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所谓:欲廉洁,先修身。对处在社会化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修身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当代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已经由人民赋予,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使命,既是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生的崇高使命。而致力于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使命;科技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使命;此外,大学生还肩负着名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文化使命。这些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提出了具体的人才规格要求,其中廉洁修身就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社会腐败现象一直是大学生廉洁修身的主要制约因素,其负面影响既体现在大学校园之内,更多体现在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有些腐败分子在大学阶段也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步入社会以后,廉洁修身的道德免疫力在强大的腐败面前瓦解。尽管很多大学生知道腐败可能破坏廉洁的美德,可能伤害自己的荣誉,甚至可能剥夺自己的自由,但也有一种可能,如果腐败不被追究,却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利益。在思想上的利益博弈中,一旦腐败的合理性占了上风,腐败便由可能走向了现实。所以引导大学生抵御来自社会腐败的侵扰,是廉洁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五篇:如何遏制用人腐败
6.如何遏制用人腐败
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较之于其它腐败现象而言,其对社会的危害更为深重。它不仅腐蚀大批党员干部,瓦解干部队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弱化党和政府的信誉和权威;疏远党群关系,激化干群矛盾;造成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大量流失,引发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而且严重地败坏社会风气,污染人们的思想,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因此,对于这一腐败现象必须下大决心予以坚决遏制和消除。而要消除这一腐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促使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下运行。
1、优化权力配置,建构科学、制衡、规范的权力结构体系。主要领导干部用人权个人垄断和不受监督、制约的状况,从直接原因来看,与现行的具体领导体制有关,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则与一定的国家权力配置和权力结构有关。因此,要改变主要领导干部用人权个人垄断和不受监督、制约的状况,还必须从整体上优化权力配置,其着眼点是要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问题。首先,要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其次,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权威,使其真正成为人民意志的代表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其三,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独立。四,加强法制建设,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宪政改革,科学设定国家权力,同时制定《监督法》、《新闻法》等有关法律,逐步实现国家权力和国家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界定政府权力。由于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强大和最具扩张性的权力,因此,为了规范和制约“政府官员”的权力,从政府管理体制角度讲,其措施之一就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界定政府权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此要实现四个转变:(1)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政府管理范围,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2)精简政府机构,实现由“臃肿、低效政府”向“精干、高效政府”的转变。(3)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实现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4)严格依法行政,实现由“放任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
3、提高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监督机制。遏制和消除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腐败现象,其中的关键是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当前,在权力监督制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监督机构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尚未形成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因此,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构建和形成结构科学、相对独立、相互配合、精干高效的权力监督体制和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4、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实现党内制度创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腐败问题能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腐败现象能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同样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而治党务必从严。要有效地遏制和消除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腐败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实现党内制度创新。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一府两院”组成人员任免上的权威性,真正发挥权力机关监督的作用。其次,进一步提高党内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再次,要充分发挥检察、监察、审计等专职监督机构的作用,强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