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秘书忆文革(王仲方)

时间:2019-05-14 05:4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罗瑞卿秘书忆文革(王仲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罗瑞卿秘书忆文革(王仲方)》。

第一篇:罗瑞卿秘书忆文革(王仲方)

罗瑞卿秘书忆文革(王仲方)

家破人散无地立足--罗瑞卿秘书忆文革王仲方

无地立足

家破人散

1966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五·一六”通知,正式发动“文化大革命”。

接着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罗瑞卿问题的决定,批判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

一、杨尚昆的反党集团。由于西北军区司令员冼恒汉在会议上点了我和王昭的名,说是与罗瑞卿关系密切,青海“造反派”也蠢蠢欲动。西北局刘澜涛为了减轻王昭的压力,决定把我调离青海,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任秘书长,宁夏书记杨静仁表示欢迎。正当省委做完对我的鉴定,打好行李准备出发时,突然接到杨静仁的紧急电话,宁夏“造反派”上街*,公安局消防车都上街了,要我不去宁夏,暂留青海。

接着青海的“文化大革命”风暴铺天盖地地起来了。先是揪斗,接着游街。我作为省委政法系统的头头,戴着纸糊的高帽子,在“造反派”簇拥下,站在第一辆大卡车上,第二辆车是省公安厅长郑效先,第三辆车是省高级法院院长郑文卿,第四辆车是省检察长李猛,后面还有一批政法系统的负责干部,共有十几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在西宁市沿大街缓缓而行。前面有“造反派”宣传车开道,高音喇叭大喊:站在第一辆车上的是王仲方,青海政法系统“走资派”的头子,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罗瑞卿的黑干将,要坚决打倒王仲方!游了一路,喊了一路,沿街围观者很多,大家感到很新奇。我站在车上,不时用手扶着有二尺高的纸糊高帽子,以免被风刮倒,心情却出奇的平静。游街结束,自己下车回家。这时我忽然想到毛泽东不是屡次教导要反对风头主义吗?领导干部戴着高帽子游街,倒是绝妙办法,以后谁还敢再出风头呢!

与此同时,公安部的“文化大革命”风暴也爆发了,他们限令我的八十三岁老父亲王肖山搬出公安部大观园宿舍。幸好有尹肇之同志关照,父亲搬进了西单小酱房胡同公安部政治部干部住的小院。接着公安部限令史洛明离开北京,调往青海。青海省委欢迎她,安排在青海日报社任副总编辑。因为**,她一天也没有去上班,陪我在家静观眼前发生的事变。没有多久,我们突然接到北京电话,老父亲又被公安部“造反派”从小酱房胡同赶出去,在我堂妹王仲允(北京橡胶一厂工人)处暂时栖身。我们以为完全脱离了公安部范围,大概可以安静下来。不料接着又来电话,公安部“造反派”经常去威吓,老人害怕得很,想到青海来依靠我们。我们虽然处境险恶,还是要王仲允送老人到了西宁。八十三岁的老人坐了两天两夜火车,车上十分拥挤,只好在硬座车厢椅子下面躺着。最后平安到达西宁家中。我们添置了碗筷,照顾好老人饮食起居,老人倒也安然。我们虽然想到还会有风浪,但是希望老人能在此安居。可是在我头上,乌云密布,外面风声日紧,“造反派”扬言要捉我。如果我一旦被捉,洛明又是新来的,人生地不熟,老人不但惊恐不安,恐怕生活也无保证。于是我们又联系新疆我妹妹王仲元,她表示有难处。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浙江省德清县有一位堂兄王仲俭,是农业种子站技术员,他知道情况后,勇敢地表示愿意收留老人。于是我们悄悄买了车票,又把老人送往杭州。途中,老人非常不安,不时问:我们到哪里去?路经上海,老人病倒,住了医院,幸好几天痊愈,经过杭州到了德清,把老人托付给王仲俭夫妇。

仲俭从小照顾过我的父亲,非常孝顺。夫妇俩在德清县城关租有两间民房,对老人安排很周到。他们在德清多年,人缘好,邻居都有照应,我们也很放心。在德清陪老人过了一天,请他老人家安心过一段,我们会再来接他回去。老人心里明白,只好如此。我们离开德清时,老人紧紧拉着我们的手,眼里含着泪和我们告别,彼此似乎都已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分别,而是生离死别。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我们从杭州回上海,又路过德清看望老人。老人是位久经患难、经历丰富、非常坚强的人,他反而安慰我们遇事要冷静沉着,要我们记住,他曾教我们学过瞿秋白翻译的高尔基的名篇,做一只暴风雨中的海燕。他知道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更大的暴风雨,他镇静地拄着手杖送我们到巷口,忍着眼泪,向我们挥手。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回头一看,老人还站在原处向我们挥手。这一回头一挥手竟然真的成了永别。

我们回到上海,住在青海驻沪办事处。从西宁传来消息,省委正在开三级干部会议,要我即刻回去接受批判。北京回不去,西安不能去,银川不能去,青海也是不能去的。平时很多的亲友,这时不是划清界限,六亲不认,就是爱莫能助,即使有的表示愿意收留,我们也不愿意牵累他们。我们整天在马路上游荡,过着无家可归的日子。当时考虑,面前有几条路:第一,就这样到处流浪,混过动荡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刚刚开始,何时结束,看不到头,长期颠沛流离,也难以忍受。第二,回北京,不就是为了与罗瑞卿的关系吗!我到公安部“投案自首”,大不了关进秦城监狱,也比到处流浪好。又估计公安部不会收留,要把我们遣返青海。第三,去西安,作为西北局办公厅主任,我在西北局接受批判。可是西北局自身难保,哪里会再添我这个“大灾星”呢!考虑再三,我们下决心回青海,自投火海,接受磨炼。这时火车不通,我和洛明自己买票坐飞机回到西宁。真的像两只海燕,在阵阵雷声中,迎着暴风雨飞去。

在劫难逃

1966年6月3日,《青海日报》发表拥护“文化大革命”的社论,从此揭开了青海省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这篇社论的提法,引起“造反派”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对立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时一批外来“红卫兵”插手进来,利用这场辩论把矛头指向省委,特别集中于当时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王昭,说他是青海省“党内走资派”代表人物,是罗瑞卿伸向青海的黑手。同时也点了我的名。省委常委会瘫痪了,我被责令每天清扫常委楼的厕所、楼道。

第一次批斗会,在印刷厂会议室,印刷厂有两个青年工人到北京“取经”,回来带头造反。首先问我是什么人?我说是中国*党员。又问你是不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我说:不是,我是有不少缺点错误的*员。这时两个青年工人连连动手打我,我坚持不承认自己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就继续殴打,直到把我打倒在地。当时群众还不曾见过这种场面,纷纷提出让我回去,好好反省。下午,“造反派”到家中抄家,翻箱倒柜,搜走了他们认为重要的材料和照片,连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给我的亲笔信也取走了,以后也就失落了。抄家后箱子柜子都贴上手写的封条。省委大院的“造反派”组成了观点不同、互相对立的几个组织,今天你来抄家,明天他又来抄家,我们干脆把东西散开,让他们抄。后来,这种抄家成为形式,好像不去抄一下,就不是“造反派”。众多“造反派”组织在省级、市级等机关,如雨后春笋,到处都冒出来了。到处都是戴着红袖章、写着这样那样名称的“红卫兵”。不管是谁,戴上这个红袖章,就可以横冲直闯,批斗、抄家,不经任何手续,在深更半夜把人带走,也不告知带往何处。今天你批斗,明天他批斗。我也习以为常,干脆准备一件旧的棉大衣,装着一支牙刷一条毛巾,说走,披上大衣就走。有时被带到某“造反派”的据点,隔离批斗,写检讨材料,过一两天,又送回来。

这时大字报、大标语贴满省委大院,渐渐地,王昭和我二人成为青海省“党内走资派”的代表人物,到处是打倒王昭和王仲方的标语,名字倒写着,打上红×。我自己也可以出去欣赏这些大字报,开始有些紧张、惊讶,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

我有些奇怪,青海省委有第一书记杨植霖,有几位副书记和常委,他们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人点他们的名呢?在一次西宁市委的批斗会上,我才明白。

1963年青海省委改组了西宁市委,调李宁担任书记,免去了原市委书记康建西的职务。后来李宁反映,他们受到原市委一班人的抵制,无法工作。市委组织部长向省委组织部刘秀梅(省委第一书记杨植霖的妻子)反映,市委机关有人密谋要推翻改组后的市委。杨植霖很重视,把西宁市委问题提到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派省委副书记高克亭带检查组到市委检查,高克亭又拉上我陪着他去。杨植霖亲自主持,提出西宁市有两个市委,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阴沟里,要彻底揭发。检查组根据他的指示,揭发出西宁市委有一个以康建西为首的反党集团。杨植霖亲自起草讲稿,到市委全体干部大会上讲话,再次指出西宁市存在“阴沟市委”,要彻底揭发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康建西等人也组成了一个“造反派”,造省委的反,首先是翻反党集团的案。于是在市委礼堂开大会,把杨植霖、高克亭和我,以及市委书记李宁、李扬、赵建新都找来,来了一个“三堂会审”。这时有人质问定市委反党集团的主谋是谁?无人答应。市委书记李宁说,这是省委检查组定的,没有检查组,我们是不敢定反党集团的。又问省委检查组长高克亭,高克亭说检查组是受省委委托,向省委汇报,由杨植霖决定的。杨植霖说,他本来不想定反党集团,是听检查组汇报后决定的。又问杨在市委干部会上亲口说有“阴沟市委”是怎么回事!杨不敢承认,竟然说这次讲话稿子是王仲方代他写的。我没有想到在这个问题上,本来负主要责任的第一书记以及副书记竟然这样推卸责任,不敢承担。最后问到我,我只有大声说,既然如此,我承担这个责任,主谋是我。这样一来,紧张场面才告结束。

又一次办公厅“造反派”在省委常委会会议室开斗争会,有一位托儿所保育员控诉省委王秘书长不该把她开除,是严重的*,要求我老实交代。我说不知道这件事。这位女保育员很厉害,走上来重重地打了我一个耳光说:你还不老实交代!我坚持说不知道这件事。保育员不达目的决不甘休,接连打了我好几个耳光,打得我头晕目眩,几乎倒下。我想到今晚这一关恐怕过不去了。这时有人看不下去,就问人保科长李学林,这件事是哪个王秘书长干的?李学林这时才说出是王静先副秘书长干的。而王静先就站在我旁边,到这时候战战兢兢地点头答应,我才过了这一关,可是人已被打得鼻青脸肿、嘴角流血了。

正在这无休止的残酷斗争中,1967年初突然发生了“二·二三”开枪事件。当时青海省两大“造反派”组织:“八一八”和“捍卫队”,两派势不两立,为控制舆论,“‘八一八’造反派”占领了《青海日报》办公楼。这是违反当时中央不准占领报社命令的。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赵永夫奉命要求占领者撤出,遭到拒绝。赵永夫派部队包围了报社,双方相持数日不下。2月23日这天凌晨,忽然传出枪声,部队战士以为是报社内部有人向他们射击,于是开枪还击,强行驱散了占领者。战斗中死伤多人,是一起严重的流血事件。当时听说,部队开枪,是得到林彪同意的。事情发生时杨植霖、王昭都不在西宁。我找到值班的省委秘书长张文芳,要他马上打电话告诉军区,立即停止开枪,事情只能和平解决。张文芳表示无能为力。我则表明了我的态度。到时候可以说明我与“二·二三”事件无关。果然,不到一个月,事件来了一百八十度转变,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把“二·二三”定为反革命事件。于是局势急转直下,“中央文革小组”在人民大会堂专门开会,决定成立青海省军管会,由军区司令员刘贤权任主任,全权处理青海问题。同时决定撤销赵永夫职务,隔离审查。把本来在洛阳治病、不在青海的王昭也诬指为“二·二三”事件的幕后指挥者,隔离反省,押回青海审查、批斗。就在这次会上,周恩来问是哪个部队开的枪?刘贤权说是独立师(当时有些省的武装民警称为独立师),并说独立师不归他指挥,由省委政法小组指挥。周恩来问王仲方同志现在何处?刘贤权说,王已离职反省。这时林彪说:王仲方这个人,我找他很久没有找到。他是罗瑞卿的心腹,罗的事他都知道,把他搞起来。

正在四面楚歌、更大的厄运即将降临的时候,西宁市郊区农村彭家寨大队的乡亲们,热烈欢迎我回农村去。这个大队是1964年“四清”时,我带领工作组蹲点的地方,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挨家挨户访贫问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通了电,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办起砖瓦厂,改善了生活。他们同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平时我也回“家”看看,同农民拉家常,吃他们做的尕面片(尕音嘎,小的意思)、蒸洋芋、腌酸菜。他们听到我将有难,就让我回彭家寨,说我们是贫下中农,“文化大革命”不能把我们怎么的,我们保护你。看到村里的庄稼长得那么茁壮,看到家家户户日子比过去好,我深受感动,觉得就是死在这片土地上,也是心甘情愿的。可是,对群众这番深情厚谊,我只能心领,却不能去。我深知这个劫难是哪里也躲不过去的,我也不能因为我而引起武斗,连累乡亲。再坏的遭遇,我也要自己顶着。

第二篇:市长秘书--王晓方

市长秘书

一场血雨腥风的腐败大案过后,市长秘书雷默在目睹了服务多年的常务副市长张国昌被执行死刑后,心灵经受了炼狱般的苦难。当他把良心放在生平上时,所有苟且偷生的人都失去了生命的重量。

小说介绍了张国昌改革精英蜕变成腐败分子的罪恶过程;讲述了在政治漩涡中挣扎出来的雷默,在辉煌过后所经历的世态炎凉的悲苦;讲述了新腐败分子在五十步笑百步之后重蹈覆辙的悲剧。当雷默再一次目睹了好友迟小牧被卷入腐败漩涡而惨遭杀害之后,他躲在女人怀抱中的一丝温暖也惊得烟消云散。情人丑儿的死,终于促使雷默去神山圣水寻找灵魂能够永生的心灵庄园。

小说文笔洒脱灵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复杂逼真,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布局独特大气,结构推陈出新,读起来酣畅淋漓,挖骨剔髓,剥茧抽丝,好似一部灵魂的交响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的思索和艺术震撼。

第三篇:忆北大文革旧事

忆北大文革旧事 作者:理胜 来源:网友留言

来源日期:2006-2-20 本站发布时间:2006-2-20 8:19:12 阅读量:1956次

原文:武斗的后台是谁?

文革中首都各高校两派群众组织的武斗始于北大,北大有组织的武斗始于1968年3月29日凌晨。1968年3月29日凌晨,用扎枪、柳条帽、黄色军棉袄统一装备的“新北大公社”武斗队(首领为聂元梓的密友高云鹏),切断31斋男生宿舍的电源,向睡梦中的井岗山兵团一派的学生发起武装突袭,在这幢南北长条的四层楼内,由北向南,逐屋、逐层地驱赶对立派学生。当时,井岗山兵团一派没有武斗队组织、没有武斗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根本无法抵御这种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的有组织的突袭。手无寸铁而分散的井岗山派学生只能匆忙逃命,穿着单衣逃命者比比皆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的冬天是非常冷的,他们损失了全部衣物、书籍、生活用品和财产,在寒夜中茫然地挨冻,怎能不对这种屠杀和施暴者恨得咬牙切齿?化学系住二楼、三楼的人,实在来不及从楼道跑出去的人,有五六个人是从窗户跳出去的。天亮的时候,逃出31斋的学生都在寒风中瑟瑟。有趣的是,住31斋的“新北大公社”一派学生,居然没有一位胡里糊涂地出逃,大都在热被窝中安卧(当然,拿着补助、执行这次突袭任务的人不在此列)。清华大学的学生组织领袖一看,北大聂元梓一派发动武斗,大占便宜,并且中央文革和北京市领导人谢富治对于发动武斗的聂元梓和拥聂武装,根本不追究责任。清华大学的武斗局面,随之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如果说高云鹏为领导的“新北大公社”武斗队是前台,则聂元梓就是后台。如果说聂元梓是前台,则中央文革和北京市领导人谢富治就是后台。

忆北大文革旧事

理胜写完这个题目后,我必须马上声明,我不是北大同人,与北大也没有任何工作或个人关系。北京大学刚刚庆祝过百年校庆,如日中天,光驶曰停。我不是不想沾这个光,而是实在没这个缘份。我没在北大读过一天书,听过一堂课。唯一在北大受过教育的机会是在1967年五月底,纪念“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发表一周年时,在北大大饭厅东墙上看过用金纸复制的聂元梓的大字报。现在很多以作为北大同人而自豪的专家学者,当时也曾为这张大字报实实在在地骄傲过好几年。当然,这张大字报也曾引发了大批冤案,把一大批北大师生迫害的家破人亡。文革前的北大,可以说是学派林立、名家荟萃。文革开始后,竟被称为“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多少名闻中外的学者教授不是被“抓王八”的极左派北大学生毒打至死,就是宁死不受辱,以死抗争。也许我久居海外,孤陋寡闻,除了季羡林老先生一篇“北大的监狱”外,我没见过一篇关于文革期间北大的文章。以聂元梓为首的“新北大公社”,号称有五千之众,北大的酷刑逼供、至死人命的冤假错案,十有八九出自“新北大公社”之手,这些“响当当、硬梆梆的无产阶级革命派”现在都到哪里去了?

我要写的,是1968年我被抓进北大的见闻。读者也许会奇怪,北大不是专政部门,我“一不是响马与贼寇、二不是歹人把城偷”,与北大无怨无仇,怎么会被抓进北大?这还要从北大的文革历史谈起。

1966年6月1日“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正式打响了文化大革命的第一炮,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总支书记聂元梓一夜之间成为全国尽人皆知的文革英雄。押对了宝的聂老太欣喜若狂,企图趁热打铁,借北大这块中外闻名的金字招牌为自己树碑立传、名扬千古。这位“通天人物”趁毛泽东在天安门检阅红卫兵时,请毛为北大提词。毛泽东不忘聂元梓立下文革头功,亲笔手书“新北大”三个字。领到了“圣谕”后,聂老太骄横有加,一心想在北大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在铲平山头林立的群众组织后,成立了“新北大公社”,自任一把手,进一步夺得北大党委和校长的权,一统北大天下,人称北大的“老佛爷”、“太上皇”。这位“老佛爷”一心想做慈僖太后第二,在北大一手遮天,专制独裁,引起不少师生的不满,以致反对者势力日益壮大,反对者最终成立了对立派“井岗山兵团”。聂元梓当然不能容忍向她在北大绝对权威的挑战的行为,动则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威胁对方,要不就搬出江青和中央文革压人。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经过观察和思考,认清了聂元梓的野心和水平,聂元梓的这种威胁和恐吓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但是,反对派师生绝对没想到,一个欲置他们于死地的罪恶阴谋正在策划之中。据当时“新北大公社”散发的宣传材料声称,“新北大公社”成员大都是“根正苗红、三辈贫农”出身的“天生无产阶级左派”,而“井岗山兵团”多出身于“地富反坏右”和反动知识份子家庭,革命阶级就是要用武力镇压反革命余孽。实际情况是,很多有正义感的工农子弟由于不满聂元梓的倒行逆施而加入“井岗山兵团”。而“新北大公社”中的保聂派多是那些昧着良心卖身投靠以捞取政治资本的投机小人。三十多年之后,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井岗山派的北大校友仍拒绝与当年“新北大公社”成员合影留念。

1968年3月28号后半夜,拿到“老佛爷”手谕的“新北大公社”武斗队向睡梦中的井岗山一派的师生发起突然袭击,甚至连女生宿舍楼都未能幸免。很多人仅穿着内衣裤逃出宿舍,个人多年的积蓄丧失殆尽。

“新北大公社”战士每占领一座楼,立刻将书籍财物瓜分一空。

“井岗山兵团”师生被迫奋起还击,保住了28斋、36斋等6座宿舍楼,打退了“新北大公社”武斗队的轮番进攻,使聂元梓把“井岗山兵团”赶出校园的阴谋未能得逞。

在这之前,北京高校两派还只是在观点立场上互相攻击,顶多是辩论激烈时相互推打几下,从未出现过动用刀枪的大规模武斗。北大3•29武斗开北京高校武斗之先河,从此以后,各大学武斗迅速升级,清华、北外、京工、人大等校都出现了以武力把对立派赶出校区的现象,同窗之谊竟成为兵戎相见的生死仇敌。武斗中杀死对方学生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了。武斗杀人,北大又一次走在北京高校的前面。

井岗山一派占据的六座楼只有37斋(文革后改称37楼)紧靠马路,校园围墙已被3.29凌晨夺路而逃的学生推倒,是唯一进出校园的通道。然而,各楼之间的通行被“新北大公社”武斗队封锁,他们用整条自行车内胎做的大弹弓袭击行人,很多无辜的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井岗山派把学生宿舍的双层床排列起来,形成一条封闭走廊,勉强保证了楼间的行人安全。“老佛爷”聂元梓一心要置反对派于死地而后快,一计不成,又企图以停水断电将“井岗山兵团”逼出北大。3•29以后,绝大多数井岗山一派的师生因宿舍被对方强夺而离开北大,只有那些决心与聂元梓拼个鱼死网破的中坚份子留了下来。他们无路可退,只能背水一战。为了生存,他们试图从马路边高压电网接电入37楼时,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武斗。“新北大公社”武斗队一色儿的矿工头盔、铁网面罩、薄钢板盔甲、两米长的无缝钢管扎枪,列队出战时,威风不减当年古罗马武士。反观井岗山队伍,头带白柳条帽(甚至是棉帽子外面套个硬纸盒)、手持七长八短的自来水水管做的扎枪、盔甲则是用布缝在一起的几层洋铁皮,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直如当年丐邦聚会,连他们自己看了都觉好笑。然而,就这么几百人,被数千人封锁围困、停水断电、绝粮断炊,居然寸土未失,坚守达四个月之久,扛到七月底8341军宣队进校。中国兵法中哀兵必胜的用兵之道,在北大武斗中再次得到验证。至于军宣队秉承上谕支持聂老太,继续迫害井岗山派则是后话。一位我认识的学生,长得象电影〈停战以后〉里香河县长班长儒,外号老班。坚守37楼四个月始终乐观自信,但后来竟被军宣队逼疯,跳楼而死。还有一个学生被迫害得无路可走而自杀。他躺在上层床上,把电灯里的两根电线绑在两只手腕上去拉电灯开关。没想到电流通过他的身体时,肌肉突然收缩,身体从床上摔了下来,拉断电线,才免于一死。

从西直门到颐和园的32路公共汽车(现332路)经过北大南大门和37斋,当时的32路是一辆SKODA大客车带一辆拖车。“新北大公社”武斗队强迫32路车停驶,摘下拖车、当作装甲车推着前进,全副武装的武斗队在拖车的掩护下向37斋逼近。可能是因为用力不均,拖车突然就地转圈,藏在车后的武斗队一下暴露在对方的大弹弓射程内。被一阵弹雨打得东躲西藏。此时,守楼学生把黄豆撒在马路上,“新北大公社”武斗队一个个滑得人仰马翻,狼狈不堪。井岗山“丐邦”乘胜出击,喊声震天,勇不可档,一鼓作气把“老佛爷”装备精良的“御林军”赶了回去。两个物理系学生趁机把路边一万一千伏高压线与楼内早已准备好的变压器及配电设备联接起来,恢复了供电。这以后,“新北大公社”多次组织武力强攻井岗山学生驻守的地盘,均无功而还。最后,他们采取封锁37楼出口的策略。企图以断绝粮食给养,困死饿死对立派楼里的师生。“新北大公社”日夜监视37楼出口,不许一人进出,抓捕所有出楼人员。

我就是这时被抓进北大的。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原来住30楼,3•28夜晚,在睡梦中被同寝室新北大派用扎枪赶了出去,连外衣都没来的及穿。这以后他只好住到37楼。为了不被赶出校园,他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加入保卫37楼的行列。因为我所在的大学两派也在武斗,我在校无事可做,就到处收拣别人丢弃的武斗用品,如漆柳条帽的油漆,做面罩的铁网,破自行车内胎送到36楼装备“丐邦”。

有一天,我一大早就把收集到的物品送到北大,然后就和熟人聊天儿。没多久,“新北大广播台”的高音喇叭就宣读了“封锁37楼狗洞通令”,理由是要捉拿“刺杀聂元梓凶手樊能廷”。文革时期,无论是定罪名,还是两派互相攻击,上纲上线的夸张程度,比起李白诗中的“白发三千丈”也毫不逊色。在垃圾堆上烧两封信能说成“企图烧毁大楼”,打架流了鼻血叫“血洗”,改锥是“凶器”。

樊能廷是南京人,化学系63级学生,天生的乐天派,一开口则笑语连珠,令人捧腹。3•29武斗开始后,他被从31斋里赶出来,也住在37斋。一日聂元梓以校领导身份到37斋训话,樊能廷正在维修通电线路,听说老佛爷驾到,拿着改锥就跑去看热闹。当时聂元梓被人团团围住,樊能廷也凑上去起哄。一边嚷嚷,一边无意地挥舞手中的改锥。看到明晃晃的改锥,聂老太的保镖脑子里阶级斗争这根弦立刻绷紧了,认定是阶级敌人要行刺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人。立刻发出通令,“捉拿刺杀聂元梓凶手樊能廷”。当时樊就住在37斋,仍然与平时一样,乐呵呵地说笑话。但我知道,他心里未必像他表面那么平静。

有一个叫刘伟的北大地质地理系61级学生,身强力壮,是个运动员。一次在校外马路上被新北大派捉去,严刑拷打,竟被用钢鞭铁棒活活打死。他的同学为他办了一个遗物展览。我看的时候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樊能廷当然知道,如果他一但落到“新北大公社”这帮杀人狂手里,是很难活着出来的。“新北大公社”中“红五类”的心黑手狠,早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时就已名扬北京高校。他们批斗时不仅‘触及灵魂’,而且‘触及皮肉’,甚至‘制造冤魂’。那些老教授临死都不明白,为什么几个月前还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的莘莘学子,用直木棒把他们往死里打时竟毫不手软。虽然我与樊能廷仅有一面之交,但出于对他命运的担忧,三十多年来一直记得他的名字和他当“刺客”的经历。

37斋位于北大南校门和海淀校门之间,马路对面是居民的院墙,无法穿行。行人必须经过这两个校门前才能离开。我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37斋出口,向海淀方向走去。当我走近32路车海淀站时,一辆公共汽车正好进站。两个彪形大汉以为我要上车,从路旁一下冲到车门口。然而,我却从他们身边走了过去。他俩看见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就不再假装过路行人,公开尾随而来。走到海淀校门对面的时候,二人突然扑向我,一人抓我一条胳膊,把我倒剪双臂一手卡着我的脖子,好像“走资派”挨斗时坐飞机的姿势,押进全国第一流学府的北大校园。过马路时,一个胖大和尚般的武斗队员(我敢肯定他是学生食堂的大师傅),哆嗦着一身肥肉跑来接应,以防有人来把我抢走。其实这完全是多此一举,井岗山的人早知道我会被抓,但我是外校人,不会把我怎么样。此时他们都在窗前观察我如何被抓,以便总结出反封锁的策略和办法,哪里会跑来救我。

我被押进海淀校门后,来到40楼前的一片空地,两名“捕头”把我交给一个戴头盔面罩、手持长枪的武士。此人两腿叉开、面孔上扬,极力想摆出一付威风神气的派头好给我个下马威。可惜的是他手中的长矛说明他只是个打前阵的马前卒。我告诉他我是外校来找人的,他厉声问我是否知道封锁36楼的通令,我说进了楼才听见,我还要回去吃午饭,他看我不象什么重要人物,就把我交给一个职工模样的中年妇女去审讯。她要我详细说明去36楼找谁,看见什么人。她还打电话到我所在大学核实我的身份。确认我不是井岗山派的人后,才让我走,但警告我不得再来。我环视周围,大约有几百人在待命行动。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武斗是早有计划准备的行动。院里人虽多,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织工作周到细致。虽然各路人马进进出出,但并不混乱。北大素以文科见长,没想到还培养出精通兵法的将帅之才,只可惜用的不是地方。

有一天晚上,我从37楼出来,骑车朝中关村方向驶去。路过34楼时,有人向我扔砖头。我气不过,调转车头返回34楼下的小门和他们论理。他们没想到我会如此大胆,一下竟没有反应过来。当看清我只有一个人时,这四五个人一齐扑了过来,拳打脚踢。有一个人还脱下农村那种手工衲底的老山杠子鞋,披头盖脸地打来。我一面用自行车招挡,一面高喊,你们不问问什么人就动手,还讲不讲理,叫你们的头头来说话。其中一人听我话中有话,叫他们停手,询问我是什么人。我说是来找同学的,并反问他,你在外校有没有同学同乡,如果你去外校找人,被人不问青红皂白打一顿,你什么感觉。他有些不好意思,说现在正在武斗,一个个都火气挺大的。别人挨了砖头跑还来不及呢,你到返回来了。天又黑,我们还以为你是井岗山派来偷袭捣乱的。看来,只要气候环境变化,最高学府里平时文质彬彬的大学生,也会变成蛮不讲理的打砸抢暴徒,而且都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他们的行为辩护。

3•29以后,有些没参加任何派的学生依然去学生饭厅去吃饭,没想到新北大派竟派了武斗队把守饭厅,见了非公社派的人就打,不让吃饭。有两个学生看见情况不好,扭头就跑。被武士们追上用扎枪刺穿股动脉,尽管他们哀号求助多时,竟无一人上前,眼睁睁地看着流血过多而死。大学同窗,竟然操戈相见并下毒手杀人,北大是“始做俑者”。从此以后,井岗山派被剥夺了去食堂吃饭的权力,他们只好在楼内架起炉灶,用打烂的桌椅床架烧火,煮些干切面充饥。自从37楼出口被封锁后,粮食运不进来,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将就。那天被抓之前,我看见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姑娘提着一个大旅行袋走进37楼,打开后里面是满满一袋切面。原来是一个学生的妹妹专程从广州赶来帮助姐姐渡难关。

8341部队进驻北大“支左”后,总算解了井岗山派的围。学生在37楼出口搭了一座牌楼,两边的对联是毛泽东手书的两句话:井岗山的同志们,将革命进行到底。武斗期间曾在校内住过的井岗山派学生纷纷在门楼前摄影留念。我也凑热闹拍了一张手持语录的照片,而且保留至今。现在看起来,那付神气样实在是愚的可笑,但当时确实是很认真的。

前两年回国探亲,去颐和园回来路上经过北大,我特意在海淀下车,走到中关村。从海淀校门到南校门中间的宫廷园林般的的石砌围墙都已变成商店铺面,当年的“狗洞”早已踪迹全无了。唯有37楼三楼一个窗下还依稀可见用砖修补过的痕迹,那是为了接变压器拆的缺口。除了武斗时在37斋住过的几十个学生,没有人会知道为什么这面窗下有修补过的痕迹。回想当年在这里的经历,我面对37斋伫立良久。不过三十多年,北大红卫兵的残忍,老教授的惨死,武斗的疯狂,早已被岁月冲洗得干干净净。校门口进进出出的师生,有谁知道这里曾发生过的武斗和北大的文革冤魂呢。我们这一代已经成为历史了,又有谁想得到当年进出这个校门的竟是顶盔带甲、手持长枪的武斗队。再过三十年,这些匆匆忙忙进出的年轻人也会成为历史,被后人忘却的,他们今天会想到这一点吗。

1989年有篇文章说,北京大学的威望是“五,四”运动建立起来的,象有某种遗传基因似的,七十年来,北大始终走在学生运动的前面。还有一位北大名人断言,如果中国所有的女人都是娼妓,所有的男人都是嫖客,剩下的一对罗米欧与朱莉叶,十有八九在北大。前一篇文章说,在社会进步的潮流中,北大始终走在前面。后一篇文章暗示,当社会堕落时,北大永远落在后面。这么一说,北大简直成了一方圣土,成了宁国府门前那两个石狮子。其实鲁迅先生对此早有评价。他说:“教育界的称为清高,本是粉饰之谈,其实和别的什么界都一样,人的气质不大容易改变,进几年大学是无甚效力的。--正如人身的血液一坏,体内的一部份决不能独保健康一样,教育界也不会在这样的民国里特别清高的。”

文革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丑恶、最黑暗的时代。(当然,对某些人来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场运动中,北大不仅没落后,反而处处走在前面。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发动北京高校第一次开杀戒的武斗,第一批“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旧大学”的工农兵学员,以及“两个校,一张报,几个小丑嗷嗷叫”的样板经验。(引自1976年“四五”运动天安门广场诗抄)。我知道,文革是北大一块难以启齿的疮疤,是北大历史上违莫如深的禁区,一直为北大同人所回避。不少当年新北大公社的武斗干将,因保“老佛爷”有功而留校工作,他们当然不愿揭自己的疮疤。然而,历史是绕不过去的,后人有权知道北大文革史实。我这篇文章只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知内情的北大同人写出更多文革回忆录,留给后人。我写这篇文章,并非与北大有怨有仇,也不是嫉妒北大的名声和北大同人的运气。我只是希望北大在文革中的这一段历史不要被遗忘。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一听到逆耳之言,就指言者因个人恩怨或嫉妒所为,因为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己度人,实在想不出别的原因。有一次,我对某些国内精英的言行提出异议,他们竟说是因为我追过其中的女性被拒绝而在报复。岂不知那时我已在美国了,而且当年我交女朋友时,他们这辈尚在呀呀学语,排成队抓根绳子被托儿所阿姨牵着学走路。有了这段经历,我对这批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小人格外提防,因而不得不事先作如下声明以堵住他们造谣的路子。

我个人与北大没有任何关系,但我祖上在北大史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我的祖父是北大身,清朝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被尊为现代北大创始人的蔡元培、马寅初任北京大校长时,每次校庆都要恭请我们家老爷子在前排就座,并称他为老前辈。我想北大同人中,能有此资历殊荣者,恐怕屈指可数。我给北大脸上抹黑事小,若因诽谤祖先之嫌而背上不孝子孙的罪名,不仅坏了我一生的忠孝,下次回国时也没脸到香山万安公墓给老太爷扫墓了。

第四篇:方仲永学案

《伤仲永》学案

班别:姓名:

一、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伤仲永》“伤”字的意思是

2、王安石,代家。文章写得好,被后人列为“”之一

本文选自《。

二、翻译,理解文句意思。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

三、课文理解。(1—4小题从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1、方仲永小时候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②③

2、他人对方仲永有神奇有什么反应?

①②

3、后来方仲永变成怎样?

①②

4、方仲永变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5、从方仲永的故事中你明白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字词积累。

1.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

② 宾客其父:

③ 利其然:

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是“每天”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í)求之B(pān)(yè)(yì)人

C.不能称(chēng)前时之闻泯(mǐn)然D.即(jí)诗书四句或以钱币丐之(ga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B.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怪)

C.借与之(邻居)D.未尝识书写工具)

3.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还扬州B.余之也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

C.忽啼求之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借旁近与之于舅家见之

5.对下面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稍稍宾客其父。

A.渐渐去他父亲那里做客。B.渐渐宾客都去他那里。

C.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D.纷纷以宾客之礼招待他的父亲。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本疑,正为此耳B.

C.世以此定华、王之D.泯然

7.选出下列句子字是指代方仲永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D..

8.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其”的意思与其他几项不同的。()

A.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稍稍宾客其父D.父利其然也

9、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自学感悟:

答案

一、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伤仲永》

2家。文章写得好,被后人列为“大家 ”之一

本文选自《》。

二、翻译,理解文句意思。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三、课文理解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异焉邑人奇之

3、,不能称前时之闻情“泯然众人矣。”

5、本文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四、字词积累。

1.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五、巩固练习。

1.C【点拨】“称”是“相当,符合”之意,故读chèn;而读chēng是“称呼”之意。因而,多音字读音辨别要根据语义。

2.B【点拨】“奇”在此句话中属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奇,认为(他)是奇才”的意思。

3.D【点拨】正确的停顿应为“余闻之也/久”,“也”是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故应在“也”之后停。

4.A【点拨】A项均为“从”之意;B项依次是“听说”“好名声”;C项“之”依次是指“书具”“他,指方仲永”;D项依次是 “到”“在”之意。

5.D【点拨】要正确理解“稍稍”一词的意思,此词属于古今异义。

6.C【点拨】A项“所以”表“„„的原因”,B项“稍稍”是“纷纷”之意,D项“众人”是“普通人”之意,均属于古今异义词。C项古今义均是“好坏”。

7.A【点拨】B项“之”指代仲永写的诗。C项是指这件事,D项是助词“的”。

8.D【点拨】D项是“这样”之意。A、B、C三项均为“他的”之意。

第五篇:方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伤仲永》一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或记录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伤仲永》一文是本单元唯一篇文言文,它重在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在上册学习了《山市》《世说新语》两册等几篇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但学生文言文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厚,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课自身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让学生能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悟文意,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五、教法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设计意图]:以经典名言和俗语导入本课,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就感受到后天学习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者作品简介

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述)

[多媒体展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多媒体展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聆听朗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听读能力,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为后面学生自学课文搭建平台。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心聆听,标示出字音、节奏,可小声跟读。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全班齐读全文。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自读全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可四人小组探讨,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课件展示](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二)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设计意图] 通过检测,让学生更好的当堂巩固强化所学内容,大量积累文言词汇 [课件展示](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

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四、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背诵是最好的积累方法,它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本节教学目标: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一、问题探究

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小组合作,边读边讨论)[多媒体展示]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这个环节,我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自学为主,自由讨论,完成目标。

二、质疑探究 [投影展示]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课件展示例子]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摘要启发讲解。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需要学生逐句体察、品味。

四、体验与反思 [媒体展示]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 通过体验与反思,激发学生用心思索,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最终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五、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六、作业

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板书设计:

方仲永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方仲永: 天资过人——不使学——成为一个平庸之人 道理: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设计理念] 板书应简洁,直观,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清思路。教后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下载罗瑞卿秘书忆文革(王仲方)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罗瑞卿秘书忆文革(王仲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方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下科目:语文课型:阅读教学课序号: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先仰后扬的写法,明白这个故事说明......

    读《方仲永》有感

    读《方仲永》有感转眼间,《伤仲永》一课就学完了,学完这课,我的感受颇深。 在文中,年仅五岁的方仲永就已经会题诗了,而 且所题的诗还颇有蕴意。我不得不羡慕他这先天的能力,也使我......

    王安仲培训心得

    领略名家名校风采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小新街中学 王安仲 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我参加了由上海方略教育集团组织的农村乡镇教学副校长为期1......

    王乐方心得体会

    学习建委党委“强化四个意识,提升四种能力”心得体会绿化公司党支部王乐方自开展“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来,在园林局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委......

    王方赵州桥教案

    《赵州桥》教案 河南省临县实验小学王方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

    忆王庄煤矿详查往事

    山西省长治县王庄煤矿矿产地简介 长治县王庄煤矿北西方向直距长治县城韩店12.4 km,属长治县荫城、西火、南宋和赵村四个乡镇管辖。矿区面积约42.5km2。该区的详查工作由山西......

    供销联社专题片王秘书

    服务三农 创新发展 ——合阳县供销联社综合改革工作专题片解说词 合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东部,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辖11镇1个街道办233个行政村,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