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双赢理念的新兴旅游类型,被许多欠发达地区所关注并将其定为本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文章通过用云swot方法对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旅欧可持续发展策略。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湘西南欠发达地区 本文所指的湘西南欠发达地区是指湖南省西南部的新宁、武冈、城步、遂宁四个县市级行政区,区域面积9925km2。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较为闭塞,一直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建国五十多年来,本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地区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属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区域内经济生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旅游业相对投资小,见效快,收效大,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可选择生态旅游业作为地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人借鉴SWOT分析方法,对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该区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以期有效推动湘西南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 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
①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数量众多。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标准中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资源隶属地文景观(A)、水域风光(B)、生物景观(C)、天象与气候景观(D)、遗址遗迹(E)、建筑与设施(F)、旅游商品(G)、人文活动(H)等8个主类,19个亚类,57个基本类型,165个单体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品位较高。目前,该区域共有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1处;省级3处:城步南山、武冈云山、绥宁黄桑),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武冈云山、新宁舜皇山)。其中,有“丹霞之魂、国之瑰宝”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8Km2,景区内地质结构奇特,山、水、林、洞要素齐全,且山水要素组合奇特,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全、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区,现已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有“六九福地”和“楚南胜地”之称的武冈云山,海拔1375.5m,这里云幻、林丰、水秀、石奇、风光秀丽,具有森林、园林、自然、人文多种风采,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有着“南方呼伦贝尔”美称的城步南山,平
均海拔t760m,这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1℃,夏秋最高气温仅28℃,1.53 X104hm2草山草坡连成一片,丘峦起伏,构成我国独特的南方山地草原。被联合国称为“神奇的绿洲”的绥宁黄桑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珍稀奇特,是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具有原始生态风貌的自然景观。
②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湘西南四县(市)位于湘桂黔3省(区)交界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近代工业进程对该区域冲击相对较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较小,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主要景区周边lOOKm范围内土壤、水质无任何污染和公害,具备绿色最佳生态环境。经环境监测,主要景区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自然景观的原始性保存较为完好,许多地方如武冈云山、城步沙角洞和绥宁黄桑等原始次森林仍然保留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景区景点原汁原味浓,对生活在大都市追求“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弓1力。③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该区地处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地的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15℃左右,年降水量约1400mm。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该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区域内具有观赏价值的生物资源甚多,集中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如堪称生物王国的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8.7%,有200hm2以上的原始次森林,共有植物资源826种,属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有28种,是著名的植物资源宝库;野生动物品种繁多,为生物学家发现的有209种,其中云豹、红腹锦鸡等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绥宁黄桑自然保护区,珍稀濒临保护植物、国际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珍稀动物较多,其中金鸡分布密度居全国之冠。④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湘西南四县(市)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可供挖掘的潜力较大。第一,在邵潭、邵怀高速公路及湘西南四县(市)子项目建成后,在其周围时距1~4小时范围内分布着长沙、株洲、湘潭、邵阳、冷水江、湘乡、娄底、涟源、怀化、桂林等大中城市,这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出行能力强,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意愿驱使他们在节假日离城出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第二,湘西南四县(市)及周边的洞口、隆回、通道、龙胜、资源等县的城镇居民、学生,他们或出于假目休闲、强身健体,或出于观光、郊游,市场份额较大,客源比较稳定。第三,随着洛湛铁路、上瑞高速公路邵潭段的开通,经济比较发达、出游能力强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游客,可凭借本
区的资源、服务和价格优势开展科考、观光、康寿、商务旅游,市场发展前景非常看好。2.劣势(Weaknesses)分析
①旅游资源区位非优。旅游资源区位是指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上与邻近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关系。旅游地旅游业能否发达以及发达的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源本身,还取决于该地在空间位置中与邻近区域资源的组合结构。旅游资源区位上的非优主要表现为:旅游地周围有许多同质旅游地存在,导致旅游地受资源间空间竞争和替代的制约,难以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湘西南四县(市)在直距该区域中心500km范围内分布着桂林、资源、龙胜、长沙、张家界等同样具有优质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旅游地,而且在资源等级上湘西南地区远不及距其只有200km左右的山水甲天下的世界旅游名城桂林。这类热点旅游城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使之处在这些热点旅游城市的“影区”内。②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湘西南四县(市)是典型的农村型经济区,工业基础薄弱,且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赤字严重,财力投入十分有限,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该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同时,由于资金的短缺,导致旅游区基础设施滞后,主要表现为旅游接待能力低下,住宿、餐饮等设施严重不足;购物环境不良,使一些旅游产品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而且娱乐、交通设施、景点建设不足,使旅游资源也不能有效地吸引游客,影响了旅游经济的潜能发挥。
③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交通是影响旅游区可进入性的重要因素,湘西南四县(市)因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而缺路少线,区内、区际交通不便。该区重要景区、景点到区域行政中心邵阳、省会长沙以及周边景区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怀化之间既无水路相通,又无飞机通航,且未形成便利的陆路通道,外部交通不畅;各景区、景点的自然通达性也不佳,从各县(市)城通往各景区、景点之间缺少直达高速的便捷客车,且旅游公路等级低,尤其是县乡公路弯多坡陡且路幅很窄,极不方便。这些严重制约了该区生态旅游的开 展。
④旅游品牌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由于资金短缺以及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旅游市场营销不力,不能很好地规划、策划旅游品牌,对外宣传不够,产品知名度低,旅游吸弓i力不强,除新宁县的山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大多“养在深闰人未识”,缺乏国际国内竞争力。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①国内外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目前国际上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生态旅游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据世界旅游组织WTO估算,生态旅游的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5%~25%,并以每年20%~30%的增长率迅速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近年来国内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不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山区如湖南张家界、贵州荔波等因发展生态旅游而脱贫致富。生态旅游发展热潮为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②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机遇。国家开发西部,首先规定西部发展的方向是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放在首位,这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湘西南四县(市)目前已被纳入大湘西范围之内,必将从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中受益。湖南省、邵阳市已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农业和旅游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相应的重点项目规划;同时,邵怀高速公路及湘西南四县(市)子项目公路的开通、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旅游“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兴起,这些为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③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所
带来的机遇。国家已做出了“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予以加快发展”的重要决策,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湖南不失时机地提出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其国际、国内知名度。湖南省对湘西南旅游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十五”期间湖南省旅游发展将湘西、湘西南作为两个重点发展和推介的区域。新宁县、城步县被列为湖南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县区,南山、云山等被列为全省重点旅游区,并将长沙——湘西南——广西桂林旅游线作为湖南省两条新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向外推介。这些使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4.挑战(Threats)分析
湘西南四县(市)旅游业发展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近年来中国旅游的大开发大建设,形成了旅游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据统计,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4个将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来发展,西部省份更是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这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各地吸引社会资金、人力、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竞争。这种竞争在客观上直接给湘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增加了一定困难。其次,从近邻与省内旅游竞争环境而言,毗邻的通道以及广西资源、龙胜等县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同时它们不仅拥有国家、省级的旅游资源品牌,且旅游开发起步早,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市场、产品营销等方面远远走在湘西南 四县(市)的前面。再加上周边外围的桂林、张家界等大牌旅游景区也必将对湘西南四县(市)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在这样一个区位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对于刚刚起步的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业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二、湘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可持 续发展战略对策
1.走出阴影区,实施区域联动开发战略虽然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区位非优,处在桂林、张家界等热点旅游城市的阴影区内,但旅游资源非优区在系统中与旅游热点区的关系是合作而非附庸的关系。因此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可根据其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目前周围热点旅游的发展特点,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创新功能,建成不可替代的、与周围旅游区互补的特色旅游,在独立的前提下进行多边合作,弥补区位劣势,走出阴影区。首先,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可充分利用桂林、张家界的名牌优势,与桂林、张家界的旅游公司和旅行社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在产品开发和创新上采取差异化的产品战略,与桂林和张家界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作用,如开发城步南山山地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与桂林的喀斯特山水风景和张家界的山、水、林、洞风景形成互补效应,给游客更新奇的旅游效果,借助桂林、张家界品牌推出城步旅游产品。其次,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的开发可通过区域内外合作,形成合力吸引游客。一是区域内加强湘西南3山(南山、云山等)旅游开发合作。3山是湘西南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和品牌,3山发展势头良好,但因3山中有的自然景观占绝对优势,有的人文生态景观特色明显。尤其是云山、南山的文化特色不容忽视。因此3山旅游开发区域合作宜形成“一心两翼”的合作格局,各取所长,共同合作发展,一起吸纳更多游客。二是区域外省内加强与长株潭、南岳、张家界等旅游区的联系;省外着重与桂林联接成网,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借助桂林的名气和区位便利,扩大影响,加强旅游协作与联合,共同发展。
2.广辟财源,改善生态旅游基础设
施条件开发湘西南四县(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资金的筹措是头等大事,而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该区域不可能只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进行旅游开发,必须广辟财源,多途径、多方式筹措资金。一是通过政府贷款、拨款,当地居民集体、个人入股、捐募;二是争取国家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三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招商引资。由于资金的短缺,导致旅游区基础设施滞后,因此应将多方筹措的资金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改善旅游接待服
务设施、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保卫生设施、供水供电设施以及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设施的条件,为发展生态旅游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3.重视市场研究,加强宣传促销由于旅游宣传促销不力,湘西南的许多自然美景不为人们所知。同时,由于同各大旅行社联系不够,致使许多游客因无相应的旅游线路指导,而无法充分领略湘西南四县(市)生态旅游资源的魅力。因此,本区: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要推出新产品,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游组织的交往,开发旅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促销,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对湘西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公益宣传,搞好网上信息发布和促销,加强品牌意识,形成对外宣传的合力,使湘西南四县(市)旅游业尽快融入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大市场。口 注l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 目(05C689)的部分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1]郑伯红.论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农业的 约束因子与支撑系统[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0,(02).
[2】要轶丽,郑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 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 学刊,2002,(05).
[3]孙海燕,陈烈,邓培雁.湘西南山 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分析【J】.热带地 理,2004,(01).
第二篇:西南大学SWOT分析
西南大学SWOT分析
西南大学简介: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校,学校坐落于校学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学校由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原西南师范大学、国家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轫于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国家教育部直属、由国家教育部、国家农业部和重庆市共建的西南大学。学校现有3名两院院士,5个国家重点学科,204个硕士点,106个博士点,16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为创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奋斗。
一.学校具有的优势及弱点(S、W)
(一)地理环境 优势(S)1.位于北碚市区,紧邻主要街道和商业区。
2.有通往多处的大巴,有高速公路和火车加强对外交通连接。3.校园环境清幽,绿地覆盖率高,有“花园式学府”之称。4.背靠缙云山,依傍嘉陵江,空气质量好,地理位置优越。5.距离后山、歇马较近,为各种实验提供广阔基地。弱点(W)
1.距离沙坪坝、江北等重庆中心区距离较远。2.校园地势起伏较大,坡坎比较多。
3.周围没有类似高等院校,不利于共同发展。4.校门公交站附近道路狭窄,容易引起交通拥堵。
(二)学校规模 优势(S)
1.占地总面积约9600余亩,校舍面积约158万平方米,为重庆市占地面积最大的院校。2.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文、史、教、理、工、农、医、管等11个学科门类。3.科研实力雄厚,学校下设31个学院,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4.学生人数众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8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万余人。不足(W)
1.学校及各个学院部门较多,机构冗杂。
2.学院的学科划分不明细,没有做到精简实用。3.存在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应用的情况。
4.研究生比重有待提高,应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
(三)硬件设施 优势(S)
1.教室充足,教室内的各种设备齐全。教具充足且管理合理,方便取用。
2.有五个大型运动场,多个网球场、游泳池、羽毛球馆等,方便师生进行体育锻炼。3.建有西师出版社,出版各类书籍资料。
4.学生寝室及教师宿舍充足,环境优美,条件优越,便于师生学习生活。5.校园网络畅通,方便师生上网进行学习和娱乐。
6.银行、邮局、校园超市等紧邻学生生活区,方便学生日常生活。7.有四条路线的校园公交车方便学生出行。不足(W)
1.图书馆陈旧且规模较小,藏书量有限,新书较少且借阅不方便。2.部分园区寝室没有热水器且没有澡堂,不方便学生洗澡。3.垃圾桶数量不足,有可能造成垃圾的乱扔。
4.没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室内体育馆,没有室内游泳池。5.学校的礼堂较陈旧,规模较小,且部分设备已损坏。6.部分道路照明不足,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四)教学资源 优势(S)
1.教师资源实力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450余人,研究生导师1040人。
2.家蚕基因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先后两次《科学》杂志上发表,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成果入选“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3.学校在基础心理学研究、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农作物品种选育、柑桔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奖146项。
4.学校在“973”、“86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等都承担了重要研究课题,获得以上重大项目207项。申请专利389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出版专著20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2000多篇。
5.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建有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
不足(W)
1.两院院士人数较少,应加大人才引入的力度。
2.保送名额外校名额所占比例小,本校名额所占比重大,不利于学生获取多种知识。3.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的科研和课题,对于学生教学的研究甚少。
(五)行政人员 优势(S)
1.学校行政人员人数众多,充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
2.设有党群部门、行政机构、直(附)属单位等,各个部门有各自的职责规划。3.学校设有以柑橘研究所和心理教学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各类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其在重庆市科研教学的带头作用。不足(W)
1.行政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做事循规蹈矩,较为死板。2.人员过多,机构部门职务有重合。3.层级划分较为明显,有可能会造成官本位的滋生。
(六)学生 优势(S)
1.学生学习勤奋,认真刻苦。
1.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学校提供机会以及自己争取,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提前了解社会。2.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强,“含弘杯”、“创新杯”等比赛和活动屡创佳绩。3.清静优美的校园环境塑造了学生质朴无华的品性。
4.袁隆平、吴明珠等校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杰出代表,也很好地宣传了学校。不足(W)
1.部分学生沉迷网络以及其他事务,不专心学习。
2.受地理位置影响,学生对于花博园等重庆市大型活动参与度不高。3.学生组织参与文艺活动的能力有待提升。
4.和其他重点院校相比,对于考研、出国、继续深造的积极性不算太高。
(七)家长 优势(S)
1.家长都为中年人,对学校的情况和理念较为理解。
2.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辅导员电话的等各种形式了解学生发展状况。不足(W)
1.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长除了大一开学很少能到学校。
2.家长对于学生基本上起不到监督作用,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放纵和堕落。
(八)社会参与和资源运用 优势(S)
1.西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国家教育部,农业部,重庆市三方共建,得到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2.北碚区政府和北碚区人民为西南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3.重庆两江新区以及西部大开发对于人才的需求,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不足(W)
1.北碚区所辖范围较小,不利于提高学校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2.没有和重庆大学等高校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互动。
3.地理环境和交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外交流和合作。
二.学校面临的机会和威胁(O、T)
(一)地理环境 机会(O)
1.离郊区、山区较近,适宜开展农业乡土教学。
2.北碚大力建设“重庆后花园”有助于加强学校环境建设。
3.紧邻北碚主要社区,地理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利于开展实践教学。威胁(T)
1.后续发展用地不足不利于学校规模的扩大。
2.远离市中心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参加重庆市大型活动的机会。
3.距离大学城较远,自身发展没有具体的参照学校,发展方向容不容易把握。
(二)学校规模 机会(O)
1.人才众多,适合按其兴趣爱好发展班群教学。2.校区相对较集中,学校的凝聚力强。
3.随着重庆市的发展,学校在重庆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日益突出。4.可以为西部大开发及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提供各类人才。威胁(T)
1.片面追求学校的面积大人数多将不利于学校学科发展。2.特色不突出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进步。
3.科研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比重小,将影响学校软实力。
(三)硬件设施 机会(O)
1.对空置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可以进行合理利用。2.学校正在建设新图书馆,规模大且新增各类藏书。3.电信宽带和校园网的绑定进一步加快了校园网的速度。4.教学器材和设备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威胁(T)
1.一些年代较久远的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2.大礼堂的陈旧和规模较小不利于承办大型学术交流活动。3.安全和卫生死角存在安全隐患。
4.经费来源不足以及经费的不合理应用。
(四)教学资源 机会(O)
1.教师队伍年轻,年轻教师较多,发展潜力大。
2.老师都有积极的进修意愿,勤于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3.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4.“含弘学院”的建立是新型尖端人才培养的勇敢尝试,值得提倡。威胁(T)
1.教师教学没有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不能清楚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评分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
2.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度略低,不利于人才的培养。3.大学教育迅速发展,教师面临的压力大。
4.某些新型教学方式以及实践形式没有做详细的策划和执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行政人员 机会(O)
1.行政人员工作热情度高,认真负责。2.能够做到相互合作,沟通协调。威胁(T)
1.缺乏竞争淘汰机制,组织缺乏活力。2.人员和部门过多,不利于节省财政开支。3.办事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学生 机会(O)
1.重庆市建设及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需要各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不错选择。2.国家队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和学校一贯的主张相契合。
3.几年来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广受好评,对于学生培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4.留学生数量的大大增加为学校生源种类和教学方式都提供了新的思路。威胁(T)
1.学生就业率的下降。
2.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有待提高。
3.学生对于外部信息的接收不够灵敏,危机感意识较弱,安于现状。
(七)家长 机会(O)
1.大一开学各学院组织的家长见面会让家长很好地了解了学校和学院的情况。2.每年寄给家长的《致家长信》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校的动态。威胁(T)
1.家长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的信息具有单向性。
2.部分文化水平程度低的家长不能通过学校网站、书信等了解到学校及学生发展状况。
(八)社会参与和资源运用 机会(O)
1.重庆为直辖市,拥有很多政策和资源照顾,学校应该充分借鉴和利用。2.两江新区的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3.进一步提高西南大学在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知名度,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威胁(O)
1.重庆市的高校众多,会分去很大一部分资源。
2.与大企业大公司的联系不是太紧密,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及人才输送机制。3.与国内众多高校及重庆的各类院校存在长期竞争。
三.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战略。
(一)优势——机会(SO)组合
学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充足,教师实力雄厚,软硬件条件配备齐全等,面临的机会主要是重庆市的建设以及国家的教育改革。
学校需要大力培养实践型人才,以社会为导向,促进学生就业,推动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大研究生特别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推动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二)弱点——机会(WO)组合
学校的主要弱点是交通略显不足,信息接收能力不强,以及缺乏切实有效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
在面临一系列机会的同时,学校应该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接收的灵敏度,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学校,市区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以这些变化为指南,更好地把自己和社会的发展相同步。
对于教学,应该建立切实有效地教学质量考核机制,也可以引入竞争淘汰机制,让教学氛围变得更加具有活力,更能提高学生素质。
(三)优势——威胁(ST)组合
学校的主要威胁是同类院校以及重庆市的各类院校的竞争压力,以及科研实力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学校在注重实践的同时,也应该让同学们静下心来读书,静下心做学问搞科研,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力,而不是浪费实践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面对其他学校的竞争压力,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创新办学思路,让学校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大学教学中独树一帜,增强学生的不可替代性。让学生在各个平台发挥其能力。
(四)弱点——威胁(WT)组合
学校交通不是很方便,又面对重庆各类院校的竞争压力,需要我们加强和其他学校的联系,与重庆大学等院校开通双校二专,双校选修课等都不失为良好的尝试。这样也利于信息和资源的接收和共享。同时也可以环节彼此间的竞争压力。
四.目标及学校建设规划
(一)尽快修建好图书馆,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考虑翻新大礼堂和室内体育馆。
(二)简化学校冗杂的机构和部门,提高办公效率。
(三)完善学生寝室建设以及校内细节建设。
(四)建立切实有效地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
(五)提高科研能力,把科研的主体略微向学生倾斜。
(六)和大企业大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订立人才培养机制。
(七)切实加强和重庆市其它院校的联系,做到共同发展。
(八)在免费师范生和留学生教育上进行巩固和发展。
(九)积极引入其它院校优秀教师人才,参与西南大学的人才培养。
第三篇:西南大学SWOT分析
西南大学的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
艾星星(西南大学 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西南大学于2005年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作为一所刚刚合并不久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西南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下面,我们就从西南大学的现状为西南大学做一次SWOT 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为西南大学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西南大学 SWOT 建议
一、西南大学的SWOT分析
1.优势(S)分析
(1)环境天成,宜学宜居。西南大学地处有重庆“后花园”美誉的重庆市北碚区,位于嘉陵江畔,缙云山下,内有后山、崇德湖,可谓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给西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在西大,身心怡然。学校占地总面积约9600余亩,校舍面积约158万平方米,校园面积之大跻身全国前三,给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大的开阔的学习环境,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势必使得西大学子的思想变得开阔,兼容并蓄。此外,西大地处北碚区市区,有繁华的北碚城区和天生丽街环绕,内还有小吃街、缙云商贸等,西大学子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保障和提升。西南大学可谓是学习和生活的好地方。
(2)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北碚是重庆乃至中国有名的历史名城,还有许多名人故居在此,如老舍故居、梁实秋故居等等,文化底蕴深厚,熏陶着一代一代的西大学子,激励着一代代西大学子拼搏奋进。而原西南师范大学有自1906年建立,有着105年的悠久历史,学校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按照“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长期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优秀毕业生。代代学子胸怀祖国、探求真理、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就为西大积淀了不可撼动的威望和名气。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国内许多高校无法企及的,这也给西大增添了良好的传统和文化底蕴。
(3)科研实力雄厚,生机勃勃。学校建有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3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出版社1个,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建有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十一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年增幅均达到20%,总经费超过9亿元。学校在“973”、“86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等都承担了重要研究课题,获得以上重大项目207项。申请专利389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出版专著20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2000多篇。家蚕基因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先后两次《科学》杂志上发表,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成果入选“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学校在基础心理学研究、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农作物品种选育、柑桔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奖146项。雄厚的科研实力,让西大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
(4)开放的文化,兼容并蓄。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美、英、加、法、德、日、澳、俄等近2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与国外4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拥有众多来自各国的留学生,留学生公寓的配置也是相当高,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学院),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兼容并蓄。2.劣势(W)分析
(1)地处西南,相对闭塞。纵使现代网络、交通、信息等行业发展相当迅速,可是西大依然摆脱不了地处西南的限制。地处西南,位于四川盆地中央的山城重庆,这就决定了西大不能像地处沿海地带的高校一样,充分扩展对外实力,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科研成果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人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西大的发展,这种限制长期都不会有所改善。
(2)学科发展良莠不齐。西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这就决定了西大有着众多门类的学科。但是由于众学科发展历史不一样,发展程度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各个学科良莠不齐,不能齐头并进,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竞争力,导致社会对学校的许多专业评价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大学的名气,长此以往,不利于西南大学的发展。
(3)两校合并不久,名气不足。西南大学于2005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是一所新兴的综合性大学,合并时间不过短短几年,虽有之前的西师、西农名气作为积淀,但是不可否认,两校的合并使得原校的名气大大减低,许多人只知西师、西农,不知西大。西南大学这个名字还比较新,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3.机遇(O)分析
(1)时代为西大提供发展契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如何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创新性能力。大学担负着我国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艰巨任务。同时,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这都为西大的发展和提供了空前的契机。
(2)教育现状为西大的发展提供契机。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备受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改革呼之欲出,西大可以乘着政策的大船,驶向更远的彼岸。(3)两校合并为西大提供发展契机。原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校,离综合性学校还有一定差距,两校合并后,兴建了各类学科专业,成为了一所名正言顺的综合性大学。这就使得西大要朝着更好的综合性大学奋斗。
4.挑战(T)分析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方式备受社会争议,西大乃至整个教育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二、对西大未来发展的建议
(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做好公关,积累名气。西大拥有良好的历史传统,西大在之后的发展中应当充分吸收前人的精华积淀,不断发扬西大文化。还应做好学校内外公关,团结校内师生,在全国乃至世界高等院校中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西大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广纳贤才,积累雄厚的师资队伍。一所学校的名气与教学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能把精力花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方面,那么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制定优厚的招考条件,吸收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优秀生源。学校生源的优劣也影响着学校的质量,如果学校能制定优厚的招考条件,那么就能吸收更多得优秀生源,获得更好的产出。
(4)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研实力。学校的科研实力也是评判这所学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那么学校质量的大幅提高指日可待。
(5)打造花园式学府,发展校园旅游。西大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高校,有着全国第三的面积,有着“花园式学府”的美称,如果能把花园式学府推到旅游上,那么这必将是一次有意义的经济行为。
参考文献:无
第四篇:绍兴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绍兴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绍兴市概况: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西接杭州,东临宁波,北濒杭州湾。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上虞市(县级)接界,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嵊州市(县级)、诸暨市(县级)毗邻,西和西北部与杭州市萧山区接壤,北部濒海,腹部横亘越城区。位于北纬29°42′02″至30°19′15″,东经120°16′55″至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59公里。绍兴市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总人口429万,其中市区人口32万。境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山脉、平原、海岸兼有。受江山——绍兴大断裂影响,西南部山丘与东北部平原间,界限比较明显。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绍兴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越国古都筑城于公元前 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归葬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此,书圣王羲之超凡绝伦的《兰亭序》作于此,陆游千古爱情绝唱的《钗头凤》题于此;范蠡、西施、嵇康、贺子章、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历史人物都哺育于此、根植于此。毛泽东有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专业市场继续推进,房地产、交通、信息、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环境建设加强,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人民生活也达到新水平,绍兴正在逐渐发展成一个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幽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型城市。
二、绍兴地区旅游业(主要是人文旅游)发展swot分析: 绍兴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S):
1、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完备。从史前古文化遗迹、舜尧遗迹、越国故址、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到明清故居,可谓一应俱全。据统计,绍兴的名人史迹、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这三项数据多达168个,占全省资源的31%,绍兴被称为一座中国人文历史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名不虚传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史迹、底蕴深邃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广泛众多的历史事件公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绍兴
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2、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越文化的中心。而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绍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之间,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又是春秋越国都城。这几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中心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是首屈一指,无可替代的。
3、绍兴名人文化独领风骚。绍兴的历史名人占了全国的1/30,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舜禹、越王勾跳、西施、王羲之、陆游、鲁迅等为代表,曾在绍兴生活过,并可以成为名人的,甚至是伟人的至少有97位之多。他们留下的史迹、故居、记事及文学巨作,一直裴声海内外,成为我国和世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史教科书。
在以上人文旅游资源特质基础上,绍兴所衍生形成的“三乌文化”、“酒文化”、“桥文化”、“兰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增加了独特地域文化个性。
绍兴人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以上所述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全省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外,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绍兴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大大提升了绍兴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核心竞争力。还应当指出的,绍兴是经济大市,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40亿元,同比增长13.3%,在浙江省11个市中排名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7516元,同比增长12%,省内排名第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良好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为绍兴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劣势(W):
1、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大众化市场的口味有一定的矛盾。绍兴的人文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正是因此而显得有些曲高和寡、目前来绍兴的游客大都以观光为主,他们对于景点的游乐性、趣味性的要求较高,这同绍兴古朴凝重的景点风格有一定的差距。
2、景点规模小且分散,观赏性不高。绍兴有很大一批景点其实处在一种悬于高阁的境地,由于景点规模小,又不具备很好的观赏性,旅行社不愿意将它们列入游览线路;同时不少景点鲜为人知,甚至本地人也未必知晓。如一些名人故居及古宅,虽久负盛名,仅却终年人迹罕至,冷冷清清,这些都使得景点入不敷出现象严重,进而带来维修不善等后果。
3、绍兴的人文资源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一旦被破坏,就很难修复;目前尚有大量文物和遗产有待保护。同时由于资源的年代久远,加大了保护的难度。这都使得绍兴在开发过程中相对资金投入较大,经济效益不明显,进而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机遇(O):
1、1999年绍兴“创优”成功,成为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创优”为绍兴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桂冠,还使得绍兴的各项基础设施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得以完善,许多多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如管理体制、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等等,都借助“创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和途径。2004年绍兴被评为十大 “最
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使得绍兴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扩大和延伸,同时也为绍兴的旅游产业注入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2、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正在改变,以往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将会减少,旅游者行为变得更为理智和成熟,对于景点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内涵的求知欲、新奇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对于绍兴而言无疑是个有利的趋势。
威胁(T)
1、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周边地市如金华、温州等,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且都各具优势。绍兴如何能利用自身资源的独特性使得游客能在绍兴增加停留时间和支出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同类型城镇游被别人占得先机。照理,绍兴的水乡古镇应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开发利用,而周边城镇如乌镇、织里,已经在业内打响了品牌。绍兴如何重新树立水乡品牌,与这些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城镇进行角逐,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也将是一个挑战。
结论:绍兴市旅游业有发展,但现状不容乐观绍兴历史文化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有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特色和发展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绍兴旅游业近几年开始有了稳步发展。但绍兴旅游景点散、小,缺规模,少主景,留不住游客的现象仍未改观,对绍兴珍贵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机制也不够健全。因此,绍兴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市的潜力还远未发挥。认识并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才能使绍兴旅游业继续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确保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让旅游业成为绍兴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逐步把绍兴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大市。
三、对发展绍兴旅游业的建议
1.抢救性保护
应当认识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正处在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中,“重建时代”的到来、“旧城改造”的加剧,直接威胁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剥夺着子孙后代赖以发展的权利。抢救保护虽属无奈、被动,但十分有效、非带重要。近百华的风雨斗争和建设历程,古城许多文化遗存已被破坏和湮没,留下的只是一些“历史碎片”,再不能让“碎片”丧失殆尽。要充分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方针政策。
绍兴的许多人文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比如原有的古民居建筑遍布城内,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面积的民居被拆除,剩下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面积小,分布散乱。这些人文资源部属于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尤其要予以重视,无论当前是否有利用价值,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2.发掘内涵提升品质
绍兴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看许多内涵丰富、引人入胜的人文遗迹和遗产,但从目前的开发情况来看,绍兴诸多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比如越文化、酒文化等等,在近行这些文化的发掘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资源品质的提升,以顺应目前旅游的新趋势。
现代旅游的模式在逐步由单一的观光度假走向多元化,体验式旅游是其中的主流模式之一,创造一些旅游活动能够使旅游者参与其中,使旅游者获得新鲜的感受,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绍兴的许多人文旅游资源都具备开发这种旅游模式的条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源适当进行调整,提高个性化的服务,就能够似的旅游者获得独特而又新奇的体验,从而提升了这些资源的品质。
3、整体规划开发
一直以来,绍兴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众多的名人故居都因为规模较小,而且分布过于分散,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被束之高阁。目前绍兴的人文旅游,主要是依靠有限的几个景点在支撑着,如鲁迅故里、兰亭、柯岩等,其他许多人文资源,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想要保护,但缺少资金来源;想要开发,但缺少旅游价值的认同。的确,绍兴很多人文资源,由于“小”而“散”,再加上缺少整体规划和开发,很难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但并不能说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开发的必要。在这些资源当中,有许多是能够充分体现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比如众多的名人故居、独特的绍兴黄酒制作工艺、越文化遗址、石文化等等。—方面,通过整体规划和开发,可以让这些资源形成几个文化系列,通过产品和线路将它串联起来,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宣传推介,从而丰富绍兴人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形象;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或许并不能让它们为自己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开发这些人文资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依靠它们来赚取更多的门票收入,而是要通过它们充分展示绍兴的整体文化,吸引旅游者延长在绍兴的逗留时间,从而增加绍兴的旅游总收入。
4、民本教育
对于人文旅游思想的研讨不能只局限于行业内或少数人中间,而应当让其成为整个城市居民的话题,让人文旅游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全民的人文素质提高了,从小热爱人文,尊重历史,崇尚遗产,使得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念,人文旅游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让绍兴的居民从小就建立起人文旅游意识,让大家知道人文旅游对绍兴的重要性,从而知道城市居民共同来保护人文旅游资源,进而在意识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绍兴市人文、山、水实际,组织实施富有历史文化名城与自然生态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在发展人文旅游的同时发展水乡旅游。让旅游者可以充分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
6、出台优惠政策
出台加速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深入贯彻旅游建设“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筹资渠道,依靠全社会力量,组织建设资金,促进绍兴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7、加强管理,改善环境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改善旅游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旅游业管理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格旅游执法。加强对旅游服务行业管理,防止宰客、骗客现象发生,切实维护游客正当权益。以过“硬”的服务质量,优越的服务环境,促进和提高旅游行业自身的综合经济效益。
8、突出特色,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产业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之一,尤其是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食品,如各地旅游资源,一般不会发生产品雷同,且比发展其他产业所需的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应该说,绍兴旅游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如能进一步开拓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思路,发挥本地大宗资源和传统加工制作结合的优势,突出绍兴特色,加打发展力度,提高质量,改进包装,对于丰富和繁荣旅游城市,刺激和满足游客的需求,前景一定乐观。
第五篇: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以湖北省欠发达地区长阳县为样本,结合其实际情况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现状,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商业性金融支农功能逐步退化、农村信贷资金大量流失、信贷产品原创性少、农业保险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并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的要求和目标,提出了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严控资金外流渠道、完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机制、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解决建议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吸收农村存款、发放农村贷款、办理农村收支和转账结算及发展农村信用社等活动。当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国内外学者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董晓林、院合宽(2008)指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社支农乏力、农村贷款额度偏小、贷款利率较高、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赵启华、裴志忠(2007)提出农村保险业发展缓慢,未能在支农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国外学者Hugh T.Patrick(1966)认为欠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的供给不足仅仅是对缺少金融服务需求的一种反映。可见,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以湖北长阳县这一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相对欠发达地区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展开探究是很有意义的。
二、长阳县农村金融的现状
(一)金融机构设置及从业人员情况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人口约41万,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2年年底,长阳县共有8家金融机构:1家政策性金融机构,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和1家农村商业银行。该市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邮政储蓄四分天下的格局。金融机构网点共63个,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网点21个,农村商业银行19个,邮储银行13个,国有商业银行9个,政策性商业银行1个。从总体上来看,长阳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够、活力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存贷款状况
长阳县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显著扩大,但是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仍然较低。2012年末长阳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5017万元,比年初增加11089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9614万元,比年初增加81818万元。个人贷款65377万元,比年初增加19827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6807万元,比年初增加5598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9707万元,比年初增加42464万元;中长期贷款227100万元,比年初增加12588万元。尽管农业贷款总量有所增加,但从总体来看,农业贷款占比依然较低。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61428 万元,比2011年末增加10244万元,但分别只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71%和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额55980万元的18.3%。
(三)农村金融支持“三农”情况
尽管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金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农户和乡镇小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仍在较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
长阳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11元,同比增长10.0%,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90元,同比增长16.03%。由此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按2位数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仍然较低。
从下表可以看出,一方面,近三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各年贷款需求数额的基数远大于其获得的实际贷款数额的基数,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2010~2012年资金缺口分别为98990万元、111178万元、152002万元。另一方面,尽管近三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数额在持续增加,2011年比2010增加了85696万元,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55980万元,但是近3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数额也在持续增加,2011年比2010增加了97884万元,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96804万元,这反而造成农户和乡镇小企业所获得的实际贷款数额增加数量小于其对资金的需求增加数量。
(四)农村金融改革状况
近几年,长阳县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力度,把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了其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取消了其承担的政策性功能,从政策上、制度上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涉农贷款,主要支持农户和农村企业。2012年,长阳农村信用社净投5亿元贷款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其中涉农贷款3.5亿元。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只要有贷款需求的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农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县农信社都将积极、大力支持,力争涉农贷款增幅占全部贷款增幅的70%以上,力争涉农贷款投放实现“两个高于”,即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增量高于上年。
三、长阳县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整体功能已经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商业性金融支农服务功能弱化
截止目前,长阳县各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强化风险管理、追逐经济利益的考虑,集中在城区开展业务。即使是以支农为主的农业银行,由于其商业化性质,也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重新构建其自身新的组织体系。在机构设置上,大量撤并县市以下的农村营业网点,努力向城市增设网点;在资源配置上,将内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重点向金融资源富集的城区分支机构倾斜;在业务发展上,不再直接面向一般农户和众多乡镇企业开展业务,重点开发城市优良客户、城镇高收入群体客户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
究其原因,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资金运转具有长期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从而带来农业资金在经营中不可避免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大、成本高、资金需求分散、回收慢等不利因素,而这与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商业银行向盈利性较高、资金回报率较高的城镇领域转移是情理之举。
(二)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资源配置十分稀缺,需要紧急“输血”,及时补偿。但是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严重。一是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放贷,其结果是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2012年末,长阳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667 万元,比年初增加128 万元,增长23.7%,增速为14.9%,比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高出8.8 个百分点,其存款几乎全部外流。二是农村信用社尽管是支农主力军,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信用社也争相向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
(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近年来,长阳县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总体看,仍存在信贷产品原创少、市场适应性有限等问题。各家金融机构信贷品种大同小异,没有对农户和农村企业需求进行细分,市场适应性有限,不能满足不同农户和农村企业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上的融资需求。此外,信贷产品创新层次低,多是从同业模仿引进的,属吸纳性创新,具有本行特色的原始性创新稀少,金融机构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县乡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囿于当地的经济金融现状,创新处于相对低级的层次,过于重视形式和宣传的创新,侧重点也在于改善金融服务,未能因地制宜的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
(四)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最具代表性的是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一方面,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大导致保险经营主体缺失;另一方面,农险保费高和农民支付能力低导致承保规模和范围过小。
从1992~2012 年20年间,长阳县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且呈逐年萎缩的态势。目前,长阳县共有5家财产保险公司,而开办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长阳支公司一家,且承保的范围、数量和险种都极其有限。目前开办的险种只涉及农产品种植保险和牲畜养殖保险两大类,农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收入增长缓慢,虽有一定保险需求但却无力购买;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
四、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问题的建议
本文结合长阳县农村金融现状,详细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
一方面,引导商业性金融为农村服务。长阳县有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已出现了不少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组织。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已经能够承载商业性金融,资金的逐利性流动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为部分有需求的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发挥村镇银行支农的独特功能。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表明资金的缺乏。村镇银行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营业范围内的信贷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变被动放款为主动放款。长阳县村镇银行必须铲除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弊端,发扬新机制,为长阳县贫困者提供贴心到位的资金与金融服务。
(二)严控资金外流渠道
农村资金主要是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资金渠道流出的,所以要严控资金外流的金融渠道。从农村信用社来看,可以从杜绝信用社违规资金外流渠道、提高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收益率等方面加以解决;从邮政储蓄来看,可以从扩大邮政储蓄的业务范围、增加邮政储蓄的信贷功能等方面加以解决。
(三)完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一是可以尝试“综合授信”,使一些效益高、和信用好的农村企业在其额度内能够随时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可以尝试创新组合性信贷产品,即将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组合在一起,为农户提供综合信贷服务;三是可以尝试开发捆绑式信贷产品,如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捆绑在一起,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构建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经济发展易受生产过程周期长、回报率低、自然灾害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因此在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和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农村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可参照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另一方面,可对投保农民提供保险费补贴,以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从而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鸿儒简明金融词典[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2]董晓林,杨小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基于江苏县域的经济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05).[3]寇武江.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构建的几点思考[J].农村金融,2006(07).[4]马凯.河北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与思考[J].河北金融,2009(02).(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